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18分)杰出的音乐家(节录)(巴西)马·德·安德拉德①我要向我的读者介绍一位音乐家。我认为他是现代世界上最伟大的、最应该受到世人崇敬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来源:不详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18分) 杰出的音乐家(节录) (巴西)马·德·安德拉德 ①我要向我的读者介绍一位音乐家。我认为他是现代世界上最伟大的、最应该受到世人崇敬和学习的音乐家。对我来说,介绍这位音乐家是不存在选择的犹豫的。我说过,艺术是生活的要素,而不是幸存的要素。艺术家之存在,不是为了成为富翁或名人,而是为了用他的定义和判断在生活的过程中帮助人;我的信念,我的激情,毫不迟疑地将聂耳的名字印在这张纸上。在我们中间,知道这位伟大的中国人的人不多。多亏《音乐教育》杂志,我才能为他唱一支赞歌,介绍一下他的生活。 ②聂耳,有一天从父母家逃走。这位出生在云南的中国人很快遇到一群流浪歌手,跟着他们拉小提琴。他就这样开始了流浪生涯,时而生活在繁忙的码头上,时而生活在汗流浃背的城市工人中间,时而又生活在种水稻的农民和茶农中间,他了解大千世界的各种人。他在他们中间生活,和他们一起干活,用小提琴的声音鼓舞着他们。聂耳的心中装满了故乡的歌曲。 ③在故乡的古老旋律的精神激励下,他也开始歌唱了。聂耳当时对音乐所知甚少,只会拉他的小提琴。但是他的富于人情味的歌曲以难以置信的速度传播开来,比如《码头工人歌》《开路先锋》《渔光曲》。他的歌家喻户晓,无人不唱,想唱歌的人都喜欢他的歌。 ④但是,众人最爱唱的、聂耳出于对他一生最重要的问题的关心而作的歌,却是《义勇军进行曲》。这支歌表现了他对压迫者日本人的仇恨。他睁大噙着愤怒的泪水的眼睛高喊:“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全中国的人在“起来!”的呐喊声中站起来了。 ⑤不寻常的故事发生在日本人袭击沿海大城市的时候。中国的大学就在那些城市里,后来遭到了破坏。但是“起来!”的歌声总是回荡在师生中间。决定把大学迁到敌人达不到的内地去。铁路和火车都被破坏,也没有汽车和足够的卡车,没有任何运输工具,只好用师生的双肩把书和仪器扛走。仅有几副临时绑的担架由哲学、医学和文学系的“脚夫”抬着,把最重的仪器运走。 ⑥这是人类的全部历史上所知道的最罕见、最奇特的撤退。课没有停上。当走到一座树林的阴凉里,当一天的疲劳一步步换来夜晚的安静,必定有一位教授讲老子,有一班学生分析莎士比亚。有时会有一只日本乌鸦在云端轰鸣,迅速冲下来,又立即逃走。因为那些撤退者,骨瘦如柴的撤退者,只能用孔子的教导和对日寇的蔑视来回答。大家面临的是死亡和死亡的考验。“起来!起来!”大家唱起来。聂耳的颂歌发自大家的内心,在挂着眼泪的嘴上爆发。在聂耳的歌曲鼓舞下,大学慢慢撤退到了中国的边远地区。 ⑦聂耳?……他很久以前就去世了,是被日本人***死的。有一天,他意识到自己肩负的责任,于是发生了思想斗争。毫无疑问,他把自己的歌曲服务于中国的建设事业,把自己的全部力量献给了最早的爱国歌唱团的组建工作。但是这一切,无论其伟大的意义还是他实践的生动艺术,都不能说明他在技巧上的欠缺是应该的。他需要深造。但是去哪里呢?中国不具备他需要的条件;富足的美国或欧洲也不会接纳他这个乞丐和他的小提琴。他唯一可能的选择只有日本。 ⑧聂耳把他的朋友们叫在一起,把他的决定告诉他们。是的,他很清楚,他的名字在黑名单上,敌人很可能暗***他。但是面对他对祖国所负的责任,他宁肯死去也不耻辱地活着。他又把他最亲密的朋友刘良沫找来,把最后的嘱托告诉他,便于1933年6月动身去日本了。他是小青年,还只有23岁。但是过了不到一个月他就死了。在检查了一具流血的尸体后,日本警察正式发表看法说:“他是溺死的。” ⑨聂耳是我们时代最伟大的音乐家。他非常清楚,在生活的某些决定性时刻,艺术应该自愿地服务。聂耳的见解促进了中国数百个爱国的歌唱团的产生。聂耳极大地推动了他的人民的觉醒。在他的祖国,谁都会唱“起来”。它已经变成中国千百万游击队员的国歌。聂耳是我们时代最伟大的音乐家。 【注】马·德·安德拉德(1893—1945)巴西著名诗人、小说家。 小题1:文章第一段对聂耳进行了高度评价,有何作用?(4分) 小题2:文章多次重复“起来”这句歌词,有什么用意?(4分) 小题3:文章的七、八两段突出表现了聂耳什么样的精神品质?(4分) 小题4:文章最后一段在内容上和第一段是否有重复之嫌,请谈谈你的理解。(6分) |
答案
小题1:承接标题“杰出的音乐家”,(2分)从而引出下文介绍聂耳的生平、创作及去世。(2分) 小题2:表达了对压迫者的仇恨,(1分)对被压迫者的鼓舞及凸现了聂耳作品对人民觉醒的促进作用,(2分)突出了聂耳杰出的音乐才华和伟大的使命感(1分) 小题3:为了更好地履行对祖国肩负的责任,努力地提升艺术技巧的追求精神;面对危险毫不畏惧的牺牲精神;为中国爱国艺术工作发展的无私奉献的精神。(4分,一个一分,两个2分,三个4分) 小题4:不是重复。(2分)最后一段对聂耳的高度评价是建立在对聂耳生平、伟大艺术成就及其作品的鼓舞价值的介绍和阐释基础上得出的,具有无可辩驳的客观性;(3分)是对第一段有关聂耳评价的递进与强化。(1分) |
解析
无 |
举一反三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张海迪:榜样的新力量 2008年11月13日,北京,中国残联第五次全国代表大会举行全体会议,宣布了中国残联第五届名誉主席、主席团和执行理事名单。此次会议吸引了众多媒体的目光,不仅仅因为邓朴方卸任,更多的关注则是张海迪接任。曾经淡出公众视野许久的张海迪再次重回舆论中心。 在张海迪的个人博客上,一篇《我的留恋》即论及离开作协赴任残联,短短几天,其下留言回复已有30多页,1000多条,大多数是祝福和希望。这个从2005年便开始写博客,经常凌晨还在更新日志的女人,因何引发了公众如此之大的热情? 张海迪的成长,是一种典型。从一个"自强不息"的普通残疾女青年,到后来的哲学硕士和作协副主席,再到今天残疾人联合会"一把手",她似乎永远充满了激情和动力,又以之自觉影响身边的人,天生为"榜样"这个词而活。 1983年初。时任团中央书记的王兆国正在寻找合适的榜样典型。在各地报上来的名单里,团中央宣传部相中了张海迪:5岁起即因脊髓病胸部以下全部瘫痪,自学完中学课程,"文革"时随父母下放农村,却给孩子当起了教书匠,并自学针灸为乡亲们免费治疗,此后自学多门外语,还干过无线电修理工。1983年5月,中共中央发出《向张海迪同志学习的决定》,***、叶剑英、李先念等***先后为张海迪题词。报纸上争论过"海迪应不应该结婚",还有人指责张海迪"为什么非要留长发",定价4角的张海迪事迹手册《闪光的生活道路》印数突破了500万册。她成为了一代人的记忆,青年人们的偶像。 在关于张海迪的大事记中,1984--1991这几年,似乎是一个空白期。转折发生在1983年3月11日,当天,她在人民在会堂作完报告,回到招待所,突然陷入昏迷,停止呼吸,经紧急抢救才从死亡线上拉回来。此后,张海迪回到济南疗养,父母也调回省城。1991年,医生告诉张海迪,她得了黑色素癌,此后确诊为基底细胞癌。不管保守治疗还是动手术,都只有"半年",也就是说,半年以后就"没有海迪了"。张海迪听了之后猛地一惊:"真的吗?"但很快就又平静下来,觉得没什么,"该做的我已经都做了。" 她人生中的第六次大手术,是在不打麻药的状态下进行的。镇静剂无法掩盖剧烈的疼痛, 张海迪说当时希望有人用枪口对着她,在这一瞬间把她打死,"那该多好"。出来的时候,丈夫王佐良在外面等着,两个人的手一碰,他比她还凉。 两年之后,1993年,张海迪依靠自己的努力读完了吉林大学的研究生课程,拿到了哲学硕士学位。同年3月,共青团中央举行了表彰大会,授予她"优秀共青团员"的称号,并作出向她学习的决定。 此后,张海迪所获得的各类奖项,大多和文学有关。比如1997年的"五个一工程"图书奖,1999年的第四届外国文学作品优秀图书奖,以及2003年的第二届女性文学奖。在文学道路以外,她也承担了大量的社会工作和出访任务,继续发挥自己作为一个榜样的作用。 张海迪曾经拒绝过残联主席这项职务,理由是"残疾人工作者可以选出来,作家不是选出来,而是磨砺出来的"。因为此次当选,她辞去了山东省作协的行政职务,但在博客里,又在凌晨1点半感叹:"我留恋每一页纸,留恋第一个句子……我深深地留恋,毕竟我写了二十多年。" 一个艺术细胞丰富、个人感情充沛的女作家,是否能做好残联主席这份工作,对此人们有着自己的疑虑。张海迪在博客中解释道:"现在我从一个作家成为残疾人工作者,在新的岗位,开始新的学习,我会一始既往地努力,淡泊名利,勤奋工作。" 张海迪始终作为一个英雄和榜样出现在人们的视野里,但同时她又作为一个人们印象中美丽、开朗而乐观的女性存在。 对她自己来说,在肢体的巨大痛苦中,做一个"会寻找快乐"的人,比其他什么都重要。 这种励志色彩浓厚的人生观通过博客及其著作传播开去,使得25年来她所树立起来的道德力量,并未随着时代的巨变而出现任何不适应和削弱,也将在她的残联主席生涯中发挥重要作用。 小题1:阅读文章,说说作者主要表现了张海迪哪些个性特点?是从哪几方面来刻画的?结合文章 内容作简要分析。(4分) 小题2:这篇报道交待了有关张海迪的哪些背景材料?有什么作用?(4分) 小题3:这篇人物通讯的结构是怎样的?体现了通讯结构的哪些要求?(4分) 小题4:人物通讯不能"有人无魂",也不能"有魂无人"。从这个角度简要赏析这篇报道。字数不少于60字。(6分) |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伊拉克来了,奥运会再一次安慰世界 新华网北京8月6日奥运专电(记者肖春飞)5日凌晨,伊拉克奥运代表团飞抵北京,受到热烈欢迎。在北京的伊拉克人围着同胞欢呼雀跃的场面,感人至深。 伊拉克已经在国际社会失去了太多机会与尊严。当他们的运动员终于能够昂着倔强的头颅,站在“鸟巢”的跑道上、站在北京奥运会的赛场上时……整个世界都会心潮澎湃,百感交集。 奥运会,安慰了这个深陷黑暗与艰难中的国家;奥运会,再一次安慰了我们共处的这个世界。 对那些使用最新科技装备、安享按摩师服务的体育大国的奥运选手而言,他们很难想象在战火纷飞中,体育对伊拉克奥运选手意味着什么——50摄氏度的高温,破烂不堪的训练场,还有危险的枪手……他们不仅是以汗水,更是以生命来备战奥运会。 伊拉克短跑选手达娜的一句话曾让世界潸然泪下。她躲过了两次枪击后依然坚持训练,但是得知无法参加北京奥运会时,她崩溃了。教练安慰她,4年后可以参加伦敦奥运会,21岁的达娜脱口而出:“照伊拉克这个样子,我不知道自己能不能活到2012年……” 4年前,雅典奥运会开幕当天早上,我在媒体村吃早餐时从两台电视的不同频道里看到强烈的对比:一边是雅典奥运会的欢乐气氛,另一边却是世界某个角落的枪声与硝烟。4年后的今天,这个世界依然如此。 在人类共同居住的这个星球上,战争与流血,对抗与暴力,野蛮与恐怖,一直伴随着人类的历史。但是,即使在最黑暗的时刻,人类也没有放弃追求和平的梦想,犹如荆棘丛中怒放的鲜花。奥运会,无疑是人类实现共同梦想的一个平台。 北京奥运会前夕,上百名中国老将军、老军人聚集在北京长城脚下的千年古刹和平寺,发表了“2008中国老兵和平宣言”,呼吁“奥运期间,全球休战,止戈为武,铸犁镕剑”。 “神圣休战”,是奥林匹克运动从古至今不变的精神,虽经1500多年的中断,却能穿越时空,影响至今,呈现如此强大的生命力与影响力,因为,这是人类共同的梦想。 虽然美好梦想有时会被残酷现实击得粉碎,但是不放弃梦想,才有圆梦的希望。 2004年雅典奥运会时,希腊外长帕潘德里欧曾说过:“如果我们可以在16天里让全球没有战火,我们就可能——也许仅仅是可能——让世界永远没有战火。” 或许,奥运会不能改变世界;但是,奥运会能够影响世界。 西方神话传说中,人类曾联合起来兴建一座巴别塔,希望直达天堂。为了阻止人类的计划,上帝让人类说不同的语言,使人类相互之间不能沟通,计划因此失败,人类自此各散东西。 在奥林匹克大家庭中,不同语言、不同肤色、不同民族的人们聚集在一起,犹如在修一座精神的通天塔。奥运会,让人类找到了超越语言的共同语言。 当年,现代奥林匹克之父顾拜旦的梦想,就是让奥运会成为“人类青春4年一度的绽放”,现在,在现代奥运会诞生112年之后,在全世界最优秀的运动员中间,包含着青春绽放的伊拉克青年。 北京奥运会即将开幕,五环旗将在国家体育场升起。五环旗下,奥林匹克大家庭实现了空前的团聚,他们将尽情拼搏,飞扬青春,他们同时将倾心交流,增进友谊,他们还将共同祝福——愿人类共处的同一个世界,能够早日实现和平与和谐的同一个梦想! 相关链接:在北京奥运会的开幕式上,有一支代表队获得了鸟巢观众特殊的照顾,那就是伊拉克国家代表队。在奥运会即将开始前,这个战争不断的国家因故被国际奥委会取消了参加北京奥运会的资格。经过各方的艰苦努力,伊拉克人终于在奥运会开幕前的最后时刻来到了北京。而且,他们在获得参加奥运会资格的同时,还收获了世界的钦佩和尊敬。当仅有7名运动员的伊拉克代表团进场时,鸟巢观众给予了他们最热烈的掌声和欢呼。这样的掌声和欢呼,只有最后入场的东道主代表队才能同样享受到。 小题1:解释文中加点语句的含意。(4分) ⑴荆棘丛中怒放的鲜花 ⑵人类青春4年一度的绽放 小题2:伊拉克奥运代表团在北京格外受到欢迎的原因是什么?(4分) 小题3:本文的基本任务是报道伊拉克代表团到达北京这一消息,为什么要提到中国老兵的和平宣言、人类建造巴别塔的神话、顾拜旦的梦想等内容?(5分) 小题4:本文发表于2008年8月6日,两天后的8月8日晚,在北京奥运会盛大开幕的同时,俄罗斯与格鲁吉亚因南奥塞梯问题爆发战争。人们在震惊之余也不免疑惑:奥运会真的能安慰世界吗?请结合本文文意,就这一话题阐述你的看法。(5分) |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一代才子钱钟书 钱钟书晚年避居北京三里河,闭门谢客,世人难得一识韩荆州。杨绛①在《记钱钟书与〈围城〉》中更有记载:“一次我听他在电话里对一位求见的英国女士说:‘假如你吃了个鸡蛋觉得不错,何必认识那下蛋的母鸡呢?’”钱钟书一生没有留下自传,认为自传都是别传,不真实,因此谈论自己的文字也极少。幸亏《记钱钟书与〈围城〉》一文,记录了很多钱钟书早年的资料,几可当其自传来读。不过这篇文章,也是杨绛应胡乔木之请而作的。可钱钟书又怕“以妻写夫,有吹捧之嫌”,为避免不必要的非难,他特别在此文稿背面写了一个短跋:“这篇文章的内容,不但是实情,而且是‘秘闻’。要不是作者一点一滴地向我询问,而且勤奋地写下来,有些事迹我自己也快忘记了。文笔之佳,不待言也(钱钟书识1982年7月4日)。” 要在坊间②找钱钟书传记,依然是一件困难的事。台湾人氏汤晏,纽约大学历史学博士,1979年在美国初会钱钟书,后经常与之通信联络,遂成钱迷,并有意为钱立传,这就是我们看到的《一代才子钱钟书》。本传记论传主平生及其作品、学术成就,哀叹“千古文章未尽才”,自有一家观点。但取材严谨,当是立传的首要原则。作者对传主平生历史细节的求证、澄清,多有他与杨绛的通信辅助,并有详细的注释以为印证、引申,充分弥补了史料不足的缺憾。书成之后,深得杨绛嘉言:“不采用无根据的传闻,不凭‘想当然’的推理来断定过去,力求历史的真实;遇到不确切的事,不惮其烦地老远地一次次来信问我,不敢强不知以为知。我很佩服您这种精神。” 就其观点而言,杨绛未必赞同。但作者认为,钱钟书生于忧患,20世纪动乱频仍的中国,生生毁了一个“三百年来难得一见的天才”。尽管他留下一部为人传颂的小说《围城》和以西学方法治中国文学的《管锥篇》,天才却未能完全发挥。作者特别从《围城》说开去。英国当代思想史家伯林将西方思想家和作家分为刺猬型和狐狸型两类。前者有一套思想体系和大理论框架,结构完整。后者文笔精美,观察入微,无所不包。哈佛大学教授李欧梵也说过,中国作家兼具刺猬和狐狸优点的只有一个曹雪芹。照此说法,汤晏认为钱钟书本是狐狸,却想做刺猬,因此成全了《围城》。但钱钟书在1980年人民文学版《围城》“重印前记”中说到,“我写完《围城》,就对它很不满意。”他还提到待写的长篇《百合心》,已写成约两万字,可惜1949年从上海迁居北京时丢失了手稿,以后兴致大扫。钱说,“假如《百合心》写得成,它会比《围城》好一点。”汤晏又据此写道:“现在可惜的是,一部可能直追《红楼梦》的旷世巨作,终于未能面世。诚为中国文学史上无可弥补的损失,叹!叹!”猜测是容易的,因为它仅仅指向可能。还是杨绛的说法更为中肯:“钱钟书在创作方面,的确没有能够充分发挥他的才华。‘发短心长’,千古伤心事,不独钱钟书的创作。”所以杨又说汤的设想属浪漫派,而她自己的设想则较现实。但也都是设想而已。 1998年12月19日,钱钟书逝于北京。而本传记留下最大的假设是,如果生逢太平盛世或一个创作自由的环境,钱钟书又将是一个什么样的钱钟书呢?天才已乘黄鹤去,抛弃“浪漫”的假设,我们不妨吟诵英国诗人柯利的一句小诗: 死亡带走了一切 但夜莺愉悦的歌 仍留在大地上 选自《三百年来难得一见的天才》) 注:①杨绛:钱钟书先生的夫人。②坊间:街市上(旧时多指书坊)。 小题1:文章首段写了钱钟书回答英国女士的话,这句话表现了钱钟书哪两方面的特点?(4分) 小题2:本文题目是“一代才子钱钟书”,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钱钟书是一个“才子”?(4分) 小题3:本文在描写主人公时运用了什么方法?请结合有关内容简要作答。(4分) 小题4:读了本文之后,结合你对钱钟书的了解,你认为钱钟书能够写出“一部可能直追《红楼 梦》的旷世巨作”吗?请简述其理由。(6分) |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①我是一个不善于讲话的人,唯其不善于讲话,有思想表达不出,有感情无法倾吐,我才不得不求助于纸笔,让在我心上燃烧的火喷出来,于是我写了小说。 ②我不是文学家,但是我写作了五十多年。每个人从不同的道路接近文学。我从小就喜欢读小说,有时甚至废寝忘食,但不是为了学习,而是拿它们消遣。我做梦也想不到自己会成为小说家。我开始写小说,只是为了找寻出路。 ‘ ③我出身于四川成都一个官僚地主的大家庭,在二三十个所谓“上等人”和二三十个所谓“下等人”中间度过了我的童年,在富裕的环境里我接触了听差、轿夫们的悲惨生活,在伪善、自私的长辈们的压力下,我听到年轻生命的痛苦***。 ④我感觉到我们的社会出了毛病,我却说不清楚病在什么地方,又怎样医治,我把这个大家庭当作专削的王国,我坐在旧礼教的监牢里,眼看着许多亲近的人在那里挣扎,受苦,没有青春,没有幸福,终于惨痛地死亡。他们都是被腐朽的封建道德、传统观念和两三个人一时的任性***死的。我离开旧家庭就像摔掉一个可怕的黑影。我二十三岁从上海跑到人地生疏的巴黎,想找寻一条救人、救世,也救自己的路。说救人救世,未免有些夸大,说救自己,倒是真话。当时的情况是这样:我有感情无法倾吐,有爱憎无处宣泄,好像落在无边的苦海中找不到岸,一颗心无处安放,倘使不能使我的心平静,我就活不下去。一九二七年春天我住在巴黎拉丁区一家小小公寓的五层楼上,一间充满煤气和洋葱味的小屋子里,我寂寞,我痛苦,在阳光难照到的房间里,我想念祖国,想念亲人。在我的祖国正进行着一场革命与反革命的斗争,人民正在遭受屠***。在巴黎掀起了援救两个意大利工人的运动,他们是沙柯(N.Saceo)和樊宰底(B.Vanzetfi),他们被诬告为盗窃***人犯,在美国麻省波士顿的死囚牢中关了六年,在我经常走过的街上到处张贴着为援救他们举行的“演讲会”、“抗议会”的海报。我读到所谓“犯人”之一的樊宰底的“自传”,里面有这样的话:“我希望每个家庭都有住宅,每个口都有面包,每个心灵都受到教育,每个人的智慧都有机会发展。”我非常激动,樊宰底讲了我心里的话。 ⑤我的住处就在先贤祠(Pantlleon)旁边,我每天都要经过先贤祠,在阴雨的黄昏,我站在卢梭的铜像前,对这位“梦想消灭压迫和不平等”的“日内瓦公民”诉说我的绝望和痛苦。回到寂寞冷静的屋子里,我坐下来求救似地给美国监狱中的死刑囚写信(回信后来终于来了,樊宰底在信中写道:“青年是人类的希望。”几个月以后,他给处死在电椅上,五十年后他们两人的冤案才得到昭雪。我在第一本小说《灭亡》的序上称樊宰底做我的先生)。就是在这种气氛、这种心情中我听着巴黎圣母院(Notre Damecle Paris)报告时刻的沉重的钟声,开始写下一些类似小说的场面(这是看小说看多了的好处,不然我连类似小说的场面也写不出),让我的痛苦,我的寂寞,我的热情化成一行一行的字留在纸上。 ⑥我过去的爱和恨,悲哀和欢乐,受苦和同情,希望和挣扎,一齐来到我的笔端,我写得快,我心里燃烧着的火渐渐地灭了,我才能够平静地闭上眼睛。心上的疙瘩给解开了,我得到了拯救。 ⑦这以后我一有空就借纸笔倾吐我的感情,安慰我这颗年轻的孤寂的心。第二年我的处女作完成了,八月里我从法国一座小城沙多一吉里把它寄回中国,给一个在上海开明书店工作的朋友,征求他的意见,我打算设法自已印出来,给我的大哥看(当时印费不贵,我准备翻译一本小说卖给书店,拿到稿费来印这本书)。等到这年年底我回到上海,朋友告诉我,我的小说将在《小说月报》上连载,说是这份杂志的代理主编叶圣陶先生看到了它决定把它介绍给读者。《小说月报》是当时的一种权威杂志,它给我开了路,让我这个不懂文学的人顺利地进入了文坛。 (选自《巴金自传》,有删改) 小题1:文章的开头说“有思想表达不出,有感情无法倾吐……于是我写了小说”,请根据全文内容分析作者所说的“思想”“情感”的具体内涵。(4分) 小题2:请结合全文,分析第⑤段在文中的作用。(4分) 小题3:请从写作技巧的角度对文中1927年巴黎生活细节的描写作简要赏析。(5分) 小题4:】作者在第③段中说“想找寻一条救人、救世,也救自己的路”,接着又说“说救人救世,未免有些夸大,说救自己,倒是真话”。但事实上巴金的文学创作不仅拯救了自已,也确实起到了“救人救世”的作用。如何理解“救自己”与“救世界”的关系?(5分) |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珍惜湖泊的生命 陶世龙 湖泊,是大地面孔上最动人的眼睛。它们有的像清晨的露水一样在草原上闪着光亮,有的像蓝色的美玉隐藏在白云缭绕的山谷里,有的又像是珍珠漫无边际地散布在广袤的平原中。 但是,湖泊和地球的历史比较起来,它的寿命是很短的。从最远古的地质时代以来,许多湖泊就无声无息地在大地上悄悄出现,又一个接着一个地渐渐变浅,渐渐缩小,渐渐消亡。例如,古代华北平原上的几百个湖泊,从元代以后都逐渐淤塞成了平地,到现在只剩下白洋淀和几个较小的湖泊了。杭州西湖可谓大名鼎鼎,但它从诞生到现在,只不过经历了2000多年。可就在这短短的一瞬中,竟有三次与消亡擦肩而过。一次是唐代的时候,已经被泥沙淤塞得快要变成平地了,幸好当时赶着挖掘湖泥,才把它的生命挽救下来。另两次是五代和北宋的时候,都由于及时挖泥和保护,它才没有在周围美丽的山峰和园林中消失。 在湿润的地区,使湖泊消亡的致命原因是河流带来的泥沙堆积和湖内植物的茂密生长。大大小小的水流,从奔腾的溪谷流到平静的湖内,因为水面放宽,流速减小,水流搬运泥沙的能力大大削弱了,有些泥沙就在河流进湖的地方迅速堆积下来形成三角洲,并且逐渐扩大着。另一些细小的黏土颗粒,随着水流漂流到湖中心后,也渐渐沉淀到湖底。这样,随着泥沙的堆积,湖泊就越来越浅了。根据计算,这种泥沙沉积的速度是非常惊人的。著名的瑞士日内瓦湖四周的河流每年带到湖里的泥沙有420万立方米,这样多的泥沙,只需要再经过21000年,就能够把这容积有8.9亿立方米的美丽湖泊完全填满。在湖水逐渐变浅的同时,水边生长的芦苇,漂浮在水面的睡莲和眼子菜,以及完全淹没在水底的各式各样的水藻,也一层层地向湖心迅速地推进。没有多久,湖泊洼地变得又小又浅,几乎长满了植物,那就变成了沼泽,湖泊的生命就结束了。另外,如果湖泊的来水输入因河流改道等原因而减少,也会加速湖泊的消亡。 在干燥的地区,湖泊的消亡原因同湿润地区原则上没有什么不同。只是在这里,湖泊消亡得更迅速。许多巨大的湖泊常常因为气候变迁,使来水(主要是河流来水)减少,去水(主要是蒸发耗水)增加,“收支”不平衡而慢慢消亡。在盐类较多的湖中,盐类沉积会加快湖泊逐渐变浅变小的进程,直到最后水分完全干涸,只剩下一片布满盐斑的洼地。例如,1957年,在张家口北面的内蒙古高原上,许多小湖泊就是由于雨水稀少,全部干涸而消亡了。青海省柴达木盆地的察尔汗盐池,在古代原是一个很大的湖泊,目前已基本上变成盐滩了。 近几十年来,随着人口的不断增长和工业化、城镇化的发展,人们毫不节制地从湖泊及其来源采水,有的地区盲目围垦,有的向湖泊大量倾倒垃圾,这都直接影响了湖泊的生存。工业、生活废水排放加大和大规模的淡水养殖场污染,破坏了湖泊和湿地的生态系统,加快了其消亡的进程。 中国最大的淡水湖,也就是唐代诗人王勃《滕王阁序》中“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的彭蠡——鄱阳湖,近来湖泊面积发生灾难性锐减:目前湖泊面积为50平方公里,而建国初期曾达4350平方公里。据统计,过去50年来,中国有近千个自然湖泊已经消失,平均每年20个。这已引起了专家的恐慌。 也许将来有一天,我们打开《中国地图》,上面将不再有湖泊。那么,现在我们应该做些什么呢? (选自《中国科普博览》,有改动) 小题1:文章第一段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这样写的作用是什么?(4分) 小题2:文章中举杭州西湖的例子,能够说明哪几个问题?(4分) 小题3:导致湖泊消失的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分别有哪些?请简要概括。(4分) 小题4:文章结尾使用疑问句有什么好处?文章体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怀?(6分) |
最新试题
热门考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