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题目。蚂蚁张乙早晨七点半刚刚赶到单位,手机就响了。电话是妻子打给他的,让他赶紧回去,说是儿子张铮离家出走了。张乙一听,头“轰”地一下大了起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题目。蚂蚁张乙早晨七点半刚刚赶到单位,手机就响了。电话是妻子打给他的,让他赶紧回去,说是儿子张铮离家出走了。张乙一听,头“轰”地一下大了起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来源:不详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题目。
蚂蚁
张乙早晨七点半刚刚赶到单位,手机就响了。电话是妻子打给他的,让他赶紧回去,说是儿子张铮离家出走了。张乙一听,头“轰”地一下大了起来。儿子正在上高中三年级,学习成绩不好,老师不喜欢,张乙两口子也没少训斥儿子。但是,儿子一向老老实实,性格内向,公开场合话语不多,不是那种任性的人,咋一下子干出了如此叛逆的事呢?
张乙匆匆忙忙的赶同去,妻子正惊慌火措地在家里团团转。妻子告诉他,是在给张铮整理房间的时候,发现张铮留在枕头下边的字条的。张乙看完后把字条交给妻子,简单的安慰了妻子儿 句,让妻子不要离开家,受好家里的电话。然后,张乙就打的去了火车站。
张乙到了火车站,刚走到售票厅门口,正巧看到张铮从售票大厅出来。张乙的心一下子放松下来。这时候,张铮也看到了张乙,但他仿佛不认识张乙似的,径直往候车室走。张乙紧走几步。追上张铮,一把拉住了他。张铮挣了两下,没有挣脱,就站在了那里,朝一边别着头,不理张乙。这时候,附近已有人注意到父子俩的举动。张乙小声对儿子说,铮铮,你想干什么,爸爸不拦你,但走之前你总得跟爸爸说会儿话吧。张铮依旧倔犟地站在那里不说话,但态度明显缓和下来。张乙朝火车站广场中间的小石桌一指说,走,到那边坐会儿,保证不耽搁你上火车。张铮听爸爸如此说,才跟着张乙到了小石桌边,两个人就着石凳坐了下来。
张乙说,铮铮,能告诉爸爸为什么要这么做吗?
张铮不说话。
张乙说,是老师批评你了?   
张铮不说话。   
张乙说,跟同学闹矛盾了?
张铮依旧不说话。
于是,下面,就成了张乙一个人的内心独自。
张乙说,铮铮,这几年,***下岗了,总也找不到一个稳定的工作,她心里着急,脾气不好,你别在意。
张乙说,我呢,工作也忙,再说,单位里竞争也非常激烈,整天忙得焦头烂额的,有时候难免对你发火,爸对不住你。
“吧嗒”,一滴眼泪掉到了张铮白色的牛仔裤上。
张乙心里也有些酸酸的。
停了一下,张乙说,走,铮铮,跟爸爸一块儿回去,妈妈都快急疯了。
张铮坚定的摇了摇头。
一列火车“轰轰轰”地从车站里边通过,震得脚下的大地都有些发颤。
一只蚂蚁沿着张铮的白色牛仔裤往上爬,张乙伸手要去把它捏掉,被张铮用手挡住了。
那只蚂蚁沿着张铮的白色牛仔裤往上爬,已经爬到张铮的大腿上了。
直到这时,张铮才轻轻地说了一句:爸,我就是一只蚂蚁。
张乙愣了一下,不知道张铮这话什么意思。
停了一下,张铮又补充了一句,爸,我不是火车。
这下,张乙知道儿子的话是什么意思了。张乙大声地说,儿子,你不是蚂蚁,总有一天,你会跑的像火车一样快的。
张铮说,爸,你错了,你别抱那样的幻想,蚂蚁就是蚂蚁,蚂蚁永远不会跑得得像火车一样快。
张乙长长的舒了口气说,蚂蚁也不赖,我看蚂蚁也活得怪自在的。说着话,张乙捏下那只已经爬到张铮夹克上的蚂蚁,将它轻轻放到地上。
这时,车站的广播响了,招呼候车的乘客准备进站。
张铮站起来说,爸,我走了。
张乙很痛快地说,行,你多保重。说着,突然想起什么似的,从身上掏出所有的钱,连同手机一起,要塞给张铮,张铮坚决的拒绝了。张乙呆呆的站在那里,一直目送着儿子走进候车室。
张乙走出火车站,感到自己的心里有一种从未有过的轻松。   (选自《百花园》有删改)
小题1:
儿子最终还是没有听从父亲的劝阻出走了,但是为什么父亲还会感到一种“从未有过的轻松”呢?(4分)
                                                                                          
                                                                                          
                                                                                          
                                                                                          
                                                                                          
小题2:
一个艺术形象,如果能对生活现象做出概括,并对社会有积极意义或引起读者的思考,我们就说这形象具有艺术价值。你认为,作品中“父亲”这一形象是否具有这样的艺术价值?为什么?(6分)
                                                                                          
                                                                                          
                                                                                          
                                                                                          
答案

小题:
(4分)因为在车站,父子俩得到了沟通,父亲终于理解了儿子的内心世界,明白儿子的出走并非任性所为,而是冷静思考的结果。儿子的出走,是找到了适合自己的“活法”。因此,他感到了一种从未有过的轻松。  
小题:
(6分)有艺术价值。“父亲”不理解儿子只是一只“蚂蚁”,也不理解儿子并不想做“火车”的思想,强迫儿子做“火车”。在当今社会里,也有不少“望女成风”、“望子成龙”的家长,与子女缺乏沟通,强子女之所难。“父亲”这一现象,应是当前社会这一现象的概括,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引发读者的思考,因此是有艺术价值的。
解析
 
小题:
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分析概括,父子相互理解需要从全文把握。)
小题:
既要分析人物形象的特征,挖掘其深刻内涵,又要密切联系实际,理解人物形象的现实意义,
举一反三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题目
夜幕降临,我们全连伏在红河岸边待命。
战斗打响前,最大权威者莫过于表的指针。人们越是对它迟缓的步伐感到焦急,它越是不肯改变它那不慌不忙的节奏。(1)当它的时、分、秒针一起叠在十二点上时,正是十七日凌晨。
骤然,一声炮响,牵来万声惊雷,千百门大炮昂首齐吼!顿时,天在摇,地在颤,如同八级地震一般!长空赤丸如流星,远处烈焰在升腾,整个暗夜变成了一片深红色。瑰丽的夜幕下,数不清的橡皮舟和冲锋舟载着千军万马,穿梭往返,飞越红河……
全连在焦急的等待中迎来了破晓。早晨七时半,冲锋舟把我们送到红河彼岸。
刚插进不多远,便遇上一群被我正面攻击部队打散的敌兵。他们用平射的高肘机枪、枪榴弹、冲锋枪,三面朝我连射击。
“卧倒!”梁三喜(九连连长)一把将我(赵蒙生,九连指导员)摁倒,厉声下达命令:“三排,占领射击位置,打!”
 梁三喜手中的冲锋枪打响了。我刚端枪瞄准敌人,梁三喜转脸对我喊道:“我带排留下掩护,你带大家尽快甩开敌人!”
 “我留下!”说着,我射出一串子弹。
“执行预定方案,少废话,快!”
  梁三喜的话是不容反驳的!我的指挥能力,怎能同他相比啊!
我带二排和炮排匍匐前进躲过放射界,纵身跃起,紧紧尾随尖刀排上前急插……
  十时许,梁三喜才率三排跟了上来。他用袖子抹了抹满脸硝烟和汗水,沉痛地告诉我,有两名战土牺牲了,一名战土负了重伤。烈士遗体和伤号已交给担任收容任务的副指导员……
  越南北部山区,草深林密,路少坡陡。杯口粗的竹子紧紧挤在一块,砍不断,推不倒,硬是象道道天然屏障。芭茅草、飞机草高达两米以上。草丛中夹着杂木,杂水中盘着带刺的长藤……靳开来(九连副连长)手持傣家大刀,左右横飞,为全连砍通道路。
  这时,营长在报话机中呼叫,问我们九连的位置,梁三喜忙展开地图,向营长报告了九连的位置。报话机中传来营长焦急的声音:“太慢!太慢!加快速度!要加快速度!”
  “是!”梁三喜回答营长后,站定身对全连命令道:“把背包、多余的衣服,统统扔掉!尖刀排继续头前开路,二、三排和连部的同志,协助炮排携带弹药!”
  战土们立即照办了。粱三喜的决定无疑是十分正确的。步兵排每人负重六十多斤,炮排每人负重九十多斤,要加快穿插速度,是得扔掉一些不急需的玩艺才行呵!  
我们加快了穿插速度。在通过一道山梁时,又两次遇到小股敌人的阻击。仍是由梁三喜率三排断后掩护,我们很快就甩开了敌人,拼死拚活地往前插……
  营长不时地在报话机中询问我们的位置,每次都嫌我们行动迟缓。
下午三时许,营长又一次呼叫我们。战土“北京”又很快在地图上找到了我们的位置。
梁三喜向营长报告后,报话机小的营长火了:“师、团首长对你们行动迟缓极不满意!极不满意!如不按时抵达指定位置,事后要执行战场纪律!执行战场纪律!……”
梁三喜喊:“营长同志,我们没空多啰啰!有啥指示,你快说!”
  “梁三喜,你别嘴硬!战场纪律,对谁都是无情的!”
  营长的喊话停止了。从尖刀排位置折回身来的靳开来,牢***开了:“娘的!让他们执行战场纪律好了!枪毙,把我们全枪毙!他们就知道用尺子量地图,可我们走的是直线距离吗?让他们来瞧瞧,这山,是人爬的吗?问问他们,路,哪里有人走的路!……”
  “副连长,少牢***!”梁三喜额角上的青筋一鼓一跳地蠕动着。
梁三喜厉声对战士们命令:“武器弹药携带好,每人留下两顿饭的干粮,另外是水壶,水壶绝对不能丢!其余的,统统扔掉!”……
为争取按时抵达指定地点,我们冒着热在亚热带高山密林中穿行,上山豁出命去爬,下山干脆坐下连滑加滚,一个个衣服全扯碎了,身上青一块、紫—块……
  太阳沉下去了,四周影影绰绰,我已辩不出东西南北。腿早已不打弯了,我跟着大家死死地往的窜。当听见梁三喜说已到达指定位置时,我一头栽倒了。
粱三喜边架扶着我边命令:“都起来,互相协助,活动一下。”他突然松开我,轻声呼唤,“小---金,小金!”
  我一看,只见司号员小金栽倒在面前的草丛中。
梁三喜晃动着小金:“小金!金小柱……”
我和梁三喜忙把小金身上的装备卸了下来:冲锋枪、子弹带、十二枚手榴弹、飘着红缨穗的军号、两包压缩饼干、水壶。另外,还有沉重的四发八二无后坐力炮弹---显然,这是他在穿插途中,遵照连长的指示,从炮排战友身上,背到了他的背上……
  梁三喜坐下把小金扶起,让小金倚在他怀中。他取过小金的水壶晃了下,听见有点响声,便将水壶对上小金的嘴:“小金,醒醒,喝点水……。
小金嘴唇紧闭,毫无反应。我用手一模,小金的心脏巳停止了跳动!
梁三喜眼中涌出滴滴泪珠。他用毛巾擦拭着小金脸上的泥垢和汗渍。(2)小金那长长的睫毛垂了下来,胖乎乎的两腮上,各有一个浅浅的小酒窝……
  他还没来得及为全连进攻吹响冲锋号,他没能***敌立功,就这样安详地睡去了,永远地睡去了。啊,这位不满十七岁的士兵是累死在战场上的!战争期间,时间是以分秒计算的。当我们到达364高地前沿时,已是晚上八点零二分。比上级指定的到达时间,误了122分钟!
然而,我们九连是问心无愧的。
(节选自李存葆《高山下的花环》,有删改)
小题1:
阅读全文分析,梁三喜作为一名军事指挥员,他具有怎样的特点?(6分)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下列名著名篇的表述不正确的两项是(  )(  )
A.在抄检大观园时,王善保家的看探春是个姑娘,又是庶出,自恃是邢夫人的陪房,便趁势作脸,掀起探春的衣襟,结果,挨了探春一耳光,还遭到司棋的挖苦。凤姐见此情景,笑道:“好丫头,真是‘有其主必有其奴’。”(《红楼梦》)
B.葛朗台软禁女儿的事在城里传开后,引起了公愤。蓬风所长自告奋勇要去打官司,欧也妮谢绝了他的好意。公证人克罗旭告诉葛朗台,根据法律,如果太太死了,他的财产就要和女儿共有,葛朗台这才饶恕了女儿。(《欧也妮·葛朗台》)
C.只做了索漠城8天市长的德·蓬风先生去世后,作为寡妇的欧也妮虽然每年有八十万法郎的收入,但生活仍和做姑娘时一样。她根本不把金子放在心上,一心只向往天国,并不停地暗中帮助那些受苦的人。(《欧也妮·葛朗台》)
D.哈姆雷特的性格特征的最突出表现无疑是他的优柔寡断。面对着父亲被毒***,母亲被占有,王权被窃取,国家被觊觎的家仇国恨,哈姆雷特有强烈的复仇愿望。但另一方面,哈姆雷特对***死仇人这一看似简单的举动却表现出了常人难以理解的疑虑情结,使复仇计划一次次功亏一篑。
E.《雷雨》所叙述的故事是依照古典主义戏剧艺术的“三一律”法则来展开的,即情节、地点、时间必须完整一致,单一的故事情节发生在一个地点并于一天完成。
小题1:《红楼梦》中探春和惜春对“检抄大观园”这一事件各有什么反应?
                                                                 
                                                                  
                                                                  
                                                                  
题型:阅读题难度:简单|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学习型社会是以学习求发展、全民学习和终身学习的社会。这一概念的雏形是由美国学者赫钦斯提出的。1968年他在《学习化社会》一书中提出的学习化社会理想,浸透着他古典自由主义的文化精神,是对当时教育上国家主义、功利主义和科学主义等现代资本主义文化价值取向的批判性回应。
197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委员会发表了《学会生存》的报告,采纳了赫钦斯这一概念,并将其作为教育革新的“根本方向”。较之赫钦斯对学习化社会的理解,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委员会的理解更加紧密地与社会现实结合在一起,体现了强烈的现实主义精神。1986年,著名教育学者胡森的《再论学习型社会》,将“终身学习”看成是继续教育的一个主题,以应对现代社会的急剧变化、人口从农村到城市的大规模流动、失业以及“知识爆炸”等带来的挑战。这些论述进一步提升了学习型社会概念在教育理论研究、教育政策和教育实践方面的影响力。这种从教育与变革社会的关系出发来看待终身教育、终身学习和学习型社会的思想,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21世纪教育委员会1996年发表的《教育——财富蕴藏其中》一书中再次得到强调,认为终身教育是适应职业生活和个人发展的节奏和阶段的条件。该书还使用了胡森所创制的“教育社会”的概念,突出每个人的个人生活和社会生活都有要学的东西和要做的事情,强调现代教育传播手段、职业生活、文化与娱乐活动的教育潜力,畅想“每个人轮流当教员和学员”。
1998年,兰森教授在《处在学习型社会》一书中,将学习型社会的基本内涵概括为四个方面:学习型社会是一个需要了解其自身特点和变化规律的社会,一个需要了解其教育方式的社会,一个全员参与学习的社会,一个学会民主地改变学习条件的社会。他认为,学习型社会就是一个快速改变的社会,他把学习型社会作为一种社会形态来看待,这个观点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20世纪末对学习型社会的新认识。
7.下列对“教育社会”特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社会能够满足每个人为适应生活而不断学习以充实自己的需求。
B.每个人都可以当教员,但首先需要当学员。
C.学习可以通过各种非传统的教育方式进行。
D.现代教育传播手段、文化娱乐活动等发挥出比以往更大的教育作用。
8.不同时期对“学习型社会”的认识,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1968年,《学习化社会》一书提出的“学习化社会”的理想,包含着对当时教育上的现代资本主义文化价值取向的批判。
B.197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委员会在《学会生存》的报告中,把对学习型社会的认识和社会现实紧密地结合在一起。
C.1986年,胡森从教育理论研究和教育实践等方面认识学习型社会,将继续教育的主题归结为终身学习。
D.1996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21世纪教育委员会采用胡森的“教育社会”的概念,强调学习型社会应利用多样化的教育手段,促进人的终身学习。
9.下列对本文内容的理解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
A.赫钦斯以古典自由主义的文化精神提出学习化社会的理想,对社会现实采取超然的态度。
B.联合国教科文组织21世纪教育委员会鉴于当时的教育未能与社会相结合,从而提倡教育革新。C.胡森面对“知识爆炸”等对社会的挑战,提出要以终身教育的理念来指导社会变革。
D.兰森认为学习型社会是一种新的社会形态,把对学习型社会的认识提升到一个新高度
题型:阅读题难度:简单| 查看答案
.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吮血被缛涅槃斩钉截铁
B.繁芜诬蔑竞相浅尝辄止
C.火炬禀性钦佩于世长辞
D.遒劲箫瑟崩殂赍志以殁

题型:阅读题难度:简单| 查看答案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蔡元培比冯友兰“老实”?
——读《欧洲大学史》
在西方文明的发展过程中,大学作为学术新思想的发源地,起到过举足轻重的作用。近800年的历史里,它经历了多次的蜕变和重生,直接形成了现代大学的模式。四卷本的《欧洲大学史》立体地再现了这一过程。
一本北大前工作人员的著作中提到,冯友兰认为,应该把北大的历史往前推,一直推到一千多年以前的书院。如此一算,北大的历史比最古老的欧洲大学还要长得多。只是我们猜想,以如此方法计算,欧洲人是否要重提柏拉图学园,然后中国人再拿太学等机构来比附。冯友兰先生的出发点,从情感上可以理解,然而从事实认定和判断来说,却无法让人苟同。姑且不论中国的书院与欧洲中世纪的大学有着极大的区别,即便是欧洲中世纪大学与现代大学之间,从组织形式、教学内容、教授和学生的来源等各个方面,也有着极大的不同。盲目和牵强的比附,恰似鲁迅先生笔下的阿Q,运用“精神胜利法”在“我祖上比你阔多啦”的弱者心态中寻求自我安慰。北大校长蔡元培曾清楚地说过,中国近代大学主要是模仿西方,受传统书院影响不大。台湾学者许倬云也持这一观点。在我看来,蔡元培先生的说法比冯友兰先生“老实”得多。
但是,冯友兰的倡议牵涉到的另一个问题是,中国的太学、书院,为什么最终没有发展出现代的大学?而这一问题,又可在《欧洲大学史》中寻找到一些端倪。按照学者格伦德曼的观点,“概括地说,刺激大学出现和成长的根本原因是对学术和科学的兴趣,是学习和了解世界的需求,是‘探索知识的***’。”当然也有人宣称,人们刻苦学习的动机是“追逐权力和追求名望以满足虚荣心”。
尽管大学诞生之初并未把自己的目标确定在为教会、宫廷和市政当局培养专门人才方面,但是,教会、宫廷和市政当局确实在长时间里从大学吸收了大量的人才。教会、宫廷和市政当局不约而同地对大学表现出相应的热情和支持。在林林总总的欧洲大学中,很少有整齐划一,听命于一个权力机构,充当其驯服工具的时候。在古代中国,太学和书院一直处于皇权统治的宗法专制之下。因此,其自我更新的能力和动力不足。
在教学内容方面,欧洲中世纪大学的最主要的四个学院是文学院、法学院、神学院和医学院。哲学、算术、几何、建筑、音乐等都是传授内容。而在中国,汉代的董仲舒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后,中国的大儒们在书院所传授的多为儒家经典,通过讲授对于儒家经典的诠释和注解阐发有限的“新知”。许多儒家经典之外的知识被视为“奇技淫巧”,很少得到重视,更不必说公开传播。
对中国文化颇有感情的李约瑟,提出过“李约瑟难题”:“为什么近代科学和科学革命只产生在欧洲呢?为什么直到中世纪中国还比欧洲先进,后来却会让欧洲人着了先呢?怎么会产生这样的转变呢?”尽管有关这个问题的答案莫衷一是。但是,这种现象的产生,很难说与只注重“修齐治平”,轻视其他知识和自然科学的传统思维无关。
在我有限的阅读视野内,中国的大学史写作和研究与我国的社会主义发展一样,处于不折不扣的初级阶段。很多大学校史馆或者少数研究者的大学史著作,仅仅只是原材料的搜集整理和归类,根本谈不上研究。从学术研究角度而言,《欧洲大学史》为之树立了一个典范。
(选自2009年2月24日《中国青年报》,有删改) 
小题1:下列有关欧洲大学的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作为学术新思想的发源地,欧洲大学在西方文明的发展过程中,起到过举足轻重的作用。
B.近800年的历史里,欧洲大学经历了多次的蜕变和重生,直接形成了现代大学的模式。
C.欧洲大学诞生以来确实为教会、宫廷和市政当局培养了大量的人才并从教会、宫廷和市政当局那里得到了相应的支持。
D.在教学内容方面,欧洲大学的最主要的四个学院是文学院、法学院、神学院和医学院。
小题2:对画线句子“蔡元培先生的说法比冯友兰先生‘老实’得多”中“老实”一词理解最恰当的一项是( )
A.朴实B.理智C.客观D.可爱
小题3:根据文意,下列不属于“中国的太学、书院,最终没有发展出现代的大学”的原因的一项是( )
A.中国的太学、书院老是运用“精神胜利法”在“我祖上比你阔多啦”的弱者心态中寻求自我安慰。
B.缺乏对学术和科学的兴趣,学习和了解世界的需求不足,“探索知识的***”不强,人们刻苦学习的动机是“追逐权力和追求名望以满足虚荣心”。
C.在古代中国,太学和书院一直处于皇权统治的宗法专制之下,自我更新的能力和动力不足。
D.中国的大儒们在书院所传授的多为儒家经典,阐发有限的“新知”,许多儒家经典之外的知识很少得到重视。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最新试题
热门考点

超级试练试题库

© 2017-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