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这篇访谈,完成8-10题教育部:大学生应定位为普通劳动者不再算精英(访问者:《中国青年报》记者原春琳;回答者:教育部高校学生司负责人)高考临近,考生在填

阅读下面这篇访谈,完成8-10题教育部:大学生应定位为普通劳动者不再算精英(访问者:《中国青年报》记者原春琳;回答者:教育部高校学生司负责人)高考临近,考生在填

题型:不详难度:来源:
阅读下面这篇访谈,完成8-10题
教育部:大学生应定位为普通劳动者不再算精英
(访问者:《中国青年报》记者原春琳;回答者:教育部高校学生司负责人)
高考临近,考生在填报志愿时,越来越多地关注所填报院校的专业就业前景和大学生未来的就业趋势。为此,本报记者特地采访了教育部高校学生司有关负责人,解读考生关心的就业问题。
  (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记者问(以下简称“问”):2006届高校毕业生已进入求职高峰,如何看今年的就业形势?前段时间曾经有媒体报道说社会对大学生的需求比去年下降了,你认为是不是这样?
  负责人答(以下简称“答”):现在是2006届高校毕业生签约高峰期,也是求职的关键时期。实事求是地说,今年高校毕业生总体就业形势依然严峻,需要高度重视,但是,需求下降的说法缺乏客观依据。
  形势严峻主要是因为:一是全社会总体的就业形势十分严峻,劳动力供大于求,缺口超过1400万,比2005年增加100多万人;二是结构性矛盾依然突出,东、中、西部的区域结构性矛盾和高校学科专业结构矛盾同时存在;三是一些地方的政策性障碍还没有完全破除,包括有些城市限制外地生源落户的问题难以彻底解决;四是社会的用人观念和毕业生的择业观念尚需转变。这些都给毕业生就业带来影响。
  当然,我们也要看到有利因素,今年一季度我国GDP的增长超过了10%,经济的持续快速增长和社会事业的发展将为大学生就业提供有利的条件。首先,从我们了解的一季度的供需情况来看,与去年相比,对大学生的需求尽管增加的幅度不很大,却是在稳步增加;其次,各级政府和高等学校十分重视高校毕业生就业,采取了多种措施,出台了一系列政策促进毕业生就业;第三,经过多年的艰苦努力,毕业生就业工作有了良好的基础,机制保障、制度建设、管理体制等方面都取得了长足进展;第四,下一步有关方面的调控和服务力度将进一步加大,有关部门正在研究进一步的举措。
  (二)、扩招与就业难并无必然联系,户口限制需要打破
  问:我们在采访中还发现,现在户口也是妨碍大学生就业的一个重要因素,这个“坚冰”怎样才能破解呢?
  答:流动性既是大学生就业的特点,也是市场经济体制下社会劳动力就业的特点趋势和内在要求。“十五”期间,国家确立了“市场导向、政府调控、学校推荐、学生与用人单位双向选择”的高校毕业生就业制度,政府有关部门制定了一系列鼓励大学生合理流动的政策,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高校毕业生跨地区、跨行业就业的限制,但地区之间还不平衡,行政性分割仍然存在。
因此,“十一五”期间,要促进高校毕业生“无障碍就业”,必须打破地域限制,消除人为市场分割,疏通毕业生到各地区、各行业、各领域、不同性质单位就业的渠道,构建有利于人才合理流动的大环境。
  (三)、
  问:尽管我们的高等教育已经进入大众化阶段,可很多家长和考生还都抱有精英心态,这种就业观是不是还在阻碍很多大学生就业?
  答:近年来,随着高等教育的大众化以及就业压力的增加,总体看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期望有所降低,到中小企业就业、灵活就业、自主创业的毕业生逐年增加,学生择业观念和心态在发生积极的变化。
  但是,由于传统观念、社会舆论等多种因素影响,仍有相当一部分毕业生,尤其是家长的观念不能适应就业形势的变化,跟不上社会就业方式的变化。
  今后几年这种反差可能会越来越大,突出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在就业岗位上,二是在就业方式上。
应该说,大众化时代的大学生不能再自诩为社会的精英,要怀着一个普通劳动者的心态和定位去参与就业选择和就业竞争。这需要广大毕业生尤其是家长更新就业观念,调整就业期望,在正确判断形势的前提下适度选择,以多种方式努力实现广泛就业。
 (四)、到基层就业,有问题更有机遇
  问:如何看待影响毕业生就业的结构性矛盾这一问题?怎样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呢?
  答:结构性矛盾突出地体现为区域分布的不均衡,即大量毕业生过分集中在东部地区和城市,竞争数量有限的就业岗位,而中西部地区、广大的基层却面临着人才匮乏又难以吸引毕业生的窘境。这也是我们国家人才分布矛盾的直接体现。形象地说,就是“无业可就”和“有业不就”的矛盾。
  要做好基层就业这篇大文章十分不易,难点主要在于:一是基层的体制内单位编制少、经费紧,对人才的大量需求受到抑制;二是体制外单位缺乏必要的社会保障,用工不规范,影响毕业生选择的热情;三是基层的生存发展条件有待改善,生活待遇低、工作环境差、发展空间小等需要逐步解决。
要改变这些状况必须加大政府调控力度,需要各级政府在思想上高度重视,切实把这项工作作为自己的责任,要给予必要的资金、岗位和编制,尽快完善政策制度环境。2005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的意见》,这是新时期带有根本性、方向性的纲领性文件。
(五)、报考专业不要跟风
  问:现在正是考生填报志愿的时候,很多考生和家长都会考虑就业的问题,一些热门的专业受到很多考生的青睐。这种态度科学吗?
  答:专业的冷与热是动态的,比如说,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机械、地质和矿业类大都是热门专业,可到了上个世纪90年代,由于行业发展的原因,其中的一些专业变成了冷门。最近几年因为能源短缺等原因,地质和矿业又成了相对热门的专业。
  所以,考虑就业前景,应该既考虑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对人才的总体需求,也要考虑区域经济和社会事业对人才的特殊需求,更要考虑个人的志趣和条件,而不宜跟风或者过于教条。
小题1:.根据第(一)与第(三)部分的访谈的提问和回答,为(一)、(三)部分访谈内容拟一个小标题。(4分)
答:
小题2:.结合各段内容,回答下面的问题。(5分)
(1)记者在第二部分提问时提到“坚冰”二字,这里的“坚冰”的本义是什么?造成“坚冰”的原因又是什么?(3分)
答:
(1)当前大学生就业中的“无业可就”和“有业不就”的具体表现是怎样的?(2分)
答:
10.教育部官员称大学生应定位为普通劳动者,你赞成这种定位吗?说说理由。(6分)
答:
答案
小题:.一.今年对毕业生需求下降的说法缺乏依据三.大学生应定位为“普通劳动者”;
小题:.(1)[“坚冰”的本义是:妨碍大学生就业(1分)的户口(制度)(1分)或:因户口问题而造成(1分)的大学生就业限制(1分)];造成“坚冰”的原因是:地区之间还不平衡(1分),行政性分割仍然存在(1分)(1)大量毕业生过分集中在东部地区和城市,竞争数量有限的就业岗位,而中西部地区、广大的基层却面临着人才匮乏又难以吸引毕业生的窘境。
小题:.赞成或反对均可,要说明理由,言之成理即可。参考意见,如“不赞成”,因为我们的社会不是缺少普通劳动者,而是缺少高素质的人才;培养一名大学生的花费不少,需要回报;这个说法背离了公众对教育的期待;任何社会都是需要“精英”等等。
解析

举一反三
阅读下文,完成第8—13题。(16分)
⑴2008年3月5日,政协委员、国家一级演员姜昆在全国政协会议上递交了三份提案,其中之一是《“灰色文化”危害日趋复杂加强管理建设势在必行》。会后,他对采访他的跑会记者说:“关于灰色文化的提案得到了大家的重视。”
⑵此时的姜昆并没有想到,三天后他将身处一桩莫须有的“取缔门”事件,再一次与时时体现草根代言人身份的德云社发生纠葛。8日下午,德云社成员何云伟、高峰相继在个人博客中撰文,称“某位前辈”在会上提议,建议全面封***小剧场演出,网友随之愤然跟帖,引发热烈讨论。截至17日晚,何云伟该篇博客跟帖达3400多条。
⑶姜昆解释说自己既没有点德云社的名,也没有提议封***小剧场。相反,他曾于多个场合表示支持小剧场的演出。参照此次姜昆的提案原文,与小剧场相关的只有一句:“在茶社、民营小剧场等表演场所,演员们用低级庸俗的表演和下流黄色的笑话取悦观众”,用以陈述“灰色文化”泛滥的现象。尽管如此,有关“姜昆砸人饭碗”的媒体报道比比皆是,“灰色文化”更成为继“艳照门”之后文艺领域又一热度词汇。有网友发帖批评,即便此提案没有针对德云社,文章“也都是废话,甚至连什么是‘灰色文化’都没有解释清楚”。
⑷“2002年我就提过这个词,指那些非恶意、纯戏谑的内容,拿来逗着人玩儿,但是越走越远。”姜昆如此阐述他对“灰色文化”的理解。按照“非恶意,纯戏谑”的标准,“灰色文化”似乎等同于“恶搞”一词,不过“灰色”本身含有的介于合法与不合法、健康与不健康之间的暧昧意味,又不仅“恶搞”那么简单。在提案中,姜昆详细列出各种“灰色文化”的表现:手机传播中无聊内容和垃圾信息防不胜防,网站上娱乐版登载的文章常以刺激性的字眼招徕网民,网络聊天工具、论坛和网络游戏中充斥着不良信息,在茶社、民营“小剧场”等表演场所,演员们用低级庸俗的表演和下流黄色的笑话取悦观众,甚至在银幕、荧屏上,也不乏打着“艺术”幌子的露骨表演等。
⑸然而即便提案中有了对诸多现象的详细描述,“灰色文化”依然难以界定。很难笼统地认为流传于民间的笑话中没有艺术因素。再加上,艺术的主观性和阐述性较强,容易躲闪。“一个话剧小剧场说自己是‘新后XX主义’,你还真没法跟他辩了。”社会学者、话剧编剧黄纪苏如是说。
⑹在具体内容上的难以界定,导致抵制“灰色文化”无法实现。比如姜昆明确反对这样的段子——讲厕所里说话和饭馆里说话区别的《茅房话》,诸如在厕所问“吃了吗?”可有的相声演员和观众认为,连这个都反对,姜昆有点过于“洁癖”。
⑺“灰色文化”的存在无可争议,不过它的危害真的这么大,到了需要集中治理的地步?姜昆的提案代表了一派人的观点:“灰色文化”的危害如同“温水煮青蛙”,任其泛滥,就会让人们渐渐丧失警惕,甚至视而不见。最可怕的是,一些对事物分辨能力不强的年轻人,十分容易沉溺于低级趣味之中。而另一派人认为,这些只不过是一种娱乐和消除压力的方式,可能无聊,但无伤大雅。
⑻“任何艺术形式都没有罪过,它们只是用来休闲、消遣的手段和载体。”中国艺术研究院曲艺研究所所长吴文科说,“只是现在为了眼球经济,有的团体把它糟蹋坏了。”在吴文科看来,“灰色文化”有它合理性的一面。“一是提供娱乐,二是作为出气筒。”娱乐方面,所谓主流文化并没有体现出应有的优势和强势,打开电视机没好节目可看,掏钱去电影院出来又是一串骂声,而真正有质量、有品味的艺术,如音乐会、歌剧等,观众又消费不起。相比之下,生动、有趣的相声、话剧小剧场等表演艺术更能让人开怀一笑。“出气筒”方面,由于经济发展速度迅猛,社会阶层分化严重,全民产生对中产阶级以上阶层的不满态度。普通民众承担着买不起房、看不起病、子女上不起学的压力,人们由此产生的抱怨以及潜在的***,都可以借助“灰色文化”中的戏谑和“擦边球”段落在短暂的时间内宣泄出去。
⑼“就事论事讨论文艺本身是没意义的,最根本的还是由于经济发展带来的社会生态问题。姜昆是优秀的艺术家,他的提案笼统看上去都有意义,但实际没有任何可操作性。”吴文科说。姜昆寄望于各从业者的自律,希望他们从艺术追求上提升自己,自觉抵制“灰色文化”,不过在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时代,很多文化团体的生存发展还成问题,当观众听到黄色段子、看到色情味道的演出纷纷掏钱叫好时,能否指望从业人员自我净化,将表演艺术提升到大雅之堂,不能不说是一个疑问。
⑽靠自律行不通,靠政府部门制定法规政策估计更无成效。即使再来一次“严打”,也顶多是造成相关人员与现象的短期蛰伏。“最好的办法是姜昆他们出来说好的相声,以身作则。”黄纪苏说,“把地盘让给人家了,又想依靠社会和政府来限制对方,这就先输了一步。”主流文化中如果能出现真正质量过硬的作品,就能对“灰色文化”构成有效的竞争力。在这个前提下,如果政府及社会舆论对主流文化加以鼓励和支持,使民众便利地接触到各种高水平的文化作品,“灰色文化”自然而然会得到抑制。
⑾“唯一的办法就是用我的声音压过你的声音,加强正面文化的力量。”吴文科说,“但这也是漫长而复杂的过程。                         节选自2008年4月5日《凤凰周刊》
小题1:.第⑵段加点词“莫须有”,在文中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2分)
小题2:.第⑸、⑹两段的内容主要是为了说明_________________。(2分)
小题3:.整合文中信息,就“灰色文化”的概念下一定义:_________________。(3分)
小题4:.第⑼段画线句所说的“社会生态问题”,在文中是指⑴_________________;⑵_________________。(2分)
小题5:.下列解说符合文意的一项是(3分)
A.低级庸俗、恶意戏谑是当今社会非主流文化的基本特征。
B.任何艺术形式的存在都有其合理性,没有必要予以抑制。
C.关于文化建设与管理的问题,已得到了社会的广泛关注。
D.主流文化日渐衰微的根本原因在于其从业人员缺乏自律。
小题6:.本文是一篇新闻报道,请根据该报道的主要内容撰写一则新闻摘要(120字左右)。(4分)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新闻背景和对话,完成第14—6题。(18分)
新闻背景:2006年开春,一个名叫郭德纲的人突然火了。别看如今媒体踏破了门槛,各地演出邀约不断,可当初成名靠的并不是这些。要不是“钢丝”们(郭德纲的“粉丝”)不计辛劳地将段子向网络上传,要不是“不锈纲丝”(资深“钢丝”)不遗余力地撰文推介,郭德纲可能至今仍旧是一个“非著名相声演员”。
在偶像的光环背后,“粉丝"已经渐渐成为一只不容小觑的幕后推手。
(1)主持人:提到“粉丝”,很多人往往会条件反射地联想到“狂热”“盲目"这样的字眼。但是,事实是“粉丝"已然成为文化消费最活跃、最广大的群体。对这样一个群体,如今再视而不见,或是嗤之以鼻,显然是不明智的。
嘉宾:我们需要研究今天的“粉丝"。其实“粉丝”现象自古有之,也就是过去常说的“拥趸”。他们最明显的特点是:对某一个公众人物、目标事件、文化风尚具有强烈的认同;基于这种认同,甚至能够结成某种社群关系。反映在文艺上,就是追星、做“粉丝"。不过和l 00年前的梨园戏迷、20年前“四大天王”的追星族比起来,现在的“粉丝”尽管也追星,但是他们更善于“自我声张",这是一个具有时代特色的变化。比如像我这一代,很多人都曾经是崔健的拥趸,但当年我们从来都没有想过,自己可能会在崔健的事业中扮演什么角色——不过是一个仰慕者和拥护者。可今天的“粉丝"却有强烈的本位意识,他们甚至可能成为偶像事业的策划、干预和推动者。当然,也是因为民意窗口的开启、媒介条件的成熟和政治文化环境的变化,才成全了这种“自我声张”。以媒介条件的成熟来说,试想,如果没有短信和网络,如果没有媒体对自我声张的认同和推波助澜,“粉丝”是很难发出响亮的声音的。
(2)主持人:那么,这种自我声张的“造星”冲动,叉为什么会在近些年集中出现并取得社会化认同呢?
嘉宾:在上世纪80年代,无论什么明星,都是由权力部门、资源部门、媒体打造出来的,“粉丝”似乎只有“追”的份;但是现在,居然草根也可能造星。这样的现象来自一个广义的社会文化的冲击。隐藏在背后的,我想应该是更广大的民众在对那种已经日渐守旧、假模假式的文化规则和文化现象“用脚投票”。说得坦率一点,或许很多民众并没有从文化高度来认识个人的态度和行为,但至少有一点他们是清醒的:那就是他们现在所坚持的、所追捧的是草根文化,其对手正是不入大众之眼的庙堂文化。我国文艺界这二三十年,庙堂文化已经形成了绝对主流,这套仪式化、符号化、规范化的文化,不知不觉中已经和民众产生了很大的距离。正如一位媒体人所言:人们会用自娱自乐来消解那些他们不喜欢的娱乐。我可以举相声为例。10多年前姜昆的《虎口脱险》和陈佩斯的《烤羊肉串》,极为贴近生活,当年所受到的追捧不亚于今天的郭德纲。但时至今日,这种文化产品在庙堂文化中还能看到吗?人们都隐约感到,如今正是到了破旧立新的时候。这就是它集中出现并取得社会化认同的深层次原因。
(3)主持人:尽管有大批“粉丝"拥趸,但也有很多人对这股潮流是不屑的。庙堂文化对于“粉丝"所追捧的草根文化,似乎存在抗拒心理。
嘉宾:以“俗”作为一个靶子来批判文艺,其实是非常可笑的。何谓俗呢?从历史发展看,当年的、五四时期的白话文学、金庸式的小说、摇滚乐、街舞,我们都可以发现里面曾经有或正在张扬的所谓俗的一面。但是,“俗”并不代表就是“低”,就是“庸"。评价一种文化现象,我想首先要看的是它的主流。像草根.文化,尽管它有俗的一面,但它更多的是一种新鲜血液,代表了一种新的文化的理念,并且这种文化意识符合趋势,并契合了人们的心理需求。更何况作为新生事物,总有一个提纯的过程。所以我们应该怀着一颗文化包容心,秉着科学精神来看待这种文化现象:作为个人,你可以有反感、反对;但作为社会舆论和管理政策,如果要一棍子打死,那么文化的花园就不可能开出平和、丰富的花朵。
(4)主持人:面对越来越多的文化热点打上“粉丝制造”的烙印,我们的文化观念需要作出怎样的改变呢?
嘉宾:从目前来看,在现在框架内,庙堂文化虽然受欢迎程度在下降,但却不会很快萎缩,因为在它手中握有资源,但在未来,受众的认同才是决定文化主导地位的关键。对于“粉丝’’现象,我们的文化应有的态度是_________________ 。
小题1:.根据文意,在第(3)节空格中填上恰当的内容,可以是_________________。(2分)
小题2:.“粉丝"“造星”的具体行为有,造星而能成为“现象”,其实质反映的是_________________ 。(4分)
小题3:.今天的“粉丝”和从前的拥趸最大的区别在于_________________ 。(2分)
小题4:.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相声《虎口脱险》和《烤羊肉串》是属于草根性质的。
B.作为主流化的文化形态最初都是来自民间、草根。
C.现今的庙堂文化因缺少草根性而失去主导地位。
D.“粉丝"现象有俗的成分但也代表了新的文化的理念。
小题5:.根据文意,在对话结尾横线上填上恰当文字,使回答完整。(3分)
小题6:.在你常看的文艺节目中,你最喜欢哪一个(节目或栏目名称)?请从两方面作简要介绍。(5分)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3—26题。
①一到冬季东南亚就会出现危险病毒在传播的消息,这已经成为一种传统。中国内地一香港一泰国这个“传染病三角区”此次亦不例外。泰国爆发的禽流感(几乎200万只家禽遭感染)还夺走了一些人的生命。1997年的历史再度上演,当时香港的6人死于这种疾病。
②动物疾病能够传染给人,这并不新鲜。这是一个自然且十分古老的过程。俄罗斯医学院伊万诺夫斯基病毒学研究所主任德米特里·利沃夫说:“病毒、微生物以及一切致使人类患传染病的病菌都是从动物身上传到人体的。在人走出洞穴和动物受驯化的几万年间,野生动物所携带的病菌转移的家畜身上,再由家畜传染给人。”难怪医学界很早以前就试图将大规模流感的责任归咎于动物。在很长一段时间里,英国对流感这种令人困惑的疾病的解释是因为周围的马和猪患病。19世纪,在布哈拉酋长国行医的俄罗斯大夫认为,游牧部落患流感与大量养马有关。甚至1918年西班牙流感大爆发,顷刻夺去2000万人的生命,一开始也被认为是“猪流感”。只是到了后来才搞清楚,这种疾病其实呈现出不同的特点。近年来对于普通人来说,真正骇人听闻的是“禽流感”。对新疫病的恐惧是不言而喻的,因为严重疫情有可能导致60%的人口受感染,在官方证实的患禽流感的人中,多数病例是致命的。这是否意味着,新流感带给人类的是无法回避的灾难?
③世界卫生组织流感问题专家尤里·根东说:“如果自然界并不比我们想象的更聪明的话,就不会在不同物种之间设置防传染屏障。禽类病毒要传染给人是很不容易的。否则人类早就灭绝绝了。几年前在英国做过一项实验,给志愿者接种禽类常见的各种流感病毒,结果无一人感染。要使病毒进入机体细胞内并开始传播,必须具备一种能使血红蛋白分解的特殊酶。进入每种动物的机体都得有一把钥匙,禽类病毒并没有进入人体的钥匙。人患上禽流感是十分罕见的现象。首先必须是人的免疫机能或其他系统出现紊乱。当然,这种紊乱的特点还有待研究。泰国有人口6000万,约200万家禽感染病毒,禽流感以闪电速度迅速蔓延。但即便如此,已确诊的感染者仅为12人。”
④专家谈到的另一个情况能够平息对禽流感日益加剧的恐慌。在世界卫生组织的整个历史上,这种疾病在人与人之间传播的官方记录只有两例。目前尚无人受到病人的传染。因此说病情即将来临显然早了点。不仅仅出现过禽类灾难,尤里·根东说:“现在很少有人记得上个世纪60年代美国士兵感染猪流感病毒的事了。那时,美国也作了疫情来临的准备,甚至迅速生产出1.5亿支疫苗制剂。”结果疫苗不仅没用上,还在接种时带来种种麻烦,耗费大量资金,尚未发生一例人与人之间传染猪流感的事件。可见,物种间的防传染民间障是可靠的。
小题1:.下列关于“禽类病毒”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每年冬季禽类病毒都是先由地处东南亚的泰国开始传播。
B.几万年前,已可能有人类感染禽类病毒。
C.由于物种间的防传染屏障较为可靠,禽类病毒传染给人很不容易。
D.禽类病毒在家禽间的互相传播非常迅速。
小题2:.“动物疾病能够传染给人,这并不新鲜”,能够作为其依据的一项是()
A.俄罗斯科学家利沃夫认为,一切致使人类患传染病的病菌都是从动物身上传到人体
的。
B.英国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把流感的产生归咎于周围的马和猪患病。
C.近年来泰国、香港先后爆发的禽流感,夺走了一些人的生命。
D.二十世纪初期西班牙夺去二千万人生命的流感大爆发,就起源于“猪流感”。
小题3:.不能说明“动物流感”不会带给人类巨大灾难的一项是()
A.医学界很早以前试图将大规模流感的责任归咎于动物的行为被证明是错误的。
B.几年前在英国做过一项给志愿者接种禽类常见的各种流感病毒的实验,结果无一人
感染。
C.禽类病毒并没有进入人体的钥匙。
D.严重疫情有可能导致60%的人口受感染,在官方证实的患禽流感的人中,多数病例
是致命的。
小题4:.根据全文信息,以下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禽流感是我们需要注意但不必恐慌的问题。
B.人的免疫机能或其他系统出现紊乱也不一定会患上禽流感。
C.禽类传染病将成为大型现代化养殖场越来越严重的问题。
D.20世纪60年代美国曾为士兵感染猪流感疫情而作的种种准备是必要的。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内容,完成下面3题
财产权何以如此重要
①个人财产权绝不是人的身外之物,不仅仅用来满足人类生存和享受的需要,它是人类文明的内在组成部分,是与个人的自由、权利和社会的进步不可分割地联系在一起的。
②没有个人财产权,个人自然要受制于他人或组织,处于服从、被强制状态。在此状态下,个人不可能具有独立的人格、尊严,不可能拥有自己的价值观念和道德信仰。所以,没有个人财产权,就没有自由、权利和道德。
③个人财产权与市场经济密不可分,它既是市场经济中的要素——诚信、契约、贸易、竞争、利润等人类文明价值产生的渊源,又是维护这些文明价值的保证。没有个人财产权,必然是权力至上。在此背景下,个人只得通过权力获得财产,或通过权力剥夺别人的财产。而这种源于权力的财产由于缺乏获得的正当性,不可能赢得人们的认可。
④经验告诉人们,由于否定个人财产权,我们看到的不是“公而忘私”,而是私欲不受遏制的膨胀,是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争斗和随之伴生的人类一系列罪恶的产生。
⑤个人财产权应同言论、信仰自由等人类基本权利一样,居于被优先和特别保护的地位。只有个人财产权得到保障,其他的权利才能得到保障或才有实现的可能,否则,不仅将失去既已获得的权利,而且我们希望实现的权利也将变得毫无实现的可能。
小题1:阅读第一段,分条概述个人财产权的重要性。(3分)
答:(1)(最多12个字)
 
 
 
 
 
 
 
 
 
 
 
 
(2)(最多10个字)
 
 
 
 
 
 
 
 
 
 
(3)(最多18个字)
 
 
 
 
 
 
 
 
 
 
 
 
 
 
 
 
 
 
 
小题2:“这种源于权力的财产由于缺乏获得的正当性,不可能赢得人们的认可。”这句话在文中的意思是什么? (3分)
答:
小题3:现实生活中“权钱交易”的表现是怎样的?(4分)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内容,完成下面4题
没有秋虫的地方
叶圣陶
1)  阶前看不见一茎绿草,窗外望不见一只蝴蝶,谁说是鹁鸽箱里的生活,鹁鸽未必这样枯燥无味呢。
2)  秋天来了,记忆就轻轻提示道,“凄凄切切的秋虫又要响起来了。”可是一点影响也没有,邻舍儿啼人闹弦歌杂作的深夜,街上轮震石响邪许并起的清晨,无论你靠着枕头听,凭着窗沿听,甚至贴着墙角听,总听不到一丝秋虫的声息。并不是被那些欢乐的劳困的宏大的清亮的声音淹没了,以致听不出来,乃是这里根本没有秋虫。啊,不容留秋虫的地方!秋虫所不屑居留的地方!
3)  若是在鄙野的乡间,这时候满耳朵是虫声了。白天与夜间一样地[甲];一切人物或动或静,都有自得之趣;嫩暖的阳光和轻淡的云影[乙]在场上。到夜呢,明耀的星月和轻微的凉风看守着整夜,在这境界这时间里唯一足以感动心情的就是秋虫的合奏。它们高低宏细疾徐作歇,仿佛经过乐师的精心[丙],所以这样地无可批评,踌躇满志。其实它们每一个都是神妙的乐师;众妙毕集,各抒灵趣,哪有不成人间绝响的呢。
4)  虽然这些虫声会引起劳人的感叹,秋士的伤怀,独客的微喟,思妇的低泣;但是这正是无上的美的境界,绝好的自然诗篇,不独是旁人最欢喜吟味的,就是当境者也感受一种酸酸的麻麻的味道,这种味道在另一方面是非常隽永的。
5)  大概我们所祈求的不在于某种味道,只要时时有点儿味道尝尝,就自诩为生活不空虚了。假若这味道是甜美的,我们固然含着笑来体味它;若是酸苦的,我们也要皱着眉头来辨尝它:这总比淡漠无味胜过百倍。我们以为最难堪而亟欲逃避的,惟有这个淡漠无味!
6)  所以心如槁木不如工愁多感,迷朦的醒不如热烈的梦,一口苦水胜于一盏白汤,一场痛哭胜于哀乐两忘。这里并不是说愉快乐观是要不得的,清健的醒是不必求的,甜汤是罪恶的,狂笑是魔道的;这里只是说有味远胜于淡漠罢了。
7)  所以虫声终于是足系恋念的东西。何况劳人秋士独客思妇以外还有无量数的人,他们当然也是酷嗜趣味的,当这凉意微逗的时候,谁能不忆起那美妙的秋之音乐?
8)  可是没有,绝对没有!井底似的庭院,铅色的水门汀地,秋虫早已避去惟恐不速了。而我们没有它们的翅膀与大腿,不能飞又不能跳,还是死守在这里。想到“井底”与“铅色”,觉得象征的意味丰富极了。(一九二三年八月三十一日作)
小题1:从下列三组词语中分别选择恰当的一个词,填在文中[甲][乙][丙]处。(只填序号)(3分)
[甲] (   )     ①安静 ②安闲   
[乙] (   )     ①覆盖 ②遮盖   
[丙] (   )     ①练习 ②训练
小题2:说出第④段画线句子中“味道”的含义。(2分)
答:                                                                              
小题3:阅读全文,说出“没有秋虫的地方”和“有秋虫的地方”各有什么特点,作者是如何描写的。(4分)
答:                                                                          
小题4:你认为作者追求的是一种什么样的生活,给你的启示是什么?(4分)
答: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最新试题
热门考点

超级试练试题库

© 2017-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