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科学家们正在研究一个前沿课题——如何利用“虫洞”作为太空旅行的捷径。让太空人能在瞬间纵横宇宙。早在64年前,爱因斯坦就提出有关“虫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来源:不详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科学家们正在研究一个前沿课题——如何利用“虫洞”作为太空旅行的捷径。让太空人能在瞬间纵横宇宙。早在64年前,爱因斯坦就提出有关“虫洞”的理论。虫洞能扭曲空间,是宇宙的隧道,可以使原来相隔亿万里的地点变得近在咫尺。 不过,物理学家一直认为虫洞的引力过大,足以毁灭所有进入它的东西,因此不可能用于宇宙旅行方面。新的研究却发现,虫洞的超强力场可以通过“负质量”来中和,吸去周围所有的能量。“负质量”曾被认为只存在于理论之中。不过,最近这个观念已被打破,因为美国的洛斯阿拉莫斯实验室已经成功地证明,“负质量”存在于现实世界。根据维瑟领导的另一队研究人员的计算,“负质量”可以用来控制虫洞。他们指出,“负质量”能扩大原本细小的虫洞,使之足以让太空船穿过。 他们的研究结果引起美国太空总署的兴趣。太空总署正在考虑拨款资助有关研究。其发言人表示,虽然研究可能需要许多年,但是潜在的回报实在太大。他说:“这些研究会带来人类航天史的革命,使我们最终可以进行星际旅行。现在我们被困在地球上,要行至最近的另一个星座,需要数千年时间。未来的太空人却可以通过虫洞,在一瞬间到达如此遥远的地方。” 不过,许多科学家仍然对“虫洞旅行”持保留态度。他们指出,洛斯阿拉莫斯实验室所制造的“负质量”其实极其微量,要动用最精密的仪器才能勉强探测到。他们认为,要制造足以中和虫洞的“负质量”是几乎不可能的。 小题1:下列关于“虫洞”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虫洞能使宇宙中原本相距遥远的两地变得相近,是因为它能扭曲空间。 | B.虫洞具有超强力场,它产生的巨大的引力,能毁灭进入虫洞的物体。 | C.虫洞是宇宙隧道,它原本是比较细小的,太空船无法通过。 | D.虫洞中有“负质量”,当它达到足够量时,可以中和虫洞的引力。 | 小题2:对第二段的主要内容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虫洞的超强力场引力太大,足以摧毁太空部,因此不可能用于宇宙旅行。 | B.“负质量”存在的事实打破了“负质量只是在理论上存在”的观念。 | C.“负质量”的发现,为消除虫洞引力,扩大虫洞空间,从而实现“虫洞旅行”提供了可能性。 | D.“负质量”具有中和虫洞超强力场、消除虫洞引力,以及扩大虫洞的作用。 | 小题3:下列对文意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利用“负质量”来消除虫洞引力和扩大虫洞空间,这是实现“虫洞旅行”的必要条件。 | B.科学家们虽然对“虫洞旅行”持不同态度,但都承认虫洞和“负质量”的存在。 | C.因为目前科学家们只能制造极其微量的“负质量”,所以要实现“虫洞旅行”还需经历一个较长的过程。 | D.美国太空总署之所以考虑拨款资助有关虫洞的研究,是因为它具有极大的经济回报。 |
|
答案
小题:D 小题:C 小题:D |
解析
小题:(“虫洞”中没有“负质量”,它存在于“现实世界”。) 小题:(A.原文语意为可以借助“负质量”中和,从而能用于宇宙旅行 B.不是该段主要内容 D.不是“消除虫洞引力”而是“吸去周围所有的能量”。) 小题:(不是因为“具有极大的经济回报”而是研究会“带来人类航天史的革命”,实现星际旅行。) |
举一反三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火星地球化 ①现在的火星是一颗异常寒冷、充满敌意、遥远而又贫瘠的行星,其表面除了沙尘就是大块的石头。火星大气压力和表面大气温度极低,缺乏自由的氧和液态水,有毒气体的浓度却很高,辐射水平也高得致命,这些都使得生命几乎完全不可能在火星上存在。 ②不过有证据表明,虽然现在的火星环境非常恶劣,但是它过去曾经有过一个巨大的北部海洋,有过大量的流水,还有过以二氧化碳为主的浓密的大气层。正是基于这些发现,一些科学家开始考虑是否能通过人工干预来让火星恢复成可居住即可供生物利用的状态,这就是所谓的“火星地球化”。 ③借鉴地球大气演化的历史,科学家提出,首先要建设像地球寒武纪时期的大气世界,恢复火星厚厚的二氧化碳大气,恢复它的可居住状态,让陨击坑成为湖泊,让火星表面流水潺潺;然后是建设现代地球的大气世界,种植花草树木,让荒芜、干燥的火星原野和山坡上鲜花遍地、绿树成荫,绿色植物制造出氧气,最终让地球移民在飘浮着白云的蔚蓝色火星天空下生活。 ④科学家认为,火星与地球犹如“一母所生”,同宗同源,诞生的时间也相同,地球的历史在某种程度上应当可以反映火星的历史。在地球历史上,存在过两种明显不同的可居住条件:前寒武纪的居住条件和今天的居住条件。在大部分前寒武纪时期,地球大气的主要成分是二氧化碳,氮的含量很少,可供呼吸的氧含量更少,那是地球的原始大气。这样的大气不适于人类呼吸,但能满足当时大量的植物和微生物的需要。在今天,地球大气中有77%的氮、21%的氧,而包括二氧化碳在内的其他成分只占2%。地球大气中的氮提供了充足的缓冲气体,而氧则满足了人类的呼吸需求。 ⑤如果向火星大气注入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可以想象火星大气此后至少对植物和微生物来说是好的,犹如几十亿年前的地球大气那样。但是人类耐受二氧化碳的能力很低,如果人暴露在二氧化碳中,在很短时间内就会因吸入高剂量的二氧化碳而头晕、不省人事甚至死亡。 ⑥“火星地球化”的终极目标是实现向火星移民,这需要一个漫长而复杂的过程,仅增加火星大气压力和表面温度就可能需要几十年,而在这当中每前进一步都需要做很多艰苦的工作。 小题1:从原文看,与“火星地球化”没有直接关系的一项是 ( )A.通过人工干预的方式让火星恢复成可居住即可供生物利用的状态。 | B.有证据表明,过去的火星曾经有过一个类似于地球寒武纪时期的大气世界。 | C.借鉴地球大气演化的历史,并且向火星大气注入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 | D.在火星上先建设像地球寒武纪时期的大气世界,再建设现代地球的大气世界。 | 小题2: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现在的火星表面,环境非常恶劣,使得所有生命几乎完全不可能在上面活动。 | B.大部分前寒武纪时期,地球原始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满足了植物和微生物的需要。 | C.地球和火星的历史存在着联系,参照地球的历史有可能恢复火星的可居住状态。 | D.人类有智慧改变火星的恶劣环境,但仅仅恢复火星的二氧化碳大气也会很困难。 | 小题3:依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以下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 )A.前寒武纪时期的原始大气并不适于人类呼吸,因此那时的地球上可以有很多植物和微生物,但没有出现人类。 | B.作为人类艰苦工作的结果,地球化后的火星环境会优于现有的地球环境,而且不会出现环境污染及其威胁。 | C.改造火星需要大量的二氧化碳气体,但对可能的人类移民而言,火星大气中不能含有过量的二氧化碳。 | D.星际移民是“火星地球化”的终极目标,这昭示了人类现有生存环境面临危险的巨大严重性和紧迫性。 |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联合国发出全球海水变酸警告 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最近主办的一次研讨会上,与会的多国科学家警告说,全球海水的二氧化碳含量正在上升,从长期影响来看,它会导致海水的酸度增加。在此之前,美国《科学》杂志今年7月份发表文章指出,过去200年间排放到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有近一半已溶解到海洋中,致使海洋生态系统遭到破坏,影响海洋生物的骨骼和外壳生长的能力。 教科文组织政府间海洋学委员会执委秘书、教科文组织理总干事伯纳尔日前对此表示,全球海洋正在变酸的结论是科学家通过对世界各地海水监测研究后得出的,同时也被许多科学研究所证实。教科文组织正是基于这些科学研究发出海水变酸警告的。 伯纳尔指出,从近十年科学家对海水的监测研究结果看,海水中二氧化碳的含量确实上升了,如果海水中二氧化碳的含量再持续增加50年,我们将面临严重的后果。酸化的海水会使许多海洋生物无法生存,这些海洋生物的消失会破坏海洋食物链,从而以人们现在还无法理解或预测的方法改变海洋,改变地球化学构成。 他进一步解释说,如果全球海水进一步变酸,在高纬度地区,海水分层的现象将更为严重,海水表层的营养物质和含量将进一步减少,浮游植物将有更多的日照时间,这一切都将影响海洋生物生态构成。在酸度比较高的海水中,许多有壳类海洋生物将无法生长和繁殖。如果再加上海水温度的提高,将对珊瑚礁构成严重的威胁,到这个世纪末,珊瑚礁将完全消失。 伯纳尔强调,海水变酸将是一个自然发生与漫长的过程。他说,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的增加会使海水吸收更多的二氧化碳,从而引起海水酸度的增加,这是一个自然发生的过程。不过,海洋中二氧化碳长期的积累才会产生海水变酸的效果,这不是一年两年的事情,而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伯纳尔同时表示,海洋吸收二氧化碳可以缓解温室效应对人类产生的影响,是一件对人类有利的事情。但是,海洋吸收二氧化碳是有限度的。此次会议的有关报告指出,海洋每年可能收1/3的人类活动所产生的二氧化碳量。据估算,海洋每天吸收的二氧化碳大约有2000万到2500万吨。应该说,目前海洋还处于一个缓冲区阶段,也就是说,海洋能既吸收二氧化碳,又不对海洋生物造成影响。海洋具有很强的缓冲特性。海水真正变酸之前,还能吸收大量的二氧化碳。否则的话,地球的气温会上升得很快。 伯纳尔还强调,为了准确了解海水变酸对海洋生物、对环境的长期影响,科学家还需要做更多的研究,包括什么时候海洋表层的海水将不再吸收二氧化碳,而是把二氧化碳重新释放到大气中?在什么情况下,海洋的深层海水将把表层海水中的二氧化碳解析出来,带入深海水流循环,从而使表层海水重新具有吸氧能力?对这些问题的回答将帮助人们达到更好地保护海洋的目的。 (选自《科技日报》,有删节) 小题1:不完全属于伯纳尔指出的海水进一步变酸后“我们将面临严重的后果”的一项是( )A.海水进一步变酸会使许多海洋生物无法生存,从而破坏海洋食物链,改变海洋和地球化学构成。 | B.海水分层现象将加剧,表层的营养物质和含氧量将减少,浮游植物日照时间会更多,从而影响海洋生态构成。 | C.将影响海洋生物的骨骼和外壳的生长,有壳类海洋生物将无法生长和繁殖。 | D.海水进一步变酸加上海水温度提高会对珊瑚礁构成严重威胁,到这个世纪末,珊瑚礁将完全消失。 | 小题2: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美国《科学》杂志发表的研究文章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出海水变酸的警告的原因之一。 | B.从近10年科学家监测研究结果看,海水中二氧化碳的含量再持续增加50年,海水才会变酸。 | C.海水变酸虽然有其弊端,但对人类也有好处,它可以缓解温室效应带来的影响。 | D.海水变酸是一个自然发生与漫长的过程,它对海洋生态的影响也是长期的。 | 小题3:根据原文信息,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人类继续向大气排放二氧化碳会加剧海水变酸的速度。 | B.目前海水吸收二氧化碳的能力还很强,还有很大的潜力。 | C.海水可以将吸收的二氧化碳释放到大气中,或者解析到深层海水里。 | D.人们对海水变酸这一现象还缺乏更深入的了解。 |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鸟巢”是2008年北京奥运会主体育场,坐落在奥林匹克公园中央区平缓的坡地上,其空间效果具有前所未有的独创性。整个体育场结构的组件相互支撑,形成网格状的构架,外观看上去就仿若树枝织成的鸟巢,其灰色矿质般的钢网以透明的膜材料覆盖,看台是一个土红色的完整的没有任何遮挡的碗状造型。“鸟巢”完全符合国家体育场在功能和技术上的需求,又不同于一般体育场建筑中大跨度结构和数码屏幕为主体的设计手法。形象完美纯净,外观即为建筑的结构,立面与结构达到了完美的统一。 撑起“鸟巢”的铁骨钢筋的是一种叫做Q460的钢材。Q460是一种低合金高强度钢,它在受力强度达到460兆帕时才会发生塑性变形,这个强度要比一般钢材大,因此生产难度很大。这是国内在建筑结构上首次使用Q460规格的钢材,而这次使用的钢板厚度达到110毫米,也是以前绝无仅有的。另外,体育场外壳采用可作为填充物的气垫膜,使用这种膜后,体育场内的光线不是直射进来的,而是通过漫反射,使光线更柔和;由此形成的漫射光还可解决场内草坪的维护问题,阳光可以穿过透明的屋顶满足室内草坪的生长需要;同时也使屋顶达到完全防水的要求,有为座席遮风挡雨的功能。体育场内共设置十万个座席,这些座席环抱着赛场的收拢结构,上下层之间错落有致,无论观众坐在哪个位置,和赛场中心点之间的视线距离都在140米左右。其中20000个临时座席分布在体育场的最上端,且能保证每个人都能清楚地看到整个赛场。 更为匠心独具的是,“鸟巢”把整个体育场室外地形微微隆起,将很多附属设施置于地形下面,这样既避免了下挖土方所耗的巨大投资,而隆起的坡地在室外广场的边缘缓缓降落,依势筑成热身场地的2000个露天坐席,与周围环境有机融合,并再次节省了投资。 整个建筑将中国传统文化中镂空的手法、陶瓷的纹路、红色的灿烂与热烈,与现代最先进的钢结构设计完美地相融在一起,具有不可思议的戏剧性和无与伦比的震撼力。许多看过“鸟巢”设计模型的人这样形容:那是用树枝般的钢网把可容10万人的体育场编织成一个温馨的鸟巢!它是用来孕育与呵护生命的“巢”;同时更像一个摇篮,寄托着人类对未来的希望! 小题1:下列各项不能体现“鸟巢”在建筑设计方面匠心独具之处的是 ()A.体育场使用特殊材质的Q460钢架形成网格状的构架。 | B.体育场外壳采用可形成漫反射且能够防水的气垫膜。 | C.体育场以外部的钢灰色和内部的土红色为主要色调。 | D.体育场室外地形微微隆起,附属设施置于地形下面。 | 小题2: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鸟巢”在设计上追求独创性,所以没有一般体育场的大跨度结构和数码屏幕。 | B.因为“鸟巢”的外壳以透明的膜材料覆盖,所以称其“外观即为建筑的结构”。 | C.按照设计,在“鸟巢”里,观众无论坐在哪一个位置看比赛,效果都是一样的。 | D.“鸟巢”与周围环境的融合以及对外部空间的利用,都出自建筑者的独特设计。 | 小题3:根据原文的信息,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体育场的外观之所以设计成“鸟巢”造型,主要是为了追求其空间效果上的独创性,在技术层面则并无特别意义。 | B.“鸟巢”的整体设计和内部构造都充分体现了一种以人为本的人文主义精神,符合2008年北京“人文奥运”的理念。 | C.“鸟巢”所具有的“戏剧性”和“震撼力”主要是来自于它身上所体现出的传统与现代、文化与科技的高度融合。 | D.无论是作为体育场馆而言,还是作为北京奥运会的标志建筑而言,“鸟巢”都具有非比寻常的价值和重大的意义。 |
|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话不絮烦,两个相别了。林冲自来天王堂,取了包裹,带了尖刀,拿了条花枪,与差拨一同辞了管营,两个取路投草料场来。正是严冬天气,彤云密布,朔风渐起,却早纷纷扬扬卷下一天大雪来。 小题1:对文中画线句的含义,分析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持续不断,风大,时间长 | B.雪花之大,时间长,范围广 | C.雪花飞扬,风烈,范围广 | D.持续不断,风雪交加,时间长 | 小题2:对上文中风雪描写的作用,分析不当的一项是( ) A.渲染严酷的气氛 | B.推动故事情节发展 | C.暗示一场危险正袭来 | D.给人物的活动作了铺垫 | 小题3:对下列句中“却”字的用法分析恰当的一项是( ) ①他却交头接耳,说话都不听得。①不想今日却在这里撞见。③等到天明,却作理会。④却待开门来救火,只听得外面有人说将话来。⑤却早纷纷扬扬卷下一天大雪来。A.①③⑤相同,②④不同 | B.①②③ 相同,④⑤不同 | C.①②③④⑤都不同 | D.②⑤相同,①③④不同 |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3题 敬畏伦理与社会和谐 在中国,“伦”“理”二字的合用,最早见于秦汉之际成书的《札记》:“凡音者,生于人心者也;乐者,通伦理者也。”所谓“敬畏伦理”,是指人类在面对具有必然性、神圣性的对象时所遵循的警示、规约自身言行的道德规范和伦理准则。“敬”体现的是一种人生态度和价值追求,它促使人们“自强不息”、有所作为;“畏”显示的是一种警示的界限和自省的智慧,它告诫人类应“厚德载物”、有所不为。 敬畏伦理是在人类特有的敬畏感基础上产生的一种最基本的道德规范。敬畏感不是与生 俱来的自发情感,即是说它不是单纯依附在人与动物身上的自发的畏惧或恐惧的感觉,而是在社会中培养的人性情感。它是社会、文化、历史的产物,是一切善恶观念的基础。敬畏感也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始终处于生成的过程之中的。敬畏感不是愚昧、猥琐的代名词,而是人类拥有伦理智慧的象征。没有敬畏感的时代是野蛮的时代,没有敬畏伦理规范的社会是无序的社会。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的客观必然性、不可抗拒性,使得人类有足够的理由去敬畏它,而不是去冒犯和亵渎它。对必然性的认识、敬重与遵循,有利于人类的发展、社会的和谐。 对和谐与秩序的追求是人性使然,这种追求使得人类必须对自身的言行进行约束和规范。康德对“头上的灿烂星空、心中的道德律令”的敬畏,中国哲人对“天人合一”境界的向往、对“慎独”“敬其在己者”的崇尚,都凸显了敬畏伦理为人类自身立法的恢弘气象。对神圣事物或力量的敬畏,不仅是人类的伦理义务和责任,而且是人类自身生命情感的内在诉求。 在人类进化的历程中,敬畏伦理警示着人们的思想、规范着人们的行为,是人类培养理想人格、安身立命的根本,从而对自然的合理演化、社会的有序发展、人类的文明进化起着积极的作用。东西方贤哲们大多都表达过他们的“敬畏”之情。孔子曰“君子有三畏”,其首畏是“畏天命”,即对不可抗拒之必然性的敬畏;老子则表现出对生命本身的敬畏,“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及吾无身,吾有何患”;海德格尔认为,“畏之所畏就是世界本身”。正是出于敬畏之心,出于人性中蕴涵的与宇宙万物共生共荣的内在诉求,人们才崇奉被称为敬畏伦理的道德规范,并将拥有这种道德品格的人称为君子、圣贤。 当今时代,随着人们认识世界的水平愈来愈高、改造世界的能力愈来愈强,一些人的敬畏感却愈来愈淡漠,敬畏伦理所具有的神圣性、警示性和规范性也在逐渐弱化。这种趋势的存在,虽然在某种意义上张扬了人的主体性,但也相应地滋生、助长了人类病态的痴狂,增添了社会的不和谐因素。《大佛顶首楞严经·卷四》云:“狂性自歇,歇即菩提。”正是人类明智的“狂性自歇”才使得敬畏伦理的智慧之光普照大地,人类也才不至于毫无顾忌地为所欲为,进而才得以拥有自己的自然和精神家园。 和谐社会的构建有赖于公民的人格完善,而公民的人格完善取决于仁爱之心的培育、社会责任感的加强、道德境界的提升和对必然性律令的敬畏。人类应该有所敬畏。对敬畏感的褒扬,并不意味着宣传愚昧与迷信、抹***人的主体能动性,而是主张对人的主体性加以适度限制,即对人的狂妄浅薄、妄自尊大、不自量力等予以合理规约。这种限制和规约,有助于人类心灵的净化、人格的完善,特别是在人的主体性已得到极大张扬的今天,尤为必要。 小题1:下列各项不属于“敬畏伦理”的表现的一项是( )A.《礼记》中对“凡音者,生于人心者也;乐者,通伦理者也”的记载。 | B.康德对“头上的灿烂星空、心中的道德律令”的敬畏。 | C.中国哲人对“慎独”“敬其在己者”的崇尚。 | D.《大佛顶首楞严经·卷四》中对“狂性自歇,歇即菩提”的表述。 | 小题2:根据文意,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敬畏伦理”是人类用以规约自身言行的道德规范和伦理准则,人们在它的约束下有所为或有所不为。 | B.敬畏伦理是在人类敬畏感基础上产生的一种最基本的道德规范,是自然、社会、文化和历史的产物。 | C.敬畏感始终处于生成的过程之中,它不是愚昧、猥琐的代名词,而是人类拥有伦理智慧的象征。 | D.对和谐与秩序的追求是人性使然,这种追求使得人类必须对自身的言行进行约束和规范。 | 小题3:下列关于人类要有“敬畏伦理”的原因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敬畏伦理”不仅是人类的伦理义务和责任,也是人类自身生命情感的内在诉求。 | B.“敬畏伦理”警示着人们的思想,规范着人们的行为,是人类培养理想人格、安身立命的根本。 | C.当今时代,一些人的敬畏感愈来愈淡漠,“敬畏伦理”所具有的神圣性、警示性和规范性逐渐弱化,这增添了社会的不和谐因素。 | D.对敬畏感的褒扬,并不意味着宣传愚昧与迷信、抹***人的主体能动性,而是主张对人的主体性加以适度限制。 |
|
最新试题
热门考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