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脚     印王鼎钧乡愁是美学,不是经济学。思乡不需要奖赏,也用不着和别人竞赛:我的乡愁是浪漫而略近颓废的,带着像感冒一样的温柔。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脚     印王鼎钧乡愁是美学,不是经济学。思乡不需要奖赏,也用不着和别人竞赛:我的乡愁是浪漫而略近颓废的,带着像感冒一样的温柔。

题型:阅读题难度:简单来源:不详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脚     印
王鼎钧
乡愁是美学,不是经济学。思乡不需要奖赏,也用不着和别人竞赛:我的乡愁是浪漫而略近颓废的,带着像感冒一样的温柔。
你该还记得那个传说:人死了,他的鬼魂要把生前留下的脚印一个二个都捡起来。为了做这件事,他的鬼魂.要把生平经过的路再走一遍。车中、船中、桥上、路上、街头、巷尾,脚印永远不灭。纵然桥已坍了,船已沉了,路已翻修铺上柏油,河岸已变成水坝,一旦鬼魂重到,他的脚印自会一个一个漂上来。  
想想看,有朝一日,我们要在密密的树林里,在黄叶底下拾起自己的脚印,如同当年捡拾坚果;花市灯火如昼,长街万头攒动,我们去分开密密的人腿捡起脚印,一如当年拾起挤掉的鞋子。想想那个湖!有一天,我们得砸破镜面,撕裂天光云影,到水底去收拾脚印。一如当年采集鹅卵石。在那个供人歌舞跳跃的广场上;你的脚印并不完整,大半只有脚尖或只有脚跟。在你家门外、窗外、后院的墙外,你的灯影所及,你家梧桐的阴影所及,我的脚印是一层铺上一层,春夏秋冬千层万层,一旦全部涌出,恐怕高过你家的房顶。  
我要捡回来的不只是脚印。…那些歌,在我们唱歌的地方,四处有抛掷的音符,歌声冻在原处,等我去吹一口气,再响起来。那些泪,在我流过泪的地方,热泪化为铁浆,倒流入腔,凝成铁心钢肠,旧地重临,钢铁还原成浆,还原成泪,老泪如陈年旧酿。人散落,泪散落,歌童散落,盥印散落,我一一仔细收拾,如同向夜光杯中仔细斟满葡萄美酒!
也许,重要的事情应该在生前办理,死后太无凭,太渺茫难期。也许捡脚印的故事只是提醒游子在垂暮之年做一次回顾式的旅行,镜花水月,回首都有真在。若把平生行程再走一遍,这旅程的终站,当然就是故乡。
人老了,能再年轻一次吗?似乎不能,所有的方士都试验过,失败了。但我想有个秘方可以再试,就是这名为捡脚印的旅行。这种旅行和当年逆向,可以在程序上倒过来实施,所以年光也仿佛倒流。以我而论,我若站在江头、江尾想当年名士过江成鲫,我觉得我20岁。我若坐在水穷处、云起时看虹,看上帝在秦岭为中国人立的约,看虹怎样照着皇宫的颜色给山化妆,我15岁。如果我赤足站在当初看蚂蚁打架、看鸡上树的地方让泥地由脚心到头顶感动我,我只有6岁。
  当然,这只是感觉,并非事实。我有脚印留下吗?我怎么觉得少年十五二十时腾云驾雾,从未脚踏实地?古人说,读书要有被一棒打昏的感觉,我觉得“还乡”也是。40岁万籁无声,忽然满耳都是还乡,还乡,还乡一一你还记得吗?乡间父老讲故事,说是两个旅行的人住在旅店里,认识了,闲谈中互相夸耀自己的家乡有高楼。一个说,我们家乡有座楼,楼顶上有个麻雀窝,窝里有几个麻雀蛋。有二天,不知怎么,窝破了,这些蛋在半空中孵化,幼雀破壳而出,还没等落到地上,新生的麻雀就翅膀硬了,可以飞了。所以那些麻雀一个也没摔死,都贴地飞:然后一飞冲天。你想那座楼有多高?你已遗忘了太多的东西,愿你还记得这个故事。
…那个旅客说:你想我家乡的楼有多高?另一个旅客笑一笑,不愠不火:我们家乡也有一座高楼,有一次,有个小女孩从楼顶上掉下来了,到了地面上,她已长成一个老太太。我们这座楼比你们那一座,怎么样?
当年悠然神往,一心想奔过去看那样高的楼,千山万水不辞远。现在呢,我想高楼不在远方,它就是故乡。我一旦回到故乡,会恍然觉得当年从楼顶跳下来,落地变成了老翁。种种成长的痛苦,种种期许,种种幻灭,生命中那些长跑、长考、长年煎熬、长夜痛哭,根本没有时间也没有机会发生,“昨日今我一瞬间”,时间不容庸人自扰。这不是大解脱、大轻松,这是大割、,大舍、大离、大弃,也是大结束、大开始。(有删改)
【注】王鼎钧,当代著名华文文学大师,山东苍山县人,1949年去台湾,1978年移居美国。
小题1:下列对作品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
A.《脚印》以一个有关脚印的传说,引出了浓浓的文化乡愁。把生平经过的路再走一遍,内中的心理,可以看作是王鼎均的一次精神还乡。
B.这种乡愁观念的形成恐怕与作家的个性气质及五六十年代紧张的海峡局势有密切联系,生不能回家,用回忆走在回家的路上,用鬼魂来一路捡拾脚印回家,这里面该隐忍了无尽的哀痛。
C.文中“脚印”还隐喻人在生长、前进过程中留下的痕迹或记录,“捡拾脚印”主要是对自我人生的一种回顾和总结。
D.文中捡拾脚印的传说道出了所有漂泊者的人生宿命,至垂暮之年总要完成从老年向中年、青年、少年、童年的返回,最终在故乡找到精神依托。
E、从全文的内容与结构看,第一段直接抒发自己的思乡之情,在全文中起到总领的作用,后文始终围绕这一主线实写乡愁。
小题2:文章后面引用了两个乡间故事,说说它们在文中所起的作用和要说明的道理。(6分)
小题3:解释下列两句话在文中的含意。(6分)
①人散落,泪散落,歌声散落,脚印散落,我一一仔细收拾,如同向夜光杯中仔细斟满葡萄美酒。
②我怎么觉得少年十五二十时腾云驾雾,从未脚踏实地?
小题4:结合作品,分别对下面两个问题进行探究。  (8分)
①除引用神话传说和乡间故事外,本文的主要艺术特色是什么?(说出两点即可。)
②本文表现了作者深挚的思乡之情,然而作者自1949年离开大陆后,再未踏上故土,并表示没有回乡的想法,对此谈谈你的看法。(围绕一个方面展开即可,但不应从政治角度分析。)
答案

小题1:AB
小题1:①丰富了文章的内容,增强了可读性;为我的故乡增添了一种奇幻的色彩,表现了游子对于故乡深挚的思念之情,深化了主旨。
②撷用乡问故事,说明人生短暂,不可庸人自扰,显示作者放达的人生境界。
小题1:①(3分)作者悠然神往于千山万水外的故乡风物,刻骨铭记着童年的美好时光,因为它们记录了自己的过去,更因为它们与故乡紧密相连。(2分)表现了作者对故乡的思念,盼望着能在垂暮之年作一次回顾式的人生旅行。(1分)②(3分)青春年少时不懂得故乡的真正含义和份量,不曾体验到思乡的感受;(2分)年长后,长期漂泊在外,才知道故乡是难以割舍的。(1分)
小题1:①(4分)构思新颖,入笔角度独特,从脚印传说入笔抒发自己的乡愁,别开生面;大胆运用联想与想象,采取虚实相间的表现手法;运用新奇的比喻,生动贴切地写出了自己的感受。(写出两点即可)
②(4分)
示例一
王鼎钧不敢还乡。缘由是珍藏着旧时的回忆,害怕走近真实的已经面貌全非的故乡,害怕那种美好的记忆会随风而逝。王鼎钧怀恋的只是记忆中给他美好感觉的故乡"他宁愿把故乡永远留在记忆深处。(因为亲人都已不在了,故乡也已经不是从前的故乡了。他是一个珍视自己记忆的人,因着太有情,太爱,而只能以看似无情的做法而完好地保留自己心目中的故乡。)
示例二
王鼎钧不愿回乡。他的乡愁是精神的,而非现实的,现实中地理意义上的故乡,王鼎钧是不愿回去的。即如他所说“乡愁是美学。”“用不着扣别人搞竞赛”,这是一种情感的依恋和怀念,是一种精神的维系和依托。至于王鼎钧对乡情的咏叹也是为了获得一种内心的宁静。(从政治的角度分析原因,不给分。)
(以上主观表述题,意思对即可)   
解析

小题1:C项与文章的主要内容和情感指向无关。D项“道出了所有漂泊者的人生宿命”不妥,且以偏概全。E项“后文始终围绕这一主线实写乡愁’’错误。只选对一项给2分。
小题1:6分,每点2分。
小题1:每点3分。
小题1:8分
举一反三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大 度 读 人
一个人就是一本书。
读人,比读其他文字写就的书更难。我认真地读,读了大半辈子,至今还没有读懂这本“人之书”。
有的人,在阳光明媚的日子里愿意把伞借给你,而下雨的时候,他却打着伞悄悄地先走了。
——你读他时,千万别埋怨他。因为他自己不愿意被雨淋着(况且是人家的雨伞),也不愿意分担别人的困难,你能说什么呢?还是自己常备一把伞吧。
有的人,在你有权有势的时候,围着你团团转,而你离职了,或无权无势了,他却躲得远远的。
——你读他时,千万要理解他。因为他过去是为了某种需要而赞美你,现在你没有那种功力了,也就没有必要再为你吟唱什么赞美诗了。在此,你就需要静下心来,先反思一下自己过去是否太轻信别人了。
有的人,在面对你倾诉深情的时候,语言的表述像一条流淌着的清亮、甜美的大河,而在河床底下,却潜藏着一股污浊的暗流。
——你读他时,千万别憎恨他。因为凡是以虚伪假面来欺骗别人的人,人前人后活得也挺艰难,弄不好还会被同类的虚伪所惩罚,你应该体谅他的这种人生方式,等待他的人性回归和自省。
有的人,在你辛勤播种的时候,他袖手旁观,不肯洒下一滴汗水,而当你收获的时候,他却毫无愧色地以各种理由来分享你的果实。
——你读他时,千万别有反感。因为有人肯于分享你丰收的甜蜜,不管他怀着一种什么样的心理,都应该持欢迎的态度。你做出一点牺牲,却成全了一个人的业绩欲,慢慢地,会让他学会一些自尊和自爱。
有的人,注重外表的修饰,且穿着显示出一种华贵,而内心深处却充满了空虚,充满了无知和愚昧,那种无文化的形态,常常不自觉地流露在他的言语行动中。
——你读他时,千万别鄙视他。因为他不懂得服装是裁缝师制作的,仅仅是货币的标志,而人的知识、品德和气质,却是一个人的真正人生价值。对于庸俗的人,你可以反观对照一下自己的行为。
读别人,其实也是在读自己,读真、读善、读美的同时,也读道貌岸然背后的伪善,也读美丽背后的丑恶,也读微笑背后的狡诈……
读人,最重要的是读怎样为人。
读人,是为了要做一个真正的人。
因此,读人时,要学会宽容,要学会大度,由此才能读到一些有益于自己的东西,才能读出高尚,才能读出欢乐,才能读出幸福。
尽管我还没有读完这本“人之书”,但我会一直努力从各个方面去阅读。
小题1:下面不属于“大度读人”内涵的两项是(5分)        (   )
A.读人,比读文字写就的书更难。一个人就是一本书。
B.读人,就是要善于体谅别人的困难,不依赖别人。
C.读人,也不要埋怨别人太势利,要反思自己而不轻信于人。
D.读人,不要反感别人来分享你的胜利果实,这是让他学会自尊自爱。
E.读人,要努力从各个方面去阅读他,读出其本质来。
小题2:“读人”的“读”在文中的语境义是什么?(不超过6个字)(4分)
小题3:作者在文中说:“读别人,其实也是在读自己”,请你说出其中的道理来。(6分)
小题4:读了这篇文章后,在对待人生方面你的感受是什么?请概述。(7分)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下面三句话分别出自哪位文学形象之口,选择回答全正确的一项(3分)( ▲ )
(1)“奇怪得很,白天我总是表现得很坚强,从来不叹一口气,不叫一声‘喔唷’,可是夜里醒来,整个枕头总是给泪水浸透了……”
(2)“他们一不小心,一松手,阿呀,阿弥陀佛,她就一头撞在香案角上,头上碰了一个大窟窿,鲜血直流,用了两把香灰,包上两块红布还止不住血呢。”
(3)“正是呢!我一见了妹妹,一心都在她身上,又是喜欢,又是伤心,竟忘记了老祖宗。该打,该打!”
A.贝尔曼祥林嫂王熙凤B.索科洛夫祥林嫂林黛玉
C.琼珊卫老婆子林黛玉D.索科洛夫卫老婆子王熙凤

题型:单选题难度:简单|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语段,完成下列各题。(共14分)
雨不但可嗅,可亲,更可以听。听听那冷雨。听雨,只要不是石破天惊的台风暴雨,在听觉上总是一种美感。大陆上的秋天,无论是疏雨滴梧桐,或是骤雨打荷叶,听去总有一点凄凉,      ,      ,于今在岛上回味,则在凄楚之外,再笼上一层       了。饶你多少豪情侠气,怕也经不起三番五次的风吹雨打。一打少年听雨,红烛昏沉。再打中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三打白头听雨的僧庐下,这更是亡宋之痛,一颗敏感心灵的一生:楼上,江上,庙里,用冷冷的雨珠子串成。十年前,他曾在一场摧心折骨的鬼雨中迷失了自己。雨,该是一滴湿漓漓的灵魂,窗外在喊谁。
雨打在树上和瓦上,韵律都清脆可听。尤其是铿铿敲在屋瓦上,那古老的音乐,属于中国。王禹偁在黄冈,破如椽的大竹为屋瓦。据说住在竹楼上面,急雨声如瀑布,密雪声比碎玉,而无论鼓琴,咏诗,下棋,投壶,共鸣的效果都特别好。这样岂不像住在竹和筒里面,任何细脆的声响,怕都会加倍夸大,反而令人耳朵过敏吧。
雨天的屋瓦,浮漾湿湿的流光,灰而温柔,迎光则微明,背光则幽黯,对于视觉,是一种低沉的安慰。至于雨敲在鳞鳞千瓣的瓦上,由远而近,轻轻重重轻轻,夹着一股股的细流沿瓦槽与屋檐潺潺泻下,各种敲击音与滑音密织成网,谁的千指百指在按摩耳轮。“下雨了。”温柔的灰美人来了,她冰冰的纤手在屋顶拂弄着无数的黑键啊灰键,把晌午一下子奏成了黄昏。
——选自余光中《听听那冷雨》
小题1:在选文第1段空格里填入一组词语,最准确的一项是(3分)( ▲ )
A.凄清凄楚凄迷B.凄清凄迷凄楚
C.凄迷凄清凄楚D.凄迷凄楚凄清
小题2:第2段画线句“那古老的音乐,属于中国”含义的理解,最准确的一项是(3分)( ▲ )
A.雨打在屋瓦上,就像乐器在演奏,韵律清脆可听,这种美妙的音乐,只有在中国古代才能欣赏得到。
B.早在北宋时期,文学家王禹偁就写下《黄冈竹楼记》,描写在竹楼听雨的独特感受,作为传统保留至今。
C.雨声之美只有在中国的瓦屋里才能领略,在台湾日式的古屋里也可以听雨,但那古屋是模仿中国的。
D.现代社会,瓦屋迅速消失,代之而起的是平顶的高楼,在高楼里无法听雨,听雨的诗意也随着消失。
小题3:第2段联想王禹偁《黄冈竹楼记》,对其作用的分析,错误的一项是(3分)( ▲ )
A.引用具体材料来证明“那古老的音乐,属于中国”之观点。
B.这是一笔相当自然的过渡,作者借助王禹偁的听雨,转入描写在瓦屋听雨。
C.在竹楼听雨,雨声怕会加倍夸大,令人耳朵过敏,这样写反衬出在瓦屋听雨。
D.作者活用典故,涉笔成趣,丰富了作品的古典文化内涵,增添了诗的韵味。
小题4:从修辞角度赏析选文第3段划线句,不超过50字(5分)
                                                                              
题型:阅读题难度:简单|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各题(15分)
①关于读书的目的,苏东坡的朋友黄山谷所说的话最妙。他说:“三日不读,便觉语言无味,面目可憎”。他的意思当然是说,读书使人得到一种优雅和风味,这就是读书的整个目的,而只有抱着这种目的的读书才可以叫做艺术。一人读书的目的并不是要“改进心智”,因为当他开始想要改进心智的时候,一切读书的乐趣便丧失净尽了。
②依黄山谷氏的说法,那种以修养个人外表的优雅和谈吐的风味为目的的读书,才是唯一值得嘉许的读书法。
③一个人的谈吐有没有“味”,完全要看他的读书方法。如果读者获得书中的“味”,他便会在谈吐中把这种风味表现出来;如果他的谈吐中有风味,他在写作中也免不了会表现出风味来。
④我认为风味或嗜好是阅读一切书籍的关键。
⑤同一本书,同一读者,一时可读出一时之味道来。其景况适如看一名人相片,或读名人文章,未见面时,是一种味道,见了面交谈之后,再看其相片,或读其文章,自有另外一层深切的理会。或是与其人绝交以后,看其照片,读其文章,亦另有一番味道。四十学《易》是一种味道,到五十岁看过更多的人世变故的时候再去学《易》,又是一种味道。所以,一切好书重读起来都可以获得益处和新乐趣。我在大学的时代被学校强迫去读《西行记》和《亨利埃士蒙》,可是我在十余岁时候虽能欣赏《西行记》的好处,《亨利埃士蒙》的真滋味却完全体会不到,后来渐渐回想起来,才疑心该书中的风味一定比我当时所能欣赏的还要丰富得多。由是可知读书有二方面,一是作者,一是读者。对于所得的实益,读者由他自己的见识和经验所贡献的份量,是和作者自己一样多的。宋儒程伊川先生谈到孔子的《论语》时说:“读《论语》,有读了全然无事者;有读了后,其中得一两句喜者;有读了后,知好之者;有读了后,直有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者。”
⑥我认为一个人发现他最爱好的作家,乃是他的知识发展上最重要的事情。世间确有一些人的心灵是类似的,一个人必须在古今的作家中,寻找一个心灵和他相似的作家。他只有这样才能够获得读书的真益处。一个人必须独立自主去寻出他的老师来,没有人知道谁是你最爱好的作家,也许甚至你自己也不知道。这跟一见倾心一样。人家不能叫读者去爱这个作家或那个作家,可是当读者找到了他所爱好的作家时,他自己就本能地知道了。关于这种发现作家的事情,我们可以提出一些著名的例证。有许多学者似乎生活于不同的时代里,相距多年,然而他们思想的方法和他们的情感却那么相似,使人在一本书里读到他们的文字时,好象看见自己的肖像一样。以中国人的语法说来,我们说这些相似的心灵是同一灵魂的化身,例如有人说苏东坡是庄子或陶渊明转世的①,袁中郎是苏东坡转世。
摘自:林语堂《读书的艺术》,有删改。
小题1:作者把“抱着这种目的的读书”称之为“艺术”意在强调什么?这句话在文中有什么作用?(4分)
                                                                                 
小题2:怎样理解第⑤段里画线句子的含义?(3分)
                                                                           
小题3:下面是对文章有关内容的解说,其中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作者开篇以黄山谷所说的话为引子,提出了一个关于读书艺术的话题。
B.第⑤段引用宋儒程伊川谈《论语》的例子,是为了说明《论语》对不同的人有不同作用。
C.第⑥段“以中国的语法说来”,其中“语法”在文中有特定的意思,是指语言习惯。
D.本文语言平实,如同朋友闲谈一般,但旁征博引,见解深刻独到,思路明晰。
小题4:林语堂先生认为读书的关键是“风味或嗜好”,对此你是怎么认识的?简要谈谈你的理解。(5分)
                                                                           
题型:阅读题难度:简单| 查看答案
现代文阅读
总与一缕炊烟有关
写下这题目,仿佛又看到母亲从一缕炊烟中走出来,用树皮般粗糙的双手,拍打掉衣服上的灰尘,理净发丛里的草渣。然后静默在老屋的矮檐下,像一只窝旁守候的老鸟,若有所待地张望着村前的小路。时间往往是黄昏,彩霞满天;或傍黑,薄暮冥冥。父亲还在田地里劳作。我和妹妹走在回家的路上。那时,最迫切的愿望,便是能望见自家屋顶上的炊烟――那甜暖的香,再远,也能点亮了我们的眼睛和脸庞。
母亲等饭熟了,就在夕光薄岚里,在飘散的几缕炊烟中,默默地守望着。
其实,母亲所能煮的,也就是“饭”而已。自每年春三月下秧,到秋八月才有新谷入仓。在这段漫长的青黄不接的日子里,一天三顿,都只是红苕稀粥,或稀粥红苕。有时,就忍不住要冲母亲撒气。每到这时,母亲总是默然无语,仿佛她真是不该只煮出这样的饭食。
虽然如此,粮食却仍不够吃。吃饭时,母亲总是先给我们盛上满满一大碗,再舀自己的。饭桌上,母亲也总是坐在靠近灶屋那“挂角”(方桌的四角)的位置上。①捧了碗,慢腾腾地举箸援筷,似乎在品尝美味,又似乎难以下咽。每当看到父亲或我们的碗空了,便抢着去给我们添饭。倘若锅里也没了,脸上就又是一丝愁苦和讪然,沉重得令人至今难忘。那时,母亲最大的快乐,或许也和我们一样,就是逢年过节。因为,她终于能给我们煮出一顿好吃的饭菜来。饭菜终于上桌了,母亲便会兴奋地宣布:“开饭啰,开饭啰!”那时,母亲总是很少动筷,而是凝望着我们,嘴里喃喃着,说:“真想天天都能这样!”
终于能够天天都这样了。我和妹妹,却不能天天都吃到母亲做的饭菜了。我到外地求学了,然后工作了,成家了。妹妹也到异乡打工,然后出嫁了。母亲仍在老家,里里外外地忙碌着,一日三餐地烧火做饭。我们偶尔回家,母亲总要亲自下厨忙乎。②饭菜自然丰富多了,母亲脸上,却依旧常有黯淡和讪然。父亲来信讲,***每顿饭都要念叨,不知娃们吃饭了没。父亲又讲,家里***了猪,心舌肚都留着。***说看啥时能回来,她做给你们吃。
“又见炊烟升起……”每听到这歌声,都恍惚觉得,有一缕缕绵绵的炊烟,在眼前袅袅地飘升起来,那淡蓝淡蓝的烟里,满是最平常的人间气息,朴素、温暖而芳香,叫人莫名地感动、惆怅。眼睛里,也禁不住一阵潮湿,依稀看见,我苍老而慈蔼的母亲,正站在老屋的矮檐下,站在一缕缕炊烟的背景前,远远地望我,暖暖地喊我。
那炊烟,我想,该就是母亲生命的光束了。而它,我知道,也正是我生命的初源
小题1:文章写了哪些与“一缕炊烟”有关的人事,请分条概括(5分)
小题2:请说说第一段中画线句子的含义和表达效果.(4分)
小题3:文中两处写母亲神情的句子句子有什么不同?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一下(4分)
①倘若锅里也没了,脸上就又是一丝愁苦和讪然
②母亲脸上,却依旧常有黯淡和讪然。
小题4:文章最后一段在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3分)
题型:阅读题难度:简单| 查看答案
最新试题
热门考点

超级试练试题库

© 2017-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