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题目。恶搞杜甫,一场快闪式的网络狂欢汤嘉琛  最近,诗圣杜甫突然爆红网络,因为有人将语文教材中的杜甫插图涂鸦后传到微博,引发了主题为“杜甫很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题目。恶搞杜甫,一场快闪式的网络狂欢汤嘉琛  最近,诗圣杜甫突然爆红网络,因为有人将语文教材中的杜甫插图涂鸦后传到微博,引发了主题为“杜甫很

题型:湖北省模拟题难度:来源: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题目。恶搞杜甫,一场快闪式的网络狂欢
汤嘉琛

  最近,诗圣杜甫突然爆红网络,因为有人将语文教材中的杜甫插图涂鸦后传到微博,引发了主题为“杜甫很忙”的恶搞风潮。经网友再创作后,杜甫时而手扛机枪,时而挥刀切瓜,时而身骑白马,时而脚踏摩托,俨然无所不能。杜甫是河南巩县籍名人,网友的涂鸦之举遭到了河南省诗歌协会会长马新朝痛批:“恶搞杜甫是无知的、浅薄的、低俗的。”
  适逢杜甫诞辰1300周年,以恶搞组图的方式成为舆论热点,恐怕是那些推崇和营销杜甫文化的人始料未及的。从目前报道来看,对微博中风头正劲的恶搞行为,无论是成都杜甫草堂,还是巩义杜甫故里,都持一种不欢迎甚至批评的态度。但从网络文化的视角加以审视,大可不必对恶搞杜甫的风潮反应“过敏”,它只是一场快闪式的网络狂欢而已。
  恶搞是近些年新兴的一种网络亚文化现象,是年轻网友以讽刺、幽默、游戏的视角,来解构传统、颠覆经典、娱乐大众的一种网络风尚。在知悉恶搞文化的网友眼中,凡是能够通过再编码、再创作而流行于网络的东西,无论是电影、革命歌曲、新闻人物还是普通的照片,都能成为恶搞的对象。几年前红遍网络的短片《一个馒头引发的血案》,堪称网络恶搞的经典案例。
  一些研究者认为,网络恶搞是年轻人释放内心压力的一种新形式,是他们建构网络身份认同的一种特殊话语,也是他们因为叛逆心理而反抗经典的一种文化仪式。这些基于社会学、心理学、传播学的分析,为解析网络恶搞现象提供了多元的学术路径。然而,单就最近这波“杜甫很忙”的恶搞热潮来说,我们或许无需做太多高深分析。它只是偶然出现的、以模拟和戏仿为手段的、寻求快感和参与感的一场网络狂欢。简言之,它只是网友最近的一种娱乐。
  与那些曾经流行过的网络恶搞相比,“杜甫很忙”并没有太多特色,最突出的区别,可能是它充分利用了微博这个新型平台。一方面,如今的微博俨然就是一个集聚了数亿围观者的广场,分享资讯、寻找娱乐是这个广场的主流话语之一,这为令人捧腹的恶搞杜甫系列图片创造了迅速流行的可能。另一方面,微博时代的高互动性和高参与性,吸引了众多网友加入到狂欢队伍当中。在微博场域的表演欲与分享欲的双重裹挟之下,恶搞参与者实质上推动了一场关于智力、技艺、幽默感的文化比拼。
  不过应该看到,这波恶搞风潮的核心要素只是一张普通的杜甫插图,其多样性和再创作潜力其实并不高。这意味着,即便网友们将自己的生活经验嫁接到恶搞当中(比如将杜甫恶搞为自己喜欢的卡通人物),这张照片仍不具备长期流行的可能。更何况,在“各领风***三五天”的网络文化大观园中,似乎从来没有哪一次网络狂欢能够一直引领风尚。综合各种要素加以研判,这场恶搞杜甫的网络快闪行动,过不了多少时间就会烟消云散。
  网络文化的兴起与衰落,在绝大多数时候都是无章可循和超越常规逻辑的,即便是再普通的文化载体,也能突然之间成为某一时段的流行。然而,鉴于今年恰好是杜甫诞辰1300周年纪念,我们也不排除这样一种可能——“杜甫很忙”以及杜甫文化突然升温,这种恶搞背后可能有网络公关和文化营销的魅影。无论如何,恶搞也是一种个性解读、另类表达,不妨对这种网络文化宽容处之。(摘自《中国青年报》2012.03.27)
1.关于“网络恶搞”,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网络恶搞是以再编码、再创作为特征,以讽刺、幽默、游戏为视角的一种解构传统、颠覆经典、娱乐大众的网络风尚。
B.网络恶搞是近些年新兴的一种年轻网友借以释放内心压力,建构网络身价认同,因为叛逆心理而反抗经典的网络亚文化现象。
C.网络恶搞是一种在微博场域的表演欲与分享欲的双重裹挟之下,为推动一场关于智力、技艺、幽默感的文化比拼所作的个性解读、另类表达。
D.网络恶搞是一种基于社会学、心理学、传播学意义的以模拟和戏仿为手段、以寻求快感和参与感为目的的偶然出现的网络狂欢。
2.下列各项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杜甫很忙”的恶搞风潮突然爆红网络,是那些将语文教材中的杜甫插图涂鸦后传到微博上的人们的无知的、浅薄的、低俗的行为。
B.从网络文化的视角审视这次“杜甫很忙”的恶搞狂欢,大可不必对此反应“过敏”,那些推崇和营销杜甫文化的人大可不必这样恶搞。
C.这波“杜甫很忙”的恶搞风潮依然会随时烟消云散,因为在网络文化大观园好像从来没有哪一次网络狂欢能够一直引领风尚。
D.“杜甫很忙”的网络恶搞其实并没有奇特的创意,但它利用了微博这个新型平台,与那些曾经流行过的恶搞相比就显示了突出的特色。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微博时代的高互动性和高参与性,吸引了众多网友加入到狂欢队伍当中,这为令人捧腹的恶搞杜甫系列图片创造了迅速流行的可能。
B.无论是电影、革命歌曲、新闻人物还是普通的照片,都能成为恶搞的对象,我们或许不必对“杜甫很忙”的恶搞热潮做太多高深分析。
C.网友经过再创作把杜甫涂鸦成似乎无所不能的形象,亵渎了语文教材插图中的杜甫形象,自然引来一些人的非议,甚至是批评,对如此恶搞作者持基本否定态度。
D.适逢杜甫诞辰1300周年,有关杜甫的恶搞文化超越常规逻辑突然成为舆论热点,恐怕与网络公关和文化营销的策略关系密切


答案
1.D
2.C
3.C
举一反三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题目。江南雪
欧阳冰云
  ①我守着季节的变换,等待着江南雪舞的曼妙,已经很久很久……犹如守着永恒,任由岁月变换。
  ②秋天,江南棉船小镇的秋天。阡陌纵横的道路无限延伸,像一双双神奇的臂膀拥抱着一望无垠的棉田。我的姐妹,系起了棉布围裙,浩浩荡荡地走进棉田。一朵朵雪白的棉花在他们的指尖盛开、飞舞。丰收的喜悦和汗水汇成棉田外那条龙脉,龙湖滋润着江南,也滋润着江南如雪的棉花,充实着江南人的梦想和世界。
  ③洁白的棉花在奶奶纤细、干枯的指尖绽放,在奶奶的怀抱盛开。奶奶坐在地里剥棉花。含苞待放的棉花,包裹在青褐色的棉花桃里,奶奶用纤细的手指一掰,雪白的棉花朵儿就在奶奶干枯的手掌中悄然绽放。奶奶把剥好的棉花装在篾篓里,棉花一点点积累,一点点增高,不一会工夫就像堆砌的雪堆。雪白的棉花飘落在奶奶的发丝上,染白了奶奶的青丝,奶奶就一直这样剥棉花,直到满头白发,双手失去了知觉。奶奶是在棉花盛开的深秋离开我们的。那夜,她坐在灯下悠悠地剥棉花,棉花一篓篓摆在奶奶面前,她就坐在洁白的棉花堆中,剥着剥着,再也没有醒来。棉花在奶奶的指尖恒久地盛开,一朵一朵……
  ④我在那个深秋背着简单的行囊,离开了江南,去追溯自己的梦想。在中原辽阔的土地上,我看见大片大片的麦子和高粱,延伸向无边无际的天空。我穿梭在麦地里,感觉自己的渺小和浅薄。金黄的麦芒刺痛了心里柔软的底线,我躺在麦禾上哭泣,我牵挂江南美丽的雪花,温暖的棉花。粮食滋养着生命,棉花温暖着身体、精神和灵魂。奔波的日子,我夜夜拥抱温暖的棉被,那是爱的锦囊,是母亲千万里的牵挂。
  ⑤江南又一个雪花飞舞的季节,我归来。层层叠叠的雪花覆盖着江南的棉田,寒风张着贪婪的臂膀,要将时间留住。江南棉船小镇,像一首经典的歌谣,在龙湖的码头荡漾。我坐在龙湖的船上,凝视着江南雪中的棉船,我心中歌谣纷飞。此时此刻,我像一个纯情的江南少女,满怀心事地吟唱。雪花深处,该是怎样热闹的丰收场景,该是怎样热烈而丰富的过往。瞬间,沉淀成一片纯净的画面。
  ⑥棉花的枯枝还残留在风雪中。雪花飘落在棉花的枝桠上,远远望去,像是盛开的棉花,雪白雪白,满满一地,让人心生许多惊喜和温暖。奶奶抚摸过的棉花,在雪地里盛开,仿佛知道这个世界还有很多的寒凉,义无反顾地开始了灵魂的蜕变。
  ⑦大朵大朵的雪花,覆盖在奶奶的坟头,那是棉花的精魂,在恒久地追忆着奶奶。江南雪,从奶奶的身边一直铺开,铺向遥远的天际。雪夜,我听到雪花在我的窗棂下低低地哭泣,寒风从门窗的缝隙里探着脑袋张望,瞅准了棉被的边缘,从床沿溜进我温暖的被窝。瓦楞的缝隙里,有雪花钻进来的响动,在静寂的寒夜发出隐秘的声音。我蜷缩在温暖的棉被里,里面散发着奶奶酌气息,柔情、亲切、温暖,这种气息一直在夜晚抚摸着我,环绕着我。我一闭上眼睛,就看见奶奶像雪花一样飘过来,在黑夜中落定在床沿上,抚摸棉被和我。我不停地颤抖,雪花在我脸上融化,浸湿了棉布枕头。
  ⑧冰天雪地,银装素裹,到处回荡着相对的命运。棉船小镇的人们纷纷背上了棉被衣物,在雪花飞舞中走向他乡。只有漫天雪花在呜咽。雪花的归宿是土地,而棉花却选择了背井离乡。
  ⑨枯枝在雪地里颤抖、呼叫和哭泣。棉船失去了他的孩子,耕种棉船这块土地的孩子。离乡的脚步,踏上了寻梦的远方。枝头的雪花朵朵,犹如棉花盛开的美。此刻,却寂寞、冷清。
  ⑩无边的雪将天地合一。温暖的棉花将寒冷的身体包裹,故乡或者他乡,棉花都将像亲人一般,呵护着你。江南雪,棉花似雪,雪似棉花。是爱的精魂,是梦的故乡。
1.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概括,不符合文意的两项是 (     ) 
A.开头与结尾都写了江南雪,不仅首尾照应,营造一个绵渺、诗意的审美图景,而且取雪与棉的形似,来表达自己对故乡的依恋。
B.“棉花在奶奶的指尖恒久地盛开”,既写出奶奶临终前劳作时的情景,也写出了那种温馨、那种满足在“我”心中留存的永恒记忆。
C.第七自然段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写雪花与寒风,渲染冬夜客居异乡的寒冷孤独,自然引发作者对奶奶的思念。
D.江南棉船小镇的秋季里,姐妹们在棉田里尽享丰收的喜悦,奶奶也在这时候走向生命的终点,这些抒情的描写,给故乡染上了一层奇丽梦幻的色彩。
E.全文以雪与棉象征灵魂的纯净、爱的温暖,旨在表达作者寻梦之旅中的追求和失落,流露出对家园的渴望与坚守的感情。
2.请简要分析第四自然段在文中的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江南雪与棉花是文章的写作主体,文章为什么用了大量的笔墨写奶奶?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寻梦必将离乡,远方与故乡永远不能重合。请依据文本内容,并联系现实探究你对寻梦与归乡关系的理解。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湖北省模拟题难度:| 查看答案
阅读文章,回答下面的问题。中西“体用”之争
杨金海
  近一百多年来,人们围绕“西化”与“中化”这个问题一直争论不休,有“中体西用”论,有“西体中用”论,有“综合创新”论,这其中蕴含着中国人对待外来文化之概念和思维方式的深刻变化。
  所谓“中体西用”,就是说中国社会在面临西方文明的冲击中,要生存发展,就要以中国传统的文明体系,包括社会制度、伦理纲常、思想体系为主体,以西方的文明成果,主要是器物文化为辅助,拿来为我所用。“中体西用”论是中国人近代以来学习西方的第一种思维方式,标志着中国人开始有了学习西方先进文化的意识,有一定的进步性,但它总体上看是一种落后的理念。随着社会的进一步发展,“中体西用”论必然被历史洪流所淘汰。
  “西体中用”主张从根本上学习西方,这种思想,特别是主张用西方资产阶级的政治制度挽救中华民族危亡的思想,在戊戌变法时期就已出现。孙中山作为中国近代伟大的资产阶级革命家,不仅是”西体中用”思想的宣传者,更是实践者。“西体中用”论是中国人近代以来学习西方的第二种思维方式,其核心是要全面学习西方文化或曰“全盘西化”,有着彻底的革命性,但它又是近现代中国人照抄照搬、“食洋不化”地学习西方的历史写真,是一种不成熟的思维和接受方式。
  “西体中用”思想在反封建斗争中发挥过非常积极的革命作用,标志着中国人在对待西方文化方面开始由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由表层接受变为深层接受。然而,“西体中用”的历史局限性也十分明显,一方面,它过分强调革命,在反对封建主义的旗帜下,把中国传统文化中许多优秀的东西反掉了;另一方面,它过分强调全面学习外来文化,在拿来主义的支配下,照抄照搬、食洋不化的教条主义开始出现。这两种极端倾向,对后来中国社会发展带来不小的负面影响。“文革”时期对传统文化的破坏、革命时代“左”倾教条主义以及改革以来“全盘西化”思潮的出现,都是这种思维方式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反映。
  “综合创新”论是中国人近代以来学习西方的第三种思维方式,其本质是要把中国传统优秀文化、西方现当代优秀文化以及马克思主义理论相融合,并与中国社会发展实际相结合,创造一种新的有中国特色的现代社会发展模式,是一种比较成熟的理念和思维方式。***是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创造中国革命和社会发展新模式的第一人。在他的带领下,中国共产党人不仅把马克思主义和中国革命实际、中国优秀文化传统相结合,开辟了一条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而且开辟了一条新民主主义社会建设道路。改革开放以来,以***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进一步把马克思主义和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实际、中国优秀文化传统、西方优秀文明成果相结合,开创了一条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新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政治制度、文化体制。这条新道路在古今中外都没有过。在经济上,它既坚持社会主义制度,又引进市场机制,使经济运行中“看不见的手”和“看得见的手”同时发挥作用;在政治上,它既坚持共产党领导,又坚持多党合作和人民民主,克服了一党专制和多党竞争的弊病,保持了社会政局稳定和人民民主有序发展;在思想文化上,它既坚持马克思主义一元化指导,又坚持文化发展的多样性。30多年改革开放实践证明,“中国模式”是有生命力的。它不仅使中国现代化建设取得了突飞猛进的成果,而且为世界社会特别是转型国家推进现代化探索了一条新路,因此,越来越受到国际社会的关注。(《人民论坛》2011年第38期,有删节)
1.根据文意,下列各项对中、西“体用”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中体西用”是封建社会晚期中国人被动学习西方的心理写照,是被动接受也是浅层接受,总体上看是一种落后的理念。
B.“西体中用 ”是中国人近代以来学习西方的第二种思维方式,有着彻底的革命性,代表人物有戊戌变法的领袖康有为和资产阶级革命家孙中山,他们不仅是“西体中用”思想的宣传者,更是实践者。
C.“中体西用”不从根本上反封建,随着社会的进一步发展,“中体西用”论必然被历史洪流所淘汰。
D.“西体中用”思想在反封建斗争中发挥过非常积极的革命作用,但对后来中国社会发展也带来不小的负面影响,直至改革以来都还有人宣传“全盘西化”。
2.根据文意,下列各项对“综合创新”论理解最正确的一项是(  )
A.“综合创新”论是中国人近代以来学习西方的第三种思维方式,是改革开放以来,以***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和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实际、中国优秀文化传统、西方优秀文明成果相结合,开创出的一条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新道路。
B.***是第一个提出“综合创新”论的人。在他的带领下,中国共产党人不仅把马克思主义和中国革命实际、中国优秀文化传统相结合,开辟了一条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而且开辟了一条新民主主义社会建设道路。
C.“综合创新”论形成了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政治制度、文化体制,创造出了一种新的有中国特色的现代社会发展模式,是一种比较成熟的理念和思维方式,越来越受到国际社会的关注。
D.“综合创新”论形成的中国模式,在经济上既坚持社会主义又引进资本主义;在政治上,既坚持共产党领导,又坚持多党合作和人民民主;在思想文化上,既坚持搞“主旋律”,又坚持搞“百花齐放”。
3.中国近代伟大的资产阶级革命家孙中山先生曾经说过:“世界潮流,浩浩荡荡,顺之者昌,逆之者亡。”结合本文的文意,你认为中国应该怎样顺应世界潮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湖南省模拟题难度:| 查看答案
阅读文章,回答下面的问题。水 的 行 走
沈  念
  水,从四面八方走来,汇聚成湖湘大地上鼎鼎有名的洞庭湖。
  一湖水,给了这城市灵性、厚重、声名,也给了这城市刁难、悲痛、漂泊。
  七八年前,城市滨水的岸线建起了风光旖旎的沿湖风光带。每天都有休闲的人、散步的人、看湖的人层出不穷地光顾这里。他们共同目睹过圆鼓鼓的太阳,从远处湖洲的芦苇丛中,纠结着朦胧的雾气,浮上来,或沉下去。斑驳的云影,褐黄的苇穗,随着习习的风,遥遥地与没有边际的水光呼应,注视着水的行走,人的行走。
  水的行走翻开尘封的史册。原为古云梦泽一部分(春秋时,梦在楚方言中为“湖泽”之意)的洞庭湖,一直活跃在历史的记载中。北魏郦道元《水经》作注指出,湘、资、沅、澧,“凡此四水,同注洞庭,北会大江”,盛弘之《荆州记》中描绘,“巴陵南有青草湖,周回数百里,日月出没其中”,青草就是当时洞庭湖的通称。可这些历史的文字中,谁也没道出湖的生命几时诞生。这本身就是一个无解的问题。地壳运动造就了它,历史传说解密了它。刘海戏金蟾、东方朔盗饮仙酒、舜帝二妃万里寻夫的民间传说都源于此。湖区广为流传的是,农历二月二日,龙王为下嫁湖区恶毒财主家的三公主所遭历的不幸报仇雪恨。“龙抬头”,地裂天崩,方圆八百里陷落积水成湖。当地百姓把二月二日定为龙的纪念日,也把这一天当成了洞庭湖形成纪念日。
  湖没有源头,又有源头。远眺这个以马蹄形盆地出现的湖泊,但见湖湘儿女的母亲河湘江滔滔北去,万里长江滚滚东逝,湖湘大地上众多有名无名的河流情牵此地。没有哪一座湖泊具有它这般的包容。她就像覆盖源头支流的树冠,苍翠葱茏,茂盛蓬勃。
  汨罗江是湖的源头支流之一。和朋友谈起曾逐水而沉的屈原,这位两千多年前的行吟诗人,笔下洞庭那么神奇。湘君和湘夫人这一对美貌的恋爱之神,乘轻快如飞的桂舟,在娓娓动听的箫声中,飘曳于秋风袅袅的洞庭秋波之上。再回溯时光深处,李白、杜甫、韩愈……那些伟大诗人的脚步、诗情,曾经跟着水流一起行走、涌动。慈氏塔、岳阳楼、怀甫亭、仙梅亭、吕仙祠……这些见证历史的建筑,至今还依湖而望,以建筑的语言续写着湖的人生,铸造着湖湘大地地域文化的符号与标志。
  水的行走书写无声的言说。人赖以生存的湖,也有过狂躁和残暴。湖波翻滚,洪水滔天,挣脱困缚的龙王爷怒发冲冠,湖堤破溃,一片片砖屋瓦舍与粮棉作物被夷为平地。仓皇的人们只有收拾仅存的家当,迁往垸外的高地。这些年来的退耕还湖,三峡大坝的筑立,留下的是一道道高筑的坚堤。沿堤看湖,倒变成了欣赏湖区最美风景的理想之地。
  水的行走打开幻想的空间。和朋友拍落白日行走的疲乏,闲坐新修成的岳阳楼景区仿古城墙内的茶肆,漫谈湖的前世今生。这湖,夜色中是那么地从容,不急不缓日夜不息地奔流着,有谁知道它背负了多少堆弃的污浊,承载了多少强加的痛苦,宽容了多少恶意的索取。可她仍像母亲对孩子一样对待着湖边栖居的人们,无怨无悔。
  愈深愈黑的夜,极目难定远近。你看不清湖的面孔,只有凭着聪敏的听力去获知,让湖风——悄悄地拂动你的思绪,告诉你想知晓的一切。黑暗里包藏的事物、记忆,与流淌的水波一同飘逝。我们隐隐听见水声,是湖波拍击堤岸,又像是来自远方的湖底梦语。水不是流在湖里,而是流在一种叫”黑”的色彩里。沿湖的灯火投到水面,成了满湖的星子。湖波奔流,人事皆非。历史的沧桑巨变和凝重呼吸就深深地植入浩渺的湖波里。清凉的湖风中夜色渐浓,这一湖奔流不息的逝水,将赴向何方?一丝一缕纠缠的生命的困惑奔袭而来,岁月的沧桑,宇宙的浩瀚,人生的苦难……思绪如湖边潜滋暗长的苇草,飘摇,飘摇。我对朋友说我不是湖边常客,我更习惯远远地听,倾听湖的心语,思索湖的前世今生,想象湖的将来……(选自《文艺报》2011年度优秀散文,有删节)
1.请简要赏析文中“思绪如湖边潜滋暗长的苇草,飘摇,飘摇”一句的语言之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作者在文中说,“一湖水,给了这城市灵性、厚重、声名”,请根据文章内容回答:这一湖水,给了这座城市哪些“灵性”?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作者在文中说:“湖没有源头,又有源头。”作者这样说的理由是什么?这句话在结构上有什么表达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作者在文章最后一段中说:“湖波奔流,人事皆非。历史的沧桑巨变和凝重呼吸就深深地植入浩渺的湖波里。清凉的湖风中夜色渐浓,这一湖奔流不息的逝水,将赴向何方?”请联系全文谈谈这几句话包含了作者哪些复杂的情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小小说,完成题目。(选做题)小 野 猪
格拉齐娅·黛莱达(Grazia Deledda意大利)著          吕六同 译
  清晨的太阳投射出明丽的光辉,小野猪刚刚睁开惺忪的眼睛,大千世界的三种美妙的色彩便立即映照于它的眼帘——远处天空、大海、山峦的背景上,绿的颜色,红的颜色,白的颜色,熠熠闪烁。
  七只猪仔贪婪地吮吸着母亲的奶头,年轻的母野猪刚刚用舌头把它们逐个地舔了一遍,它们当中最后一个呱呱坠地也是最勇敢的猪仔,因吸足了奶汁而怡然自得,立即”噔噔”地离开了它的诞生地——一棵高大的橡树投下的浓密的阴影形成的小天地,朝广阔的世界奔去。母亲发出一声尖厉的嚎叫,向它召唤,但小野猪毫不理会,母猪用嘴把残留在苔藓上的最后几棵橡子咬碎,发出阵阵嘶鸣,呼唤它的儿女。六只小野猪,全都长着一身金黄、乌黑两色相间象绸带一样柔软光滑的绒毛,你追我赶,互相扑打着,跑了回来,唯独第七只小野猪,那个最先到外界去冒险的勇敢者,却不见踪影。母亲睁大布满血丝的眼睛,用那充满柔情而又狰狞可怕的目光巡视周围,露出雪白的牙齿,象山上的啄木鸟一样发出凄厉的悲鸣,然而,小野猪没有回答,它再也没有回到母亲身边。
  小野猪尝到了高贵的奴隶生活的一切痛苦。曾经有许多次,少爷差一点要把它扼死;从那仿佛波浪一般荡漾的天蓝色褶裙下,曾经无数次飞出一双美丽的脚,对它重重地踢来;又有多少次,女佣人嚷嚷:“等到少爷生日那天,我们把它烤着吃了!”
  少爷藏在花园的那一头,他带着猎枪、手枪、佩刀和长剑,正在玩打猎的游戏。他瞄准小野猪,忽然又怒气冲冲地跑过来,用脚猛烈地踢它。一天,厨房里的所有蒸锅都冒出了沸腾的热气。美丽的女佣人在缭绕的烟雾中显得格外神采飞扬,仿佛在傍晚的暮霭迷蒙中显露出的一轮玫瑰红的明月。这天是少爷的生日。他今天穿了一身淡蓝色的衣服,一头金发梳得油光闪亮,好象戴了一顶镀金的头盔……他朝小野猪冲去,聪明狡猾的小猫一溜烟地逃窜了。他把小野猪拽起来,从厨房的窗口扔到了菜园子里。
  小野猪嗅到了灌木丛的气息,心里感到一阵欣喜的兴奋和饱餐后的怡然自得。他瞧见少爷站在厨房的窗子跟前,从皮套里掏出一支手枪,但它却不明白,为什么爬上橡树顶上的小黑猫痴呆地张开嘴,瞪大绿色的眼睛,惊慌失措地注视着它。
  一团紫色的浓烟包裹了小野猪。它踉跄地扑倒在地上,闭上了眼睛;但过了片刻工夫,它又睁开粉红色的眼皮,最后一次看了看世界上最美妙的色彩——青翠的橡树,乳白色的房屋,它自己的殷红的鲜血。
  本小小说揭示了什么主题?小说的的开头和结尾在色彩的描写上有何突出的艺术表现手法?请简要评析。(200字左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中国文化是心的文化
叶匡政
  在台湾新儒家徐复观看来,“心的文化”是中国文化最基本的特性。这个观点,无疑可以成为我们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一种视角。
  徐复观认为,文化是人性对生活的一种自觉而产生的一种对生活的态度和价值判断。按照这一定义,价值是文化的核心所在,宗教、道德与艺术等价值系统共同构成了文化的内容。他认为,要辨别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的差别,就必须从中国文化对价值根源问题的回答入手。徐复观的观点是:“中国文化最大的贡献是指出这个价值根源是来自人生命的本身——人的‘心’。”也就是说,中国文化并没有像西方文化那样,把价值的根源归结于至高的上帝,或其他外在的权威,而是从内在的心性中去寻找价值的根源,所以中国文化显示出由外向内的性格,它的很多努力都是趋向人的内心的。
  儒家文化中最早论及“心”的是孟子。他说:“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孟子认为,“心”不仅是人体的一部分,还能判是非、别善恶、发恻隐、行辞让,是一个人价值判断的来源,所以孟子说“仁义礼智根于心”。这一哲学判断,使得中国文化将价值判断的根源最终落实到了“心”上。徐复观认为,这是对中国哲学的巨大贡献,照亮了人的混沌生命,使每一个人都有一个方向和主宰,也成为所有中国人人生的基本立足点。
  一提到“心”的文化,很多人便认为中国文化是唯心论的,这在徐复观看来,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最大误解。他认为中国文化的“心”,与唯心论完全无关。中国“心的文化”,要求的正是一个未被主观成见和私欲所遮蔽的澄明之心。荀子在《解蔽篇》对心有一个解释:“心何以知道?曰:虚一而静。”也就是说,心只有在静、虚与未被遮蔽的状态中,才能对外界进行认知,同样心在作认知活动时,也自然会静下来。中国是以心为艺术的根源,这种虚而静明的心体,也成就了一种艺术的心灵 。他认为从魏晋开始中国伟大的画家,都是在虚、静、明之心下从事创作的。
  徐复观还把“心的文化”看做是中国文化最大的贡献。程颢说过一句话“只心便是天”,就是把由知识所获得的内在经验,落实到自己的生命之中。这是种由外向内的落实,由知识向心的转化。徐复观认为,比任何形而上学都来得更为切实、可靠,也更有根基。他认为,中国文化一直有这样的力量,就是把原始宗教转化为伟大的道德精神,把无法证知的神转化为内在人生命之中的道德主体,这才是人类宗教最高、最后的形态。
  徐复观对中国文化的这种独特理解,为我们认知中国文化提供了一个新的角度。“心的文化”,将一切价值追求安置于人心,将心安置在现实世界当中,人才能真正实现天然自足。“心的文化”的背后,彰显的其实是一种既有尊严也有个性的自由人格。因为当每个人都能在自己的内心,开辟出一个自在而自足的世界时,自然会少了许多外在的争斗。徐复观认为,这是中国文化是一种和平的文化的根本原因,因为它有一颗完全自足的心。(来源自《河北青年报》)
1.下列关于“心的文化”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心的文化”是指中国文化的价值根源来自人生命的本身,来自人的内心。
B.“心的文化”是指中国文化具有由内向外的性格,并且许多努力都是趋向人的内心的这一基本特性。
C.“心的文化”不同于“主观”,是一种可感的存在,其要求的正是一个未被主观成见和私欲所遮蔽的澄明之心。
D.“心的文化”是徐复观对中国文化的独特理解,他认为,“心的文化”突显了一种有尊严有个性的自由人格。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文中引用儒家代表孟子论及“心”的一段话,意在说明“心”不仅是人体的一部分,还能判是非、别善恶、发恻隐、行辞让。
B.在徐复观看来,“仁义礼智信”这一哲学判断,把中国文化的价值判断的根源最终落到了“心”上,使中国人有了人生的基本立足点。
C.文中列举荀子《解蔽篇》中对心的解释和从魏晋开始中国伟大的画家都是在虚、静、明之心下从事创作的例子,是为了说明“中国是以心为艺术的根源”的观点。
D.徐复观认为,程颢说的“只心便是天”,就是由外向内的落实,由知识向心的转化,比任何形而上学都来得更为切实、可靠,也更有根基。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徐复观认为,文化是人们对生活的态度和价值判断,其核心即价值,宗教、道德与艺术等价值系统共同构成了文化的内容。
B.中国文化应该是一种和平文化,因为“心的文化”将一切价值追求安置于人心,将心安置在现实之中,使人真正实现天然自足。
C.在徐复观看来,“心的文化”被人误认为是唯心论,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最大误解,它应该是中国文化最大的贡献。
D.“心的文化” 没有把价值的根源归结于至高的上帝或其他外在权威,而是从内在的心性中去寻找文化价值的根源,这是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的根本区别。
题型:内蒙古自治区模拟题难度:| 查看答案
最新试题
热门考点

超级试练试题库

© 2017-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