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 庄——世俗文化的启示徐卓人“周庄的商业气息太浓了!”听见一些游过周庄的人这么说,似乎尽兴之后还带着一种遗憾。我觉得,这是把周庄理解错了,当成了桃花源。不过
题型:阅读题难度:简单来源:不详
周 庄——世俗文化的启示 徐卓人 “周庄的商业气息太浓了!”听见一些游过周庄的人这么说,似乎尽兴之后还带着一种遗憾。我觉得,这是把周庄理解错了,当成了桃花源。不过我听到这样的感叹倒是欣慰,因为我从受众者那里看到了世俗文化的力量。 周庄从来不是桃花源,“商业气息”是说对了,周庄从来是个商业繁华的集镇,可以说,没有商业,就没有周庄,与今天许多享誉中外的名镇、名城一样。 雏形的周庄与村落相差无几,到了1127年金十二相公随宋高宗南渡,落泊到这里时,人烟才逐渐稠密。后来来了个颇有传奇色彩的江南富豪沈万三的父亲沈佑,那还是在元朝中叶,沈家因为经商逐渐发迹,带动了南北市河两岸的商业,形成了以南北市河为主的旧集镇,及至明清时期,镇廓扩大,人气更旺,南北西河道两侧渐成列肆,江南大镇形成矣。 不能否认巨商沈万三的作用。沈万三看来是个有经济头脑又思想开放的商人,周庄天然而原本封闭的水道在他的眼光里都变成了致富的途径,利用白岘江西接京杭大运河、东北接浏河的优势,干起了出海贸易的大事来,他这一干,不仅使自己富甲天下,竟将周庄变成了一个粮食、丝绸等手工业品的集散地和交易中心,促使周庄的手工业和商业迅速发展起来。周庄的丝绸、刺绣、竹器、脚炉还有白酒原本都是“藏在深闺人未识”,从此就这样沿着古河道风风火火的出海去了。商事的频繁又呼唤出大量的旅社、客店、饭庄,周庄焉能不繁华? 写到这里,我忽然想起了山西平遥,这里有票号“日升昌”,作家余秋雨把它称作“中国大地各式银行的‘乡下祖父’”,后来这里终于成了山西财富的中心之地,从今日平遥这些苍老而森严的高墙、精雅的屋宇走过,可以想见这里是如何人丁兴旺,繁荣红火,无数的商人“驮载着金钱,驮载着骄傲,驮载着九州的风俗和方言,驮载出一个南来北往经济血脉的大流畅”。他们留下了什么?是代表着中国金融发展史经典的洋洋120万字的《山西票号史》,是今天被联合国列入“世界文化遗产”的山西平遥! 还记得明清时期与徽商、晋商、闽商、粤商并驾齐驱称雄中国商坛“东山帮”吗?今天你踏上这块吴中福地感受到最多的是什么?庭园的美丽,建筑的恢宏,历代状元的华光,总括说,是享用不完的文化。 如果再扯到苏州这座古城,这话题就更贴近也更丰富了,只消说一句:如果没有姑苏的繁华史,就没有吴文化的辉煌。 我们无法否认商业在整体文化中的重要作用,并且发现这其实是文化很重要的一部分,也就是商业文化。周庄的前景不仅来自曾经有过的商业繁荣,我发现,今天乃至将来重要的还仍然是商业文化,这是本色,也就是特色,个性。你不见,周庄所有的居民几乎与其他集镇都不同?那一排排永远保持着整齐而油亮的饰板,那一扇扇永远干净而敞亮的街窗,意味着什么?那些水巷,原本不是为了搭建在那里留给今天的旅游者看的,哪怕“船从家中过”的经典之作也只是为了买卖的方便,可以说,周庄的民居,从来不为精庐怡老,也不为金屋藏娇。这个热闹的地方,不是叫人清心寡欲,而是生的乐趣,人,好世俗之乐也! 今天走过周庄每一条街,发现真的还是户户经商,家家开店呀,与当年红火的景象相比,只是换了一种形态。这于周庄,是多么妥贴! 这是一种世俗的文化,血肉的人须臾离不开世俗文化,人间的烟火总是最具亲和力,最符合生态的七情六欲,当然也是最人性的,如果这样,又何必要把周庄生硬地认作桃花源呢? 找准自己的位置真的很重要,这包括创造者和欣赏创造的人。 1.第一段中的“桃花源”有什么特定的含义?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本文在写周庄的同时还写到了平遥和苏州,这样写目的何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最后一段“找准自己的位置真的很重要,这包括创造者和欣赏创造的人”一句有何深层含义?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对这篇文章的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A.3、4两段不惜篇幅写周庄的繁荣过程,是为了阐明这样的观点,即:周庄本来就是靠着商业起家的,商业化当然是它的特色。 | B.与周庄相比,山西平遥才算做是真正的商业文化的代表,有120万字的《山西票号史》这样的中国金融发展史经典为证,而周庄无论在规模上还是在贡献上都无法与其相比。 | C.以周庄为代表的世俗文化,其实就是商业文化的表现形式之一;它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 | D.同属吴中福地的周庄同苏州不可同日而语,因为苏州是历来被称作人间天堂的著名商业繁华胜地,而周庄只不过明代才开始闻名于世,无论从时间上还是从空间上都没有苏州的商业化程度高。 | E.本文对以周庄为代表的世俗文化持赞成的态度,认为血肉的人须臾离不开世俗文化,的烟火总是最具亲和力,最符合生态的七情六欲,当然也是最人性的。这个观点是针对有人把周庄当作桃花源而言的。 |
答案
1.指超脱于商品经济社会之外的非商品经济(或自然经济)的所在。 2.(1)在结构上,分别衬托周庄:平遥是北方的名城,苏州是南方的名城,而周庄是南方的名镇。 (2)在立意上,证明周庄以商业文化闻名于世的合理性,因为平遥、苏州都以商业文化而闻名于世。 3.有。第一段开头针对有人认为“周庄太商业化了”的观点,作者认为“这是把周庄理解错了,当成了桃花源”.就是说有人没有找准自己的位置。本文旨在以周庄因商业繁荣而闻名于世为例,阐释了商业文化存在的合理性;最后这句话就是全文观点的概括。 4.B、D |
解析
1.可结合“桃花源”的典故来回答。 2.从行文构思(结构)和立意(主题)两方面回答,各2分。 3.注意这里的“创造者”和“欣赏着”分别指什么人? 4.B、D(B项“周庄无论在规模上还是在贡献上都无法与其相比”错;D项:原因错) |
举一反三
阅读雨果《炮兽》中的几节文字,完成7—9题。 炮手拿着他的起重铁棍等着。大炮仿佛瞥见了他,根本不屑把身子转过来,就用一种劈斧似的速度向后倒退,朝汉子冲过来。被迫退到船舷上的汉子已经到了绝境。全体船员发出了一声呼喊。 可是直到现在一直站着不动的那个年老的乘客冲了出去,动作比这一切凶猛的搏斗更加迅速,他抓住一袋伪钞,冒着被压死的危险把这袋伪钞扔到大炮的车轮中间。这个具有决定性和充满危险的动作,即使是一个受过杜罗塞尔的《海上御炮术》里面记载的种种技术训练的人,也不会做得更合适、更准确。 这袋伪钞起到了缓冲器的作用。一块小石头可以阻挡一块岩石的滚动,一根桠枝可以改变雪崩的方向。大炮颠踬了一下。炮手也抓住这个难逢的机会,把铁棍插进大炮的一只后轮的轮辐中间,大炮停下来了。 大炮有点倾斜。汉子拿着铁棍使劲往上抬,意在使它翻一个身。这只庞然大物倒下来了,声音像一口大钟跌下地来那么响,汉子浑身冒汗,用尽力气窜过去,把舵索的活结套在这只翻倒的怪物的青铜脖子上。 斗争结束了。汉子胜利了。蚂蚁战胜了巨象。侏儒俘虏了闪电。 7. 全体船员为什么“发出了一声呼喊”?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 画曲线的几句描写,展现了年老乘客怎样的性格特点?请用两个词语概括 答:______ _______ 9. “蚂蚁战胜了巨象。侏儒俘虏了闪电”这一句有什么含义? |
阅读下文,回答: 大气水资源演化的原因与影响 近50年来我国大气降水和水面蒸发变化的原因还需要深入研究。在我国东部地区,影响降水年代以上尺度变化的因子非常复杂,但一般认为主要包括自然因子和人为因子及其相互作用。例如,我国华北地区近20多年的长期少雨干旱与长江中下游的多雨洪涝相伴出现,可能代表了我国东部气候对太平洋和印度洋海面温度年代以上尺度变化的一种响应,也可能是受到青藏高原和欧亚大陆高纬度地区冬春季积雪变化影响的结果,还可能与太阳活动的长周期变化有关。北大西洋与北极地区海气系统涛动对我国大气降水的影响也不能排除。此外,近年来科学家对人类活动的可能影响问题非常关注。仍以华北地区为例,人们怀疑可能有三种人类活动已经对区域性大气降水变化产生了影响,它们分别是:人为引起的全球性大气温室气体浓度增加及其全球性气候变暖,土地利用和土地覆盖变化及其由此引起的下垫面特性的改变,人为排放的硫酸盐和黑碳等气溶胶含量的增多。目前,人们对于上述影响因子及其相对作用的认识还处于不断深化过程中。 对于水面蒸发量变化的原因.现在也没有完全认识清楚。但是,在华北地区,观察到的水面蒸发量下降可能主要是日照和太阳辐射减少以及风速减弱造成的,而日照和太阳辐射减少又可能和人为引起的气溶胶含量增加有关。我国长江中下游及西北地区水面蒸发量下降可能还和云量与降水增多有联系。近50年来我国大部分地区的地表气温趋于变暖,但我国的水面蒸发量并没有象指望的那样随气温上升而增加,说明气温对水面蒸发变化的影响很小。 大气水资源演化的原因,仍有待于进一步研究,但它对我国地表水资和其他环境和生态方面的影响却是清晰可见的。近10多年来,我国华北地区、东北南部降水量的减少造成地表水资源严重紧缺,对社会经济发展和生态建设产生重大负面影响。举世瞩目的南水北调工程就是在这一气候变化背景下上马的。在东北地区,有关北水南调和东水西调计划的酝酿也是在气侯干旱的背景下进行的。另一方面,我国长江中下游地区由于降水量长期趋于增多,20世纪90年代初以来面临着不断增长的洪水威胁,1998年的长江特大洪水就是在这一背景下发生的。 如果水面蒸发可以代表实际蒸发,那么观测到的大范围水面蒸发减少无疑对我国地表和地下水资源演化具有重要影响。这方面的研究还很少,但华北地区蒸发量的减少可能已经在很大程度上缓解了由于降水量下降产生的干旱,西北干燥地区蒸发量减少与降水量增多的结合作用,巳使水资源条件得到改善,而长江中下游地区的蒸发量减少则可能已经增大由于降水量抬升产生的洪涝灾害风险。 大气水资源是决定地表和地下水资源数量与质量的主要控制因子。我国大气水资源既存在明显的空间分布差异,也遵循着各种时间尺度的时间变化规律。大气水资源的时间演化可能同人类活动引起的气侯变化有关,也可能是区域气候系统自然振荡或外部自然强迫因子影响的结果。中国未来的气侯仍将发生变化,大气水资源特别是大气降水的变化不可避免。气候变化将直接关系到我国21世纪水资源的开发、利用和管理,关系到国家可持续发展。 1.根据文意,下列不是我国大气降水变化的可能性原因的一项是 A.我国华北地区长期少雨干旱与长江中下游的多雨洪涝相伴出现。 B.青藏高原和欧亚大陆高纬度地区冬春季积雪变化的影响。 C.北大西洋与北极地区海气系统涛动。 D.人为排放的硫酸盐和黑碳等气溶胶含量的增多。 2.下面有关水面蒸发变化的特点或变化的可能性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我国东部地区水面蒸发下降的主要原因是日照和辐射减少,以及风速减弱。 B.我国长江中下游及西北地区的水面蒸发量随着云量及降水的增多而上升。 C.华北地区的水面蒸发量下降可能和人为引起的气溶胶含量增加有关。 D.全球气候变暖、我国地表气温上升造成我国水面蒸发量严重下降。 3.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推断错误的一项 A.我国北方尤其是西北地区水资源极度匮乏,成为制约当地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瓶颈。 B.南水北调工程就是针对东北部水资源严重短缺,而南方则面临不断增长的洪水威胁的情况采取的重要举措。 C.陆地上的大气降水和蒸发存在着明显的空间和时间的变化。 D.长江中下游地区的水面蒸发量呈下降趋势,预示着今后发生洪涝灾害的可能性增大。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3题 所谓吉祥,就是好福气的意思,《说文解字》说:“吉,善也。”“祥,福也。” 中国很早就有对吉祥的一些理论总结,比如被列为“四书”之一的《中庸》说:“国家将兴,必有祯祥;国家将亡,必有妖孽。”历来关于祯祥的记录,可真是五光十色、琳琅满目,比如天上出祥云,地下冒醴泉,猛兽忘了撕咬,毒虫不蜇婴儿等等。据说周成王时出现过三块地里的禾苗长成了一个谷穗,这个谷穗大到要单独装一辆车的现象,这个叫做“嘉禾”,如此说来,中国20世纪年代大跃进的亩产神话,3000年前就已经胜利实现了。 最有意思的是古人创造出一批祥瑞的灵兽,比如龙、凤、麒麟之类,它们代表着天帝对下界盛世的最高奖赏。据说在黄帝时代,凤凰遮天蔽日黑压压地呼呼飞来,栖息在黄帝东园里的梧桐树上,吃着纯洁的竹实,终身都不想飞走。可是多数时间人们并不生活在这么美好的盛世,凤凰们是断断不肯现身的,连孔子都一辈子没见过,所以他抱怨着:“凤鸟不至,河不出图,吾已矣夫?”好不容易见过一回麒麟,还是被无知的人猎***了的,它实在不应该在那个世道出现,孔子哀哀地哭。 这些神奇景致是帝王圣人的故事,与普通百姓离得很远。不过普通百姓也自有追求吉祥的办法,大到求神拜佛、磕头烧香,小到一叶窗花、一句口彩、一个数字,都可以作为寄托。北京西郊妙峰山上有碧霞元君的道场,也是华北最大的民间信仰活动地,几百年来,人们在阴历四月初八佛诞日前后大规模朝山进香,面熟的陌生的,见着都互相道声“虔诚”“吉祥”,真有点熙熙融融的大同景象。朝拜完后下山,人们还不忘了摘一朵花(现在不能随便摘,只好买了)插在鬓角、拢在襟边,名义就叫“戴福还家”,微弱无识的花草,就此带上了一缕人间的温情。 可见,中国的吉祥文化底蕴深厚,在世界范围内看,也显得很有特色,这大概是可以断言的。有人说这映射出中国人对吉祥有着特别强烈的诉求,体现了中国人特殊的性格面向,我颇有点不敢认同。在我看来,人性不远,人情不隔,中国人要趋利避害,外国人恐怕也是一样,只是表现方式有别罢了。 世界上许多国家,因为有着强大的宗教体系,其教义早已深深融化于日常生活,人们将一切问题都交给同一个上帝或真主就够了,不必为每件事再去寻求趋避的方法,它的代价是:信徒们必须时常做一些规定仪式,用来培植浇灌宗教信念。中国人不是没有宗教,人们不是都在说儒释道三教吗?但是中国人总体上说,从来就没有全民性的宗教情怀,人们习惯于见庙烧香、遇神磕头,即便早就有大慈大悲、有求必应的观世音菩萨,人们在敬拜她的同时,也并不排斥其他神灵,哪怕只是些花妖狐怪的小毛神。儒释道三教很多情况下只是学者的区分,在民间是浑然一体的,反正多一个佑护就像多买一份保险,总没有坏处。所以,中国的吉祥文化才会显得丰富多彩。 说到底,追求吉祥是人类的本能,中国人的吉祥文化离这本能还很近,没有更多的装饰和提升,因此,中国人很少生出那种庄严神圣的宗教体验,人们在信仰上是多元的、无序的。这或许显得有些功利、有些芜杂,却自有一种平等宽容、质朴丰满的气象,我觉得或许这才是中国吉祥文化的特色。 打一个比方,假如说宗教体系下的吉祥文化是一部神话或史诗,那么中国人的吉祥文化更像一本民间童话集。 (选自《中国国家地理》) 小题1:下列说法中,对“中国的吉祥文化”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古书中就有关于“吉祥”的解释和一些理论总结,认为祥瑞和国家兴亡有着密切的关系。 | B.古人创造出一批祥瑞的灵兽,比如龙、凤、麒麟之类,代表着天帝对人间盛世的最高奖赏。 | C.每年阴历四月初八佛诞日前后,人们在碧霞元君的道场摘花或买花的行为就是普通百姓追求吉祥的表现。 | D.追求吉祥是人类的本能,中国人的吉祥文化离这本能还很近,不会生出那种庄严神圣的宗教体验,人们在信仰上是多元的、无序的。 | 小题2:下列说法与作者观点相符的一项是 A.世界各地的人们对吉祥幸福、趋利避害的追求是不一样的。 | B.中国的吉祥文化底蕴深厚,这映射出中国人对吉祥有着特别强烈的诉求,体现了中国人特殊的性格面向。 | C.世界上许多国家,因为有着强大的宗教体系,人们必须时常做规定的仪式,不必事事追求趋避。 | D.周成王时的“嘉禾”,20世纪中国大跃进时期的亩产神话,都是一种祥瑞的体现。 | 小题3:根据原文,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孔子哀哭麒麟在郊外被***,预示当时礼崩乐坏。 | B.中国人的吉祥文化更像一本民间童话集,芜杂、幼稚。 | C.总体上说,中国人从来就没有全民性的宗教情怀。 | D.中国人的吉祥文化有一种平等宽容、质朴丰满的特色。 |
|
五、(2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l题。 记忆的高地(节选) 钱金利 (1)我始终无法绕过乡村。 (2)在城市寄居越久,对乡村的怀念就越为清晰。像余华在《兄弟》后记中说的:从乡村走出来的人,乡村是根。走多远都是。所以,余华承认自己不会放弃对乡村的书写,不论过去现在或将来。 (3)乡村是记忆一块无法逾越的高地,对每一个从乡村出走的人来说。 (4)对我来说,村庄是一个世界。一个完整而庞大的世界。世界上,没有比村庄再大的地方。我无法用目光,穷尽一个村庄。实际,谁都无法穷尽村庄。村庄之外,仍是村庄。一个连着一个的村庄,是组成大地的骨架,沉默而坚毅地俯卧着。 (5)1980年,我四岁。或说,是三周岁。我不知道我当时是不是学会了记数。或许,这只是我在把记忆的钟,往回拨转,才看见的,一种类似真实的幻影。那一年,我头一回下地。此前,我曾无数次深入到旷野的深处,但我只是一名看客。这一回,是下地。是劳动。 (6)父亲在耕一块田。父亲要把一块地翻过来,像母亲把一床棉被翻过来一样。父亲在犁的两边压了两大块石头。这是两块我无法撼动的大石头。然后,父亲把绳勒进瘦骨铮铮的肩头。把着犁,向前走。泥是黑的。翻过来的泥,还是黑的。更深的黑色。新翻的泥土里,汹涌着一股新鲜的味道。我相信,这味道,一直在大地深处发酵着,奔窜着。在犁铧的背面,它们终于找着了出口。我站在一边,看着父亲,被泥土的味道,浮起。浮起。像一块木头,在水里浮了起来。 (7)父亲看见我的傻样,伸出巨大的手掌,拎着我的脖子,把我扔到了犁背上:“压住。一个农民的一辈子,应该从犁铧上开始。”父亲的话,让我的命运,现出一丝亮光,像被犁开的泥土,透出生命深处的气息。从我压犁的模样,父亲看出我天生该是个好把式。我在犁上,获得了一个足可满意的坐姿,比坐在手扶拖拉机上还舒服。甚至,从那以后,我再没坐过这么稳实的车子。哪怕是奔驰、保时捷,也不。 (8)劳动因为有了一个舒服的开端,而成了一件舒服的事。有很长一段时间,我缠着父亲要下地。我喜欢坐在犁背上,在新翻的泥土气息里,渐渐沉醉。劳动,让冗长而缓慢的时间,有了平实的飞翔的感觉。多年以后,在坐过山车的时候,有一瞬间,我也有过类似的感觉:当你坐在一个心仪的驾座上,时光便长出了翅膀。我不知道父亲是否也和我一样,在劳动中,听到时光飞逝的声响。 (9)波浪一样的泥土,被敲碎,碾细,整平。一块地,平展展的,像一张辽远阔大的眠床,安安静静地躺着。除却了庄稼的掩映,大地仿佛一样子往下陷落了一截子,那些迷失在庄稼丛中的人们和草舍们,便都乘机,一层层往上浮了起来。人越来越多,汹涌着。我混迹在人群中,像一株稗草混迹在一片稻秧。我不是一个真正的农民。我的体重,还不足以压实一张深入大地的犁铧。我只能用高高低低的脚步,来丈量一块地的长度和宽度。 (10)父亲在后退,我在前进。父亲泥耙把萝卜籽掩住,我用小脚丫子,把土踩实。只有把土踩实了,萝卜才能长得瓷实。个顶个大。然而,我的体重,显然阻碍了我的脚步。我无法让我的脚,更深地陷落在泥土里。我虚浮的脚步,不像是在劳动,而像是在一张巨大的宣纸上写字或作画。写一个颤动着的“一”字,或者,写一幅“米点”山水。我相信,当时,我一定不曾认识“一”字,或者“米芾”。这个意象,一定是多年以后,我在看着别人劳动的时候,突然被遥远的记忆掐住喉咙。 (11)有些记忆,无法逾越。父亲并不曾责怪我的虚浮。父亲,在印着我的小脚丫子的萝卜地上,又印了一串串宽大而沉重的大脚印。这是一双美丽的大脚,印下的这一串,是通往丰收喜悦的邮戳。我曾多么殷切的希望自己也能拥有这样一双美丽的大脚。可以把美丽的邮戳,盖遍乡村的每一个角落。 (12)我现在,我真的拥了这样一双脚。走路的时候,我常常不自觉地回过头去,看看身后。没有看见一个脚印。哪怕,一片像落叶一样虚浮的脚印。 (13)远处,被瓦屋,楼屋,挡住。除了天空依然辽阔。大地,已经被分割。零碎的大地上,拥挤的庄稼,再无法包围一幢高大的楼房。更无力把它遮挡,让它陷落。时间已经把事实颠倒。楼群把庄稼包围,让大地陷落。村庄走在越来越大的一条路上,越来越快地靠进一个城市。庄稼,无法阻挡一个村庄迈向城市的脚步。有人说:现在的村庄,就是一个城市。而一个村庄里,再找不出一个纯粹的农民。那些仍然赤脚行走在土地上的,有一多半,是充满矫情的怀旧者。 (14)我坐在一个城市的上空,怀想一个村庄的旧时模样。并且,从嘴巴里喷出,一根炊烟的模样。 18.联系全文内容来看,“乡村是记忆一块无法逾越的高地”,表达的实际意思是什么?(4分) 答: 19.从第五至第十一段内容来看,“劳动”教给幼年的“我”哪些道理?(4分) 答: 20.“我现在,我真的拥了这样一双脚。走路的时候,我常常不自觉地回过头去,看看身后。没有看见一个脚印。哪怕,一片像落叶一样虚浮的脚印。”有什么深刻含义?(4分) 答: 21、请从“形象语言”、“表达技巧与构思”和“思想主旨”三个角度中任选一角度或以一角度为主兼顾其他角度,写一篇300字左右的赏析短文,题目自拟。(15分)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3题 前不久中国首次在陆域钻取可燃冰,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在中低纬度冻土区发现可燃冰的国家,远景资源量至少有350亿吨油当量。 可燃冰是水和天然气在高压和低温条件下混合产生的一种固态物质,是在一定条件下由水和天然气组成的类冰的、笼形结晶化合物。外貌极像冰雪或固体酒精,点火即可燃烧。它的热量很高,1立方米的可燃冰可以释放出164立方米的天然气,其燃烧值竟约等于半吨煤炭。据估算,可燃冰所含的有机碳总量相当于全球已知煤、石油和天然气的2倍。可燃冰的另外一个好处是,它经过燃烧后,仅会生成少量的二氧化碳和水,而不像其他常规化石能源一样还会造成其他氧化物污染。 科学家认为,可燃冰在世界范围内广泛存在。陆地约有27%的面积是形成可燃冰的潜在地区,而海洋中约有900%的面积是潜在区域。迄今为止,在世界各地的海洋及大陆地层中,已探明的可燃冰储量已相当于全球传统化石能源(煤、石油、天然气、油页岩等)储量的两倍以上,其中海底可燃冰的储量够人类使用1000年。因为储量大、清洁环保,可燃冰被誉为潜藏的“新能源宝藏”。 关于可燃冰的成因,目前主要有两种观点,一种认为,它们最初来源于海底下的细菌。海底有很多动植物的残骸,这些残骸腐烂时产生细菌,细菌排出甲烷,当正好具备高压和低温的条件时,细菌产生的甲烷气体就被锁进水合物中。另一种观点则认为,可燃冰由海洋板块活动而成。当海洋板块下沉时,较古老的海底地壳会下沉到地球内部,海底石油和天然气便随板块的边缘涌上表面。当接触到冰冷的海水和在深海压力下,天然气与海水产生化学作用,就形成水合物。可燃冰的形成有三个基本条件:首先温度不能太高,在0℃以上可以生成,0℃一10℃为宜,最高限是20℃左右,温度再高可燃冰就会分解。第二,压力要够,但也不能太大,0℃时,30个大气压以上它就可能生成。第三,要有气源。 虽然储量巨大,但可燃冰的开发利用是世界性难题,距离可燃冰商业开发利用,至少还要再等10至15年。可燃冰要么位于浩瀚的大洋底部,要么位于高寒险远的冻土带上,开发的难度非常大。由于可燃冰自身的一些物理属性,也使得开采困难重重。可燃冰是低温与高压的共 同产物产物。但可燃冰对高压的“嗜好”可要比低温大得多。人们已经发现,在足够的高压之下,可燃冰在18℃时,仍然可以保持“冰”的性质,是一种不折不扣的“高温冰”。这给可燃冰的开采带来了很大的困难。如果不能保证足够的高压和低温,可燃冰会迅速融化为水和甲烷,如果不能对甲烷进行很好地收集,大量甲烷将直接进入大气,全球的气候将面临一场灾难。对大洋深处的可燃冰进行开采,除了面临类似的环保难题夕卜,还可能造成海底软化,出现大规模的海底滑坡,毁坏海底工程设施的情况。处理不当,甚至会在全球人为地造成许多个新的“百慕大三角洲”——许多科学家相信,不稳定的气水合物造成了“百慕大三角洲之谜”。 (摘自搜狐网科学频道,有删节) 小题1:下列关于“可燃冰”的解说错误的一项是A.可燃冰是水和天然气在低温高压下混合产生的一种类似冰的笼形结晶化合物。 | B.可燃冰储量大,热量高,1立方米的燃烧值差不多就等于半吨煤的燃烧值。 | C.作为潜藏的新型能源,可燃冰清洁、环保,燃烧之后不会生成有污染的氧化物。 | D.已探明的可燃冰储量远超常规化石能源储量,仅海底可燃冰就够人类用1000年。 | 小题2:下列说法与原文内容一致的一项是A.在高压、低温条件下,海底动植物的残骸腐烂时会产生大量细菌,这些细菌排出的甲烷气体被锁进水合物后,生成的物质就是可燃冰。 | B.海底古老地壳随海洋板块沉入地球内部时,海底石油和天然气随海洋板块边缘上涌,在深海低温高压下,天然气与海水就化合成水合物。 | C.现在开采可燃冰,面临两大问题:一是可能恶化全球气候;二是可能造成海底软化,出现大规模海底滑坡,毁坏海底工程设施的情况。 | D.可燃冰的潜在区域和自身物理属性,使得人类对其开发利用很困难。目前,全世界都没解决这个难题,没有正式进入商业开发利用阶段。 | 小题3:下列根据原文所作的推断,正确的一项是A.在气源合适,温度适宜,压力足够大的情况下,就能通过人工合成方式生产可燃冰。 | B.即使进入开发利用阶段,可燃冰也可能难以立即取代现有能源而被大众广泛接受。 | C.再过10至15年后,我国陆域远景资源量丰富的可燃冰就能够进行商业开发利用了。 | D.保证了足够的高压和低温,并且解决了甲烷的收集问题,就能开发利用深海可燃冰。 |
|
最新试题
热门考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