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一个人的坚持余显斌我17岁时,他19岁。那时,我们是同学,是学校闻名的“两支笔”。我21岁,他23岁,我们师范毕业,成了小镇同一所学校的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一个人的坚持余显斌我17岁时,他19岁。那时,我们是同学,是学校闻名的“两支笔”。我21岁,他23岁,我们师范毕业,成了小镇同一所学校的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来源:不详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一个人的坚持
余显斌
我17岁时,他19岁。那时,我们是同学,是学校闻名的“两支笔”。
我21岁,他23岁,我们师范毕业,成了小镇同一所学校的教师。
在小镇,我遇见了自己心仪的女孩,含羞带娇,是一朵天然的百合花,开放在临水的一个商铺里,经营着一爿小店。于是,教学之余,我就会钻进小店,经营起自己的爱情,也经营起小店的生意。他呢,依然初衷不改,喜好文学。白天教书。晚上写作,稿子一篇篇发出,文章一篇篇见报,成了县里有名的文人。
生活,不会总是直线,有时,也会弯曲。
不久,他调走了,一床被子,一箱书籍,到了一个偏僻的山里学校任教。那地方,我去过一次,是一个很闭塞的地方,白屋粉墙,“只堪图画不堪行”。他仍然教书,写文章,游山玩水,过着古代文人笔下的田园生活,从来不去经营自己的人际关系。
我,依然在小镇经营着自己的小店,自己的日子。
他再调回来时,已经是几年后了。回到小镇,他依然是一箱书,后面,是他的妻子,一个眉眼如画的少妇。他没有多大改变,唯一变化的,是鼻粱上多了一副眼镜,身上的书卷气更浓了一些。而我,领着一份教师的薪水的同时,已经拥有一个不小的商店。
我们后来的分别,则是由于市重点中学的招聘。
市重点中学,离我们学校二百多里。既然是重点中学,毫无疑问,无论是资源还是教师福利,都远远优于普通中学。
教师不是圣人,我不是,他也不是。我们都加入到应聘的队伍中。
当时,他信心十足:他是市里有名的文化人,又是市政协委员。应聘被招。非他莫属。
大家也都这样想。但是,结果却出乎意料:我们同去的几个人都应聘成功了,而他,却落聘了。
他很沮丧,也很惭愧,一直到第二年招聘,为鼓励他再次应聘,我才揭穿了谜底:“现在的招聘,谁看才?都是看‘财’。”我把财字咬得很重,提醒他。
他听了,愣了一会儿,然后坚决拒绝了我的好意:“人,总得有个道德底线。做教师的都这样,怎样面对学生?”我苦笑,十几年过去了,他仍是校园里当年那个青葱的青年;而我,已成熟老辣得连我自己也不敢相认了。
生活,总是这样,让人无奈地改变,又让人反躬自省,难以心安。
带高三的那年,学校之间的竞争十分激烈。一天,学校领导找来我,特意告诉我:上学年,他在普中带高三,带得很好。他的班上,除一部分考上大学外,还有一部分成绩不错的复读生。
今年,他担当着复读生的班主任。
领导的意图,明显不过——把那些复读生挖过来。
我虽觉得这样做不地道,但也无奈,还是去了。
以我的鬼精明,挖他的墙脚,还不是易如反掌。几天暗地里活动,他的学生中,有很大一部分都答应跟我走。大家大概都觉得不好意思和他说吧,商量的结果是先走。然后再给他打电话,告诉实情。
走的时候,是个雨天,我特意雇来一辆公交车。
我们准备走时,他来了,打一把伞,来送行。
一切,都在他眼底。
我站在那儿,红着脸,很惭愧。
学生们也低着头。
他笑笑,很豁达,说:“去吧,如果你们觉得这样时你们的发展有利,就去吧。不过,无论走到哪儿,都要注意身体,好好学习,不要让我失望。”
他的眼圈红了,孩子们的眼圈也红了。
然后,他走近我,拍拍我的肩:“弦子都交给你了,一路注意啊!”
车子走了好远,回过头来,看见他仍立在细雨中,静静地、孤独地、落寞地、倔强地站着。
有个学生说:“我们的老师真可怜!”一句话,车里响起了一片啜泣声。那一刻,我的眼圈也红了,为他,为我,也为了孩子的话。
(选自《当代青年》2009年9期)
小题1:下列对原文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   )
A.小说中的两个人有着相同的起点,相似的经历,但在生活中却有着不同的遭遇,这源于他们对生活有着不同的认识与追求。
B.小说中的“他”是一个与诗书、田园为伴,乐情山水,从来不去经营自己的人际关系、不想改变自己命运的人。
C.一个最有希望应聘成功的人却落聘了,小说借此批判了选用人员只看“财”不看“才”,以致良莠不分的社会现象。
D.因学校之间的竞争而挖墙脚一事,把小说情节进一步向前推进,学生的一句“我们老师真可怜”,不仅会给读者带来一阵心灵伤痛,也会让读者陷入深思。
E.这篇小说没有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叙事简洁明了,于平易朴素的叙事、描写中浸透着一种感人的力量,并在对比中凸显了一个正直自守的高贵灵魂。
小题2:小说的倒数第2段,写到“他仍立在细雨中,静静地、孤独地、落寞地、倔强地站着”,此处描写表现了“他”怎样的内心世界?(6分)
小题3:“我”在小说中有什么样的作用?请简要分析。(6分)
小题4:这篇小说题目为“一个人的坚持”有人认为这种坚持很可贵,有人认为这种坚持不值得,你的看法呢?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观点和理由。(8分)
答案

小题1:BC
小题2:这处对“他”站姿的描写表现出主人公在利益纷争面前的淡泊、宽厚、坚定及在当今社会条件下难觅同道的孤立无援,(3分)他虽内心无限凄楚,但对个人道德底线却执着坚守着。(3分)
小题3:①小说中的“我”是一个线索人物。(1分)小说中的主人公的经历都是通过“我”的所见所闻所历写出来的。(1分)“我”是小说中“他”的生活经历的见证人。(1分)
②小说中的“我”与“他”在走上工作岗位后生活遭遇形成了鲜明的对比,(1分)小说以“我”的入世随俗、成熟老送还来反衬“他”的坚守道德底线、不甘随波逐流、纯真正直而又宽厚的品格。(1分)“我”的存在,对塑造主人公的性格和提示小说的主题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1分)
小题4:观点一:认为可贵。
从主人公自身角度看,作为知识分子,“他”坚持了自己的操 守,令人敬佩。
从学生的角度看,“他”的坚持,教育出了很多优秀的学生,最后也感动了很多的孩子。
从社会的角度看,“他”的坚持,是难能可贵的,社会需要这样的坚持,只有这样正直自守的高贵灵魂,才能让这个社会得到净化,充满希望。
观点二:认为不值得。
从主人公自身角度看,“他”的坚持,让“他”缺失了很多,失去了到条件好的学校工作的机会,失去了许多优秀的学生。
从学生的角度看,“他”的坚持,虽说作为教师是应该坚持,但是这样的坚持会埋没“他”的才能,让更多的孩子缺失很好的教育。
(考生要结合全文作答,其中观点2分,理由6分,至少答出两点理由。全题8分,如有其他观点,保养要观点明确,言之成理也可。)
解析

小题1:无
小题2:无
小题3:无
小题4:无
举一反三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演尽沧桑于是之
田本相
①几年了,总想为于是之同志写一篇文字,以表达我对他的尊敬;在戏剧界我有一些朋友,但是还没有哪一个人,像他那样,让我如此牵肠挂肚,如此敬重。我总是念记着这个文债。
②许多人知道他的名字,是因为他是一个了不起的表演艺术家;但很多人并不真正了解,他还具有很高的文学才华,写下了大量的优美散文。为塑造话剧《茶馆》里的主人公,他曾经写了一篇人物传记《王利发小传》,看过此文的一位文学批评家说,他刻画人物简直入木三分,并且深得老舍先生文韵;他对中国历代的诗论、画论了熟于心,不仅写得一手好书法,而且能巧妙地将这些心得化作戏剧人物的精神内涵,因此他所创造的人物总是匠心独运,光彩别具。
③他在扮演话剧《洋麻将》中的主人公一魏勒时,曾经做过这样的笔记:
④“魏勒也是先伤腿后拄拐的。”
⑤“各种情境下的走路、摇头、脸的抽搐都要练。”
⑥戏剧中老迈年高的魏勒身上,既有沧桑已逝的嗟叹,也有我心不甘的倔强,于是之通过自己的内心体验和形体表现,把这个人物演得好极了!
⑦给我印象最深的是,生活中的于是之从来不演戏,我的意思是说,他不矫饰,不做作,不设防,而是相当坦荡,平和,自然,本色。他对人恭恭敬敬,那是他谦逊、质朴、与人为善的天性,而不是为了显示自己平易近人;他做事小心谨慎,并不是害怕承担责任,而是出于重然诺、求完美的心性。在于是之身上绝看不到一点点的张扬。甚至于你在街上碰上了于是之,你会认为他是北京胡同里走出来的一位慈祥老人,而看不出这就是鼎鼎大名的艺术家。但是。一旦到了舞台上,大幕徐徐拉开,四周一片黑暗,明亮的光照在他的脸上、身上,他的生命便立刻进入一个神奇的时空,充满了喷涌的激情、表达的欢畅、体验的感动和心灵的幢憬。他原本平常的身躯,也仿佛正沐浴着神圣的光,散发着饱满的生机,充满了令人震慑的魔力。
⑧1992年7月,正值北京人民艺术剧院建院40周年,为了表示庆祝并答谢观众,剧院决定用原班人马,按照老导演焦菊隐先生的执导方式,演出老舍先生的名剧、北京人艺的保留剧目《茶馆》。这一次的《茶馆》演出,将是北京人艺以于是之为代表的老一代演员的告别演出了。于是之已是年迈体弱,舞台上,青年王利发的脚步还会那么飒爽吗?凄凉地撒纸钱的王利发还会给人一种惊心动魄的痛吗?
⑨演出开始了,剧场安静极了,观众席仿佛是一潭深深的湖水,吸纳了所有的光热,却波澜不惊。台上的老艺术家们渐入佳境,一切都妙趣天成,一切都韵味无穷,一切都炉火纯青。
⑩演着演着,于是之心中悚然一惊:排演了无数遍的《茶馆》,熟得不能再熟的台词,竟然使他卡壳了,要不是蓝天野躅熟地把他忘了的词接续过去,他简直就不知道怎么好了。这场演出结束后他曾经说过:“过去我演戏觉得过瘾,现在我觉得害怕了。”
○11但是,观众依然狂热地喜欢王利发,于是之略显迟缓、迂阔的表演,他本色的苍老、沉郁,都好像更增添了角色的沧桑感,更显示了命运的厉齿对无辜生命的摧残。人们就这样不自觉地,把对于是之的爱、对老掌柜的怜,异常和谐地融在了一起。
○12掌声,那是雷鸣般的掌声,从静寂的观众席间突然涌起。掌声和鲜花对于演员来说本不是稀罕事。但是这一次他却觉得珍贵无比。突然,台上上采了几个小青年,他们手里擎着一个现场刚刚做成的条幅,上面写着他们对演出真挚的赞誉——“戏剧魂”。台下的观众在狂呼:“于是之!于是之!”“再会了,于老师!”
○13于是之的眼眶湿润了,他接过观众递到面前的签字本,端端正正地写一行字“感谢观众的宽容。于是之。”泪,流过他的脸颊,混杂着他对观众深深的感激,混杂着他告别舞台时沉重的失意,也混杂着岁月蹉跎、苍生苦短的感慨……
○14我想,曹禺先生曾经为于是之题过的一首偈语一样的诗,该是最能概括他一生为人为艺的奥秘吧:
○15初入殿堂,但求平正。既如平正,务追险绝。既能险绝,复归平生。往复追寻,渐悟妙境。思虑通审,志气和平。风规自远,才见天心。求艺无艰。可胜言哉!
(《传记文学》2003年第5期有删节)
小题1:下列各项对本文的分析,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于是之是一位了不起的表演艺术家,这要得益于他有很高的文学才华。因此,如果不是他曾写过《王利发小传》,也就不会有舞台上那个为观众所喜爱的王利发。
B.在扮演话剧《洋麻将》中的主人公魏勒时,于是之通过自己的内心体验和形体表现,把这个人物演到了极致。他所做的笔记,也让我们看到了艺术家对待艺术的精益求精。
C.第十段中,于是之说他现在演戏觉得害怕了,语意上既自责又自谦,自责于辜负了观众对自己的期望,自谦于艺术上虽已炉火纯青却毫不张扬。
D.第十二段中,于是之之所以觉得这一次的掌声与鲜花珍贵无比,是因为他认识到,虽然此次舞台上的表演有瑕疵,但观众仍把掌声与鲜花送给自己,这里蕴涵着观众对自己表演缺陷的包容。
E.传文结尾处引用曹禺先生为于是之所题的诗,诠释了于是之的从艺之路,赞扬了他永无止境的艺术追求精神,同时,也巧妙地总结全文。
小题2:分别用三个四字词语概括生活中和舞台上的于是之。(6分)
小题3:本文用近一半篇幅(由⑧到⑩自然段),记述了北京人艺以于是之为代表的老一代演员们的告别演出,这样写有什么好处?(6分)
小题4:“人生如戏,戏如人生”,你是否赞同这句话,请结合于是之的从艺经历或你的自身体验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8分)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文,完成小题。(13分)
从“强手”到“三国***”
——全球桌游二次热潮来袭
⑴“对我来说,只有桌游玩家,而非那些紧盯着电脑液晶屏幕或者不停按动游戏机控制手柄的电子互动娱乐上瘾者,才配称为深思熟虑的游戏者。”美国俄勒冈州一位知名桌游玩家查尔斯·刘易斯在参加完2009年度德国埃森玩具大展后如是说。
⑵在今天已经习惯电子互动数码娱乐方式的全球大众看来,仍然坚持转动六面骰子,在一张硬纸板上移动形形色色的金属、塑料玩偶,绞尽脑汁地计算花色卡牌上的数据,看起来确实和“酷”一点也不沾边。2009年统计,桌面游戏的市场仍然不足年销售额107亿美元的电子游戏的6%。然而,在全球经济形势衰退中诞生的一批被称为“抗衰退产业”的行当中,桌面游戏就是其中之一。这个强调社交参与和运算策略能力的阁楼老玩具,为亟待削减开支的欧洲与美国家庭提供了一种更为廉价的“全家欢”式娱乐。
⑶这种情况,似乎与1933年那次席卷全球的经济大衰退遥相呼应:1934年10月,在一位名叫列文·斯特恩的画家朋友的帮助下,来自美国宾夕法尼亚州德国城的失业推销员查尔斯·达罗利用几块桌板、一块台布,以及几个小工艺品造出了第一套“强手棋”。1935年,这个游戏就售出了50万套。当然,仅凭“廉价”一项长处,并不能解释桌游为何能让大家放弃蓝光DVD和动态捕捉游戏手柄,转而老老实实地坐在游戏盘边上。
⑷“作为计算机游戏的鼻祖,桌上游戏也许不能提供足够的体验,但它所引发的人际关系交流却是电子游戏望尘莫及的。”不仅如此,桌游和电子游戏有不断吸取各类文化艺术因素、创造全新体验的功能。
⑸按照“孩之宝”游戏研究室负责人安玛丽·克罗西的说法,桌游之所以远没有衰退,是因为它对玩具业的核心消费群体—青少年儿童有不可阻挡的吸引力。“桌上游戏由于技术门槛低,不会贸然剥夺父母与下一代共乐的机会,并且会早早为儿童培养起处理社交人际关系的能力。”
⑹此外,边际利润率极低的高科技玩具在衰退期销售量的下跌,也让越来越多的玩具产业巨头把注意力转向一度被忽视的桌上游戏。2006年,“孩之宝”全美桌游销售量大约是9.2亿美元,占其玩具年销售额的43%,只有电子游戏软件的1/7,然而它60%的利润率却使其他玩具望尘莫及。
⑺对中国桌游玩家来说,2009年同样是个不寻常的年头,一款名为《三国***》的中国原创卡牌类桌游几乎在一夜之间从各高校流行开来。《三国***》的发明者之一的北京游卡桌游产品总监尤尤说,《三国***》的基本构架是基于万智牌和经典美国桌游《Bang!》,而她自己第一次听说桌游是通过《游戏创造》杂志一篇关于经典桌面游戏《卡坦岛》的介绍文章。
⑻对于这款骤然而红的游戏,本土桌游玩家对它的评价褒贬不一,然而从业者对它的欣赏是显而易见的。“在欧美地区,桌上游戏已经有了50至60年的积淀,中国刚处于启蒙阶段,所以抄袭和模仿是不可避免的现象。”“《三国***》   存在诸多问题,   绝对是个好游戏,   它促进了中国桌游玩家队伍的急剧扩大,使得全球桌上玩具产业开始认真考虑中国市场和玩家的诉求。”(选自《三联生活周刊》2009年第47期,有删改。)
小题1:从第⑴段查尔斯·刘易斯说的话中可以看出,相对于电子游戏而言,桌面游戏能够体现玩家□□□□的能力。(限填四字)(1分)
小题2:根据文意,桌面游戏相对于电子游戏的优势在于:廉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每空不超过10个字)(3分)
小题3:第⑹段援引“孩之宝”全美桌游销售情况的一些数据,是为了说明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
小题4:在第⑻段的空格中填上恰当的关联词:________;________;_______。(1分)
小题5:以下选项中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2分)
A.在全球经济形势衰退的形势下,桌面游戏的销售额仍然无法与电子游戏相抗衡。
B.因为制造成本低,所以越来越多的玩具产业巨头把注意力转向桌上游戏。
C.全球桌游的二次热潮是由中国原创卡牌类游戏《三国***》引领的。
D.桌游从业者认为,《三国***》对万智牌和《Bang!》的抄袭与模仿是不可避免的。
小题6:请根据文中信息,简要介绍全球桌游的第一次热潮。(不超过80字)(4分)
 
 

 
 
 
 
 
 
 
 

 
 
 
 
 
 
 
 
 
 
 
 
 
 
 
 
 
 
 
 
 
 
 
 
 
 
 
 
 
 
 
 
 
 
 

 
 
 

 
 
 
 
 
 
 
 
 
 
 
 
 
 
 
 
 
 
 
 
 
 
 
 
 
 
 
 

题型:阅读题难度:简单| 查看答案
阅读下文,完成小题。(16分)
探寻玻璃屋里的男人①
⑴我终于驱车抵达康尼什这个人烟稀少的荒僻小镇。从很远的地方,就能看到路的尽头竖立着“禁止非法侵入”的标识牌,几个粉红色的大写英文字母显得格外刺眼。标识牌后面是浓密的树林与小径,沿着小径望去,小山上筑有一面围墙、隐约可见的铁丝网和一幢房子。
⑵这并不是普通的私宅,而是美国行踪最隐秘男人的私宅——也许是美国最后一个伟大的隐居者J.D.塞林格②的住所。
⑶塞林格住所外有两个信箱,一个上面积了厚厚一层灰,想必好久没有打开了;另一个信箱的一端被打开,里面塞满了乱七八糟的广告传单。其中有一张上面写着“让我们来帮助你宣传你的生意!”这大概是无数媒体记者和出版商们想对塞林格说的肺腑之言。
⑷我不会奢望他出现,我真正想要探究的是塞林格所修筑的这面墙——不仅是物质上的木头或石头墙本身,而是他在心里为自己筑起的那面形而上的墙。这沉默不语的墙也是他的作品,因为沉默本身就是艺术在雄辩地工作。
⑸现在,我就站在那墙之外,他就在墙内,让人恍若隔世。这里太安静了,安静到有一种诡异的感觉,仿佛时光能在这种沉寂中凝固。但你能深深感知这并不是被动的沉寂,而是可用心触摸的、主动的隐没。这份沉寂的代价是塞林格放弃的决心、昂贵的诉讼、自我放逐与沉思。既让人心生敬意,又让人怀恨在心。这份沉寂诱惑着我们追寻又谴责着我们探访:当一位作家选择对外界封闭自己的心灵,我们却还要想方设法地突破其心理的防线。至少就像现在,我忍不住想要去敲敲门或在他住所的门前留下一封信。
⑹这份探寻的冲动不禁让我回想起一开始,他并不是古怪的、沉默的隐居者,当时他和外界的联系还是比较频繁的,与住在附近的邻居,尤其是温莎高中的学生们都有来往。塞林格甚至愿意接受温莎高中生报一名记者的采访。可惜,出于利益的诱惑,这些学生背叛了塞林格的信任。这篇本应低调出现在学生报纸上的采访,却被卖给了一家主流报纸。塞林格知悉后十分失望、生气,从此拒绝接受任何采访,并几乎切断了与外界所有的联系。
⑺他的心从此如同他家的大门一样紧闭,过起了隐居的生活。他真的想离人群远一点,因为有太多的人不怀好意地关心他到底有过怎样的童年创伤,或者有意无意地为他的作品加上乱糟糟的注释和点评。
⑻为了远离人们的视线,塞林格不惜动用法律手段和昂贵的诉讼费让自己从人们的视野中消失。1982 年,他曾起诉过一名男子,因为这位塞林格粉丝杜撰了一篇他的专访。
⑼无数人想要寻找塞林格隐居背后的真相。很多人心急火燎地驱车前往塞林格的私人住所,不得不止步于山脚下,眺望着无法跨越的围栏。此时,我站在这里,才再次发现自己居然也是其中的一个痴情的追寻者。
⑽当我站在“禁止非法入侵”的标识牌旁,突然感到一阵隐隐的担忧,担心我到底还是打搅了这位在寂静中深居简出的疗伤者。你真的懂他吗?懂他的作品吗?如果懂,那么也许应该在读完作品之后就安静地走开,不再追究文字背后的是是非非。
⑾我不愿意敲门,但还是忍不住去了不远处的快餐店起草了一封信,引用了很多塞林格书中的话并表达出自己对他的敬意和理解。第二天,我把这封信放在堆满广告单的那个没有锁的信箱里,放下、转身、走人。我以为我完成了自己的使命,是时候离开了。
⑿可鬼使神差地,在要离开小镇的前一晚,我还是踱步到邮箱旁,惊讶地发现我的信和《周日早报》都被人拿走了。就在这时,忽然听到墙内有汽车发动的声音,难道塞老要现身了?那一刹那,我居然自作多情地认为也许他正要来迎接我这个知音呢!大门缓缓打开,一道强光射出,刺痛着我的眼睛,正当我要仔细看一眼车中人时,这车以极快的速度从我旁边呼啸而过,很快便消失在视野中。
⒀我内心孤独至极。回到自己的车中,我唯一的愿望竟是自己找错了塞林格的家。
(选自《南都周刊》2010年度第6期,有删改)
注:
①本文写于1997年,作者是美国《君子》杂志的记者。
②美国大作家、《麦田里的守望者》作者、当代文坛头号隐公J·D·塞林格(J.D.Salinger)已于2010年1月27日在新罕布什尔家中去世,享年91岁。
小题1:第⑷段中的划线句“这沉默不语的墙也是他的作品”一句的意思是(2分)
小题2:第⑸段中,作者为什么说“既让人心生敬意,又让人怀恨在心”?(2分)
小题3:以下哪两项不是塞林格成为一个沉默的隐居者的原因?(  )(  )(4分)
A.温莎高中的学生把对塞林格的采访作为获得利益的手段。
B.塞林格曾经有过一段鲜为人知的童年创伤。
C.许多人有意无意地为塞林格的作品加上乱糟糟的注释和点评。
D.塞林格不得不动用法律手段和昂贵的诉讼费来让自己远离人们的视线。
E.许多人为了探寻他隐居的真相,前往他的私人住所。
小题4:请在文中找出一句最能解释第⒀段中所表述的心情的话:________________(2分)
小题5:结合全文,说说你对本文标题的理解。(2分)
小题6:除了塞林格,历史上还有许多选择隐居生活的人。请在下列人物中选择一位,就其隐居生活的意义写一段评价。(不超过80字)(4分)
梭罗  华盛顿
 
 
 
 
 
 
 
 
 
 
 
 
 
 
 


 
 
 
 
 
 
 
 
 
 
 
 
 

 
 
 
 
 
 
 
 
 
 
 
 
 
 
 
 
 
 
 

 
 

 
 
 
 
 
 
 
 
 
 
 
 
 
 
 
 
 
 
 
 
 
 
 
 
 
 

题型:阅读题难度:简单| 查看答案
阅读下文,完成第小题。(10分)
王静安先生纪念碑记①
陈寅恪
海宁王先生自沉后二年,清华研究院同人咸怀思不能自已。其弟子受先生之陶冶煦育者有年,尤思有以永其念。佥曰:宜铭之贞珉,以昭示于无竟。因以刻石之词命寅恪,数辞不获已,谨举先生之志事,以普告天下后世。其词曰:士之读书治学,盖将以脱心志于俗谛之桎梏,真理因得以发扬。思想而不自由,毋宁死耳。斯古今仁圣所同殉之精义,夫岂庸鄙之敢望。先生以一死见其独立自由之意志,非所论于一人之恩怨,一姓之兴亡。呜呼!树兹石于讲舍,系哀思而不忘。表哲人之奇节,诉真宰之茫茫。来世不可知者也,先生之著述,或有时而不章。先生之学说,或有时而可商。惟此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历千万祀,与天壤而同久,共三光而永光。
注:
①1928年6月3日,王国维逝世一周年忌日,清华立《王国维先生纪念碑》,碑文由陈寅恪撰。
小题1:王国维在《人间词话》说:“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_________
___。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_______,________,________’。此第三境也。”(2分)
小题2:文中的“精义”一词具体指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分)
小题3:结合上下文,对“士之读书治学,盖将以脱心志于俗谛之桎梏,真理因得以发扬。”一句理解最恰当的一项是(  )(2分)
A.士人读书研究学问,由于能把心志从世俗观念的束缚中解脱出来,真理因此得以发扬。
B.士人读书研究学问,大概能把心志从世俗观念的束缚中解脱出来,真理于是得以发扬。
C.士人读书研究学问,大概为了把心志从世俗观念的束缚中解脱出来,真理才得以发扬。
D.士人读书研究学问,只有把心志从世俗观念的束缚中解脱出来,真理才得以发扬。
小题4:“表哲人之奇节,诉真宰之茫茫”一句的表达效果是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
小题5:这篇碑铭的语言很有特色,请选择一个角度加以赏析。(3分)
题型:阅读题难度:简单| 查看答案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毋庸置疑,全球气候变化已成为人类面临的最大威胁。化石燃料的大量燃烧,温室气体的无节制排放,森林 的过度砍伐,使全球气温急剧上 升,导致了许多灾难性的后果,冰川退缩,海平面上升……
多种研究结果证实,过去50年观测到的全球平均温度的升高是人为温室气体浓度增加引起的。必须将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控制在一定的水平内,才能避免发生极端气候变化后果。低碳经济正是在应对气候变化背景下产生的新概念,并被视作解决气候问题的根本出路。低碳经济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经济形态,其实质是通过能源技术和制度创新,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构造清洁能源结构,改变以化石燃料为主的现有能源消费格局。
由于人们不顾环境破坏盲目追求高额利润,使得气候变化问题成为威胁到人类的生存和发展的全球性问题。但必须要认识到,由于经济发展阶段的不同,各国在共同承担气候变化问题的同时,要有区别的对待;以降低二氧化碳排放为目标的低碳经济是解决当前气候变化问题的有效方式,低碳经济主要发生在实体经济中,需要通过技术手段才能实现;在市场经济框架下,必须借助金融市场,充分发挥资本在资源配置中的主导作用,才能更好的带动资金和技术向低碳领域发展,因此,必须要认识到构建区域碳交易市场在发展低碳经济、缓解气候变化问题上的重大作用。
国际社会应对气候变化的同时必须注重发展问题;发达国家需要加大力度减少其排放量;发展中国家也要参与,但这种参与的方式必须允许以快速、可持续的方式实现经济增长和发展。
联合国政府间谈判委员会就气候变化问题达成的《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其目标是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减少人为活动对气候系统的危害,减缓气候变化,增强生态系统对气候变化的适应性,确保粮食生产和经济可持续发展。
低碳经济是“后危机时代”的实体经济的方向与出路。低碳金融的首要目标,是为低碳经济的发展提供支持。气候变化危机归根到底是人类过度耗费自然资源而导致的危机,因此,要从根本上解决气候变化危机,就必须从改变人们生活态度和生活方式入手。
低碳生活 (low carbon living),正是指生活作息时所耗用能量要减少,从而减低碳,特别是二氧化碳的排放。对于普通人来说,是一种态度,而不是能力。我们应该积极提倡并去实践低碳生活,注意节电、节油、节气,从点滴做起。
有数据显示:全球已探明的石油、天然气和煤炭储量将分别在今后40、60和100年左右耗尽。鉴于此,发展低碳经济,提倡低碳生活,建立绿色文明的生活方式,实现人类可持续发展,成为人类面临的急迫问题。
选择低碳生活并不代表生活质量的下降,反而会成为社会文明进步 的标志。低碳生活强调节约能源,它与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并不矛盾。这不是生活质量低下的体现,而是科技高度发达之后对全球环境保护的自觉和对自然和谐的尊重。
小题1: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全球气候变化已成为人类面临的最大威胁,低碳经济正是在应对气候变化背景下产生的新概念,并被视作解决气候问题的根本出路。
B.不顾环境的破坏盲目追求高额利润,使得气候变化问题成为威胁到人类的生存和发展的全球性问题,选择低碳生活体现了对全球环境保护的自觉和对自然和谐的尊重。
C.低碳生活要求人们减少耗用的能量,从而减低碳,特别是二氧化碳的排放;普通人是没有能力参加到低碳生活中来的,只需要明白有这种低碳生活方式就可以了。
D.低碳经济可以通过技术手段、借助金融市场、构建区域碳交易市场等方式来体现其在缓解气候变化问题上所起到的重大作用。)
小题2:下列各项中,不能体现“选择低碳生活并不代表生活质量的下降”的一项是
A.中国白洋淀地区,使用的明灯都由太阳能提供电源,通过科技智能化控制,实现了白天自动熄灭,晚上定时自动亮灯,无形中节约了能源消耗。
B.在经济高度发达的欧洲,近四分之一的城市汽车保有量呈持续下降趋势,中产阶级购买的车辆大多选择小排量车。
C.在非洲,有的地区有力地制止了滥砍滥伐的现象,并通过减少火车、汽车的运行次数、降低民众出行频率的方式大量地减少了碳排放量。
D.在荷兰,旅行途中可以灵活地选择搭乘公交、徒步、骑自行车等方式,体验当地多元化的旅游资源;欧洲部分王室成员和政府高官都是骑车出行的带头人。
小题3:根据文章,简要概括在应对气候问题时可能会出现哪些误区。(6分)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最新试题
热门考点

超级试练试题库

© 2017-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