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50年代,两位美国科学家发现“可逆蛋白质磷酸化作用”,它提示了外界生物信号在细胞内传递的基本方式的规律。70年代,又有两位美国科学家发现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来源:不详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50年代,两位美国科学家发现“可逆蛋白质磷酸化作用”,它提示了外界生物信号在细胞内传递的基本方式的规律。70年代,又有两位美国科学家发现了G蛋白在细胞跨膜信息传递中的作用。他们率先注意到生命活动中的信息代谢并开展研究。尽管他们分别于1992年和1994年才获得诺贝尔“医学——生物学奖”,但生命活动研究毕竟登上了新大陆。 自80年代,研究有了跃升,从偏重于物质与能量代谢的研究进入到对生物信号在细胞内传递的物质基础、途径和方式的研究,信息代谢研究成为主要路径。三位美国科学家发现一氧化氮(NO)也是信号分子(此前所知的信号分子均是有机化合物),证明NO是心血管系统和中枢神经系统中一个新的重要信号分子。它能引起靶细胞环鸟苷酸升高,介导兴奋性神经传导。他们荣获了1998年诺贝尔“医学——生物学奖”。 在进一步研究中,科学家发现:导致生物体内细胞生长、增殖、变异是由生物信号分子所携带的信号在细胞内传递过程中通过一种“放大”机制即多级瀑布效应实现的。胞外信号分子与膜受体结合,经鸟核苷酸结合G蛋白的转换、酶的激活和离子通道的打开,使细胞内产生能传递胞外信息的小分子化合物,这就是所谓的“第二信使”。第二信使能激活或抑制各种蛋白酶,改变其活性,使信号放大,引起多级瀑布效应将胞外信息放大8-10个数量级。 这些发现对揭开生命之迷,对控制生命活动,对防止遗传性、代谢性疾病(如癌症、心血管疾病等)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小题1:对“生命活动研究毕竟登上了新大陆”的理解,最准确的一项是A.生命活动研究的重大成果得到权威认定。 | B.美国科学家率先发现信息代谢研究理论。 | C.生命活动研究进入信息代谢的研究领域。 | D.承认信息代谢在生命活动研究中的地位。 | 小题2:对“自80年代,研究有了跃升”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信息代谢研究替代了物质与能量代谢的研究内容,推进了生命活动研究的进程。 | B.研究证明,信号分子不全是有机化合物,有的信号分子是无机物(如一氧化氮)。 | C.不再偏重于物质与能量代谢的研究,信息代谢研究成为生命活动研究的主要路径。 | D.生命活动研究更加深入,对生物信号在细胞内的活动状况与作用的研究卓有成效。 | 小题3:下列有关“多级瀑布效应”的说明,不正确的一项是A.由第二信使引起的多级瀑布效应可以将胞外信息扩大8-10个数量级。 | B.能“放大”信号分子导致生物体内细胞生长、增殖、变异的特殊机制。 | C.细胞内部能传递胞外信息的小分子化合物是引发多级瀑布效应的因素。 | D.生物信号分子所携带的信号在细胞内传递过程中的一种“放大”机制。 |
|
答案
小题1:C 小题2:A 小题3:B |
解析
小题1:C(对这句话的进一步解释是第2自然段的第一句话。) 小题2:A(第2自然段讲“信息代谢研究成为主要途经”。) 小题3:B(能“放大”生物信号分子所携带的信号,不能“放大”信号分子。) |
举一反三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据英国《每日电讯报》报道,英国科学家日前称,他们最近在研究中发现狗具备一种其它动物所不具备的能力,它们能够读懂人的面部表情,并且能准确地从中判断出人究竟是快乐还是伤悲。 当人类遇到一个新面孔时,他们的目光总是会不自觉地向左转移,首先落在对方面部的右半侧。这就是“左斜视”现象。“左斜视”现象一般只发生在我们人类面对面相遇时,而在其他情况下,比如人类在观察动物或无生命物体时,就不会发生这种规象。对于“左斜视”现象,最可能的解释就是人类面部的右半侧比左半侧更善于表达情感。 英国林肯大学科学家近日公布了一项最新研究成果声称,宠物狗也与人类一样具有这种“左斜视”倾向。到目前为止,科学家们还没有发现其他的动物会有这种倾向。但是,宠物狗的“左斜视”现象也只发生于它们看到人类面孔时,看到其他事物时同样不会发生。在实验中,林肯大学的郭昆博士向17只宠物狗分别展示了人类、狗、猴子等动物的面部图片以及一些无生命事物的照片。当宠物构面前出现人类面部的图片时,它们的眼神和头部动作具有明显的“左斜视”特征。但是,当它们面时猴子以及无生命事物,甚至它们同类的照片时,却没有任何“左料视”倾向。 郭昆认为,经过与人类数千年的友好相处,狗已经在进化过程中形成了“左斜视”功能,并以此作为判断人类表情的一种途径。近期的研究表明,我们人类面部的右侧比左侧能够更精确、更强烈地表达个人情感,包括愤怒等情绪。如果确实如此的话,这也就是为什么狗和人类同样具有“左斜视”倾向的原因。但令人惊讶的是,在实验中当研究人员把人类面部图片倒过来摆在宠物狗面前时,它们仍然会不自觉地向左料视。相反,人类在面对倒置的面孔时则不再会有“左斜视”倾向。出现这种奇怪现象的原因可能在于狗的大脑区域分工不同。科学家们认为,狗大脑右侧主要负责处理来自左侧视野范围内的信息,因此比起左侧大脑更适合解释人类的面部表情。 长期以来,人类一直低估狗的智力水平。最新的研究表明,狗的智力能够达到14个月大的婴儿的智力水平。科学家们惊讶地发现,作为人类最好的朋友,狗在解决问题的能力测试中表现相当于初学走路的孩子。 小题1:下列关于“左斜视”现象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左斜视”指在观察一个人时目光左移落到对方面部右侧的生理现象。 | B.“左斜视”现象只在观察人类面孔时才发生,观察其他动物和无生命物体时则不会发生。 | C.“左斜视”现象只发生在人类和狗身上,还没发现其他动物有此现象。 | D.“左斜视”现象可能是为了能更准确地读懂一个人的面部表情 | 小题2:下列对狗具有“左斜视”倾向的原因的解说,不正确一项是A.人类面部的右半侧比左半侧更善于表达情感。 | B.狗的智力能够达到14个月大的婴儿的智力水平。 | C.狗已经与人类友好相处数千年。 | D.狗只能用大脑右侧解释人类的面部表情。 | 小题3:下列根据原文信息所作的推断,正确的一项是A.狗在看到倒置的人类面部图片时也会发生“左斜视”现象,而人类却不会,可见狗的“左斜视”功能比人更发达。 | B.人类在面对倒置的面孔时不发生“左斜视”,因为人类是用大脑左侧来处理左侧视野内的信息,大脑左侧比右侧更适合解释人类面部表情。 | C.具备“左斜视”功能,能够判断人类表情,是狗能够成为宠物的原因之一。 | D.狗只对人类发生“左斜视”,面对其他动物时没有任何“左斜视”倾向,说明狗同它们的关系不够友好亲密。 |
|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祖宗一词在中国文化中具有非同寻常的意义。作为一种社会文化现象,崇拜祖宗的活动在中国非常普及、盛行:纵向上,从夏殷周三代到清代,祭祖仪式一直延续着,宗庙与社稷合一也一直没有实质性变化;横向上,皇家与民间的普通百姓家每年都要举行庄严的祭祖仪式,祖宗崇拜的观念根深蒂固。与此相关,在我们这个农业大国里,几千年来,农村的天然基本单位是自然村庄。它们往往是由世代聚居的某个宗族或几个宗族的联合体组成,而家族普遍对记载祖先事迹与血缘谱系的家谱、族谱很重视……诸如此类的社会事实有力地支持了祖宗观念的世代相传。 另一方面,由祖宗崇拜、祭祖仪式培育的祖宗观念已渗透到了我们的民族精神中,广泛地表现在中国人生活的许多方面。比如“炎黄子孙”的说法简直成了“中国人”的代名词,其实这是由祖宗观念无意识地生发出的口头禅。可以说,祖宗在中国人的心目中,象征着家族的存在、血缘的联系,因而意味着神圣不可侵犯的尊严——骂人时,咒他的祖宗是最狠毒的;在刑法中,刨祖坟是最厉害的;而在荣誉中,没有什么能比光宗耀祖更令人自豪的了。祖宗又标志着家族的权威。以祖宗为起点,可以依次确定家族成员的辈分关系,限定每个人的权利与义务。祖宗又是一种精神理想的化身,很容易染上崇高色彩,因而祖宗又常常与英雄为伍。在一个文化相对封闭的环境里,祖宗的经验、观念意味着后代的唯一的精神起点,因而祖宗精神似乎具有永恒的价值。“言必称三代”“言必称尧舜”,现实的挫折、困惑会使人们去祈求祖宗指点迷津。儒学非常成功地将祖宗的原始文化融会到了自己的学科思想中。这一点就连明代到中国的西方传教士利玛窦都感觉到了,他“认识到古老的敬祖思想是儒家哲学体系的一大支柱”。 实际上,古老的敬祖行为、敬祖思想是中华民族的一种“种族记忆”和“文化——审美心理原型”,在夏殷周三代形成后,经过儒学的肯定、发扬,家族社会的保护,已深深地潜藏于中国人的意识与潜意识中,在他们的价值观念、心理中积淀为一种情结,时常若隐若现地以种种方式流露出来。 文学的祖宗情结原型无疑与祭祖仪式、《诗经》中祭祖诗的仪式活动有渊源关系。它是子孙后代对家族祖先的崇拜、怀念。这种情结有一种常见的宣泄方式,那就是满怀崇敬的心情,以子孙的口吻讲述祖先的英雄行为,或将祖先英雄化、美化;在与祖先的对比中,子孙的自我惭愧感往往激发起他们摹仿祖先的欲念,或者萌发出寻根心态。而在文化发展的过程中,特别是在文化的某些转型时期,子孙的祖宗情结则往往表现得很复杂:钦慕、反思、批判、困惑、迷惘,或者兼而有之。 (选自《宗祖的寻梦——原形批判与文本解读》,有改动) 小题1:下列对于“祖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A.祖宗象征着家族存在、血缘联系,是至高无上的,有着神圣不可侵犯的尊严。 | B.祖宗又标志着家族的权威,以此确定家族成员的辈分关系,明确权利与义务。 | C.祖宗是一种精神理想的化身,很容易染上崇高色彩,是子孙心目中的英雄。 | D.祖宗能为后代在现实的挫折、困惑面前指点迷津,是后代强大的精神支柱。 | 小题2:从原文看,下列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崇拜祖宗的活动,自夏殷周三代以来,有几千年的历史,祭祖仪式一直没有变化,庄严而神圣,祖宗崇拜观念根深蒂固。 | B.在中国人的心中,炎帝、黄帝是我们共同的祖先,这是祖宗崇拜、祭祖仪式培育的祖宗观念渗透到我们民族精神的具体体现。 | C.儒学之所以成功,是因为它将祖宗崇拜的原始文化精神融会到了自己的学科思想中,把敬祖思想作为其哲学体系的支柱。 | D.文学的祖宗情结受古老的敬祖行为和敬祖思想的影响,始终表现为子孙后代对家族祖先的崇拜、怀念。 | 小题3:下列不属于“祖宗观念”已“积淀为一种情结”的原因的一项A.家族普遍对记载祖先事迹与血缘谱系的家谱、族谱很重视。 | B.“宗庙与社稷合一”“皇家与普通百姓家每年都举行庄严的祭祖仪式”的大环境。 | C.子孙或将祖先英雄化、美化,或有摹仿祖先的欲念,或者萌发出寻根心态。 | D.儒家对古老的敬祖思想的大力肯定,并发扬光大,使百姓更易于接受。 |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0—12题。 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欧、美、日发达国家进入后工业阶段,我国港台等地也从劳动密集型的阶段开始进入资本技术密集型阶段。尤其是信息革命,极大地改变了生产体系在空间上的分布,为进一步的国际分工提供了便捷的条件。正是这个时候,我国加速对外开放,参与了国际分工,亚洲四小龙产业转移,其产业链条连接到我国沿海。自此,我国工业化的节奏如快马奔驰。改革初期,农民自发创造的乡镇企业是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主体,而进入上世纪九十年代后期直至加入WTO,外资快速登陆我国沿海城市,建立了制造业的世界工厂,吸纳了数量极大的农民进城,农民工在第二、三产业中成为主力军。中国工业化进入了农民工时代。 然而,在工业化的进程中,农民的转型却很不彻底,只是实现了半个转型。农民转型为农民工,职业是工人,身份是农民而非市民,处于转型不彻底的中间状态。农民进城后,融入城市的步伐因为户籍制度和城市社会保障等问题而停止。社会保障对市民和农民来说差别悬殊,是完全不同的二元体制,而户籍制度是一种区分城乡社会保障最有效的方法。几十年来,农民工依旧被迫背负着原先的身份在城市流动,对许多重大的切身利益没有话语权,更没有获得切实保障。企业把规模的扩展寄望于源源不断的新的农民工队伍,而不是培养和提升农民工的技能,使得农民工的素质不能随着工业化同步上升,难以从简单劳动力升格为人力资本,其劳动在竞争中缺乏增值潜力。由于城乡差距太大,生产和生活方式存在很多差别,农民工融入城市需要一个适应期,生活方式和行为方式也很难短期对接。 半转型制约着工业化继续推进。农民工在城市的转型停滞,使得仍在农村的剩余劳动力不能继续向城市转移,进入到新一轮工业化。农民工的现状是在乡农民对未来的期待。如果城市只是农民工打工挣钱的地方,而不是可以定居生活的地方,甚至进城打工多年最后还不得不回归乡下,他们又何必匆忙出来呢?工业化和农民工转型是一个事物的两面,工业化程度和劳动力技能水平高低是密不可分的。农民工不能从简单劳动力升格为人力资本,使得劳动力技能滞后于产业技术升级的需要,工业化也难以升级,难以进入自主创新时代。 中央政府为此推出了或正在酝酿相关制度,城乡社会保障也逐渐在朝着统一的方向推进,户籍制度在不少城市已有松动的迹象,这都是积极的信号。如何使之形成合力,有效地解决各方的利益则需要一个逐渐调整的过程。让收入底层有希望打拼上来,是人们看待社会公平和机会均等化程度的主要风向标。对于处在经济底层的农民来说,有机会通过努力改变生活,改变命运,在融入城市的过程中充分分享工业化和现代化文明的成果,有这样的梦想,是激励他们的主要动力,也是幸福感的主要来源。 10.下列对文章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农民工现象是在我国加速对外开放、参与国际分工的背景下出现的。上世纪九十年代后期,中国工业化进入了农民工时代。 B.农民工现象,可以分为改革初期和上世纪九十年代后期至今两个阶段,农民工转型问题的突显,主要是在后一阶段。 C.农民工在职业上是工人,却背负着农民身份,不能获得市民的权益与保障,这种“半转型”状态制约着工业化继续推进。 D.要让农民工彻底转型,制度层面的改革并不能形成合力,关键还在于有关各方能够调整各自的利益,有效地解决问题。 11.对农民转型不彻底的原因的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排斥外来农民的城市管理体制、忽视劳动力水平提升的企业用工方式、以及农民自身素质的尚待提高,是农民转型不彻底的主要原因。 B.差别悬殊的城乡社会保障二元体制和区别城乡户口的户籍制度,使农民工难以改变原先的身份,制约了农民工融入城市的步伐。 C.新的农民工因企业规模的扩展而源源不断的补充到企业中来,农民工队伍的不断扩大使得他们的素质不能随着工业化而同步上升。 D.农民工从农村走向城市,文化上存在差异,在短期内很难对接,必须经历思想和人文的洗礼,需要一个适应和学习的过程。 1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我国工业化在很大程度上依靠半转型的农民工。正是这些农民工成就了我国今日的工业化,并为之付出了巨大的牺牲。 B.我国工业化的发展还要继续吸引农村的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而现有农民工能在城市彻底转型,是城市的吸引力所在。 C.工业化和农民工转型是一个事物的两面。农民工转型的停滞也就意味着我国工业化进程将因之而停滞,其影响是负面的。 D.农民工在融入城市的过程中将充满憧憬和幸福感;但转型意味着破旧立新,在这过程中又将经受着脱胎换骨的痛苦。 |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通俗艺术的强烈度和吸引力中那种显然的和胁迫性的真实满足,有时会在另外一种意义上——即在短促性的意义上——被讥讽为虚假的。据说,这些满足不是真实的,因为它们飞速消逝。“我们暂时高兴……但不满足。”“你现在消费的东西可以使你这一刻暂时满足;……在另一时刻它又会让你贪婪渴望。”然而,这种论证是经不住分析的。首先,从逻辑的层次上说,它完全错误地从某种东西的暂时性中得出它不真实的结论。这种不合逻辑的推论之所以似乎令人信服,不仅因为它具有一个可以上溯到柏拉图的重要哲学谱系,而且因为满足了我们对稳定性的根深蒂固的渴望这个同样强烈的心理动机,这种稳定性被典型地误解为要求完全永恒的确定性。但是,尽管它得到这种强大的和持久的偏见的支持,这个推论显然是错误的。某种仅仅暂时存在的东西仍然是真正的存在,一个暂时的满足始终是一种满足。 而且,如果我们接受短暂必然虚假这种论点,它可以同样有效地反对高级艺术的满足。对一首十四行诗的阅读或者对一打绘画作品的观看能够给我们永恒甚或持久的满足吗?当然不能,因为真正审美愉快的确凿特征之一是:在它使人满足的同时也激起对这种愉快的更多要求。在我们这个不断变化和充满期望的世界中,不存在永久的满足,对于消逝的愉快和期望更多的***来说,惟一的终点就是死亡。 对通俗艺术的另外一个不同的指控,就是通俗艺术作品经受不了时间的检验。它们可以短暂地达到流行音乐排行榜的顶端,但很快就会丧失娱乐我们的力量,不久就会逐渐被人遗忘;因此,它们的魅力和快乐表现为根本性的幻象。与之相反,高级艺术能够保持它的令人满足的力量。 但是,这种论证仍然存有严重的缺陷。首先,现在得出结论说这个世纪的通俗艺术经典将不会作为审美享受的对象存活下去还为时过早。相信其中某些通俗艺术会存活下去,比相信许多人仍然在为了愉快而阅读荷马似乎更为容易。其次,我们通常忽略确保高级艺术经典的持久愉悦性有其社会文化和制度上的原因。教育和选择的有效性,在决定我们愉快的对象中起了巨大的但经常被遗忘的作用。在较大的程度上,我们只是享受我们被训练和受条件限制去享受的东西。由于经典长期被系统性地传播,而且对它们的欣赏是通过强有力的教育体制严格地反复灌输的,然而,却从来没有这种有组织的或有影响的体制去传播和保存通俗艺术作品,因此前者作为令人关注的对象因而成为审美享受对象而更好地存活下来,这就不应该有什么大惊小怪了。 (选自[美]理查德•舒斯特曼《生活即审美》,有删改。) 小题1:下列说法符合作者观点的两项是 (5分)A.通俗艺术的强烈度和吸引力中那种显然的和胁迫性的真实满足是虚假的。 | B.通俗艺术可以使人在这一刻暂时满足,而在另一时刻又会让人贪婪渴望。 | C.真正的艺术审美愉悦在令人满足的同时激起人们对这种愉快的更多要求。 | D.通俗艺术经典作为审美对象,一定能够比荷马更加容易阅读而存活下去。 | E.高级艺术经典长期流传的重要原因之一,是有强有力的教育体制作保障。 小题2:下列现象,符合作者所认同的通俗艺术审美特点的有 (3分) A.但丁的《神曲》被称为“中世纪史诗”,思想深邃,引喻复杂。 | B.早期传唱的民歌《茉莉花》,现在已经成为中华文化的代名词。 | C.网络歌曲《老鼠爱大米》曾经传唱一时,但现已渐渐被淡忘。 | D.罗琳创作的《哈里•波特》风靡全球,持续热销,欲罢不能。 |
|
最新试题
热门考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