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文章,完成下面问题。   疫病是随着人类进入农耕社会形成规模的聚居而发生的,并往往随着族群迁徙、商贸往来、征战侵略而传播。疫病对人们的社会行为、生活方式、思

阅读文章,完成下面问题。   疫病是随着人类进入农耕社会形成规模的聚居而发生的,并往往随着族群迁徙、商贸往来、征战侵略而传播。疫病对人们的社会行为、生活方式、思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来源:陕西省同步题
阅读文章,完成下面问题。 
  疫病是随着人类进入农耕社会形成规模的聚居而发生的,并往往随着族群迁徙、商贸往来、征战侵略而传播。疫病对人们的社会行为、生活方式、思想与世界观的变革产生了重大的影响,甚至促进了各种社会的转型。
  在14-17世纪从地中海地区传到欧洲大部分地区的“黑死病”瘟疫产生的影响是历史性和世界性的。首先,欧洲西部的封建制度受到沉重打击。“黑死病”涉及地区人口死亡多达1/4甚至1/2,造成了劳动力的奇缺,封建庄园对农奴的人身束缚不得不松弛以至瓦解,封建等级制的土地占有关系也难以维持,人对于自身生命、成就、价值观念在这场瘟疫的冲击中开始发展,人文主义的思潮涌现出来,文艺复兴正是在这个时期兴起的,这也是由于天主教会传统的信条和仪式在瘟疫和死亡面前显得软弱无力,许多人不得不思考自己如何在非常的环境中拯救自己,文艺复兴的思想对他们就有强烈的吸引力,因为它表现了对健康、完美与幸福的向往。
  瘟疫在欧洲人的地理大发现和殖民侵略中起到了更可怕的作用。法国史学家拉杜里称之为“疫病带来的全球一体化”。哥伦布“发现新大陆”和随着而来的西班牙、葡萄牙殖民者入侵美洲,他们带来的疫病成为美洲本地人最大的***手。美洲本地人在孤立的状态下,对外来的疾病毫无抵抗力,绝大多数在西方殖民者入侵后100年中陆续死亡。这就为欧洲人征服美洲并大量殖民提供了条件,但也造成了劳动力短缺的问题。后来上千万非洲黑人被运往美洲当奴隶,特别是运到加勒比海、巴西等美洲本地人灭绝殆尽的地方。当然,美洲也将梅毒等疫病传到欧洲,梅毒的出现对欧洲近代性伦理及生活方式也有很大影响。此后,欧洲殖民者对澳洲和大洋洲的入侵,也使当地大多数的居民因其带来的疫病而死亡。欧洲殖民者在全世界的侵略扩张也带来了疾病的全球一体化,它影响到了今天世界人口的分布和“西方人”在其中的优势地位。
  在世界历史上几次重大转折中,瘟疫都扮演了一个重要角色。如果不能沿着正确的方向以正确的方式应对疫病带来的挑战,这个社会与这种文化就会衰亡,反之这个社会与文化就会延续发展。在解开许多古代文明的兴亡之谜时,疫病是值得考虑的一个重要因素。现代社会尽管有了先进的科技与医疗手段,但从艾滋病到“非典”的一系列的疫病流行,说明人类与疫病的斗争仍将继续下去。
1.下列不属于“黑死病”造成的影响的一项是(     )
A.封建庄园中的农奴获得了更多的自由。
B.封建等级制的土地占有关系受到极大冲击。
C.给文艺复兴运动的兴起带来了难得的机遇。
D.人们开始产生了对健康、完美与幸福的向往。
2.第三段说“瘟疫在欧洲人的地理大发现和殖民侵略中起到了更可怕的作用”,下列不能说明这一观点的一项是(     )
A.绝大多数美洲人在西方殖民者入侵后100年中陆续死亡。
B.上千万非洲黑人被贩运到美洲本地人稀少的地方充当奴隶。
C.梅毒的传入对欧洲近代性伦理及生活方式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D.澳洲和大洋洲的大多数当地居民因染上外来的疫病而死亡。
3.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疫病影响了人们的生活方式,是促进社会转型的重要因素。
B. 14~17世纪发生在欧洲的瘟疫动摇了人们对天主教的信仰。
C.欧洲殖民者采用传播疫病的手段实现他们侵略扩张的目的。
D.每个古代社会的衰亡都与瘟疫的流行有着较为密切的关系。
4.根据原文所给的信息,以下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
A.美洲瘟疫的流行为欧洲殖民者加速侵略扩张提供了便利。
B.现在人口较稠密的地区在历史上都没有发生过大的瘟疫。
C.如果能正确应对瘟疫的挑战,当时的楼兰国就不会消失。
D.“非典”的流行,说明目前我国的科技和医疗水平还很落后。
答案
1、D
2、C
3、B
4、A
举一反三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下面问题。地球大气的“进化”史
  大约在46亿年前,地球由太阳星云中分离出来的星际物质演化而来,它的基本成分是氢气和氦气以及一些尘埃。固休尘埃聚集结合形成地球的内核,围绕在外部的大量气体组成原始大气,因此在地球形成时,原始大气也已经同步形成。原始大气的成分比较单一,主要是氢和氦。那时整个大气层是不稳定的,刚刚诞生的地球显然还不具备“笼络”原始大气的能力而面临内外交困的局面:内部有“叛逃分子”,因为氢是轻元素,属于容易逃离的气体,它的速度很快,常常一不留神就飞出地球;威胁大气稳定的外部因素则是太阳风,它是太阳向空间释放出的高速带电粒子流,时速达到150万~300万千米,在掠过地球时,将氢和氦统统掠走,给原始大气带来毁灭性的打击。
  由于“初生”的地球引力较小不能够在争夺气体之战中获胜,原始大气就这样在产生后不久又消失了。
  原始大气被吹走之后,在火山爆发、地壳板块碰撞等多种因素作用下,地球又生成了二氧化碳、甲烷、氮、硫化氢和氨等一些分子量比较重的气体。这些气体不断增多,逐渐占据了整个天空,经过亿万年的积累,成为代替原始大气的次生大气。
  在这个过程中,次生大气处于不断逃逸又不断得到补充的动态变化中。温度、逃脱速率、分子量三个因素是气体逃脱地球重力吸引的最关键因素,温度越高、速度越快、质量越轻的大气分子越容易逃脱重力的吸引。此外,猛烈的火山喷发可以扮演类似于火箭助推器的角色,帮助气体以更高的速度逃离地球。
  那为什么地球次生大气仍然存在而没有像原始大气那样消失呢?从组成大气的元素方面来看,次生大气的组成多为分子量比较重的元素,不容易逃离;从地球方面来看,地球的引力增强变大,而且在大爆炸之后,宇宙扩展的速度特别快,行星之间的引力在逐渐减小,影响气体散失的外部因素也减少了;加上地球这个“大气生产工厂”本身的生产能力在增强,在气体逃逸的同时,源源不断的气体又产生出来,因此大气层可以保留,生命也因此得以产生、繁衍。氧气的出现打破了次生大气的组成结构,氧与氨发生化学反应,释放出氮。氮与氧不同,它不喜欢与其他元素打交道,也不愿与水合作。只有极少的氮被土壤中的微生物吸收,进入生物界,但是一旦生物死去,这一点点氮又回到了空气里。因此氨气逐渐被消耗光,而氮气因为“不合作精神”和“洁身自好”的禀性而很少受到损失,因此大气中氮的含量是最高的。
  二氧化碳随着植物大规模地在地球上扩张,消耗一直比较大,逐渐减少;而氧气和氮气不断被大自然的“生花妙笔”分行出来,最终,地球上的大气变成了以氮气和氧气为主的成分,地球“外衣”从此才稳定下来,万物之灵长的人类在这样优越的自然环境下才得以出现,从而真正开启了地球的文明时代。
1.下列关于“原始大气”的解说,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它是由太阳星云中分离出来的星际物质演化而来的,其成分主要是氢和氦。
B.不稳定性是其特征,主要原因是刚刚诞生的地球还不具备足够强的引力。
C.太阳风是太阳向空间释放出的高速带电粒子流,时速可达到150万~300 万千米。
D.由于氢和氦是轻元素,它们成了最容易逃离的气体。随着氢和氦的逃离,原始大气就这样消失了。
2.下列关于“次生大气”的解说,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是在火山爆发、地壳板块碰撞等多种因素作用下形成的。
B.是由二氧化碳、甲烷、氮、硫化氢和氨等一些分子量比较重的气体组成的,主要来自于地球内部。
C.由于地球引力仍然不够强,气体逃逸现象依然存在。
D.温度、逃脱速率和分子量是气体逃脱地球重力吸引的三个关键因素。
3.关于地球次生大气仍存在而没有像原始大气那样消失的原因,下列阐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次生大气的组成多为分子量比较重的元素,不容易逃离。
B.宇宙大爆炸之后,地球的引力变大了,“笼络”大气的能力增强了。
C.由于宇宙扩展的速度特别快,行星之间的引力在逐渐减少,影响气体散失的外部因素也减少了。
D.地球这个“大气生产工厂”本身的生产能力在增强,在气体逃逸的同时,源源不断的气体又产生出来。
4.根据本文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与原始大气形成所需的时间相比,次生大气的形成经过了上亿万年,所需的时间更为漫长。
B.猛烈的火山喷发既生成了一些分子量比较重的气体,又扮演着类似于火箭助推器的角色,帮助一些气体逃离地球。
C.氮气的“不合作精神”指的是它“不喜欢与其他元素打交道,也不愿与水合作”的特点。
D.地球“外衣”的主要成分由氢和氦变成了现在的氧和氮,人类由此开启了真正的地球文明时代。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问题。“中庸”辨析
张岱年
  以前曾经有一种比较流行的见解,认为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是“中庸”。对于这个问题,应略以辨析。
  “中庸”观念是孔子提出的,他说“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论语·雍也》)对于中庸的含义无所解释。但是说“中庸之为德”,而不是说“中庸之为道”,足证中庸是指一种修养境界,而不仅是指一种抽象原则。孔子又说:“不得中行而与之,必也狂狷乎!狂者进取,狷者有所不为也。”(《子路》)中行是较高的品德,应与中庸同义。孟子说:“孔子不得中道而与之,必也狂狷乎!狂者进取,狷者有所不为也。”(《孟子·尽心下》)不说中行而说中道,中行、中道,当是同一意义。总之,中庸、中行、中道,应具有同一含义,指高于狂狷的修养境界。
  《中庸》篇有云:“舜其大知也与!舜好问而好察迩言,隐恶扬善,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其斯以为舜乎!”所谓执两用中应即对于中庸的解释。《说文》:“庸,用也。”中庸即用中,指随时运用中的原则,处事恰如其分。孔子尝说:“过犹不及。”(《论语·先进》)后儒解释中庸为“无过无不及”,是正确的。
  “中庸”观念包含一种认识,即许多事情都有一定限度,超过了这个限度,就和没有达到这个限度一样。这就是“过犹不及”。有些事情,确实如此。如饮食衣着以及睡眠之类,确实是“过犹不及”。但是,许多事情的限度是随时代的演进而改变的。例如所谓 “君臣之义”,过去认为是必须遵守、不可逾越的。但是近代西方资产阶级打倒了君权,使人类历史大大前进了一步。又如中国封建时代排斥所谓奇技淫巧,阻碍了自然科学的进展;近代西方实证科学长足进步,技术远远超过了前代,促进了文化的高度发展。在历史上,在一定的范围内,超越传统的限度,往往可以实现巨大的飞跃。如果固守“过犹不及”的中道,就不可能大步前进了。因此,“中庸”观念,虽然在过去曾经广泛流传,但是实际上不能起推动文化发展的作用。所以,我认为,不能把“中庸”看做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 近代西方国家都宣扬自己的民族精神。如法国人民鼓吹法兰西精神,德国人民提倡日耳曼精神等等。中华民族必有作为民族文化的指导原则的中华精神。古往今来,这个精神得到发扬,文化就进步;这个精神得不到发扬,文化就落后。正确认识这个民族精神之所在,是非常必要的。
1.本文认为中庸是指一种修养境界,以下不属于其依据的一项是(     )
A.孔子提出“中庸之为德”,而没有说“中庸之为道”,足证中庸是指一种修养境界。
B.孔子在《论语?雍也》中对于中庸的含义无所解释,可以推测中庸是指一种修养境界。
C.孔子在《子路》中说:“不得中行而与之,必也狂狷乎!”,中行应与中庸同义,是较高的品德。
D.孟子说:“孔子不得中道而与之,必也狂狷乎!”中道与中行和中庸含义相同,指高于狂狷的修养境界。
2.下面对“中庸”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庸》说:“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所谓执两用中就是对于中庸的解释。
B.《说文》:“庸,用也。”中庸即用中,指随时运用中的原则,处事恰如其分。
C.中庸就是孔子在《论语?先进》中所说的“过犹不及”。
D.后儒提出“无过无不及”,这是对中庸的正确解释。
3.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中庸就是在两个极端之间寻求适中的方法,既不要“过”也不要“不及”,这个观念是孔子提出的。
B.所有事情都有限度,超过了这个限度,就和没有达到一样,这就是“过犹不及”。
C.在历史上,只有超越传统的限度,才可以实现巨大的飞跃。固守中道,就不可能前进。
D.作者认为,“中庸”观念虽然在过去曾经广泛流传,但是实际上不能起推动文化发展的作用。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小题。     
  现在不断有人提问,为什么在我们这个堪称伟大的时代里却出不了伟大的作家?对此我的想法是,现在是一个无权威的、趣味分散的时代,一个作家很难得到全民集中的认可。事实上,要成为一位大家公认的伟大作家,需要时间的考验,甚至包括几代人的阅读和筛选。而且在今天这样一个时代,消费与享受往往消磨作家敏锐的洞察力和浪漫的激情,以至那种具有巨大原创力的作品很难产生。当然,当代中国缺少伟大的作家,出了这些外在的方面,也有作家自身主体弱化的问题。比如市场需求之多与作家生活经验不足的矛盾、市场要求产出快与文学创作本身求慢求精的矛盾等等。而这当中,正面精神价值的匮乏与无力,无疑是当下文学创作中最为重要的缺失。     
  所谓正面精神价值,指的就是那种引向善、呼唤爱、争取光明、辨明是非,正面造就人的能力。这种价值在文学作品中的体现,与作家对民族的精神资源的利用密切相关。我们民族的精神资源很丰富,但是也还需要作必要的整合和转化,才能化为作家内心深处的信仰,运用到创作中去。还有一些作家表现出“去资源化”的倾向,他们不知如何利用资源,索性不作任何整合与转化,以为只要敢于批判和暴露,就会写出最深刻的作品。但如果都是暴力、血腥,就让人看不到一点希望,而真正深刻的作品不仅要能揭露和批判,还要有正面塑造人的灵魂的能力。还有另外一种主体精神弱化的现象,很多作品没完没了地写油盐酱醋和一地鸡毛,缺少一种人文关怀。作家的责任是把叙事从趣味推向存在,真正找到生命的价值所在。当他们丧失了对生活的敏感和疼痛感,把创作变成了制作,批量化地生产的时候,文学就不会有什么真正的生命了。     
  老舍先生曾将长篇小说《大明湖》浓缩成《月牙儿》,篇幅几近短篇,却也创造了了中国现代文学中公认的经典。他幽默地说:“我在经济上吃了亏,在艺术上占了便宜。”如果今天的作家都肯下这种苦功,那么消费的时代再汹汹然,我们仍然可以对震撼人的好作品的出现满怀期望。 
1.从原文看,下列不属于“当代中国缺少伟大的作家”外在原因的一项是(    )     
A.现在是一个缺乏权威的时代,也是一个受众趣味分散的时代。     
B.要成为一个伟大的作家,需要相当长的时间才能得到普遍的公认。     
C.在今天,消费与享受往往会消磨作家敏锐的洞察力和浪漫的激情。     
D.作家对生活的体验还不够,同时文学创作本身的规律是求慢求精。  
2.从原文看,下列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我们的民族精神资源很丰富,现在面临的问题是如何保持原貌并移植到创作中。     
B.所谓“去资源化”,就是作品只有批判和揭露,而没有充分利用盛会生活的资源。     
C.充斥暴力和血腥的文学作品使人看不到一点希望,这是正面精神价值缺失的结果。     
D.作品中有油盐酱醋和一地鸡毛这样的描写,表明作家没有担负起自己的社会责任。 
3.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作家作品中正面精神价值的匮乏或无力,是当代中国文学创作中最应该引起重视的问题。     
B.是否善于利用我们民族丰富的精神资源,决定了作家作品中正面精神价值的能否体现。     
C.要保持文学生命,作家就应该对生活具有敏感和疼痛感,坚持把叙事从趣味推向存在。     
D.老舍把《大明湖》浓缩成《月牙儿》,说明下苦功夫创作,才能出现震撼人心的好作品。        


题型:陕西省同步题难度:|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小题。战争——局棋
凌君洋   

  帐外,一片苍茫……     
  营内,一片悲凉……     
  面对着苍茫的景色,想起刚才可怕的战斗,士卒们当然都有着着凉的心情:     
  “快到冬天了,可是我们的冬衣还没有送过来……”     
  “怎么办啊,我还听说朝廷中有人侵吞了咱们的禄米,现在要克扣减半,这可叫我们怎么活啊……”     
  “不知道什么时候战争才能结束……”     
  “我儿子该长大了不少吧……”     
  除了将军之外,军中上上下下都在议论着。     
  刚打完了一仗,将军不处理军务,也不论功行赏,更不休息。和往常打完仗一样,他就拉着副将下棋。     
  副将知道将军的癖好,也不忍扫将军的兴致,便陪将军下起来。可是,不用猜就知道,副将输了。     
  这次,当然也没有例外。     
  下完后,将军带着难得的笑容对副将说:“以后要好好学啊。” 副将却说:“将军,您整天把时间浪费在棋盘中,属下认为恐有慢军心啊,您没听到军中流言四起吗?下棋是您的嗜好,我本不该多说,但现在是在军中,您不处理军务,却做这些小事,您不觉得浪费时间吗?”     
  副将是硬着头皮说出这番话的。     
  将军听完后,没带任何表情。     
  “你跟我快十年了吧。”将军突然说道,“我原来以为你最了解我,可是你跟了我十年,连我做人的最基本原则都不清楚……”将军突然不说了,又把棋盘展开,把棋子布在上面,静静地望着棋盘出神……     
  副将有些唯唯诺诺:“我……我……”     
  “经营天下先要经营好自己的脚下,万事要从小事做起,如果都像你一样,大事做不来,小事不肯做,那还做得好什么呢?”     
  将军说得很轻,好像说给自己听,又好像在说给副将听……     
  副将默默无语。     
  将军又笑了:“再说,下棋也不算浪费时间啊,你不觉得下棋与战争很像吗?”     
  副将欲言又止。     
  将军自己和自己下起棋来。下着下着,将军又轻轻地说:“后方安定,前线才能放手拼***,我相信,我的后方很安定!”     
  将军说这话时,透露出一股不容置疑的自信,像极了战场上的他。     
  副将微微点了点头。     
  第二天,士兵的冬衣就送到了,没过多久禄米也送到了,丝毫未少……     
  副将看见了之后,笑了,是那种发自内心的笑。         
  “原来一切尽在将军的掌握中啊!”他默默地想,“也许将军就是从下棋中感悟一切的吧!”
1.与一般描写战争题材的小说相比,本文在写法上体现的突出特点是什么?试简要分析说明。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小说开头部分写出了将士们的种种议论,这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简要概括小说中的将军所具有的性格特点。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陕西省同步题难度:|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问题谈静
朱光潜
  人生乐趣一半得之于活动,还还有一半得之于感受。所谓“感受”是被动的,是容许自然界事物感动我的感官和心灵。眼见颜色,耳闻声音,是感受;见颜色而知其美,闻声音而知其和,也是感受。同一美颜,同一和声,而各个人所见到的美与和的程度又随天资境遇而不同。比方路边有一棵苍松,你只觉得可以砍来造船;我觉得可以让人纳凉;他也许说它很宜于入画,或者说它是高风亮节的象征。反应不同,都由于感受力有强有弱。
  世间天才之所以为天才,固然由于具有伟大的创造力,而他的感受力也分外比一般人强烈。比方诗人和美术家,你见不到的东西他能见到,你闻不到的东西他能闻到。麻木不仁的人就不然,你就请伯牙向他弹琴,他也只联想到棉匠弹棉花。感受也可以说是“领略”,不过领略只是感受的一方面。世界上最快活的人不仅是最活动的人,也是最能领略的人。所谓领略,就是能在生活中寻出趣味。
  能处处领略到趣味的人决不至于岑寂,也决不至于烦闷。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这是一种绝美的境界。姑且闭目一思索,然后假想这半亩方塘便是你自己的心,你看这首诗比拟人生苦乐多么惬当!一般人的生活干燥,只是因为他们的“半亩方塘”中没有天光云影,没有源头活水来,这源头活水便是领略得的趣味。
  领略趣味的能力固然一半由于天资,一半也由于修养。大约静中比较容易见出趣味。物理上有一条定律说:两物不能同时并存于同一空间。这个定律在心理方面也可以说得通。一般人不能感受趣味,大半因为心地太忙,不空所以不灵。所谓“静”,便是指心界的空灵,不是指物界的沉寂,物界永远不沉寂的。心境愈空灵,愈不觉得物界沉寂,或者还可以进一步说,心界愈空灵,也愈不觉得物界喧嘈。习静并不必定要逃空谷,也不必定学佛家静坐参禅。静与闲也不同。许多闲人不必都能领略静中趣味,而能领略静中趣味的人,也不必定要闲。在百忙中,在尘市喧嚷中,偶然丢开一切,悠然遐想,心中便蓦然似有一道灵光闪烁,无穷妙悟便源源而来:“万物静观皆自得,四时佳兴与人同。”日本人小林一茶的一首徘句:“不要打哪,苍蝇搓他的手,搓他的脚呢。”懂得这一句诗,就懂得我所谓静趣。(选自朱光潜《谈美书简·给青年的十二封信》,有删改)
1.下列说法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一个人能否最大程度地见到“美”与“和”,天赋的高低具有决定作用。
B.感受是一种被动的过程,也就是领略,它能帮助人们在生活中寻出趣味。
C.一个人陷入岑寂和烦闷之中,往往是由于他的心境不够空灵而造成的。
D.不同的感受角度决定了有人认为苍松宜于入画,有人认为苍松可以造船。
2.文章题目为“谈静”,但最后一段才写到静,请简要说明全文的思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作者所说的“静趣”的含义是什么?为什么说懂得小林一茶的俳句就懂得“静趣”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最新试题
热门考点

超级试练试题库

© 2017-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