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一17题。“西藏问题”究竟是什么问题?何振华达赖集团最近不断“呼吁”:要“就"西藏问题"向中国施压”,美国的佩洛西等人也在不断鼓噪;美国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一17题。“西藏问题”究竟是什么问题?何振华达赖集团最近不断“呼吁”:要“就"西藏问题"向中国施压”,美国的佩洛西等人也在不断鼓噪;美国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来源:不详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一17题。
“西藏问题”究竟是什么问题?
何振华
达赖集团最近不断“呼吁”:要“就"西藏问题"向中国施压”,美国的佩洛西等人也在不断鼓噪;美国众院、参院和欧洲议会甚至针对“西藏问题”通过了“决议”。所谓“西藏问题”似乎越来越时髦。
  人们不禁要问,“西藏问题”究竟是什么问题?
  先得问问佩洛西女士,据说在她眼里,“西藏问题”源于中国政府在西藏的“镇压”,她还忧心忡忡地表示,如果不干涉“西藏问题”,“就失去了在人权问题上发言的道德权威”。
当然,也不妨看看达赖集团的“呼吁书”和“声明”,他们所谓的“西藏问题”包括“缺乏宗教信仰自由”,以及所谓“民族不平等”。
那么,“西藏问题”是所谓的“人权问题吗?先说“3·14”暴力犯罪事件,面对打砸烧抢,如果政府坐视不管,谁来保护那些无辜群众的人权?如果政府的依法处置成了侵犯“人权”,那么佩洛西女士有必要扪心自问,16年前发生在她眼皮底下的洛杉矶大暴动,美国政府动用大批军力警力,逮捕一万多人,这种举措算什么?
  至于达赖集团,应该不会忘记,直到20世纪上半叶,西藏仍处于比欧洲中世纪还要黑暗的政教合一的封建农奴制社会。占人口不到5%的僧俗农奴主控制着占人口95%以上的农奴的人身自由,断手、剁足、剜目、割舌,严刑酷法,农奴连生存权都得不到保障。是和平解放和民主改革,让昔日农奴成为有尊严、有人权的公民。西藏人口由1951年的114.09万人增加到280多万人,义务教育、农牧区医疗制度和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覆盖全区。在这样的历史和现实面前,曾是农奴制社会统治者的达赖集团,有什么资格奢谈“西藏人权问题”?
  “西藏问题”也不是什么“宗教问题”。如果西藏“缺乏宗教信仰自由”,那该怎么解释西藏各地大小寺庙里,年龄不同的信众烧香拜佛的场面,怎么解释每年成千上万群众到拉萨朝佛敬香,怎么解释那些随处可见的经幡和玛尼堆?
  而达赖集团大肆鼓噪所谓“民族不平等”,更是荒诞不经。且不说国家拨款数亿元发展藏医藏药,投入7个多亿修葺布达拉宫等重要文物,抢救和保护西藏传统文化,单说为让西藏人民与现代文明同步,国家就不断加大投入,组织专家攻关,使藏文在我国少数民族文字中成为第一个具有国际标准、获得全球信息高速公路通行证的文字。
  “西藏问题”到底是什么问题,其实非常清楚。达赖集团不过是打着各种“问题”的幌子,图谋“西藏独立”——这可以从他们至今未变的“中间道路”上看出;可以从他们否定西藏现行政治制度,谋求历史上根本不存在的“大藏区”看出;可以从他们要求其他民族迁出西藏,军队撤出“大藏区”看出。
  “西藏问题”根本不是什么,而是一个涉及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的问题,一个关系中华民族核心利益的问题。世界上没有一个国家,会容忍自己的主权受损;世界上没有一个国家,会坐视自己的领土被分裂。中国对此早已表明态度:国家统一是最高的原则,主权问题没有任何讨价还价的余地。无论打着什么旗号,企图以“西藏问题”侵犯中国主权、干涉中国内政,只能是徒劳的。
                                    ——2008-04-19《人民日报》
15.在达赖集团和美国的佩洛西等人眼里,西藏问题概括起来属于以下一些问题。其中对他们的观点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西藏问题是人权问题;
B.西藏问题是宗教问题;
C.西藏问题是民族问题;
D.西藏问题是主权问题;
16. 请概括文章是分别从哪几方面驳斥佩洛西女士和达赖集团的。(6分)
答:                                                                       
                                                                          
17.根据文意概括西藏问题其实是什么问题。(6分)
答:                                                                       
                                                                          
答案

15.D
16.(1)指出佩洛西女士眼里没有无辜群众的人权;(2)揭露佩洛西女士对人对己使用的是双重标准;(3)揭露达赖集团无视西藏人权问题的历史和现实。
17.(1)是达赖集团想要图谋“西藏独立”,分裂国家;(2)美国和其它西方国家是想侵犯中国主权、干涉中国内政。
解析

15.D(是我们的观点)
16.每点2分,三个要点,共6分。
17.每点3分,两个要点,共6分。
举一反三

现代文阅读必考题:文学类文本(23分)
阅读下面作品,完成12~15题
落花枝头
谢大光
  ①初到江南,就碰上了梅雨季节。一夜枕上听雨,辗转不能成寐,清晨推窗望去,雨却停了。天顶上,浓云尚未散开,低低压着房檐;空中还飘浮着若有若无的雨丝;天地间弥漫着一层湿漉漉、静悄悄的青黛色雾霭。院子中,一丝绿树被染得浓荫如墨。朦胧的墨绿中,清晰地闪着点点火红的花朵,宛如一阕厚重、平和的弦乐声中,跳出一管清脆、欢跃的笛音,给这雨后空朗的清晨,增添了不少生气。
  ②咦,已是春花红褪的初夏,为什么花开得这般热烈?
  ③循着被雨润白的碎石小路走去,我猛地记起了杨万里的初夏即事诗:“却是石榴知立夏,年年此日一花开。”近前一看,果然是石榴花。这是四株石榴树,分列在窄窄的甬道两侧,枝丫交错,搭起了一座花红叶绿的天然门楼。树只有一人高,花却开得十分繁茂。低头钻进树丛,真像是上元之夜徜徉于灯市之中,前后左右,俯仰四顾,都是火苗一样燃烧着的石榴花。
  ④早就听说石榴树是边开花边结果,花与子并生枝头,十分壮观。如今看去,果真如此。这满树密密层层的花果,真像是一个姊妹比肩的大家庭,在从花到果的生长过程中,呈现出变化微妙的千姿百态——有的蓓蕾婷立,含苞待放;有的半开半合,微露金蕊;有的翩然怒放,喷红流彩;有的花瓣已落,子实新萌;也有花萼圆鼓鼓地胀起,果实已初具规模,挺在枝头随风摇曳。
  ⑤啊,这些正在开放的花朵、正在成熟的果实,多像一群天真烂漫、无忧无虑的孩子。可是,一阵微风吹过,我感到点点水珠洒落下来。这是花儿果儿们的泪水吗?水珠洒落地上,地上是一片落花的世界。是了,花果洒泪是在向落花依依惜别,是在感激花落的深情。落花静静地躺在大地的怀抱,那么坦然,那么安宁,火红的花瓣在雨水中浸得发胀,将黑黑的泥土染成一片绯色。我第一次注意到落花景象是这般壮丽,一种内在的美好情操震颤着我的心。“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龚定庵的心和落花可谓相通。人常说:开花结果。殊不知,花落了,果实才能成熟。据说有一种火石榴树,开起花来复瓣繁英,十分好看,却是从来不结果的。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落花正是新生的标志,实在值得大书特书。
  ⑥然而,千百年来,关于落花的诗却多是伤感的,哀婉的。黑暗的时代,狂暴的风雨常令未果之花备受挫磨而夭谢,于是,“流水落花春去也”、“无可奈何花落去”……就成了千古名句。它们的作者,或是伤春怨女,红颜薄命,或是落魄文人,怀才不遇,只好将花喻已,抒解愁肠。君不见,《红楼梦》中“埋香冢飞燕泣残红”,黛玉小姐的一首葬花词,哭痴了多少人的心。对于摧残人才、践踏新生的社会,这是一个曲折的控诉和抗争。今天,这样的时代应该是过去了。
  ⑦细微的簌簌声打断了我的遐想,又是几片飞红飘落下来。“落花辞树虽无语,别倩黄鹂告诉春”。多情的落花委托黄鹂向春天嘱咐什么呢?请明年再向枝头上看吧,那满树的繁花硕果就是答案。
12.文中加点的“未果之花”从字面看是什么意思?在本段中应如何理解?(5分)
答:                                                                       
                                                                               
13.第①段中加有横线的句子使用了怎样的修辞手法?收到了怎样的艺术效果?(6分)
答:                                                                        
                                                                           
14.文章的第⑤自然段是作者对“落花”的礼赞,“落花”究竟有哪些品格值得作者礼赞的呢,请分条概括。(6分)
答:                                                                                                                                                     
15.文章的③④两个自然段,作者浓墨重彩地描写了石榴花果满枝的景象,而文章的标题却是“落花枝头”,这样写是否矛盾?作者这样写的用意何在?(6分)
答:                                                                       
                                                                           
题型:阅读题难度:简单| 查看答案

现代文(文学作品类)阅读(共22分)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6——19小题
暮色中的炊烟
迟子建
炊烟是房屋升起的云朵,是劈柴化成的幽魂。它们经过了火光的历练,又钻过了一段漆黑的烟道后,一旦从烟囱中脱颖而出,就带着股超凡脱俗的气质,宁静、纯洁、轻盈、缥缈。无云的天气中,它们就是空中的云朵;而有云的日子,它们就是云的长裙下飘逸着的流苏。
如果你在晚霞满天的时候来到山顶,俯瞰山下的小镇,可以看到一动一静两个情景,它们恰到好处地组合成了一幅画面:静的是一幢连着一幢的房屋,而动的是袅袅上升的炊烟。房屋是冷色调的,而炊烟是暖色调的,这一冷一暖,将小镇宁静平和的生活气氛给完美地烘托出来了。
女人们喜欢在晚饭后串门,她们去谁家串门前,要习惯性地看一眼这家烟囱冒出的炊烟,如果它格外的浓郁,说明人家的晚饭正忙在高潮,饭菜还没有上桌呢,就要晚一些过去。而如果那炊烟细若游丝、若有若无,说明饭已经吃完了,你这时过去,人家才有空儿聊天,炊烟无形中当了密探的角色。
炊烟总是上升的,它的气息天空最为熟悉的了。但也有的时候气压过于低,炊烟徘徊在屋顶,我们就会嗅到它的气息。那是一种草木灰的气息,有点微微的涩,涩中又有一股苦香,很耐人寻味。
这缕涩中杂糅着苦香的气息,常让我忆起一个与炊烟有关的老女人的命运。
在北极村的姥姥家居住的时候,我喜欢趴到东窗去望外面的风景。窗外是一片很大的菜园,种了很多的青菜和苞米,菜地的尽头,是一排歪歪斜斜的柞木栅栏。在木栅栏的另一侧,是另一户人家的菜地,她家种植了大片大片的向日葵。从东窗,还能看见她家的木刻楞房屋。
这座房屋的主人是个俄罗斯老太太,我们都叫她老毛子。她是斯大林时代避难过来的,早已加入了中国籍。北极村与她的祖国,只是一江之隔。她嫁了一个中国农民,是个马夫,生了两个儿子,一个到外地去了,另一个仍留在北极村,不过不跟她住在一起。那个在北极村的儿子为她添了个孙子,叫秋生。秋生呆头呆脑的,他只知道像牛一样干活,见了人只是笑,不爱说话,就是偶尔跟人说话也是说不连续。秋生不像他的父母很少登老毛子的门,他三天两头就来看望他的奶奶。秋生一来就是干活,挑着桶去水井,一担一担地挑水,把大缸小缸都盛满水,再抡起斧子劈柴火,将它们码到柴垛上,要不就是握着扫帚扫院子,将屋前屋后都打扫得干干净净的。所以我从东窗常能看见秋生的影子。除了他,老毛子那里再没别人去了。
那时中苏关系比较紧张,苏联的巡逻机常常嗡嗡地叫着在低空盘旋,我方的巡逻艇也常在黑龙江上徘徊。不过两国的百姓却是友好的,我们到江边洗衣服或捕鱼,如果看见界河那侧的江面上有小船驶过,而那船头又站着人的话,他们就会向我们招手,我们也会向他们招手。
那时村中的人很忌讳和她来往,因为一不留神,就会被戴上一顶“苏修特务”的帽子。她也不喜欢与村中人交往,从不离开院门,只呆在家里和菜园中。她个子很高,虽然年纪大了,但一点也不驼背。她喜欢穿一条黑色的曳地长裙,戴一条古铜色三角巾,她脸上的皮肤非常白皙,眼帘深深凹陷,那双碧蓝的眼睛看人时非常清澈。我姥姥不喜欢我和她说话,但有两次隔着栅栏她吆喝我去她家玩,我就跃过栅栏,跟着她去了。我至今记得她的居室非常整洁,北墙上悬挂着一个挂钟,挂钟下面是一张紫檀色长条桌,桌上喜欢摆着两个碟子,一个装着蚕豆,一个装着葵花子,此外还有一个茶壶,一个茶盅和一副扑克牌。这桌子上的东西展现了她家居生活的情态,喝茶,吃蚕豆,嗑瓜子,摆扑克牌。她把我领到家后,喜欢把我抱起,放在一把椅子上。我端端正正地坐着的时候,她就为我抓吃的去了。蚕豆、瓜子是最常吃的,有时也会有一块糖。与她熟了以后,她就教我跳舞,她喜欢站在屋子中央,扬起胳膊,口中哼唱着什么,原地旋转着。
她旋转的时候那条黑色的裙子就鼓胀起来了,有如一朵盛开的牵牛花。她外表的冷漠和沉静,与她内心的热情奔放形成了鲜明对比。北极村的很多老太太都缠过足,走路扭扭摆摆的,且都是小碎步;而老毛子却是个大脚片子,她走起路来又稳又快。我那时把她爱跳舞归结她拥有一双自由的脚,并不知道一双脚的灵魂其实是在心上。
那些不上她家串门的邻居,其实对老毛子也是关心的。他们从两个途径关心着她:一个是秋生,一个就是炊烟了。人们见了秋生会问他:秋生,你奶奶身体好吗?秋生嘿嘿地笑,人们就知道老毛子是硬朗的。而我姥姥更喜欢从老毛子家的烟囱观察她的生活状况,那炊烟总是按时按晌地从屋顶升起,说明她生活得有滋有味的,很有规律。大家也就很放心。
冬天到来的时候,园田就被白雪覆盖了。天冷,我就很少到老毛子家去玩了。玻璃窗上总是蒙着霜花,一派朦胧,所以也很少透过东窗去看那座木刻楞房屋了。她家的炊烟几时升起,又几时落下,我们也就不知晓了。
老毛子在冬季时静悄悄地死了,她是孤独地离开这个冰雪世界的。那几天秋生没过来,人们是通过她家的烟囱感觉她出了事的。住在她家后面的人家,每天早晚抱柴生火时,总是习惯性地看一眼老毛子的烟囱,结果她连续几天都没有发现那烟囱冒出的一缕炊烟,知道老毛子大事不好了。于是喊来她的家人,进屋一看,老毛子果然已经僵直在炕上了。
从那以后,我再也没有在暮色苍茫的时分看到过那幢房屋飘出炊烟,尽管村子里其他房屋的炊烟仍然妖娆地升起,但我总觉得最美的一缕已经消逝了。
16.             揣摩语句(3分)
我那时把她爱跳舞归结她拥有一双自由的脚,并不知道一双脚的灵魂其实是在心上
“一双脚的灵魂其实是在心上”的意思是                                                                                                                   
17.结尾作者说“尽管村子里其他房屋的炊烟仍然妖娆地升起,但我总觉得最美的一缕已经消逝了”,请结合全文思考,为什么说老毛子家的炊烟是最美的呢?(5分)
                                                                               
                                                                                  
                                                                                 
18.文章记叙了一个俄罗斯老太太在中国的悲剧命运,为什么以“暮色中的炊烟”作标题?(6分)
答:                                                                           
                                                                               
                                                                               
                                                                               
                                                                               
19.一个老人,在孤独中走向死亡。她的悲剧命运,到底是什么原因造成的?文章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怀?(8分)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在太空中生活,要求宇航员必须具备极佳的身体素质,因为困扰宇航员身体健康的有噪声、宇宙辐射、高真空、剧烈的温度变化等多种因素,其中最困扰他们的是失重。专家发现,在失重环境里生活10天,人体骨钙的流失率达到了3.2%!那些返回地球的宇航员,体重都要减轻5%左右。宇航员在描述失重的感受时说:胃里的食物在向上涌,脑袋因为充血而晕沉沉的,四肢无助地散在躯干周围,你要不是看上一眼,都不知道它们正处于什么姿势。要想既保证宇航员的健康不出大的问题,又要节省发射经费,让宇航员在太空工作生活半年是最佳选择。
为了使太空飞行对宇航员身心的影响降到最低,1985年,美国空间实验室引及了“太空跑步机”。这种“跑步机”采用弹性“束带”把人固定在跑台上,提供模拟重力,宇航员在锻炼时获得一定压力,从而可以达到类似在地面的锻炼效果。事实证明,长期飞行的宇航员,由于有效地将锻炼和加强营养相结合,已经可以控制体重的减轻,这说明跑台锻炼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此后,国际空间站都专门设置了包含有跑台的锻炼场所。
创造了太空生活最长纪录的俄罗斯人伯里亚科夫,便是空中健身房的受益人。他在太空中待了438天,返回地球时,他没有像其它宇航员那样虚弱得需要人抬出返回舱,而是自己走出来的。这得益于他按照制定的计划,每天都花费两个小时进行包括跑步在内的锻炼。
不过,在太空中寂寞的滋味远比生理不适更严重。在太空环境中,因为长期远离人群,情绪激动,多梦、幻觉和失眠等精神症状时常困扰着守航员。在国际空间站的漫长时间里,宇航员已经开始琢磨各种新型的太空体育运动来丰富娱乐生活了,传统单调的跑步训练已经提不起他们的兴趣,他们尝试着将地面竞技搬上太空。
心理学家认为,宇航员的太空生活需要创造性,他们要学会如何就地取材、自娱自乐,这些活动对身体的锻炼作用可能是次要的,但对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很有作用,这非常有助于鼓舞士气,2009年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将在现有空间站6-12人的基础上,加倍增加每次执行太空任务的人数,这样使在太空成立多人竞技小组成为一种可能。
(取材于《太空里的无重力运动会》)
小题1:下列说法符合文意的一项是(3分)
A.宇航员在太空失重的状态下胃里食物上涌,脑袋晕沉,甚至无法控制自己四肢的活动。
B.为保证宇航员的健康,节省发射经费,目前宇航员一般都不在太空工作生活半年以上。
C.因为跑步训练已达不到宇航员强身健体的需求,所以他们开始尝试新的太空运动方式。
D.每天两小时的跑步锻炼帮俄罗斯的伯里亚科夫创造了在太空生活438天的最长记录。
小题2:下列推断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3分)
A.只要骨钙流失率不高于3.2%,体重不降低,宇航员们就能在太空工作半年甚至更久。
B.“空中健身房”将会使宇航员在长期的太空生活中保持在陆地上的体重甚至增加体重。
C.目前生活工作在国际空间站上的宇航员们很有希望成为太空足球联盟的第一批成员。
D.从空间站把高尔夫球击到遥远的太空,这将成为现实,不再是人们头脑中美妙的幻想。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古典诗歌的“情理交通”
这里所说的“情”,既包括情感,也包括诗歌的美感;“理”则不只是一般的“理趣”,更侧重指一种人生体悟。诗歌是抒情的艺术,但我以为没有纯粹的“情”或纯粹的“理”。在优秀的诗歌作品中,“情”和“理”总是共生交织的,也就是说,情感和体悟总是同时出现的。凡体悟都带有一定的情感,而从情感中也总能得到一些体悟。这些情感和体悟是超越了技术层面的东西,只有投入一己的人生体验,拿它去和古人碰撞,你才能读懂古人,和他们息息相通,深入到他们的心灵中去,真正地理解他们的人生,进而思索探求自己的人生。这样,读诗就不再是文学鉴赏或研究层面的一种行为,而是上升为一种生命方式,一种活法。这才是高境界,也是常人难以企及的境界。
读苏轼的《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那么豪隽,那么豁达,那么纯净,那么不经意,他把自己的人生浓缩在一场雨中,我们的人生也随之绽出洗礼过的清新和芬芳。再读黄仲则的《癸巳除夕偶成》:“千家笑语漏迟迟,忧患潜从物外知。悄立市桥人不识,一星如月看多时。”那种孤寂,那种落寞,那种忧患,那种清醒,我们在人生低谷当中不都曾有过这样的情形吗?可谁能象黄仲则说得这样透彻?
名篇之所以为名篇,名句之所以为名句,其中一个最重要的原因就是他们可以挑动别人的生命之弦,形成长时间的共振和回响。我在读古诗词时经常有一些篇句萦回脑际。仅以近古的创作而言,比如黄庭坚的“桃李春风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灯”,比如吴文英的“黄蜂频扑秋千索,有当时、纤手香凝”,比如袁凯的“江水三千里,家书十五行。行行无别语,只道早还乡”,比如张文光的“偶得故人天上句,如怀明月夜中行”,他们会让我感到爱情的馨香,友情的温暖,乡愁的沉重,韶华的流逝。这些诗句象烙铁一样,会在自己的人生中留下清晰的印记。
在为一家期刊作龚自珍诗选时,我在很有限的篇幅中略去了不少名篇,而选入了一首一般选家都不会注意的《己亥杂诗》第八十首:“夜思师友泪滂沱,光影犹存急网罗。言行较详官阀略,报恩如此疚心多。”为何如此?龚定庵写出了我的心声!在讲解部分我写道:“诗有多种读法,其中一种与年龄和阅历有关。如上这一首不太引人注意的诗,以前我读不懂,大概也是不会选的。但近日先师严迪昌先生遽归道山,在写完一篇纪念他的文章之后读到这篇作品,则如中雷击,轰然而有共鸣,刹那间体会到了定庵写下此二十八字时内心的沉痛和悲凉。”
读诗,说到底是读人,读人生,能读到这个境界是一种幸福。
小题1:下列关于“情理交通”的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所谓“情”,就是我们常说的情感;所谓“理”,则更倾向于指人生体悟。
B.在优秀诗歌中,没有纯粹的“情”和“理”,两者常常共生交织,同时出现。
C.我们只有做到和古人“情理交通”,才能真正读得懂诗歌,而技术层面的东西是没有用的。
D.“情理交通”不仅指诗歌中的“情”“理”共生交织,更指读者要用自己的人生体验去和古人“交通”。
小题2:根据文章内容,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黄仲则的《癸巳除夕偶成》,深透地道出了对孤寂与落寞的感悟,读到这首诗的人都会很有这样的感触。
B.名句之为名句,最重要的原因就是它道出了人们普遍存有的情感、体悟,从而引发读者强烈的共鸣。
C.“爱情的馨香、友情的温暖、乡愁的沉重、韶华的流逝”和上文黄庭坚、吴文英、袁凯、
张文光的诗句内涵并不是一一对应关系。
D.由于作者悲痛的心情和《己亥杂诗》第八十首“思师友”的情境十分契合,所以读后作者“如中雷击”,于是他读懂了诗歌的“沉痛和悲凉”。
小题3:对全文意思理解不当的一项是(  )
A.读者能不能读懂诗歌,不仅和他的艺术修养有关,更和他的人生体悟相关。
B.常人的境界不高,因为他们没有把读诗上升到一种生命方式。
C.能“在自己的人生中留下清晰印记”的,应该就是能和自己建立起“情理交通”关系的诗句。
D.我们的人生体悟能帮助我们理解诗歌,诗歌反过来也能给我们的人生以启示。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法国石油研究所(IFP)几天前作出了关于石油储备的乐观估计:未来不会出现石油匮乏。
专家们认为,新技术的发展将保证世界在使用石油方面至少延长一个世纪。石油研究所的这次预估是在石油天然气极限用量研究协会(ASPO)作出其悲观评估几天后作出的。后者推出的一份研究报告认为,世界石油的消费高峰将于2010年提前到来。法国石油研究所主任奥里维耶•拉贝尔说:“经济学家要比地质学家更乐观。”他认为,ASPO没有把技术进步的因素考虑进去,他说:“早在1973年时,他们就曾说过世界石油储量只够30年之用。”
的确如此,几年前,人们还无法想象在地下六千多米或水下三千多米处开采石油。然而,美国进行的一项试验实现了在地下8000米极深处开采石油的壮举,而壳牌石油公司的深海开采深度也达到了2313米。如此深度的油田都是一些未开发的处女地,人们对它知之甚少,这里可能隐藏着一些新油田。它向人们提出了非常严峻的技术挑战。
奥里维耶•拉贝尔指出,钻探深度每增加500米,技术人员的工作量就要增加一倍。因此,石油业界如今正在试验碳素纤维管道及一系列隔热措施。尽管石油的“怕冷性”是众所周知的,但这并没有阻止人们去寻找可以勘探的、新的、更加危险的油田,例如北极地区的油田。许多业界负责人最近都表示,他们打算在高纬度地区进行海上钻探,这就要求解决棘手的石油凝固的问题。凭借其丰富的高纬度石油储备,俄罗斯在这方面具有最大的发展潜力。
除了新的勘探技术之外,其他一些技术还能通过提高原油的开采率来提高已知油田的储量。根据油田的不同,开采率的区别很大,有的油田的开采率为80%,有的仅为10%。在一般情况下,新技术以及注水法和注气法的使用可以使开采率达到35%。像印度尼西亚杜里油田这样的一些油田,原油开采率在40年之内提高了6倍。当今的研究目标是,在未来10至15年的时间内将世界油田的平均开采率提高到50%。由于重油黏度太大而很难提炼,研究人员建议用类似于洗涤剂的活性剂对油井进行淋滤,将原油稀释。但这种化学方法的成本还需降低才有可能被广泛采用。通过注入蒸汽的办法给原油加热是另一种亟待研究的办法。
研究者们还计划对钻头进行改良,采用更加坚固的材料,为其安装显像设备,使之能够到达更深、更为复杂的地层。
小题1:下列不能作为“新技术的发展将保证世界在使用石油方面至少延长一个世纪”的证据的一项是
A.美国的一项试验实现了在地下8000米深处开采石油,壳牌石油公司实现了在深海
2313米处开采石油。
B.凭借其丰富的高纬度石油储备,俄罗斯在这方面具有最大的发展潜力。
C.采用更加坚固的材料来改良钻头,并安装显像设备,使之能够到达更深、更为复杂
的地层。
D.新技术以及注水法和注气法还可以通过提高原油的开采率来提高已知油田的储量。
小题2: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对未来石油储备的估计,存在着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一种是乐观的,一种是悲观
的。
B.法国石油天然气极限用量研究协会(ASPO)认为世界石油的消费高峰将于2010年
提前到来,而石油研究所(IFP)的专家则认为新技术将保证世界在使用石油方面至少延长一个世纪。
C.一般情况下,新技术、注水法和注气法都能有效地提高原油的开采率。
D.当前人们已经在研究用通过注人蒸汽的办法给原油加热来提高原油的开采率并逐步
降低原油的提炼成本。
小题3: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A.随着技术的进步,油田开采率的提高,石油储备将越来越丰富,人类不必为石油匮
乏而担心。
B.目前油田石油的开采率普遍较低,随着新技术的不断应用,10至15年内世界油田
的平均开采率将提高到50%。
C.用活性剂对油井进行淋滤将原油稀释的办法能有效地提高原油的开采率,将很快得
到广泛的运用。
D.新技术虽然能保证世界在石油使用方面的时间延长,但石油资源终有枯竭的一天,
因此人类要从长远发展考虑,研究用其他能源来替代石油。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最新试题
热门考点

超级试练试题库

© 2017-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