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文大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高贵的捐赠方冠晴这是一场惨痛的灾难。一场大火,夺去了这个家庭女主人的生命,吞噬了这个家庭所有的财产,男主人和他那个叫翔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来源:不详
现代文大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高贵的捐赠 方冠晴 这是一场惨痛的灾难。一场大火,夺去了这个家庭女主人的生命,吞噬了这个家庭所有的财产,男主人和他那个叫翔子的小孩在消防人员的帮助下,总算逃生出来。 电视上,那个中年男人哀伤的表情和翔子呼唤妈妈的哭声打动了我。我是在灾难后的第二天去看望他们的,带去了一点点钱,算是对他们的捐赠。他们家所有的东西都化成了灰烬,已不能再进去居住,小区的物业在一楼腾出了一间车库,让这对可怜的父子暂时安身。 我去的时候,车库门口已有好些人。 在这些人中,有一对母女引起了我的注意,她俩显然也是来捐赠的,却呆在人群的外围。那个母亲蹲在地上,絮絮叨叨地向她那只有四五岁的女儿说着什么,而那小女孩撅着嘴,一脸的不情愿。在她俩身边的地上,堆着好些东西,崭新的被褥、折叠得方方正正的衣物,最上面,放着一只开了缝的玩具熊。 我猜测,可能是这位母亲拿了女儿不愿意拿出的东西来捐赠,才引得了小女孩的不高兴。我走过去,才发现自己的猜测错了,那位母亲正在指着地上的那堆东西对女儿说话:“你瞧,这被褥,是妈妈最好的被褥。你再瞧这件衣服,这是你爸爸刚买的,最好的一件衣服。我们都能将自己最好的东西拿来捐给翔子家,你为什么就不能拿你最好的呢?你有那么多玩具,你为什么偏偏就拿这个破的?” 小女孩撅着嘴:“别的我还没玩够呢,这个,我已经不想要了。” “将自己都不想要的东西拿来捐给别人,这样对吗?你再好好想想。” 小女孩有些局促不安,小声地问:“难道就要将最好的东西送给别人吗,非得最好的吗?” “我想是的,”见女儿半天不吱声,她便问,“你有最好的东西吗?咱们能不能换一下,不捐这开了缝的熊,捐你最宝贝的。” 小女孩抬起头来,有点手足无措,但最终还是小声说:“我,舍不得。” 做母亲的有点失望,说:“妈妈不逼你,要不,你再想想。” 女儿问:“我要是将我最宝贝的东西捐给了翔子,他还会还给我吗?” 我忍不住就***嘴,因为小女孩提问的样子实在是太可爱了,我代她的母亲回答:“当然不会,哪有捐出去的东西又要回来的道理?” 小女孩有些不死心,抬头看了看她的妈妈,她的妈妈点了点头,算是肯定我的回答。女孩这才彻底低了头。 我们一道进了那个车库。当我将准备好的一点点钱交到翔子父亲的手里,说上一两句安慰的话,当小女孩的母亲奉上带来的被褥和衣物时,小女孩这才开了口。她拉过满脸泪痕的翔子的手,然后,郑重地、小心翼翼地,将她母亲的手交到翔子那只小手上,她的脸色已经苍白,咬了咬嘴唇,再咬了咬嘴唇,然后下了很大决心似的说:“翔子,我将我妈妈捐给你了。你以后有妈妈了。”说完这一句,她的眼泪就顺着脸颊淌了下来,然后嘤嘤地哭出了声,转身跑开了。 我终于明白了小女孩的意思,在她四五岁的天空里,最好而又最宝贝的,当然是她的妈妈了,她将她最宝贝的妈妈捐给了翔子,让失去妈妈的翔子有了妈妈,而她自己,这一捐之后就再也没有妈妈了,她怎么能不难过,怎么能不哭泣。 我跑出人群去安慰她,她的母亲也追了过来。小女孩抬起头来,满是泪花的双眼定定地看着她的母亲,然后怯怯地说:“妈妈,不,翔子的妈妈,我不是想将你要回来,可是,我还是想亲你一下。你别告诉翔子,偷偷地让我亲一下好吗?” 她的母亲一把抱住她,疯狂地吻她。我看到,这位母亲的眼里,噙满了眼泪,满脸都是幸福而又骄傲的神情。她幸福,是因为她的女儿将她当成了这个世界上最宝贵的东西;她骄傲,是因为她的教育有了成果,女儿学会了捐赠。 我的眼睛也潮湿了,为这小女孩,更为她的母亲。我猜想,她要花费很长的时间来解释,才能让她的女儿明白,她是一个人,不是物品,是不能捐赠给别人的。 但是,这是我迄今为止看到的最为高贵的捐赠,它让所有的大人汗颜。面对别人的灾难,我们奉上的只是微薄的关爱和同情,而这小女孩奉上的,是她的整个世界。这也是我看到的最为高贵的母亲,她在她女儿那小小的纯洁的心里种上了爱的种子,开出了高贵的花。 (选自《微型小说选刊》2007年第一期 有改动) 1.文中小女孩一登场,就“撅着嘴,一脸的不情愿”,而且拿“一只开了缝的玩具熊”捐给翔子,后来又一再强化这一点,从小说的整个故事情节来看,作者运用的是一种什么样的写作技巧?使用这种技巧有何好处? 答: 2.根据母亲与女儿的对话,请你写出女儿为什么“局促不安”“手足无措”和“彻底低了头”。 ①“局促不安”是因为: ②“手足无措”是因为: ③“彻底低了头”是因为: 3.纵观全文,推动这篇小说情节发展的线索是什么?请结合作品对其作简要说明。 答: 4.小说主要写了一个连捐赠一个漂亮玩具都舍不得的小女孩,却最终将自己“最宝贝”的妈妈捐赠给了一个没有 妈妈的孩子,你认为这个情节可信吗?请联系全文谈谈你的看法。 答: |
答案
1.作技巧:欲扬先抑。好处:通过前面的舍不得与后面捐出最宝贝的妈妈这一结果的反差,更好地突出写作意图,使一对具有天使般晶莹心灵的母女形象凸显出来,对比鲜明,容易给读者留下比较深刻的印象。 2.①女儿知道将自己都不想要的东西拿来捐给别人,这样做是不对的,所以“局促不安”。 ②女儿心目中“最宝贝的”是妈妈,要自己捐“最宝贝的”无疑是要捐自己的妈妈,所以她不知怎么办才好。 ③当女儿知道捐出去的东西不能要回来,并且得到了妈妈的肯定回答后,她非常难过,难以割舍。 3.文明暗两条线索相辅进行。明线是女儿起初仅仅捐了一只开了缝的玩具熊,在妈妈的劝说下小女孩最后竟将自己最宝贝的妈妈捐出。这一线索贯穿全文,将小女孩那份难能可贵的无私表现了出来。与孩子内心抉择的变化相对应的是“我”这条暗线,文章开头说“我是在灾难后的第二天去看望他们的,带去了一点点钱,算是对他们的捐献”,而正是这“一点点钱”的出现,巧妙地与眼前的小女孩和她的妈妈那种高贵的无私形成了一种隐性的对比,升华文章主题。 4这个情节是可信的。作者对小女孩的描写并没有刻意拔高,小女孩“有那么多玩具”,一开始却仅仅捐了“一只开了缝的玩具熊”,在母亲的开导下,她知道将自己都不想要的东西拿来捐给别人是不对的,但还是舍不得将“最宝贝的”捐出去,因为在她的心目中,“最宝贝的”是自己的妈妈。虽然最后“她的脸色已经苍白,咬了咬嘴唇,再咬了咬嘴唇”,经过了一番成人难以理解的心灵挣扎后,毅然选择了将自己最宝贝的妈妈捐赠给一个没有妈妈的孩子,但她还是想偷偷地亲一下自己的妈妈,亲情、爱心交织在一起,真实、生动地展现了一个纯真小女孩爱心成长的历程。 |
解析
1.作技巧:欲扬先抑。好处:通过前面的舍不得与后面捐出最宝贝的妈妈这一结果的反差,更好地突出写作意图,使一对具有天使般晶莹心灵的母女形象凸显出来,对比鲜明,容易给读者留下比较深刻的印象。 2.①女儿知道将自己都不想要的东西拿来捐给别人,这样做是不对的,所以“局促不安”。 ②女儿心目中“最宝贝的”是妈妈,要自己捐“最宝贝的”无疑是要捐自己的妈妈,所以她不知怎么办才好。 ③当女儿知道捐出去的东西不能要回来,并且得到了妈妈的肯定回答后,她非常难过,难以割舍。 3.文明暗两条线索相辅进行。明线是女儿起初仅仅捐了一只开了缝的玩具熊,在妈妈的劝说下小女孩最后竟将自己最宝贝的妈妈捐出。这一线索贯穿全文,将小女孩那份难能可贵的无私表现了出来。与孩子内心抉择的变化相对应的是“我”这条暗线,文章开头说“我是在灾难后的第二天去看望他们的,带去了一点点钱,算是对他们的捐献”,而正是这“一点点钱”的出现,巧妙地与眼前的小女孩和她的妈妈那种高贵的无私形成了一种隐性的对比,升华文章主题。 4这个情节是可信的。作者对小女孩的描写并没有刻意拔高,小女孩“有那么多玩具”,一开始却仅仅捐了“一只开了缝的玩具熊”,在母亲的开导下,她知道将自己都不想要的东西拿来捐给别人是不对的,但还是舍不得将“最宝贝的”捐出去,因为在她的心目中,“最宝贝的”是自己的妈妈。虽然最后“她的脸色已经苍白,咬了咬嘴唇,再咬了咬嘴唇”,经过了一番成人难以理解的心灵挣扎后,毅然选择了将自己最宝贝的妈妈捐赠给一个没有妈妈的孩子,但她还是想偷偷地亲一下自己的妈妈,亲情、爱心交织在一起,真实、生动地展现了一个纯真小女孩爱心成长的历程。 |
举一反三
阅读下面的内容,完成下面4题 手机病毒时代还有多远? 晓兵 瑞星全球反病毒监测网宣布,他们又截获了一个名为“布若达”的手机木马病毒,该病毒没有造成大面积泛滥,但是它至少告诉我们一个信息,手机病毒技术已经有了新的突破,我们已经面临手机病毒时代。那么,到底手机病毒时代离我们还有多远? 早在2002年,国内就出现了最早的手机病毒——“洪流”,后来这类病毒越来越多,成为手机病毒发展的第一个形式,这类病毒可以被称为“手机短信病毒”,主要是通过给手机用户发送一些含有奇怪字符的短信,当用户观看这些短信时,就会使手机产生各种异常,一般的情况下是关机,最严重时会删除手机上存储的信息。这类病毒的工作原理是利用手机中固化程序的漏洞,给用户发送一些含有特殊字符的短信,当用户手机查看这种短信时,就会造成手机系统溢出,从而产生各种异常现象,这种病毒,目前已经有了30多种。 然而从今年开始,手机病毒出现了新变化,智能手机的概念病毒“卡波尔”出现,该病毒会感染采用了Svmbian手机操作系统的诺基亚手机,并能通过手机的蓝牙功能进行传播感染。这是全球首个完全在智能手机上运行并感染的蠕虫病毒,这意味着,智能手机也将成为病毒肆虐的新场所。在该病毒出现后,各个反病毒公司的专家都预测了将会出现更多的智能手机病毒。果然不幸而言中,在短短两个月的时间里,就出现了又一个智能手机病毒“布若达”,它已经可控制用户的手机并盗取信息了,这是智能手机病毒大量出现的前兆。随着手机的网络功能越来越强,和移动平台与互联网的最终融合,这种手机病毒就会泛滥,并且给全社会带来不小的影响。 未来病毒直接攻击手机本身,使手机无法正常使用。这种攻击方式是手机病毒的最初形式,也是目前手机病毒的主要攻击方式。由于这类手机病毒极易编写,因此还会大量出现。未来还将出现攻击和控制手机“网关”的网络手机病毒。网关是网络之间的联系纽带,如果某些手机病毒的制作者能找到手机网络内的网关漏洞,同样也可以利用这个漏洞研制出攻击网关的手机病毒,一旦攻击成功,将会对整个手机网络造成影响,使手机的所有服务都不能正常执行。 了解手机病毒是为了防微杜渐,只要是病毒,都是可以预防的,手机病毒也不例外。对于利用短信攻击用户手机的病毒来说,当用户收到有一些奇怪字符的短信时,不要观看,应该直接删除,否则很有可能这些短信会将用户的手机干掉。对一些能上网并能执行网络程序的手机来说,应该做到不要轻易在网上下载、执行不明程序,如果要下载一些小程序,最好能到信誉好的网站上去下载。通过手机观看邮件时,不要查看来历不明的邮件,最好是能将这些邮件直接删除。经常注意关于手机及手机病毒的信息,发现手机存在重大缺陷时,及时更换手机或对手机进行升级。这下您明白了,手机病毒的时代离我们只有一步,跨过去就是病毒的乐园。 (选自《百科知识》2004年第11期,有改动) 小题1:下列对“手机病毒”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A.“布若达”木马病毒使攻击者能够对手机的智能设备实施远程控制,从而使病毒迅速蔓延。现在又出现了该病毒的多个病体变种。 | B.“洪流”是我国最早出现的手机病毒,它利用手机中的有关漏洞,通过奇怪的字符给手机用户发短信,从而使手机系统异常。 | C.“卡波尔”是今年开始出现的蠕虫病毒,它和互联网日趋结合,使手机病毒泛滥开来。 | D.“洪流”“卡波尔”“布若达”,这些手机病毒是渐进式发展的,现在智能手机成为了它们攻击的重点对象。 | 小题2:下列对最后一段画线句子“手机病毒的时代离我们只有一步,跨过去就是病毒的乐园”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A.手机病毒技术有了新突破,病毒能通过手机上的蓝牙功能传播感染手机,人们的手机已成为病毒的乐园。 | B.手机病毒种类层出不穷,技术发展快,制作者很容易编写病毒,造成手机无法正常使用,从而给全社会带来巨大影响。 | C.我们已经面临手机病毒的时代,如果不遏制手机病毒的进一步蔓延,那么我们的手机会成为病毒肆虐的场所。 | D.网关是手机的软肋,手机病毒制作者往往以此为突破口,攻击智能手机,使手机病毒时代真正来临。 | 小题3:根据文意,下列属于“如何预防手机病毒?”的一项是 ①手机不要上网,如上了网,不要轻易到网上去下载文件 ②要注意网关是否有漏洞 ③直接删除手机上有奇怪字符的短信和来历不明的邮件 ④常常注意媒体上发布的有关手机病毒的信息 ⑤一旦感染病毒,马上更换手机小题4:根据本文提供的信息,以下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A.智能手机病毒一旦出现,会导致手机的移动平台和互联网最终融合。 | B.直接侵入手机内部的病毒会导致手机无法正常使用,这类病毒还在大量出现。 | C.手机病毒的制作者之所以攻击“网关”,是因为网关是手机网络系统的枢纽。 | D.手机网关一旦出现漏洞,病毒可以直接通过英特网攻击网关,很可能造成全社会的手机都没法通讯。 |
|
阅读下面的内容,完成下面4题 中国古代传记文学的成熟,应该从司马迁的《史记》开始。《史记》是我国古代第一部以人物为中心的伟大历史著作,同时也是我国古代第一部以人物为中心的伟大文学著作。从历史的角度讲,《史记》开拓了我国古代两千多年来以人物为中心的历朝“正史”的先河;从文学的角度讲,《史记》第一次运用丰富多彩的艺术手法,向人们展现了栩栩如生的人物画廊。 《史记》之所以能在历史与文学两方面取得如此辉煌的成就,这一方面固然取决于司马迁个人的天才与其特殊的人生经历,另一方面则是因为先秦时期已经产生了相当卓越的文学著作,这些著作对司马迁的历史观、文学观、审美观的形成及其具体的艺术操作,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左传》、《国语》、《国策》的许多章节,其叙事写人的方法,其描述用语及其人物辞令的巧妙,都已经达到了出神入化的境界。所不同的就在于它们还都不是以人物为中心,它们的写人仍然是为了叙事。先秦也曾有过名称上类似于传记的著作,如《晏子春秋》,可惜它的目的仍不是写人,而像是一本逸闻趣事的资料汇编,完全没有剪裁。因此,真正以人物为中心的传记文学的创始人,只能归于司马迁了。 《史记》作为第一部传记文学的确立,是具有世界意义的。过去欧洲人称古希腊的普鲁塔克为“世界传记之王”。他著有《列传》50篇,这是欧洲传记文学的开端。通过比较可以发现,司马迁的《史记》要比普鲁塔克的《列传》早产生近两个世纪。 从《史记》出现的西汉时期开始,到清朝被推翻的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里,中国产生了浩如烟海的传记与传记文学。在历朝正史中,被后人称之为“传记文学”的首先是《史记》,其次是《汉书》、《后汉书》、《三国志》和《新五代史》的若干篇章,其他“正史”在中国文学史上一般很少被人提及。《史记》是历史性与文学性高度结合的完美之作,这种完美结合在史学史上和文学史上都既是空前的,也是绝后的。班固是司马迁的杰出继承者,也是古史传统的改造者。从班固开始,他在有意识地把“历史”与“文学”分开。从今天的观点看来,作为“史学”的品格,《汉书》无疑是更完美、更系统、更周密了;但从文学角度讲,《汉书》则无疑是在大踏步地倒退。但《汉书》毕竟因袭了《史记》的旧有成果,因此,《汉书》作为一部“正史”,其文学性在我国古代散文中也是屈指可数的佼佼者。 从传记发展的历史上看,两汉是我国古代“史传”文学最辉煌的时期,这时其他形式的传记文学还大都没有出现或没有大量发展起来。从魏晋开始,随着“史传”文学的逐渐衰落,其他各种形式的传记作品则日益兴盛起来。应该说明的是,我们这里所说的“衰落”,并不是指《三国志》、《后汉书》等这些著作的“历史”价值与“文学”品格,我们所指的只是它们的“文学”水平与它们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 小题1:第1节中,作者是怎样评价《史记》的?请简要概括。(4分) 小题2:在第2节中,作者把《史记》和《左传》、《晏子春秋》做了一番比较,其目的是什么?(4分) 小题3:作者称《史记》为空前绝后之作,是从哪个角度来说的?(4分) 小题4:如何理解“班固是司马迁的杰出继承者,也是古史传统的改造者”的含义?(4分) |
阅读下面的内容,完成下面4题 鉴赏家 汪曾祺 全县第一个大画家是季陶民,第一个鉴赏家是叶三。 叶三是个卖果子的。他专给大宅门送果子。到了什么节令送什么果子都是一定的。他的果子不用挑,个个都是好的。他的果子都是原装。四乡八镇,哪个园子里,什么人家,有一棵出名的好果树,他都知道,而且和园主打了多年交道,熟得像是亲家一样了…… 立春前后,卖青萝卜。“棒打萝卜”,摔在地下就裂开了。杏子、桃子下来时卖鸡蛋大的香白杏,白得像一团雪,只嘴儿以下有一根红线的“一线红”蜜桃。再下来是樱桃,红的像珊瑚,白的像玛瑙。端午前后,枇杷。夏天卖瓜。七八月卖河鲜:鲜菱、鸡头、莲蓬、花下藕。卖马牙枣、卖葡萄。重阳近了,卖梨:河间府的鸭梨、莱阳的半斤酥,还有一种叫做“黄金坠子”的香气扑人个儿不大的甜梨。菊花开过了,卖金橘,卖蒂部起脐子的福州蜜橘。入冬以后,卖栗子、卖山药(粗如小儿臂)、卖百合(大如拳)、卖碧绿生鲜的檀香橄榄。他还卖佛手、香椽。人家买去,配架装盘,书斋清供,闻香观赏。 不少深居简出的人,是看到叶三送来的果子,才想起现在是什么节令了的。 叶三五十岁整生日,一家子商量怎么给老爷子做寿。老大老二都提出爹不要走宅门卖果子了,他们养得起他。 叶三有点生气了: “嫌我给你们丢人?我给这些人家送惯了果子。就为了季四太爷一个人,我也得卖果 子。” 季四太爷即季陶民。他大排行是老四,城里人都称之为四太爷。 叶三真是为了季陶民一个人卖果子的。他给别人家送果子是为了挣钱,他给季陶民送果子是为了爱他的画。 季陶民有一个脾气,画一张画要喝二斤花雕,吃斤半水果。 叶三搜罗到最好的水果,总是首先给季匋民送去。 季陶民每天一起来就走进他的小书房——画室。叶三不须通报,一来就是半天。季陶民画的时候,他站在旁边很入神地看,专心致意,连大气都不出。有时看到精彩处,就情不自禁的深深吸一口气,甚至小声地惊呼起来。凡是叶三吸气、惊呼的地方,也正是季陶民的得意之笔。季陶民从不当众作画,他画画有时是把书房门锁起来的。对叶三可例外,他很愿意有这样一个人在旁边看着,他认为叶三真懂,叶三的赞赏是出于肺腑,不是假充内行,也不是谀媚。 季陶民最讨厌听人谈画。他很少到亲戚家应酬。实在不得不去的,他也是到一到,喝半盏茶就道别。因为席间必有一些假名士高谈阔论。但是他对叶三另眼相看。 叶三只是从心里喜欢画,他从不瞎评论。季陶民画完了画,钉在壁上,自己负手远看,有时会问叶三:“好不好?” 叶三大都能一句话说出好在何处。 季陶民画了一幅紫藤,问叶三。 叶三说:“紫藤里有风。” “唔!你怎么知道?” “花是乱的。” “对极了!” 季陶民提笔题了两句词:“深院悄无人,风拂紫藤花乱。” 季陶民最爱画荷花。有一天,叶三送了一大把莲蓬来,季陶民一高兴,画了一幅墨荷,好些莲蓬。画完了,问叶三:“如何?” 叶三说:“四太爷,你这画不对。” “不对?” “‘红花莲子白花藕’。你画的是白荷花,莲蓬却这样大,莲子饱,墨色也深, 这是红荷花的莲子。” “是吗?我头一回听见!” 季陶民于是展开一张八尺生宣,画了一张红莲花,题了一首诗: 红花莲子白花藕, 果贩叶三是我师。 惭愧画家少见识, 为君破例著胭脂。 季陶民送了叶三很多画。都是题了上款的。有时季匋民给叶三画了画,说:“这张不题上款吧,你可以拿去卖钱,——有上款不好卖。”叶三说:“题不题上款都行。不过您的画我不卖。” 十多年过去了。季陶民死了。叶三已经不卖果子,但是他四季八节,还四处寻觅鲜果,到季陶民坟上供一供。 季陶民死后,他的画价大增。日本有人专门收藏他的画。大家知道叶三手里有 很多季陶民的画,都是精品。很多人想买叶三的藏画。叶三说: “不卖。” 有一天有一个外地人来拜望叶三,因为是远道来的,叶三只得把画拿出来。客人非常虔诚,要了清水洗了手,焚了一炷香,还先对画轴拜了三拜,然后才展开。他一边看,一边不停地赞叹: “喔!喔!真好!真是神品!” 客人要买这些画,要多少钱都行。 叶三说: “不卖。” 客人只好怅然而去。 叶三死了。他的儿子遵照父亲的遗嘱,把季陶民的画和父亲一起装进棺材里,埋了。 一九八二年二月二十八日 小题1:小说题目是“鉴赏家”,但却用了很大篇幅写叶三卖果子,你认为作者有什么用意?(4分) 小题2:小说写了叶三是鉴赏家,写了四层,按照下面的示例,对另外三层进行简要概括。(3分) ①叶三看画 ② ③ ④ 小题3:“实在不得不去的,他也是到一到,喝半盏茶就道别”这句话写出了季陶民怎样的性格特点?这对叶三这个人物形象有什么作用?(5分) 小题4:作者以叶三把画带到棺材里作为小说的结尾,你认为这个结尾合适吗?为什么?(6分) |
阅读下面的内容,完成下面3题 反智主义主宰社会固然不好,但一个没有反智主义的社会,也同样成问题。有人说中国历代的专制皇权,实际上非常“主智”,并不“反智”。查诸历史,中国的一个个王朝,都是靠读书人来支持。这种权力和知识的伙伴关系,通过科举给制度化了。被统治者则缺乏基本的文化资源。 这也是我为什么要把“反智主义’’变成一个中性词,并强调其正面意义的原因。因为被士大夫主宰了至少两千年的中国文化,太强调读书人的权力,一般老百姓没有表述自己的利益和意见的渠道。到了近代也是如此。鲁迅的《阿Q正传》就是一个例子。鲁迅对中国农民并没有太多深入的了解。他年纪轻轻就进了洋学堂读书,甲午战争后不久留日,正好赶上战后日本狂热的战争宣传的余波。甲午一战,突然使日本人觉得经过了西化的日本比作为亚洲传统文化中心的中国要优越。于是媒体上把中国人描述成麻木、愚昧的群体。这种对农民的蔑视,被完全没有做农民的经验的知识分子如此强烈地表达出来,成为现代中国意识的一部分。农民的“精神麻木”和“愚昧无知”,也成了中国种种问题的根源。我们长期以来对农民的歧视,与这种知识分子的优越意识当然也有深刻的联系。 阿Q这种由知识分子创造的小民百姓的形象之所以不受挑战地主宰了中国人的现代意识这么久,一大原因就是老百姓没有任何文化资源和权力对之反击。而一个有反智主义传统的社会就完全不同了。美国便是一例。美国的建国之父,多是社会精英。但是他们继承的 传统,则源于古典的希腊罗马,反智的成分很强。比如,雅典人对知识分子就强烈地不信任, 认为老百姓集体的智慧高于精英的个人智慧。美国建国时代的自耕农,也可以被像鲁迅那样 的人描述为不开化的蠢货。但正是杰佛逊这种古典修养最好的人,出来强调自耕农的道德优 越,反对工商精英的操纵。同时,当时的宗教传统,也给小民百姓的文化自立提供了条件。 大家会去教堂寻求灵魂拯救,并不要听你知识分子唠叨。每个灵魂在上帝面前平等。这样的信条强化了小民百姓的尊严。 这些传统,我们是没有的。老百姓只能指望知识分子为他们说话;知识分子也乘机把自 己打扮成“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先知、圣人。其实,世上并无超级人类,大家是同样的俗人。很多知识分子声称为老百姓讲话,多少是为自己捞政治资本,夹带了不少私货也未可知。互联网的出现,则开始打破这样的格局。老百姓终于可以直接为自身的利益说话了。比如主流经济学家,过去一直还觉得自己代表着全民的利益。现在老百姓则出来说:你们不过是出卖了我们,替利益集团说话而已!知识分子表达自己的理念而不受下层社会挑战的日子,已经一去不复返了。 (摘录自薛涌《网络文化将成为中国文化的重要动力》) 小题1:根据文意,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中国专制皇权是主智的,科举制度使读书人获得了政治权力。 | B.鲁迅没有做过农民,又年纪轻轻就进了洋学堂读书,所以他对农民的蔑视是偶然的。 | C.反智主义可以强化平民百姓的尊严,使之摆脱被操纵的命运。 | D.互联网出现后,声称为老百姓讲话的知识分子便不能自由地表达理念了。 | 小题2:下列关于互联网的说法,符合文意的一项是(3分)( )A.封建专制时代是主智时代,互联网时代则是反智主义主宰社会的时代。 | B.互联网可以使老百姓更容易获取文化资源,对知识精英资源垄断的冲破指日可待。 | C.互联网可以使老百姓有机会自我表达,与知识精英平等对话; | D.互联网实现了社会各阶层的沟通,医治了知识精英自视过高、歧视平民百姓的痼疾。 | 小题3:文章列举了哪些反智主义的表现?请加以概括。(6分)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2009年3月,墨西歌和美国等先后发生甲型H1N1型流感,其病毒为A型流感病毒,H1N1亚型猪流感病毒毒株,该毒株包含有猪流感、禽流感和人流感三种流感病毒的基因片断,是一种新型猪流感病毒。世卫组织宣布从4月30日起,开始使用“A(H1N1)型流感”而非“猪流感”来指代当前疫情。按国内中文表达的惯例称为“甲型H1N1型流感”。 甲型H1N1流感的症状与其流感症 状类似,如高热、咳嗽、乏力、厌食等,其中一些者还出现腹泻和呕吐;墨西歌发现病例还出现眼睛发红、头痛和流涕等症状。重者会继发肺炎和呼吸衰褐,甚至死亡。 此次疫情一是由新的猪流感病毒变异株引起,人群普遍易感,已引起跨国、跨洲传播。二是出现了人传人病例。三是目前墨西哥出现了较多的重症和死亡病例。四是流感病人在发病前一天已可排毒,有些人感染后不发病,但仍然具有传染性,隐性传染比例相当高。 目前已证实有甲型H1N1型流感病毒在人际间传染的病例,其传染途径与季节性流感类似,通常是通过感染者咳嗽和打喷嚏和物理接触等。尚无证据表明猪流感能通过食物传播。所有的患者都没有和生猪的接触史,而且在生猪当中也没有分离出这种新型的变异病毒。A(H1N1)型流感病毒害怕高温,猪肉加热至71摄氏度,就能***死猪流感病毒。 目前流行的甲型H1N1液压感病毒是一种新型病毒。已有的科学证据还不够充足,但初步研究表明,在对付甲型H1N1流感方面,现有的预防季节性流感疫苗的预防作用很小或者根本无法为人们提供保护。目前还没有抗甲型H1N1流感疫苗,不过相关的疫苗研发正在进行之中。研制一种全新的流感疫苗通常需耗5至6个月。据了解,瑞士罗氏制药公司生产的“达菲”胶囊和英国葛兰素-史克公司生产的喷雾式药剂“乐感清”似乎对这种机关报型病毒起作用。“达菲”只是在病毒复制的初期用来抑制。如果预判可能出现流感大流行,最好进行普遍接种,而如果出现流感病毒大量复制的情况,像“达菲”这样的药物也将难有作为。 1.下列有关文章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甲型H1N1流感,其病毒为A型流感病毒,H1N1亚型猪流感病毒毒株,是一种新型猪流感病毒,此次疫情最早于2009年3月在墨西哥发生,与猪无关。 | B.感染甲型H1N1流感,会出现发热、咳嗽、乏力、厌食等症状,有的会腹泻和呕吐,或眼睛发红、头痛和流涕,严重的会继发肺炎和呼吸衰竭,甚至死亡。 | C.瑞士罗氏制药公司生产的“达菲”胶囊只能在甲型H1N1流感病毒复制的初期用来抑制,而英国葛兰素-史克公司生产的喷雾式药剂“乐感清”可以用于治疗。 | D.目前没有专门针对人类感染甲型H1N1流感的特效药。现有的预防季节性流感疫苗对甲型H1N1流感的预防作用很小或根本无法为人们提供保护。 | 2.文章从哪些方面介绍了甲型H1N1流感?请简要概述。(6分) 3.针对甲型H1N1流感的传播方式,请你提出一些预防措施。(6分) |
最新试题
热门考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