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15题。精神的殿堂冯骥才先贤祠就在我们居住的拉丁区。重新改建的建筑的入口,刻意使用古希腊神庙的样式。宽展的高台阶,一排耸立的石柱,还有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15题。精神的殿堂冯骥才先贤祠就在我们居住的拉丁区。重新改建的建筑的入口,刻意使用古希腊神庙的样式。宽展的高台阶,一排耸立的石柱,还有

题型:阅读题难度:简单来源:不详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15题。
精神的殿堂
冯骥才
先贤祠就在我们居住的拉丁区。重新改建的建筑的入口,刻意使用古希腊神庙的样式。宽展的高台阶,一排耸立的石柱,还有被石柱高高举起来的三角形楣饰,庄重肃穆,表达着一种至高无上的历史精神。大维·德安在楣饰上制作的古典主义的浮雕,象征着祖国、历史和自由。上边还有一句话:“献给伟人们,祖国感谢他们!”
这句话显示这座建筑的内涵,神圣又崇高,超过了巴黎任何建筑。
我要见的维克多·雨果就在这里,与另一位法国的文豪左拉同在一室,一左一右分列两边。两人的雪白大理石的石棺上面,都放着一片很大的美丽的铜棕搁。我注意到,展示着他们生平的“说明牌”上,文不多,表述的内容却有其独特的角度。比如对于雨果,特别强调由于反对拿破仑政变,坚持自己的政见,遭到迫害,因而到英国与比利时逃亡19年。1870年回国后,他还拒绝拿破仑第三的特赦。再比如左拉,特意提到他为受到法国军方陷害的犹太血统的军官德雷福斯鸣冤,因而被判徒刑那个重大的挫折。显然,在这里,所注重的不是这些伟人的累累硕果,而是他们非凡的思想历程与个性精神。
比起雨果和左拉,更早地成为这里“居民”的作家是卢梭和伏尔泰。将卢梭和伏尔泰安葬此处,是一种象征,一种民族精神的象征。这两位作家的文学作品都是思想大于形象。他们的巨大价值,是对法兰西精神和思想方面做出的伟大贡献。在这里的卢梭的生平说明上写道,法兰西的“自由、平等、博爱”就是由他奠定的。
于是我明白了,为什么在先贤祠里,我始终没有找到巴尔扎克、斯丹达尔、莫泊桑和缪塞;也找不到莫奈和德彪西。这里所安放的伟人们所奉献给世界的,不只是一种美,不只是具有永久的哲学价值的杰出的艺术,而是一种思想和精神。它们都是撑起民族精神大厦的一根根擎天巨柱,不只是艺术殿堂的栋梁。因此我还明白,法国总统密特朗就任总统时,为什么所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到这里拜谒这些民族的先贤。
1955年4月20日居里夫人和皮埃尔的遗骨被移到此处安葬。显然,这样做的缘由不仅由于他们为人类科学作出的卓越的贡献,更是一种用毕生对磨难的承受来体现的崇高的科学精神。
读着这里每一位伟人的生平,便会知道他们中间没有一个世俗的幸运儿。他们全都是人间的受难者,在燃烧着自身肉体的烈火中去寻真金般的真理。他们本人就是这种真理的化身。当我感受到,他们的遗体就在面前时,我被深深打动着。真正打动人的是一种照亮世界的精神。故而,许多石棺上都堆满鲜花,红黄白紫,芬芳扑鼻。这些花是来自世界各地的人天天献上的,它们总是新鲜的,有的是一小枝红玫瑰,有的是一大束盛开的百合花。
这里,还有一些“伟人”,并非名人。比如一面墙上雕刻着许多人的姓名。它是两次世界大战为国捐躯的作家的名单。大概法国人一直把作家看作是“个体的思想者”。他们更能够象征一种对个人思想的实践吧!虽然他们的作品不被人所知,他们的精神则被后人镌刻在这民族的圣殿中了。一位叫做安东尼·德·圣·爱逊贝利的充满勇气的浪漫诗人也安葬在这里。除去写诗,他还是第一个驾驶飞机飞越大西洋,开辟往非洲航邮的功臣。1943年他到英国参加戴高乐将军的“自由法国”抵抗运动。在地中海的一次空战中不幸牺牲,尸骨落入大海,无处寻觅。但人们把他机上的螺旋桨找到了。放在这里,作为纪念。他生前不是伟人,死后却得到伟人般的待遇。因为先贤祠所敬奉的是一种无上崇高的纯粹的精神。
对于巴黎,我是个外国人,但我认为,巴黎真正的象征不是埃菲尔铁塔,不是卢浮宫,而是先贤祠。它是巴黎乃至整个法国的灵魂。只有来到先贤祠,我们才会真正触摸到法兰西的民族性,它的气质,它的根本,以及它内在的美。
我还想,先贤祠的“祠”一定是中国人翻译出来的。祠乃中国人祭拜祖先的地方。人入祠堂,为的是表达对祖先的一种敬意、崇拜、纪念、感谢,还有延续下去并发扬光大的精神。这一切意义,都与法国人这个“先贤祠”的本意极其契合。这释者真是十分的高明。想到这里,转而自问:我们中国人自己的先贤、先烈、先祖的祠堂如今在哪里呢?
12.根据先贤祠中安葬的不同“居民”,简单概括“精神的殿堂”的具体内涵。(4分)
答:                      ▲                      ▲                            
13.对文中“这两位作家的文学作品都是思想大于形象,他们的巨大价值,是对法兰西精神和思想方面做出的伟大贡献”这句话应该怎样理解?(4分)
答:                      ▲                       ▲                   
14.对先贤祠的叙写完成以后,作者为什么还要写上最后一段?请分点简析。(6分)
答:                  ▲                          ▲                    
15.雨果称巴尔扎克是“哲学家”“思想家”,说他的作品指出了“整个现代文明的走向”。这样一位作家为什么没有进入先贤祠?请你根据原文并结合对巴尔扎克的了解探究其中的原因。(6分)
答:                ▲                         ▲                          
答案

12.因为先贤祠里安葬的先贤们集中体现了法兰西民族的个性精神、民族精神、科学家精神和实践精神。(4分)
13.伏尔泰和卢梭的作品的艺术性不是最高的,但他们的作品中表现出来的精神和思想,却是贡献给法兰西的最大财富
14.①赞扬译者把法国安葬先贤的地方译作“先贤祠”的高明。(3分)②呼唤尊重中华民族的先贤、先烈,弘扬民族精神。(3分)
15.①巴尔扎克的思想与世界观复杂,作品的社会效果与创作动机矛盾。②他的作品,形象(哲学价值和艺术成就)大于思想。③巴尔扎克身上存在着较浓厚的封建意识,在情感上同情封建贵族阶层。④他参加保皇党,他的社会理想是通过君主政体、宗教和一套相应的道德原则去改变法国社会的面貌。
解析

12.这些精神分别从雨果与左拉、伏尔泰和卢梭、居里夫妇、无名作家上体现出来(4分)
13. 4分,艺术性不是最高,2分;肯定思想性高,2分
14.每个要点3分。
15.要从巴尔扎克的思想、经历、观点和人们的品评标准几个方面来回答。
举一反三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15题。
笔 墨 祭
余秋雨
书法艺术在总体上是一种形式美,它与人品的关系曲折错综。许多性格柔弱的文人却有一副奇崛的笔墨,而沙场猛将的字迹倒未必有***伐之气。中国传统文人面壁十年,博览诸子,行迹万里,宦海浮沉,文化人格的吐纳几乎是一个混沌的秘仪,不可轻易窥探;而当文化人格折射为书法形式时,又会增加几层别样的云霭。
被傅青主所瞧不起的赵孟頫,他的书法确有甜媚之弊,但甜媚之中却又嶙嶙峋峋地有着许多前人风范的沉淀。清代书法理论家包世臣说,见到一幅赵孟頫的墨迹,乍看全是赵孟頫,但仔细一看,这个过于纯净的赵孟頫就不可能是赵孟頫。赵孟頫学过二王,学过李北海,学过褚河南,没有这些先师们的痕迹,赵孟頫只剩下一种字形,显然是赝品。
这个论断着实高妙。像赵孟頫这么复杂的文人,只能是多重人格结构汇聚和融化的结果。已经汇聚、融化成了一个卓然独立的大家,竟可以一一寻其脉络,并在墨迹上指认出来。这种现象,与人们平时谈艺时津津乐道的“融汇百家而了无痕迹”正好相悖。这里,展露了中国文化的一种重要特征。
“融汇百家而了无痕迹”的情况也是有的,主要出现在早期创业者群体中,如王羲之,曾悉心学习过卫夫人的书法,后来又追慕钟繇和张芝,还揣摩过其他许多秦汉以来的碑迹。他自称隶胜钟而草逊张,终于融会贯通而攀上万世瞩目的书学峰巅。要在王羲之行书中一一辨认出他师法过的前代书家的痕迹,不太容易。但是,当高峰树起之后,它就成了后世书家不能不继承的遗产。继承者又成了高峰,遗产也就累聚成一座深幽重叠的迷宫,使代代子孙既富足又惶恐,即使力求创新也摆脱不了遗传的干系。苏东坡算是敢于独立创新的了,但清代翁方纲一眼看破,说苏字中最好的仍然是带有晋贤风味的那一种。二王余绪的远代流注,连苏东坡也逃不过。
这就是可敬可叹的中国文化。不能说完全没有独立的人格,但传统的磁场紧紧地总摄着全盘,再强悍的文化个性也在前后牵连的网络中层层损减。本该健全而响亮的文化人格越来越趋于群体性的互渗和耗散。互渗于空间便变成一种社会性的认同,互渗于时间便变成一种承传性的定势。个体人格在这两种力量的拉扯中步履维艰。生命的发射多多少少屈从于群体惰性的熏染,刚直的灵魂被华丽的重担渐渐压弯。请看,仅仅是一枚毛笔,就负载起了千年文人的如许无奈。
——(节选自余秋雨的《文化苦旅》,有删改)
12.下列的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意思的两项是(   )(   )(5分)
A.书法艺术体现了美,但它与人品的关系曲折错综,不一定能反映出书法家的品性。
B.傅青主认为,赵孟頫的书法虽有甜媚之弊,却嶙嶙峋峋地有许多前人风范的沉淀。
C.一幅书法作品,如果无法找出师承的痕迹,过于纯净,那么这幅墨迹显然是赝品。
D.中国文化,既想努力摆脱前人的规范,展现个性,又不能不模仿前人,接受遗产。
E.本文作者认为,中国丰富的传统文化,使中国文人完全失去了自己独立的人格。
13.文中提到的不能“融汇百家而了无痕迹”的两位书法家是(   )(3分)
A.赵孟頫  王羲之    B.王羲之  苏东坡
C.王羲之  卫夫人    D.赵孟頫  苏东坡
14.请根据文本信息,概括赵孟頫和王羲之这两位书法大家在书法艺术上的异同。(4分)
15.第⑤段开头说:“这就是可敬可叹的中国文化”。为什么说中国文化是“可敬可叹”的?请简要说明。(4分)
题型:阅读题难度:简单|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语段,完成文后各题。
GDP测量方法及其局限
宋小川
一个国家的经济可以用总产量、总收入和总支出三种方法测量。其中总产量方法,即GDP方法最为流行,通常我们谈到一国经济及其增长率就是指GDP及其年变动百分比。GDP即国内产品总值,按定义是指一个国家一年内其境内生产的所有最终产品和劳务的全部市场价值。这个定义强调了三个要素:第一,通过计算市场价值,我们找到了一个共同的测度单位,从而避免了将成千上万种不同产品的总数堆砌到一起造成的混乱;第二,通过统计最终产品和劳务,我们可以避免对中间产品的重复计算;第三,GDP只统计境内的生产活动,即我们只关心在哪生产,而不在意谁去生产,这样就避免了如何去鉴别生产资料的所有权这一棘手的问题。
  截止到上个世纪90年代,绝大多数国家都使用GNP,即国民生产总值,而不是GDP。GNP的定义为一个国家一年内用本国拥有的生产要素生产的所有最终产品和劳务的全部市场价值。随着全球化特别是跨国公司生产和融资活动的日益扩大,这种统计方法面临着一个难以解决的技术问题。如果一个企业25%的***是美国居民,24%的***为中国居民,如何去确定该企业生产的最终产品和劳务的归属呢?许多国家允许双重国籍,GNP方法会造成重复计算,并且许多企业和个人为了逃税刻意掩盖其真实居民身份,这会使GNP的计算更为复杂。要想反映一国居民的生活水平,国外企业在本国提供的商品和劳务应当包括在本国的经济活动中,而本国企业在国外生产的商品和劳务直接提高的是国外居民的生活水平,应当计算在国外经济总体指标内,而不应算作本国的经济活动。这大概是目前所有的国家都采用GDP而不是GNP作为测量总体经济的主要指标的原因。
  作为最为流行的总体经济测度指标,GDP也具有严重的局限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第一,GDP忽略了非市场经济活动,各种各样发生在家庭内部的经济活动以及自我服务性的活动所创造的最终产品和劳务的价值由于没有通过市场进行而无法统计在GDP中。第二,GDP忽略了“地下经济”,五花八门的非法经济活动创造的商品和劳务价值没有计算在GDP中。在美国,这种地下经济创造的价值每年估计有15000多亿美元,相当于GDP的15%。发展中国家、特别是法律制度和税收制度不健全的国家,这种地下经济活动所创造的价值远远超过发达国家。第三,GDP忽略了闲暇(1eisure),而闲暇是衡量一个社会净经济福利、社会发达和进步程度的重要标志。第四,GDP没有反映一个国家的医疗、教育福利和居民的健康状况及平均寿命。一个发达、成熟、和谐的社会,受教育是公民的基本权利,每个公民在生病时能得到适当的治疗是文明社会的最低要求。
鉴于GDP测量方法的明显缺欠,国际社会和学术界试图找到一种更准确、更全面地反映一国经济总体实力和人们实际生活水平的测量方法。目前较流行的是联合国近年来公布的人类发展指数HDI(Human Development Index),该指数不仅包括了人均实际GDP,还考虑到了一国居民的平均寿命、健康状况和受教育程度等方面。根据《联合国人类发展报告》,2004年美国的人均实际GDP位于全球第三,HDI却位于全球第八。挪威等HDI位于前七名的国家除了有较高的人均实际GDP外,还被认为比美国有更优越的医疗、教育条件和更长的平均寿命。HDI已经越来越受到国际社会的重视,但目前还无法取代GDP作为衡量一国经济的权威指标。
(节选自《新华文摘》2007年第22期)
1.下列对“GDP”的理解,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一个国家的经济可以用多种方法来测量,国内产品总值即GDP只是其中最为流行的一种方法。
B.GDP即国内产品总值,是指一个国家一年内其境内生产的所有产品和劳务的全部市场价值。
C.GDP测量法可避免将不同产品的总数堆砌到一起造成的混乱,以及对中间产品的重复计算。
D.GDP只统计境内的生产活动,只关心生产地,而不在意生产者,不需考虑生产资料的所有权。
2.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由于国民生产总值GNP有自身的局限性,现在所有的国家都使用国内产品总值GDP。
B.GDP作为当今世界最为流行的总体经济测度指标,虽然最流行,但其缺欠也是很明显的。
C.GDP测量法对发展中国家、特别是法律制度和税收制度不健全的国家的不适宜更为明显。
D.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程度和国民幸福指数的高下取决于该国GDP增长率的高低。
3.目前GNP不被国际社会采用作为测量总体经济的主要指标,原因有哪些?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6~18题。
也谈“乐活”
徐俊明
一不留神,“乐活”成了时下流行的生活方式。“乐活族”们以此为主张,大打自然健康牌,用行动提醒我们,“乐活”是一种积极的生活态度。
7月1日,《新民晚报》一篇晚报说,浙江奉化96岁的双胞胎兄弟邢如家、邢杏家收到了上海大世界吉尼斯总部寄来的“中国最长寿双胞胎”证书。老哥俩虽然已96岁,但身子骨很结实,如此高龄还能挑100多斤的担子上下山。
人们为这老哥俩的健康长寿祝福的同时,总是想对他们长寿秘诀也略知一二,谁知道当大伙儿探问及此秘诀时,两位老人开心地笑了:“哪有什么秘诀?多干活,胃口就好。多帮人,活得开心。”寥寥数语,既精辟,又灵动,概括了他们快乐、健康、长寿一生的哲理,让人佩服,令人惊叹。于是,人们给他们这对健康高寿孪生兄弟总结了四个字曰“乐活长寿”!
俗话说:人生苦短,尽管不少的谦谦君子深谙其理,可是又有多少人误读了生活,耽误了生命长河的汩汩流倘。如果,我们不是一味地拘泥在“苦叹生命之短暂,一生之匆匆”,我们就不必为人生短长而郁郁寡欢,闷闷不乐,把原本可以乐陶陶的生活搞得那样凝重而“苦涩”,让快乐在自我生命中尽被烦恼与忧愁之“苦”消耗殆尽,把一生演绎成一场“苦涩之旅”!
两位老人“活”出了真谛:尽心尽力地快乐些,开开心心地过着,就能健健康康地活下去,如此“乐活”着,您看看有多好啊!
开心与健康,快乐与长寿,事实上它们就是上苍派遣“下凡”的快活孪生兄弟,它们是人们的良师益友,与它们和好相处,才能够把握您那真正的“生命真谛”。“乐活长寿”,贵在持之以恒,助人为乐而利己。
要“乐活”,不要“苦”活。首先要少干、不干盛满“苦”的活。因为,带着“苦”干“活”,既累身,又劳“心”,还伤“神”,失“元气”。
原始劳动创造人类,现代劳动开拓幸福,快乐劳动延年益寿!把劳动看做是高兴的事,持之以恒地让快乐陪伴着您劳动中每时每刻的心境。世界上恐怕再没有快乐地劳动着,让人心旷神怡,让人舒筋活血,让人享受快活的了!
佛教徒们常常双手合十,虔诚念叨着一句口头禅:“善哉,善哉,行善积德者,多多益善!”然而,生活在“凡尘”之中的我们天生就有“善”、“恶”两面。虽然,当我们呱呱坠地时“人之初,性本善”,但在后来的生活里,尽管“性相近”,却“习相远”。为善、从善的表现与结果由此便各具千秋。但是,行善积德,慈善纳福,从善快乐!
“乐活”何以能够“长寿”?有此96岁的双胞胎兄弟的“乐活”健康长寿,就用不着再引经据典宣扬快乐劳动,助人为乐,行善积德的好处多多,他们就是一对健康、美丽、幸福、长寿的生动注脚:“多干活,胃口就好。多帮人,活得开心”!
——选自《人民政协报》
16.下列对文中“乐活”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乐活”是一种积极的生活态度。
B.多干活,胃口就好。多帮人,活得开心。
C.让快乐陪伴劳动,靠为善幸福长寿。
D.“乐活长寿”,贵在持之以恒,助人为乐而利己。
17.阅读第四段后,请用自己的话概述有些人“把一生演绎成一场“苦涩之旅”的原因。 (6分)
18.请概括作者的“乐活长寿“观。 (6分)
题型:阅读题难度:简单|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12—14题。
一只特立独行的猪
王小波
插队的时候,我喂过猪、也放过牛。假如没有人来管,这两种动物也完全知道该怎样生活。它们会自由自在地闲逛,饥则食渴则饮,春天来临时还要谈谈爱情;这样一来,它们的生活层次很低,完全乏善可陈。人来了以后,给它们的生活做出了安排:每一头牛和每一口猪的生活都有了主题。就它们中的大多数而言,这种生活主题是很悲惨的:前者的主题是干活,后者的主题是长肉。我不认为这有什么可抱怨的,因为我当时的生活也不见得丰富了多少,除了八个样板戏,也没有什么消遣。有极少数的猪和牛,它们的生活另有安排。以猪为例,种猪和母猪除了吃,还有别的事可干。就我所见,它们对这些安排也不大喜欢。种猪的任务是交配,换言之,我们的政策准许它当个花花公子。母猪的任务是生崽儿,但有些母猪却要把猪崽儿吃掉。总的来说,人的安排使猪痛苦不堪。但它们还是接受了:猪总是猪啊。
对生活做种种设置是人特有的品性。不光是设置动物,也设置自己。我们知道,在古希腊有个斯巴达,那里的生活被设置得了无生趣,其目的就是要使男人成为亡命战士,使女人成为生育机器,前者像些斗鸡,后者像些母猪。这两类动物是很特别的,但我以为,它们肯定不喜欢自己的生活。但不喜欢又能怎么样?人也好,动物也罢,都很难改变自己的命运。
以下谈到的一只猪有些与众不同。我喂猪时,它已经有四五岁了,从名分上说,它是肉猪,但长得又黑又瘦,两眼炯炯有光。这家伙像山羊一样敏捷,一米高的猪栏一跳就过;它还能跳上猪圈的房顶,这一点又像是猫——所以它总是到处游逛,根本就不在圈里呆着。所有喂过猪的知青都把它当宠儿来对待,它也是我的宠儿——因为它只对知青好,容许他们走到三米之内,要是别的人,它早就跑了。它是公的,原本该劁掉。不过你去试试看,哪怕你把劁猪刀藏在身后,它也能嗅出来,朝你瞪大眼睛,噢噢地吼起来。我总是用细米糠熬的粥喂它,等它吃够了以后,才把糠对到野草里喂别的猪。其他猪看了嫉妒,一起嚷起来。这时候整个猪场一片鬼哭狼嚎,但我和它都不在乎。吃饱了以后,它就跳上房顶去晒太阳,或者模仿各种声音。它会学汽车响、拖拉机响,学得都很像;有时整天不见踪影。总而言之,所有喂过猪的知青都喜欢它,喜欢它特立独行的派头儿,还说它活得潇洒。但老乡们就不这么浪漫,他们说,这猪不正经。领导则痛恨它,这一点以后还要谈到。我对它则不止是喜欢¬——我尊敬它,常常不顾自己虚长十几岁这一现实,把它叫做“猪兄”。如前所述,这位猪兄会模仿各种声音。我想它也学过人说话,但没有学会——假如学会了,我们就可以做倾心之谈。但这不能怪它。人和猪的音色差得太远了。
后来,猪兄学会了汽笛叫,这个本领给它招来了麻烦。我们那里有座糖厂,中午要鸣一次汽笛,让工人换班。我们队下地干活时,听见这次汽笛响就收工回来。我的猪兄每天上午十点钟总要跳到房上学汽笛,地里的人听见它叫就回来——这可比糖厂鸣笛早了一个半小时。坦白地说,这不能全怪猪兄,它毕竟不是锅炉,叫起来和汽笛还有些区别,但老乡们却硬说听不出来。领导上因此开了一个会,把它定成了破坏春耕的坏分子,要对它采取专政手段——会议的精神我已经知道了,但我不为它担忧——因为假如专政是指绳索和***猪刀的话,那是一点门都没有的。以前的领导也不是没试过,一百人也捉不住它。狗也没用:猪兄跑起来像颗鱼雷,能把狗撞出一丈开外。谁知这回是动了真格的,指导员带了二十几个人,手拿五四式手枪;副指导员带了十几人,手持看青的火枪,分两路在猪场外的空地上兜捕它。这就使我陷入了内心的矛盾:按我和它的交情,我该舞起两把***猪刀冲出去,和它并肩战斗,但我又觉得这样做太过惊世骇俗——它毕竟是只猪啊;还有一个理由,我不敢对抗领导,我怀疑这才是问题之所在。总之,我在一边看着。猪兄的镇定使我佩服之极:它很冷静地躲在手枪和火枪的连线之内,任凭人喊狗咬,不离那条线。这样,拿手枪的人开火就会把拿火枪的打死,反之亦然;两头同时开火,两头都会被打死。至于它,因为目标小,多半没事。就这样连兜了几个圈子,它找到了一个空子,一头撞出去了;跑得潇洒之极。以后我在甘蔗地里还见过它一次,它长出了獠牙,还认识我,但已不容我走近了。这种冷淡使我痛心,但我也赞成它对心怀叵测的人保持距离。
我已经四十岁了,除了这只猪,还没见过谁敢于如此无视对生活的设置。相反,我倒见过很多想要设置别人生活的人,还有对被设置的生活安之若素的人。因为这个原故,我一直怀念这只特立独行的猪。  (摘自《我的精神家园》文化艺术出版社,1997年)
12.读了上面的文章,请用简洁的语言分条陈述这只猪具有怎样的特点,文中的“我”具有怎样的性格特点?(6分)
答:猪的特点
“我”的性格特点:
13.第二段划线的句子实际上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状况,这是怎样的一种状况?作者在本段结尾认为,人“很难改变自己的命运”,其言外之意是什么?(4分)
答:
14.本文的语言颇有特色,试结合文本加以赏析。(4分)
答:
题型:阅读题难度:简单|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6-19题。
易中天:浅思维的成功
①最近,易中天成了一个新的引人瞩目的文化热点。他从一位学者突然变成了超级明星,受到追捧。易中天确实是红透了半边天,人们对于易中天的成功有不同的解释,在我看来,易中天的成功正是一种“浅思维”的成功。
②“浅思维”是八十年代中期刘心武创造的一个词,他当时用这个词指计划经济后期,不少青年的简单化思维方式。到今天,这个词早已被忘记了。不过我觉得它的字面的意义还是很有用的。我用它来指一种不同于感性的生活经验,又不同于理性的思考的特殊的思考。我觉得这种“浅思维”有点接近康德的“知性”的观念。它相当切近我们的日常生活,不是学院的高高在上的学理诉求,也不是一般大众文化的感性的诉求。它让我们从“知识”中获得用来应对人生的具体而微的策略和行为方式。它不需要太高蹈的分析,却自有其值得回味的妙处,它不需要高深的学理的展开,却要在感性和理性之间找到一块自己的独特的园地。其实这种“浅思维”文化的兴起是一个新的时代的标志,这里的“浅”并无褒贬的意思,仅仅是和“深”不同的东西而已,没有高下之分。
③这种“浅思维”其实有两个关键点:首先,这种浅思维乃是对知识的巧妙的“软”性处理,将知识变为有趣的叙述和充满具体可感的素材,故事是这类思考的核心,浅层的人生哲理和处世之道是这类思考的支柱。只需浅出无需深入,只要攻其一点,当然不及其余。引人入胜的趣味和漂亮的表达是这些浅思维的外壳。形式当然大于内容,也必然让这样的文化形态有其完全不同于传统知识分子的宏大叙述的新的特点。传道启蒙自然已被和大众的热闹的互动所取代,高高在上的宣讲已被热热闹闹的签售所替代,现代的大叙事已被后现代的碎片所覆盖。
④其次,这些“浅思维”的思路其实也切切实实地契合了当下的问题,今天的“后小资”的“草根”们并不仅仅需要感性的宣泄和满足。他们其实相当见多识广,通过互联网知道许多事情,文化水准比起当年计划经济时代的“群众”高多了,所以他们今天需要每种“有用”的“知性”的文化,光靠“超女”“好男儿”的感官满足还是不够的。用“浅思维”的文化来启悟自己的人生,迎接市场化下让人感到相当严峻的挑战是易中天流行的大背景。“浅思维”的好处在于切近生活经验,有感而发,局限在于康德所说到,它是“幻觉的家乡,在这里有许多浓雾和许多迅速溶化的冰山,造成了远方有海岸的假象,不断以空幻的希望迷惑喜欢冒险的水手。”当然也会帮助大家交流,让人在饭桌上和酒吧里避免成为没有话题的乏味之人,这也是另一个方面的价值。
⑤浅思维的运作依赖电视的有力传播。易中天的崛起是电视的功劳,易写了许多也是相当有趣的著作,却并不流行,电视的平台将易中天变成了新的偶像。没有电视,就不可能有易中天的火爆。易的讲课有点“说书”的淋漓痛快的风致,又有一点教书先生的博雅,可以提供和一般感性满足不同的有趣的电视经验。我们总是议论电视搞不了文化,读书节目总是办办停停。易中天以学者现身说法,崛起为电视明星,的确是个奇迹。现在看来,电视不是不能走“文化”路线,只是这文化路线自然有其自己的限制,当年的读书节目的困扰其实就是没有找到自己和观众结合的点,也就是没有“浅思维”的发挥。
⑥然而在今天,电视里的名声却仍然需要“后小资”的“草根”在互联网上的追捧才可能广为流传,网络的“草根”的支持才使得易中天成了今天最为引人瞩目的明星。当然原来作为电视观众的较老的一代还有自己的原来的影响,但毕竟是新的“草根”的作用让易中天脱颖而出,在文化市场上有了这么引人瞩目的表现。
⑦这种“浅思维”的文化,自有其独特的价值,也有值得反思的问题。但它在今天的流行毫无疑问说明了当下文化本身的丰富性,值得我们深入探究。
17.下列判断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3分)
A.当年的读书节目没有“浅思维”的发挥,没有找到自己和观众的结合点,可以想象这类节目往往陷入困境。
B.从易中天成为电视明星的例子看来,电视走“文化”路线的局限性是可以突破的,关键问题是把握好媒体的特性。
C.今天的“后小资”的“草根”们需要每种“有用”的“知性”的文化,而“超女”“好男儿”的感官满足是没有用的。
D.易中天讲课的风致和博雅,可以提供和我们习惯的电视剧或者歌星的演出一样的感性满足所不同的有趣的电视经验。
18.请联系③④段内容概括“浅思维”的两个关键点。(6分)
19.文末作者说“这种‘浅思维’的文化,自有其独特的价值,也有值得反思的问题”,请另举一例,说说可“反思”的问题是什么?并作简要分析。(6分)
题型:阅读题难度:简单| 查看答案
最新试题
热门考点

超级试练试题库

© 2017-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