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新儒学与书院讲学 中国社会由唐以下,因于科举制度之功效,而使贵族门第彻底消失。同时亦因印刷术发明,书籍传播方便,更使文化大流益易
题型:专项题难度:来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
新儒学与书院讲学 |
中国社会由唐以下,因于科举制度之功效,而使贵族门第彻底消失。同时亦因印刷术发明,书籍传播方便,更使文化大流益易泛滥,渗透到社会的下层去。到五代、宋初,雕版印书术正式应用到古代经典上来,书籍传播日易日广,文化益普及,社会阶级益见消融。 到了宋代,新儒学崛兴。他们讲的是万物一体之道,故说:“民吾同胞,物吾与也。”他们的工夫则从“存天理,去人欲”入手。他们的规模与节目,则为古代《大学》篇中所举的“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八项。他们大率都像范仲淹那样,为秀才时即以天下为己任。他们都抱着“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胸襟。他们全都是具有清明的理智而兼附有宗教热忱的书生。这一派儒学,从宋初开始,直到明末清初始见衰替。前后有七百年长的时期,中国近代文化向社会下层之更深入与更普及,全由他们主持与发动。他们之间出过不少有名的学者,最为后人敬重的,则如周敦颐、张载、程颢、程颐、朱熹、陆九渊、王守仁等。 与这一派儒学相随并盛的,则有“书院制度与讲学风气”。汉、唐两代,国家的公立学校,规制颇为详备,学员亦极盛。只有魏晋南北朝时代,公立学校有名无实,严肃的讲学风气,掌握在佛教的寺院里。宋、元、明、清四代的书院制度,则是一种私立学校而代替着佛寺严肃讲学之风的。书院的开始,多在名山胜地,由社会私人捐资修筑,最重要的是藏书堂,其次是学员之宿舍,每一书院,常供奉着某几个前代名儒的神位与画像,为之年时举行祠典。可见书院规模,本来是颇模仿佛寺而产生的。稍后则几于通都大邑均有书院。有的亦由政府大吏提倡成立,或由政府拨款维持。但书院教育的超政治而独立的自由讲学之风格,是始终保持的。在那时期里,政府仍有公立学校,国立大学与地方州县学均有。尤其如宋、明两代常常采取私家书院规制,模仿改进。但从大体说来,一般教育权始终在书院方面,始终在私家讲学的手里。我们可以说,自宋以下一千年的中国,是平民学者私家讲学的中国,教育权既不属之政府官吏亦不属之宗教僧侣了。 说到讲学的风气,最先亦由佛寺传来。宋、明儒的讲学,与两汉儒家的传经,可说全属两事。传经是偏于学术意味的,讲学则颇带有宗教精神。因此宋、明儒的讲学风气,循其所至,是一定要普及于社会之全阶层的。自北宋二程以下,讲学风气愈播愈盛,直到明代王守仁门下,如浙中之王畿,以及泰州之王艮,他们的讲学几乎全成了一种社会活动。同时又因为他们号为“新儒家”,讲的多注重在现实人生与伦常日用,因此他们常常不免要牵涉到政治问题。如是则私家讲学常要走上自由议政的路,而与政府相冲突。因此宋、明两代,亦屡有政府明令禁止书院讲学与驱散学员等事,宋代的程颐、朱熹,都曾受过这一种排斥与压迫。最显著的如明代末年的东林党,他们是一个学术团体,而同时被视为一个政治集团,他们虽多半是在野的学者,但在政治上形成了绝大的声势。因此我们若不了解此七百年来新儒家之精神与其实际的活动,我们亦将无法了解近代中国文化动态之枢纽所在。(节选自钱穆《中国文化史导论》) 1.对文中叙述的“新儒学”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新儒学产生在唐以后的中国贵族门第彻底消失之后。 B.新儒学以天下为己任,其成员是一群在政治上具有狂热的宗教热忱的书生。 C.新儒学从宋初开始,直到明末清初才逐渐衰替,一直延续了七百年的时间。 D.新儒学使中国近代文化向社会下层更加普及与深入。 2.对中国古代“书院制度”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国古代的教育,先经过国家的公立学校的发展,然后是公立学校有名无实,教育转到佛寺的寺院里,最后发展为私立学校而代替佛寺教育。 B.古代的书院大多修建在名山胜地,原因是这些地方远离尘嚣,便于学生读书,同时书院选址又体现出新儒学高雅的鉴赏品位。 C.由社会私人捐资修筑的书院,一般都有藏书堂,有学员宿舍,还常常供奉着某几个前代名儒的神位与画像。 D.私人建立的书院牢牢控制着中国古代的教育大权,私塾取代公立学校,成为自宋至清一千年来的中国唯一的教育形式。 3.以下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书院讲学所带有的宗教精神,必然发展到让文化向社会各阶层的普及。 B.书院讲学所关注的现实人生与伦常日用,常常要走上自由议政的路子。 C.汉儒传经是偏于学术意味的,而书院讲学颇带有宗教精神,多与政治相冲突,屡屡遭到排斥与压迫。 D.从书院讲学开始的东林党,本身既是一个学术团体,又是一个政治团体。 |
答案
1.B 2.C 3.D |
举一反三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
咏花诗词的鉴赏 |
中国咏花诗词的历史认识价值和艺术审美价值是不容忽视的。它通过人们对花卉的审美态度和欣赏情调,曲折地反映了人的种种处境和对生活的理解。我们在阅读鉴赏咏花诗词的同时,考察历代诗人、词人的不同的创作心态以及与之相适应的艺术境界,是很有趣味的,这对我们的鉴赏活动也颇有益。这种创作心态,粗略地看有两大类,一类侧重于表现客观自然,是欣赏自然的活动;另一类侧重于表现主观感情,是感情物化的活动。前者仍是自然世界的反映,后者则已进入感情世界了,自然的花草仅仅是进入感情世界的媒介罢了。后者在咏花诗词中佳作最多,价值也更高。这两大类作品,在艺术境界(诗境)上,又表现出不同的层次。 首先是表现感官感受的“物境”(用传为王昌龄所作《诗格》中语)。着眼于花卉色香形态的描述,是即目即景、直接感知的形象。在创作上表现为“巧构形似”,追求审美客体形貌的逼真再现,从中获得感官的快适。如白居易的《山石榴》诗写杜鹃花的红艳,云:“日射血珠将滴地,风翻焰火欲烧人。”真是“吟之未终,皎然在目”。又如章质夫的《水龙吟》状杨花飘飞,同样妙到毫颠,云:“傍珠帘散漫,垂垂欲下,依前被风扶起。”可谓“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我们欣赏这类诗词,比较容易看出其好处,如食雅梨,入口便化。这些创作,是典型的模仿自然、通过艺术再造自然的活动,以艺术品酷似自然原型为乐。亚里士多德在探讨艺术创作的自然原因时认为,模仿能使人们得到满足,确实是这样。 不过这种“似”,还仅仅处于“形似”的境界。苏轼说:“论画以形似,见与儿童邻。”诗也一样,故需要再进一步转向表现审美客体作用于审美主体感官而产生的某种特殊感受,以获得“传神”地再现自然的艺术效果。如韦庄写白牡丹,全然撇开其形态,只说“昨夜月明浑似水,入门惟觉一庭香”。表现素花溶化在月色中,不见其花,唯闻其香的特别感受,唤起人们固有的审美体验,那么白牡丹皎洁芳香的幽雅神貌,便可思而得之。在这里,并不仅仅直接诉之感官,同时要通过联想来意会。范成大《霜天晓角》咏梅云:“脉脉花疏天淡,云来去,数枝雪。”也是舍其形而摹其神,皆有画笔难到的效果。这正像唐人戴叔伦所说:“诗家之景‘,如蓝田日暖,良玉生烟。可望而不可置于眉睫之前也。”无疑我们欣赏这类诗词作品,需要有一番沉潜涵咏的功夫,甚至要通过想象,用自己的经验、印象去补充、生发。在某种程度上,这样的欣赏也是一种再创造的活动。 1.对“趣味”一词在文中的意思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人们阅读鉴赏咏花诗词是一种饶有兴趣的事。 B.人们阅读鉴赏咏花诗词了解了古人的花卉栽培情况。 C.人们阅读鉴赏咏花诗词时产生的艺术审美情趣。 D.咏花诗词本身所具有的艺术审美价值。 2.从文中看,对“模仿能使人们得到满足”的原因分析不当的一项是( ) A.诗人以追求审美客体形貌的逼真再现为务,从中获得感官的快适。 B.我们欣赏这样的诗词时,比较容易看出其好处,如食雅梨,入口便化。 C.创作的艺术品酷似自然原型,符合人们欣赏时直接感知形象的需要。 D.诗人通过“巧构形似”的艺术再造自然活动,以艺术品酷似自然原型为乐。 3.不属于“获得‘传神’地再现自然的艺术效果”的一项是( ) A.白居易《山石榴》诗写杜鹃花的红艳,产生了“吟之未终,皎然在目”的艺术效果。 B.韦庄写白牡丹,不见其花,唯闻其香,便可知白牡丹皎洁芳香的幽雅神貌。 C.范成大《霜天晓角》“脉脉花疏天淡,云来去,数枝雪”是舍其形而摹其神。 D.戴叔伦的“诗家景,如蓝田日暖,良玉生烟。可望而不可置于眉睫之前也”。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
雅而俗 周悦群 邵建武 |
本来,在中国人的传统里,书籍是第一珍惜之物。以前,父母教育孩子时,除了用“书中自有黄金屋”这类的顺口溜外,还有“书乃圣贤之物”的古训。在书刊收藏市场中,一直有“一页宋版一两金”一类的提示。因此,美术类图册如书一般,自然是文雅之物,即使置身市场,也还有着某种神圣性。同时,因为美术类图册印刷的成本非常高,是一般出版物的数倍,甚至更高,所以,一般人是不会随便去买一本的,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美术类图册很难进入寻常百姓家。 以前,美术类图册很少,书法方面是极少量的拓本,绘画方面则是十分简单的线描读物。后来,木版水印套色的有明崇祯年间的《十竹斋书画谱》与清康熙年间的《芥子园画谱》。前者是我国最早的木版套色印画谱;后者又称《画传》,流行甚广,被誉为我国传统绘画的教科书,许多艺术大师都是从学习这套画谱开始走上从艺之道的。现在,它依然是中国绘画艺术方面最基础的蓝本之一。 石印技术在清末民初传入我国,有不少线装的石印画都是在这个时期印行的。那时,“中华书局”“上海广益书局”“上海朝记书社”“扫叶山房北号”“同文书局”等都出版过不少石印画册。 照相术的问世给出版业带来了革命性的变化,电脑的出现更是给出版业提供了飞腾的力量与天地,其中受益最大的莫过于书画文物等图册类的出版。珂罗版在光绪年间由日本传入中国,此后成了中国画复制印刷的主力工艺。现在,美术类图册的出版成了一件越来越容易的事情:它们是书画家成就的显现、艺术流派风格的展示、艺术团体实力的体现、机构举办相关活动的记录、文化公司商业运作的载体,也是某些小人争名夺利的大旗、某些奸商暗度陈仓的栈道……于是,美术类图册借各种原因、以各种方式问世,有的是高台,有的是陷阱,发挥着各自的作用,产生着各自的影响。 这几年,美术类图册作为书画艺术的延伸,作为文物与艺术品的佐证,越来越受到市场的眷顾,同时,也沾惹上了一些俗气。那些艺术家的专集有的成了私心无限放大的膨胀体,“艺术大师”充斥其间,顶级词汇批发。那些艺术流派的合集有的成了乌合之众的集结、低水平作品的大杂烩。那些艺术团体的合集有的成了一群艺术家应酬作品的集合,成了粗劣艺术的垃圾箱。那些打着国家与机构名义组编的图册有的基本与公无涉,而是某个赞助公司所得的收藏集,或者是某些人的骗钱术。那些公司为了营利运作的图册有的在学术的外衣下,以次充好。而那些不法商人与无耻小人编著的图册几乎无学术可言,甚至就是非法出版物。但是,这些美术类图册在文物与艺术品市场中,正以历史见证物的身份为人们所重视。私下印制品成了公共读物,凑合之物成了艺术范本,商业行为成了学术举措,雅已不存,其俗甚大。同样以学术的名义、以艺术的名义、以历史的名义编纂印制的美术类图册,其质量好孬其实有着天壤之别,因此,笼统地依据之、高抬之,且为之一掷千金,未免有些糊涂:我们有必要呼吁出版业严格把关,呼吁学术界加强批评,不能让那些俗不可耐但装饰高档的美术类图册把热爱艺术的人们带到沟里,进而把收藏界人士推向深渊。(选自《人民日报》,有删改》) 1.下列对于“雅”的理解,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美术类图册是很神圣的,对孩子的教育意义重大,在书刊收藏市场中价格不菲。 B.美术类图册的印刷成本非常高,质量也很好,但是数量极有限,不能普及。 C.美术类图册的读者多为社会地位较高的人,这就使得其读者群素质较高。 D.过去,出版市场极其规范,几乎不存在为了不可告人的目的而盲目出版的情况,人们的自觉性较强。 2.下列对于美术类图册由“雅”变“俗”的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艺术家的专集、艺术团体的合集,还有一些出于某种目的出版的图册,没有质量保证。 B.一些质量差的美术类图册在文物与艺术品市场中,公然、公开、合法地出版和流行。 C.以学术的名义、以艺术的名义、以历史的名义编纂印制的美术类图册,鱼龙混杂。 D.收藏者盲目地相信图册评价,花较高的价钱来购买那些劣质图册。 3.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美术类图册很难进入寻常百姓家只是因为其成本是一般出版物的数倍以上,一般人不会随便去购买。 B.明崇祯年间的《十竹斋书画谱》是我国最早的木版套色印画谱,许多艺术大师都是从学习这套画谱开始走上从艺之道的,它对中国画艺术的影响巨大。 C.书画文物等图册类的出版经历了木版水印、线描读物、石印技术、照相术、电脑技术等阶段,并逐步发展起来。 D.美术类图册出版的迅猛发展,带来的影响是多方面的,有积极的,也有消极的,我们在收藏图书时不能盲从。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
文学的生命与价值 庄伟杰 |
众所周知,商业化时代,人们的心态都比较浮躁。文学作为一种精神产品,似乎被冷落了,因此有人说文学被边缘化了。其实这只是文学的一种历程、一个相对的文化现象。只要人类与世界存在,文学就永远存在且不会消亡。因为人类的生产市场是由物质和精神两大产品组成的,诚如阴阳、男女组合成这个世界。如此说来,我们大可不必怀疑文学会怎样,或怀疑文学会因为高度商业化社会的挤压而消解,更不必怀疑从事文学者的前途一片暗淡。在这里,我想为文学坚定地宣言:无论在什么时代,文学永远活着! 文学是有生命的。如果说经济是一个社会和时代展示的实力或载体,那么文化应是一个社会与时代的标志和旗帜。文学作为文化中的文化,其价值、意义、作用便可想而知。当物质经济不发达时,的确需要发展经济发展商业来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需求。然而,从终极意义上说,发展文化振兴文明才是人类的高级追求和最终要实现的梦想。一个地方一个城市也罢,一个国家一个家族也好,最终实力的显现不仅是经济实力的较量,而且还是文化与人才的软实力竞争。纵观中外历史,文学对于一个国家和民族的重要作用和意义不言而喻。不是吗?英国因为有莎士比亚、劳伦斯、艾略特等大师而荣耀;法国因为有雨果、巴尔扎克、罗曼?罗兰、萨特、加缪等大师而自豪;俄国因为有托尔斯泰、屠格涅夫等大师而令人瞩目;德国因为有歌德,意大利因为有但丁,奥地利因为有卡夫卡,印度因为有泰戈尔,日本因为有川端康成、大江健三郎等大师而令人心驰神往。在中国,一部《红楼梦》就足以让我们引以为骄傲。同样的,一个鲁迅的诞生,造就了多少人在吃“鲁研”饭。 文学的确是有生命和价值的,它本身就是有灵有性的生命体。那么,到底怎样才能使文学具有顽强且持久的耐力和韧性?我大胆提出一己之见。创作者除了具有天赋、禀性、才华等因素外,当具备如下五大条:首先,忧患意识和宇宙意识以及对人类命运的终极关怀是必备之条件;其次,必须对外部世界、对东西文化、对读者等持开放态度并格外动情;再者,在一定的语境和文化熏染中能创造一种独特的话语方式和语言风格,即必须具备文学原创力;另外,作家自身的智慧涵养、充满博爱与人性光辉之人格,魅力的铸造同样必不可少;最后,乃是必须不断超越自我,形成属于自己的闪烁思想光彩和鲜明艺术风格的体系。即使置身于高度商业化的时代,我们也不能放弃我们应该坚守的立场和情怀,我们更热切期待着华语文学世界能诞生出无愧于时代的伟大作家。 文学的生命让我们感慨、感叹,更值得我们作漫长的深思。古往今来,那些具有深邃思想、人格魅力、探索精神和对人类抱以深切同情的大师们,他们总是在用从自己追寻的领域里所获得的成就,不同程度地改变着人类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推动着人类文明的进步。这就是文学的力量。(选自《文学报》,有删改) 1.下列关于“文学的生命”的理解,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文学虽然被边缘化了,但这并不妨碍文学的存在,文学永远存在且不会消亡。 B.人类的生产市场是由物质和精神两大产品组成的,作为精神产品的文学,无论在什么时代,它都永远活着。 C.文学本身是有灵有性的生命体,但是在商业化时代,文学的灵性被无情地抑制了。 D.文学的确是有生命的,它具有顽强且持久的耐力和韧性,因此人们应该在创作中作漫长的深思。 2.下列各项中,不属于“文学的价值”的一项是( ) A.文学作为文化中的文化,与文化一样,都是一个社会与时代的标志和旗帜。 B.一个国家和民族可以为拥有杰出的作家而自豪。 C.一个鲁迅的诞生,造就了很多人在吃“鲁研”饭。 D.文学可以改变人类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 3.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作为精神产品的文学,不会因为高度商业化社会的挤压而消解,文学被边缘化只是文学在特定时期的一个相对的文化现象。 B.发展经济就是为了实现发展文化振兴文明这个人类的高级追求和最终要实现的梦想。 C.创作者的天赋、禀性、才华固然重要,但是与忧患意识和宇宙意识以及对人类命运的终极关怀相比,后者显得更为关键。 D.只要不放弃应该坚守的立场和情怀,即使置身于高度商业化的时代,同样可以诞生出无愧于时代的伟大作家。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
下笔不觉师造化 |
黄宾虹一生绘画艺术的大进展,多发生在他隐居的时期。这并不是纯粹的巧合,无需应酬杂务的宁静生活可以让他深思内省,促使画作和自然风景、隐居生活进一步契合。池阳湖画风之变是一次突变,源自他对江湖水光天色的写生,也来自他蓄积已久的思考,还来自苦涩现实对他心灵的影响。其弟子王伯敏多年后还难忘他老师的教诲:“读书的人,要甘于寂寞。寂寞能安定,定则心静,静则心清,清则心明,明则明白一切事理。作画,墨是黑的,只要眼明心清,便能悟出知白守黑的道理,画便猛进。” 1929年的一件盛事是教育部在上海举办的第一届全国美术展览,南北国画家都参加。此时在上海美专任教的黄宾虹参加了展出工作,并发表了评介文章《美展国画谈》。文章提倡士大夫的逸品画格,以为不必求悦于人,人不知而不愠,才是真画者;还以为当时沪上流行的一种是细谨、工于涂泽的媚人习气,另一种是自矜才气、沦.于放诞的欺人画风,以浮滑为潇洒、以轻软为秀润,真画者反不舍时宜。他希望画者能坚持避俗趋雅的操守,力求华滋浑厚的画风,不要因一时俗世弃取而改变。 黄宾虹一向以为书画同源,所以称作画为“写画”。他以为上古时代书画不分,如伏羲画八卦,仓颉造字的一种主要方式就是象形,中国最早的文字中已有横线、纵线、弧线等线条形式;汉以后虽分书画,但仍是道归于一,三代以上笔法可从甲骨、古玉、铜器中求之。他在1929年编辑的《宾虹草堂古印谱》里曾谈到古印上的籀篆文字:点画的肥瘦方圆奇正各不同,有助于绘画笔法;而结构的疏密、参差离合、抑扬顿挫、回环往复,更可见章法布置之妙。所以,他作画时要置备金石拓本在案头。他由古玺印这种上古金石实物、临近原始的艺术形式中悟出笔法要旨,认识到书法、文字、金石、绘画都是同一来源,即来源于自然山水,从而找到回归造化之路。 黄宾虹常提到古代书法家从观察自然中有所领悟,如在雨后看车行泥沼,车轮在泥中转动犹如笔被纸墨所滞却仍圆转,不疾不徐、不粘不脱,由此笔法大进。他也常以自然山水之理来诠释自己的笔法,如“平”就是如风吹水动、一波三折;“圆”如行云流水、宛转自如,而石有棱角、树有桠杈,则是圆中有方;“变”则如石有阴阳向背、树有交互参差,山有起伏显晦、水有缓急动静。1922年他在给友人陈柱尊的信里说到,自己是以山水作字,而以字来作画。可见,他已将山水自然之理、《说文》六书之法、书法、画法相互打通。 现代画家以画为道抑或以画为艺,这种人生态度和价值取向上的对比,在黄宾虹和张大千身上表现得最为明显。张大千一生充满传奇色彩,黄宾虹一生平静淡泊。张大千1925年在上海举办第一次个人画展,26岁就扬名南北,后又去北平办画展,被称为“南张北溥”,可谓名满天下;而黄宾虹虽较早就有“南黄北齐”之称,但他直至1943年才在上海举办第一次个人画展,这时他已经80岁了。 黄宾虹自来沪上就以鉴赏、鉴别真伪著称;而张大千仿作的石涛画,甚至瞒过了当时的大行家罗振玉、黄宾虹及其老师曾髯,可谓出神入化。还有对画与钱的关系,黄宾虹一生力避卖画,多以画赠友人知己。虽有润笔,与他的名气相比也很低,他一直严守传统士大夫不言阿堵的精神,过着清寂的学人生活;而张大千却有着对金钱的开通看法和潇洒追求,有过极高的润格,也卖商品画,出手阔绰。不同的人生态度最终体现在他们的画中,黄宾虹的画是典型的恪守传统的雅正的士夫画,张大千的画则有趋向民间、时尚的意趣。两人都是一代宗师,只是在境界上和被认可的领域不同而已。(摘编自吴晶《画之大者一一黄宾虹传》) 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A.针对当时沪上流行的细谨、涂泽的媚人习气和自矜才气、沦于放诞的欺人画风,黄宾虹推崇细腻、轻软的逸品画格,倡导做“真画者”。 B.由于我国书法、文字、金石、绘画同源异流,道归于一,要研究中国书法、绘画的笔法意蕴,就只能从上古时期的甲骨、古玉、铜器人手。 C.书画家常能从观察自然中领悟到艺术的真谛,如由雨后看车行泥沼悟得笔法的疾徐粘脱,由石的阴阳向背、树的交互参差悟出笔法的变化。 D.张大干有着深厚的艺术修养,模仿的水平也极为高超,以至于他仿作的石涛画,甚至瞒过了当时的书画大行家罗振玉等人。 E.本文通过记述黄宾虹博采众长、学习绘画的艰苦历程,描写了他在中国绘画艺术上的理论创见与突出成就,为我们展示了一位艺术家的感人形象。 2.黄宾虹一生绘画艺术的大进展,多发生在他的隐居时期。这是什么原因?请简要分析。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黄宾虹作画时为什么要把金石拓本摆在案头?请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尽管黄宾虹和张大千都是一代宗师,但二人的人生态度、对金钱的看法以及艺道旨趣却大相径庭。这给你什么样的启示?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
梁宗岱先生 温源宁 |
①像宗岱那样禁不住高高兴兴的人,我从来没见过,他那种高兴劲儿有时候把我吓一大跳,即使他确实知道灾祸临头,我敢说,他还是过那种无忧无虑的快活日子,他会特别重视仅有的那一丁点儿阳光,因而完全忘掉美景背后的一大堆影子和黑暗。宗岱热爱人生,热爱得要命。对于他,活着就是上了天堂。他一息尚存,便心满意足。他笑着过生活。我们许多人,因为对生活有求而不得,也只好笑一笑,宗岱呢,因为对生活无所求,所以笑得最好。 ②这种高高兴兴的性情,在他的脸上不是表现为一团笑纹的微笑,就是表现为欢快地扬眉张口,似乎急于把人生献给他的一切狼吞虎咽地吃下去,再用咂得乱响的双唇像回声一样说着全能的上帝所说的话:“看哪,这很好!”他那轮廓鲜明的相貌和锐利的眼睛,透露出来高超的智慧,它渴望对心灵作深入的探险。 ③宗岱有运动员的体格。中等身材,稍有些瘦,哪一天他都可以当个马拉松健将。实际上,他是个出色的善于跑路的人。他洋洋得意说他走路比汽车或者比飞机还快。他也爱游泳,在这方面,他认为他的勇敢大大超过了实际的限度,我不大相信.不过,我敢说,必然可以超过一点儿。此外,为了保健,他操练孙唐②锻炼功法等等下了苦工夫。 ④宗岱喜好辩论。对于他,辩论简直是练武术,手、腿、头、眼、身一齐参加。若一面走路一面辩论,他这种姿势尤为显著:跟上他的脚步,和跟上他的谈话速度一样不容易,辩论得越激烈,他走得越快。他尖声喊叫,他打手势,他踢腿。若在室内,他完全照样。辩论的缘由呢,为字句,为文体,为象征主义……而最难对付的往往就是为某两位诗人的功过优劣,要是不跟宗岱谈话,你就再也猜不着一个话题的爆炸性有多大。多少简单的题目,也会把火车烧起来。因此,跟他谈话,能叫你真正筋疲力尽。说是谈话,时间长了就不是谈话了,老是打一场架才算完。 ⑤对文学,宗岱最有兴趣。他崇拜的是陶渊明、法雷芮、蒙坦、莎士比亚、拉辛和巴斯如。他们的著作,他读起来永远放不下。法雷芮的诗,他极喜欢,但我们若听他朗读,却往往无法注意诗句的美妙,而全被他朗读的架势吸引了——一令人很容易幻想着自己正在听一个宗教狂的狂热宣传。 ⑥旁人看来,宗岱的翻译简直是件苦差,纸上的文字仿佛都和他有仇,他一个一个地计较,死盯着不放,不独一字字地译,连节奏和用韵都力求和原作一致。他这样难为自己几近傻气,但他译的蒙坦的随笔及莎士比亚十四行诗是公认的接近原著,只怕无人能与之媲美的。 ⑦法雷芮的格言“要行动,不要信念”,是宗岱衷心信服的。但宗岱的人生哲学还不止于此。实际上,他并相信上帝、天路历程和永生。无疑,他就是可恋。文学可真,女人可爱。如果有人长期埋头于硬性的研究之中,忘了活着是什么滋味,他应该看看宗岱,便有所领会。如果有人因为某种原因灰心失望,他应该看看宗岱那双眼中的火焰和宗岱那湿润的双唇的颤动,便可唤醒自己对世界应有的兴趣。我整个一辈子也没见过宗岱那样的人,那么朝气蓬勃,生气勃勃,对这个荣华世界那么充满了激情。他活了多少年,我一定相信多少年,相信激情、诗情和人生是美妙的东西一一不,应该说是人回老家以前所能得到的最美妙的东西。(选自《一知半解及其他》,南星译,有删改) [注]①梁宗岱(1903 -1983):广东新会人,诗人、翻译家。②孙唐:德国体育家。 1.请分别指出文中第③④段画线部分所用的修辞手法,并具体说明这些修辞手法在文中的表述效果。 (1)他走路比汽车或者比飞机还快。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对于他,辩论简直是练武术,手、腿、头、眼、身一齐参加。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第④⑤⑥三段文字写出了梁宗岱在文学活动中的哪些性格特点?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如何理解第⑦段中画线部分的内容?请结合全文回答。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最新试题
热门考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