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人类发现“新地球”啦!近日欧洲天文学家公布的这一消息令不少人兴奋不已,各类媒体旋即在第一时间以饱满的热情向受众告称:人类终于找到了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来源:不详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人类发现“新地球”啦!近日欧洲天文学家公布的这一消息令不少人兴奋不已,各类媒体旋即在第一时间以饱满的热情向受众告称:人类终于找到了第二家园! “找到它真是不容易!”据说这是天文学家至今发现的环境条件最适合人类居住的类似地球行星。以往,科学家关于宜居星球的基本定义是:大小跟地球差不多,有类似地球的温度,有液态水。这颗行星的半径是地球半径的1.5倍,质量是地球的5.1倍,表面温度估计在0摄氏度至40摄氏度之间,主持相关研究项目的天文学家斯特凡纳·乌德里说:“它不仅有岩石内核,与恒星之间的合适距离还允许水以液态形式存在。”各项条件都非常符合。而且,这个被称为581C的行星在茫茫星海中距离地球非常近,只有20.5光年的距离,它的“太阳”是与太阳系最近的100颗恒星之一。 自远古时起,人类每每仰望璀璨星空时,常常会遐想是否存在另一个地球,有没有传说中的外太空智能生命,人类是否有朝一日可以移居到某颗外星球上去?当蔚蓝色的地球日渐被桔黄色的有毒气体笼罩,“地球之肺”热带雨林伤痕累累地喘着粗气,破露的臭氧层再也抵制不住紫外线的穿透,越来越高的气温,不断上升的海平面和逐年增多的极端气候现象成为挥之不去的梦魇,各种非传统疾病在全球肆意夺走人们的生命,极速膨胀的人口枯竭着地球有限的资源,动植物物种以每小时3个的速度消失在这个星球上的时候,这个“创纪录的发 现”让人为之一振!那里不会有污染吧!不会有艾滋病、禽流感和非典吧!不会有冲突和战争吧!也不会有恐怖袭击吧!有的人已经按捺不住,开始想入非非:与其在这个水深火热的地球上煎熬,还不如移民到“新地球”上!如果说之前人类探索外空生命是出于纯粹的好奇的话,如今 严酷的现实让世人打量外星空的目光带上了某种目的性。 然而,第二个地球真的找到了吗? 科学家说,这个“新地球”的“一年”只有13天。它的引力是地球的2.2倍,任何物体的重量都会增加到现在的2.2倍,人类的平均身高可能会降低一些。它很可能不会自转,这样朝阳面就一直是白天,而背阴面则一直是黑夜,人类需要学会“白日做梦”或者干脆取消睡眠。现在还无法断定它是否有大气层,那人类就需要再进化一下,不呼吸才行。进化后“新地球”上的新人类说不准还真的长着一副动画片里外星人的模样!然而,最大的难题还不在于此,要到达“新地球”绝非易事。“如果把太阳比作一个直径14.5厘米的球,那么它就在2万公里以外,”据天文学家测算,“人类目前飞出最远的航天器也只是超过了10个光小时的距离,跟20.5光年的距离相比,相当于1.7万公里的路才走了1公里,按照目前的技术,现在的航天器要运行61.5万年才能到达这颗行星。” 真言不悦耳,然而却如醍醐灌顶,让人醒悟,与其仰望星空找寻“新地球”,不妨低下头来好好珍惜脚下的地球!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尽管问题多多,但是既然大家躲不了,绕不过,就应该现实一些,积极寻觅破解之策。此般努力虽说不易,但总比移民某个数光年之遥的天体来得可行和实在。 (选自《人民日报》) 小题1:据天文学家说“新地球”有很多适合人类居住的条件,以下不属于其中的一项是( )A.表面温度估计在0摄氏度至40摄氏度之间。 | B.有岩石内核,与恒星之间的合适距离还允许水以液态形式存在。 | C.这颗行星的半径是地球半径的1.5倍,质量是地球的5.1倍,大小跟地球差不多。 | D.这个被称为581C的行星在茫茫星海中距离地球非常近,只有20.5光年的距离。 | 小题2:对文中划线句子的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人们厌弃地球上的自然生态系统遭到破坏并由此产生的日益严重的污染,想找一个世外桃源式的生存环境。 | B.人类的贪婪不仅仅停止在对地球的掠夺上,外太空也成为人们扩张的领域,特别是像“新地球”这样的地方更是焦点和目的。 | C.地球上艾滋病、禽流感和非典等各种非传统疾病肆意夺走人们的生命,面对威胁,人类想寻找一个更好的生存环境。 | D.“新地球”上不会有冲突和战争,不会有恐怖袭击,这也是人类所向往的。 | 小题3: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新地球”的引力是地球的2.2倍,任何物体的重量都会增加到现在的2.2倍,人类的平均身高会降低一些。 | B.地球上之所以会存在白昼和黑液的更替,是因为地球自转的原因。“新地球”不能自转,因此没有白昼和黑夜的更替。 | C.按照人类目前的科学技术,是不可能到达这颗离我们过于遥远的“新地球”的,因此这个人类的第二家园就形同虚设。 | D.新太空的寻找与发现是必不可缺的,仰望星空找寻“新地球”,建设我们人类的新家园,这是人类发展的最终趋势。 |
|
答案
小题:D 小题:B 小题:C |
解析
小题:D(不属于科学家关于宜居星球的基本定义的范围。) 小题:B(该句处在第3段的最后,起总结作用。A、C、D项都是对第3段前半部分的归纳,B项则属无中生有。) 小题:C(A“人类的平均身高可能会降低一些”;B“它很可能不会自转”;D文中没有依据。) |
举一反三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3题。 维护艺术的尊严 叶廷芳 我在吴冠中先生身上看到多重的组合:他原是一个农村的土娃娃,后来却成了大巴黎的洋学子;他初恋于文学,却终恋于美术(也可以说,美术是他的“原配”,而文学是他的“情人”);他看家的本事是油画,但水墨的功底也过硬。这种种因素的融合,最后成就了他成为杰出的画家、出色的作家和别具慧眼的美学家。这几个“家”的相互辉映,成了中国当代画坛的一朵奇葩。这朵奇葩既是现代的,民族的,又是世界的。 我说过:艺术的魅力在于“味儿”。吴先生不仅用手、用心在画,而且用脑子在画,这赋予吴先生的绘画以最宝贵的品格。 吴先生的画是中西融合的成功范例。他融入的是中西文化和艺术的不同理念和精神,而不是在形式和风格的符号上或技法上做文章。他的《长江三峡》和《大巴山中》等作品,把油彩和水墨处理得天衣无缝,既有油画的品性,又有国画的气色。我个人一直把吴冠中先生认作是当代的石涛。他赞赏的石涛名言“无法而法为至法”、“古人之须眉不能长我之须眉”,乃至理名言。吴先生说:“只局限本民族这一个老爷爷的知识圈中创新,创不了今日之新,明日之新。”高见!固守传统,只会窒息传统。艺术语言是没有国界的,只有站在时代的制高点,以人类最高智慧的成果为坐标,才能突破本民族传统的历史局限,创造出有别于传统又发展和丰富传统的作品。 有的人总热衷于扮演民族传统的守护神,好像只有这样才爱国,但若依了他们的主张,必定是误国,这也是吴先生在文章中指出过的。近一两年来建筑界有几位朋友纷纷写文章,题目分别为《建筑慎言“艺术”》、《建筑慎言“创新”》、《建筑慎言“接轨”》,形成了一个系统。这些学者对自己的本行确实钻得很深,也爱得很诚,可惜他们的大脑已被固有的审美信息饱和了,形成了泥古、厌新、拒外的思维模式。从世界文化和文明的发展来看,这样的思维显然不属于创新思维,倒可以说是一种民族自恋情结的宣泄。无论是古代的还是现代的世界艺术史均已证明,“反传统”才是艺术发展的推进器。看一下西班牙的几位现代艺术大师,如毕加索、达利、高迪等人的经验就明白了,反传统的人并不是不要传统,只是不重复传统而已,因为重复乃是匠人的习性,而创造才是艺术家的本色。吴先生之所以有今天,就在于他具备着这样的本色。也正因为如此,吴先生曾直言不讳地指出了中国艺术的一个积弊:90%都是“匠人之作”!真是振聋发聩啊! 吴先生是一个执著的艺术精神的守护者和拓荒者。为了维护艺术的尊严,为了验证现代艺术的价值,他通过自己丰富艺术实践的体验,通过他独具见地的美学卓见,通过他那支生动、犀利的笔,表现了抗衡各种阻力、扫除一切陈腐观念的勇气。在他身上集中了我所企盼的一种精神人格,即:虎的雄姿,鹰的视野,牛的精神。他在艺术上和人格上都是我的楷模。 ——2007年09月21日《光明日报》 小题1:下列关于“艺术的尊严”的解说,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A.就是打破艺术的国界,站上时代的最高点,以人类最高智慧的成果为坐标去创造艺术。 | B.就是以爱国为根本出发点,深入钻研并真诚热爱本行业,坚决地守护民族传统艺术。 | C.就是把反传统作为艺术发展的推进器,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创造,努力体现出艺术的本色。 | D.就是勇于突破本民族传统的历史局限,创造出有别于传统又发展和丰富传统的作品。 | 小题2:下列与吴先生的艺术主张和艺术实践不相一致的一项是 A.吴先生的绘画中最宝贵的品格是用手、用心、用脑子在画。 | B.吴先生认为“匠人之作”的要害,是重视传统但重复传统。 | C.吴先生《长江三峡》等作品是在形式和风格上中西融合的成功范例。 | D.吴先生能坚持以丰富的艺术实践和犀利的笔触来维护艺术的尊严。 | 小题3:下列对文章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吴冠中先生在油画、水墨画等方面的出色功底,使他成为中国当代画坛的一朵奇葩。 | B.吴冠中先生不仅对前人的艺术理论备加赞赏,而且具有自己的真知灼见。 | C.建筑界几位朋友写文章之所以会错误,是因为大脑中有泥古、厌新、拒外的思维模式。 | D.吴先生以虎的雄姿维护艺术尊严,以鹰的视野中西融合,以牛的精神坚持拓荒。 |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藏书楼,是对我国古代官方机构、宗教寺院、民间团体和私家收藏图书文献的建筑物的统称,也是图书主人、学者和书生研读、辑录、考订、校勘图书的处所。中国藏书楼的规模、历史和功绩在世界文明史上独一无二。 据不完全统计,我国历史上相继出现过几千座藏书楼,其中有一定影响的达1000多座。藏书楼是中华学子的精神家园,它们哺育了一代代读书人,传播着博大精深的中国历史文化,同时承担着对古代典籍收藏、保护的重任。在古文献的研究、校勘、刊布发行等方面,作出过不可磨灭的贡献。广义而言,它是现代图书馆和档案馆的前身,曾在中华文化的传承过程中发挥过重要作用。 严格说来,“楼”应是构架为二层或二层以上之建筑。藏书楼中,符合其制者不少,但多又不以“楼”名之。“藏书楼”之名,实为泛指。无论是早期用于藏书的山洞、石室、仓房、地窖,还是后来的厅室、平房、经堂、书院,只要是藏书之所,皆可统称为藏书楼。除以楼命名者外,斋、阁、堂、室、居、轩、馆、亭、房、洞等,皆可名之。 据文献记载,我国古代藏书的历史非常悠久。先秦时期,官方藏书便已很有规模,有商王室藏书、周王室藏书、诸侯藏书等。商代藏书最有力的实证,是在河南安阳小屯村发现的殷墟甲骨。甲骨文献是我们现在能够看到的我国最早的典籍史料。它的集中安放地,可以称之为我国藏书楼之雏形。时至周代,“图书”种类大增。除甲骨文献外,竹木简册、玉版和早期的丝绸类帛书等开始现身,并收藏于“图室”之中。春秋时期,诸侯各自藏书,鲁国收藏周室图书典籍甚丰,“周礼尽在鲁矣”。而私人藏书,作为藏书事业的一个新类型也初见端倪并很快形成规模。 汉代,藏书事业得到极大发展。魏晋南北朝时期,战乱不息,烽烟四起,官府藏书屡遭毁损,但各朝统治者都热心搜集图书,梁武帝还特辟“文德殿”和“华林园”典藏书籍。隋唐五代时期,雕版印刷术的发明与使用,为印书和藏书事业兴旺提供了技术保障,民间藏书家的人数大幅增长。到唐代,万卷以上的藏书家超过以往历代之和。随着佛教和道教的传播和兴盛,宗教经籍数量扩大,佛道寺观藏书数量亦大增。两宋的私人藏书在我国藏书史上也有过辉煌的一页,藏书家人数之多,分布之广,藏书数量之大,均超过宋以前历代总和。明王朝统治近300年,社会相对稳定,经济繁荣,迄今所存明代藏书楼虽数量不多,然极具代表性。我国现存最古老的私家藏书楼——浙江宁波天一阁便是最好的例证。清代编辑《四库全书》,分七处贮之,官家藏书在我国古代藏书事业上达到了巅峰。 古代藏书楼不仅收集、保存了丰富的文献典籍,同时也整理、传播了博大精深的祖国文化,在传承民族文化方面功不可没,泽及后人。 小题1:下列关于“藏书楼”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藏书楼,是我国古代民间、寺院、官方和私家收藏图书文献的地方。 | B.在世界文明史上,中国藏书楼的规模、历史和功绩是其他国家比不上的。 | C.藏书楼,是图书主人、学者和书生研读、辑录、考订、校勘图书的楼阁。 | D.藏书楼是现代图书馆和档案馆的前身,为中国历史文化的传承发挥过重要作用。 | 小题2:下列不可作为“我国古代藏书的历史非常悠久”论据的一项是 ( )A.商代藏书最有力的实证,是发现于河南安阳小屯村的殷墟甲骨。 | B.春秋时期,诸侯各自藏书,鲁国收藏周王室的图书典籍非常丰富。 | C.我国现存最古老的私家藏书楼——浙江宁波天一阁便是最好的例证。 | D.从先秦到清代,古代藏书楼在传承民族文化方面功不可没,泽及后人。 | 小题3:根据文中信息,以下推断不恰当的一项是 ( )A.现代图书馆和档案馆取代了藏书楼,藏书楼已经失去了它的使用价值。 | B.两宋的私人藏书在我国藏书史上留下了辉煌的一页,得益于印刷技术的进步。 | C.私人藏书作为我国藏书类型中的一种,从春秋时期一直延续到现在。 | D.佛教和道教的传播和兴盛,宗教经籍数量扩大,推动了中国文化多元化的发展。 |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8月19日是中国民间传统节日“七夕”。媒体给予了相当热情的关注,商家也借此推出种种“情侣消费”,回归传统的热潮似乎在传统节日上找到了“灵魂附体”的感觉,人们也似乎感到了传统复苏的力量。然而,这是否就意味着传统文化的兴盛?事情恐怕不是那么简单。 人们对传统节日的重视,是近年来“传统文化热”的一个表现。和读经、穿汉服、讲国学、祭祖先等行为一样,过传统节日所涉及的核心问题,就是如何在现代社会中保存、延续和弘扬传统文化。尤其在全球化浪潮冲击之下,“我们是谁”的困惑越来越多,而答案的寻找离不开回归传统。虽然,在近代以来的整个现代化进程中,传统文化命运多舛——既被当作封建社会的“余孽”而遭排斥,也被认作旧时代的“象征”而受清算。但是,传统文化作为人们确立自我定位和民族认同的资源,它的生命力和影响力并不会轻易消散。因而,当下对传统节日的倡导,重点不在于恢复一些旧有的仪式,而在于发现其中蕴涵的价值观念、道德情操和审美情趣等可以塑造思维、行为模式和确定身份的“基因”。正如人们所言,通过具体的传统文化形式去宣扬其内在精神,这是文化上的自信和自觉。 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都内含有一种尊重传统文化的心态。这不仅意味着人们对传统文化应有较好的认知和理解,而且必须承担起一定的责任。然而,现实中很多人把对某些具体文化形式的粗俗模仿当作尊重,甚至以尊重为名行谋利之实,破坏性极大。这几年,我们可以发现这样一种怪象:一方面,一些地方或是大兴祭祀活动,或是争夺历史文化名人、神话传说的“产权”,传统文化热得“一塌糊涂”;另一方面,历史文化遗产却频遭破坏,悲剧一次次上演。一边是煞有其事的“保护”,一边是毫无顾忌的破坏,传统文化在利益图谋和责任缺失的夹击下,处境并不令人乐观。此外,传统文化热带来的商机也可能使文化活动变成商业秀,成为商家包装的“文化快餐”,非但不能起到滋养的作用,反而坏了人们的胃口。因而,传统文化由冷到热,固然有可喜之处,但里面的陷阱也着实不少。如果没有纯正的尊重和弘扬传统文化的态度,结果可能适得其反。 通过“七夕”之类传统文化的表现形式,转化历史文化传统,使之适合于现代人的生活方式,这是传承传统文化的必要途径。这个过程不是一味呼吁回归传统或者抵御外来影响就能实现的,而恰恰是考验人们智慧和耐心的地方。 小题1:下列对“灵魂附体”一词的理解,最准确的一项是A.回归传统的热潮在传统节日上找到了传统复苏的力量,通过具体的传统文化形式去宣扬其内在精神。 | B.发现了传统文化中蕴涵的价值观念、道德情操和审美情趣等可以塑造思维、行为模式和确定身份的“基因”。 | C.和读经、穿汉服、讲国学、祭祖先等行为一样,实现了在现代社会中保存、延续和弘扬传统文化。 | D.通过“七夕”之类传统文化的表现形式,转化历史文化传统,使之适合于现代人的生活方式。 | 小题2: 以下不属于“人们对传统节日的重视”原因的一项是A.在全球化浪潮冲击之下,“我们是谁”的困惑越来越多,而答案的寻找离不开回归传统。 | B.传统文化作为确立自我定位和民族认同的资源,其生命力和影响力不会轻易消散。 | C.是近年来“传统文化热”的一个表现,这和媒体给予的热情关注和商家的包装有关。 | D.在近代以来的现代化进程中,传统文化命运多舛,曾被认作旧时代的“象征”受清算。 | 小题3:下列表述属于“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的一项是 A很多人把对某些具体文化形式的粗俗模仿当作尊重,甚至以尊重为名行谋利之实,破坏性极大。 B. 一些地方或是大兴祭祀活动,或是争夺历史文化名人、神话传说的“产权”,传统文化热得“一塌糊涂”。 C.应有尊重传统文化的心态。人们对传统文化不仅应有较好的认知和理解,还必须承担起一定的责任。 D. 传统文化可图谋利益,传统文化热带来的商机使文化活动变成商业秀,成为商家包装的“文化快餐”。 小题4:根据原文的信息,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A.中国民间传统节日“七夕”,在媒体的热情关注和商家推动下形成回归传统的热潮,这意味着传统文化的兴盛。 | B.某历史文化遗址,如果被开发作为旅游点,给商家带来了利益,也使该遗址广为人知,不一定是尊重传统文化。 | C.我们今天有不少地方的女性以穿旗袍为时尚,许多酒店装修得古香古色,这说明我们发现了传统文化的价值。 | D.今天我们倡导过传统节日,兴起读经、穿汉服、讲国学、祭祖先等行为,都必须严格按古代的原有模式来做。 |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不逢北国之秋,已将近十余年了。在南方每年到了秋天,总要想起陶然亭的芦花,钓鱼台的柳影,西山的虫唱,玉泉的夜月,潭柘寺的钟声。在北平即使不出门去吧,就是在皇城人海之中,租人家一椽破屋来住着,早晨起来,泡一碗浓茶,向院子一坐,你也能看到很高很高的碧绿的天色,听得到青天下驯鸽的飞声。从槐树叶底,朝东细数着一丝一丝漏下来的日光,或在破壁腰中,静对着喇叭似的牵牛花(朝荣)的蓝朵,自然而然地也能感觉到十分的秋意。说到了牵牛花,我以为蓝色或白色为佳,紫黑色次之,淡红者最下。最好,还要在牵牛花底,叫长着几根疏疏落落的尖细且长的秋草,使作陪衬。 北国的槐树,也是一种能使人联想起秋来的点缀。像花而又不是花的那一种落蕊。早晨起来,会铺得满地。脚踏上去,声音也没有,气味也没有,只能感出一点点极微细极柔软的触觉。扫街的在树影下一阵扫后,灰土上留下来的一条条扫帚的丝纹,看起来既觉得细腻,又觉得清闲,潜意识下并且还觉得有点儿落寞,古人所说的梧桐一叶而天下知秋的遥想,大约也就在这些深沉的地方。 (节选自《故都的秋》) 7.第一段列举了几处富有秋意的风景名胜,但点到为止,不作描述,原因是什么?下面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几处景点,“前人之述备矣”,不是本文写作的重点。 B.这些景观的特色与作者的主观色彩不一致。 C.这些景观虽富于秋的特色,但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 D.几处景点,游人如织,热闹非凡,与作者追求的清、静、悲凉的色彩不一致。 8.下列对描写牵牛花的文字的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A.“或在破壁腰中,静对着喇叭似的牵牛花(朝荣)的蓝朵,自然而然地也能感觉到十分的秋意”中的“破”字渲染了萧索的气氛。 B.把牵牛花描写成以蓝色或白色为佳的冷色调,是因为作者感到秋天来了,冬天也不远了,气温下降,天气也快冷了。 C.这蓝白色调与作者对秋的“清、静、悲凉”的体验,与作者的忧虑和冷落的心境是一致的。 D.几根尖细的秋草又显出萧疏,与蓝白的花相配,最能体现故都之秋的特色。 9.下列各项中,对这两段文字的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A.“租人家一椽破屋来住着”表达了作者寄人篱下的孤独感。 B.作者写景的意图是抒发向往、眷恋之情,在清、静、悲凉中,流露出作者深远的忧思和孤独冷落的感受。 C.“听得到青天下驯鸽的飞声”采用了以动衬静的手法。 D.“梧桐一叶而天下知秋”的意思是发现一点预兆就料到事物发展的趋向。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思想的市场,就像股票市场一样,总是过火。某种思想风行起来后,先是得到合理的发扬,接着就过了头,支持者拜倒在“非理性的繁荣”之下,然后就是破灭。 起源于1979年至1980年撒切尔——里根改革时期的保守主义思想,在盛行了近30年后,目前正在衰落。看一看格林斯潘去年出版的《动荡的年代》,你就知道思想环境的变化有多快。格林斯潘在1987年至2006年期间担任美联储主席,他盛赞金融市场的魔力,斥责呼吁加强监管的人愚蠢。格林斯潘曾被视为大师,地位无比尊贵,以至于麦凯恩去年提议由格林斯潘领导一个税务改革委员会。但眼下格林斯潘的声誉正在下滑,而麦凯恩则摇身一变,充当起监管的拥护者。 当思想牛市崩盘时,就会发生这种思想倒戈。当前的金融危机可溯源到里根——撒切尔时代的三种核心思想:提倡拥有住房、放宽金融监管和强烈信奉市场。近30年来,这三种思想都发挥了出色的作用,增进了繁荣和自由。但这些思想走过头了,在它们的共同作用下引发了一场灾难。 次级抵押贷款是当前金融危机的核心问题,它助长了无力供房者的购房梦想。2005年4月,格林斯潘称赞次级抵押贷款帮助更多人拥有了住房,称之为“市场反应的代表,推动了我们国家整个历史上金融服务业的发展”。作为里根——撒切尔改革的奇袭部队,投资银行家被容许拿他们的银行在这个新市场上押宝,因为监管者和政治家坚定地认为,市场具有神秘的自我调节机能。 其他具有里根——撒切尔时代特征的思想,包括私有化和促进民主等,同样经历了过火阶段。 撒切尔夫人的支持者最初提出私有化的想法时,被嘲笑为不切实际的梦想。但英国在航空公司和电信公司私有化上的初步成功,形成了蔓延至全球的风潮。而英国铁路私有化的失败,又产生了反冲作用。 同样,在保守主义时代开始时,海外战争在西方被视为过时的东西。但英国的福克兰群岛战争和美国入侵格林纳达,改变了这种情形。上世纪90年代,一系列成功的军事干预行动(第一次海湾战争、波斯尼亚、科索沃、塞拉利昂),使英美***对于动用武力变得更加随意,过于随意。入侵伊拉克和阿富汗引起的恐怖情绪,将意味着思想的钟摆未来将摆向相反的方向。 促进民主的思想经历了类似的盛衰周期。苏维埃帝国解体被视为右翼普遍主义(这种主义认为所有人都渴望民主自由的市场制度)的终极证明。民主全球化的拥护者变得更加自信。在上世纪80年代为欧洲的反苏异议分子提供道义支持的政策,到2003年已变异为用武力向中东输出民主的政策。一种成功的思想再次从合理走到过头,并再次产生了反冲。 大胆的思想投资者现在应该保持警惕。不久之后,放松监管和促进民主之类的思想又将被看好。 (取材于2009年1月12日《参考消息》) 小题1:最能准确概括作者认为引发金融危机的根本原因的一项是( )A.次级抵押贷款政策对无力供房者的购房梦的强大刺激。 | B.对私有化、放宽金融监管和市场自我调节的过分鼓吹。 | C.对外肆意地扩张,随意地使用武力,实行民主促进的政策。 | D.格林斯潘等人的误导及投资银行家在新市场上的错误押宝。 | 小题2:下列不属于“思想的钟摆将朝相反方向摆动”依据的一项是( )A.曾推动过社会繁荣和自由的保守主义思想,在盛行了近30年后,目前正在衰落。 | B.英国在航空公司和电信公司私有化上的初步成功,使倡导私有化成了蔓延至全球的风潮。 | C.英国的福克兰群岛战争和美国入侵格林纳达激励着肆意扩张的海外战争,正受到来自入侵伊拉克和阿富汗引起的恐怖情绪的困扰。 | D.上世纪80年代为欧洲的反苏异议分子提供道义支持促进民主的政策,在2003年变异为用武力向中东输出民主的政策后,再次产生了反冲。 | 小题3:根据原文信息,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 )A.里根——撒切尔时代提倡拥有住房、放宽金融监管,是因为监管者和政治家坚定地认为,市场具有神秘的自我调节机能。 | B.人类历史上每一种思想都经历了开始时的被嘲笑、风行起来后的发扬、过火直到破灭的过程。 | C.目前世界上加强监管和遏制民主之类的思想正处上风,相信不久之后,放松监管和促进民主之类的思想又将被看好。 | D.每一种思想的产生都有一定的社会环境,并将随着社会环境的变化而走向相反的方向。 |
|
最新试题
热门考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