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以下题目胆固醇是构成人体细胞壁和制造类固醇激素的主要原料,是我们的生命中须臾不可缺少的。除了我们的肝脏可以合成一部分外,胆固醇大部分来源于食物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以下题目胆固醇是构成人体细胞壁和制造类固醇激素的主要原料,是我们的生命中须臾不可缺少的。除了我们的肝脏可以合成一部分外,胆固醇大部分来源于食物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来源:不详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以下题目
胆固醇是构成人体细胞壁和制造类固醇激素的主要原料,是我们的生命中须臾不可缺少的。除了我们的肝脏可以合成一部分外,胆固醇大部分来源于食物。它可分为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前者有助于降低冠心病的发病危险,后者才与冠心病密切相关。降低过高水平的胆固醇血症当然是必要的,它有助于降低冠心病的发病危险。但我们必须认识到,高胆固醇仅是冠心病的危险因素之一,不能将冠心病的预防仅仅寄托在这一点上。【对冠心病来说,改变冠状血管内膜变化比胆固醇的沉积更重要,因为冠状血管内膜损害先于胆固醇的沉积】。胆固醇过高对人体有害,过低的胆固醇水平也潜伏着相当的危险性。美国权威机构通过研究后指出,血清胆固醇若低于1600毫克/升时,能引起脑出血、恶性肿瘤和外伤事故的增加,胆固醇还可能在许多方面给人体以帮助。目前认为血浆高胆固醇水平与冠心病事件之间的关联程度随着年龄增高而减弱。通过降脂药物降低血清胆固醇水平只适合于血清胆固醇极高的患者。
小题1:
对文中"胆固醇"、"高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胆固醇"包括"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可简称为"高胆固醇"
B."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即为"高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即为"低胆固醇"
C."胆固醇"可分为"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不等于"高胆固醇"
D."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也是"胆固醇",可简称为"低胆固醇"
小题2:
下列对文中画线句子的理解,不对的是(    )。
A.胆固醇的沉积与冠状血管内膜损害有着一定的联系
B.对冠心病的预防,首先应该考虑的是加强对血管内膜的保护
C.这句话意在说明高胆固醇是冠心病的危险因素之一,但同冠状内膜受损相比,只
是一个次要因素
D.这句话重在说明冠心病的预防不能仅局限在降低过高水平的胆固醇上
小题3:
下列说法符合文意的是(    )。
(1)胆固醇的沉积与冠状血管内膜损害有着一定的联系
(2)降低低蛋白胆固醇水平有助于降低冠心病发病率
(3)胆固醇代谢失调,可引发多种疾病,冠心病就是其中之一
(4)人的年龄大小和血浆胆固醇水平高低同冠心病之间有密切的关系
(5)高胆固醇是冠心病的危险因素,但随着年龄增高,这危险因素反而会减少
A.(2)(3)(4)B.(2)(3)(5)
C.(1)(3)(5)D.(1)(4)(5)
小题4:
下列不适合作本文标题的一项是(    )。
A.冠心病病源再探B.胆固醇与冠心病
C.关于胆固醇的新观点D.再说胆固醇

答案

小题:
D
小题:
B
小题:
C
D
小题:
解析
 
小题:
这是一道细节题目,根据第一段最后一句可以得出D为正确答案。
小题:
B项是话语权个体化的结果,是话语秩序终结的进一步表现,并不是它的产
生原因,答案为B。
小题:
根据第二段"无论是""君权时代""还是""编辑时代"",话语权都是具有理性意识
的集团的话语权,从而也就使这个话语权成为维持秩序的工具"中的"从而"一词就
可以推出C为正确答案。A、C、D的推断都超出了文章的应有含义。
小题:
根据上下文关系可以从文中找到D项的出处。
举一反三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以下题目
随着一具尸骨的"惊人发现",围绕老山汉墓的发掘展开了一轮新的推测大战。汉代基本上已没有殉葬,因此骸骨为殉葬者的说法被多数人否定。那么,最大可能性只有两个:一为盗墓者,二为被从棺中拖出的墓主人。从骨架趴在漆案上的姿势看,许多人更愿相信是后者。因为,盗墓者进入墓中却自相残***或缺氧而最终身埋黄土,这情节太像武侠小说了。由于尸骨缺少右腿小腿骨,左腿的小腿上也少了一节腓骨,媒体一度纷纷报道,猜测其身份的判别将取决于残缺的三块小腿骨会在何处出现。发掘现场总指挥王武珏认为,尸骨肢体不全,应是腐朽所致,而非盗墓者拖动尸体造成的。也有其他专家表示,目前缺失的三节骨头并非人骨最细小的部分,为何腐朽的偏偏是它们?
潘其风先生日前曾对这具骸骨的年龄进行了初步判定,认为在35岁至45岁之间。于是有人称这具1.61米的骸骨很可能是燕刺王刘旦,理由是"这跟刘旦被赐死时年纪相当";并且,刘旦因谋反被赐死,谥号"剌王",他的陵墓也被称之为"戾陵","刺"和"戾"这两个字都有贬义。《水经注》中有记载,燕刺王刘旦的戾陵在梁山;经考证,专家学者一般认为梁山就是今天老山所属的石景山。此说一出,立即有人惊呼:如果这骸骨真的是刘旦,抑或墓主人是刘旦,老山汉墓都将是"惊世大发现"--不但附近还应有后妃二十余人的墓,而且很可能墓中会出土大量经书杂说、星历数术一类的先秦西汉古籍。据《汉书·武五子传》记载,刘旦死后,"后、夫人随旦自***者二十余人",而且刘旦"为人博学经书杂说,好星历数术倡优射猎之事"。不过,不止一位专家并不认同,他们指出,刘旦十几岁被封为燕王,从武帝元狩六年至昭帝元凤元年,在位共38年之久,他死时年龄应该在50岁左右,那具"年龄初步判定为35岁至45岁"的骸骨应不是刘旦的。中国历史博物馆学术委员会主任余伟超先生明确表示:"这种可能几乎没有。"余老对出土的镀金动物花纹的漆器分析指出,这不是镀金,而是西汉晚期才有的"金银平脱"技术,这项技术在汉武帝、汉昭帝时还没有出现,因此说老山汉墓可能和刘旦毫无关系。徐苹芳先生也从老山
汉墓的位置和地形对刘旦说提出了质疑。他说,谜底揭开只能等到最后。墓中有文字、印章最好;没有文字印章,通过其他器物如钱币也可以判断出墓的年代,但墓主的身份就只能推测了。就连大葆台是刘建之墓不也是推测的吗?
解铃还需系铃人,所以谜底全系在这具神秘的骸骨身上。正如徐苹芳先生所言,考古过程中有许多疑团,这是很普遍的,有些谜底也许到最后都解不开。等谜团层层解开,一定要有耐心哟!
小题1:
根据这篇文章提供的信息,下列对于骸骨的有关推断,最先应排除的一项是(    )。
A.目前尸骨肢体不全的原因,至少有两种可能
B.不能完全排斥盗墓者自相残***而被砍断腿骨遗落他处的可能
C.如果缺失的三节骨头是出现在棺与漆案之间,则骸骨的身份判别至少有两种
可能
D.如果缺失的三节骨头是出现在漆案往出口方向之外,则骸骨的身份判别也至少
有两种可能
小题2:
下列推测老山汉墓墓主的说法,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潘其风先生根据对骸骨年龄的初步判定,认为跟刘旦被赐死时年龄相当,墓主很
可能是刘旦
B.有专家则认为依据年龄来判断墓主身份是不足为凭的
C.余伟超先生根据对出土的漆器分析认为墓主与刘旦毫无关系
D.徐苹芳先生从不止一个角度分析认为墓主是刘旦的可能性不大
小题3:
根据这篇文章提供的信息,下列可作为当前推测骸骨身份的依据的一项是(    )。
A.骨架的姿势B.骸骨为1.61米
C."刺"和"戾"这两个字都有贬义D.《汉书·武五子传》的有关记载
小题4:
下列对这篇文章的分析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据有关古籍记载,燕刺王刘旦应是汉武帝的儿子,有广泛的爱好,汉昭帝时因谋反被赐死,死后葬于石景山的戾陵
B."这情节太像武侠小说了"所否定的并非武侠小说的真实性,而是对盗墓者"最终身埋黄土"这种离奇情节的否定
C.有人惊呼老山汉墓为"惊世大发现",是因为如果此墓与刘旦有关,就有可能出土大量珍贵古籍和连带发现其他汉代古墓
D.判定墓主的身份,最确凿的证物是文字和印章,其他器物,如钱币等只能作为判断年代,进而判定墓主身份的依据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健忘——记忆随时光流失而忘却——也有其正面的效果。想不起事情会令人沮丧,但忘掉一些不再需要的信息记忆,比如旧的电话号码或昨天我们将车停在哪儿了之类,通常对人是有益的,甚至是必要的。正如心理学家罗伯特和伊丽莎白·比约克所指出的,不重要的或不再需要的事情,可能会不被想起或不被复述,因此它们就失去了对事后回忆的强化性影响,经过了一段时间,人们就会将之慢慢忘掉了。
约翰·安德逊和他的同伴对上述问题的思考更深入。他们认为经过一段时间而忘记一些事情的现象,反映了人们对周围环境的最佳适应状态。安德逊实验了各种情况,包括回忆往事以及怎样利用过去的一些特殊印象来预测它现在的作用。他观察到与人类健忘情形相似的规律性,即一条使用过的独特信息,经过较长一段时间后,人们就会减少对它的需求。例如,安德逊的研究小组注意到,在图书管理中,近来或过去经常被整理的图书,要比那些最近较少整理的或过去不经常整理的图书,更容易催还。安德逊和他的同伴们检查了《纽约时报》1986至1987年这两年730天的大字标题,他们记录下一个特殊的词语在每一份报纸出现的次数,于是,他们见到了类似的现象,即一个特殊的词语在上一份报纸上出现过之后,它在下一份报纸上出现的机率就会降低。安德逊的研究小组在别的情况下也见到了类似的现象,包括与孩子谈话时使用的词语,或收到一封电子邮件之后再次收到电子邮件的可能性这样的情况。
经过一段时间后,记忆系统放弃一些不太需要的信息,因而提高了它的工作效率。因为信息在大脑中闲置的时间越长,那么将来使用它的可能性也就越小。总的看来,记忆系统将那些无关紧要的信息放置一旁是较为明智的。安德逊说遗忘的一般形式已经被大量的实验所证实——遗忘的速度经过一段时间会减慢——这反映了人们叙述过去的和现在的信息的相似性。依安德逊所言,我们记忆中的东西按照这种规律被选择,并在实质上下了一个赌注,即我们近期没有使用过的信息将来也可能不需要它。对这个赌,我们肯定赢多输少。但是,我们对损失——遗忘所造成的挫折比较敏感,因此永远也无法体会到我们赢得了什么。
这种基本观点与那些研究在自然环境中动物行为的科学家们所说的“平衡”相类似。例如,在一群野餐者附近,一只松鼠勇敢地抓起一点面包碎片,然后跑到附近的树下吃它。这样反复几次,每一次只抓起一点碎面包,把它带到树下后才狼吞虎咽地吃。尽管这不是吃饱肚子的最有效方法,但是,这确保了松鼠较少暴露在敌人面前的可能性。研究人员发现松鼠在拿碎面包片时——更可能拿的不是大片的而是小片的面包——吃大片面包片的时间比吃小片面包片的时间长,因此会使松鼠面临更多的危险。在吃到更多食物和减少遇到敌人的风险之间存在着一种“平衡”。松鼠的行为表明它在平衡二者的关系。同样,人类的记忆中也存在着平衡。
小题1:对第三段划线句“对这个赌,我们肯定赢多输少”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记忆系统放弃的信息未必是将来不需要的,这种记忆的选择就像下赌注。
B.“赢多”意味着记忆系统放弃了一些不太需要的信息,就能提高它的工作效率。
C.肯定赢多输少的结果表明,我们近期没有使用过的信息将来也不会再需要它。
D.记忆选择的结果告诉我们,记忆系统将一些无关紧要的信息放置一旁是较为明智的。
小题2:文章最后说:“人类的记忆中也存在着平衡”,这种“平衡”是(  )
A.遗忘更多的有效信息和减少遗忘的负面效应之间的平衡。
B.遗忘更多的有效信息和记住更多的信息之间的平衡。
C.遗忘更多的近来不用或经常不用的信息和减少遗忘的负面效应之间的平衡。
D.遗忘更多的近来不用或经常不用的信息和遗忘更多的有效信息之间的平衡。
小题3:根据原文所提供的信息,以下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经常整理图书有助于及时催还图书,这告诉我们,对那些有用的信息,要经常复习,强化记忆。
B.随着时光的流逝,很多事终将被遗忘,并且,容易忘事的人往往是工作效率更高的人。
C.不要为想不起一些事情而沮丧万分,事实上,遗忘使我们得到的要比失去的多。
D.为了更好地适应外界环境,人类与别的动物都在不断调整,使自己的行为尽可能达到平衡。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救火”一词说古道今
刑福义
现代汉语里,“救火”相当常用。有意思的是,火与水都能成灾,但现代人只说“救火”,没听到过有说“救水”的。查现当代作品,看不到“救水”;查明清时代的作品,也看不到“救水”。《现代汉语词典》里,只有“救火”的词条,没有“救水”的词条。这是为什么?想来应跟“人力可控”的语义特征有关。在一般情况下,在一定范围内燃烧起来的火是人力可控的,因此可以说“灭火”,也可以说“救火”,而就生活中通常情况来说,突然汹涌而至的大水人力很难管控,因此,既不能说“灭水”,也不能说“救水”。
然而,对于语言的使用状况,不能下绝对化的结论。查古代典籍,也可以看到“救水”说法,尽管很少。情况有二:其一,反映一种迷信的习俗。罗竹风主编《汉语大词典》既收了“救火”的词条,也收了“救水”的词条。对于“救水”,该词典解释道:古代迷信,遇水灾时,必击鼓祈祷,激发阳气以救治,称“救水”。《穀梁传·庄公二十五年》:“救日以鼓兵,救水以鼓眾。”范宁注:“救水以鼓眾者,皆所以发阳也。”明杨慎《秋大水鼓用牲于社于门》:“日之食人力不可救也,鼓以充阳也。水之灾,人力可救也,鼓庸愈哉!”(第五卷452-453页,汉语大词典出版社2001)其二,跟“救火”用法基本相同,即通过导水疏水救人救物。这一点,《汉语大词典》没有提及。例如:“至于期日之夜,赵氏***其守堤之吏而决其水灌知伯军。知伯军救水而乱,韩、魏翼而击之,襄子将卒犯其前,大败知伯之军而擒知伯。”(《韩非子》)其他书中,比如《战国策》、《淮南子》和《资治通鉴》,也有对这一事件的叙述,也都出现了“救水”。值得注意的是,前面我们说,对于汹涌而至的大水,人力难控,这是就生活中突发的一般情况来说的,而杨慎《秋大水鼓用牲于社于门》中“水之灾,人力可救也”,却是就有组织有领导地开展群体性救灾活动来说的,二者并不矛盾。
《韩非子》等书中的“救水”,可以看作反映群体救治水患的特定用法。在今天,假设在一栋大楼里,某个房间忽然水管破裂,造成水淹事故,是否可能有人会扒在窗口“救水啊救水啊”地大声呼叫呢?既然古代曾经有过这种说法,现在由于情急而不加思索地脱口而出,不是完全没有可能。尽管通常大家都不这么说,但作为偶发性的说法,似应用特殊眼光看待,思考其偶发的原因,不必简单化地认定为“病句”。
(选自2007年2月12日《光明日报》,有删改。)
小题1:根据文意,有关“救火”和“救水”的表述正确的是
A.现代人只有说“救火”的,没有说“救水”的。
B.现当代作品,乃至明清时代的作品也之说“救火”,不说“救水”。
C.现今的词典里,只有“救火”的词条,没有“救水”的词条。
D.在古代的典籍中既可以看到“救火”的说法,也可以看到“救水”的说法。
小题2:下列理解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说“救火”而不说“救水”,是因为火是人力可控的,水是人力难控的。
B.《汉语大词典》所收的“救水”一词,其意义只是和迷信的习俗有关。
C.古代典籍里说到的“救水”,往往既指一种迷信的习俗,又指通过导水疏水救人救物之义。
D.《战国策》《淮南子》《资治通鉴》中提到的“救水”,是就生活中突出的一般情况来说的。
小题3: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A.对于语言的使用状况,可以说“救火”的语境,也可以说“灭火”。
B.如果发生的水灾是人力可控的,就可以使用“救水”一词。
C.在情急之下,也可能出现有人“救水!救水!”的呼喊声。
D.随着社会的进一步发展,“救水”一词应该会有它的生命力。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14—16题。
诗与画是同胞兄弟,它们都来自于生活中的环境、感情。如果没有环境的启发、感情的激动,人们写出的诗或画出的画,必然是无病***或枯燥乏味的。但一首好诗和一幅好画,给人们的享受各有一定的分量,有不同的内核。
杜甫《奉观严郑公厅事岷山沱江画图》诗云:“沱水流中坐,岷山到北堂。”…“岷山沱江画图”这幅画我们已经无从看到,但可知画上未必在山上注写“岷山”,在水中注写“沱水”。即使曾有注字,而“流”和“到”也必无从注出,再退一步讲,水的“流”可用水纹表示,而山的“到”,又岂能画上两脚呢?无疑这是诗人赋予图画的内容,引发观画人的情感,诗与画因此相得益彰。今天此画虽已不存,而读此诗时,画面便如在眼前。甚至可以说,如真见原画,还未必比得上读诗所想的那么完美。
曾见一幅南宋人画的纨扇,画一条大船停泊在河边,岸上一带城墙,天上一轮明月。船比较高大,几占画面三分之一,相当充塞。题字是两句诗,“泬明月夜,淡泊早秋天。”这画的特点在于诗意是冷落寂寥的,而画面上却是景物稠密的,用这样稠密的景物,竟能把“泬寥①”“明月夜”和“淡泊”“早秋天”的难状内容,和盘托给观者。足使任何观者都不能不承认画出了以上四项内容,而且了无差错。如果先有题字,则是画手善于传出诗意,这定是深通诗意的画家;如果先有画,则是题者善于捉住画中的气氛,而用语言加工成为诗句。如诗非写者所作.题画者则是一位善于选句的专家。总之,或诗中的情感被画家领悟,或画家的情感被题者领悟了。
元代“文人画”已然成为主流。无论画家所画是山林丘壑还是枯木竹石,他们最先的前提,不是物象是否得真,而是点划是否舒适。即是志在笔墨,而不是志在物象。而这种舒适笔墨下的物象,又与他们的诗情相结合,成为一种新的东西。在这种创作思想支配下,画上的题诗,与物象是舍是离,就更不在他们考虑之中了。他们的画或诗以及诗画合成的一幅幅作品,都是自标新义、自铸伟辞。说它们是瑰宝、是杰作,是因为这些诗人、画家所画的画、所写的字、所题的诗,其中都具有作者的灵魂、人格、学养。纸上表现出的艺能,不过是他们的灵魂、人格、学养升华后的反映而已。
南宋邓椿《画继》记载过皇帝以诗为题考画院的画手。什么“乱山藏古寺”,画山中庙宇的都不及格,有人画山中露出鸱尾、旗杆的才及了格。“万绿丛中红一点”,画绿叶红花的都不及格,有人画竹林中关人有一点绛唇的乃得中选。“踏花归去马蹄香”,画家无法措手,有人画马蹄后追随飞舞着蜜蜂蝴蝶,便夺了魁。如此等等的故事,如果不是记录者想象捏造的.那只可以说这些画是“画谜”,谜面是画,谜底是诗,庸俗无聊,难称大雅。如果是记录者想象出来的,那么那些位记录者可以说“定非知诗人”了。  
(取材于启功《谈诗书画的关系》)
注:①泬(xuè)寥:空旷的样子。②鸱(chī)尾:中式房屋屋脊两端的陶制装饰物,形状略像鸱的尾巴。
小题1:下列说法符合文意的一项是(3分)                                                      (   )
A.在画面上无法用题字的方法注明所画内容,题字的做法是非常荒唐可笑的。
B.只有画面内容丰富,才能把诗句中难以用语言传达出的诗意充分表达出来。
C.“文人画”的画面形象可能与现实形象有很大差别,但画家对此并不在意。
D.曾有古书记载皇帝以诗为题,考查画院画手。作者认为这种记载不可相信。
小题2:根据文意,分条概述诗与画的关系。(5分)
小题3:齐白石先生曾绘一幅画,并题诗“蛙声十里出山泉”(见下图)。请你根据上文作者对诗画关系的评述,评价这幅画。(200字左右)(10分)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3题
“80后作家”:游走在消费时代
青年女作家步非烟宣称要“革掉金庸武侠的命”;18岁的桂石被冠以“作家”头衔后说,“‘80后’的我们并不是离经叛道者”;作家王朔接受杂志采访,对“80后作家”提出严厉批评……
日前,有关“80后作家”的话题再次泛起。出生于上世纪80年代的青年作家,吸引力一度主要集中在他们的固定读者群——中学生中间。但近年来,他们的影响力逐渐扩大,不管是被批评,还是被追 捧,都在引起更多的关注。他们的写作,也已超出了单纯的文学事件,而形成了一个文化现象。“80后作家”生活在网络信息时代,他们作品的传播机制与“70后作家”不同。“70后作家”的发表主要还是通过文学期刊,得到一定认可后,再出版成书,进入市场。而“80后作家”作品很少通过文学期刊与读者见面,他们要么通过网络发表作品,要么直接出书面对市场。他们与市场的关系更加直接,互动良好。
相对于“70后”以及此前的作家,“80后作家”拥有较为固定的读者群——中学生。中学生是目前文化市场独特的消费群体,他们人数众多,“80后作家”的作品自然而然拥有了较高的市场占有率。从一开始就直接面对读者、面对市场,使“80后作家”对商业有着天然的敏锐嗅觉。“80后作家”普遍重视读者和市场对他们作品的反应。他们中的不少人认为,读者的回应和市场的成绩为他们的创作提供了持续下去的动力和保障。但在他们中的一部分人转而为市场写作的同时,另一部分人也在努力强调自己在文学上的坚持。
享有不俗的市场影响力,使“80后作家”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群体。但他们在文学上的成绩,则引起了广泛的争议。消费时代的市场影响力,不等同于文学成就。“80后作家”的创作并未走出“成长”和“青春”的文学书写谱系。文学创作,尤其是小说的创作,是建立在一定的阅读和社会经历基础上的,而在这两点上的欠缺,恰恰会对这些年轻作家的创作形成制约。
但不可否认,“80后作家”也确实为中国文学带来了一些新因素。
“80后作家”作品大致可以分为两大类,一是解说青春期焦虑;另一类就是奇幻小说。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张颐武认为,“奇幻小说中所表现的自由和想象是非常可贵的。奇幻文学的存在和发展,恰恰是既往的中国文学中最欠缺的,因此这也可以看作是‘80后’写作为中国文学带来的一股新风。”中国几千年来的历史和文化都是滞重的,而在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人们的思想开始变得轻灵,这为奇幻文学提供了空间。
“80后作家”张悦然认为,“对于前辈作家来讲,现实是沉重的山,而‘80后’眼前没有山了,于是他们更喜欢‘往远处看,往玄处看’”。同时她认为,奇幻小说的创作还有一个原因,“也许我们的物质生活比较充裕,现实对我们的刺激不那么激烈,远方让我们更敏感,更向往”。
不少批评家都指出,以往的作家都能拥有较为广泛的读者群,而“80后作家”的读者却只集中在中学生中,这反映出一些创作上的问题。张颐武认为,年轻人写作,年轻人消费,是一种不健全的自我消化和自我循环,这样的创作很难具有持久的生命力。而这一群体自身,如被视为代表的韩寒、李傻傻、张悦然等,或表示对“80后”这一概念的不认同,或希望超越这一概念,在文学创作的路上走得更远。
李傻傻说,“80后作家”现在是一个被市场化和商业化的文学概念,它所隐含的文学意义之外的商业性是值得警惕的。张悦然表示,文学作品应该是作者内心体验的外化,而“80后作家”这一笼统的称谓是不足以涵盖作家之间的个体差异的。
张悦然在采访中说,一部作品真正吸引读者的是其内在的精神魅力,只有作品在读者的内心唤起了精神和情感上的共鸣,才能得到读者和市场的肯定。她强调,一味迎合市场的写作并不是聪明的选择,因为,读者和市场的趣味不是一成不变的,而这种变化也是无法预期的。
(2007年1月26日《人民日报》)
小题1: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两项是( )( )(5分)
A.“80后作家”生活在网络信息时代,他们的作品是通过网络传播的,对消费市场的影响力不大。
B.“80后作家”的作品主要通过网络发表作品,或者直接出书面对市场。
C.“80后作家”在文学创作上缺乏一定的阅读和社会经历基础,这样对其创作会形成制约。
D.“80后作家”的奇幻小说中表现的自由和想象是非常可贵的,因为奇幻文学的存在和发展是中国文学中欠缺的。
E.专家认为,“80后作家”现在是一个被市场化和商业化的文学概念,它所隐含的文学意义之外的商业性是值得警惕的。
小题2:文中说,“80后作家”也确实为中国文学带来了一些新因素。这里的“新因素”主要指的是什么?这种“新因素”是相对什么而言?
小题3:你认为,如何才能保持“80后作家”的健康发展?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最新试题
热门考点

超级试练试题库

© 2017-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