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感伤的艺术 李国文我一直以为,摄影,是一门制造伤感的艺术。只要取景器里,有人,有事,随着斗转星移,无论拍摄者,被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来源:不详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感伤的艺术 李国文 我一直以为,摄影,是一门制造伤感的艺术。 只要取景器里,有人,有事,随着斗转星移,无论拍摄者,被拍摄者,都会对一去不回的,但仍旧记忆得起的那一刻,怦然心动的。 正如一块石子扔进水里,那波纹或者重些,或者轻些,但不可能无一丝感情的涟漪。因为,胶片上的溴化银,所感受下的画面,尽管只是一瞬间的事,可立刻就成为已经消逝的过去,成为永远也不会再来一次的历史。 人,不可能第二次重涉第一次渡过的河。所以,越是发黄褪色的照片,也就越多伤感意味。 银子,在怡红院里,是麝月用小戤子称量着,作货币用的。 纹银是什么样子的,现代人已不可能得知。只有看戏或者听说书,才有什么几百两纹银的说法。或者前一阵子街头上,一些少数民族的妇女,向过路人兜售银制的首饰。或者在商店里,有那种豪华的镀银器里,诸如餐盘呀,咖啡具呀,这种贵金属,似乎是离我们很远的。 其实不然。若千年前,我读到一条信息,某新闻单位从废弃的显影液里, 提取了不少白银。从那才知道作为贵金属的银子,其用途,和我们每个人都密切联系的,正是西方人发现了溴化银的这种作用,我们才从慈禧太后开始,直到每个人,可以把好看的,难看的,或自以为好看,其实令人恶心的种种形象,永远留在相纸上。 无论照片冲洗出来后,你喜欢也罢,不喜欢也罢,快门按下的那一刻,就把你和那一刻的时光定格了。于是,那张纸上,永远是昨天的你,前天的你。这一刹那,也许你是快活的,但时间相隔得越久,这快活也就越来越少,因为你会变老的。 我发现,其实也不是我发现,几乎没有一个人,愿意老;而且越老的人,越不想老。所以,看是昨天,前天,几年前,几十年前的旧照片,便有不是滋味的感觉。这种感觉,用30年代的语言来说,那就叫作“生的回答”,也就是现在我们所说的“伤感”和“感伤”了。 有时候觉得没有照片比有照片好。 假如真有那么一位林黛玉小姐的话,姑且这样认为,有一位好心的摄影师,在大观园的沁芳桥畔,留下了她那患有二期肺结核的病容,我想那一定是相当缺德的事。因为这张照片,一下子扯碎了读者心目中那位美女的形象。 读者愿意想象她是弱不禁风的,但不愿意想象她肺有空洞。 所以,鲁迅先生不能想象“眼睛如此之凸,嘴唇如此之厚”的梅兰芳扮演的林黛玉,也正如后来我们不能想象电视剧里见到小家碧玉式的,毫无文化气质的林黛玉一样。文学的想象,一旦落在了实处,肯定是一种可怕的幻灭。 但是,更多的时候,有照片又比没有照片好。因为这种视觉艺术,既是现实的,又是历史的。所以,慈禧太后的玉照,袁世凯的戎装相,副统帅的读书留影,甚至一幅访庐山仙人洞的风景,时过境迁,便给人一种《红楼梦》里那首《好了歌》的感想了。 摄影作品的价值,一是真实,一是时间。 照片,永远是沉默的见证人。 它不说话,但它会告诉你一切。 高超的摄影师,能够在那静止中,照出了人的内心,照出真的感情,照出无需用语言来诠释的意蕴,照出说不出但可以感觉出的氛围、情调、境界,以及近乎禅宗的悟性。一幅好的摄影作品,便是一个完整的世界。既然完整了,也就无须解释,让看的人自个儿体会去算了。 所以,我不太喜欢展览中,每幅展品下面的文字标题。让站在你的作品前面的观众,愿意怎么看,就怎么看好了,愿意怎么想,就怎么想好了。干嘛一定要用一个文字标题,限制观众的想象力,或者引导他向某一方面去理解你的作品呢?如果一个观众,智商低到不看标题,就不知所云的话,那他应该去买连环画看,看摄影展览,显然是走错门了。 如果必须借助于标题文字,那说明这位摄影家还不太相信自己的镜头。 无言胜于有言,静止的照片,要比活动的照片,如电影、电视,更具有说服力的地方,就在于它更接近于真实。一旦有了语言,你就免不了会听到许多空话、假话、大话、套话。这种语言的迷雾,最能掩盖人和事的内在的联系和最本质的东西,令人扑朔迷离,莫衷一是。而有了连贯起来的画面,构成动作,那和人的内心,距离就更远了。因为,人在摄影机或摄影机前,会有一种不自然的尴尬,而一旦不尴尬了,又会有情不自禁的表演***。所以,你就别指望在电影、电视里,得到绝对的真实。 虽然,我们在照片中,也能看到矫揉做作,搔首弄姿。装腔作势,顾影自怜等等情景,但它至少没有喋喋不休的演说,没有手舞足蹈的表演。每一个摄影艺术家,无不以追求真实自然为己任,一张哪怕不经意拍出来的照片,也许会有在将来视为宝贵的历史真实。每年,所评选出来的最佳摄影作品,特别是新闻照片,哪一幅不是惊心动魄的真实在征服我们呢? 我想,这也许就是摄影艺术永恒的生命力吧? 小题1:下列表达不符合作者观点的两项是 (5分)A.摄影是视觉艺术,又是感伤的艺术。 | B.摄影艺术的生命在于真实。 | C.电影、电视是不可能有绝对的真实的。 | D.摄影作品有时需要有文字标题加以说明。 | E.没有照片比有照片好。 小题2:“正如一块石子扔进水里,那波纹或者重些,或者轻些,但不可能无一丝感情的涟漪”这句话旨在说明: (3分)A.摄影是一门制造感伤的艺术。 | B.胶片上的溴化银所感受下的画面是一瞬间的事。 | C.胶片上的溴化银所感受下的画面,立刻就成为永远不会再来一次的历史。 | D.无论拍摄者、被拍摄者,都会对取景器里的一去不回的、但仍旧记得起的那一刻,怦然心动的。 |
|
答案
小题1:DE 小题2:D |
解析
小题1:D、E(D、作者表达的意思恰恰与D项相反;E项目少了“有时候”。) 小题2:D(这一丝感情未必是感伤的,所以A项错;B项文不对题;C项同B。) |
举一反三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骨骼支撑躯体,保护大脑和脊髓。它使得人体在剧烈运动时能够保持内部稳定,骨骼能泄露其主人以前的许多情况,如年龄、性别,甚至生活环境。法医可以利用这种情况来查明犯罪行为受害者的身份,专家们也能根据髋骨的形状来辨认它们来自男性还是女性。众所周知,牙齿的状况也能为确定一个人的年龄提供很好的帮助:与树干一样,牙的骨质里也有生长年轮,它表明人的年龄。 骨骼也能提供其主人的躯体活动情况。因为躯体活动可在牙齿、脊柱和从骨关节的损耗及磨损痕迹中反映出来。微小的骨骼样品显示,其主人的生活环境也深深地铭刻在骨骼里。只要把骨骼样品磨成纸一样薄的薄片,然后再将它磨光,直至它达到几乎透明的程度,用显微镜在偏振光里就可以看到骨骼的晶体结构。科学家们用这种方法来查明原始人的生活方式。尼安德特人化石有异乎寻常之处。与现代人的骨骼不同,尼安德特人的骨骼特别坚固。研究人员认为,这是“干体力活”的一个标志。为了生存,尼它德特人必须每天都从事繁重的体力劳动。 古老的骨骼作用不可低估。如果要从古老骨骼里获取一些遗传体的话。借助遗传指纹来查明与一个去世很久的人的亲属关系,有几克保存完好的骨骼物质就够了。1991年,人们发现了1918年被谋***的俄国沙皇一家的可能的遗骸,引起了巨大的轰动。不久后,与活着的近亲进行的DNA对比证实了这些骨骼的身份。 这种方法也为解决一场古老的科学争论提供了帮助。几年前,人们用这种方法解决了现代人与已消失的尼安德特人的亲属关系有多近的问题。研究小组发现,虽然两种类型的人同时存在,但他们彼此分开,因此没有出现遗传上的混合。研究人员为自己的分析特地研究出一种方法。用他们的方法进行分析,只要10毫克化石骨骼物质就够了。 存放了上万年的骨骼还能泄露一些东西:尼安德特人是惯用右手的人。因为骨骼受伤的部位通常引人注目地位于左侧。惯用右手的人对打时才会出现这种情况。骨骼甚至还能显露其主人的社会行为。研究人员从一个古老的尼安德特人的骨骼上发现了受过重伤的痕迹。这个人受重伤后仍生存下来,但他自己不能养活自己。他的生存只能被解释为有人照料他并为他提供食物。 (选自2006年3月19日《参考消息》之《骨骼是生命的一部档案》) 小题1:下面对骨骼作用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人在剧烈运动时,骨骼能够保持人体的内部稳定。 | B.骨骼能够帮助人们判断骨骼主人的年龄、性别和生活环境等许多情况。 | C.骨骼是人生命的档案,它支撑躯体,保护大脑和脊髓,它能够记灵人的生命的全过程。 | D.骨骼能够记录和反映其主人的身体活动情况。 | 小题2: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科学家可以通过观察分析骨骼的晶体结构来查明原始人的生活方式。 | B.借助古老骨骼的遗传体来查明与一个去世很久的人的亲属关系,仅需一点点保存完好的骨骼物质。 | C.尼安德特人的骨骼特别坚固,这是他们长期从事重体力劳动所造成的。 | D.骨骼不论存放多少年,都能透露出其主人生前的社会行为和生存状态。 | 小题3: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 )A.骨骼记录了生命的很多情况,通过对骨骼的分析,可以判断其主人生前的具体职业。 | B.一个惯用左手的人,当与人打斗时,其身体右侧受伤的可能性大。 | C.要想查明犯罪行为受害者的身份,弄清其性别、年龄等,必须进行骨骼分析。 | D.惯用右手的尼安德特人骨骼特别坚固,由此可知,“左撇子”的骨骼没有惯用右手的人的骨骼坚固。 |
|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茶业的变迁 我国古代茶树首先是从四川传入陕西南部、甘肃和河南南部地区的, 因为当时的政治中心在这一带。秦汉统一中国之后,茶树随着巴蜀与长江中下游地区经济文化的进一步交流而广泛传播开来。三国至南北朝时期,佛教道教兴盛,提倡坐禅戒酒、讲法诵经;文人学士则崇“玄学”,尚“清谈”。饮茶可以驱睡、提神、解渴、充饥,于是僧侣道士、士大夫阶层饮茶之风盛行起来。这种饮茶风尚大大促进了茶叶生产的发展。但总起来说,隋唐以前的茶叶生产在区域、规模、产量、采制技术和经营方式等方面都还是狭小、简陋、少量、原始和单一的。比如南北朝时期的产茶区域就主要限于江苏、安徽、湖北、四川一带长江流域地区,茶树栽培也多数只是在名山寺院的近旁山谷之间,很少成片的茶山,茶叶加工也只限于饼茶的制作,即将鲜茶叶捣碎制成饼状茶。 隋唐时代,佛教道教盛行,僧侣道士倡行的饮茶之风上达宫廷王室、下至平民百姓,以至成为风俗,并且还传到了北方、西北和西藏等地。在茶叶生产方面,唐代较前有了较大发展,茶叶产地已经很广。据《茶经》记载,当时全国已有八大茶区,江苏、安徽、江西、四川、湖北、浙江、福建等省都是茶叶产地,已与现代茶区分布相近。在茶叶加工制作方面,这一时期进一步完善了饼茶制作技术,并且出现了将鲜茶叶先蒸后捣制作团块茶的技术。由于对制造技术掌握不同,茶色有绿、黄、黑,于是产生了绿茶、黄茶、黑茶的名称。茶叶开始成为对外贸易的大宗重要商品,这突出表现在“茶马互市”的兴起。所谓“茶马互市”,是中国古代历史上西部和北部从事畜牧业经济的少数民族用马匹等牲畜和畜产品,与内地换取茶叶、布匹、铁器等生活、生产用品的比较集中的大规模集市性贸易活动。当时输往北方的茶叶主要来自四川和陕西汉中地区。 宋代,佛教趋于衰落,道教却超过隋唐时代,当时从京城到全国各地遍设道教宫观。这一时期,揉佛、道于儒的“理学”兴盛起来,理学家大多热衷于“性”“命”“义”“理”的高谈阔论。因此,宋代“饮茶论道”“烹饮品茗”之风比起隋唐时代有过之而无不及。这一时期,“茶马互市”在唐代基础上进一步繁荣起来。茶叶加工出现蒸青散茶技术,使茶真味和本色得到保持。南宋时又发明了炒青技术,进而发展到黄、黑散茶,技术日益提高。熏制花茶也出现了。 元代茶叶的发展主要表现在对西北茶叶市场的开放上。西北茶市的开放,使饮茶风气在边远地区的少数民族中间更为普及,从而促进了边茶的大量生产。明代茶叶的发展主要表现在制茶技术的提高和茶叶质量的改进以及诸如《茶疏》、《茶谱》等一批茶叶专著的问世。比如这一时期鲜叶锅炒、高温***青、揉捻、干燥的炒青制茶方法已经相当普遍,还发明了红茶制法,开始生产小种红茶等。明代起,中国茶树栽培技艺开始西传欧洲。 清代,饮茶盛况空前。人们应酬、交际、送礼都已离不开茶。茶叶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占据了重要地位,已经成为每家开门七件事之一了。 小题1:依据文意,对茶业发展原因的表述,不恰当的一组是 ( )A.秦汉统一中国后,巴蜀与长江中下游地区经济文化交流更为广泛,茶树种植由四川开始向这些地区传播。 | B.饮茶有驱睡、提神等功效,可供佛教、道教坐禅讲经之用,因而僧侣道士之间饮茶之风盛行,促进了茶业的发展。 | C.魏晋时代,士大夫阶层崇“玄学”,尚“清谈”,玄风盛行的文化氛围使饮茶成为时尚,客观上促进了茶叶的生产。 | D.唐宋以后,我国少数民族开始用牲畜和畜产品与内地换取茶叶、布匹、铁器等生活、生产用品,因而茶叶的需求逐渐增多。 | 小题2: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隋唐以前的茶叶生产虽有发展,但产量低,采制技术原始,采茶区域较为狭小,茶树栽培较多受到地理条件的限制。 | B.唐代茶叶产地的分布与现代茶区大体一致,茶叶加工制作技术得到较大发展,饼茶制作技术、将鲜茶叶先蒸后捣制作成团块茶的技术进一步完善。 | C.宋代佛教趋于衰落,道教和“理学”却空前兴盛,“饮茶论道”“烹饮品茗”之风盛行一时,茶叶加工注重了茶的真味和本色。 | D.明代是我国茶业继续发展的时期,制茶技术得到提高,茶叶质量有所改进,《茶疏》《茶谱》等一批茶叶专著问世,茶树栽培技艺甚至远传欧洲。 |
|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1988年,一位爱好飞蛾的美国医生,发表了一篇科学论文,论述了夜晚的灯光是如何影响飞蛾的。这是一篇很普通的文章,但在当时,这也是一篇最明确地指出人造光会对动物产生危害的文章,一些针对人造光与动物关系的研究由此产生了。 在美国的佛罗里达海岸,城市的灯光曾造成刚破壳而出的小海龟迷路,使一些小海龟忽然爬向错误的方向,引导小海龟踏上了死亡之途。在很多场合下,即使动物们不直接暴露于灯光之下,它们也难以摆脱光污染的伤害,城区里的灯光会通过云层反射下来,使夜空处在非自然的光亮下,科学家们称这种情形为天空赤热。 最早指出天空赤热危害的是天文学家,因为这种光现象极大阴碍了他们对星空的观测。佛罗里达的科学家迈克尔•萨曼认为,钠灯也许可以成为城市的新光源。钠灯释放一种特殊的黄色波长,天文观测时,这种光波对观测的影响相对较小,而且对海龟和飞蛾之类的动物也不会造成伤害。萨曼说,海龟也许根本看不见的钠灯,即使看见了,这种频率的光波也不会对它们的方向判断造成混乱。 然而,钠灯并不是万用良方。对于有些动物而言,钠灯的黄色光波和其他灯光的光波并无差异,有时甚至比传统的灯光显得更糟。突然暴露于灯光中的青蛙会延缓它们的进食和生殖行为,在黄光和红光下,火蜥蜴甚至无法从一个地方移动到另一个地方。灯光的照射使水生无脊椎动物在夜间的活动量减少,其后果就是减少了这些无脊椎动物对藻类的消耗,造成藻类的恶性繁殖,水质下降。灯光还可能对鸟类的磁场定位系统造成扰乱,使这些鸟儿时常迷失在电视塔的附近。灯光可以削弱飞蛾的防御反应,使飞蛾在遇到危险时失去逃跑能力。 即使是那些有能力适应人造光的动物,它们在进化的过程中也不得不付出生物学的代价:某些异常的品质受到奖赏,而在正常的自然状态下,它们却变得不适应了。从逻辑上说,这样的进化选择将导致动物渐渐适应永恒的光照环境,并进化一些新的品质,它明显不同于在黑暗环境中生存的野生动物。假若让正常状态下和非正常状态下的这种动物交配繁衍,那将给这种动物带来灭绝的危险。 也许,我们的确到了找回那片失落星空的时候了。 节选自《科技新知》 小题1:下列对天空赤热的解释,最准确的一项是 ( )A.天空赤热是能够伤害到不直接暴露于灯光之下的动物的一种光污染现象 | B.天空赤热是人造光通过云层反射下来,使夜空处在非自然的光亮下,进而对动物和 星空观测等产生危害的一种光污染情形。 | C.天空赤热是一种由天文学家最早指出的极大地妨碍星空观测的光现象。 | D.天空赤热是一种连暂时能适应人造光的动物都难逃其害的光污染情形。 | 小题2:不属于迈克尔•萨曼将钠灯视为城市的新光源的理由的一项是 ( )A.传统的灯光会对动物和天文观测带来极为不利的影响。 | B.钠灯释放的特殊的黄色光波对天文观测的影响相对较小。 | C.钠灯释放一种特殊的黄色波长,不会对海龟和飞蛾之类的动物造成伤害 | D.钠灯的光波不会对海龟的方向判断造成混乱 | 小题3:下列有关光污染的表述,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人类对光污染的研究是从1988年开始的。 | B.人造光既减少水生无脊椎动物的活动量,又造成水藻的恶性繁殖,水质下降。 | C.鸟类时常迷失在电视塔附近,可能是因为灯光扰乱了它们的磁场定位系统。 | D.灯光可以使飞蛾丧失防御能力,在遇到危险时不知道逃跑。 |
|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 文化的字义有多种,一般来说,文化是人类所创造的一切物质、制度与精神。 中国文化有两个基本精神,具有高度的理论价值,一是“以人为本”,一是“以和为贵”。 中国文化和西方、印度的文化很不一样,中国文化有着无神论的传播,有超越宗教的人本主义倾向。从孔子开始就一直把“人”看得比“神”重要。孔子说:“务民之义,敬鬼神而远之,可谓知矣。”重道义而远鬼神,是中国文化的一个显著特点。这应当说是极有价值的。西方宗教比较发达,基督教在西方社会生活中有广泛影响。西方基督教文化可以说是“以神为本”。基督教徒也重视为他人服务,这一点当然很好,可还是要信仰一个上帝。俄国大文学家托尔斯泰,最后信了教,每天晚上跪着祈祷,要和上帝说话。中国的儒家就没有这一套。佛教讲了很深刻、很详细的哲学理论,可它同时也讲生死轮回,人死后或者上天堂,或者下地狱,或者变牛变马,这完全是错误的。佛教东来,但在中国文化史上并没有居主导地位。儒家思想的迷信成分比较少,这正是儒家比较高明的地方。孔孟偶尔还讲“天”的模糊概念,稍有一点信仰的意味,但到了宋明理学阶段,“天”就完全没有上帝的意思了,而是宇宙的本体,中国至少在知识分子阶层,宗教思想相当淡薄,有着“以道德代宗教”的传统。 孔子说“天地之性人为贵”,强调“人”,《礼运》曰“人者,天地之心也”,认为人是天地的思维器官,人表现了天地的自我认识,孟子辨析“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强调了“良贵”观念,即人有道德自觉心。有人对此不了解,说中国自古是“他律”,服从于外界的压力、管束,说西方文化是“自律”。孔子说:“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这些观点都强调了人的价值,人在宇宙中的地位,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是“以人为本”,与有神论相比,具有较高的理论价值。 中国哲学特别重视和谐,强调“以和为贵”。春秋时期的史伯说“和以生物”,“以他平他谓之和”。所谓“和”是创新的源泉,指多样性的统一,孔子说:“君子和而不同。”孔子弟子有若说:“礼之用,和为贵。”孟子说:“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人和”指人与人之间的团结合作。张载说:“有象斯有对,对必反其为,有反斯有仇,仇必和而解。”认为和解是解决矛盾的原则。“和”是人际关系的一个重要准则。人与人之间,国与国之间,人与自然之间经常相互矛盾斗争,但是,如果只强调斗争,最后将同归于尽。西方也不是不讲“和”,但更强调“争”,把利益和力量之争看得很重要。 (节选自《中国文史百科总序》,有删改) 小题1:以下不属于“以人为本”思想的一项是 ( )A.孔子说:“务民之义,敬鬼神而远之。” | B.中国知识分子宗教思想相当淡薄,有着“以道德代宗教”的传统。 | C.孟子强调“良贵”观念,即人有道德自觉心。 | D.孟子说:“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人和”指人与人之间的团结合作。 | 小题2:以下不能证明“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具有高度理论价值”的一项是( )A.中国文化具有“以人为本”“以和为贵”的精神。 | B.中国文化有着无神论的传统,有超越宗教的人本主义倾向。 | C.尽管佛教讲了很深刻、很详细的哲学理论,但在中国文化史上并没有居主导地位。 | D.所谓“和”,指多样性的统一,是创新的源泉,是人际关系的一个重要准则。 | 小题3:对原文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孔孟观念中的“天”是个模糊概念,它仅指神。“天”作为宇宙的本体,是宋明理学阶段确立的。 | B.中国知识分子宗教思想相当淡薄,这与孔子始终强调“人”及儒教在中国文化中占主要地位有密切关系。 | C.说中国自古是“他律”,服从于外界的压力、管束,说西方文化是自律,这是不恰当的。 | D.孔子说“君子和而不同”,意思是君子做事讲和谐,即用正确意见去纠正错误意见,达到恰到好处,而不人云亦云,盲目服从。 |
|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传音入密 桂亮 在武侠小说中,高手们往往会使出一种叫作“传音入密”的功夫。目前,美国科学家正在把这一神奇想象变为现实。他们开发出一项新技术,可以产生出一束极为狭窄的声波,使得只有特定的接受者才能听见。这种高度“定向”的声音,听起来就好象来自你面前,而事实上很可能是从几百米之外发出来的。这种名为“声音聚光灯”的技术,是目前颇为有前景的声音传播系统之一,它们可以发送出一束大约数英尺的“音柱”(就好象手电筒发出的光柱一样),只有在“音柱”正前方的人才可以听到。 这项技术的发明者是美国麻省理工大学的约瑟夫•庞培。这项技术的第一批示范技术系统分别被安装在东京主题公园和波士顿科学博物馆里。游客们站在展览品前,只会听到和这个展览品有关的声音,而不会被其他声音搞得心烦意乱。“声音聚光灯”发送器大小不同,可以发出大小随意的声束。 “声音聚光灯”把音频信号转换成超声波信号。高频率声波非常容易聚集,可以和光波一样便于控制,而那些人耳可以听到的声波则会四下扩散;和普通声波相比超声波衰减得慢,可以发送到更远的地方。超声波发出后会和空气压力相互作用,还原出可以听到的声音。空气压力的“非线性”效应对声波信号的改变有一定规律,找到这种规律,是此项技术成功的关键。 庞培的另一项发明也相当厉害,那就是美国技术公司的“超高音速声音系统”。它的原理和“声音聚光灯”类似,也是把声波转换成超声波信号。布莱克斯多克教授体验了这种技术的效果后,说道:“我听到了一个来自100米之外的声音,非常清晰,但是当我往旁边挪了几步之后,就什么也听不见了。这玩意简直是太神奇了。”美国技术公司总裁说,他们从2002年2月开始,正式大批量生产把声波转换成超声波的芯片。前不久,他们和美国军方签署了一个协议,准备将这一技术用于未来战争:心理战。这一技术可以扰乱敌人的判断力,让他们以为有什么东西就在附近。型号比较小的声波发送器完全可以让敌方无法察觉,而幽灵一般的声音足以令神志清醒的士兵也精神错乱。 庞培对军方的做法不满意,他更愿意把他的技术用于音乐。U2乐队的波诺说,准备在U2世界巡回演唱会上用上它。 《知识窗》2002年6月 小题1:对武侠小说中的“传音入密”“这一神奇想象”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武林高手对特定的对象说话,而他人却完全听不见。 | B.来自很远地方的声音,听起来好像来自很近地地方。 | C.通过武功发出超声波信号,并把信号传给特定对象。 | D.能够发出特殊的声音,使神志清醒的人精神错乱。 | 小题2: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声音聚光灯”和“超高音速声音系统”两个技术系统,都可以使声波传播到比普通声波更远的地方。 | B.“声音聚光灯”和“超高音速声音系统”工作原理类似:声波转换成超声波信号,再转换出声波信号。 | C.庞培找到了空气压力对超声波信号转换成为声波信号的作用的规律,使“声音聚光灯”技术获得了成功。 | D.“声音聚光灯”和“超高音速声音系统”被广泛运用到科学、艺术、军事等各方面,并产生了显著效果。 | 小题3:根据本文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A.由于其他声音不能进入超声波传播的区域,所以游客站在展览品前,只会听到有关的展览品声音。 | B.“声音聚光灯”发送器大小不同,发出的“声柱”大小不同,因而可以听到声音的范围也大小不同。 | C.超声波转换出的声音不会四下扩散,所以布莱克斯多克教授往旁边挪了几步,就什么也听不见了。 | D.庞培对军方的做法非常不满意,而更愿意把他的技术用于音乐,这充分表现了他对音乐艺术的钟爱。 |
|
最新试题
热门考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