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的题。    你必须做出选择奚同发  ①音乐学院的最后一次考试,他整装而坐。同学们的琴声从耳边飘过,那一刻,他眼里噙满泪水。算算从儿时6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的题。    你必须做出选择奚同发  ①音乐学院的最后一次考试,他整装而坐。同学们的琴声从耳边飘过,那一刻,他眼里噙满泪水。算算从儿时6

题型:北京期末题难度:来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的题。    你必须做出选择
奚同发
  ①音乐学院的最后一次考试,他整装而坐。同学们的琴声从耳边飘过,那一刻,他眼里噙满泪水。算算从儿时6岁练琴至今近二十年,他从来没有真正喜欢过拉琴。连他自己都想不明白,一个人竟然可以做一件自己不喜欢的事情这么久!  
  ②上了音乐学院,他仍然是那种很规范的学生。老师一再对他说,你的技术真不错,可小提琴是门艺术,仅仅靠技术是不够的。  
  ③他知道,主要是没感情。虽然与一把琴相伴了这么多年,但他对琴真的缺乏感情。儿时练琴,是在父亲一次次强迫下开始的,迄今为止,都弄不明白为什么父母那么逼着他拉琴。甚至,父亲上班后,还专门用摄像机对着他,看他是否在练琴。多年来,练琴似乎成了他与父亲之间的一次次智力较量。他从来没有办法战胜父亲,比如说,家里为什么父亲在时就有电,父亲外出就没了电,直到考上音乐学院附小他才弃清楚,是父亲把门外的电闸关了。想趁父亲不在家看电视或打电脑游戏,根本不可能。那时候,每天除了上学,几乎所有的时间都在练那该死的琴,就连做梦都是如此。也曾上台演出,也参加了全国比赛,也获得过掌声和鲜花,但这一切并不能让他因为小提琴而快乐起来。一旦拉琴,一种从心底浸漫过来的忧郁,让他无法进入真正的音乐世界。老师多次提示他,如果能够把这种感觉融入拉琴,一定会有不凡的表现。但是他昕有的情感只能存在于拉琴前后,一旦握琴在手,弓弦相遇,就成了赶乐谱,一段接一段,直到把它们拉完。起初见到他的教授们,一个个对他都充满信心,这么小的年龄就有这么好的技术,完全可以调整过来。直到他从附中考入音乐学院,大家才失望地说,可惜了,可惜了。没有人能改变他。他成了学院众所周知的“另类”。不过,大家都在关注他,人们实在想看看,他到底会变成个什么样子……   
  ④终于站在老师们面前,这是他在音乐学院的最后一次拉琴,毕业考试的最后一项是自选曲目。当老师用目光示意他可以开始后,他的弓子一反常态地先是在琴弦上一碰,发出了很响的一震。继而,徐徐进入,不久已是琴声四溢,灌满了音乐室的角角落落。从来没有这样放松地拉过琴,时而弓飞如雨,时而闰滑如泣,揉弦、双音、拨奏,悦耳、辉煌、明亮、阴柔,他完全进入了另一个世界。春光明媚鸟语花香,暴雨狂风无奈无助,大开大合往来飞梭。他的琴声,述说着一个琴童哀求抗争、淋漓尽致的甜酸苦辣和喜怒哀乐……   
  ⑤没有什么名曲,也没有用现成的曲目,他拉的是自己的曲子,拉的是自己多年来不愿学琴的历程。起初他只想着随便拉一拉,毕竟是最后一次学校考试——他一生考了多少试啊!没想到,他拉得停不下来.拉得那样忘情,泪飞如雨,就连在座的同学和老师也随之动容。直到最后一刻,他的右臂发麻,弓子脱手而出,琴弦上定格的是铿锵有力的一个回响——“咚”……   
  ⑥音乐室内一片寂静。继而,从老教授开始,掌声如潮。学院最有身份的老教授鼓着掌站起来,身后立刻有两名学生扶住教授,三人一起慢慢走向他。  
  ⑦拉得太好了,这才是小提琴艺术。孩子,你是这批毕业生中最优秀的一位。老教授这样说时,脸上写满了兴奋和喜悦。见他无语,教授身边的同学提醒道:这就是说,你的毕业成绩是全校最优秀的,你可以毕业了。  
  ⑧他的脸涨得通红,嘴张了半天说不出话。全场的掌声终于停下来,安静得可以听到人的呼吸。泪再一次流下来,牙咬着下唇哆嗦着,他突然双臂向空中一扬,身体像展翅飞翔的大鹏,声嘶力竭地喊了一声,我终于,可以不拉琴了……
  ⑨那声音拖得很长,在音乐室内不断地叠加,传递,回响。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A.“他”是一个内心压抑、痛苦的人,“他”对拉琴没有兴趣,是在父亲的逼 迫、强制和严如是格监督下练琴的;而他又具有叛逆性格,长久的压抑,伴随着他长久的叛逆。
B.在痛苦磨炼中“他”既掌握了熟练的演奏技巧,又能在演奏中融人自己的感情,而最后一次的演奏,“他”正是将技巧与情感完美结合才取得巨大成功。
C.小说的标题醒人耳目,深化主题。第二人称“你”,就是指小说中的“他”,“必须”以肯定的语气对“选择”加以强调,又引发人们对“选择”的深刻思索。
D.这篇小说行文腾挪跌宕,张弛有度,开篇由“他”在最后一次考试的考场上引入回忆,运用了倒叙和插叙;故事在高潮处骤然转折,出乎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
E.小说含义深刻,引人深思。他的痛苦与反抗告诉我们:教育者可以把自己的理想加到孩子头上,但不能以自己的模式去打造孩子。
2.这篇小说用了很多篇幅写“他”最后一次拉琴的情形和听众的反应。这样安排情节的好处有哪些方面?简要分析。
                                                                                        
3.请分析画线句子的含义和表达效果。
                                                                                         
4.不爱拉琴的“他”却成了当年艺术学院最优秀的毕业生。试探究:这样的结果蕴涵着怎样的深刻意蕴?联系现实‘,谈谈你的感悟。(200字左右)
                                                                                        
答案
1.AD
2.①结构上,“他”最后一次拉琴的情形和听众的反应是本文的高潮部分,
  ②内容上,这样安排,更充分展现“他”内心的压制和反抗,使人物形象丰满而富有张力。
  ③手法上,本次演奏的成功和听众的赞赏,与前面拉琴缺乏艺术、大家对他失望形成对比,深化了文章主题。
3.①画线句子表现了“他”心底的哀求抗争、喜怒哀乐等复杂的情感;②运用了比喻和想象的手法,如“弓飞如雨”,如“春光明媚鸟语花香”;③生动形象地写出琴声的美好,凸显了人物的痛苦与反抗,将情节推向高潮。
4.示例一:①这样的结果是对应试教育的讽刺与控诉。②从儿时起近二十年,主人公从来没有真正喜欢过拉琴。但在父亲的逼迫下从未间断过练琴。最终因表达内心对父亲逼迫他拉琴的不 满反而拉出动人的作品。③这就深刻地批判了强迫式的应试教 育泯灭个人兴趣、压制心灵的弊端。④当今社会这种情况仍屡见不鲜,所以,我们的教育者应该尊重个俸的不同需求和爱好因材施教,培养出身心快乐健康的人才。     
  示例二:①这样的结果是对艺术规律的深刻解读。②技术,是没有生命的;艺术,则是生命感受和技术的完美融合。③主人公原先令教授们失望,而最后一次演奏成功,正是从相反的两个侧面阐释了这个艺术规律。④当今社会很多人让孩子学习艺术,只为功利目的,使从艺者身心背离,这违背了艺术的本质,人们应该从实际出发,遵从规律,才能真正使有艺术天赋者成为优秀的艺术家。
举一反三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选做)太阳·老人·少女
瓦西里·舒克申(苏联)
  白天像是烧着明晃晃的大火。土地和树木都是灼热的。草都干枯了,踩上去沙沙作响。到傍晚才有了凉意。
  这时,一位年迈的老人出现在湍急的河边。他总是在老地方坐下——在那棵盘根错节的老树旁;然后就向太阳凝望。太阳正落到山后去。傍晚时的太阳看上去又大,又红。
  老人一动不动地坐着,双手放在膝上——这是一双深褐色、干枯的手。他脸上刻满了皱纹,湿润的眼睛黯然无光。他的颈项很细,头也小,盖满了白发。蓝色的印花布衫下支撑着瘦削的肩胛骨。
  有一天,老人正这样坐着的时候,听到背后有人说话:“您好,老爷爷!”老人点了点头。一个少女在他身旁坐下,她手里提着一只小箱子。“我给您画张像,可以吗?”少女问。
  老人沉默了片刻。他望着太阳,眨动着微微发红的眼睑,那上面已经没有睫毛了。“我如今可不好看了,而且还有病。”他说。
  “为什么?”少女有点茫然地说,“不,您很美,老爷爷。”
  少女对老人看了很久。然后,她用柔软的小手抚摸着老人那只酱色的干枯的手说:“您很美,老爷爷。真的。”老人淡淡地笑笑:“既然这样,那你就画吧!”
  少女打开了箱子。老人一直望着太阳。少女画着,她从侧面仔细端详老人的面容。
  “多好的太阳啊!”老人低声赞叹说。“怎么好?”少女不懂。“它多大啊!你看那河水,多好看……对面岸边的……”
  太阳轻轻接触到阿尔泰山的山顶,开始缓慢地沉入远方蓝色的天底里去。后来,太阳完全隐藏到山脊后面了。一束鲜艳的金光,投在淡绿的天幕上。
  “太阳落下去了。”老人叹息说。少女把画纸叠好,放进箱子。他们就这样静坐了一会儿,谛听微微的水波急促地拍打河岸的声音。“您明天到这里来吗,老爷爷?”她问老人。
  “来。”他答应道。少女站起身,到村里去了。老人又坐了一会儿,也走了。
  他回到家里,在炉子旁边那个小角落里坐下,默默无言。儿子下工回来时总是疲惫不堪,百事都不顺心;儿媳妇也总是带着气。孙子都已长大,进城去了。家里没有他们冷清得很。大家坐下来吃晚饭。老人挨在桌子边喝着汤,小心翼翼地不让勺子碰到盘子,生怕弄得太响。大家都不说话。
  第二天傍晚,老人和少女又坐在河边那棵盘根错节的树旁。少女匆忙地画着,老人一面望着太阳,一面说:“以前我当木工,活儿总是挺多。几个儿子也都是木匠。打仗的时候死了四个,剩下两个。我有许多孙子,他们都喜欢我,现在分散在各个城市里……”
  少女在画老人的双手,她画了又涂,涂了又画,心情很激动。“生活很艰难吧?”她问道,好像没听见老人的话。“什么?艰难?”老人很惊讶,我活得挺好呀!”现在轮到少女惊讶了,为老人的安详和平静。太阳又落到山后去了。天边又悄悄燃起红霞。
  “明天是阴雨天。”老人说。少女看了看明朗的天空,“为什么?”“我浑身酸疼。”“你明天来吗,老爷爷?”“不知道,”老人没有立刻回答,“不知怎么回事,浑身都疼。”
  老人站起身,沿着小路上坡了。少女望着他的背影,一直等他折进小巷。他走得很慢,低头看着脚下的路,仿佛他是个盲人。
  第二天老人没到河岸边来。少女独自坐着,想念着老人。他的一生是那样简单,那样平常,而其中又含有某种不简单、不平常的东西。“太阳是平平常常地升起,平平常常地落下,”少女想道,“但难道这是平平常常?”于是她长久地审视着自己的画,忧伤起来。
   老人接连几天都没有来。少女于是去寻找他的家。她找到了。院子里一个身材高大、年近五十的男人正在台子上刨松木板。“请问,有位老爷爷是住在这里……”男人仔细打量她。“原来在……我这不正在给他做棺材嘛。”少女惊愕地张开了嘴。男人又低下头来刨木板。“请问,他是盲人吗?”少女沉默了许久说。
  “是瞎子。”“瞎了很久吗?”“十年了。怎么?”“没什么……”
  少女走出院子,她靠着篱笆哭了。不过,又觉得自己好像在不知不觉中长大了。
1.小说主要写老人与少女交往的故事,为什么中间要插入老人家庭生活的情节?请简要分析作者这样写的目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小说中多次写到太阳,对刻画老人与少女形象分别有哪些作用?请简要回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小说结尾才交代老人是个盲人,这样写有什么妙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请结合全文,谈谈小说中的老人形象给了你哪些感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山东省模拟题难度:|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选做)大山邮差
骆倩雯 方非
  邮局8点半才开门营业,但门头沟区大台邮政所唯一的投递员王自殿7点45分就到了办公室。
  这是中秋节的清晨,空气里透着丝丝凉意,几只早起的小鸟一边觅食,一边欢快地啼叫;邮所周围一片静谧。
  “你看,又是好几大袋吧。”推开门,看着地上堆着的邮包,王自殿就知道自己来早了没错。因为周末积压的工作量全堆在一起,每周一任务最重。卷了卷衣袖,王自殿开始扫地、擦桌、打水。从第一天当投递员开始,他就包干了这些杂事,16年来天天如此。灰地、木城涧煤矿、玉皇庙、黄土台……按照地址,王自殿把信件、报纸和包裹分成了十几堆。虽然他负责的大台地区只是一个投递道段,但方圆40多里地,2000多户人家、20多个单位和一个煤矿都是他的服务对象。
  “啪啪啪……”一个不落地盖完落地戳,王自殿数了数一天的任务:报纸982份,平信132封,特快专递27个,挂号信15封,包裹4个。“还有6封是地址不详的,不知道跑几趟才能送到。”检查了一下刹车,王自殿一骗腿儿就上了自行车。此时已是中午11点。记者也和他一道,走上大山邮路。
  “咱先去传说中的425道坎儿吧。”冲记者一乐,王自殿说,这是投递中最累的一段,虽然是水泥地,但自行车没法推,一共要走425级台阶,才能到达在半山腰上的黄土台社区。过了一段小铁桥,王自殿把自行车停在了一个小商铺门口,抱着10多户人家的报纸和信件,开始徒步行走。
  虽然只有一里多地,但上下来回走一趟,王自殿至少得花半小时。当了16年投递员,今年53岁的王自殿落下了一身毛病:滑膜炎、关节炎、骨质增生,膝盖每天都贴着膏药,一弯曲就一阵生疼。
  告别了最累路段,王自殿又来到最难路段——桃园,半山腰上住着不到20户人家。上山的岔路口紧挨着马路边,怕信件丢失,王自殿只好扛着自行车上山。这条山路最窄的地儿不到40厘米宽,左边是植被,右边是山石。“既担心山上掉石头,又担心有蛇。送一趟最少得走20分钟,赶上雨天或雪天,就更慢了。”有时为了一封信,王自殿也得上一趟山。
  从山上下来已是下午1点多,早上7点就吃完早饭的王自殿没来得及扒拉几口饭。事实上,当了16年的投递员,他就没吃过一顿正经午饭,因此落下了慢性胃炎的毛病。“没时间吃,不然送不完。”当天信件当天送完,这是王自殿给自己定的铁律。这条铁律来自一个感谢的眼神和一份成就感。
  1996年8月的一天,王自殿干投递员不到两个月,当时他还在木城涧邮政所。那是一份很普通的信件,从大兴劳改农场寄来,贴着8分钱的邮票。
  目的地在灰地家属区,离邮所二里地的距离。可因为收件人不在家,为了这封信,王自殿一下午往返了6次,走了12里的路程,爬了6次6楼,终于在晚上9点多的时候敲开了收件人的大门。
  “我永远也忘不了那夫妻俩感谢的眼神。”那封信是儿子寄的一封探监通知书,而第二天就是探监的日子。“当时夫妻俩拉着我的手,眼里满是泪光。”
  王自殿说,从那以后,他就下定决心,当天信件必须当天送完。“最开始,我只认为自己是名普通的投递员,但没想到,我能给收件人带来那么多,我的任务很重!”
  受王自殿影响,他26岁的女儿和24岁的儿子也都进了邮局工作。“女儿做前台营业,儿子做分拣,我做投递,邮政的四个工种我们家就占了仨,成邮政世家了。”
  当了16年投递员,王自殿累计投送了近30万份报刊,15万多份邮件,处理疑难信件近3万件,行走里程超过10万8千多公里,相当于绕地球旋转两圈半。
1.文章的第二自然段描写邮局周边的环境,有哪些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则新闻中使用了大量具体的数字,请结合全文谈谈作者这样写的用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本文的结尾部分插叙16年前的一件事,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请结合全文,谈一谈大山邮差身上哪些精神让你感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列论述文段,完成问题。
  我们知道中国文化经常讲孝道,尤其儒家更讲孝道。我们要研究孝道,就必须看孔子思想系统下的这部《孝经》。《孝经》中说什么样子才是孝呢?不单是对父母要孝,还要扩而充之大孝于天下,爱天下人,谓之大孝。为政的人以孝子之心来为政,也就是我们所讲公务员是人民公仆的道理一样的。所以后来发展下去,唐宋以后的论调:“求忠臣必于孝子之门。”一个人真能爱父母、爱家庭、爱社会,也一定是忠臣。①
  孟懿子是鲁国的大夫,他向孔子请教有关“孝”的问题。孟懿子是从政的人,孔子相当尊敬他,答话就比较含蓄,只说:“不要违背”,不要违背什么呢?不违背天下人的意思,必须大孝于天下,就是这个道理。他知道这样的答复孟懿子也不一定懂,这种说法,土话名之为“歇后语”、“隐语”,后面的意思要人猜的。他为什么这样答复?意思是说,你孟懿子的身份不同,既然是从政的人,对天下人要负公道的责任,视天下人如父母,那才是真孝,这是大臣的风度。所以“无违”,就是不可违反人心。②
  但是他对孟武伯这位世家公子的问孝,答复就大不同了,他说孝道很简单,你只要想到当你病的时候,你的父母那种着急的程度,你就懂得孝了。以个人而言——所谓孝是对父母爱心的回报,你只要记得自己出了事情,父母那么着急,而以同样的心情对父母,就是孝;换句话说,你孟武伯是世家公子,将来一定会当政的。我们读历史晓得一句话,就是最怕世家公子当政“不知民间之疾苦”。所以为政的道理,要知道民间疾苦,晓得中下层社会老百姓的苦痛在哪里。所以爱天下人,就要知道天下人的疾苦,如父母了解子女一样,你将来从政,必须记住这个道理。③
  世家公子不知民间之疾苦,往往是失败的。我们看到晋惠帝当天下大荒年的时候,太监对他讲大家没有饭吃,他说:“何不食肉糜?”这就是不知道民间之疾苦。我们还可以从历史上得到一个结论,凡是创业的帝王,都了不起,两三代以后的皇帝“长于深宫寺人女子之手”,连米从哪棵“树”上长出来都不知道的这一类皇帝,我代他创造了一个名称,叫他们为“职业皇帝”,他天生的一定当皇帝。这些“职业皇帝”往往犯一个心理毛病——自卑感,他们非常自卑。所以历史上“职业皇帝”非常糟糕,对于文臣,反感他学问比自己好,对于武将,他也要反感,觉得武功不如人,所以“职业皇帝”往往是做出***戮重臣、罢黜能臣等等莫名其妙的事,注定了他的失败。④
  然后,我们要讨论到一个孝道的大问题。中国文化,对于家庭教育来讲,素来就有以“忠孝传家”相标榜的,可见中国文化把孝道看得很重,这个我们就要先懂得中国整个的历史文化了。中国这个民族,这个国家,与欧美各国都不同。研究西方文化,要从整个欧洲去看;而研究欧洲文化,必须研究希腊文化,从雅典、斯巴达两千多年以前开始;同时要知道西方文化与我们有基本的不同,中国这个国家,因为地理环境影响,能够“以农立国”,欧洲做不到,尤其希腊做不到,他们要生存,必须发展商业。过去欧洲的历史,在海上的所谓商业,看得见就是做生意,看不见时就做海盗,所以十六世纪以前,西方缺乏财富,穷得一塌糊涂;十六世纪以后,抢印度、骗中国,黄金才流到西方去,所谓西方文化、经济发展等等,原先都是这样来的。⑤
  我们了解西方文化以后,再回头来看中国,中国以农立国,有一个文化精神与西方根本不同,那就是中国的宗法社会。秦汉以后,又由宗法的社会变成家族的社会,也是宗法社会的一个形态。家族的孝道,虽然把范围缩小了,但精神是一贯的。这个孝字,也是我们刚刚提到的,是人情世故的扩充,把中国这个孝字,在政治上提倡实行而蔚为风气,是在西汉以后,魏晋时代正式提倡以孝道治天下。晋朝以后,南北朝、唐、宋、元、明、清一直下来,都是“以孝治天下”。我们看历朝大臣,凡是为国家大问题,或是为爱护老百姓的问题,所提供的奏议,很多都有“圣朝以孝治天下”的话,先拿这个大帽子给皇帝头上一戴,然后再提出该“如何如何”的建议,这是我们看到中国文化提倡孝的好处、优点。⑥——节选自《论语别裁》
1、从文章的内容看,以下说法正确的两项是(  )
A、中国封建社会提倡“孝道”的目的就是要求子女孝顺父母,构建和谐的教庭关系。
B、孔子对孟懿子提出“无违”,是因为孔子认为“孝道”是对一个大臣的基本要求。
C、孔子对孟武伯“问孝”的答复,意在告诫孟武伯为政者要关心天下人的疾苦。
D、历史上的“职业皇帝”失败的原因,是因为他们久居深宫,孤陋寡闻。
E、无论是宗法社会还是家族社会,“孝道”的精神是一贯的。
2、作者认为要研究“孝道”,就必须读《孝经》,理由是(  )
A、“孝道”是儒家的观点,而《孝经》是儒家的经典。
B、“孝道”是儒家的观点,而孔子是《孝经》的编纂者。
C、《孝经》对儒家“孝道”的含义作了明确的阐释。
D、《孝经》指出了“忠臣”和“孝子”之间的因果关系。
3、文章在第五、六自然段将欧洲文化和中国文化作了比较,请简答这样写的目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中国从魏晋以来,历朝都提倡“以孝治天下”。根据文章的内容,分析统治者这样做的原因。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2009年是国际天文年,世界135个国家和地区将举办各种天文活动,主题是“探索我们的宇宙”。而我国,将发射首个火星探测器“萤火一号”。
  火星是与地球最为相似、且距离很近的行星。有科学家提出:火星是人类移民太空的未来家园。因此,近几十年来,美国、日本、俄罗斯等国争先恐后地探索火星。2008年美国发射的火星探测器“凤凰”号,首次在火星极区着陆,寻找到一些水和生命存在的证据。2009年10月我国将发射首个火星探测器,探索这颗神秘的“红色星球”。
  “萤火一号”携带仪器对火星和“火卫1”拍照,寻找火星水源和生命迹象。
  中俄联合火星探测项目副总设计师陈昌亚介绍说,我国首个火星探测器“萤火一号”,10月将搭乘俄罗斯运载火箭飞向火星。经过3.5亿公里的漫长飞行,预计在2010年8月抵达火星,并绕着火星探测。
  “萤火一号”主要携带8件仪器,包括两台摄像机、两台磁强计、离子探测包以及光学成像仪等。“萤火一号”将对火星和“火卫1”拍照,努力在火星上寻找水源,甚至是生命的迹象。此外,还有三项科学任务:探测火星的空间环境,探测研究火星表面水的消失机制,揭示类地行星的空间环境演化特征。
  火星每15至17年最接近地球,这是发射火星探测器的最佳时机。此次选择在2010年8月抵达火星,正是基于这个目的,届时火星距离地球5600万公里。
  火星探测困难重重。近40年来,世界各国先后向火星发射了30多个探测器,2/3都以失败告终,因为火星上的一块石头或者一阵狂风,都有可能破坏掉原有的计划。
  陈昌亚表示,“萤火一号”的寿命暂定1年。它将遇到的最大挑战是7个长达8.8小时的火星阴影,由于“萤火一号”从太阳接受能量,因此在火星阴影中卫星必须进入休眠状态,等待火星阴影结束后重新启动。届时舱外温度是-200℃以下,过低的温度可能将“萤火一号”“冻死”。美国“凤凰”号探测器就在火星的严冬中被“冻死”。目前研究人员正在对“萤火一号”防冻进行技术攻关。
  火星上是否有生命的争论已经持续了许多年。科学家们预测,像地球一样,火星在诞生之初曾拥有大量水。从1996年起,美国开始实施“火星生命计划”,即每隔26个月发射1至2个不载人火星探测器,以便最终确定火星上是否存在生命。2002年3月,美国“奥德赛”火星探测器传回的数据表明,首次发现火星上有大量结冰的水。
  2011年,美国还将发射“火星科学试验室”火星车。这种新一代火星车约有一辆吉普车大小,可在60度的斜坡上正常行驶;将依靠核能来工作,使用放射性同位素电力系统,取代目前火星车使用的太阳能电池板,这将大大增进行程和使用寿命,提高其开展实验活动的能力。新型火星车最引人注目的是用“空间起重机”登陆。“火星科学试验室”能对火星上的一些“死角”进行考察,进一步探索火星上是否有生命存在。
  美国计划2014年之前带回第一批火星岩石和土壤标本,以确定火星上是否有生命。随着“取样返回”任务的完成,“火星生命计划”也会宣告结束。此后,美国将为载人火星探索做各种准备,以期实现载人登陆火星。
1.下列对“萤火一号”的理解,不准确的一项是( )
A.“萤火一号”将对火星和“火卫1”拍照,努力在火星上寻找水源和生命的迹象。
B.“萤火一号”是将在2009年10月搭乘俄罗斯火箭起飞的我国首个火星探测器。
C.揭示类地行星的空间环境演化特征是“萤火一号”将要完成的主要科学任务。
D.“萤火一号”携带有两台摄像机、两台磁强计、离子探测包以及其它多种仪器。
2.下列有关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2008年,美国发射了火星探测器“凤凰号”,这个探测器首次在火星上寻找到一些水和生命存在的证据。
B.在火星阴影中“萤火一号”必须进入休眠状态,因为当舱外的温度为-200℃时,“萤火一号”会被“冻死”。
C.火星探测的一个难题,是火星的地表气候并不稳定,只要一块石头或者一阵狂风,就会破坏掉原有的计划。
D.1996年起,美国开始实施“火星生命计划”,发射不载人探测器,“取样返回”是计划的最后一个重要任务。
3.根据原文信息,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
A.我国选择让“萤火一号”在2010年8月抵达火星,是因为火星离地球最近时是5600万公里,最远时为3.5亿公里。
B.虽然火星阴影是个很大的挑战,但“凤凰”号探测器如果没有在火星的严冬中被“冻死”,现在一定还在火星上工作。
C.美国将发射的“火星科学试验室”火星车,性能较优越。它对一些火星“死角”的考察,可能会让我们有新的发现。
D.火星因被发现有水与生命存在的证据,并与地球最为相似,距离也很近,将成为第一个人类移民太空的未来家园。


题型:山东省模拟题难度:| 查看答案
阅读下列文章,回答问题“读图”时代阅读向何处去
  ①近日报载中国出版科学研究所公布了第三次全国国民阅读与购买倾向的抽样调查结果,结果显示:国民阅读率总体呈下降趋势,2003年,在调查的识字城乡居民中,每月读一本书的人为51.7%,比1998年下降8.7个百分点,其中农村的阅读率为45.3%,比1998年下降了9.6个百分点,城镇居民则下降了7.8个百分点。我国国民中有读书习惯者仅占5%。     
  ②这一查结果颇令人感到困惑和忧心忡忡:我国是一个出版大国,各种书刊林林总总,出版业红红火火,根据同一调查,国民个人自费购买图书的人均消费额还在持续增长,何以读书的人反越来越少?难道购买的书都是为了送礼或摆样子?我国更是一个文明古国,传统的价值观从来就是“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何以在强调提高国民素质的今天,国民中有读书习惯者仅占5%?问题的严重性还在于:根据调查预测,今后一段时间DVD、电视等其他媒体将利用自己的优势进一步分流人们的注意力,分割人们的闲暇,国民读书率可能会进一步降低,读书的人还会继续减少,难道书的传统价值和人类的读书兴趣真是面临了巨大的危机?      
  ③调查所反映出来的问题确实是人忧虑的。诚然,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今天人类获得知识的渠道已经越来越多元:除了传统意义上的“读书”,还可以从DVD、电视、互联网和各种琳琅满目的图像传播中获取,后者可以统称为“读图”。毫无疑义,与书刊单一的文字传播相比,图像传播(包括静态的图画和动态的影像)有着它天然的优势,因为图像传播是一种直观的形象传播,不仅人人都能欣赏观看,而且它比文字更赏心悦目,枯燥的文字只是一种符号,而生动的图像形神俱备,活色生香;加之图像传播因其形式上的特点,它需要更凝练、更简洁地表现对象,往往洋洋数千言、数万言的文字篇幅,有时需一两幅画面就能表达,这种直观、形象、快捷、省时的特点,比长时间地咬文嚼字确要轻松省力许多,因而它更适合现代快节奏的生活,更适合紧张工作和极度疲劳的现代人在心理和生理两方面的需求。从这个意义上说,现在“读书”的人越来越少,是被“读图”的人分流了,而“读图”其实也是现代人获取知识和资讯的一种重要手段,它应该归入广义的“读书”范围之内;这样来看问题,所谓“读书的人越来越少”也许就没有那么严重。      
  ④但我们在肯定“读图”的同时,还是要力提倡传统意义上的“读书”,因为人类文明的历史告诉我们:人类的童年是从“读图”开始的,先民们在没有创造文字之前,先是通过图画来传播有关信息;然后有了文字,然后人类从“读图”时代进化到“读书”时代。每个人类个体也是如此,孩提时代先看图,然后学会识字,然后在“读书”中慢慢长大成熟,可以说这是人类发展和进步的普遍规律。在人类文明高度发展的今天,如果我们因为某些主客观的原因,反而慢慢养成了只会“读图”、不喜“读书”的习惯,久而久之,如果哪一天,我们真的丧失了“读书”的功能和兴趣,那到底是意味着我们人类的进化还是退步?      
  ⑤不仅如此,作为书的主要载体的文字更是人类进行思维的工具。文字的阅读和接受需要读者的感悟和思考,它本身就是一项复杂的高级的脑力劳动,是人类训练和提高自身思维思辨能力的最重要的手段。文字写就的作品,不仅可以达到“如闻其声”、“如见其人”的艺术效果,而且更给读者提供了想象和再创造的空间。一百个读者欣赏一部影视作品中的林黛玉,看到的都是一位演员扮演的林黛玉;而一百个读者阅读一部文字版的《红楼梦》,就会有一百个不同的林黛玉。文字传播的魅力超过图像传播处正在于此。所以,“读图”虽然有它存在的价值,但它不能也不应该替代“读书”,否则,人类的阅读功能和思维能力都会因之而退化。     
  ⑥尤其需要强调的是,“读书”中的阅读原著和原典,更是一个民族传承文明最根本的途径,也是每个国民提高自身素质最有效的手段。这里,不仅“读图”不能替代“读书”,而且读各种快餐书也不能替代读原汁原味的原著。一个国民,如果能有一百首唐诗、一百首宋词、一百部中外经典在肚子里打底,那他自然就有一种底气,就会有一种气质自内而外透出来。只看有声有色的图像改编,不读原汁原味的原著;或是包里装两本时髦书摆摆样子,书橱里摆几部大书装点门面,不认真读书,那浅薄庸俗的尾巴随时都会露馅。正是基于此,在大量经典作品以图像改编和各种快餐方式传播的今天,我们真诚地吁请现代快节奏生活下的读者:为了从根本上充实你自己,在你选择“读图”的同时,千万不要忘了“读书”,尤其不要忘了多读原著和原典。
1.对本文的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
A.在第②段中,作者运用对比和引用资料的方法,表现了作者对“读书的人越来越少”这一现象的困惑和忧虑。 
B.在第③段中,作者运用比较的方法,说明图像传播具有天然的优势,“读图”往往更适合现代生活和现代人。  
C.在第④段中,作者拿人类个体的成长过程与人类文明的历史作类比,说明“读书”是人类发展和进步的标志。 
D.在第⑤段中,作者运用举例的方法,表明对文学作品的不同理解缘于读者不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2.下列说法和原文相符的两项是(  )
A.第④段中的“普遍规律”指的是从“读图”时代进化到“读书”时代。
B.作者认为,由于图象具有直观、形象、快捷、省时的特点,读图可以轻松省力地获取知识和资讯,所以更适合现代快节奏的生活,更适合紧张工作和极度疲劳的现代人在心理和生理两方面的需求。现代人应该多读图,读好图。
C.文字传播的魅力超过图像传播处在于文字写就的作品,不仅可以达到“如闻其声”、“如见其人”的艺术效果,而且更给读者提供了想象和再创造的空间。
D.作者所说的“读图”是指从电视的图像传播中获取知识。
E只有阅读原著和原典,才能是使每个国民提高自身素质,摆脱浅薄庸俗。
3.对“读书的人越来越少”并“还会继续减少”的观象,作者先说“令人忧虑”,后来又说现象“也许没有那么严重”,是否前后矛盾?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综合全文,作者大力提倡传统意义上的“读书”,理由何在?请分点列举。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广东省专项题难度:| 查看答案
最新试题
热门考点

超级试练试题库

© 2017-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