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文段,完成下面的题。青 春 十八岁使我想起初长彩羽、引吭试啼的小公鸡,使我想起翅膀甫健、开始翱翔于天空的幼鹰,整个世界填满不了十八岁男孩子的雄心和梦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来源:同步题
阅读下面文段,完成下面的题。 |
青 春 |
十八岁使我想起初长彩羽、引吭试啼的小公鸡,使我想起翅膀甫健、开始翱翔于天空的幼鹰,整个世界填满不了十八岁男孩子的雄心和梦。 十八岁使我想起我当年跟学校大队同学远足深山。春夏初交,群峰碧绿,我漫步于参天古木之中,发现一大丛新长的桉树,枝桠上翘,新芽竞长,欣欣向荣。我指着其中挺秀的一株对同学说,这就是我,十八岁的我。好自负的年龄啊! 孩子,现在你是十八岁了,告诉我你把自己比作什么?做些什么年轻的梦?我不想向你说教,只是希望你不要想得太复杂,太现实。青春是可爱的,希望你保持纯真,永远有一颗赤子之心,人生就会满足、快乐。 东东,人到了中年便时有闲愁,怪不得词人会感叹年华一瞬,容销金镜,壮志消残,我也不免有些感触。想起一手托着你的身体,一手为你洗澡的去日;想起你吵闹不睡,我抱着你在走廊上行走半夜的情景;想起陪你考幼稚园、考初中、考高中的一段段往事;还有那无数琐碎而有趣的回忆……孩子,一切都历历在目,我真不相信十八年已溜走了。不过,看到你英姿俊发,我年轻时的梦,正由你在延展,亦深觉人生之乐,莫过于目睹下一代的成长、茁壮。你读过《金缕衣》吧,劝君惜取少年时,孩子,多珍重! 1.仿照第一段中划线的句子,使用避雨的修辞方法,完成下列句子。 十八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作者说:“人到了中年便时有闲愁,怪不得词人会感叹年华一瞬……我也不免有些感触。”请联系有关的内容,谈谈作者的“感触”所包含的内容。(答出三点即可)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这一部分寄托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答案
1.使我想起冲破云幔、光芒四射的朝阳,使我想起春意盎然,开始吹拂于江南塞北的春风。 2.(1)年华易逝,自己不知不觉已人到中年。 (2)抚养下一代的艰辛。 (3)自己年轻时的梦,正由子女延展,深觉人生之乐。 3.劝戒孩子保持一颗赤子之心,表达对儿子成长的快乐,满怀对儿子的深情厚爱。(意对即可) |
举一反三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的题。 |
美丽的胡萝卜 刘心武 |
亲爱的女儿,今天是你二十岁的生日,继你爸爸上周出差,今天我也要出差,我把这封信留在生日蛋糕旁边,这样你一回家就可以先读它了。你上月整整一个月没有回家,却来了封信。你在信上问:妈妈,究竟什么是爱情?你是大学生,你们这一代人有些不屑于向我们这一代人请教这类问题的,但是,从你闪烁的字句和颤动的笔触中,我感觉到了你的困惑和焦灼。我亲爱的女儿啊,你一定遇到了任何书本都没专为你准备的现实问题…… 什么是爱情?老实说,我答不出。但我想到了二十岁时候的自己。那一天,我在师范学院的大门口转来转去,活像热锅上的蚂蚁。我在等他,可他没有在预期的时间范畴里出现。我觉得太阳是绿的,而树木是红的,从我身边经过的熟人或生人全都惊异地望着我,有的还过来说几句询问或打趣的话语,但这一切对于我来说都没有丝毫的意义。在那一段时间里,我心头充满不祥的预感,我想他搭乘的那一趟长途汽车肯定半道翻车了……我觉得自己心里空空的,我突然前所未有地痛楚地意识到他对于我的极端重要性。 他竟然突然出现了,我感到太阳依然是红的,树木依然是绿的,我的心因为过分充实而显得有些憋闷。我把他引到校园的一角,他从挎包里,取出一根胡萝卜,塞在我手中,对我说:“原谅我,原谅我,原来是三根,可只剩下这一根了……” 他高我一届,毕业后分配在远郊县一所农村中学教书。他乘长途汽车进城途中,汽车抛锚了,那车足足修了两个多钟头才重新行驶。当乘客们坐在路边田坎上等候时,有个妇女晕倒了,是饿晕的。亲爱的女儿,那年头在我们共和国历史上被称为“三年困难时期”,因饥饿而浮肿而晕倒的事并不罕见……当人们摇醒她以后,他给了她一根胡萝卜,而她立即嚼着吃了,脸上恢复出一个笑容……没想到另一位看上去并不虚弱的老人伸手向他要胡萝卜,他不愿给,他说:“您知道吗?我们一个月只发十五根胡萝卜,这是我带进城……给我妈的礼物。” 他妈妈其实早去世了,他是为我带来的。但临下车时,他心里过意不去,又主动把一根胡萝卜给了那老人,而那老人也就道谢着收下了。他只剩下一根胡萝卜给我,那真是世界上最美的胡萝卜……亲爱的女儿啊,对于我来说,爱情是和三根胡萝卜联系在一起的,而后来所出现的爱情结晶,你猜到了,就是你。 你成为一个独立的个体了。你们这一代对于爱情一定有许多新的发现和新的理解,然而,依我想来,既然自古就有爱情这么一种东西,那么,它那最恒定的内核,一定是单纯而质朴的,犹如一根通红秀美新鲜结实饱含汁液的胡萝卜。 女儿啊,掀开蛋糕边盘子上的餐巾纸吧,希望你不但细细地看,深深地想,而且希望你吃上一根,那本是可以生吃的,富有特殊的营养…… 1.“我”在等“他”时,开始觉得“太阳是绿的,而树木是红的”,后来又感到“太阳依然是红的,树木依然是绿的”。为什么会有这种变化?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我”为什么认为“他”给我的是“世界上最美的胡萝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本文的行文方式和《十八岁和其他》有什么相似之处?有何好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的题。 |
寒山寺的钟声 严 阵 |
当一场纷纷扬扬的小雪落定之后,当群山经繁茂而凋尽万木由葱笼而萧疏之后,在夜半,在姑苏城外,在淡淡的远远的月光下,你会听到一种声音,一种由远而近又由近而远的声音,一种一直萦绕于你的心际似不断轻叩着你心上的那扇门的声音,一种似在近处相识却又似远隔时空的声音,那声音平静而舒缓,那声音空灵而幽秘,它脉动于所有的空间,它浸润着整个的人世。 这就是寒山寺的钟声。 我第一次来寒 山寺,那还是上个世纪50年代初期,应该说我那次来,完全是受了唐代诗人张继的那首《枫桥夜泊》的诗句的影响。作为一个来自北国的少年,我是纯粹为了寻求“月落乌啼”、“夜半钟声”的名句中所传达出的那种诗意的。虽然在我来的路上,在苏州古老的阊门外,有人正在那一夜的月光下为曾被战火毁坏而今又重建的砖屋贴上红色春联,但我当时并不懂,它正是我即将听到的钟声的一个重要部分。虽然张继的诗里只有“夜半钟声到客船”的句子,并没有说明那钟声的真正含意,但对一个经过多年战乱刚刚目睹了自己的共和国诞生的中国人来说,那寒山寺的钟声,当时无疑是一种和平的钟声,那一声声钟声里,都含人们对安居乐业的向往,对和平的赞颂和对和平的祈祷。 我第二次来寒山寺,是80年代,我那时正在上海,时值年终,友人颇有雅兴地邀我:白天到邓尉赏梅,午夜到寒山寺听钟声。得到如此富有诗意的邀约,我当然乐于前往。不过那次在深夜的寒山寺令我震撼终生的,却并不是寒山寺的钟声本身,而是一个远渡重洋专程来此听午夜钟声的日本老人的那种呐喊。我记得,当时他一个人跪在江南那迷离一片的雪里,面对钟声响起的地方,用日语大声地喊着什么,后来他身边的翻译告诉当时在场的人:他是一个日本老兵,曾经亲历过南京那次有名的大屠***。 自此之后,我才领悟到寒山寺的钟声,不仅仅是一种和平的钟声,同时也是一种和解的钟声。由此我也开始明白:和平来自和解。在我们生活的这个世界上,在这个世界的任何一个地方,虽然争端的起源各有不同,但所有的和平都应该是来自和解,不管他过去做过什么,只要他愿意和解, 都应该受到欢迎,这是因为和解是来自生命进程中的一种灵魂的苏醒,一种良知的觉悟。 近年我又有机会来过一次寒山寺。与以往不同的是,来这里听钟声的人比过去多了。世界上这么多人来听钟声,全中国这么多人来听钟声,说明这里的钟声之美,并不仅仅是因为张继诗中所说的“夜半钟声到客船”的那种美,而是因为它悠悠音韵中透露出的那种魅力,那种把一个普通的人推向新的精神境界的魅力,那种魅力不是别的,就是一种和谐,一种天和地的和谐,一种山和水的和谐,一种人和物的和谐,一种人和人的和谐。 仔细了解来这里听钟声的人便会发现:其中不乏来自台湾的少男少女亲亲热热地挽着来自北京上海的男孩女孩,他们就是在这里的钟声里相约为侣,自定终身。这里也有来自朝鲜来自韩国离散多年的父母和子女,妻子和丈夫,他们就是在这里的钟声里,重温夫妻之情和家庭之乐。还有以色列人和巴勒斯坦人,他们不但同桌吃饭,还友好地举杯共饮,完全没有你死我活的那种感觉。活在这个世上的人到底有什么解不开的疙瘩?人们为什么要一代一代地相互仇恨相互厮***呢?寒山寺的钟声又一次在午夜里响了起来。此时此刻,面对似乎来自全世界的肃然的静默,人们不由感到,这钟声已经不完全是来自寒山寺古老寺庙的那种原始的钟声,因为它已超越了宗教,超越了国度,超越了时空,而成为一种象征,成为一种和解的象征和一种和谐的象征。同时它也和中国的雨露和月色融为一体,变成了震颤于人们内心的一种心灵的乐音,这些乐音的主旋律,就是对和平和解及和谐的一种温柔的呼唤。(本文有删改) 1.下列对文章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 ) A.“月落乌啼”、“夜半钟声”所表达的诗意感动着世世代代的中国人。而作为一个从未听过钟声的北国少年,第一次到寒山寺纯粹是带着少年的幼稚和对“夜泊枫桥”的崇拜而来的。 B.作者第二次到寒山寺,看到了一个曾经参加过南京大屠***的日本老兵在声嘶力竭地忏悔。尚未泯灭的“善”无情地拷问着他残存的良知,于是他 希望寒山寺的钟声能成为他罪恶灵魂的洗涤剂。 C.世界各地的人们纷至沓来听寒山寺的钟声,其实没有必要。因为这里的寺庙也好,钟声也好,和别处是一样的。人们来忏悔或祈祷,取决的是个人的心态,和钟声及环境没有关系,因此,没有必要舍近求远。 D.作者认为无论是视觉形象的雨露月色,还是听觉形象的钟声,在人们的心中,都能化成对和平、和解、和谐呼唤的乐音。 E.文章第二段,作者用抒情的笔调营造出一种空灵而幽秘的氛围,点出了寒山寺钟声在特殊背景下的特殊韵味,从而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 2.“有人正在那一夜的月光下为曾被战火毁坏而今又重建的砖屋贴上红色春联”,句中“红色春联”有何含义和表达效果?请简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作者先后三次来到寒山寺,请问他对寒山寺钟声的感受和体会是否相同?请结合文章进行探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 |
寒山寺的钟声 严阵 |
当一场纷纷扬扬的小雪落定之后,当群山经繁茂而凋尽万木由葱笼而萧疏之后,在夜半,在姑苏城外,在淡淡的远远的月光下,你会听到一种声音,一种由远而近又由近而远的声音,一种一直萦绕于你的心际似不断轻叩着你心上的那扇门的声音,一种似在近处相识却又似远隔时空的声音,那声音平静而舒缓,那声音空灵而幽秘,它脉动于所有的空间,它浸润着整个的人世。 这就是寒山寺的钟声。 我第一次来寒山寺,那还是上个世纪50年代初期,应该说我那次来,完全是受了唐代诗人张继的那首《枫桥夜泊》的诗句的影响。作为一个来自北国的少年,我是纯粹为了寻求“月落乌啼”、“夜半钟声”的名句中所传达出的那种诗意的。虽然在我来的路上,在苏州古老的阊门外,有人正在那一夜的月光下为曾被战火毁坏而今又重建的砖屋贴上红色春联,但我当时并不懂,它正是我即将听到的钟声的一个重要部分。虽然张继的诗里只有“夜半钟声到客船”的句子,并没有说明那钟声的真正含意,但对一个经过多年战乱刚刚目睹了自己的共和国诞生的中国人来说,那寒山寺的钟声,当时无疑是一种和平的钟声,那一声声钟声里,都含人们对安居乐业的向往,对和平的赞颂和对和平的祈祷。 我第二次来寒山寺,是80年代,我那时正在上海,时值年终,友人颇有雅兴地邀我:白天到邓尉赏梅,午夜到寒山寺听钟声。得到如此富有诗意的邀约,我当然乐于前往。不过那次在深夜的寒山寺令我震撼终生的,却并不是寒山寺的钟声本身,而是一个远渡重洋专程来此听午夜钟声的日本老人的那种呐喊。我记得,当时他一个人跪在江南那迷离一片的雪里,面对钟声响起的地方,用日语大声地喊着什么,后来他身边的翻译告诉当时在场的人:他是一个日本老兵,曾经亲历过南京那次有名的大屠***。 自此之后,我才领悟到寒山寺的钟声,不仅仅是一种和平的钟声,同时也是一种和解的钟声。由此我也开始明白:和平来自和解。在我们生活的这个世界上,在这个世界的任何一个地方,虽然争端的起源各有不同,但所有的和平都应该是来自和解,不管他过去做过什么,只要他愿意和解,都应该受到欢迎,这是因为和解是来自生命进程中的一种灵魂的苏醒,一种良知的觉悟。 近年我又有机会来过一次寒山寺。与以往不同的是,来这里听钟声的人比过去多了。世界上这么多人来听钟声,全中国这么多人来听钟声,说明这里的钟声之美,并不仅仅是因为张继诗中所说的“夜半钟声到客船”的那种美,而是因为它悠悠音韵中透露出的那种魅力,那种把一个普通的人推向新的精神境界的魅力,那种魅力不是别的,就是一种和谐,一种天和地的和谐,一种山和水的和谐,一种人和物的和谐,一种人和人的和谐。 仔细了解来这里听钟声的人便会发现:其中不乏来自台湾的少男少女亲亲热热地挽着来自北京上海的男孩女孩,他们就是在这里的钟声里相约为侣,自定终身。这里也有来自朝鲜来自韩国离散多年的父母和子女,妻子和丈夫,他们就是在这里的钟声里,重温夫妻之情和家庭之乐。还有以色列人和巴勒斯坦人,他们不但同桌吃饭,还友好地举杯共饮,完全没有你死我活的那种感觉。活在这个世上的人到底有什么解不开的疙瘩?人们为什么要一代一代地相互仇恨相互厮***呢? 寒山寺的钟声又一次在午夜里响了起来。此时此刻,面对似乎来自全世界的肃然的静默,人们不由感到,这钟声已经不完全是来自寒山寺古老寺庙的那种原始的钟声,因为它已超越了宗教,超越了国度,超越了时空,而成为一种象征,成为一种和解的象征和一种和谐的象征。同时它也和中国的雨露和月色融为一体,变成了震颤于人们内心的一种心灵的乐音,这些乐音的主旋律,就是对和平和解及和谐的一种温柔的呼唤。(本文有删改) 1.下列对文章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 ) A.“月落乌啼”、“夜半钟声”所表达的诗意感动着世世代代的中国人。而作为一个从未听过钟声的北国少年,第一次到寒山寺纯粹是带着少年的幼稚和对“夜泊枫桥”的崇拜而来的。 B.作者第二次到寒山寺,看到了一个曾经参加过南京大屠***的日本老兵在声嘶力竭地忏悔。尚未泯灭的“善”无情地拷问着他残存的良知,于是他希望寒山寺的钟声能成为他罪恶灵魂的洗涤剂。 C.世界各地的人们纷至沓来听寒山寺的钟声,其实没有必要。因为这里的寺庙也好,钟声也好,和别处是一样的。人们来忏悔或祈祷,取决的是个人的心态,和钟声及环境没有关系,因此,没有必要舍近求远。 D.作者认为无论是视觉形象的雨露月色,还是听觉形象的钟声,在人们的心中,都能化成对和平、和解、和谐呼唤的乐音。 E.文章第二段,作者用抒情的笔调营造出一种空灵而幽秘的氛围,点出了寒山寺钟声在特殊背景下的特殊韵味,从而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 2.“有人正在那一夜的月光下为曾被战火毁坏而今又重建的砖屋贴上红色春联”,句中“红色春联”有何含义和表达效果?请简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作者先后三次来到寒山寺,请问他对寒山寺钟声的感受和体会是否相同?请结合文章进行探究。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的题。 “父与子”时常被看作是对立的两方,意味着思想的冲突,观念的差异,新与旧的不同,进步与保守的矛盾。下一代往往在下意识中受到这流行观念的影响,好像一开始便必然处在与上一代对立的地位。孩子,我希望我们不致有这么令人不愉快的关系。其实,在这“两代的矛盾”中,许多做父母的“错”,都依然是出自于爱——纵使是自以为是的爱。你也许听过、读过父母干涉儿女婚姻一类的故事,譬如反对爱女嫁给穷小子等等,无论你如何指责这一类的行为,你依然不能抹煞它根本的动机——关怀子女的幸福。 在“两代的矛盾”中,可能有一部分是源于父母的愚昧和落伍,但也有一部分是出自下一代对父母经验的无条件否定,出自年轻人的盲目反抗与追求“成熟”、“独立”的急躁。不过,一切悲剧的造成,都由于父母与子女间有时不能像朋友般地把问题摊出来谈谈,大家尽可能地过一种较随便的、不拘束的、较多接触的共同生活。东东,美国作家劳伦斯著有一本叫做《我的父亲》的书(你可以在我的书架上找到),在他的描写里,他父亲一样犯有许多惹儿女烦厌的“严父”怪癖。但是,就因为他们父子彼此多了点“友情”和理解,两代间的关系充满了和谐的快乐。孩子,我从小丧父,没有享受过父爱,也没有机会服从或反抗父亲。但是,即使对于温柔慈祥的母爱,我也曾犯过盲目反抗的错误。等到了解“可怜天下父母心”的深情时,已是后悔莫及! 孩子,我可能有许多错误,你也可能有许多错误,可是,希望你踏进“反抗”的年龄时,能够避免流行的“父与子”观念的感染,避免摭拾一些概念、术语,轻率地对父母下评断。而我,当你踏进“反抗”的年龄时,能够对你们“下一代”有更深的了解与同情,在思想上不至于老旧得太追不上属于你的时代。 孩子,我真希望你们兄妹,把父母看作可以谈心的知己,让我们共享你们的喜乐,分担你们的烦恼。 1.第二段中作者为什么把“成熟”“独立”这两个词加上引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两代的矛盾”形成的原因有哪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怎样才能改变“两代的矛盾”?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
“道德血液”不应缺失 何 勇 |
一个不会赚钱的企业家不是合格的企业家,一个只会赚钱、抛弃公众利益的企业家绝不是真正的企业家,最终也会被消费者所抛弃。 经济和道德,似乎是一对矛盾。然而,二者实际是统一的,前者依附于后者。作为企业家,守不住社会道德这条底线,就谈不上利润,谈不上企业的发展。 不久前温家宝总理在谈及三鹿奶粉事件时,说过一句耐人寻味的话:企业家身上应该流着道德的血液,而不能只流淌利润的血液。一个企业要做大做强,必须关心社会,承担必要的社会责任。 在中国文化的长河中,自古以来即强调商家的道德修为,追求“儒商”,重视商业道德,不义之财不取。在改革开放中成长起来的当代“儒商”,则把儒家追求的仁、义、礼、智、信等传统美德和市场经济的新道德观有机结合起来,有着正确的义利观。 企业家的品格,决定产品的品质;企业家的高度决定企业的寿命。改革开放以来波澜壮阔的实践,产生了一大批负责任、担道义、求创新、创品牌的民族企业家。汶川大地震后,无数企业家的义举,已说明这一点。 但也有一些企业家,见利忘义,见钱忘责,置广大消费者利益、安危于不顾,追求昧心的利润。最近的三鹿劣质奶粉,以及此前的“苏丹红”“瘦肉精”等影响恶劣的事件,都是企业丧失基本道德后的“恶果”。 人无信难行,企业有责乃远 。企业家的竞争力、公信力和道德水准,从来就不仅是企业家个人的事情。它关乎着一个企业、一个产业,甚至公众的生命安全。一些知名企业、百年老店,之所以多少年来一直得到社会信任,就是因为除了遵纪守法外,还将道德,将社会责任,放在首位。而反观那些曾红火一时的短命企业,多是只顾及蝇头小利、缺乏长远眼光之辈。 当然,除了企业自律,政府、社会对企业的他律约束是必须的,政府部门的监督管理是必要的,但监管不是万能的,再好的制度也有漏洞。道德是一切制度运行的社会土壤,在一个国家的文明框架中,道德与法律唇齿相依,缺一不可。在我们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推进现代化的进程中,一刻也不能忘掉社会的道德建设,不能忘记企业家的道德意识。 除了追求利润这个天然基因,企业家身上应该流淌着道德的血液,担当起一个社会法人的责任,最基本的要保证产品质量的安全;要承担起对员工,对***,对社会公众,对环境应负的责任;有作为、有追求的企业家,还应肩负起自主创新、打造民族品牌的责任—这是一个真正的企业家必须担负起的义务。 (摘自2010年5月23日《人民日 报》) 1.下列对文章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 ) A.当代“儒商”的特点是把儒家追求的仁、义、礼、智、信等传统美德和市场经济的新道德观有机结合起来,有着正确的义利观。 B.追求利润是企业的天然基因,因此一个不会赚钱的企业家不是合格的企业家;而企业家身上还应当流淌着道德的血液,所以只会赚钱、抛弃公众利益的企业家也不是真正的企业家。 C.经济依附于道德,企业家若守住了社会道德的底线,那即使大胆地追求利润,也不会触犯党纪国法,从而将企业做大做强。 D.企业家的竞争力、公信力和道德水准,不仅是企业家个人的事情,它常常会影响一个企业、一个产业,甚至公众的生命安全。“三鹿奶粉”“苏丹红”“瘦肉精”等企业丧失基本道德后的“恶果”。 E.因为企业家的品格决定产品的品质;企业家的高度决定企业的寿命,所以人无信难行,企业有责乃远。反之,短命的企业必然是只顾及蝇头小利而缺乏社会责任感的企业。 2.作者认为,道德、法律与企业的运行有着怎样的关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结合全文,阐述你对“企业家身上应该流着道德的血液”这句话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最新试题
热门考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