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剃刀侠木 桦  清朝嘉庆年间,北京正阳门(俗称前门)外,已是相当繁华的集贸市场。几十丈高的城门楼子,威严如皇帝老子,注视着熙来攘往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剃刀侠木 桦  清朝嘉庆年间,北京正阳门(俗称前门)外,已是相当繁华的集贸市场。几十丈高的城门楼子,威严如皇帝老子,注视着熙来攘往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来源:专项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剃刀侠
木 桦
  清朝嘉庆年间,北京正阳门(俗称前门)外,已是相当繁华的集贸市场。几十丈高的城门楼子,威严如皇帝老子,注视着熙来攘往的人流。
  这天,朗日晴空,集市正值繁华热闹时间。
  一匹枣红大马,上骑一员佩刀武官,后跟几个步行兵卒,像一股浪头把人流冲得七零八落。
  门楼下老摊贩认得,这是乾清门蓝翎侍卫,这些蓝翎宠儿每隔几日便会出宫耀武扬威找便宜。
  这位蓝翎爷果然在一处最繁华的地方下马了。
  小兵卒赶快接过马缰跟在后头,那蓝翎爷就摇着马鞭四处转悠。他盯上几个剃头挑子,就踅过来,在一个空位前站住。
  显然这小子是要剃头或刮脸修胡子。当然一概是白活儿。
  一个年轻的剃头师傅赶紧躬身让位。那蓝翎爷也不搭话,将马鞭丢在地上,一屁股坐在空木椅上。
  谁知那木椅早已破朽,加之这蓝翎爷体肥身重, 木椅“咔嚓”一声就散了架。这家伙一个四仰八叉摔在地上。
  这还了得!蓝翎爷火从天降,怒从胆生,抓起地上的马鞭,劈头盖脑就向小师傅猛抽起来,直抽得小师傅满脸淌血,爹一声妈一声叫着,他才给两个小卒扶到另一个剃头挑儿前。
  那挑子一头火正旺,铜盆里的净水正冒热气。
  挑儿前一个年过半百的瘦老头儿正在刀荡子上“哧哧”荡刀。
  小卒就把蓝翎爷扶到木椅上坐好,催促老师傅抓紧干活儿。
  到底是老马识途。瘦老头儿就小心翼翼,轻手轻 脚给蓝翎爷盘起辫子剃起来。那半寸宽极好钢口的红木短把儿剃刀,被荡得吹毛立断,直把蓝翎爷辫子周边刮得油光锃亮,苍蝇落 上都得打滑。
  蓝翎爷给刮得懒洋洋,就有睡意,就有小卒子过来用背托着头 。老人就把刀板儿在睡脸上游动。
  那剃刀在阳光下熠熠闪亮,那蓝翎爷就“呼噜呼噜”睡。
  脸刮完,瘦老头儿就拿白毛巾去挑子一头热铜盆里蘸个热毛巾,用手边试凉热边把毛巾蒙到蓝翎爷脸上。这是最后一道工序。热巾上脸,蓝翎爷就醒了。按规矩老师傅掀起毛巾盖住眼睛,轻松地在下巴和脖子处又找几刀,这才把热毛巾在胖脸上一擦,撤掉脖子上围的大毛巾,把蓝翎爷头一扶,小卒子就顺势把蓝翎爷扶起来。
  瘦老头儿必恭必敬把手一张,说,爷您走好!那蓝翎爷就给小卒向枣红马扶去。
  几个小卒把蓝翎爷扶上马。一个小卒问:爷,咱还去哪儿?
  蓝翎爷不出声,小卒子就再问。还是不出声。
  另一个小卒子就惊恐地说,别问了,你看咱爷脖子咋出血了?几个人就惊惧去扶蓝翎爷。哪来得及,人从马上跌下来,头咕噜咕噜滚落一边,腔子里血***猪般喷射出来。
  集市人就窃窃私语围观。
  是剃刀侠……
  人群里一句话提醒小卒子们,就都抽刀去奔那老剃头匠。
  哪里还寻得人影。有人说,见了,从城门楼子顶尖儿,跳上大栅巷子房上,走了。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A.小说开头描写了繁华热闹的环境,是为了 渲染气氛,为人物出场作铺垫,烘托人物形象,突出剃刀侠艺高人胆大。
B.“门楼下老摊贩认得,这是乾清门蓝翎侍卫,这些蓝翎宠儿每隔几日便会出宫耀武扬威找便宜。”说明门楼下老摊贩曾被这些蓝翎侍卫欺负。
C.小说只对剃刀侠进行了侧面描写,一个久在江湖,武艺高强的侠客形象就跃然纸上。
D.小说没有直接写蓝翎爷与剃刀侠相遇,而是先由一个年轻的剃头师傅过渡进而来到剃刀侠身边,由剃刀侠给他剃头,引出剃刀侠的打抱不平,这样设计情节更真实、耐读。
E.小说通过讲述剃刀侠在不知不觉中***死了蓝翎爷的故事,表现了剃刀侠高超的武艺,以及表达了对我国民间奇人的敬佩之情。
2.小说情节多处暗示了蓝翎爷之死,请简要分析。哪些情节暗示了蓝翎爷之死,请举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小说中蓝翎爷和剃刀侠的形象形成多方面的鲜明对照,请分条概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小说写了剃刀侠***蓝翎爷的故事,请探究其深刻意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AD
2.①瘦老头儿荡刀。
  ②蓝翎爷给刮得懒洋洋,并“呼噜呼噜”睡。
  ③剃头后老师傅又找几刀。
  ④上马后,小卒子问蓝翎爷,蓝翎爷不出声。
3.①形体上:蓝翎爷体肥身重,剃刀侠却是年老体瘦。
  ②身份地位上:蓝翎爷前呼后拥,剃刀侠势单力薄。
  ③处世态度上:蓝翎爷暴虐成性,欺行霸市,耀武扬威,剃刀侠淡泊名利,处变不惊,自甘寂寞。
4.①歌颂了***富济贫、扶危济困的侠义精神。
  ②寄托了人们惩处邪恶、彰显正义的善良愿望和朴素理想。
  ③弱小战胜强权,正义挫败邪恶,反映出民众的智慧和力量。
  ④散发出老北京独有的文化气息。(主观题意对即可)
举一反三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放 手
(美)朱莉·加蒙
  17岁的托马斯躺在睡椅上,瘦长的身躯刚好和睡椅一般大小。他的左腿打了石膏,被柔软的绷带包扎好,靠在枕头上。在橄榄球训练中,他的脚踝骨意外受伤。我本来事先警告过他多次要小心点,没想到还是出了事。
  自从昨天出院以来,他就一直粘在游戏机上。 究竟玩了多久了?或许,他应该感到饿了吧。
  “感觉怎么样?腿还疼吗?”我问道,“我早餐准备了蛋白质奶昔和果汁。宝贝,你过去多么喜欢吃这些东西呀!”
  “哦……嗯”,儿子咕哝了一声,手指依然在各个游戏控制按键上来回舞动,眼睛死盯着电视屏幕。
  “来点儿格子松饼吧?”我说道,“它们的含钙量很丰富。”
  托马斯的眼睛仍然没有离开屏幕,仿佛我根本不存在一样。“谢谢妈妈,我一点也不饿。”
  “我还以为这些东西会让你开心呢,”我说道,“腿受伤的滋味可不好受。如果想快点好起来,你必须多吃东西。我是***妈,照顾你是我的责任。”
  托马斯摇了摇头,还是没看我一眼。“我很好,妈妈,真的没事。”
  我走下楼梯,不住地回头张望。受了这么重的伤,儿子仍然不需要我的帮忙。难道他不再需要我了吗?弄不清楚他内心的想法,我心里很难受。
  我记忆中那个可爱的小男孩哪去了?小时候,托马斯对我这个妈妈依赖有加。我们常常在一起做事情。走在绿草如茵的野外,他会紧紧抓住我的手。我为他烹制蛋白质奶昔,做他最喜欢喝的果汁。他一边吃着,一边分享他小小的内心世界所隐藏的秘密。虽然都是再幼稚不过的事情,但这让我无比快乐。
  托马斯长到15岁的时候,一切都变了。我成了这个世界上他最不想接近的人。虽然有时候他也会询问我的看法,但是看看这次发生的事情。我本来已经告诉他橄榄球的危险性,他还是受伤了。我该怎么做才能让他明白,妈妈仍然是他需要的人呀。
  托马斯一整天都没和我说话。当我把晚餐送到他的卧室时,他喃喃地说道“谢谢。”眼睛看都不看我一眼。我傻傻地站在他身边,期待他能说点什么,但是什么也没有。我失落地走下楼去,期待从丈夫瑞克那得到安慰。
  “托马斯到底怎么了?”我突然失声哭了起来。
  “他正处于青春期嘛。”
  “他正把我从身边推开,为什么?我还想当他的妈妈,他还需要我!”
  “给他一些空间,这才是他最需要的,”瑞克说,“他已经接近成年了。”
  几周后,托马斯重新回到学校。他在家的日子过得真快呀。我建议开车送他去学校,但是他拒绝我拎着他的背包出现在同学面前。
  他单腿着地,挎上背包,抓紧拐杖,朝门外走去。“我不再是小孩子了。”他回头说了一句。我的心在默默流泪。
  一个月后,我带着托马斯去医院复查。
  “他恢复得不错,”医生说,“可以靠手杖行走啦。”
  “医生,你肯 定他能拄手杖了吗?”天哪,我在说什么。我不是不想让托马斯康复。我对他的需要已经超出他对我的需要。他是我的孩子,我不忍心让他离开我。
  “摸摸这儿,”医生指着托马 斯骨头断裂的地方说,“当肌肉组织修复后,它会使骨骼更加强壮。所以,现在最好的治疗方法就是顺其自然。”
  顺其自然?这是说托马斯的腿还是别的什么事情?医生的话让我想起《圣经》里面的一句诗:“该抓紧的时候抓紧,该放手的时候放手。”这么多年来,我一直紧紧抓住托马斯的手,养育、教育、保护他。原来,放手也是做母亲的一部分。
  几天后,我在一张卡片上写上“我为你骄傲,我为你祈祷,我爱你——你的妈妈”,然后把它塞到托马斯的枕头下。
  我不再像小时候那样束缚他的决定,质疑他的选择。很多时候,我保留自己的意见,不再滔滔不绝地说教。
  一天早上,托马斯收拾好了书包正准备去上学。“今天放学后我可能晚回来一会儿,我要练习举重。”他扔掉了手杖向门外走去,只留给我一个高大坚强的 背影。我很想告诉他,你最好带上手杖,另外,现在也不适合练举重。但是话到嘴边,却变成了“托马斯,我爱你。”
  他转头看了看我,说道:“妈妈,我也爱你。”
  就在托马斯18岁生日即将来临之际,我准备在他的房间里打扫一番。在橱柜最顶层的抽屉里,我看到托马斯童年珍藏的玩具。咦?那是什么?一股热泪夺眶而出。我看到那张十分熟悉的卡片!它和托马斯收藏的宝贝放在一起,是那么显眼。我抚摸着上面亲笔写下的话语,哽咽得说不出话来。
  丈夫的话是对的。很快,家里就会多一个男子汉。(选自《海外文摘》2009年3月上)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A.尽管母亲事先多次警告过儿子要小心点儿,但他在橄榄球训练中,脚踝骨意外受伤,表明了他是一个很叛逆的孩子,对母亲的话毫不理会,致使母亲伤心、落泪。
B.在教育管理孩子方面,母亲与父亲有分歧,母亲更感性,父亲更理性。这一点,无论是托马斯的父母,还是别人,所有的父母都是一样的,且有极大的普遍性。
C.小说以“放手”为题,具有深刻的警示意义,且一目了然。暗示了小说的主题,比直白地表达“要培养孩子的自立能力”更生动形象。
D.小说接近结尾的时候,母亲改变了原来想说的话,表明母亲已经明白自己先前错误的做法,决心迎合孩子的心理,向父亲屈服。
E.小说结尾“很快,家里又会多一个男子汉”一句,具有深刻的意义,假如母亲能够早体会到这一点,或许就不会那么迷惘了。
2.托马斯具有怎样的性格特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从母亲在儿子受伤后的表现可以看出母亲怎样的心理变化?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这篇小说具有很广泛的社会意义,读完后你有何感悟?请结合文本,联系实际,谈谈你的看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专项题难度:|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年轻时应该去远方漂泊
  寒假的时候,儿子从美国发来一封E-mail,告诉我他要利用这个假期,开车从他所在的北方出发到南方去,并画出了一共需穿越11个州的路线图。刚刚出发的第三天,他在得克萨斯州的首府奥斯汀打来电话,兴奋地对我说那里有写过《最后一片叶子》的作家欧·亨利博物馆,而在昨天经过孟菲斯城时,他参谒了摇滚歌星猫王的故居。
  我羡慕他,也支持他,年轻时就应该去 远方漂泊。漂泊,会让他见识到他没有见到过的东西,让他的人生半径像水一样漫流得更宽更远。
  我想起有一年初春的深夜,我独自一人在西柏林火车站等候换乘的火车,寂静的站台上只有寥落的几个候车的人。其中一个像是中国人,我走过去一问,果然是,他是来接人。我们闲谈起来,知道了他是从天津大学毕业到这里学电子的留学生。他说了这样的一句话,虽然已经过去了十多年,我依然记忆犹新:“我刚到柏林的时候,兜里只剩下了10美元。”就是怀揣着仅仅的10美元,他也敢于出来闯荡,我猜想得到他为此所付出的代价,异国他乡,举目无亲,餐风宿露,漂泊是他的命运,也成了他的性格。
  我也想起我自己,比儿子还要小的年纪,驱车北上,跑到了北大荒。自然吃了不少的苦,北大荒的“大烟炮儿”一刮,就先给了我一个下马威,天寒地冻,路远心迷,仿佛已经到了天外,漂泊的心如同断线的风筝,不知会飘落到哪里。但是,它让我见识到了那么多的痛苦与残酷的同时,也让我触摸到了那么多美好的乡情与故人,而这一切不仅谱就了我当初青春的谱线,也成了我今天难忘的回忆。
  没错,年轻时心不安分,不知天高地厚,想入非非,把远方想象得那样好,才敢于外出漂泊。而漂泊不是旅游,肯定是要付出代价的,品尝人生的多一些滋味,也绝不是如同冬天坐在暖烘烘的星巴克里啜饮咖啡的一种味道。但是,也只有年轻时才有可能去漂泊。漂泊,需要勇气,也需要年轻的身体和想象力,便收获了只有在年轻时才能够拥有的收获,和以后你年老时的回忆。人的一生,如果真的有什么事情叫做无愧无悔的话。在我看来,就是你的童年有游戏的欢乐,你的青春有漂泊的经历,你的老年有难忘的回忆。
  青春,就应该像是春天里的蒲公英,即使力气单薄、个头又小、还没有能力长出飞天的翅膀,借着风力也要飘向远方:哪怕是飘落在你所不知道的地方,也要去闯一闯未开垦的处女地。这样,你才会知道世界不再只是一扇好看的玻璃房,你才会看见眼前不再只是一堵堵心的墙,你也才能够品味出,日子不再只是白日里没完没了的堵车、夜晚时没完没了的电视剧。
  我想起泰戈尔在《新月集》里写过的诗句:“只要他肯把他的船借给我,我就给它安装100只桨,扬起5个或6个或7个布帆来。我绝不把它驾驶到愚蠢的市场上去……我将带我的朋友阿细和我做伴。我们要快快乐乐地航行于仙人世界里的7个大海和13条河道。我将在绝早的晨光里张帆航行。中午,你正在池塘洗澡的时候,我们将在一个陌生的国王的国土上了。”那么,就把自己放逐一次吧,就借来别人的船张帆出发吧,就别到愚蠢的市场去,而先去漂泊远航吧。只有年轻时去远方漂泊,才会拥有这样充满泰戈尔童话般的经历和收益,那不仅是他书写在心灵中的诗句,也是你镌刻在生命里的年轮。
1.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
A.文章第一段,写儿子的漫游,既开宗明义,引出年轻应该漂泊的话题。又抒发情感,表达对儿子能独立闯荡的欣慰与激动。
B.文章第二段,写柏林火车站留学生的事件,表现了漂泊者非凡的勇气,也经留学生现在的状态证明了漂泊对年轻人成长的意义。
C.文章第四段,写“我”在“北大荒”的漂泊。但比较起儿子来,“我”这一辈子的人生半径就显得狭短了,这段流露了作者的失落。
D.文章第六段中“青春”,就应该像是春天里的蒲公英一句,用比喻的手法写出了青春脆弱、单薄、无力掌控方向的特点。
E.文章第七段引用泰戈尔的诗,增加了文章的文化韵味,又升华了漂泊对于人生的意义的主题,且使文章 的结尾有了浪漫的情致。
2.文中“漂泊是他的命运,也成了他的性格”,这句话有怎样的深刻含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作者认为年轻时就应该去远方漂泊的理由有哪些?请结合全文内容作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作者在文中提到了年轻人去漂泊已具备的基本条件,而作为即将告别中学的我们,人生就要开启新的旅程,那么,为了你的“漂泊”,你是否还需要别的准备?请具体说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专项题难度:|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木鱼馄饨
林清玄
  深夜到临沂街去访友,偶然在巷子里遇见多年前旧识的卖馄饨的老人,他开朗依旧,风趣依旧。
  四年多以前,我客居在临沂街,夜里时常工作到很晚,每天凌晨一点半左右,一阵清越的木鱼声,总响进我临 街的窗口。那木鱼的声音非常准时,天天都在那刻敲响,即使风雨夜也不间断。刚开始的时候,木鱼声带给我一种神秘的感觉,往往令我停止工作,出神地望着窗外的长空,心里不断地想着:这深夜的木鱼声,到底是谁敲起的?它又象征了什么意义?难道有人每天凌晨一时在我住处附近念经吗?在民间,过去曾有敲木鱼为人报晓的僧侣,每日黎明就在街巷里穿梭,手里端着木鱼嘀嘀笃笃地敲出低沉但雄 长的声音。我一直觉得这种敲木鱼报佛音的事情,是中国佛教与民间生活相契的一种极好的佐证。
  冬季里有一天,天空中落着无力的飘闪的小雨,我正读着一册印刷极为精美的《金刚经》,读到最后“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一 段,木鱼声恰好从远处的巷口传来,格外使人觉得昊天无极,我披衣坐起,撑着一把伞,决心去找木鱼声音的来处。
  那木鱼敲得十分沉重着力,从满天的雨丝里穿扬开来,它敲敲停停,忽远忽近,完全不像是寺庙里读经时急落的木鱼。我追踪着声音的轨迹,匆匆地穿过巷子,看到一个披着宽大布衣,戴着毡帽的小老头子,他推着一辆老旧的摊车,正摇摇摆摆地从巷子那一头走来。随着道路的颠踬在微雨的暗道里飘摇。一直迷惑我的木鱼声,就是那位老头所敲出来的。
  一走近,才知道那只是一个寻常卖馄饨的摊子,我问老人为什么选择了木鱼的敲奏,他的回答竟是十分简单,他说:“喜 欢吃我的馄饨的老顾客,一听到我的木鱼声,他们就会跑出来买馄饨了。”我不禁哑然,原来木鱼在他眼里只是一种再也简单不过的信号。是我自己把木鱼联想得太远了,其实它有时候仅仅是一种劳苦生活的工具。
  老人也看出了我的失望,他说:“先生,你吃一碗我的馄饨吧,完全是用精肉做成的,不加一点葱菜,连大饭店的 厨师都爱吃我的馄饨呢。”我于 是丢弃了自己对木鱼的魔障,撑着伞,站立在一座红门前吃了一碗馄饨。在风雨中,我品出了老人的馄饨,确实是人间的美味,不下于他手中敲的木鱼。
  后来,我也慢慢成为老人忠实的顾客。和老人熟了后才知道他选择木鱼作为馄饨的讯号有他独特的匠心。他说因为他的生意在深夜,实在想不出一种可以 让远近都听闻而不致于吵醒熟睡人们的工具,而且深夜里像卖粽子的人大声叫嚷,是他觉得有失尊严而有所不为的,最后他选择了木鱼——让清醒者可以听到他的叫唤,却不至于中断了熟睡者的美梦。
  我吃老人的馄饨吃了一年多,直到后来迁居,才失去联系,但每当在静夜里工作,我仍时常怀念着他和他的馄饨。
  老人是我们社会角落里一个平凡的人,他在这一带卖了三十年馄饨,已成为那一带夜生活里人尽皆知的人,他固然对自己亲手烹调后小心翼翼装在铁盒的馄饨很有信心,他用木鱼声传递的馄饨也成为那一带的金字招牌。木鱼在他、在吃馄饨的人来说,都是生活里的一部分。
  那一天遇到老人,他还是一袭布衣,还是敲着那敲了三十年的木鱼。入夜我还可以听见木鱼声从黑夜的空中穿过,温暖着迟睡者的心灵。
  木鱼在馄饨摊子里真是美,充满了生活的美,我离开的时候这样想着,有时读不读经都是无关紧要的事。
1.下列有关文章的鉴赏评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A.本文作者由对木鱼声的误会和探究,引出了卖馄饨老人的故事,从而表达了对人生的领悟,构思巧妙到不着痕迹的程度。
B.本文采用了欲扬先抑的手法,作者开始对木鱼声产生了“魔障”是“抑”,明白了木鱼“仅仅是一种劳苦生活的工具”是“扬”。
C.“我仍时常怀念着他和他的馄饨”这句话既表达了作者对卖馄饨老人的崇敬,也使前后文形成自然的照应,使全篇浑然一体。
D.本文通过写一个小人物的生存状态和人生境界,充满了人性美的温情和馨 香,更充满了生活的哲思和厚重感。
E.文章前面写自己冬日雨天读《金刚经》颇有感悟,结尾说“有时读不读经都是无关紧要的事”,意在表明现实生活可以改变人的思想。
2.为什么最初卖馄饨老人的木鱼声会给作者带来“一种神秘的感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请根据文章内容,简析作者简笔勾勒的卖馄饨老人的形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林清玄曾说过“所有美的感受都要穿过心灵,就好像海岸溪边的卵石,一切杂质都已流去,只剩下最坚实、纯净、浑圆的石心”。结合本文探究这一思想的内涵。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专项题难度:|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世界上永远有个常香玉
王怀让
  香消了也么哥,玉碎了也么哥,常香玉去了也么哥……常香玉去了,她在六月的第一天的清晨悄悄地去了。
  她把俏皮的小红娘留给了我们,她把悲愤的白素贞留给了我们,她把英武的花木兰留给了我们。她留给我们的还有很多:还有她做人的感悟——戏比天大,还有她从艺的经验——艺无止境…… 有了这一切,这个世界上便永远有个常香玉。 
  世界上永远有个常 香玉,常香玉在岁月的记忆里。9岁学艺,13岁唱红,她说她是为着“乡亲们一辈子不生气”而唱,她是为着“乡亲们每一天乐呵呵”而唱。那是一个艺术被僵化和保守禁锢着的年代,豫剧怎么也流传不开。少年的常香玉开始了创造。她背着师傅们偷偷地学别的了,她把京剧、曲剧、坠子和民歌中的许多好听的东西拿过来,悄悄地糅进豫剧的唱腔里。不知道哪一天,人们忽然觉得常香玉的唱腔变了,变得好听了,于是送给她很多掌声。也有暴风骤雨,有人说常香玉是豫剧的“叛徒”,常香 玉的演唱“四不像”。常香玉说:“管它几不像,我就要一个像,像真正的戏剧;叛徒就叛徒吧,我就是要投降好听的。” 
  世界上永远有个常香玉,常香玉在人民的口碑上。1938年,我们看到了被黄河洪水淹没了家园的河南难民们,一路呼号,一路乞讨,向西流浪的画图。我们也看到了,年轻的常香玉把自己的演出所得全部拿来买成小米,煮成热粥,拯救了成千上万的儿子搀扶着的就要倒下的老人,母亲怀抱里的奄奄一息的孩童。这使人想起她的一位巩义老乡,一位一千多年以前的瘦老头子。就是这个瘦 老头子,在一个风高雨急的夜晚,面对着屋顶的茅草被狂风卷去,无限感慨地吟唱出“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她莫非得了他的真传,诗也好,戏也好,大凡艺术都是相通的。所以她说:“没有博大的胸襟,你就别搞艺术。”
  世界上永远有个常香玉,常香玉在和平的守望里。突然有一 天,美帝在朝鲜投下的炸弹炸碎了和平,一个艺术家在剧场里的演唱再也继续不下去了。她和她的同仁们一道,过黄河,过长江,过珠江,然后又过珠江,又过长江,又过黄河,一百多天风和雨,八千里路云和月,用自己唱遍了半个中国的歌声买回了一架飞机。这架飞机的名字叫“常香玉号”。谁说歌声不是炮火?“常香玉号”就是歌声,歌声就是飞翔在炮火连天的朝鲜的上空,歌声就是歼灭了气焰嚣张的敌人。
  世界上永远有个常香玉,常香玉在人生的舞台上。常香玉的后半生有很长一段时间是站在戏曲学校的讲台上的。她五十多岁的时候,还每天和十二三岁的孩子们一同起床,一同做操,一同踢腿,一同下腰,一同“啊啊啊”地去迎接每一轮都很新鲜的朝阳。她收了许多徒弟,她对徒弟们像对自己的亲闺女那样传授做人的经验,传授从艺的体会。我曾经亲眼看到过她为了校正王希玲的一个念白、虎美玲的一句唱腔、王惠的一个跪步,而一遍一遍地亲自念白、而一句一句地反复演唱、而扑通一声跪到地上把跪步做得出神入化。王惠是个有心人,她在学跪步的时候竟然带着照相机,让旁边的人把老师的形象拍摄下来。多少年以后,王惠还经常拿出来那一张照片。
  世界上永远有个常香玉,常香玉在未来的事业中。她在十几年以前就经常说,艺术是永远不应该长白头发的。忽然有一天,她召开了一个新闻发布会,她宣布了设立“香玉杯”艺术奖的决定。新闻记者们如获至宝地抓到了一条新闻,这条新闻一直延续了15年,延续到今天。15年来,“香玉杯”历经9届评选,已先后有河南的、山东的、江苏的、湖北的、安徽的、河北的、甘肃的、新疆的等8个省区的一百多位戏剧新秀获此殊荣。文化部长来颁过奖,省委书记也颁过奖,当他们把那盛满希望的奖杯颁发给艺术的下一代的时候,那杯子很重,他们赞扬那杯子里盛着的是一位德艺双馨的老艺术家的一种信念,那信念叫做:未来。 (选自《学习时报》第241期)
  【注】常香玉:著名豫剧表演艺术家。
1.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A.文章开头模仿了元杂剧的曲词,十分符合常香玉豫剧表演艺术家的身份,且哀婉动人,“香消”“玉碎”既表达了她生前的美貌和在艺术界的价值,也表达了作者深深的 叹息。
B.第二段运用了一组排比句,生动地说明常香玉曾成功地塑造了几个有代表性的戏曲形象,这些人物个性鲜明,栩栩如生,生动地再现了历史真实。
C.作者选取了常香玉一些富有个性化的语言来刻画人物性格,如“管它几不像,我就要一个 像,像真正的戏剧;叛徒就叛徒吧,我就是要投降好听的。”“没有博大的胸襟,你就别搞艺术。”这些语言都揭示了人物的本质特征。
D.文中特别交代了“常香玉号”飞机和“香玉杯”艺术奖,有意借助这些典型的事物突显常香玉德艺双馨的人品,为和平、艺术做出的巨大贡献,来抒发作者物是人非的感怀。 
E.全文按照时间顺序安排材料,围绕“世界上永远有个常香玉”展开材料,通过多个侧面表现了常香玉值得人们尊重和怀念的艺品和人品;文章还综合运用了多种表达方式,将叙述、描写、议论、抒情等有机地结合起来,收到了感人的效果。
2.第四段提到的“瘦老头子”是哪位古人?这里与他有什么联系,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世界上永远有个常香玉”,文章表现了常香玉哪些可贵的品格?请简要概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本文既概括又具体地叙述了常香玉的事迹,请简析作品在布局谋篇上的特点以及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专项题难度:|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刘文典:世上已无真狂徒
徐百柯

  2005年岁末,红学界颇不安宁,于是遥想当年,西南联大教授刘文典这样讲《红楼梦》:
  其时天已近晚,讲台上燃起烛光。不久,刘文典身着长衫,缓步走上讲台,坐定。一位女生站在桌边用热水瓶为他斟茶。先生从容饮尽一盏茶后,霍然站起,有板有眼地念出开场白:“宁—吃—仙—桃—一口,不—吃—烂—杏—满筐!仙桃只要一口就行了啊……我讲《红楼梦》嘛,凡是别人说过的,我都不讲;凡是我讲的,别人都没有说过!今天给你们讲四个字就够了。”于是他拿起笔,转身在旁边架着的小黑板上写下“蓼汀花溆”四个大字。
  这次讲座原定在一间小教室开讲,后因听者甚众,改为大教室,还是容不下,只好改在联大教室区的广场 上,学生席地而坐,洗耳恭听刘教授高论。
  刘氏在西南联大开《文选》课,不拘常规,常常乘兴随意,别开生面。上课前,先由校役提一壶茶,外带一根两尺来长的竹制旱烟袋,讲到得意处,就一边吸着旱烟,一边解说文章精义,下课铃响也不理会。有一次,他却只上了半小时的课,就忽然宣布说,今天提前下课,改在下星期三晚饭后七时半继续上课。原来,那天是阴历五月十五,他要在月光下讲《月赋》一篇。有学生追忆:届时,在校园里月光下摆下一圈座位,他老人家坐在中间,当着一轮皓月大讲其《月赋》,“俨如《世说新语》中的魏晋人物”。
  刘文典讲课时,同样是守旧派人物的吴宓也会前去听讲,而且总是坐在最后一排。刘教授闭目讲课,每讲到得意处,便抬头张目向后排望,然后问道:“雨僧(吴宓的字)兄以为如何?”每当这时,吴教授照例起立,恭恭敬敬地一面点头一面回答:“高见甚是。高见甚是。”两位名教授一问一答之状,惹得全场为之暗笑。
  一日,日机空袭,警报响起,联大的教授和学生四下散开躲避。刘文典跑到中途,忽然想起他“十二万分”佩服的陈寅恪身体羸弱且目力衰竭,于是便率几个学生折回来搀扶着陈往城外跑去。他强撑着不让学生扶他,大声叫嚷着:“保存国粹要紧!保存国粹要紧!”让学生们搀着陈先生走。这时,只见他平素藐视的新文学作家沈从文也在人流中,便顾不得自己气喘如牛,转身呵斥道:“你跑什么跑?我刘某人是在替庄子跑,我要死了,就没人讲《庄子》了!你替谁跑?”
  刘文典多年潜心研究庄子,出版了十卷本《庄子补正》,陈寅恪为之作序,推崇备至。曾有人向刘氏问起古今治庄子者的得失,他大发感慨,口出狂言道:“在中国真正懂得《庄子》的,只有两个人。一个是庄周,还有一个就是刘某人。”狂则狂矣,当下不少见,但其背后那股子傲骨嶙峋的气度,却是今人学不来的。
  1928年,蒋介石掌握大权不久,想提高自己的声望,曾多次表示要到刘文典主持校务的安徽大学去视察,但刘拒绝其到校“训话”。后来,蒋虽如愿以偿,可是在他视察时,校园到处冷冷清清,并没有他所希望的那种隆重而热烈的欢迎场面。一切皆因为刘文典冷冷掷出的一句话“大学不是衙门。”
  后来安徽发生学潮,蒋介石召见刘文典。之前刘氏曾有豪言:“我刘叔雅(“叔雅”为刘文典的字)并非贩夫走卒,即是高官也不应对我呼之而来,挥手而去。蒋介石一介武夫耳,其奈我何!”见面时,刘称蒋为“先生”而不称“主席”,蒋很是不满。进而两人冲突升级,刘文典指着蒋介石说:“你就是军阀!”蒋介石则以“治学不严”为由,将刘当场羁押,说要枪毙。后来多亏蔡元培等人说情,关了一个月才获释。
  后人赞曰:“好个刘文典,名士风流,还是狷介狂人?我未知道,我能知道的是,今天,这样的知识分子已无处寻觅,所谓‘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本文选自徐百柯《民国那些人》)
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恰当的两项是(     )
A.刘文典在西南联大易时易地给学生讲授《月赋》,将学生带进人生与自然交融的境界,这番别出心裁之举,体现出他个性中的“魏晋风度”。
B.在一次躲避日机空袭的过程中,刘文典呵斥亦在人流之中的作家沈从文,是因为他一向看不起搞新文学创作的人。
C.安徽发生学潮,蒋介石召见刘文典,见面时因刘称蒋为“先生”而不称“主席”,蒋介石很是不满,进而两人冲突升级,蒋将其当场羁押。
D.文末引用辛弃疾“风流总被雨 打风吹去”一句,表明了作者对这位拥有学问、真性情的学者的追怀与赞慕之情,以及对当今社会缺乏像刘文典这样的学者的叹惋。
E.本文通过对刘文典在西南联大、安徽大学等校任教时生活片段的记述,夹叙夹议,综合运用了语言描写和动作描写等手法,勾勒出一个具有独特个性的学者形象。
2.刘文典作为一位“真狂徒”,他的“猛”在文中主要体现为哪些方面,请加以概括并举例说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刘文典在学界享有“活庄子”的美誉,根据传记内容,概括他被称作“活庄子”的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怎样理解刘文典说“大学不是衙门”这句话的含意?结合个人理解,谈谈你心目中理想的大学应该具有怎样的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专项题难度:| 查看答案
最新试题
热门考点

超级试练试题库

© 2017-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