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1—14题。江南无雪刘长春故乡的冬天留给我童年与少年的,是飘雪的记忆。向暮时节,天阴沉着脸,云被风追着跑得飞快,气温骤降到零下几度的时候,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1—14题。江南无雪刘长春故乡的冬天留给我童年与少年的,是飘雪的记忆。向暮时节,天阴沉着脸,云被风追着跑得飞快,气温骤降到零下几度的时候,

题型:不详难度:来源: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1—14题。
江南无雪
刘长春
故乡的冬天留给我童年与少年的,是飘雪的记忆。
向暮时节,天阴沉着脸,云被风追着跑得飞快,气温骤降到零下几度的时候,大人们抬头望一眼灰暗的天空,说是“快要下雪了!”
不一会儿,先是窸窸窣窣的“雨夹雪”,那雨点伴随天然六角的晶体敲打着屋背的黑瓦,就如音乐家灵巧的手轻轻地划过琴键,丁丁东东。多少年过去了,这碎玉之声还萦回在我的耳际。夜里总是睡不稳,会几次三番爬出被窝拉开窗帘看一眼,外面是不是真的下雪了。雪,说不上是什么时候,在人不知不觉中斜刺里飘落了。屋外,清冷的月光下,没有人踏雪而行,用不着着急,像林冲那样,一步高,一步低,踉踉跄跄,捉脚不住,雪夜上梁山。路上无人,田野无人。只有被风追逐着的雪,上下旋转着,左右飞舞着,飘飘洒洒,疏疏密密,忽而转身腾空,忽而前展双臂,然后,一头扑向期待拥抱她的大地。我想象这是在灯光雪亮的舞台上,大自然正在上演一场优美的舞蹈,而雪的舞蹈是一种诗意的语言,关于天的辽远,关于风的吟唱,关于云的彩衣,关于雨的精魂……满心欢喜地躺回被窝,睡梦中又好像听见了,那纷至沓来的雪的脚步──走进我家的院子了,铺在你家的门槛外了,镶上他家的窗台了,漫过田间高高低低的小路了,平齐河边弯月似的石桥了……
清晨推门,眼前一亮:昨夜隔壁瓦屋纸窗外的世界,一片洁白。昨日地上堆满落叶还显得一片狼藉的院子,现在被大雪所掩盖,像在上面盖了一块洁白的手巾;两株挺拔的枣树,威风凛凛地披挂着银色的甲胄,从四面八方伸出雪白的手臂,指向天空;小河结了厚冰,听不见流淌的声音,没有桥,也无须桥,有一种无形的力量吸引着人一直走到对岸。河那边是田野,眺望与地平线相接的远处,也是覆盖了皑皑大雪的白线。那白雪是披在原野身上冬天的被子。在那里,“大地也睡着了──这不是长眠,这似乎是它辛勤一年以来的第一次安睡。”(梭罗《冬日漫步》)
当我不再是孩子,而是孩子的父亲的时候,关于雪的记忆也就逐渐淡漠了。孩子们却没有忘记童话里的白雪公主,向往冬天,向往寒冷,向往雪花飘飘的日子……可是冬天已经变得暖和了,没有寒冷,也没有雪。有几个冬日,天阴沉着脸,云被风追赶着跑得飞快,气温又骤然下降了,看样子是下雪的天气。还在上小学的儿子,迫不及待地问我:“爸爸,什么时候下雪?”我说:“快了,这天准下雪!”可是,雪,向往中的雪,孩子眼里的雪,被人千呼万唤着的雪,总是没有落下来。是啊,“你的睫毛上和舌头上/没有落过甜雪花/怎能说懂得温柔/你没有审视过六角的雪花/你没有见过积雪成冰/没有听过夜半的冰裂/怎能说懂得创造、破坏和一尘不染的纯洁……”(邵燕祥《雪》)
江南的冬天怎么不下雪了?四季不再分明了?──我回答不上。也许,孩子长大了,长了知识,一切都会自己解答。
但是,我盼望雪,依然想念过去有雪的日子。“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现在,我家里有酒,有“火炉”,独酌以外,也喜欢雪夜有人敲门,举杯共饮,作通宵长谈。明朝酒醒,不妨雇一条小舟,一起往东湖看雪……
11.第三段中,作者写了哪些“飘雪的记忆”?请分条写出。(5分)
答:                                                           
12.请简析第四段的表达特色并概括雪景的特征。(6分)
答:                                                              
13.第五段画线句在文中有什么作用?请具体分析。(6分)
答:                                                             
14.本文题为“江南无雪”,文中却用大量篇幅写雪,请结合全文探究这样安排有哪些意图。(6分)                             
答案
11.①听落雪的碎玉之声;②多次爬出被窝看雪;③梦中的雪景。(本题5分,答出1点1分,2点3分,3点5分)
12.运用比喻、拟人、引用等修辞手法,由近及远描写雪中的景物,突出雪后的洁净、辽阔和宁静。(“特色”3分,其中“手法”2分,答出两种即可;“由近及远”1分。“特征”3分,“洁净”“辽阔”“宁静”各1分)
13.内容上:表达了盼望之强和失望之深。形式上:①照应题目;②承上启下,从上文的雪景描写、雪天盼望引起下文对“江南无雪”的思考和忧虑。(“内容”2分,“盼望”与“失望”各1分;“形式”4分,每条2分)
14.①以昔日大雪反衬今日无雪,表现对环境恶化的忧虑和希望环境早日改善的愿望。②以我童年赏雪和儿子童年无雪可赏对照,希望孩子有快乐丰富的童年,能更好地认识自然和人生。③以现实的无雪和想象中的夜饮赏雪映衬,表达对人生美好情趣的渴望。(要求答出两点,一点3分。意思对即可)
解析

举一反三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15题
书窗上的那轮明月      
王清铭
假如能透过书窗窥见古人窗前的那轮明月,精明的现代人才算拥有完整意义上的聪明。物质日益丰富的今天,有什么比滋养心智更需要的?
现代城市里的楼房越高,离月亮的距离越远。都市的灯光早已把明月挤压为昏黄的一片,明月照样从海上升起,但共此时的都市蜗居里,投射过来的只是高楼斑驳的影子,如果有几片月光挤进霓虹灯光、白炽灯光留出的缝隙,也如受污染的水。汽车笛声、影视音响、电话铃声,将月光搅得更加浑浊,留不下一小片安静,来安放一张书桌。偌大的城市,月光和书很难找到安身立命的地方。
门是生活的进出口,窗可以说是天的进出口,都市的天空被高楼割裂了,明月也难以进出喧嚣都市人动荡的心灵。即使是在闭门索居的日子,有几个人端坐书窗前,让月光布满内心空间?何况天上的那轮明月,只徘徊在都市边缘,在城里办理不到一份“暂住证”。
钱钟书先生说:门许我们追求,表示***;窗子许我们占领,表示享受。现代都市人进出更多的是各种各样的门,却极少去拥有一扇用以心灵眺望的窗子,更无闲人闲读书的闲情去掬一把透过书窗的月光,洗涤心灵的尘垢。
偶然记下宋代刘子翚的两句诗:明月不知君已去,夜深还照读书窗。明月不知读书人已去,淹没在都市的红尘中;明月夜深来照的,也不是书声琅琅的书窗了,有的只有装潢和功利。都市也有读书人,但读书时想的是文凭、职称、职位,急功近利的他们懂得用描谱仪鉴定金钱的金黄色的纯度,却无暇顾及书窗上的那轮明月的皎洁银白。临月漫披卷,凭栏且数星,看不见月和星的都市人咀嚼书中文字为腹内经纶,想到的只是经世致用,读书蜕变为苦事。月窗搀烛影,风叶乱琴声,聒耳的大概是名利裹挟着的喧嚣吧。
月是该镶嵌在窗子里看的,好比画配了框子。开了窗邀约清风明月进来占领,其实是拥有一轮属于自己的明月。钱钟书先生还说,窗比门代表更高的人类进化阶段。我以为书窗是人类文明的标志,书窗的退化乃至消失是现代人沦落的一种方式:让高楼大厦侵占了心灵的家园。
读书本是一件赏心乐事。归有光在《项脊轩志》中写到书窗玩月的情景:三五之夜,明月半墙,桂影斑驳,风移影动,姗姗可爱。我想,还有半墙的明月大概都筛落他飘逸的心头吧。闲读书、读闲书、读书闲,注重的是读书时的闲逸、闲散,把读书当休闲,忘却虚名浮利,获得一种周国平先生所说的“丰富的安静”。并不是休闲时才读书,而是读书时读出闲情逸致,把知识化为脑中的智慧,滋养心灵。淡去功名之心,以休闲的心态去读书,让书窗上的那轮明月将思绪漂白、沉淀。
书窗上的那轮明月,照古人,亦照今人。灯红酒绿的繁华并不完全拒绝栖居的诗意,倚南窗以寄傲也寄托闲情。明月多情,随人处处行。
13.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两项是(5分)
A.文章首段“物质日益丰富的今天,有什么比滋养心智更需要的”以反问开篇,引人深思,该句在结构上起到了统领全文的作用。
B.作者将挤进霓虹灯光、白炽灯光缝隙中的月光比作受污染的水,是为了表现月光的昏黄及对城市月光的厌恶之情。
C.明月只徘徊在都市边缘,在城里办理不到一份“暂住证”,意思是月光很难在城市里找到安身立命的地方,因为城市拒绝月光。
D.作者认为精明的现代人之所以将读书视为苦事,因为他们的工作压力过大,文凭、职称、职位压得他们喘不气来,因而无法找到读书的乐趣。
E.本文多处运用比喻、引用等修辞手法,全文语言委婉含蓄,耐人寻味,行文上富于变化,这些特点都有助于增强文章的艺术感染力。
14.作者说“读书本是一件赏心乐事”,请概述作者的理由。(4分)
15.如果把文章标题改为“那轮明月”,即去掉原标题中“书窗上的”几个字,行不行?请结合文章内容主题等简要分析。(6分)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这篇文章,回答15-18题(18分)
寂寞书院冷
叶文玲
四月间,走洛阳,途经嵩山,发现了一处“新大陆”——嵩阳书院。
驻足留连时,相识恨迟的感慨油然而生。
这处在我是第一次见识的所在,早在宋代就享有盛名,是与庐山白鹿洞书院等齐名的我国四大书院之一。可是,它如今悄悄立于深山的清高,它少有游迹的冷寂,令我讶然。
书院和寂寞,本是绝不相称的对立词,可是,寂寞于书院,在特定的时代和情境中,仿佛是注定的宿命。
古往今来,人们无不知嵩山,知它崛立中原,峻崖千仞。是名贯中外的中华四大名山之一;如今年轻人也知嵩山,只知它脚下的名刹少林寺,一场电影教少林寺跻身为全国旅游点之最;《牧羊女》的歌声至今绵绵不衰,李连杰因为少林寺而成为武林和影坛双杰,投身商海引起的商业效应也为别的从商者望尘莫及。
同样位于嵩山怀抱中的书院,就全然不是如此了。
我无法得知书院的当年规模,但见它选择在这样一处深山腹地辟地起宅,是很见开辟者的一番苦心的。它所背倚和面朝的,都是壁立千丈的嵩山,巍巍嵩岳,是喻示学问的高深,还是比拟攀登的艰难?门前门后那早已湮没却依稀可辨的荒草小径,院里那两棵历时千年几人抱不过来的汉柏“大将军”和“二将军”,都增加着它无以言喻的苍凉。
书院古老矣,但它曾经在人们心里生下的根,却不会衰败;它曾经传道解惑所立下的功德,也应为所有的受惠者铭记不忘。 
我在那两棵古意森森的汉柏间徘徊,诚如我在《嵩山古柏》中所叙,这两棵古树是我平生所见最具生命象征的老树,它虬枝盘曲,清气自流,越时千余年而依旧岁岁华生翠叶,遭大雷击劈而临绝不毙!当在书院留连良久后,我更觉得它们的存在,就是书院的天然见证和最佳伴侣,它们已到龙钟之年却巍然挺拔的身躯,它们多皴而苍黑的树纹叶脉,无一不是中华民族文化教育史的生动具象。
书院的现址只剩下了前后两进的小小屋舍。是否是当年院舍自然也难考究。历尽风霜,几经浩劫,价值连城的国宝文物尚且荡然无存,何况这几近湮没的书院?因此,空落的院舍中,诸如什么先贤手译文书宝卷自然是没有的。但是,我依然钦佩那些想到要标识它尊奉它的有识之士,钦佩努力设法恢复它的旧迹的人们,他们毕竟想到在热热闹闹的少林寺高处,还有这处对世人有所教益的所在。
世上事也许就这样:越不是行中人,越能激发新鲜的刺激和感触。我也如是。越对照少林寺的热闹,我越为这书院的清冷而感到不是滋味——在我留连的个把小时中,几乎没有第二茬游人光顾此地。
我在想,假如改一个字——将书院的“书”改为“寺”;假如将这张讲案换成几尊红头赤面的什么菩萨大佛,这儿肯定香火袅袅,游人不绝,门票高昂,收入丰盈。管理员或主持者肯定也会成为如今的小康人物。而与此相应的,书院所代表的历史文化,书院的教学精神,却就真的从此湮没无闻,而烛火阑珊中,再也无人记得嵩山深处曾经有过这么一所不凡不俗的嵩阳书院。
看来,寂寞和清冷果真是书院和做学问者的宿命。
话又说回来,与其向热闹得不伦不类亵渎了精神品格的世俗投降,我宁可见它继续清冷下去。因为,背倚高山的它,至少承载过光荣的使命,至少贮留了我们对它的怀念和思考,至少拥有山中高士的那份清雅胸襟,至少还拥有“尽收城廓归檐下,全贮湖山在目中”的那份怡然和旷达。(有删节)
16.文章的题目是“寂寞书院冷”,请结合全文概括“冷”字在文章中有哪几层含义?(4分)
17.作者写嵩山及少林寺的热闹,其用意是什么?(4分)
18.结合语境,谈谈画线句子在文章中的寓意。(4分)
19.作者在全文中所要表达的主要思想有哪些?(6分)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6—19题。
桐庐行
柯灵
我生长在水乡,水使我感到亲切,如果我的性格里有明快的成分,那是水给我的,那澄明透澈的水,浅绿的水。
我多次渡过钱塘江,却只是往来两岸之间,没有机会沿江看看。钱塘上游的富春江,早就给我许多幻想了,直到最近,才算了却了这个无关紧要的心愿。
对于这样的旅行,最理想的应当坐木船,浮家泛宅,不计时日,迎晓风,送夕阳,看明月,一路从从容容地走去,觉得什么地方好,就在那里停泊,等兴尽了再走。这次到富春江,从杭州出发,行程只有一天,早去晚回,雇的是一艘小火轮。抗战期间,从杭州到所谓“自由”区的屯溪,这是一条必经之路,舟楫往采,很热闹过一时;现在“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才还了它原来的清静。在目前这样“圣明”的“盛世”,专程游览而去的,大概这还算是第一次。
论风景,富春江最好的地方在桐庐到严州之间,出名的七里泷和严子陵钓台都在那一段;可是我们到了桐庐就折回了,没有再往上去。因为那边不太平,据说有强盗。妙的是桐庐这扇大门着实有点气派,虽然望门投止,也可以约略想象那“侯门似海”的光景。
从钱塘、富春溯江而上,经富阳刘桐庐,整整走了九小时,约莫有近二百里的水程。清早启碇,沐着袭人的凉意,上面是层云飘忽的高空,下面是一江粼粼的清流,天连水,水连天,交接处迎面挡看一道屏风似的山影。——这的确是屏,不像山,动人的是那色彩,浓蓝夹翠绿,深深浅浅,像用极细极细的工笔在淡青绢本上点出来的。这一路上去,目不暇接的是远远近近的山,明明暗暗的树,潮平岸阔,风正帆轻,偶或在无穷的原野中出现临河的小村小镇,听听遥岸的人声,也自有一种亲切和喜悦。
过了富阳,因为连日阴雨,山上的积水顺流而下,满江是赭色的急湍。船行本是逆流,这一来走得更慢。时间太久了,不断的“疲劳欣赏”渐渐使人感到单调,直到壁立的桐君山在船头出现,这才士气大振,似乎发现了新大陆。我想象中的富春江没有这么开阔,夹岸对峙着悬崖峭壁,翠嶂青峰,另是一番深峻的气象。看到桐君山,’我才像是看到了梦中的旧相识。它巍然矗立,那么陡峭,那么庄严,似乎颇藐视我这个昂首惊喜的游人。山上没有什么嶙峋的怪石,却是杂树葱笼,有一株不知名的花树,众醉独醒,开得正在当令。绿云掩映之间,山巅掣出几间缥缈的屋子,有人正在窗前探首,向江心俯瞰。
船转过山脚,天目溪从斜刺里迎面而来,富春江是一片绀赭,而它却是溶溶的碧流,两种截然不同的颜色,在这里分成两半,形成稀有的奇景。
桐君山并不高,却以地位和形势取胜,兼有山和水的佳趣。背后是深谷,是绵延的山脉;前面极目无垠,原野如绣。而两面临水,脚底下就是那滔滔汩汩的大江;隔岸相望,两江交叉处是桐庐的市廛一撮,另一面又是隔岸的青山。山顶的庙宇已经破残不堪,从那漏空的断壁,洞穿的飞檐,朱痕犹在的雕栏画栋之间,到处嵌进了山,望得见水。庙后的一株石榴,寂寞中兀自开得绚烂,那耀眼的艳红真当得起“如火如荼”的形容,似乎也只有这样的地方才配有它。站在山顶,居高临下,看看那幽深雄奇的气势,我想起历史,想起战争,想起我们的河山如此之美,而祖国偏又如此多难。在这次抗日战争中,桐庐曾经几度沦陷,缅想敌人立马山头,面对如此山川,而它的主人却是一个坚忍的、不可征服的民族,我不知激动他的是一种怎样的情感。
渡水过桐庐,从江边拾级而上,我们在街上闲闲地溜达了一回,这是个江城,同时是个山城,所以高高地矗立在水上,像喜欢杭州的龙井一样,我喜欢这个小城。好在小,比较整洁,有温暖亲切的感觉,令人向往丰乐和平、日长如年的岁月,不像有些小村小城,一接触到就使人想起灾难、贫穷、老死,想起我们民族的困厄。桐庐街道虽小,却并无逼窄之感,道旁疏疏地种着街树,这似乎是别的小城市中所不经见的。市街相当繁荣,有些房子正在建造。劫灰犹在,春意乍生,可以看出这个小城是相当富庶的。
临江有一家旅馆,两面临水。一位朋友曾经在那里投宿,据说入夜倚窗,看山间明月,江上渔灯,有不可描摹的情趣。可惜我们没有这个幸运。
数年来梦想的富春江,总算看过了。虽然连七里泷和钓台的面也没有见,可是到底逛了桐庐。这就够了!单为爬一次桐君山,也算得此行不虚!人们艳说上游如何如何的山回水曲,引人入胜;如何如何的柳暗花明,奇峰突起,看了桐庐,我们的想象有了驰骋的依据,从这里也可以得其一二,愿将此留供低回,作他日直溯上游时的印证吧。
一九四六年六月十二日
(选自《柯灵散文集》,有删节)
16.文章的标题为“桐庐行”,联系全文的内容,找出作者“行”中所提点的游踪。(用文中短语标识)(4分)
17.文章第二段说“钱塘上游的富春江,早就给我许多幻想了,直到最近,才算了却了这个无关紧要的心愿”,其中“心愿”指什么?为什么说“无关紧要”?文中有何照应?(6分)
18.文中划横线的句子“有一株不知名的花树,众醉独醒,开得正当令”与“庙后的一株石榴,寂寞中兀自开得绚烂”,运用了怎样的修辞手法?产生怎样的表达效果?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4分)
19.文中第八段是从哪一个观察点来描写桐君山的?段尾说:“我不知激动他的是一种怎样的情感”,联系文章,说说你对这种“情感”的理解。(3分)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6—19题。
雨的四季
刘湛秋
我喜欢雨,无论什么季节的雨,我都喜欢她给我的形象和记忆,永远是美的。
春天,树叶开始线出黄青,花苞轻轻地在风中摇动,似乎还带着—种冬天的昏黄。可是只要经过一场春雨的洗淋,那种颜色和神态是难以想像的。每一棵树仿佛都睁开特别明亮的眼睛。树枝的手臂也顿时柔软了,而那萌发的叶子,简直就起伏着一层绿茵茵的波狼,水珠子从花苞里滴下来,比少女的眼泪还娇媚。半空中似乎总挂着透明的水雾的丝帘,牵动着阳光的彩棱镜。这时,整个大地是美丽的。小草像复苏的蚯蚓一样翻动,发出一种春天才。能听到的沙沙声。呼吸变得畅快,空气里像有无数芳甜的果子,在诱惑着鼻子和嘴唇。真的,只有这一场雨,才完全驱走了冬天,才使世界改变了姿容。
而夏天,就更是别有一番风情了。夏天的雨也有夏天的性格,热烈而又粗扩。天上聚集几朵乌云,有时连一点雷的预告也没有,当你还来不及思索,豆粒的雨点就打来了。可这时雨也并不可怕,因为你浑身的毛孔都热得张开了嘴,巴望着那清凉的甘露。打伞,戴斗笠,固然能保持住身上的干净,可当头浇,洗个雨澡却更有滋味,只是淋湿的头发、,额头、睫毛滴着水,挡着眼睛的视线,耳朵也有些痒嗦嗦的。这时,你会更喜欢一切。如果说,春雨给大地披上美丽的衣裳,而经过几场夏天的透雨的浇灌,大地就以自己的丰满而展示它全部的诱惑了。一切都毫不掩饰地敞开了。花朵怒放着,树叶鼓着浆汁,数不清的杂草争先恐后地成长,暑气被一片绿的海绵吸收着。而荷叶铺满了河面,迫不.及待地等待着雨点,和远方的蝉声,近处的蛙鼓一起奏起了夏天的雨的交响曲。  
当田野上染上一层金黄,各种各样的果实摇着铃铛的时候,雨,似乎也像出嫁生了孩子的母亲,显得端庄而又沉思了。这时候,雨不大出门。田野上几乎总是金黄的太阳。也许,人们都忘记了雨。成熟的庄稼地等待收割,金灿灿的种子需要晒干,甚至红透了的山果也希望最后晒甜。忽然,在一个夜晚,窗玻璃上发出了.响声,那是雨,是使人静谧、使人怀想、使人动情的秋雨啊!天空是暗的,但雨却闪着光;田野是静的,但雨在倾诉着。顿时,你会产生一脉悠远的情思。也许,在人们劳累了一个春夏,收获已经在大门口的时候,多么需要安静和沉思啊!雨变得更轻、也更深情了,水声在屋檐下,水花在窗玻璃上,会陪伴着你的夜梦。如果你怀着那种快乐感的话,那白天的秋雨也不会使人厌烦。你只会感到更高邈、深远,并让凄冷的雨滴,去纯净你韵灵魂,而且一定会遥望到在一场秋雨后将出现一个更净美、开阔的大地。
也许,到冬天来临,人们会讨厌雨吧!但这时候,雨已经化妆了,它经常变成美丽的雪花,飘然莅,临人间。一但在南国,雨仍然偶尔造访大地,但它变得更吝啬了。它既不倾盆瓢泼,又不绵绵如丝,或淅淅沥沥:它显出一种自然、平静。在冬耳灰蒙蒙的天空中。,可变得透明,甚至有些干巴,几乎不像春、夏、秋那样富有色彩。但是,在人们受够了冷冽的风的刺激,讨厌那干涩而苦的气息。当雨在头顶上飘落的时候,似乎又降-临了一种特殊的温暖,仿佛从那湿润中又漾出花和树叶的气息。那种清冷是柔和的,没有北风那样咄咄逼人。远远地望过去,收割过的田野变得很亮,没有叶的枝干,淋着雨的草垛,对着瓷色的天空,像一幅干净利落的木刻。而近处池畦里的油菜,经这冬雨一洗,甚至忘记了严冬。忽然到了晚间,水银柱降下来,黎明提前敲着窗户,你睁眼一看,屋顶,树枝,街道,都已经盖上柔软的雪被,地上的光亮比天上还亮。这雨的精灵,雨的公主,给南国城市和田野带来异常的蜜情,是它送给人们一年中最后的一份礼物。  
啊,雨,我爱恋的雨啊,你一年四季常在我的眼前流动,你给我的生命带来活力,你给我的感情带来滋润,你给我的思想带来流动。只有在雨中,我才真正感到这世界是活的,是有欢乐和泪水的。但在北方干燥的城市,我们的相篷是多么稀少!只希望日益增多的绿色,能把你请回我们的生活只中。  
啊,总是美丽而使人爱恋的雨啊!
16.“每一颗树仿佛都睁并特别明亮的眼睛。树枝的手臂也顽时柔软了,而那萌发的叶子,简直就起伏着一层绿茵茵的波浪。水珠子从花苞里滴下来,比少女的眼泪还娇媚。”
这些文字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有什么表达效果?  (6分)
17四季之雨各有什么特点?请简要概括。(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l8.本文主要用第三人称写雨,但到倒数第一段却改用第二人称“你”,这样写有什么
作用?(4分)
19.本文的思路是什么?请进行简要树立。(6分)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9~22题。(18分)
屋檐 
钟成才
⑴椽檩瓦栋这些名称是民间常用的教育孩子的教材。你一上学堂读几年书,在路上不提防好事者从斜刺里伸出一只手拽住你的胳膊,人家要考你这些字。我小时侯被拦考过,当然考的也有别的内容,而且大部分是生僻的,有些字至今也没有弄懂,比如“井”字中间加一点,说是表示石头落井,象声词,这让我觉得十分有趣。各地风俗不同,说话都以“本地系统”为主,民间创造的字词句总是充满魅力。如“屋檐”,在我的故乡称为“栋尾”。屋顶边角的部分都是“尾”。栋尾,顾名思义即瓦栋的尾巴,似乎比“屋檐”更形象贴切些。屋顶总是有欲盖弥彰之势,而且民房大多是泥墙,如果没有这“尾巴”,房子挡不住风雨冲击,一场大雨剥蚀,足以让泥墙崩塌,百年基业怕是难以为继。“栋尾”意义类似于牛的尾巴。但没尾巴的牛影响不到生计;没有栋尾的房子那不是普通的残缺,而是道义上的死亡。
⑵就建筑本身而言,屋檐是被利用的产物,从属于建筑学的范畴。建筑材料发达了,摩天大厦主体柱形梯形很少有在天顶盖凸出于边沿的屋檐。俗话说,别人屋檐下,不得不低头。现代建筑物已经让这俗话成为化石。现代建筑物是矿物凝结的巢穴,它们不怕雨,屋檐萎缩了,不管该建筑物看上去如何金碧辉煌,它永远是一只被剪了尾巴而伤残了体魄的鸡仔,奔跑在另外一条没有雅致韵味的水泥道上。从造型上看,传统的屋子,屋檐绝不是简单的三角几何的累赘,而是屋子的裙摆,是它的神韵所在,给房子增添了三分精神。屋子给泥墙撑伞,泥墙给屋子撑腰,互利互惠,相得益彰。这是一种互为牵制达成共生平衡的美。这是表面的。而它的隐含的意义远大于建筑学上的意义。
⑶当你在流浪途中需要别人的屋檐的时候,并且能找到屋檐,“低头”就是你的门票,你得到的是庇护和关怀。这在乡村还活着,乡村会收留那些需要屋檐的人的造访,假如你流落乡村而不是流浪在城市,这是你的造化。
⑷在乡下,在大雨来临的时候,破屋檐或过之或不及,急急忙忙而不可得,只能借助近处虎蹲之势的岩石,取其歪斜向外伸展的部分权为“屋檐”,这也是应急之妙。那时侯不是低头的问题,而是找不到能让自己低头的屋檐。即便有个低矮的屋檐,蛛网蒙尘,也胜过遥远的天堂。
⑸平常的时候,奇岩怪崖成为路人眼中的冰冷坚硬的风景,是传说中鬼怪出没的地方,但谁能估计到几万年几百年以来,有多少生命得到它的亲抚?我每每发现巨岩之下岩鼠攀爬的路径,小虫子吹砂的窝点,以及一些无家可归的动物歇夜的痕迹。而这一道道屋檐非岩崖堪比,这好比莺雀装备了苍鹰的翅膀,护墙有余,明显的宽阔。
⑹前些日子,我一次外出,时近午夜,途中狂风肆虐,飞沙扬尘,空中撕开几道耀眼的闪电,迅雷震荡,各路灯火立时熄灭,豆大的雨点敲着路面冒起一层水雾,车灯映衬出周围浓墨一般的黑。我发现路边有座旧式民房,遂跑到屋檐底下,大雨即倾盆而下,还好这样巧。我突然感到屋檐的温暖和可爱。我相信几十年的光阴里,或秋行夏令,或冬行春令,难免风雨无常,总有缺少雨具的路人,进屋不方便,赶路又不合时宜,就可以在屋檐底下得到一点便利。而且,身后可能有一个小窗子,让我们嗅到特别的气味,里面应该是个卖糖饼酱醋香烟火柴的店铺。这地点莫非是乡民的娱乐聚会的场所?谈论妖魔鬼怪吗?还在更小的村庄,我见过屋檐底下摆放着条石,方便人们就座,场所虽然不是城市茶吧酒吧那样讲究铺张和蓄意,但是很踏实和随意。在那儿躲避风雨,抽一支烟,放松一下手脚,也是很闲适和安静的,其间似乎有点逍遥的趣味。
⑺多好的屋檐,没有屋檐的房子那叫房子吗?我的心中随即产生一种对屋主的感激之情。
⑻雷声隆隆,雷雨不停,还可以隐约听到相当远的地方有几道汽车防盗器不安分的声音。
(选自《散文》2006年第12期,有删改)
19.“没有栋尾的房子那不是普通的残缺,而是道义上的死亡。”请根据文意对这句话加以阐释。(4分)
答:                                   
20.文章第二段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来凸显“屋檐”的美?这样写有什么好处?(4分)
答:                                   
21.为什么说“这是一种互为牵制达成共生平衡的美”,试结合全文内容具体阐述。(4分)
答:                                   
22.品读《屋檐》,读者想见的不仅仅是乡村传统意思上的屋檐,还有那渐近渐远的乡情乡趣,更有那日渐缺失却弥足珍贵的人间真情。据此,有人说本文角度新颖,立意深远。你的看法呢?请就你认同的观点加以探究。(6分)
答: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最新试题
热门考点

超级试练试题库

© 2017-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