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文,回答问题。住 所 的 话郁达夫①自以为青山到处可埋骨的飘泊惯的流人,一到了中年,也颇以没有一个归宿为可虑,近来常常有求田问舍之心,在看书倦了之后,或夜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住 所 的 话郁达夫①自以为青山到处可埋骨的飘泊惯的流人,一到了中年,也颇以没有一个归宿为可虑,近来常常有求田问舍之心,在看书倦了之后,或夜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来源:不详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住 所 的 话
郁达夫
①自以为青山到处可埋骨的飘泊惯的流人,一到了中年,也颇以没有一个归宿为可虑,近来常常有求田问舍之心,在看书倦了之后,或夜半醒来,第二次再睡不着枕上。
②尤其是春雨萧条的暮春,或风吹枯木的秋晚,看看天空,每会作赏雨茅屋及江南黄叶村舍的梦想;游子思乡,飞鸿倦旅;把人一年年弄得意气消沉的这时间的威力, 实在是可怕,实在是可恨。
③从前很喜欢旅行,并且特别喜欢向没有火车飞机轮船等近代交通利器的偏僻地方去旅行。一步一步的缓步着, 向四面绝对不曾见过的山川风物回视着,一刻有一刻的变化,一步有一步的境界。到了地旷人稀的地方,你更可以高歌低唱,袒裼裸裎,把社会上的虚伪的礼节,谨严的态度,一齐洗去。人与自然,合而为一,大地高天,形成屋宇,蠛蠓蚁虱,不觉其徽,五岳昆仑,也不见其大。偶或遇见些茅篷泥壁的人家,遇见些性情纯朴的农牧,听他们谈些极不相***私事,更可以和他们一道的悲,一道的喜。半岁的鸡娘,新生一蛋,其乐也融融,与国王年老,诞生独子时的欢喜,并无什么分别。黄牛吃草,嚼断了麦穗数茎,今年的收获,怕要减去一勺,其悲也戚戚,与国破家亡的流离惨苦,相差也不十分远。
④至于有山有水的地方呢,看看云容岩影的变化,听听大浪啮矶的音乐,应临流垂钓,或松下息阴。行旅者的乐趣,更加可以多得如放翁的入蜀道,刘阮的上天台。
⑤这一种好游旅,喜飘泊的情性,近年来渐渐地减了;连有必要的事情,非得上北平上海去一次不可的时候,都一天天地在拖延下去,只想不改常态,在家吃点精致的莱,喝点芳醇的酒,睡睡午觉,看看闲书,不愿意将行动和平时有所移易,总之是懒得动。
⑥而每次喝酒,每次独坐的时候,只在想着计划着的,却是一间洁净的小小的住宅,和这住宅周围的点缀与铺陈。
⑦若要住家,第一的先决问题, 自然是乡村与城市的选择。以清静来说,当然是乡村生活比较得和我更为适合。可是把文明利器——如电灯自来水等——的供给,家人买菜购物的便利,以及小孩的教育问题等合计起来,却又觉得住城市是必要的了,具城市之外形,而又富有乡村的景象之田园都市,在中国原也很多。北方如北平,就是一个理想的都城,南方则未建都前之南京,濒海的福州等处,也是住家的好地。可是乡土的观念,附着在一个人的脑里,同毛发的生于皮肤一样,丛长着原没有什么不对,全脱了却也势有点儿不可能。所以三年之前,也是在一个春雨霏微的节季,终于听了霞的劝告,搬上杭州来住下了。
⑧杭州这一个地方,有山有湖,还有文明的利器,儿童的学校,去上海也只有四个钟头的火车路程,住家原没有什么不合适。可是杭州一般的建筑物,实在太差,简直可以说没有一间合乎理想的住宅,旧式的房子呢,往往没有院子,顶多顶多也不过有一堆不大有意义的假山,和一条其实是只能产生蚊子的鱼池。所谓新式的房子呢,更加恶劣了,完全是上海弄堂洋房的抄袭,冬天住住,还可以勉强,一到夏天,就热得比蒸笼还要难受。而大抵的杭州住宅,都没有浴室的设备,公共浴场呢,又觉得不卫生而价贵。
⑨所以自从迁到杭州来住后,对于住所的问题,更觉得切身地感到了。地皮不必太大,只教有半亩之宫,一亩之隙,就可以满足。房予亦不必太讲究,只须有一处可以登高望远的高楼,三间平屋就对。但是图书室,浴室,猫狗小舍,儿童游嬉之处,灶房,却不得不备。房子的四周,一定要有阔一点的回廊,房子的内部,更需要亮一点的光线。此外是四周的树木和院子里的草地了,草地中间的走路,总要用白沙来铺才好。四面若有邻舍的高墙,当然要种些爬山虎以掩去墙头,若系旷地,只须植一道矮矮的木栅,用黑色一涂就可以将就。门窗当一例以厚玻璃来做,屋瓦应光钉上铅皮,然后再覆以茅草。
⑩照这样的一个计划来建筑房子,大约总要有二千元钱来买地皮,四千元钱来充建筑费,才有点儿希望。去年年底,在微醉之后,将这私愿对一位朋友说了一遍,今年他果然送给了我一块地,所以起楼台的基础,倒是有了。现在只在想筹出四千元钱的现款来建造那一所理想的住宅。胡思乱想的结果,在前两三个月里,竟发了疯,将烟钱酒钱省下了一半,去买了许多奖券,可是一回一回的买了几次,连末尾也不曾得过,而吃了坏烟坏酒的结果,身体却显然受了损害了。闲来无事,把这一番经过,对朋友一说,大家笑了一场之后,就都为我设计,说从前的人,曾经用过的最上妙法,是发自己的讣闻,其次是做寿,再其次是兜会。
⑾可是为了一己的舒服,而累及亲戚朋友,也着实有点说不过去,近来心机一转,去买了些《芥子园》、《三希堂》等画谱来,在开始学画了,原因是想靠了卖画,来造一所房子,万一画画,仍旧是不能吃饭,那么至少至少,我也可以画许多房子,挂在四壁,给我自己的想象以一顿醉饱,如饥者的画饼,旱天的画云霓。这一个计划,若不至于失败,我想在半年之后,总可以得到一点慰安。
1.从文章内容看,作者所说的“洁净的小小的住宅”是一所怎样的“住宅”?(概括回答)
答:                                                         
                                                             
2.结合全文分析:如何理解作者对“理想的住宅”的渴望之情?
答:                                                         
                                                                
3.文章开篇点题,作者说自己“常常有求田问舍之心”,但接下去却又不写自己怎样期望“住所”、营造“住所”,而是宕开一笔,把思绪引向年轻时“喜欢旅行”。请结合文章主旨分析:这样写有什么作用和好处。
答:                                                                  
                                                                        
                                                                        
4.下面对这篇散文的赏析,错误的两项是
A.本文于最俗处下笔,而又能摆脱俗气,写出一种高远灵明、蕴含极富的境界。海子就继承了这一传统,在他的《面朝大海 春暖花开》中得到充分体现。
B.作者在感喟世事的同时,希望有一“住所”,以作此生灵魂的“归宿”,借以体现出自己清高脱俗、幽深淡远的情怀。
C.作者一心希望能在这茫茫尘世安下个“家”,过一种“不改常态,在家吃点精致的菜,喝点芳醇的酒,睡睡午觉,看看闲书”的生活,其实是他厌倦生活、逃避现实的体现。
D.作者渴望营造一座住所,但因缺少钱,愿望只是一个念头,但作者不但“不惑”,竟能以一种近乎鉴赏的心态对待困难,体现出他完全出自本然的恬淡旷达。
E.卖文不足,又想卖画,但卖画也未必能济事,于是作者又把思绪往深处推进:画许多房子,“如饥者的画饼,旱天的画云霓”给自己一点“慰安”。洒脱之中饱含一言难尽的意味。                                        
答案

1.朴素、宁静,充满生活情趣的住所。
2.作者渴望有一所自己的“住所”,表达出作者希望体悟平凡而普通、自由而宁静人生的强烈愿望。
3.出外旅行,到大自然怀抱中去领略自然情趣,固然可以荡涤心胸,使人旷达超俗,但那是肤浅而暂时的;而从平居中去体悟人生,则可时时翻新、取之不尽。写喜欢旅行,其实是为下文作反衬。
4.B C
解析

1.无
2.无
3.无
4.(B作者所追求的是一种普普通通的平凡生活,并非借“住宅”以显示清高脱俗、幽深淡远;C作者渴望有一所“住宅”,充分反映了他对生活的热爱,而不是“厌倦生活”)
举一反三
阅读下面的内容,完成下面4题
荷园织梦
从维熙
几次去北戴河,竟然不知与其一桥相隔的南戴河,有个方圆600多亩的水上中华荷园。直到今年7月,我才在南戴河畔,见到了如诗、如梦、如痴、如醉的荷园。
所以用诗、梦、痴、醉的字眼,来诠释我在荷园时的心怀,全然因为我从没有见过这么大的水上荷园和这么多品种的荷花。当小舟在荷花丛中荡过时,朵朵白荷犹如千百名京剧中的青衣,在微风中舞动着水袖;那一望无边的朵朵粉荷,时而在清风中低垂下粉腮,时而又高仰起醉红的脸,真像一代艳后在水上重现《贵妃醉酒》时的狂癫。此情此景,引人遐想万千,流连忘返。特别吸引我眼球的是,在红荷、白荷的绿裙之下,间或还看见一丛丛睡莲,它们的稚嫩的叶片像是娃儿的手,托起了一个个美丽的花冠,似在窥视着中国“青衣姐”和“花旦姐”的表演。睡莲的家园是欧洲,我在法国巴黎卢浮宫的珍藏馆里,曾见过法国大画家莫奈笔下的长卷《睡莲》。这个西方百花中的公主,今天也远涉重洋跑到中华荷园,与中国荷花家族联姻、并窥视着东方的京剧表演,真可谓是东西文化合璧之奇观。
月下,我再次走到荷园水边,品味荷塘月色之雅。面对几百种美荷,我突然想起了纷繁文坛里,独具雅荷品格的作家孙犁。他辞世于2002年7月,而此时此刻是2009年的7月,是不是他不死的灵魂光环,把我吸引到中华荷园来的?散文学会的作家红孩,电话中请我来南戴河时,我内心有点犹豫;当他说到我们下榻在中华荷园时,我就勃然为之心动了。荷园之所以对我产生磁场般的强大引力,全然在于莲荷的美,正是孙犁形影的化身。他被文学界誉为文学大师,但他多次自我瘦身拒戴这顶帽子;他被评论界定性为“荷花淀派”一代文学宗师,他又多次否认“荷花淀派”的存在,并为此发表过严正声明。他说:“影响刘绍棠、从维熙他们小说创作的是他们的生活占有和他们自身的文学天赋,不能归结到我孙犁头上。因而,没有‘荷花淀派’的存在。”如此淡定的人生恪守,不但让评论界仰目,连我们深受其影响的一代作家,都感到孙犁行文和做人,都是我们高巍的生活坐标。以此,对比文坛中那些自肥其身、自封大师的人来说,不是楚河汉界、清浊分明了吗?
回到宾馆,虽然极度疲劳,却难以成眠。我记起当年的7月15日,去天津参加他的告别仪式时,难以忘怀的一瞬:他平静地卧在灵堂上,周围摆满了荷花。那是荷乡人民,特意在当天黎明从白洋淀采摘下来,马不停蹄地运到灵堂与孙犁告别的。所以,当天津报刊对我采访时,我举起灵堂前的一束红荷,回答记者说:“她就是孙犁的精灵。荷花已然雅致无瑕,花儿凋谢了头上结出莲蓬,根下还盘结出甜藕。我是汲取他的藕汁,成长起来的一野荷!”
过了午夜,我才模模糊糊地睡去,但荷花织成的夜梦,却又闯进我的心扉:我看见一身素衣足穿布鞋的孙犁,含笑地向我走来,我急忙地迎了上去,想握住他的手;但是我的手抓到的只是一朵荷花。
我惊奇地喊道:“您在哪里?您在……”
没有任何回声。但我手里的那朵荷花,却魔术般地变了形体——它变成了一盏荷灯。我再远望面前的荷园,成了荷灯的大河;荷灯顺着水波缓缓流动,灯心一束束红烛的火焰,照亮了河水,照亮了荷塘。我正陷入茫然之中时,素衣布鞋的孙犁,突然又出现了,他站立于荷灯光环的中心,向远方凝思远望……
我再一次呼喊他的名字,却把我自己叫醒了。我马上明白过来,刚才是一个午夜之梦;而做梦的缘由,是美丽荷园勾起了我的思绪万千。至于那身着素衣的孙犁,我也找到切入心扉的依据:白洋淀的荷花丛中,水乡人给他立起一座银色的雕像——全身是用汉白玉石雕塑而成,他是从白洋淀的荷花丛中走来,到这个名冠全国的荷园赏荷来了。于是引发了这儿荷花仙子们的祭悼,万朵美荷摇身变成了万盏荷灯。
小题1:文章第二段运用了什么手法,写了荷园中的什么景物?寄寓了作者怎样的感情?(4分)
小题2:解释下面两句话在文中的含意。(4分)
(1)这个西方百花中的公主,今天也远涉重洋跑到中华荷园,与中国荷花家族联姻、并窥视着东方的京剧表演,真可谓是东西文化合璧之奇观。
(2)我是汲取他的藕汁,成长起来的一野荷。
小题3:结合全文,谈谈你对文章标题“荷园织梦”的理解。(4分)
小题4:文学评论界将以孙犁、刘绍棠为首的一群作家称为“荷花淀派”,而孙犁却多次否认“荷花淀派”的存在。对此你有何评论?(6分)
题型:阅读题难度:简单|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内容,完成下面3题
看    望   [德国]海•格兰特
上午最后一节课刚开始,有人从外头喊:“培德•莱默斯,***妈来看你来了!收
拾一下东西,今天别上课了。”
妈妈来了!培德全身的血往上涌,耳根都红了。他把数学本子收到一块儿,然后磕磕绊绊地离开了教室。
她在接待室里,坐在最前排的一把椅子上。满脸皱纹、瘦瘦小小的妈妈穿着一件旧式大衣,灰色的头发上是一条黑头巾。身边是那只古老的笨重的方格纹手提包——这种手提包现在只有粗壮结实的农民才提着它出门。
“培德,儿子!”他感觉到了妈妈长了茧子的手握住了自己的手,闻到了她那只有过节才穿的衣服上的樟脑丸味儿。他的心在感动和压抑之间犹豫。为什么她偏要在今天,在上课的日子里来!在这儿,大家都会看见她!那些有钱的、傲慢的男孩子们,他们的父母,都是开着小汽车到寄宿学校来,把礼物、钱随便那么一撒。
“校长说,你可以带我去看看你的房间,你今天不用上课了。真好,不是吗?”
上帝,她已经去过校长那儿了!就穿这件不像样子的大衣!他抹了抹潮湿的额头,带着愤愤的果断,抓起那个古老的方格纹手提包——这种手提包不装东西就够沉的了。
他快速地几乎是跑着上楼梯,走进那间小小的双人房间。“那就是我的床。那边,靠窗子的,是齐姆森的。他爸爸是工厂主,富得要命,一辆汽车就像我们房间那么大!”
妈妈几乎是虔诚地注视着那张床,她大概在惊讶齐姆森盖的竟然不是金被子吧!然后,她带着幸福的微笑又转向他,并且打开那个方格纹手提包。“我带来了几件新衬衣,培德。是柔软的好料子做的,颜色也是时下流行的。这是一块樱桃蛋糕,你最喜爱吃的,里面放了好多葡萄干呢!现在就吃一小块吧!”
她温存地笑着,愉快地走到他面前。但是,他不耐烦地拒绝了。
“现在不吃,妈妈,就要下课了,一会儿所有的人就都涌到这里来。别让他们看到你。”
“怎么……”她那张被太阳晒黑的脸孔,一下子涨红了。在拉上手提包时,她的手微微颤抖着。
“是这样。好吧,那我还是走吧。”
但这时过道里已经有了响声,紧接着齐姆森就走进房间里来了。该死!正好是这个齐姆森!他的友谊对培德来说至关重要。齐姆森有一种苛求的、爱好挑剔的审美观。“这是我妈妈,”培德笨拙地结结巴巴地介绍,“她来给我送换洗衣服和蛋糕。”他感到脑袋在痛。齐姆森说了自己的名字,一面用培德一向羡慕极了的姿势动作优美地鞠着躬,一面彬彬有礼地微笑着。“这真是太好了。家里人来探望永远是最高兴的事。不是吗,莱默斯?”这肯定是一句客套话,培德带着乡下人的猜疑想道。但是妈妈却满面笑容地向齐姆森道谢:“是啊,我给他送新衬衣来了。我们刚刚收完麦子,我来看看他。”
母子俩匆忙地悄悄地下了楼梯。一直到大门口,他才舒了一口气。
到了车站,“你可以坐下一趟火车走,”他没有把握地建议,“也许还能在候车室内喝杯咖啡呢。”
“不了,就这样吧,儿子。我现在知道你过得很好,也不那么想家了,我这就上车。”
他还想说些什么,随便说些什么,但喉咙哽咽,什么也说不出来。这时列车员关上了门。他从窗口又一次看见她的刻画着艰辛和忧虑的发灰的脸庞。“妈妈!”他喊着,可是火车开动了。
回到房间,他又看见了桌子上那块妈妈摆放的樱桃蛋糕,气味芳香。可是他一点也不饿。他走到窗子边,久久地呆望着外面。他的咽喉总感觉到异样疼痛。齐姆森进来了,一眼看见还没有动过的蛋糕。
“你究竟为什么那么快让***妈走了!”齐姆森严肃地,几乎是阴沉地问,“你呀,要是我有这样一个妈妈就好了!”
培德这才想起,齐姆森的父母已经离婚了。他愣在那里,他知道无可反驳。机灵的齐姆森又带着他惯有的明朗微笑,指着蛋糕:“来来,动手啊,不然要发霉了。”他们一起大嚼蛋糕的时候,培德喉咙的压迫感渐渐消失了。
小题1:小说第三段(“她在接待室里……提着它出门”)有什么作用?请作具体说明.(4分)
小题2:文中画线的两处,分别运用了什么样的手法?表现了人物什么样的心理?(6分)
(1)上帝,她已经去过校长那儿了!就穿这件不像样子的大衣!
(2)在拉上手提包时,她的手微微颤抖着。
小题3:试探究齐姆森这一形象的特点及其在小说中的作用。(7分)
题型:阅读题难度:简单|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1~14题。
钓胜于鱼
陈之藩(台湾)
每天早晨我在湖边整理小艇,常有银发的老教授蹒跚的走来。
   “早安!”他老远的打招呼。
  “今天还出去划船吗?”我问。
  “当然,天气真好啊,我太喜欢钓鱼,可惜这湖中的鱼不太。”
  “反正你是为钓,并非为鱼。”
  “对极了,对极了,我是为钓,不是为鱼。”他一边说着,一边登上小船,带着他的钓具与几本书,马达照例不开,双桨轻轻划破水面,悠然远去。
  我抬头目送他远去,眼前的景色,令人欲醉。好像只有华兹华斯的歌声足以形容:
这一幅风光,如梦
山这样清秀
水这样澄清
山与水之间相接了
这山啊
有多高耸入云端
就有多深映入水中
  日光直射的水面,是一条银河,其余的湖面是一片澄碧。小舟的影子越来越远,桨声的起落越来越轻,这一叶扁舟终于消失在一片黎明的眩光中,我的思潮好像也冲入——静谧的山谷里。
  这位老教授在哥伦比亚教书,他是宾夕法尼亚大学毕业的。因为我也在宾大上学,所以他每天总好奇的与我谈几句,好像在与我谈话中,还可以寻觅到他的青春。他在哥大已教书30年了,这几年的暑假常到这湖边来。每天扁舟垂钓,竟日方归,最多能钓两条二三英寸长的小鱼,而他的享受却是在钓。
  能够欣赏钓,而不计较鱼,是会使一个人快乐,使一个团体健康,使一个社会成功的。美国有许多学者,在一个学校工作,一工作就是一生,真是数十年如一日。以宾大而论,今年就养着108个退休的老教授;这些教授服务于宾大,最少的已有四分之一世纪,长些的有服务40年的。并不是美国人的耐性特别长,实是他们从工作本身发现无限的趣味,感觉自己沉醉于鸟语花香和山清水媚之中。至于鱼竿之下是否有鱼,他们反而忘了。
  普渡大学校长郝德说:“科学的无限疆界,展开在人类面前。”每个知识的先驱者所面对的,由外人看来,好像是山穷水尽的泥穴,其实在他自己看来,却是花繁叶满的桃源,因而流连忘返,因而乐此不疲,都是理宜固然的。
  因为工作本身的兴趣,有时使一个人至于疯狂。宾大有位教授魏刚,是自动机械专家,因读书入了迷,工作时间的拼命努力自不待言,即是吃饭睡觉也常常失去正轨,脑筋依然在想,不得休息。最后他实在太疲倦,想出一个特别的办法,以休养脑筋,即锯木头。他家里堆一大堆木材,每天他要把木块锯成小块,把小块锯成更小,以资休息。偶然看来,很像疯人院撕纸的疯子,知识追求的本身,竟有如此魔力。
  当然,在这种境界中的人,是无法再生名利观念的。爱因斯坦刚到普林斯敦时,主事人问他一年要多少薪俸,他说五千差不多了。一年五千元是物理系刚毕业的学生的水准。主事人说:“给你年俸五千,给别人就不要给了,请你为我们着想一下,还是勉强订年俸一万五千元吧。”
  其实,爱因斯坦常忘了兑取支票,正如钓鱼者钓上鱼来,又抛入水中一样。他们从来就未考虑到这些琐事。
  科学家不仅忘了薪俸的多寡,有时即使厚禄巨利的机会到来,在他们眼中,也淡如云烟。发明那个原子冲击器的劳伦斯,刚一发明时,有人说,他要请求专利,要比瓦特发的财大,但他只笑了笑,好像是说有那个申请专利的工夫,还不如多冲击几种原子呢。
  正因为有钓胜于鱼的观念作基础,所以不会产生向上爬的习惯,也不会产生学而优则仕的风气。每一个学者一旦发现了自己的兴趣所在,一直将此兴趣带到坟墓里,发明小儿麻痹症预防针的沙克,最近对人说:“我所确知的是:科学家不是政治家。我不是明星,让我回到实验室去。”
  然而,不是为鱼的钓者却常常钓上大的鱼来,因为他终身在水滨,常有机会到来,非如缘木求鱼的“智者”,徒劳心力而已。
  日已正午,老者的扁舟又悠然划回来了,照例的提着他的两条小鱼,登上岸来向我笑了笑,并且说:“我是为钓,不是为鱼。”
  老者的背影消失在山坡的绿丛里,惟日光照去,他的发色与鱼的鳞色俱闪银光。
我在想:其实人生不过是在并不幽静的水边空钓一场的玩笑,又哪儿来的鱼?
11.分析下列句子的特点和含义。(5分)
(1)钓胜于鱼(2分)
(2)其实人生不过是在并不幽静的水边空钓一场的玩笑,又哪儿来的鱼?(3分)
12.联系全文,分析作者为什么认为“能够欣赏钓,而不计较鱼,是会使一个人快乐,使一个团体健康,使一个社会成功的。”(6分)
13.简要分析华兹华斯的诗在文中的作用。(6分)
14.有人认为该文有柳宗元“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中超脱名利的一面,但两者之间有本质的区别。对此你是否赞同,结合文章说说你的理由。(6分)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内容,完成下面4题
一 棵 柳 杉 筱敏
①一滴雨落下来,它噙住了,长久以来都没有过雨了。这是一株孤立木,在石灰岩地带,一棵柳杉。它张开细小的叶,那螺旋状闭合许久的叶,此时正螺旋状地悄然张开。雨滴旋进去,把叶充满,而后从叶尖垂下,形成水钻,
②一夜的雨。听着冷雨,听着深冬,听着旷世的荒寒。草木都沉默了,巢里的山雀也沉默着,石灰岩用沉默抵御着雨弹的射击。听着深重的夜空,听着自己的吮吸和吸入体内的震颤,雨浇透了枝叶的伞盖,随着树身的裂纹流淌,后来便如瀑而下,脱落的干皮和新鲜的伤口都裹挟在水柱之中。它直望着天空,而那里黑沉沉的,什么都有,又什么都没有。天光仿佛浮起来一下,又沉下去,就像它本来不该抱有的幻想。然而活着怎么能够不抱幻想。浓黑终究还是在它的张望中浅了,山的轮廓昏蒙地现出来。它知道太阳应该在哪边出来,但太阳没有来,还是雨。山风打着响鞭,抽着雨,也抽着山间的一切。柳杉听到枝条一阵瑟缩,而后是一阵乱纷纷脆响,它看到自己纷披着白了,苍老的斑白,它知道那是凝冰。
③现在落下来的不再是雨了。但也不是雪。那被叫做冻雨还是湿雪的重物从四面八方打来,日里夜里不断地打来,挣扎着的枝条很快就僵硬了。
④许多冰挂在柳杉的枝条下面长出来,如水嫩的垂柳,它们长得比春天快多了,倏忽就成缕成挂,迅速地粗壮更迅速地延长,仿佛这株孤立木凭空繁衍出一片倒挂的森林。栖在它伞盖里面的雀子逃走了,只留下巢与它结实地缠裹在一起。而它不能逃,它只有根而没有翼。它努力过,把它的籽实长成带有窄翼的果子,但籽实也没来得及逃,现在都变成长翼的冰雕,与母树囚禁在一起。日和夜已经没有什么区别,柳杉已经感觉不到空气了,它完全不能呼吸。
⑤所有的生命都停顿了。   
⑥漫山遍野只剩下了冰。柳杉认不出自己了,它的胸径全在冰里面,严严实实成了冰柱,树冠不断地增高着增厚着,成了冰塔。它知道自己活着是要承受重量的,但从不知道是这样巨大的重量。是的,它知道生命总要经受严冬,但不知道世上竟有这般残酷的严冬。
⑦入夜之时雨雪竟然停了。一颗星在天的顶端迟疑着生成。极厚极致密的漆黑中的一个针孔,像是通往别一世界的隧洞。
⑧天边刚一吐白,大阳就升起来了。原来世界上还有大阳,而且还会升起。这是一个什么样的世界啊,冰灾洗劫过后的世界,满目是浩茫的白,森冷的白,没有星点生命的颜色,极地般清洁,肃静。   
⑨柳杉看见自己站立的地方,有一座硕大无比的水晶。那静物大耀眼了,太华丽了,也就是说太美了。所谓的晶莹剔透,所谓的玉树琼枝,这些只在辞藻中存在的东西,它今天都算是看见了。它历经苦难,绝不能容忍苦难演变为饰物。它抵御许久,才明白那物事是它自己。泪水落下来,每一滴泪水在它已经不认识的枝上悬成钻形,那是它的叶片原初的样子。
⑩柳杉发出了它一生中唯一的一次嘶鸣,响声如雷暴一样,那是来自地心的雷暴,它从体内崩裂,炸开。树干轰鸣着飞起来,根部尖啸着撕碎,通直的木质和那些没有被涂改过的年轮都摊开在阳光下了,面目全非的枝条带着坚硬的冰凌四散而去,一片叮叮当当的脆响,据说那是银铃之声。
⑾它爱这片土地吗?也许,但现在它已经不知道了。
⑿它的一截断枝飞往山下的时候,看见一只雀子,正是在它的枝上做巢的雀子。它冻在一块瓷实的冰砖里面,双翼向两边张开,在逃,却到底没能逃出去。 
(选自新浪网筱敏博客,有删改)
小题1:阅读全文,根据文意分条概括柳杉生存的环境特征。(6分)
小题2:解释下列两句话在文中的含意。(4分)
(1)极厚极致密的漆黑中的一个针孔,像是通往别一世界的隧洞。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它历经苦难,绝不能容忍苦难演变为饰物。
答:
小题3:“原来世界上还有太阳,而且还会升起”一句用了什么语气?这样写表达了怎样的情感?(6分)
小题4:怎样理解无翅的柳杉爆裂之后最终“飞起来”“四散而去”,而有翼的雀子却“冻在一块瓷实的冰砖里面”“没能逃出去”这样一个结尾? (6分)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内容,完成下面3题
春秋战国是一个动乱时期,所谓“春秋无义战”就反映了那个时代的本质。但是从另一角度看,正是由于那时大一统的中央集权尚未形成,所以“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局面才得以出现。稍懂一点中国历史的人都知道,那时候,作为知识分子的“士”阶层能够通过各种途径、场合比较自由地发表自己的看法,通过“游说”来谋求改变自己的地位,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这样便在一方面充分地挖掘出他们自己的智慧,另一方面纷乱的世界日益呈现出其不合理性,“礼崩乐坏”,旧的秩序破坏了,新秩序尚未建立,又使社会呈现出许多荒废的现象。而知识分子对宇宙和人生则有一种比较稳定的看法,诚如孟子所云:“无恒产而有恒心者,惟士为能。”(《孟子•梁惠王上》)正是由于“士”阶层有他们的“恒心”,亦即有自己比较固定的思想信念,具备了超过一般人的智慧,所以他们能对纷繁不合理的世界持批判的态度。一方面不满意现实,一方面面对现实又无可奈何。所以他们往往以游戏的态度把人事和物态的乖舛、丑拙、鄙劣当作一种有趣的东西加以嘲弄乃至欣赏,用“笑”来撕破笼罩在各种人物关系上的假面具,使其露出滑稽可笑的真面目,幽默于是就这样产生了。
此外,先秦各国宫廷里还活跃着另外一种人物——优。这一点同英法古代宫廷的情景差不多。《左传》《国语》《战国策》诸书里都提到过“优”的存在,《史记》更是堂而皇之地列了《滑稽列传》,为优伶作传。汉初以优俳身份侧身朝廷的,有东方朔、枚皋等人。这种人物往往也能在政治舞台上扮演幽默的角色。先秦时期,各国国君是主人,臣下百姓是奴仆,给皇帝提意见称为“谏”,这是一件很危险的事。但是倡优可以是例外,他们能以戏谑的态度,用常人所不敢的滑稽、幽默的语言和动作逗国君或皇帝高兴,甚至与国君开玩笑,顺便进行讽谏,这便是所谓的“谲谏”。著名的优孟以及汉代的东方朔都玩过这一类花样,他们的一些故事早已成为中国人所熟悉的典故了。
总起来说,先秦至两汉的幽默最常见的是讽谏、滑稽一类事件,而最善于创造这类幽默的有两种人:一是具有高度文化修养和智慧的诸子和“游说”的谋士;二是那些善于“谈言微中,亦可以解纷”的滑稽多智的“优”“俳”。正是这两类人在先秦、秦汉宫廷中上演了一幕幕幽默的滑稽剧。这些宫廷滑稽剧让人们笑了两千余年,至今仍未完全失去魅力,仍然可以使人再笑若干年代。
(节选自赵志伟《幽默的中国人》)
小题1:下列对春秋战国时期“士”阶层的行为的介绍,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春秋战国时期“士”阶层能够通过各种途径和场合比较自由地表达出自己的看法。
B.春秋战国时期“士”阶层以较固定的思想信念对纷繁不合理的世界持批判的态度。
C.春秋战国时期“士”阶层对“礼崩乐坏”的社会现实不满意可是他们又无可奈何。
D.春秋战国时期“士”阶层以游戏的态度来欣赏那些有趣的或是丑恶的人事和物态。
小题2:下列对“谲谏”有关内容的阐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谲谏”是用滑稽、幽默的语言和动作与国君开玩笑,逗国君高兴,顺便进行讽谏。
B.“谲谏”源于汉初,代表人物东方朔、枚皋等人以优俳身份在朝廷中扮演幽默的角色。
C.“谲谏”是没有危险的,以戏谑的态度给国君或皇帝提意见,他们会愉快地接受。
D.“谲谏”的故事俯拾即是,先秦著名的优孟以及汉代的东方朔是古代家喻户晓的笑星。
小题3: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A.春秋战国是一个动乱的时期,可以产生幽默,可见大一统的中央集权条件下是不容易产生幽默的。
B.戏谑的态度,幽默的语言和动作,是优俳与君王打交道的手段,破坏旧秩序,建立新秩序才是目的。
C.《左传》《国语》《战国策》诸书里都写过“优”,说明“优”在政治舞台上也扮演着重要角色。
D.先秦两汉的诸子、谋士以及“优”“俳”创造的以讽谏、滑稽为主的幽默,至今还有一定的魅力,是因为它闪耀着智慧的光芒。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最新试题
热门考点

超级试练试题库

© 2017-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