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7题。 红豆小史红豆入诗,始于王维《相思》。王维诗中的相思,是指爱情,还是泛指爱情及友情,或有不同理解。根据王维以前红豆树得名相思树的爱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7题。 红豆小史红豆入诗,始于王维《相思》。王维诗中的相思,是指爱情,还是泛指爱情及友情,或有不同理解。根据王维以前红豆树得名相思树的爱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来源:不详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7题。
红豆小史
红豆入诗,始于王维《相思》。王维诗中的相思,是指爱情,还是泛指爱情及友情,或有不同理解。根据王维以前红豆树得名相思树的爱情故事已经流传于世,以及用王维诗红豆相思之典故的唐代诗词,如敦煌曲子词《竹枝子》、温庭筠《南歌子》、韩偃《玉合》等,其中相思特指爱情,可知红豆树得名相思树的爱情故事传说为王维《相思》诗所汲取,王维诗中的相思是指爱情。
红豆象征相思、爱情。这是红豆意象的本义。红豆的形象,红艳艳、亮晶晶,红豆的性格,热烈、温润、玲珑、精致、坚贞,也确实是爱情的绝妙象征。诗中“此物最相思”之句,意味着红豆象征相思、爱情,已经是盛唐人普遍的默契。
红豆的象征内涵,在王维以后的唐诗宋词中获得显著发展。如赵崇嶓《归朝欢》:“交枝红豆雨中看,为君滴尽相思血。”比较王维诗与其后的唐诗宋词,红豆意象同是象征相思、爱情,但是王维以后唐诗宋词中的红豆相思,往往写出了相思双方之间的被阻隔。这一特点。在王维诗中只是潜在地涵有,而在王维以后的唐宋诗词中,则获得显性化表现。这种红豆相思的典型品格,其实更为符合《古今诗话》所载红豆树得名相思树的爱情故事原型。
在中国文学史上,红豆的第二象征意义是故国之思。红豆意象象征意义从男女相思到故国之思的这一转变,发生于唐代安史之乱之后,发展于明末清初时期。红豆意象的第二象征意义,包含唐朝人的故国之思,明遗民的故国之思。
就在王维作《相思》诗之后不久,红豆意象象征意义的发展演变,超越了红豆相思的本义。安史之乱爆发后,李龟年在潭州(今湖南长沙)唱“红豆生南国”,“合座莫不望行幸而惨然”,在这个故事中,红豆象征唐朝人的故君之恩、故国之思。乐工李龟年本是唐明皇的梨园弟子,王维红豆诗作于唐明皇的盛唐时期。这是李龟年唱红豆诗,歌唱者与满座听众联想起明皇与盛唐,为明皇的失位和盛唐的毁灭而惨然的原因之一。红豆热烈、坚贞的品格,红豆所象征的相思、爱情,与故国之思、爱国热情之间,具有明显的相似性。这是唱红豆诗而触发起故国之思的原因之二。
明末清初遗民诗人群体,充分地开发了红豆象征爱国这一虽故犹新的资源,创作出一大批隐喻象征忠爱故国的红豆诗,宛如百花怒放。而且明末清初红豆诗,往往具有诗人亲自参与复明运动的背景和内容,故不同于一般单纯抒情的遗民诗。常借李唐时事,以暗指明代时事,并极其用心抒写己身在明末政治蜕变中所处之环境,而且有意改变古典之细节,以确指今典。
红豆相思的本义,在明末清初红豆诗中也同时获得表现。女性爱国志士参与反清复明的政治活动和文学活动,使明末清初红豆诗兼有象征男女相思和故国之思的双重意蕴。明末清初红豆诗因此而格外鲜艳夺目。在中国诗歌史上,这是红豆意象的第三层象征意义。
小题1:
下列说法,不能证明王维《相思》中的“相思”是指爱情的一项是
A.王维以前红豆树得名相思树的爱情故事已经流传于世。
B.一些唐代诗词能用王维红豆相思之典,其中相思特指爱情。
C.红豆象征相思、爱情,已经是盛唐时人们的普遍默契。
D.红豆树得名相思树的爱情故事传说为王维的《相思》诗所汲取。
小题2:
下列说法,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作者认为,“红豆”意象有三种象征意义,这三种象征意义分别是是“相思”、“爱情”和“故国之思”。
B.王维的用红豆表达相思,意蕴单一明了,不具有以后的唐诗宋词写出相思双方之间被阻隔这一特点。
C.李龟年唱红豆诗,歌唱者与听众为明皇的失位和盛唐的毁灭而惨然的原因之一是乐工李龟年本是唐明皇的梨园弟子。
D.“交枝红豆雨中看,为君滴尽相思血”比王维《相思》更符合《古今诗话》所载红豆树得名相思树豹爱情故事原型。
小题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明末清初红豆诗中,红豆的象征意义从男女相思转移到了故国之思,由此可见,意象的意蕴是随朝代的更替而变化的。
B.红豆的象征意义表明,一个客观事物进入诗人的视野,进而成为诗的意象,同它自身的形象特质关系很大。
C.我国古代诗人把意象作为诗歌表情达意的载体,他们特别注重意象的象征性、隐喻性,因此,古诗大都耐读。
D.红豆意象的历史演变给我们的启示是,鉴赏诗歌,要注重意象的多重意蕴,并知人论世地品味、评价。

答案

小题:
C  
小题:
D
小题:
A  
解析

小题:
是“红豆象征相思、爱情”在王维诗中的表现。)
小题:
A.应该是“相思、爱情”“故国之思”和“男女相思和故国之思双重意蕴”。B.原文:“这一特点,在王维诗中只是潜在地涵有”。C.注意“原因之一”的后半句“王维红豆诗作于唐明皇的盛唐时期”。)
小题:
明末清初红豆诗的红豆意象兼有男女相思和故国之思双重意蕴,“朝代”应为“时代”。)
举一反三
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完成1-3题。(9分)
          三星堆文化贯通古代国际交通线
   ①“三星堆文化曾通过南方丝绸之路,远播海内外,一路走来,对我国西南地区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日前,在三星堆博物馆举行的“三星堆与南丝绸之路青铜文化学术研讨会”上,众多专家形成了这样的共识。
   ②南方丝绸之路的概念,是上个世纪80年代中后期正式提出的。其起点是成都平原,经云南,入缅甸,抵印度,是中国古代与南亚、中亚、西亚以及东南亚贸易交往的国际交通线,也是古代华夏文明与世界文明联系的大动脉。特别是三星堆遗址发掘后,三星堆文化所展示出的多元文化来源的复合型文明,尤其引人注目。
   ③四川师大段渝指出,“三星堆一、二号祭祀坑出土的齿货贝,只产于印度洋深海水域,而在云南大理、禄丰、昆明、楚雄、曲靖以及四川凉山等地均有发现。把这些出土海贝的地点连接起来,恰是南方丝绸之路,三星堆则刚刚在起点上。”
   ④三星堆的崛起、兴盛、衰亡,充满了神秘色彩,三星堆灿烂的青铜文化及其所体现出来的高度发达的文明,与“南方丝绸之路”有着密切的关系。
   ⑤1986年,三星堆出土了913件青铜器,造型独特,风格完全不同于巴蜀本土文化与中原地区的青铜文明。它们到底来自哪里?
   ⑥考古学家不约而同地把目光投向了以西亚为首的近东地区。据介绍,美索不达米亚是世界青铜铸造技术起源最早的地区,并由此向古埃及、巴尔干、古希腊、印度河方向发展传播,三星堆出土的青铜器与世界这些地区青铜器风格一致、功能相同,在年代上也相对较晚。而考古学证据更表明,巴蜀文明与近东文明的接触、交流大约在公元前14至15世纪就已经存在了,并且正是经由“南方丝绸之路”。
   ⑦三星堆青铜文明在接受外来文明的同时,也向西南地区辐射。研讨会上,中国先秦史学会会长李学勤等认为:三星堆文明的辐射影响了西南地区青铜文明的产生与发展,对西南地区民族文化的凝聚及整合融入中华文化圈起了重大推动作用;其青铜文明诞生年代较之滇文化古远,较早地渗入和影响了滇文化,在滇青铜文化中有着与之相似、相同的因素。如上世纪在晋宁石寨山、江川李家山墓群中出土的青铜器,就与三星堆青铜文明惊人的相似。
   ⑧李学勤高度评价了三星堆的文化价值,认为“应该对其相对独立起源和发展脉络并且高度发展的这一区域性文明,要放眼于更大的文化范围内研究。”李学勤表示,三星堆文化处在南丝绸之路的枢纽位置,南方丝绸之路的形成与之有着密切关系。
   ⑨李先生进而认为西南丝绸之路是欧亚学研究的起点,以前不是欧洲中心论就是中国中心论,从来没有把欧亚大陆作为一个整体来研究,从现在开始,应该把欧亚大陆作为一个整体来研究,三星堆文化正是枢纽之一。接着,李先生讲到了商代的对外西南通道,列举了三条证据,一是剑桥大学收藏的一片武丁时期的甲骨,经鉴定来自缅甸以南;一个是香港南丫岛大岗遗址出土牙璋,形制年代接近三星堆,越南出土四件牙璋,与三星堆出土的牙璋接近;一个是台湾发现某武丁时期甲骨上包的织物,非丝非麻,经鉴定是印度木棉,证明了商代后期西南对外的通道不仅存在,并且是畅通的。  ——选自2007年05月10日《四川日报》,有删改
小题1:
下列选项中,不属于三星堆文化是“具有多元文化来源的复合型文明”的一项是(  )
A.美索不达米亚是世界青铜铸造技术起源最早的地区,并由此向古埃及、巴尔干、古希腊、印度河方向发展传播, 同时对三星堆青铜文化的形成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B.三星堆出土了913件青铜器,造型独特,风格完全不同于巴蜀本土文化与中原地区的青铜文明
C.三星堆出土的青铜器与西亚近东地区的青铜器风格一致、功能相同,在年代上也相对较晚
D.上世纪在晋宁石寨山、江川李家山墓群中出土的青铜器,就与三星堆青铜文明惊人的相似
小题2:
下列选项中,能直接证明三星堆文化与“南方丝绸之路有着密切的关系”的一项是(  )
A.三星堆文化通过南方丝绸之路,远播海内外,同时对我国西南地区文化的发展形成了影响
B.三星堆一、二号祭祀坑出土的只产于印度洋深海水域的齿货贝,而在云南大理、禄丰、昆明、楚雄、曲靖以及四川凉山等地均有发现
C.三星堆文明具有相对独立起源和发展脉络并且高度发展的特点,对西南地区民族文化的凝聚及整合融入中华文化圈起了重大推动作用
D.台湾发现某武丁时期甲骨上包的织物,非丝非麻,经鉴定是印度木棉,证明了商代后期三星堆与南方丝绸之路的通道是畅通的
小题3:
根据原文的信息,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
A.三星堆灿烂的青铜文化之所以体现出高度发达的文明,就在于三星堆充满了神秘色彩
B.三星堆文明的形成大约在公元前14至15世纪,并开始与近东文明进行接触和交流
C.研究三星堆文明,“欧洲中心论”“中国中心论”都是错误的,应该把欧亚大陆作为一个整体来研究
D.香港南丫岛大岗遗址出土牙璋,越南出土四件牙璋,可以证明三星堆文化的确贯通着古代国际交通线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15题。
论文化竞争力
田 丰
文化创造力源于实践的创造力。人的实践是文化的动力和源泉,实践的经验为思想文化发展和变革提供感性基础,实践的需求激发文化的创造活力。恩格斯说过,需要比十所大学更能推动科学的发展,人的思维的最本质、最切近的基础,是人所引起的自然界和社会的变化,人的智力是按照人如何学会改变自己的环境而发展的。人的社会实践的创造活动不仅增进人的思维能力,而且打破人的思想桎梏,激发文化创新的勇气和活力,如资产阶级革命在把巨大的生产力召唤出来的同时也把人的思想文化创造力极大地解放出来。由于资本主义社会自然科学和生产力的迅速发展,使“传统的中世纪思想方式的千年藩篱,同旧日的狭隘的故乡藩篱一起崩溃了。在人的外界视线和内心视线前面,都展开了无限广大的视野。
文化创造渗透于人的文化活动的一切方面,集中体现为知识的创造和价值的创造。知识的创造增进了人对自然规律、社会规律和思维规律的认识,而价值的创造增进了对自身存在和发展的意义的认识,文化创造力也就是人在创造新观念、新知识、新价值的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观察问题、处理问题、解决问题的各种能力的总和。文化持续力是文化竞争力的源泉,它在传统的继承和创新中获得独特性和延续性。文化创造推动着人类的不断进步,每一代人都创造着自己的新文化,文化创造力的勃兴标志着民族、群体的兴旺,文化创造力的衰竭必然导致民族、群体的竞争能力的退化。文化创造力不仅有赖于时代实践的激活,也有赖于历史的积淀,一定的历史环境条件是文化创造和发展的不可或缺的前提。世界文化的发展是在民族文化、区域文化、群体文化的生生灭灭的运动过程中实现的,能延续到今天并且仍然有影响力的文化,都是以较强的持续力为依托并随着现实条件变化不断使之更新丰富的、在文化冲突和整合中以巨大的生命力保持自身个性特色的“活着"的文化。
构成文化的独特性、特殊性从而获得延续性的基本的要素是渗透于人们思想行为之中
的文化传统,“它是现在的过去,但它又与任何新事物一样,是现在的一部分”。传统以广泛的价值认同为文化共同体战胜内忧外患提供思想纽带,以深厚的文化底蕴为新文化的生长提供知识资源,以鲜明的个性为文化共同体在全球化时代抵御外来文化的同质化提供精神支撑。对一个民族来说,语言、价值观念、思维方式、行为习惯以及古迹、文物、典籍、名人等等都属于文化传统的范畴,对一个企业来说,企业形象、公共关系、核心价值、员工风貌以及品牌、信誉、企业家人格魅力等等都是十分宝贵的传统资源。正由可舍弃的基础,它与继承与扬弃、批判和选择不可分割纠缠在一起,因而对传统的评价总是充满着矛盾和分歧。在社会发展的历史进程中,传统的作用及作用的发挥往往取决于历史主体的价值取向,取决于历史主体创造活动的目的和方式。
传统仅仅是潜在的或可能的文化持续力,它向现实的文化持续力的转化在于人的能动的现实的文化实践和文化生活。真正的文化创新是继承传统和创造传统的同一过程。
离开文化创新的实践,任何传统必然失去人的现实关注而式微,在一定的阶段还可能成为历史和文化发展的阻力。如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争鸣,创造了生气勃勃的文化时代,也把人类文化推向一个辉煌的高峰,汉代以后独尊儒术,到宋明时期,宋明理学借助行政权力、宗教权力、宗法权力推行道德化的思想,这些文化活动无非是“我注六经”或“六经注我”,“死人”统治着活人,造成了文化创造力的衰退,导致了近代以来我国经济、科技、社会发展的总体落后。在全球化迅速发展,国际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民族文化、区域文化、企业文化要在文化全球化与文化本土化、多元化两种浪潮双重冲击下生存发展,就要更加自觉地珍视自己的文化传统。能否把文化传统的复兴与发展市场经济,民主政治和培养造就全面自由发展的现代人的实践紧密结合起来,与提升与各种外来文化思潮对话的能力的实践结合起来,决定了它不断回应时代变化发展的新挑战的能力,决定着它不断返本开新的持续发展的能力。
(选自《马克思主义研究》2006年第2期,有删改)
小题1:
根据文意,下列不属于文化创造力形成的条件的是(6分)
A.实践的创造力B.民族、群体的兴旺
C.价值的创造D.时代实践的激活
E、历史的积淀
小题2:
下列对文章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是(3分)
A.文化创造渗透于人的文化活动的任何方面。
B.传统是文化创新发展的必备的基础。
C.文化传统向文化持续力的转化是需要条件的。
D.百家争鸣、独尊儒术、宋明理学造成了文化创造力的衰退。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10题。
网络世界不是乌托邦
   网络在中国的普及虽然只有六七年的时 间,但它却以燎原之势迅速蔓延开来。作为一项新技术革命的成果,网络在带给人们无尽知识信息的同时,也不可阻挡地改变了人们的生活。网络是一个信息宝库, 但同时又是一个“消魂的磁场”,特别是对青少年来说。教育专家指出,如果对网络形成过度的依赖,将会产生各种各样的网络综合症,如计算机依赖症、网络上瘾 症、网络孤独症等。不健康的网络内容不仅浪费了青少年的时间,荒废了他们的学业,危害了他们的身体,更毒害了他们的心灵。
   网络暴力游戏被人们称为“电子海洛 因”,它像心理每品一样侵蚀着青少年。电子暴力游戏往往设计得极其形象、逼真而有趣,过于沉迷于暴力游戏之中,久而久之,人的思维形式、思想性格、行为方 式会随之发生可怕的变化,甚至把现实当作游戏,把游戏当作人生,无法分辨真实与媒介之间的差异,并且错估真实社会的复杂性,在亦真亦幻中,酿成悲剧。美国 的一份调查报告显示,在中学阶段就开始玩暴力游戏的学生比别的学生更有可能发生“对他人有攻击性的少年犯罪行为”;长期接触暴力游戏的青少年,一旦遇到合 乎暴力使用的情景时,他们就会优先选择以暴力作为解决问题的方式,甚至走上犯罪道路。屡屡发生的青少年暴力事件,不仅给社会造成了极大的危害,也给孩子的 未来和家庭酿成了悲剧。
   色情内容是网络的另一个负面产物,人们用“洪水猛兽”来形容网络色情。有关人士调查发现,网络上的非学术信息中,有47%的内容与色情有关;国外一项最新统计显示,8—16岁的青少年中,有90%浏览过黄色网站。色情网站是鼓励、暗示访问者通过非正常途径获得一种满足,而这种满足又是现实社会中无法获得的。网络色情犹如精神鸦片,人一旦沉迷其中就很难自拔。必然会对青少年产生很大的影响,轻者耽误时间影响学习,重者甚至会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
   青少年的生理和心理特点使得他们成为网 络暴力和色情的最大受害者。他们对新鲜刺激的事物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对性以及与之有关的内容充满了神秘感,而他们的自制力差,加之人生观和世界观都还没有 定型,可塑性强,极有可能受到暴力和色情内容潜移默化的影响,在心里留下可怕的阴影,甚至最终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
   网络的负面影响是一个值得全社会认真思 考的问题。如何开发一些适合青少年身心特点的网络游戏;如何加强对网络内容和运营方式的监管,使科技能够为青少年智力的提高和知识的增长服务;如何加强青 少年的思想道德和心理教育,营造一个好的家庭和学校环境,这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亟待解决的社会问题。
  小题1:
下列对“网络”的危害性的说明,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给人带来了无尽的知识信息,也不可阻挡地改变了人们的生活。
B.对网络过度依赖,容易产生各种各样的网络综合症,影响人们的身心健康。
C.网络中暴力倾向的内容,容易影响甚至左右人们的思维形式和行为方式。
D.网络中的色情内容,容易毒害人们的精神,使人难以自拔,甚至走上犯罪道路。
  小题2:
青少年是网络最大的受害者,下列对其根本原因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青少年对新鲜刺激的事物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对性以及与性有关的内容充满了神秘感。
B.青少年自制力差,人生观和世界观都还没有定型,可塑性强,极容易受到影响和伤害。
C.青少年不容易分辨内容的好坏以及网络与现实的差异,往往会错估真实社会的复杂性。
D.网络中充斥着暴力和色情的内容,缺乏适合青少年的健康游戏和信息内容。
 小题3:
下列说法不符合文章的一项是( )
A.网络对青少年的伤害有身体上的,也有心灵上的;能荒废眼前的学业,甚至能毁坏美好的未来。
B.由网络而引起的犯罪问题是一个全社会的问题,它不仅危害着个人和家庭,也危害着整个社会。
C.浏览过黄色网站的人如同吸了鸦片一样难以自拔,轻者危害身心,重则违法犯罪。
D.网络所带来的负面影响,单靠个人或家庭或学校一方面的努力是难以解决问题的。
  小题4:
根据文中所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随着网络的普及,我们对网络的负面影响必须高度重视,尤其要加强网络的监管,加强青少年的思想道德和心理教育。
B.网络在中国普及的时间很短,所以沉迷于暴力游戏和色情内容之中的青少年的比例要比外国的低。
C.网络上非学术信息有近一半的内容与色情有关,加强网络内容的监管,可以从源头上切断或减少对青少年的危害。
D.网络暴力游戏最大的受害者是青少年;爱玩这类游戏的青少年,生活中遇到问题往往会优先选择以暴力手段来解决。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6-19题。
站在启功先生墓前
徐可
站在启功先生墓前,遥望西山,回顾先生传奇般的人生,心绪难平。
先生于1912年生于北京,虽为皇族贵胄,但家道早已衰落。他早年丧父,家里就靠寡母苦苦操持。在父辈的几位门生仗义相助下,才得以在汇文学校读书,但终因经济困难,中学未毕业便辍学了,从此背上养家糊口的重担。先生并未因此沉沦,而是发愤自学,先后师从贾羲民、吴镜汀习书法丹青,从戴绥之修古典文学,后来更拜陈垣为师,获闻学术流别与考证之学,终成一代大家。先生在诗词、书法、绘画上均有骄人成就,有“诗书画三绝”之誉。他学识渊博,在诸多领域都有研究和建树;他是古书画鉴定专家,尤精碑帖之学,独具慧眼,见识卓异,几十年来为整理和保护国家珍贵文化遗产作出了卓越贡献。
启功先生具有中国传统知识分子特有的品格特征,凡是跟先生有过接触的人,无不被先生的人品所感动。先生为人至真。他以一颗博爱之心、忧世之心,密切关心着国家的发展建设。他诚恳待人,爱憎分明,从不隐瞒自己的真实想法和观点。先生为人至善。他对妻子至爱,对母亲至孝,对师长至敬,对朋友至诚,对晚辈、学生关爱至切,和蔼可亲,悉心教诲。为资助考入北师大的贫寒学生,先生于1990年在香港举办书画义卖,筹集资金160余万元,设立了“励耘奖学助学基金”。用于资助和激励青年学生辛勤耕耘、严谨治学。先生为人至坚。他除幼年失怙、少年失学外,又中年丧母、晚年丧妻,并曾被打成右派和准牛鬼蛇神,可以说是一生坎坷,历经磨难,但他从未被命运击倒。先生在原则问题上非常认真,绝不随波逐流、随声附和。先生为人至净。他性格洒脱,胸襟旷达。淡泊名利,从不计较个人得失,一生不为金钱所动,不为功名所累。对人生的坎坷,他总能以乐观的精神、旷达的心胸加以化解,从不怨天尤人。对假冒他书法的行为、对一些人不负责任的议论。他一笑了之,表现得很超然。先生身为帝胄后裔,从不以此自炫。
“学为人师,行为世范。”先生亲自拟定的校训正是对老人一生最好的概括。
站在启功先生墓前,我又一次捧读着这部大书。启功先生去了,可他没有死,他永远活在我们这些后人的心中。
小题1:
选出下列对启功先生评说正确的一项(3分)
A.先生身为帝胄后裔,但家道早已衰落,因此从不以此自炫。
B.先生独具慧眼,见识卓异,师贾羲民、吴镜汀习书法丹青,终成古书画鉴定专家。
C.“学为人师,行为世范”,是启功先生生前对自己一生的高度概括。
D.先生有一颗博爱之心,关注国家、孝敬师长、诚信待友、教诲学生。
小题2:
选出能说明启功先生“为人至善”的高尚人格的一项(3分)
A.诚恳待人,爱憎分明,以一颗博爱之心、忧世之心,关心着国家的发展建设。
B.一生坎坷,历经磨难,但他从未被命运击倒;原则问题认真,绝不随波逐流。
C.和蔼可亲,悉心教诲,筹资设立奖学助学基金,资助和激励青年学生。
D.胸襟旷达,淡泊名利,对假冒他书法的行为、不负责任的议论,他一笑了之。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董解元(有删节)
王 刚
董解元这位在戏剧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人物,至今连名字也不为人知晓,所谓“解元”,是当时对一般读书人的尊称,未必就是科举中的乡试第一名。元代戏曲家钟嗣成的戏剧史料专著《录鬼簿》中记载:“董解元,金章宗时人。以其创始,故列诸首云。”这是现今关于董解元生平的几乎唯一可靠的资料。
历史资料如此匮乏,我们不得不从《西厢记》诸宫调的本身来寻找作者生活和思想的某些痕迹。《西厢记》诸宫调开篇的“引辞”和“断送引辞”中说:“携一壶儿酒,戴一枝花。醉时歌、狂时舞、醒时罢。每日价疏散不曾着家”([整金冠])。“四季相续,光阴暗把流年度。休慕古,人生百岁如朝露。莫区区,好天良夜且追游,清风明月休辜负!但落魄一笑,人间今古,圣朝难遇”([般涉调•耍孩儿]。当然,这些曲子也不能作为信史看待,因为诸宫调作品的开端,大约都有一些劝人及时行乐的片断,用以招徕观众。
《西厢记》诸宫调的题材,源于唐代元稹带有自传性质的传奇《莺莺传》。在《莺莺传》问世后的四百年间,各种文学体裁竟相描摹,但情节、思想仍没有超出《莺莺传》的范畴。只有董解元的《西厢记》诸宫调的问世,才使这古老的故事以崭新的面貌出现在世人的面前。
在《西厢记》诸宫调中,张生不再是“始乱终弃”的负情人,而是一个对爱情始终不渝的追求者;崔莺莺也不再是一个自怨自艾、逆来顺受的弱女子,她经历了痛苦的心理过程,在爱情的感召下最终与张生双双出走。董解元还加强了红娘在故事中的分量,作为崔、张爱情的推动和促成者,受到作者的热情歌颂。崔老妇人在《莺莺传》中几乎没有任何活动,而在《西厢记》中则像一片阴影,时刻笼罩和威胁着崔、张爱情,体现了封建势力对青年男女爱情自由的束缚。
《西厢记》诸宫调创造了自己的整体语言特色:古朴而不失风韵,典雅而不失通俗,达到了雅俗共赏的艺术境界,成为诗词之后,语言上一种新的突破,成为有元一代效法的榜样。可以说,没有《西厢记》诸宫调的基础,就没有其后王实甫《西厢记》杂剧的成就。
小题1:
A.董解元的名字无人知晓,因为史料匮乏而无从查考。
B.“解元”的称谓,不一定实指科举乡试的第一名。
C.钟嗣成认为,诸宫调的体裁是董解元开创的,所以把他列为第一。
D.钟嗣成也是戏剧家,且所处的时代与董解元相去不远,所以他的记载比较可信。
小题2:
下列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携酒、戴花、醉歌、狂舞,说的是一种人生状况。
B.“每日价疏散不曾着家”中的“疏散”,是指行动散漫、不呆在家中的意思。
C.“人生百岁如朝露”句,与曹操《短歌行》中“譬如朝露”的意思相同,都是慨叹人生苦短。
D.在“但落魄一笑”句中,“但”作“只”解,不含转折的意思。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最新试题
热门考点

超级试练试题库

© 2017-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