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我的四季张洁   ⑴生命如四季。   ⑵春天,我在这片土地上,用我细瘦的胳膊,紧扶着我锈钝的犁。深埋在泥土里的树根、石块,磕绊着我的犁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我的四季张洁   ⑴生命如四季。   ⑵春天,我在这片土地上,用我细瘦的胳膊,紧扶着我锈钝的犁。深埋在泥土里的树根、石块,磕绊着我的犁

题型:模拟题难度:来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我的四季
张洁
  ⑴生命如四季。
  ⑵春天,我在这片土地上,用我细瘦的胳膊,紧扶着我锈钝的犁。深埋在泥土里的树根、石块,磕绊着我的犁头,消耗着我成倍的体力。我汗流浃背,四肢颤抖,恨不得立刻躺倒在那片刚刚开垦的泥土之上。可我懂得我没有权利逃避,在给予我生命的同时给予我的责任。我无须问为什么,也无须想到有没有结果。我不应白白地耗费时间,去无尽地感慨生命的艰辛,也不应该自艾自怜命运怎么这样不济,偏偏给了我这样一块不毛之地。我要做的是咬紧牙关,闷着脑袋,拚却全身的力气,压到我的犁头上去。我绝不企望找谁来代替,因为在这世界上,每人都有一块必得由他自己来耕种的土地。
  ⑶我怀着希望播种,那希望绝不比任何一个智者的希望更为谦卑。
  ⑷每天,我望着掩盖着我的种子的那片土地,想象着它将发芽、生长、开花、结果。如一个孕育着生命的母亲,期待着自己将要出生的婴儿。我知道,人要是能期待,就能够奋力以赴。
  ⑸夏日,我曾因干旱,站在地头上,焦灼地盼过南来的风,吹来载着雨滴的云朵。那是怎样地望眼欲穿、望眼欲穿呐!盼着、盼着,有风吹过来了,但那阵风强了一点,把那片载着雨滴的云朵吹了过去,吹到另一片土地上。我恨过,恨我不能一下子跳到天上,死死的揪住那片云,求它给我一滴雨。那是什么样的痴心妄想!我终于明白,这妄想如同想要拔着自己的头发离开大地。于是,我不再妄想,我只能在我赖以生存的这块土地上,寻找泉水。
  ⑹没有充分的准备,便急促地上路了。历过的艰辛自不必说它。要说的是找到了水源,才发现没有盛它的容器。仅仅是因为过于简单和过于发热的头脑,发生过多少次完全可以避免的惨痛的过失——真的,那并非不能,让人真正痛心的是在这里:并非不能。我顿足,我懊恼,我哭泣,恨不得把自己撕成碎片。有什么用呢?再重新开始吧,这样浅显的经验却需要比别人付出加倍的代价来换取。不应该怨天尤人,会有一个时辰,留给我检点自己!
  ⑺我眼睁睁地看过,在无情的冰雹下,我那刚刚灌浆、远远没有长成的谷穗,在细弱的稻秆上摇摇摆摆的挣扎,却无力挣脱生养它、却又牢牢地锁住它的大地,永远没有尝受过成熟是怎么一种滋味。便夭折了。
  ⑻我曾张开我的双臂,愿将我全身的皮肉,碾成一张大幕,为我的青苗遮挡狂风、暴雨、冰雹……善良过分,就会变成糊涂和愚昧。厄运只能将弱者淘汰,即使为它挡过这次灾难,它也会在另一次灾难里沉没。而强者却会留下,继续走完自己的路。
  ⑼秋天,我和别人一样收获。望着我那干瘪的谷粒,心里有一种又酸又苦的欢乐。但我并不因我的谷粒比别人干瘪便灰心或丧气。我把它们捧在手里,紧紧地贴近心窝,仿佛那是新诞生的一个自我。
  ⑽富有而善良的邻人,感叹我收获的微少,我却疯人一样地大笑。在这笑声里,我知道我已成熟。我已有了一种特别的量具,它不量谷物只量感受。我的邻人不知和谷物同时收获的还有人生。我已经爱过、恨过、欢笑过、哭泣过、体味过、彻悟过……细细想来,便知晴日多于阴雨,收获多于劳作。只要我认真地活过,无愧地付出过,人们将无权耻笑我是入不敷出的傻瓜,也不必用他人的尺度来衡量我值得或是不值得。
  ⑾到了冬日,那生命的黄昏,难道就没有什么事情好做?只是隔着窗子,“看飘落”的雪花、落漠的田野,或是数点那光秃的树枝上的寒鸦?不,我还可以在炉子里加上几块木柴,使屋子更加温暖;我将冷静地检点自己:我为什么失败,我做错过什么,我欠过别人什么……但愿只是别人欠我,那最后的日子,便会心安得多!
  ⑿再没有可能纠正已经成为往事的过错。一个生命不可能再有一次四季。未来的四季将属于另一个新的生命。
  ⒀但我还是有事情好做,我将把这一切记录下来。人们无聊的时候,不妨读来解闷;恨我的人,也可以幸灾乐祸地骂声:活该!聪明的人也许会说这是多余;刻薄的人也许会演绎出一把利剑,将我一条条地切割。但我相信,多数人将会理解,他们将公正地判断我曾做过的一切。
  ⒁在生命的黄昏里,哀叹和寂寞的,将不会是我!
1、文章开头说“生命如四季”。请结合全文回答这句话的含义是什么?在全文有何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有人认为,第⑶段与全文关系不大,可以删去。你同意吗?请谈谈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结合原文,回答下面问题。
(1)“春天,我在这片土地上,用我细瘦的胳膊,紧扶着我锈钝的犁。深埋在泥土里的树根、石块,磕绊着我的犁头,消耗着我成倍的体力。我汗流浃背,四肢颤抖,恨不得立刻躺倒在那片刚刚开垦的泥土之上”在文中的含义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我已有了一种特别的量具,它不量谷物只量感受”。请回答这里的“感受”具体指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请结合11——14段内容,回答“在生命的黄昏里”,怎样才能做到“哀叹和寂寞的,将不会是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1)人生如同四季一样,经历了少年、青年、中年、老年四个时期。少年撒播理想,青年辛勤奋斗,中年收获果实,老年回首反思。
  (2)“生命如四季”的作用是:总领全文,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自然的四季与人生的四个时期有机结合起来,不仅形象生动,更令读者深思遐想。(意对即可)
2、不同意。在结构上,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在内容上,既是对第2段“辛勤耕耘”的小结,又为第四段的“希望收获”作了铺垫。(言之有理即可)
3、(1)在撒播希望、开始耕耘的时候,充满了艰难困苦,使人难以承受。
  (2)只要在生活中认真地活过,为希望无愧地付出过,不必用他人的尺度来衡量我值得或是不值得。(意对即可)
4、在生命的黄昏,冷静地检点自己,记录人生的历程,作为他人的借鉴。
举一反三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人们把那一种在有别于人类现实生存世界的时空中幻想、构造种种特异生命体验的传奇类小说文体,称为玄幻小说。在一个有别于现实世界的虚拟世界中想象生命的各种呈现方式,玄幻小说的作者们主要致力于描写生命激扬的种种巅峰状态,呈现出浪漫传奇的色调。
  在21世纪初.作为一种新兴的小说文体,玄幻小说突然勃兴为一股强大的网络文学的力量。这种现象的出现是有着文化逻辑和文学逻辑上的某种必然性的。因为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的传奇类文学尤其是武侠文学已发展到了相对成熟的阶段,有着强烈的求新求变的内在要求;也就在这一时期,外国大众文艺的诸多形式大量涌入和多种大众娱乐形式的普及,也为新的传奇文学的写作提供了大量异类的思想资源并拓展了想象的空间??说得更具体些,上世纪90年代末期开始在中国广泛流传的来自西方与日本的影视、动画、漫画、电脑游戏等文娱形式,都包台了大量的传奇元素,玄幻小说就是在这样的时代土壤的基础上应运面生的。玄幻写手们发挥自己的才情,试图兼容并包一切传奇叙事那些令人激动的故事元素。
  从文体的构造特点来看,玄幻小说常借用武侠小说的叙事技巧。在所有的传奇叙事中,武侠小说对玄幻小说的影响,当然是最为本质和巨大的。我们这里仅谈最为根本的两点。第一,武侠作家们对江湖世界的想象方式和想象的格局,成为玄幻写手进一步展开想象的基础。第二,武侠小说从金庸、司马翎开始,就己脱离了单纯肉搏技击描写的层面。他们倾向于把武艺较量描写成为人的精神境界层面的较量,武功描写出现了玄学化的特征。
  科幻元素则是玄幻小说构成的另一块重要基石。当然,这里所谓的科幻,基本上指的软性科幻,也就是借助科学的术语或观念进行自由想象虚构的那种文艺样式。它对玄幻小说的影响特别地体现在两个方面。其一,《星球犬战》以来的科幻文艺已经展开了大量的关于异度空间的想象。这些想象不仅有重构世界文明的史诗般的宏伟气概,而且在局部细节上也有不少饶有生活情趣的创意。从玄幻作家们的创作来看,他们也颇精于此种笔法。
  其二,软性科幻虽然名曰“科幻”,但所描写的大体为人类生活实际绝不可能者,涉及怪力乱神的不少。
  西方奇幻小说对玄幻小说也有着深远的影响。人们通常把以西方中世纪的历史和神话传说为想象背景,将魔法设定为其想象世界中的人的基本生存技能,在叙事上又追求宏大史诗风格的小说创作,称为奇幻小说。西方奇幻小说有关魔法、精灵、矮人、暗灵法师等等根源于西方文化传统的描写,为中国人打开了一个完全陌生的想象空间,这在某种程度上也极大地激发了人们对玄幻小说的创作热情。
  中国历史演义小说对玄幻小说的影响,则主要体现在大型政治、军事战争的谋略和交战场面的描写上。(节选自《新华文摘》2007年第4期)
1.不能说明“这种现象的出现是有着丈化逻辑和文学逻辑上的某种必然性的”的一项是(     )
A.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相对成熟的中国传奇类文学有求变的内在要求。
B.西方大众文艺的诸多形式为网络玄幻小说写作提供了众多思想资源。
C.日本影视、动画、漫画、电脑游戏的传人拓展了玄幻写作的想象空间。
D.玄幻写手们发挥自身才情.试图兼容并包一切传奇叙事的故事元素。
2.下列说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武侠小说的叙事技巧及其想象方式和想象格局对玄幻小说的创作有着重要的影响。
B.玄幻小说中科幻元素表现为既具宏大的关于异度空间抽想象,又有生动的细节描写。
C.主要以历史为想象背景,其中人物依赖魔法存在的西方奇幻小说使玄幻写手获益。
D.西方奇幻小说有关魔法、精灵、矮人、暗灵法师等描写激发了玄幻写手的创作热情。
3.以下分析或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
A.科幻创作中多涉及怪力乱神内容,一定程度上影响到玄幻小说创作,所写的在实际中“绝不可能”,也使科幻色彩趋于“软性”。
B.外国诸多大众文艺形式以及科幻和奇幻的创作,最为本质地影响了中国的玄幻小说,这使玄幻小说和西方同类的小说极其相似。
C.中国武侠小说倾向于把武艺较量描写成人的精神境界层面的较量,这意味着受其影响的玄幻小说,会缺失肉搏技击的描写内容。
D.玄幻小说中大型政治、军事战争的谋略和交战场面的描写,直接源自中国历史演义小说中多头政治格局、
题型:模拟题难度:|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独语
何其芳
  (1)设想独步在荒凉的夜街上,一种枯寂的声响固执地追随着你,如昏黄的灯光下的黑色影子,你不知该对它珍爱抑或是不能忍耐了:那是你脚步的独语。
  (2)人在孤寂时常发出奇异的语言,或是动作。动作也是语言的一种。
  (3)决绝地离开了绿蒂的维特,独步在阳光与垂柳的堤岸上,如在梦里。诱惑的彩色又激动了他作画家的***,遂决心试卜他自己的命运了。他从衣袋里摸出一把小刀子,从垂柳里掷入河水中。他想:若是能看见它的落下他就将成为一个画家,否则不。那寂寞的一挥手使你感动吗?你了解吗?
  (4)我又想起了一个西晋人物,他爱驱车独游,到车辙不通之处就痛哭而返。
  (5)绝顶登高,谁不悲慨地一声长啸呢?是想以他的声音填满宇宙的寥阔吗?等到追问时怕又只有沉默地低首了。我曾经走进一个古代的建筑物,画搪巨柱都争着向我有所诉说,低小的石栏也发出声息,像一些坚忍的深思的手指在上面***,而我自己倒成了一个化石了。
  (6)或是昏黄的灯光下,放在你面前的是一册杰出的书,你将听见里面各个人物的独语。温柔的独语,悲衰的独语,或者狂暴的独语。黑色的门紧闭着:一个永远期待的灵魂死在门内,一个永远找寻的灵魂死在门外。每一个灵魂是一个世界,没有窗户。而可爱的灵魂都是倔强的独语者。
  (7)我的思想倒不是在荒野上奔驰。有一所落寞的古老的屋子,画壁浸漶,阶石上铺着白藓,像期待着最后的脚步:当我独自时,我就神往了。
  (8)真有这样一个所在,或者是在梦里吗?或者不过是两章宿昔嗜爱的诗篇的糅合,没有关联的奇异的糅合:幔子半掩,地板已扫,死者的床榻上长春藤影在爬;死者的魂灵回到他熟悉的屋子里,朋友们在聚餐,嬉笑,都说着“明天明天”,无人记起“昨天”。
  (9)这是颓废吗?我能很美丽地想着“死”,反不能美丽地想着“生”吗?
  (10)我何以又太息:“去者日以疏,生者日以亲”?是慨叹着我被人忘记了,还是我忘记了人呢?
  (11)“这里是你的帽子”,或者“这里是你的纱巾,我们出去走走吧”,我还能说这些惯口的句子。而我鄢有温和的沉默的朋友,我更记起他:他屋里有一个古怪的抽屉,精致的小信封,装着丁香花,或是不知名的扇形的叶子,像为着分我的寂寞而展示他温柔的记忆。墙上是一张小画片,翻过背面来,写着“月的渔女”。
  (12)唉!我尝自忖度:那使人类温暖的,我不是过分缺乏了它就是充溢了它。两者都足以致病的。
  (13)印度王子出游,看见生老病死,遂发自度度人的宏愿。我也倒想有一树菩提之阴,坐在下面思索一会儿。虽然我要思索的是另外一个题目。
  (14)于是,我的目光在窗上徘徊了。天色像一张阴晦的脸压在窗前,发出令人窒息的呼吸。这就是我抑郁的缘故吗?而又,在窗格的左角,我发现一个我的独语的窃听者了。像一个鸣蝉蜕弃的躯壳,向上蹲伏着,噤默地。噤默地,和着它一对长长的触须,三对屈曲的瘦腿。我记起了它是我用自己的手描画成的一个昆虫的影子——当它迟徐地爬到我的窗纸上,发出孤独的银样的鸣声,在一个过逝的有阳光的秋天里。一九三四年三月二日(选白上海辞书出版社《现代散文鉴赏辞典》)
  【注】①作者注:这实际是指歌德。下面的故事是从一本歌德的传记里读到的。
1.根据你对全文的理解,指出“独语”一词的含义。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本文可分为三部分
(1)~(6)为第一部分,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13)为第二部分,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为第三部分,写阴晦的天色里,一个昆虫的画像成了抑郁的“我”独语的倾听者。
3.作者在第(5)段中,为什么要写“我曾经走进一个古代的建筑物”的经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章第(9)段在文中有何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请从下列两个角度中任选一个,写一篇300字左右的文章赏析。
(1)从主旨及思想表现的角度赏析《独语》
(2)从联想和想象运用的角度赏析《独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阅读题难度:困难|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问题。 “对称性破缺”让我们存在
  ①10月7日,2008年诺贝尔物理学奖揭晓,三名科学家因为在“对称性破缺”研究中做出的贡献而获奖。他们是美籍日裔科学家南部阳一郎和日本科学家小林诚、益川敏英。在此之前。诺贝尔奖已经有四次都颂给了豉缺领域。
  ②尽管“对称性破缺”听起来有点陌生,但“对称”却是人们所熟知的现象。一片雪花具有对称的结构,而且从镜子里看去和在镜q-~l"看上去并没有什么区别。类似的现象在粒子物理学中叫做“镜像对称”。此外还有两种奸称,分别是“电荷对称”和“时间对称”,前者指的是粒子和反粒子虽然带电情况相反,性质却相同。如果有一个小球在一个密闭的容器里弹来弹去,旁边有一个摄影师把它录下来,然后不管录像带是正着放还是倒着放,不告诉你的话你从画面上是区别不出来两种放法的,这就是“时间对称”。当然,这个概念针对的是微观世界中粒子的性质。
  ③当物理学家考察微观世界的时候,他们发现很多时候,这些砖称性都是破缺的。最早在对称性破缺领域获得诺贝尔物理奖的是华人科学家李政道和杨振宁。他们发现镜像对称在四种基本力之一的弱相互作用中是破缺的,由此获得1957年的诺贝尔奖。1964年,美国物理学家克罗宁和菲奇发现有一种粒子不遵守电荷对称,他们于1980年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1960年前后,南部阳一郎开始研究对称性破缺,并提出了“亚原子物理中的对称性自发破缺机制”。他提出的这一机制可能会解答一个令人迷惑的问题:物质的质量从何而柬?
  ④组成我们这个世界的所有的基本粒子以及自然界中四种基本力中的三种都被纳人了粒子物理学的“标准模型”,但“标准模型”无法回答物质的质量是从郦里采的。而且,奇怪的是,粒子与粒子之间的质量差别还非常巨大,有的粒子很重,而光子却没有质量。
  ⑤英国物理学家希格斯在南部阳一郎之后提出了一种解释,现在被寄予厚望。我们先来打一个形象的比方:如果把一支铅笔笔尖朝下竖立在圆桌中心,那么,锯笔和圆桌沿铅笔的中轴在各个方向上都是对称的。但这样状态的铅笔是不稳定的,它一旦倒下,这种对称性就丧失了。不过,这样一来,这支铅笔的状态就稳定了——它没有办法再向哪里倒了,它已经达到了能量最低的状态。
  ⑥在宇宙诞生的时刻,希格斯提出的理论中的“希格斯场”是完美对称的(就像那支竖立的铅笔),所有的粒子都没有质量。但希格斯场是不稳定的,它在宇宙早期的时候失去能量了,这些能量被粒子们接收,哪种粒子接受到的能量多,哪种粒子就重一些。“希格斯场”理论预言了希格斯玻色子的存在,希格斯玻色子也正是不久前启动的大型强子对撞机(LHC)要寻找的目标之一。“标准模型”预言了62种基本粒子的存在,现在唯有希格斯玻色子尚未被发现,诺贝尔奖也许在不远的未来等待着希格斯。
  ⑦如果说南部阳一郎可能帮助解释了物质为何有质量的话,那么小林诚和益川敏英的工作则可能解释了我们为什么至今还存在。观测表明,我们这个宇宙是物质为主的,这就产生了一个问题:为什么宇宙中的反物质远少于物质?对于这个问题,目前还没有完整的答案,但对称性破缺是解决问题的关键之一。
  ⑧物理学理论显示,宇宙创生之时,应有等量的物质和反物质制造出来,二者相遇便会湮灭,钍为能量。但果真如此的话,我们所看到的星系、恒星,包括我们自身便都不会存在,我们的存在说明宇宙早期物质和反物质的对称被打破了。1973年,小林诚和益川敏英提出“小林——益川理论”.认为造成宇宙中粒子多于反粒子的原因是夸克的反应衰变速率不同。他们还预言了存在6种夸克。这些夸克在之后的二十多年里陆续被物理实验所证实。’
  ⑨现在,物理学家相信,宇宙每产生100亿个反物质粒子的同时,就有一个额外物质粒子的锚离,正是这样的偏离导致的对称性破缺才使得我们今天的宇宙得以存活,使我们得以存在。 (节选自2008年10月16日《南方周末》。作者:黄永明)
1.下面的物理现象,属于粒子物理学研究对象的一组是(     )
A.一片雪花具有对称的结构,从镜子里看和在镜子外看没有什么区别。
B.粒子和反粒子虽然带电情况相反,性质却相同。
C.播放一个小球在密闭的容器里弹来弹去的录像,从画面上无从判别是正着放还是倒着放。
D.一支铅笔笔尖朝下竖立在圆桌中心,则铅笔和圆桌沿铅笔的中轴在各个方向上都对称。
2.下面的说法,与原文文意不吻合的一项是(     )
A.华人科学家李政道和杨振宁发现了镜像对称在弱相互作用中的破缺,而南部阳二郎据此捐出了“亚原子物理中的对称性自发破缺机制”。
B.“铅笔实验”表明:对称状态往往是不稳定的状态;丧失对称性,同时降低能量,才能获得稳定。
C.英国物理学家希格斯认为,粒子与粒子之间的质量差异源于它们宇宙早期接受能量的多少。
D.“小林一—益川理论”解释了宇宙中粒子多于反粒子的原因,他们二人预言的6种夸克,也陆续被物理实验证实其存在的真实性。
3.根据文意,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物理学家们多次因为在破缺领域的研究成果而获得诺贝尔奖,这表明在粒子物理学的“三个对称”领域,极有可能都存在对称破缺现象。
B.大型强子对撞机(IMC)如果能寻找到希格斯玻色子,希格斯就很有可能获得诺贝尔奖。这表明物理学家们的预言非常需要获得物理实验的证明。
C.“对称性破缺”是粒子物理学非常重要的研究课题,一旦解开了它的奥秘,我们就能完整地回答为什么宇宙中反物质远远少于物质的问题。
D.如果宇宙中产生的粒子具有严格对称的性质而不存在破缺,我们今天的世界就将不复存在;因此,我们这个宇宙的存在其实十分偶然和幸运。
题型:模拟题难度:|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问题。梅朵是藏语鲜花的意思
肖黛
  (1)二十多年来,“梅朵”这个极为好听的名字,始终像一串窈窕的风铃,时常在我的耳旁摇曳出玲珑之声。有时,它就是一首歌,唱着一种弥漫在过去的记忆,孤独地响起在某个早晨或某个夜晚。
  (2)我见到藏族女孩儿梅朵时,她已经昏迷不醒。
  (3)久久的昏迷,使她的平静变成了一种安宁,也使她美得像正固守着一个梦境的小女神。她以太挺拔的鼻梁,把自己的脸庞衬托得有些消瘦。那密而长长的睫毛,阔而薄薄的嘴唇,也都是雕琢过了的精细。她有数不清的发辩,像被刺绣在洁白的枕头上一般的好看。尽管死亡已经逼迫着她,但她的肌肤依旧散发着棕红色的亮光,仿佛有谁替她涂抹了浓烈的油彩,生动如卧身于一幅永远的油画中间。那种美,全然透射着青春的光芒,只能解释为她爱着和被爱着的效果。
  (4)可至多也不过十五六岁的小梅朵再也没有睁开眼睛,她像披着露水的花蕊,渐渐死去了——是一场车祸致使她严重脑损伤。那是初春时节,一辆裁着四十多个藏族同胞的大车,惨烈地翻在青海西部的茶卡地段路边。多数人不同程度地受了伤,也有当场就死了的。梅朵是罹难者中最小的一个,也是倒向死神之怀的最后一个人。
  (5)而我,仅仅是路过了梅朵的病床,无意间瞥了一眼这个垂危的女孩,仅仅听见别人在唤她的名字而已。
  (6)那天,那些与小梅朵同车的幸存者们,在她从抢救到死亡的整个过程中,都不曾嚎啕,不曾泛滥泪水。不管谁,只能在他们的容颜里遇到深刻而固执的沉默。那沉默犹如暴风雨就要来临前的空廓,压得人喘不上气来。
  (7)我看见他们中有一个年事稍长者,把渐渐死去的梅朵,贴在自己的胸膛上。他是强壮的,是一个项天立地的汉子的模样,但他那般小心翼翼之状,让我觉得,完全是唯恐惊醒了这个美少女的梦境。
  (8)一天,我向一位藏族文友讨教,问“梅朵”在藏语中的本义。他告诉我,是鲜花。我的心忽地紧了一下:是鲜花,就有凋零的时候啊。
  (9)后来,我听说那次驾车的,是一个汉族小伙子,他是应该对车祸负全部责任的人。又听说,那次车祸的全部幸存者,多次带了茯茶等礼物,齐刷刷地去央求交通监管部门对那个汉族小伙子放弃处罚。他们虽然没有把藏传佛教中的轮回之说摆到桌面上,但他们说,谁也不会故意把车开翻了。他们还说,死者已死,伤者都得了救治,处罚已经没有实际意义。
  (10)我曾经私下里窃笑他们,窃笑他们向法律提出的要求竞如此荒唐,哪有阎了祸却不受惩罚的道理呐。坦率地说,当时免不了还有一丝叹息:他们可真没有文化呀。
  (11)但是,随后的二十年里,我却感到自己在大文化层面上的识见浅溥
  (12)这二十年,我的生活中一直有藏族同胞,一直有藏传佛教的信仰者。藏族文化的优秀特征,好比是这一脉高原厚土里缓缓生长出来的褐草红树,无处不在。又好比是高山之巅披挂的晶莹冰雪,长年不化。那种漫长的,悠远的,极富诗意的人文精神,浓淡错叠地汇集和弥漫在我所呼吸的空气里
  (13)现在想来,梅朵在临死前平静安宁如画一般的美丽,也应该是因为她早已经感知,此生彼死,一律都是最平常、也最尊贵的时刻。
  (14)关于这一点,很容易就可以在藏族谚语中得到印证:明天或来世,是何者先到,我们不知晓。
  (15)每一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生活形态、历史传统和文化精髓,就像梅朵们,无论椎心刺骨的贫寒,无论天降灭顶之灾,无论痛苦弥漫还是希望飘渺,他们都固守着冷静的人生姿态,从不艾怨天地,从不责怪命运。这到底是缘于梅朵们对生命的脆弱性有着与生俱来的理解。梅朵们既能毫无遮拦地放牧于大草原,亦能够庄严神圣地叩首于经堂前。
  (16)时又至了初舂,鲜花又将绽开,我的耳旁又响起了清脆的风铃声和清凌凌的美乐声……梅朵呵梅朵,你知道么,你美丽的死亡,曾经将我的心灵震撼,将我的思索引向坦途。
1.(1)作者为什么说“梅朵”是“极为好听的名字”?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章的第三段用细致的工笔描绘了梅朵死前的容貌,这段描写有哪些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请用简明精练的语言,概括本文的主题。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请简要说明下面的语句在文中的含义。
(1)随后的二十年里,我却痛感到自己在大文化层面上的识见浅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那种漫长的,悠远的,极富诗意的人文精神,浓淡错叠地汇集和弥漫在我所呼吸的空气里。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下面对文章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
A.在文章的开头,作者说,关于梅朵的歌,总是“孤独地响起”,这说明他对藏族女孩梅朵的深情并不被人们所理解,所以作者觉得孤独。
B.与小梅朵同车的幸存者们直至小梅朵死去也不曾泪水纵横,嚎啕大哭,这体现出他们内心深处的悲痛和愤懑。
C.“此生彼死,一律都是最平常、也最尊贵的时刻”。这是一种非常豁达,然而又对生者和死者都充满尊重的生死观。
D.文中所说的“生命的脆弱性”,是指人类的生命路途充满磨难,个体生命也可能因种种原因而夭折,这与西方“人是会思考的芦苇”的说法是相互吻合的。
E.这篇以少数民族生活为题材的散文风格清新健朗,感情既沉重而又昂扬,充满诗意与哲理的色彩,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题型:模拟题难度:|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先后出现了几种颇有影响的科学传播模型。其中以杜兰特的缺失模型、民主模型和温尼的内省模型为代表。缺失模型的主要观点是:科学知识是绝对正确的,然而公众缺少科学知识,故需要提他们对科学知识的理解,而学术界批评者认为,它。把科学与公众的基本问题看作是公众的无知或公众对科学事实和理论的不理解,这种看法是有问题的”。杜兰特后来也意识到了这一点。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他的民主模型,其主要观点是:科学决策也离不开公众的参与,即使公众没有机会充分接触科研领域的科学,也并不影响他们参加对科学问题的讨论;而且实际上公众对社会生活领域中的科学更具有发言权。正是基于“共领域中的科学”这一前提,民主模型强调公众参与科学的必要性,强调科学家应与公众平等对话,以提科学传播的有效性。温尼则进一步注意到,科学只有把自己置于具体的语境中,并结合地方性的公众知识,才能获得公众的足够信任,遗憾的是,大多数科学家并没有很好地意识到这一点,换言之,他们尚不具备内省能力。而公众却由于他们所处地位的特殊性而具备了相应的内省能力。温尼认为,公众的内省能力使其一方面对科学知识表示沉默;另一方面不再对科学知识保持度的信任。这意味着科学家再也不能采取一种自上而下的单向方式向公众传播科学知识了。科学家在处理具体的科学问题时,应与公众进行更多的沟通。总之,传统的科学传播模型倾向于认为,“科学理论产生于实验室,并且首先通过会议和各种非正式印刷品进行传播,最后形成正式出版物,这才成了我们通常所说的‘科学’”但就危机事件中的科学传播而言,情况显然并非如此简单。在危机事件中的科学传播模型里,一方面,科学知识由科学家通过大众传媒传播给公众:另一方面,外行知识也同时通过大众传媒和人际传播途径。由外行专家传播给公众。科学传播的过程,则因此而成为了两种知识通过彼此竞争、相互融合,向公众传播的过程。公众最终获得的知识既有科学知识,也有外行知识。不仅如此,公众并不会因为知识的来源是否权威而厚此薄彼。相反,这两种知识是否同公众的经验和常识等辅助知识相冲突,才是决定公众究竟信任哪种知识的最重要因素。例如,“‘SARS’的源头为野生动物”一说是来自科学家的科学知识。“食醋熏蒸可防治非典”和“烟熏艾草可防治非典”则是来自外行专家的外行知识。有趣的是,这两种说法都在不同程度上获得了部分公众的信任。事实上,即使是两种防治的说法还有不小的区别,前者是始终未经验证的外行知识,而后者则是在后来经过了验证的外行知识。换言之,科学知识与外行知识间并非泾渭分明,一些外行知识同样可能会由于经过了反复地验证而最终成为人们通常所理解的科学知识。对于危机事件中的科学传播而言,我们必须重新思考通常并不被科学家与大众传媒所重视的外行知识在科学传播中的重要作用。
1.下列对几种“科学传播模型”的表述与原文不符合的一项是(     )
A.杜兰特的缺失模型是建立在认为公众对科学的无知基础上的,因而学术界批评者认为这种看法是有问题的。
B.杜兰特的民主模型是在修正其缺失模型的基础上提出来的,其核心是科学家应与公众平等对话。
C.温尼的内省模型认为。大多数科学家并没有意识到公众的内省能力在科学传播中同样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D.危机事件中的科学传播模型里,科学知识和外行知识是通过彼此竞争,相互融合,向社会公众进行传播的。
2.下列不属于“提科学传播的有效性”因素的一项是(     )
A.科学家要提公众对科学知识的理解,引导他们参与科学。
B.科学应结合地方性的公共知识,并能获得公众的足够信任。
C.科学家能主动地和公众进行沟通,公众对科学也有发言权。
D.科学知识应更多地与公众的经验和常识等辅助知识造成冲突。
3.下列有关“外行知识”的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外行知识是否受信任,取决于同公众的经验和常识相融洽的程度。
B.外行知识在危机事件的科学传播中和科学知识起的作用是同等的。
C.外行知识通过大众传媒和人际传播。由外行专家传播给公众。
D.外行知识经过反复地验证有可能成为所谓的科学知识。
4.请简要概括危机事件中应采用的正确的科学传播方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模拟题难度:| 查看答案
最新试题
热门考点

超级试练试题库

© 2017-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