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梨花恒美王本道“燕子来时新社,梨花落后清明。”这似乎是我国中原以南地区的节令,而地处东北医巫闾山麓的辽西走廊一带,却是“清明过后梨花”。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梨花恒美王本道“燕子来时新社,梨花落后清明。”这似乎是我国中原以南地区的节令,而地处东北医巫闾山麓的辽西走廊一带,却是“清明过后梨花”。

题型:阅读题难度:简单来源:不详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梨花恒美
王本道
“燕子来时新社,梨花落后清明。”这似乎是我国中原以南地区的节令,而地处东北医巫闾山麓的辽西走廊一带,却是“清明过后梨花”。正值清明谷雨之交,那盛开着的梨花铺天盖地,横无际涯,如同纷纷扬扬的大雪,填满了山野峡谷,周遭世界浸透着温婉恬静的芬芳。
我们忙不迭投身于充满绚烂而温馨的流变之中。一畦畦方正的梨园,千树万树横陈的枝桠之上,或疏或密,或淡或浓,一色浅素的嫩白,令人心颤的圣洁之美。其实这个世界上,有许多美丽圣洁的东西与我们近在咫尺,只是由于在城市居久了,加上公私两忙的荒疏,竟然对他们视而不见或是熟视无睹,恰如“不到园林,怎知春色如许”。就说眼前这无垠的梨园,与我居住的小城相距不足一小时的车程,况且这些年适逢梨花盛开的时节,也不止一次地在此路过,却只是浮光掠影,未能认真地光顾一次。而那梨花开了又谢,谢了又开,年复一年痴情地等待我的到来。面对这月白风清、水明沙净般的纯粹,我忏悔自己多年来辜负了梨花的这份痴情!一阵清风吹过,淡淡的清香和着泥土的气息扑鼻而来,这朴素、安详的氛围,让我想起上个世纪60年代流行的一首歌曲,“正当梨花开遍了天涯,河上飘着柔曼的轻纱。喀秋莎站在峻峭的岸上,歌声好像明媚的春光。”鲜明的节奏,忧郁且又浪漫的旋律,唱出了一个小伙子跟名字叫喀秋莎姑娘的恋情。遥远的节奏旋律和眼前的梨花不期而遇,心头也禁不住漫上了一阵或浓或淡的馨香。
常听人说:“人比花娇”,其实任何美女面对“花容”都会自觉黯然。清雅高贵的梨花静静地绽放在蓝天和绿草之间,宛若一张张笑脸,笑脸上蕴含着唐诗宋词的古典韵味,这不加修饰的美当然会让美女们自叹弗如了。李清照当年可称得上是淑女加美女了,就连她也担心“怕郎猜道。奴面不如花面好。云鬓斜簪,徒要教郎比并看。”
细看梨园中的一棵棵梨树,也是千姿百态,或蓊蓊郁郁、铁干虬枝,或瘦削峭拔,巍然兀立。有的枯槁中却见生出新枝,嫩叶在枝桠间簇拥成团。无论是干渴的沙土还是贫瘠的岩缝,它们都永远安详地守护在那里,借助于清风、蜜蝶传递着彼此间的爱。听当地老乡说,自祖上闯关东流落到此地,老几辈在这里生生息息,是这漫山遍野的梨树,才了却他们的衣食之忧。那众多的梨树中,有的已经有二三百年的历史,在漫长的岁月衍进中,抵御着风雪雷霆,见证了民族的兴衰。他们的根深入人生、自然、历史,它们的情感凝聚着人类心灵的信息。纷繁世象,功罪评说,都刻入了他们的年轮。值得深思的是,现代科学技术可以在几天之内营造出一座摩天大厦;市场经济的肥水可以须臾改变一个人的价值取向,但是任何超人都不能高速度造出弹奏生命和弦的天籁,养育出百年古树!
临近中午,透过梨园主人敞开的窗户,参差的梨树之上繁密的花团依旧如流云泉涌般映入眼帘。阵阵花香袭来,飘向人们的鬓发、衣衫,浓浓淡淡,似聚还散。那满眼的梨花,蓦然让我陡生惆怅:落尽梨花春又了。毕竟韶光易逝,转眼就是花落春残。
但转念一想也就释然了:那梨花留给人的美是永恒的,何况梨花落后,还有果实的生长,还有秋天的希望。
(2009年5月2日《人民日报》)
小题1:通观全文,作者从哪些方面描写了梨花的恒久之美?请分条列述。
小题2:文章第四段结尾画横线的语句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什么含义?
小题3:文章用了大量的篇幅写梨花的美,后两段却一转再转,由美景到惆怅,又由惆怅到释然。这样结尾有什么好处?(5分)
小题4:文章第二段引用了我国上世纪60年代流行的前苏联民歌《喀秋莎》中的歌词,有什么作用?试从文章内容和结构上分析探究。
答案

小题1:⑴梨花的温婉恬静、圣洁纯粹、清雅高贵,在人的精神世界里发挥着恒久的魅力;⑵梨树在漫长的岁月衍行中,抵御着风雪雷霆,见证了民族的兴衰。他们的根深入人生、自然、历史,它们的情感凝聚着人类心灵的信息;⑶梨花落后,还有果实的生长,还有秋天的希望。
小题2:运用了衬托(对比)手法。含义: ⑴现代社会价值取向讲求快速多变,造成了现代人的心浮气躁与急功近利;⑵历经沧桑的梨花,仍焕发出勃勃生机,表现出生命的坚韧与顽强。通过对比,突出梨花的恒久之美。
小题3:⑴真实自然,符合我的主观认识。⑵看到满眼美丽的梨花,喜悦之际自然担心其失去、凋零,因而心情由喜悦变为惆怅,然而又想到花落后有果实,有秋天的希望,也就不惆怅了。⑶这样结尾清楚地展示了梨花的未来,很好地扣住了标题中的“恒美”。
小题4:⑴以歌喻梨花,梨花似一首古老的歌,愈久愈香;⑵以爱情喻梨花,梨花是一个动人的爱情故事,愈久情愈浓;⑶引发读者丰富的联想,丰富了文章的内容和情感;⑷总结前文,形象地写出了梨花的圣洁与纯粹之美;⑸呼应第四段结尾,使文章结构严谨,浑然一体。(意对即可)
解析

小题1:无
小题2:无
小题3:无
小题4:无
举一反三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希望寄托在你们身上
——温家宝总理再赴灾区,看望复课学生
四川汶川大地震发生后,一些学校在地震中受损,无法继续使用。灾区孩子们的上学问题,成为温家宝总理时刻牵挂在心头的一件大事。
22日,温家宝重返四川灾区指导抗震救灾,第二次来到正在清理场地、进行卫生防疫的北川中学。23日上午,温家宝又来到设于四川长虹集团培训中心院子里的北川中学临时学校。
温家宝走上升旗台,充满感情地向同学们说,这是我第三次来北川中学了。让我们记住这场大地震,记住你们生长的北川,记住你们学习的北川中学,这样你们就会懂得生活,懂得生活如同道路一样崎岖不平。
“地震刚刚发生时,我曾经要求大家要镇定,要有信心、勇气和力量。现在,我希望大家要面向光明的未来,昂起倔犟的头颅,挺起不屈的脊梁,燃起那颗炽热的心,向前,向光明的未来前进。”
“今天,别人拯救了我们,照顾了我们。将来,我们学好了本领也要帮助别人,报答他们。这种互相帮助就是人世间的爱。我希望老师和同学们把这次地震作为一堂生动的课,铭刻在心,铭刻一生,永不忘记。”温家宝目光注视全场,伸出左手放在胸前。
随后,温家宝走进高三(一)班的临时教室,一位中年教师正在上课:“现在是最困难的时候,我们要共同渡过这个难关……”温总理亲切地对这位老师说:“我占用你几分钟,给同学们说几句话。”
站在讲台上,温家宝诚恳地和同学们谈起心来:“同学们,你们都是高三学生了。这是人生中的一个重要时期,你们很快就要参加高考,国家已经考虑到这里的灾情,将四川地震灾区的高考时间往后推迟。我们一定要创造条件,让你们复习功课,准备高考。”
温总理拿起一支白色粉笔,在黑板一侧一笔一划竖着写下四个大字:“多难兴邦”。他说:“我们要记住
这4个字。相信经受过灾难的同学会更加努力。”
“将来会有一个新的北川中学。它将不仅是一种纪念,更是地震灾区人民和全国人民精神的一种象征。”
温总理的话感染了在场的每一个人,掌声再次热烈响起。
“同学们,加油!努力!”掌声再次响起……
随后,温家宝来到安置了1000多个孩子的九洲体育馆帐篷学校。10天前,温总理就曾经来到这里看望孩子们。一顶十分宽大的帐篷内,上百名小学生正在上课。黑板上方贴着“自强、自立、自信、自爱”8个大字,中间是一面鲜艳的五星红旗。
看见可爱的孩子们,温家宝脸上就浮现出了微笑,加快脚步走到他们中间,在一张张小课桌前俯下身去亲切询问孩子们的情况,鼓励他们要坚强。温家宝动情地说:“同学们,我又来了。很高兴,现在你们又有了学习的地方。今后生活的道路还很长,你们必须学好本领,克服困难。相信你们会坚强起来,会成长得更快、更好,更懂得生活,更懂得奋斗。还是那句话,把家乡建设好,把祖国建设好,做一个对人民有用的人。”
“温爷爷好!”孩子们齐声喊着。
一个小学生手里拿着一条红领巾走过来,温家宝微笑着低头请他戴上。戴着红领巾的温家宝面向全体同学,神情凝重地说:“同学们,让我们一起为遇难的同胞们行个礼吧。”说完,他将右手举过了头顶,孩子们也齐刷刷地举起了小手……
下午,温家宝来到彭州市小鱼洞镇的一个简易的“帐篷教室”,黑板上写着一个大大的“家”字。温家宝告诉孩子们,家有小家,也有大家,“大家”可以大到整个灾区,还可以大到一个国家。他随即在黑板上写上一个字“爱”,告诉孩子们要爱家乡,爱祖国,爱人民,同学之间要互助友爱,在地震面前尤其要有爱心,要顽强不屈,更加努力学习,掌握知识,将来把家乡建设得更加美好。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08年05月24日,有删节 )
小题1: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通讯往往综合运用记叙、描写、抒情、议论等多种表达方式。本篇通讯虽然重于记叙和描写,但是同样具有很强的感染力。
B.本文按时间顺序记叙了温总理在北川中学、北川中学临时学校、九洲体育馆帐篷学校、小鱼洞镇的一个简易的“帐篷教室”看望复课学生的事实。
C.“温家宝目光注视全场,伸出左手放在胸前”是形体语言,是对他说的“我希望老师和同学们把这次地震作为一堂生动的课,铭刻在心,铭刻一生,永不忘记”的有力补充,能够让听众加深印象。
D.温总理的讲话主题明确,很有气势,坚定的语调、亲切的话语、诚恳的交谈使得他的讲话富有鼓动性和教育意义。
小题2:结合全文,简要概括温总理对同学们有哪些希望。
小题3:新加坡《联合早报》5月18日刊登署名文章说, “中国式总理,无法复制,想学也学不来”。你是否认可这种评价?请结合文本,谈谈你对总理形象的理解。
题型:阅读题难度:简单| 查看答案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伦理学创新与方法论转换(节选)
基于对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伦理学发展状况的理论反思,伦理学本身的创新问题在近年来受到了许多学者的普遍关注。不言而喻,伦理学创新涉及许多复杂问题,其中最主要最困难的问题就是基础理论创新,而其前提和基础则在于思维方式和方法论原则创新。然而,通常人们只是着眼于新立场和新视野的寻求,而对于这些立场视野之间的内在关联则往往重视不够。其结果,虽然新主张和新看法接连不断,但真正的新思想和新理论却难以确立。
  当代中国伦理学创新的前提之一,是对其学科性质要有一个正确理解与合理设定。然而,恰恰在此问题上人们观点分歧最大。在现代西方伦理学中,早已有所谓描述伦理学、规范伦理学、分析伦理学和对话伦理学等不同类型,它们分别代表着“科学的”、“价值的”、“逻辑的”和“商谈的”等不同性质伦理学。对伦理学性质的不同理解,在国内学者中也早已出现。例如,有的主张伦理学是关于道德的本质和规律的“科学”;有的则强调伦理学是一门主体性的“人学”。有的认为伦理学是通过科学方法制定和实现优良道德的“描述性科学”;有的则认为伦理学是研究人的存在意义及其合理生活方式的一门“特殊价值哲学”。有的主张伦理学是以幸福为目的的“价值学科”;有的则强调伦理学是研究为人之道和为人之学的“人学价值论”。
上述种种不同看法意味着,没有学术上的百家争鸣,就没有伦理学的发展和创新。在此意义上说,不同看法存在本身并非坏事,相反,它倒是伦理学发展和创新的必由之路。但是,伦理学作为一门特殊学科,毕竟有其特殊性质,不可能总是见仁见智。谈到哲学方法,黑格尔曾提出一个重要观点,即真正的方法应当是与其内容相一致的方法。伦理学也同样如此。它之所以应当确立价值与事实相统一的方法论,从根本上说乃是因为伦理学对象本身就是价值与事实的有机统一。毋庸置疑,伦理学是一门研究人应当如何生活的价值规范学科,它要给人们提供符合人的发展需求及社会发展要求的道德价值原则和伦理价值规范,因而首先是一门特殊的价值学科。然而,正像其他任何价值都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基于某种事实矛盾和现实困境一样,道德价值原则与伦理价值规范,也并非脱离现实存在的人的主观情感意志的某种抽象表达。
  由此而言,当代中国伦理学就应当是一门事实性和价值性相统一的综合性学科。其事实性,意味着它的对象的客观性和实然性,决定了它的方法的描述性和性质的科学性;其价值性,则意味着它的内容的主体性和应然性,决定了它的方法的超越性和性质的理想性。然而,这并不意味着伦理学从“事实如此”直接推出“应当如此”。实际上在二者之间存在着一种联系中介,那就是人的现实生存方式的道德矛盾和人与人的现实交往关系的伦理困境。伦理学本是一门既研究道德伦理生成和发展规律,同时又为人的应然生存方式和理想交往关系提供道德价值原则和伦理价值规范的事实性与价值性相统一的双重性质学科。(选自光明网 东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哲学系 崔秋锁)
小题1:下列有关伦理学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伦理学创新最主要最困难的问题就是基础理论创新,而思维方式和方法论原则创新是其前提和基础。
B.对伦理学性质的不同理解,在国内学者中存在着见仁见智的现象,这种现象会阻碍伦理学的发展和创新。
C.中国伦理学应是一门事实性和价值性相统一的综合性学科,它的对象具有客观性和实然性的特点。
D.伦理学的价值规范是人和人的现实交往关系中所存在的伦理困境的一种理想超越和否定表达。
小题2:下列各句对原文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伦理学的创新不应只着眼于新立场和新视野的寻求,而要高度重视立场视野之间的内在联系。
B.道德价值原则与伦理价值规范是根源于人的生活世界的道德事实矛盾和伦理现实困境。
C.中国的伦理学应按照现代西方伦理学的分类方法早日界定伦理学的学科性质。
D.确立价值与事实相统一的方法论是解决中国伦理学学科性质的可能路径之一。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究竟如何界定伦理学的学科性质,是目前伦理学发展和创新亟待解决的一大难题。
B.现代西方伦理学划分的描述伦理学、规范伦理学、分析伦理学和对话伦理学等不同类型,意味着人们对伦理学性质存在不同理解。
C.通过道德矛盾和伦理困境的这种中介桥梁,伦理学的事实性质和价值性质实现了有机统一。
D.价值性为事实性的生成提供现实基础和事实根据,事实性则为价值性的升华展现应然方式和理想状态。

题型:阅读题难度:简单|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6—18题。
灯 火
萧 萧
乌黑油污的煤油灯,一经火柴点燃,便有了亮晃晃的“生命”。
“生命”是意义就是它会让你想起与它共处的那段时光。生命的最简单意义可以是一个字:“动”!那昏黄的煤油灯的火舌,就是那样闪动着,那样引逗着你的眼,那样闪着古老的昏黄。
在胡兴村,这样的煤油灯不知与我们共处了多少年,小的时候们我们叫它“番仔油灯”。番仔油和番仔火(火柴)一样,都是由洋人传来的。番仔油的味道呛鼻难闻,打来的油通常都放在墙角不起眼的地方,煤油灯缺油的时候才提出来添加,小心翼翼的,一方面怕弄脏了衣物、桌子,一方面怕易燃的煤油引来祝融肆虐,回禄嚣张
家用的煤油灯主体是大约十公分高的玻璃瓶,外围有铝片为套,瓶口是一个铅皮的盖子,中间钻一个小洞,棉纱捻成的灯芯就插在这个洞里,灯芯可以一直伸向瓶底,将煤油汲吸上来,油润的灯芯,火柴一点就燃着了,昏黄摇曳的光芒,就这样温暖着我们的童年。
深夜的时候,面对这样一盏摇曳的灯火,仿佛可以跟古人促膝而谈,读一点诗词,雅兴随之而起,如果能翻阅几则“聊斋”,或许更增加一些古奥之趣,可惜,当时年纪小,只认识李白的铁杵、王冕的荷花!
最温暖的当然不是这摇曳昏黄的灯光,而是灯光下两个相对的人影,一老一少,祖孙两人从“人初静”,守到夜更深,守着永夜,守着灯火,守着长长的一段祖孙相牵系的深情记忆,那是祖母无怨的爱,无尽的心,所有的怀念都从这样温馨的画面进入、泛起……
当灯芯烧黑了,我们用个小竹片剔亮它,挑灯夜战原来就是这样的啊!那情景仿佛剪烛西窗一般,灯芯越烧越长,就要用小剪刀剪除碳化的那小小一截,光,就更亮了!
煤油灯的火焰很容易将墙壁、屋梁熏黑,因此悬挂的地方一直是固定一处,不随便改换,以免房子到处留下乌黑的油烟。
那样的煤油灯,我们家好像只有三盏,人在客厅的时候,灯随我们在客厅,夜读如果是在祖母的房间,灯就随着我们过去。有时,书读到一半,要到客厅拿东西,拿得提着灯过去,脚步不能太急,免得走路的风息将灯吹熄。不知你是否记得我们家是土埆厝?
风随时可以从破落的竹篾片之间随意进出,风大的时候,我们就得一手举灯,一手遮风护火,步步为营,仿佛履薄的人,战战兢兢。
那情景仿佛护着累世的家产。
在那样的灯火下,一切都荡漾着温馨。
虽然,煤油灯有效的亮度不过是一两尺而已,那样的光晕却是不灭的永恒之火,一直亮在童年的心中。
多少风与云吹送过去了,我们长大了,家里安装电灯了,刚开始,我们只要五烛光的灯泡,五烛光的亮度刚好模拟煤油灯的古意,却免除了油烟的熏染、风动的闪烁,那样笃定而拘谨的五烛光灯泡,是我们使用“电火”的第一步。
此后,四十烛光、六十烛光的灯泡陪伴着我们的成长,日光灯一到,黄光从此成为白光,那又更向前跨过了一步,这时,伴读的祖母早已回到天上去了,惨白的日光灯下总觉得缺少了昔日那份盈满的温馨,总觉得身边嘘寒问暖的声音就这样沉寂了下去,我怅怅然在良好的灯光下写作。
继之而来的美术灯,霓虹灯,将我们的家、我们的城装扮得更美,耀眼、闪烁的灯,增添了一些妖媚,每个家、每个众人进出的地方,都安装了无数的、千奇百怪的灯,入夜以后的都市和乡村,比白天更多了一些新奇和眩惑。
有一次,我从华冈上望向台北,万家灯火里哪一盏是为我而开的?喃喃自语的我在无边的夜里迷失在灯与灯之间。
四十年了,从摇曳昏黄的煤油灯下,我们来到一个全新的世界,坐在讲求爱眼照明的桌前,如果祖母还在,那会是什么样的一种情境?我常有一个奇怪的想法,在一个万灯闪亮的夜晚,陪祖母静静欣赏着一些光影缤纷!
我说不出喜欢煤油灯的理由,但我知道灯火在我心中的意义。   (有删节)
注释:①祝融、回禄:传说中的火神,借指火灾。
②土埆厝:台湾的一种民居。
小题1:文章细致地描写了煤油灯的外形和使用方法,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2:解释下列两句话在文中的含意。(4分)
(1)那情景仿佛护着累世的家产。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喃喃自语的我在无边的夜里迷失在灯与灯之间。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3:文章在人称的使用上有什么特点?这样写有什么作用?(5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阅读题难度:简单|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季羡林身后,“大师”何堪?
徐 锋
在这个喧嚣浮华的时代,货真价实、坚守学术良知的大师正在成为大熊猫,季老以他光洁的灵魂和一生所交出的“作业”,能否感动中国的学术界?
公元2009年7月11日晨,一代宗师季羡林,因心脏病突发,遽然辞世,享年98岁。以季老的高寿,听到他驾鹤西行的消息,虽属意料之中,却依旧令人痛心惋惜。
大师已逝,风范长存。季老留在身后的,是一个被他用毕生心血打磨得异常光亮的、名副其实的“大师”铭牌。这一铭牌,固然是因其在古文字学、历史学、东方学、佛学等诸多领域皆创下的卓越成就,更是因其在治学态度、处世品德方面给后人留下的宝贵财富。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传“道”为上;大师者,有大德者也,以“德”为先。不管是细览他的文字还是他的一生,季老留给世人的,更多是一介书生的形象,随和、清朗、睿智、平实……而其中最令人钦佩的,自是他的那份清醒与真诚。在他晚年公开发行的《病榻杂记》中,季羡林“婉拒”了外界加在自己头上的“国学大师”“学界泰斗”“国宝”三项桂冠,并说:“身上的泡沫洗掉了,露出了真面目,皆大欢喜。”而在他的《季羡林自选集》中,对一些有着“历史问题”的旧日文章,他也毫不加以删改,统统保留下来,“不加掩饰,目的仍然是存真”。
这让我们想到另一位让人尊敬的老人——巴金,在其晚年的《随想录》中,勇于挤出“不曾愈合的伤口流出来的脓血”,以笔为手术刀,无情解剖自己在荒唐十年里“曾经由人变兽”的往事。真正的大师,为了大义、大道、大德,不惮于直面小我的“污点”,不惮于袒露小我的伤痕。正因这种真,这种挚,这种诚,这种坦然与自省,让“大师”的铭牌更显光洁和澄净。在真正的大师眼中,至高的道,非治学之道,实乃为人之道。
然而,在一些被尊为“大师”者那里,却俨然“大道既隐”。他们眼中,名与利、钱与权占了上风,大义、大道、大德成了可有可无之物,“为人师表”成了表面文章。在这个喧嚣浮华的时代,货真价实、坚守学术良知的大师正在成为大熊猫,而欺世盗名、装腔作势、热衷炒作的“大师”却粉墨登场、层出不穷。一些所谓大师,登高一呼,不是为了学术良知、时代精神、公众福祉,而是为了抄个登顶的终南捷径、图个金灿灿的“注意力经济”。有的“大师”忙于自身造神,对历史污点问题却心虚不已、闭口不提;有的“大师”乐于策划和曝光,其学术态度和成就却愧对“大师”二字,更在“捐款门”上徘徊歧路、不知所云……可惜,他们自己“浮云遮望眼”,陶醉于镁光灯下,公众的眼睛却是雪亮的,一眼就看穿了“大师”们堂皇言行后面的那个“小”字。
大师者,既源于自身禀赋,亦有赖于其生长土壤-最近,约50%的科技工作者坦言身边的学术不端现象很普遍,有相当比例的人对此表示出“宽容”,这是一个值得警惕的数据。我们不敢幻想,在如此之低的学术道德底线上,能再培育出多少像季老、巴老这样的人格和学术比翼齐飞的真正大师。曾经感动中国的季羡林老人,以他光洁的灵魂和一生所交出的“作业”,能否感动中国的学术界?答案无人知晓。
(摘自《广州日报》2009年07月12日)
小题1:从原文看,下列关于“大师”的表述不正确的——项是    (    )
A.大师者,有大德者也,以“德”为先。
B.真正的大师,为了大义、大道、大德,不惮于直面小我的“污点”,不惮于袒露小我的伤痕。
C.在真正的大师眼中,至高的道,非治学之道,实乃为人之道。
D.真正的大师,不仅在古文字学、历史学、东方学、佛学等诸多领域皆创下卓越成就,而且在治学态度、处世品德方面给后人留下宝贵财富。
小题2: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季老留在身后的“大师”铭牌是因其在古文字学、历史学、东方学、佛学等诸多领域皆创下的卓越成就,更是因其在治学态度方面给后人留下的宝贵财富。
B.巴金以笔为手术刀,无情解剖自己在荒唐十年里“曾经由人变兽”的往事,让人尊敬,是真正的大师。
C.季羡林在他晚年公开发行的《病榻杂记》中,“婉拒”了外界加在自己头上的“国学大师”“学界泰斗”“国宝”三项桂冠,表现了他的清醒与真诚。
D.大师们正因这种真,这种挚,这种诚,这种坦然与自省,让“大师”的铭牌更显光洁和澄净。
小题3:下列对原文中作者观点的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    )
A.季老以其学术成就、治学态度、处世品德成为当之无愧的大师。‘
B.时下,一些欺世盗名、装腔作势、热衷炒作的“大师”粉墨登场、层出不穷,真可谓“大道既隐”。
C.大师的形成,因素诸多,而最关键的原因是其自身禀赋。
D.季羡林对一些有着“历史问题”的旧日文章,毫不删改,统统保留下来,“不加掩饰”,此举固然可敬,但也影响了“大师”的形象。

题型:阅读题难度:简单|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
朱光潜的通达人生
郑 涌
朱先生从小学开始,中学、大学、出国读硕士、博士,一点也没有拉下,全学历。在英国的大学里,朱先生学习了英国语言和文学,还学了生物学和心理学,由此奠定了他一生教育和学术的方向。
在北京大学我所认识的教授之中,朱先生是我接触最多、也是忘年相交最深的一个。在他身上,我感受最突出的,是他对人生的悲剧观念和由此而生发的勤奋、通达与对真理的坚持。
碰到不少北大的老师,都说朱先生很勤奋,甚至是最勤奋的一个。对此,朱先生解释说,这种勤奋,并不是出于明白,而恰恰是出于自己的不明白,因为有许多事情不明白而想尽快地搞明白;尽管如此,有些事情却始终未能搞明白。例如,关于生命究竟是怎么回事,他说自己并不了解。但是,又不能等了解了再去生活。只能是边生活,边了解。
和朱先生来往频繁而密切,转折点是我的那篇《历史唯物主义与马克思美学思想》在《美学》杂志上的发表。我去他家里,朱先生主动和我谈起了那篇文章,他说:你把哲学基础的问题挑明了。过去,我们自以为这个问题已经解决了,事实上并没有解决。后来,我写的关于马克思美学思想的文章,在朱先生的鼓励下结集出版。用朱先生写给我的一封信代序,这封信后来在《人民日报》上全文发表了。我体会到了,这是朱先生对我的“力挺”。
朱先生在其处女作《无言之美》中,就已经提出了他对人生的根本看法。他认为:人生有价值,正因其有悲剧。他还说:“我们所居的世界是最完美的,就因为它是最不完美的;这话表面看去,不通已极。但是实含有至理。假如世界是完美的,人类所过的生活……便呆板已极,因为倘若件件事都尽美尽善了,自然没有希望发生,更没有努力奋斗的必要。人生最可乐的就是活动所生的感觉,就是奋斗成功而得的快慰。世界既完美,我们如何能尝到创造成功的快慰?”
在文人圈子里生活,又会有一些特别的麻烦,有那种无事生非,庸人自扰。对于这些,他是既反感又无奈,深感小鬼难缠。他回顾说,年轻的时候,自以为不问政治,就高人一等;但是,你想躲避是非纠纷,是非纠纷却非敲你的门不可。而事实上,最容易得罪人的,就是说真话、做实事,特别是做成功了点什么,有了一点名气,你就会引起别人的注意,就容易成为靶子。
朱先生也曾谈及:读书人,为什么偏要为难读书人呢?说是“文人相轻”,总觉得过于笼统。细想之后发现,文人群中也会有一些喜欢欺负、攻击甚至伤害他人的人,他们不敢惹比自己强大的人,总是拣那些比他善良或柔弱的欺负;而最根本的,是读书人所特有的自残、自虐的本性,这在中国近现代的一些读书人身上表现得特别突出,他们对同类的伤害,正是其自残、自虐从自身向外的“扩大化”,是他们所自造的一种悲剧。
在那大张旗鼓的全国性的美学大辩论中,尽管朱先生已是“千夫所指”,但他依然不隐瞒自己的观点,也不轻易接纳他认为并不正确的批评。
不仅如此,他还把这一点发展到了极致:他尽其可能去发现批评他的人的优点。比如上世纪80年代前期,他有一次曾拿出胡乔木给他的亲笔信让我看。我感觉这封信突出地表达了对朱先生的敬意。当时,朱先生正受到批判,心情很不好,常常吃不下饭,也不做事,两眼呆呆地望着窗外。朱先生忧心的是:我们民族的伤痛还没有从“文革”的灾难中痊愈,怎么可以再往伤口上撒盐呢?朱师母叫我常去陪他说说话。围绕着这封信,我们讨论了很多。尽管许多人都在声嘶力竭地对朱先生口诛笔伐,但是,主持批判的人对他仍不失尊敬。朱先生认为:由此可见他们的了不起;所以,被批判的人,气量可以大一点,不必有太多的抵触。
后来,我自己的岁数也在慢慢增大,经历也多了起来,我也看到了人生中的悲剧的因素。我很想把自己的体会告诉朱先生;然而,这时他早已离开了我们。
(选自《文汇报》2009年2月20日,有删改。)
(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两项是  (5分)    (    )(    )
A.朱光潜先生学术基础丰厚,但他仍认为还有许多事情不明白,而又想尽快地搞明白,正是这种强烈的求知***使他一生非常勤奋。
B.作为一个老学者,朱光潜先生非常关心和爱护青年的成长,除了鼓励他们写文章、结集出版外,甚至还亲自为郑涌的作品集作序。
C.在很早的时候,朱光潜先生就以美学的思想来解释人生,认为只有最完美的世界才能使我们得到成功的快慰。
D.朱先生非常熟悉文人圈子里的生活,因此很理解我所受的打击,并指出读书人为难读书人是一种悲剧。
E.尽管身处逆境,朱先生依然敢于坚持真理,而且能去发现批评他的人的优点,表现了他对于人生的通达。 
(2) 文中“在他身上,我感受最突出的,是他对人生的悲剧观念和由此而生发的勤奋、通达与对真理的坚持”这句话表达了什么意思?有什么作用?(6分)   ,
答:                                                                                           
(3)作者写作本文的意图是什么?请结合文本作简要探究。(6分)
答:                                                                                            
(4)朱光潜认为:“人生有价值,正因其有悲剧”。请联系社会生活实际,谈谈自己对这句话的理解。(8分)
题型:阅读题难度:简单| 查看答案
最新试题
热门考点

超级试练试题库

© 2017-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