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问题。城市里的树王亚田 树是城市的客人,树要在客人家里度过一生。 树的故乡在山林和旷野,那里有鸟语花香,有潺潺溪水,有它们相濡以沫的兄弟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来源:广西自治区模拟题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问题。 |
城市里的树 王亚田 |
树是城市的客人,树要在客人家里度过一生。 树的故乡在山林和旷野,那里有鸟语花香,有潺潺溪水,有它们相濡以沫的兄弟姐妹。如果它们的数量足够多,就构成了森林。自从有了城市,树的家族中一部分成员就背井离乡,来到城市的大街小巷。树一到城市,面临的是另一种森林--由高楼大厦构成的丛林。这里没有鸟语花香,只有车水马龙;没有潺潺溪水,只有钢筋水泥。从此,树看不见了土地。 人把自己弄得彻底与大地隔绝,而树永远需要脚踏实地。但是在城市水泥、柏油、砖块把土地覆盖.像古代犯人脖子上的枷板,把树干和树根隔开。水、泥,这是多么柔软的两个字眼,但组合成一个词时,就成为最坚硬的一种东西。城市的路面是不吸水的,每到下大点的雨,雨水便会沿路面滚滚而下,流进下水道,而不是树根,我就想树渴了怎么办?它会不会渴死呢,因为有了坚固的路面。城市的树也就不会“落叶归根”,树把叶子生出来,但叶子却找不到根,它们随风而飘,就像丢失的找不到父母的孩子。 人们不会给一棵树起一个名字,树总是以类的名义而存在,比如梧桐、白杨、松柏,其实每棵树也像每个人一样是不同的。城市的树不能像山林里的树那样自由生长,经常会被修剪,砍去旁逸斜出的枝条.这种修剪不是为了让树成材,而是嫌那些多余的枝条碍事。但修剪是人的事,而长成什么样子是树的事,现在的树与一千年前的树没有什么区别,但现在的人与一千年前的人已大不一样,绝大多数人都在按照别人的意志生活。 城市的树身上,经常贴满了办证电话、招聘启事、治病广告。每天上班路上,就可以看到一排梧桐树,每棵树上都密密麻麻地写上了各种电话号码,有的树干上电话能达到一二十个。树不但承受着污染,有时还得承受疼痛。经常会看到有的树上都钉进了钉子,上面挂着拖把,应该是路旁的几家小店***。他们把自家店面拖得干干净净,却把拖把挂在了树上。在我上班路上有一家花店就是如此***,看着那些美丽的鲜花,突然觉得美和丑,距离竟是如此的近。 城市的道路不断在拓宽,而每次拓宽道路对树来说都可能是一次灾难,因为道路拓宽后原来在路边的树就处于了路蹭,这些树要么被砍伐,要么被重新移到新道路的边上,反正树永远只能靠边站。但是人挪活,树挪死。树被移动后,等于经历了一场浩劫,它枝头上原先的枝条要被全部砍掉,这就像一个得了重病的人做化疗、放疗后会失去一头的秀发。记得电视上介绍过山西的一个小城,一条主干道的中央长着一棵粗壮的古树,人流车流都绕着这棵树走。这是我见过的(而且是在电视上)唯一一棵长在路中间的树。我在想,这座城市当年修这条路时,可能有关部门对这棵树的去留进行过激烈的争论,最终他们决定留下这棵树,因为这棵树的年龄比这座城市里所有的人、建筑都要老。一瞬间我竟然有一种感动,觉得这个城市的人真伟大。 树在城市,一生过得伤痕累累。有一次在一个省会城市,我看见一棵合抱粗的梧桐树,被一辆满载货物的卡车拦腰撞断。从卡车头部凹进去的深度,能想象到当时的速度和冲击力。生活中,我常常发现一些善良、正直的人受到伤害,很长时间我想不通这是为什么。看见这棵被撞断的树后,我想通了,善良而正直的人与善良而正直的树有同样的遭遇,因为善良,他们都手无寸铁,虽然他们不会伤害别人,但别人却有可能欺负他们,而且由于善良者不善反击,那些欺负他们的人更可能有恃无恐,恶人反倒无人敢惹。因为正直,他们都不会弯曲和躲闪。伤害来临,会受伤更重。 我每天都会看见树,看见树的时候常常眼睛发潮,总是充满伤感。城市里的树就像进城的农民工,无依无靠。它们受尽委屈,却毫无怨言,受尽伤害,却充满宽容。树最终会原谅这一切,它必须在城里活下去。与世无争的树,笑看忙碌的人类,不知它们能看懂不?走在大街上,我看到所有的东西几乎都与钱有关,商店、饭店、银行、汽车、人流、叫卖声,只有树与利益无关。树只与阳光和土地发生联系。也许正因为树不产生效益,所以它们很多时候生活在人们的视线之外,人们漠视树,与漠视空气一样严重。其实树在城市完全是为人民服务的。树给人的很多,人给树的很少.但是似乎并没有多少人真正对树心存感激。如果城市没有树,只有柏油马路、钢筋水泥、高楼大厦,那么城市将会是多么地坚硬和干枯。正是树摇曳的身姿、葱笼的绿意.给了我们温柔、诗意、生动和美。 树一辈子站在一个地方,一动不动,不言不语,一世沉默。你如果与一棵树交上朋友,它会永远站在那里等你。 1.为什么说“树是城里的客人”,文章在一开始就点明“树是城市的客人”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结合上下文,解释下列句子的含义。 ①现在的树与一千年前的树没有什么区别,但现在的人与一千年前的人已大不一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这个城市的人真伟大。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作者说“我每天都会看见树,看见树的时候常常眼睛发潮,总是充满伤感”,原因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有人说,本文表面上是写城里的树,实质上却是写进城务工的农民。对此,你的看法如何?请阐述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答案
1.原因:①树在城里没有归属感。它离开了自己的故乡山林和旷野,得不到雨水的滋润,失去了泥土,失去了自由生长的权利。②树在城里饱受伤害,承受着污染和疼痛,永远只能靠边站。 作用:放在开头统摄全篇,点明了城市里的树的整体特点,总领后文对城里的树不幸遭遇的描写。 2.①虽然城里的树不能像山里的树那样自由生长,但树永远不会按照人的意志去生长,而现在的绝大多数人为了生存,都在按照别人的意志生活。②这个城市的人懂得善待和尊重树。 3.①看到树就想到树在城市里一生过得伤痕累累;②想到如同树一般善良而正直的人的不幸遭遇;③想到那些恰似城市里的树一样进城的农民工,他们受尽委屈,却毫无怨言;受尽伤害,却充满宽容。 4.①通过写树在城市的不幸遭遇,抒发了作者对进城务工的农民工的深切同情之情。②通过写树永远不会按照别人的意志去生活、去改变,赞美那种脚踏实地、坚守节操的精神和善良、正直的品质。(言之有理即可) |
举一反三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
徽州文化的商业精神 |
中国传统文化精神是农耕文明、伦理道德与宗族体制的结合体,它从本质上是排斥商业精神的。统治者历来奉行重农抑商政策,并以政治力量人为地划分“士农工商”等级,浸透了“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的价值取向。然而在徽州文化长河中,我们却分明辨析出了宗族伦理和商业精神并行不悖、儒官商三位一体的对立统一机制,体现了有别于传统观念的重要特征。 徽州传统宗族制度与伦理道德精神堪称正宗中华文化的代表。然而正是在传统伦理宗族文化最浓厚、最稳重严格的地方却孕育出了中国古代最大的商业资本集团。传统社会中一直被视为末业的商业经营在徽州却获得很高的评价,成为荣誉地位和影响力的源泉。徽州人提倡营利,他们对商业和资本的追求是执着的,“徽之俗,一贾不利再贾,再贾不利三贾,三贾不利尤未厌焉。”这些宗族社会中的徽州商人深深影响了徽州人乃至整个东南文化的社会风习、价值体系和行为模式。 对这一矛盾现象如何诠释或许能使我们对徽州文化乃至整个传统文化有一番新的理解。 徽州商业文化发达,却并非缘于临海擅舟揖之利,而在于徽人不断用新安文化调适传统文化精神与现实之间以及纲常伦理与逐利之间的矛盾。他们对儒家传统文化与商业发展的关系有着全新的认识,在程朱理学纲常伦理的宗族理念中融入阳明新学的重商思想,创造出以血缘为核心、以地缘认同为外延的宗族商业网:“以儒术饰贾事”,用礼义、诚信等信条协调商业活动中的人际关系。因而,明清时期的徽商获得了“廉贾”、“儒贾”之美誉,不仅能“审积著,察低昂”,在商业活动中立于不败之地,而且“扫尽市井俗态,虽不服儒服、冠儒冠,翩翩有士君子之风焉”。徽州文化内核并非是单一的商业文化,其文化特质是多元的。在“服贾”的同时亦不“业儒”,特别是一些因商致富的大家族,更不惜重金从事宗族文化建设,以科举仕进为荣;鼓励子弟精习书画篆刻,许多名族保持着雕刻、版画等技艺世代相传的家学传统。这种商业文化与儒家文化及宗族制度的合流以及儒官商三位一体的价值观念,使得徽州文化多元发展,并且在商业资本领域和宦海仕途皆取得累累硕果。 徽商的巨大成功与徽州人的精神风格是分不开的。他们不辞劳苦,打破传统安土重迁观念,经常“无远弗届”,“走死地如骛”,乃至“数年不归”,“其货无所不居,其地无所不至,其时无所不骛,其算无所不精,其利无所不专,其权无所不握”。正是这种奋发坚忍的开创精神促进了徽州文化的全面繁荣。 尽管这一文化模式有其时代局限性,依附官本位的经商谋略及儒官商三位一体导向实为统治政策樊篱下迫于无奈的选择,难以突破传统社会结构尺范,但是值得注意的是,徽商毕竟没有放弃发展商业的冲动与最终追求,而且在一定程度上调适弥和了农耕宗族社会结构与商业精神的矛盾,更多发展了传统文化灵活、变通、发展的一面,并以实践活动作出了新的阐释与探索。 1.关于“徽州文化”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徽州文化区别于传统文化,其特征表现在宗族伦理和商业精神并行不悖、儒官商三位一体的对立统一机制。 B.徽州文化深受儒家文化的影响,孕育出了中国古代最大的商业资本集团,所以,堪称正宗中华文化的代表。 C.徽州商业文化发达,在于徽人能用新安文化调适传统文化精神与现实之间以及纲常伦理与逐利之间的矛盾。 D.徽州文化在宗族理念中融入了阳明新学的重商思想,创造出“血缘”与“地缘认同”相结合的宗族商业网。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中国传统文化精神是农耕文明、伦理道德与宗族体制的结合体,本质上排斥商业精神,但徽州文化作出了新的探索。 B.徽商的巨大成功与徽州人的精神风格是分不开的,徽州人奋发坚韧的开创精神促进了徽州文化的全面发展与繁荣。 C.因为对儒家传统文化与商业发展的关系有着全新的认识,徽州文化开始由原先的“服贾”,进而开始重视“业儒”。 D.明清时期的徽商“以儒术饰贾事”,用礼义、诚信等信条协调商业活动中的人际关系,被人们誉为“廉贾”、“儒贾”。 3.根据原文,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统治者历来奉行重农抑商政策,这从“士农工商”的排序中也可看出,这种等级的划分,完全是人为的。 B.徽州商人之所以能够在商业资本领域和宦海仕途皆获丰收,是基于价值观念的转变,这一转变使得徽州文化多元发展。 C.传统文化稳重严格,缺少变通,徽州文化在吸纳传统文化精神的基础上,为传统文化注入了灵活、变通、发展的因素。 D.徽州文化有一定的时代局限性,难以突破传统文化的束缚,但它对传统文明与商业精神的协调作出了积极的尝试。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 )~(4 )题。(选做题) |
鲨 迪诺·布扎蒂倪 |
史蒂凡诺·罗伊过12岁生日时,向拥有一艘神气帆船的船长父亲要求的礼物是带他出海。 “我长大以后,”他说,“要跟你一样邀游四海,指挥比你旗下还要威风的大船。”正好,那天父亲的船要出海,便将儿子带在身边。晴空万里,风平浪静。第一次乘船出海的史蒂凡诺兴奋地在甲板上走来走去,看那些复杂的船帆是如何操作的,满心向往。 他走到船尾,停了下来,好奇地目丁着离船两三百米、追着尾波、不时露出海面的一个东西看。帆船在煦煦和风吹拂下破浪飞驶,那个东西始终紧随在后。 父亲不见史蒂凡诺的踪影,就走出驾驶舱找他。“史蒂凡诺,你站在那里干吗?” 他站在船尾,正对着海浪发呆,“爸爸,你来看。” 父亲顺着儿子指的方向望去,什么也没看到。 “有一个黑黑的东西,偶尔会浮上来,”他说,“跟着我们。” “我虽然四十多岁了,”父亲说,“视力倒还不差,可是我什么都没看到啊。”在儿子的坚持下,他用望远镜再对着尾波定睛细瞧。史蒂凡诺看到父亲脸色发白。“怎么啦?爸爸,你脸色好难看哟。” “天啊,怎么会这样!”父亲大惊失色,“这下我真替你担心。你看到那个浮出海面跟着我们的,不是一个东西,是一条鲨。它是全世界水手闻之丧胆的鲨鱼,神秘、凶猛,比人类还要狡猾。没有人知道为什么,它会选择自己的目标,一旦选定,可以紧迫不舍长达数年,甚至一辈子,直到猎物到口为止。奇怪的是除了猎物本身和他的家人以外,其他人都看不到它。” “是个传说吧?” “不,虽然我从未亲眼目睹,可是听过所有对它的描述,我一眼就认出来了。野牛般的鼻子,不断张合的大嘴,和那可怕的利齿。没错,史蒂凡诺,恐怕那条鲨鱼已经选中了你,只要你在海上一天,它就不会放过你。你听好,现在我们马上调头上岸,不管什么理由,你再也不准出海。你要答应我。海上生活不适合你,儿子,你认了吧。陆地上一样可以闯出一番事业。” 说到做到,父亲立即下令返航入港,以身体突然不适为由让儿子下船,然后重新扬帆出发。 少年深受打击,直到风帆桅杆完全消失在地平线尽头,他仍呆立岸边。港口防波堤外的大海不见半点儿船影,可是史蒂凡诺定神一看,发现海面上隔一阵子就露出一尖黑影:浮浮沉沉,痴心等着他的,是“他的”鲨。 自此,大家千方百计浇熄少年对海的***。父亲将他送到数百公里外的内陆城市念书。不过,等到放暑假回家,他刚有空闲的第一件事,就是赶到防波堤底端去看。过了这么久,那条鲨想必已放弃守候。 但史蒂凡诺愣住了,心怦怦乱跳。距离防波堤两三百公里处的大海上,那邪恶的鲨缓缓浮沉,偶尔还从海面抬起脸望向陆地,仿佛想看看史蒂凡诺到底来了没有。于是,那日夜等候他的敌人成了史蒂凡诺挥之不去的魁影。即便身处遥远的城市,他也会在半夜惊醒。 史蒂凡诺继续认真念书,一出学校就在城里的商场找到一份待遇不错的好工作。但是那条鲨宛如致命又神秘的幻影,时时浮现脑海,而且日复一日,不但未见消散,反而更为鲜明。 于是,才22 岁的史蒂凡诺跟城里的朋友告别、辞去工作,回到老家继承父业。史蒂凡诺开始了他的海上生涯,考验自己的水手能耐、体力极限和无畏精神。每一次出航,不分昼夜,不管风平浪静或狂风暴雨,那条鲨永远跟在船尾,奋力划水。他知道那是他的诅咒,他的命,但或许正因为如此,他找不到离开的勇气。船上没有人发现鲨的存在,除了他。 人们告诉他鲨会记仇,它要是跟着他们这条船,表示他们其中有一个人死定了。可是史蒂凡诺不信邪。如影随形的威胁激怒了他,反而让他对海的狂热、他的意志力、面对艰难和危险的勇气大增。 他用父亲留下来的那笔财产跟人合资买了一艘货船,之后变成惟一***,并在几次航运皆顺利的情况下,买下了一座自己的船厂,继续拓展他的事业。只是成功、财富,都没办法让他抛开心里不曾稍歇的焦虑;但他也从来没有想过把船卖掉,重返陆地另闯天地。海洋、出航,是他不变的心意。 直到有一天,史蒂凡诺突然察觉自己老了,而且不快乐,因为他的一生都耗在大海中疯狂地奔波,以躲避他的死神。相较于安稳舒适的日子,地狱显然更具诱惑。 一天晚上,史蒂凡诺那雄伟的船在家乡港口停泊。他自觉死期已近,叫来一向信任的大副,要求他不可对自己将要采取的行动有任何异议。大副以信誉担保。 得到承诺,史蒂凡诺向错愕的大副诉说了鲨的故事,近五十年来一直在追逐自己。“它跟我走遍了全世界,”他说,“就是最真诚的朋友也做不到。现在我快要死了,它想必也一样,又老又累。我不能背弃它。” 说完,他向大副告别,放一艘小船下海,让人找了一副鱼枪给他,然后上了船。“现在换我去找它,”他说,”我不能让它失望。我会用我最后的力量,奋战到底。”他费力地划着桨,远离船边。副官和水手看着他消失在平静的海面上,为黑夜笼罩。天上有一弯月亮。 “怎么说?”史蒂凡诺问,鱼枪指着鲨鱼的鼻子。 “我跟你走遍全世界,不是像你以为的是为了吃你。只是因为海神要我把这个交给你。”鲨伸出舌头,将一粒闪闪发光的小球递给他。 史蒂凡诺看着手中的小球。那是一颗大小异乎平常的珍珠。他认出那是著名的海珍珠,谁拥有它,便拥有财富、权力、爱情与心灵的平静。大迟了。 “唉!”他悲伤地摇了摇头,”一步错,步步错。我折腾自己折腾了一辈子,还毁了你的一生。” “永别了,可怜人。”鲨说完,便沉入海底,不再出现。 两个月之后,在海浪的推拂下,一艘小船搁浅在陡峭的礁石上,被几个钓鱼人发现。在好奇心驱使下,他们靠近去看。船上,一具骷髅还保持着坐姿,细细的指骨间紧握着一粒小圆石。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A .史蒂凡诺·罗伊过12 岁生日时,向船长父亲要求带他出海。这为后文遇到“他的鲨鱼”埋下了伏笔。 B .父亲对史蒂凡诺,罗伊讲述鲨鱼传说的原因是他担心自己的孩子出海会遇到危险,故意吓唬他。 C .史蒂凡诺·罗伊离开城里,回到老家开始他的海上生涯是因为他不能适应城市喧嚣、紧张的生活节奏。 D .这篇小说中,父亲这一人物形象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他造成了史蒂凡诺·罗伊与鲨鱼的联系。 E .这篇小说讲述了海上发生的一起与鲨鱼有关的离奇事件,带有浓郁的象征主义色彩,文笔华丽、清新。 (2)史蒂凡诺·罗伊具有怎样的性格特征?请结合文章,分条概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鲨”这一形象在文中多次出现,试分析父亲及人们对“鲨”的描述,简析其产生的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鲨”的形象具有明显的象征意义,你认为“鲨”象征了什么?请结合全文并联系生活谈谈自己的看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
天下没有不散的赵本山 肖复兴 |
对于已经审美疲劳的春晚,已经无新闻可言。如今爆出的最大新闻,莫过于赵本山退出今年的春晚了。 对于赵本山此次离席,不同的人会有不同心情和看法,惋惜、扼腕、无所谓,觉得这样挺好,认为江郎才尽、廉颇老矣……客观地讲,长达20年的漫长时间里,赵本山不仅成为了春晚的一块醒目的招牌,而且成为了当下中国大众文化的一个标志性的符号,他在春晚的地位,在大众文化中的作用,将一种二人转民间艺术推向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任何人无可取代。毕竟他曾经带给我们那么多难得而由衷的欢笑,陪伴我们走到了自己鬓发如霜,排练要靠吸氧来维持的地步。赵本山不是铁打的金刚,也不是百变金刚,就像天下没有不散的宴席一样,天下也没有不散的赵本山。况且,赵本山曾经为我们奉献的是美味开心的宴席,而不是用地沟油炒菜糊弄我们的,我们不应该忘恩负义。 说到天下没有不散的宴席,天下没有不散的赵本山,也就是说,这样的一天总要到来的。这不仅是人生的客观规律,也是艺术的客观规律。作为大众文化,是大众在文化工业与日常生活的交界面上创造出来的。赵本山这样的小品形式,成为了春晚的拳头产品,也是缘于这样主客观的双向条件。就如同一个赵氏文本成为了春晚上不可取代的节目,来源于舞台和角色两方面的力量交会。如今,角色没有了,舞台空空荡荡了。为什么我们的大众文化的生产如此捉襟见肘,出现了这样尴尬的情况?为什么多年以来春晚一直在赵本山一棵老树上吊死,如同鞭打快牛一样,如同榨骨吸髓一样,非要把赵本山折磨得如此筋疲力尽,最后以这样有些无奈的方式黯然分手而体弱地退场? 这说明我们对于大众文化的认知有问题,既然大众文化是一种生产,在生产的预制和过程中,我们缺乏宏观的把握和微观的调控,以及大众文化有节奏的生产能力。其实,明眼人早在几年前就看出了问题的端倪,即便前两年赵本山和小沈阳在春晚上演出的颇受好评的小品《不差钱》,也已经看出是强弩之末,聪明的如宋丹丹和范伟早就金蝉脱壳,任凭天说海说也不再陪赵本山和春晚玩了。我们却还在可劲儿地使赵本山驾辕拉车。小车不倒只管推。 有人曾说赵本山明知如此为何不急流勇退,是因为他和他的本山传媒集团与电视有利益的互通有无的紧密关系,彼此借水行船。对于赵本山,商人的思维运用在演员的身上,这样做合二为一,一石两鸟,无可厚非,但对于电视却实在说明不大懂得现代的大众文化的生产模式与范式的成因,依照的还是计划经济时代的运作方式,和做大型晚会的习惯思维,起码是一种偷懒的缺乏眼光的方式,以致和赵本山有了这样长的蜜月期而未有什么进取和改观。其实,只要放开眼光,真正地做好大众文化的生产,在喜剧或小品的民间市场上大有可为,只要看看北京如今几乎遍地开花的相声舞台就可以看出,江湖上芳草芊芊,生命力极其旺盛而鲜活。只是需要发现和培育,需要时间和眼界,以及不是高高在上而是平等而开阔的心胸。 赵本山如今的病退春晚,不见得就是坏事,即便赵本山依然是我们的“旧爱”,大众和生产商却会不约而同并马不停蹄地寻找自己的“新欢”,就像俗语所说:缺了穿红的还有挂绿的,缺了梅兰芳还有马连良。这就是大众文化,道是无情却有情。它让我们有些伤感,却也有了新的期待。 (节选自2012年2月1日《广州日报》) 1.下列有关赵本山今年“病退春晚”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赵本山今年“病退春晚”并非坏事,虽然他的离席让我们有些伤感,但也给了大众和生产商去寻找自己“新欢”的机会。 B.赵本山捧着一颗诚心,曾给我们奉献了春晚美味大餐,虽然他已鬓发如霜,拖着疲乏的脚步突然离席,但我们也不能忘记这个“旧爱”。 C.虽然说赵本山退出今年春晚是人生和艺术的客观规律,但京剧缺了梅兰芳还有马连良,春晚缺了赵本山还有宋丹丹等人。 D.赵本山在精疲力竭的时候才退出了春晚,这足以说明我国的大众文化生产出现了诸多弊端,出现了捉襟见肘的尴尬局面。 2.下列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造成赵本山“小车不倒只管推”的悲剧原因,除了他自身原因外,还有其他原因,比如,我们缺乏对大众文化的宏观把握等。 B.赵本山在春晚中的地位和他在大众文化生产中的作用是无人可取代的,在众多的春晚议论中,人们把议论焦点聚集在退席的赵本山身上。 C.赵本山是春晚的看点和笑点,如今的春晚角色没有了,舞台空荡荡的,所以,今年的春晚出现了老演员唱老歌曲的现象。 D.赵本山不急流勇退的原因是他的本山传媒集团与电视有着紧密的利益关系,他想借助商人的思维,彼此借水行船,一石双鸟。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 A.小沈阳将不再陪赵本山玩春晚,赵本山只身一人玩到现在才退出春晚,可见,人们对春晚早已经产生了审美疲劳。 B.人们对赵本山今年退出春晚议论纷纷,这实属正常现象,但春晚20年一直在赵本山这棵树上吊死,也真让人有点遗憾。 C.央视春晚如同榨骨吸髓一样把赵本山折磨得如此筋疲力尽,使得赵本山最后以有些无奈的方式与春晚黯然分手。 D.赵本山的二人转小品是春晚的重头戏,但透过他与小沈阳合作的《不差钱》,也已经看出是强弩之末。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
在将军家门前 阎连科 |
新近,五连受命来接替一连盖一座办公大楼。照说,也没啥大不了的,就是给泥瓦师傅供砖、供灰的小工活儿。难道集团军的“猛虎连”还当不了“小工连”?当然能!问题是施工地点不是别处,而是在部队的首脑机关——军区大院。让连长感到头痛的不光是这军区大院,重要的是他们连的饭堂、宿舍和主要活动场所,都在一位将军家的大门口。“我的天,这上班、下班、吃饭、睡觉,都在将军眼皮子底下,除了搞好施工,连队的思想、作风、纪律、军容都马虎不得。”连长想,“堂堂大军区的中将呀,可不比军师级的少将、大校们,他点一下头意味着什么?摇一下头又意味着什么?” 乘船坐车,连日赶路。一到目的地,连长就提前半小时开饭,集合部队宣布:“一连施工任务完成得不错,为什么还被撤走了?就因为住在将军的门口嘛,我们要从中汲取教训啊!现在,我宣布有关作风纪律的15条新规定……”其实,也无非是注意礼节礼貌、军容风纪、不大声喧哗之类的条条款款。连长把规定宣读完毕,正要开饭时,突然觉得眼角被什么牵动了一下,回身一看:喔!是将军从小车里出来了。苍苍的白发,从将军帽下垂出来,两颗金星在他肩上灼灼闪光……连长身子微微一震,立刻清了一下嗓子喊:“立正——” ③战士们被这冷不丁一声口令弄呆了,瞬间,一个个便像木桩一样钉在了原地。通信员的筷子吓得掉在了地上,也不敢弯腰去捡。这当儿,连长左转45度,跑步向将军报告:“报告首长——陆军第××集团军×师××团二营五连奉命在此施工,参加人员112名,其中干部8名、战士104名。现在,连队正准备开饭。报告人:连长张大山。请指示!” 将军若有所思地看了一眼部队,还了一个礼说:“开饭吧,12点10分了。” 时光像小渠流水似的,晃晃悠悠一日一日过去了。将军每天出门上班,就会看到五连队列整齐地从他身旁走过,脚步声刷刷刷整齐一致,连长总要给他敬个标准礼。而每当将军下班回来,就会看到五连正围着露天的水泥饭桌,无言无语地吃饭。直到夏天来临,烈日当空悬着,大地上散发着蒸腾的热气,地上放块肥皂,即刻也会烤化了。五连依旧是在烈日下军容严整地吃饭,安安静静地洗碗,没有一个人大声说笑…… 有一天,指导员突然问:“连长,将军去哪儿开会了,怎么半个月不见啦?” 连长一怔,是有二十来天没在门口见过将军了,但他还是正经八百地说:“将军在家也好,不在家也好,我们都要注意,万一……” 说是这样说,将军终归不在家,连他家的公务员、警卫员、驾驶员、家属老小们,似乎也很少碰到了。天气这么热,施工那么累,吃饭、走路时,谁解开扣子,脱掉军装,大声说笑,连长再也没像先前那样盯得紧了。 一个月后,全连吃饭也不在太阳下围那烫手的水泥饭桌们了。他们都一手端饭,一手端莱,三三两两地,围聚在伙房周围或将军家门口的大树下,边吃饭,边说笑。更有甚者,还敢穿个背心在门口打打闹闹…… 将军不在家嘛! 三个月后,天凉快了。连长在工地上偶然碰见了将军家的公务员,问:“将军去哪儿开会了?一去就是几个月?” 公务员犹豫了一下说:“将军没去开会,这些日子他上下班都绕道儿从后边小门走的。”(选自《名家微型小说选读》) 1.请从将军的外貌和言行两个方面简要分析将军的形象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请就本文第五段中的环境描写作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有人认为,将军故意走后门避开五连这个情节很精彩,出人意料而又合乎情理,这是因为作品在前面做了很好的铺垫。”前面为这个这个情节的出现做了哪些铺垫?请做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一连施工任务完成得不错,为什么还被撤走了?就因为住在将军的门口嘛,我们要从中汲取教训啊!”你觉得张连长这话说得对不对?请结合文章内容,谈谈你的看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
“厚德载物”的当下价值 |
“厚德栽物”作为中华美德的一种概括,历来是仁人志士崇尚的最高道德境界。道德状况是社会进步与否的重要标志,影响着一个国家、 民族的长治久安。没有道德,哪来和谐?儒家“厚德载物”思想的当下价值毋庸置疑。 “厚德载物”,出自《周易?坤卦》“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通俗地说,厚德载物,就是地的本性是顺天而动的,人应效法地,以厚德宽容待人。所谓“厚德”即“大德”、“高德”,即最高尚的道德。所谓“载物”之“物”,不仅专指万物,而且首先指一切人。“厚德载 物”,即以深厚的德泽育人利物。厚德载物强调容人、容物。做人要有深厚的道德修养,要胸怀宽广,气度宏大,既客人之短,恕人之过,更要宽厚待人。 “厚德载物”有利于培养现代道德人格,保证人生价值的实现。儒家追求“厚德”的君子人格,儒家君子人格所具备的道德品质为现代理想人格提供了理论模式。现代理想人格依然寄托着人们的期待和追求,它要求人们具有广博的爱心,有道义感,有道德操守,要正确处理义利关 系,要有承担责任与苦难的勇气,等等。现代社会的发展越来越表明,一个人事业的成功与否,不仅取决于智力因素,而 且还取决于非智力因素,特别是人的道德品行。凡是有作为、成大器者,无不具有高度的责任感、进取心、自信心等品质。 “厚德载物”督促人们追求高尚的精神生活,促进个人幸福。儒家强调人与动物的根本不同在于人追求精神生活,道德理性重视人的现实生活的精神维度,主张向内寻求生命的根据和快乐的泉源。儒家许多富有生命力的传统道德,如正义、诚实、信任、宽厚等等,已构成人们恒久的道德情怀,使人有尊严地生活。现实社会中,物质生活提高后,人的幸福感并不一定增加,人们领悟到生活不只是为满足物质享乐而忙碌,还应有精神追求的乐趣。“厚德载物”思想能够培养人们的仁爱之心,使人克制人欲、减轻自私自利之心,爱他人、爱社会、爱人类、爱万物。道德高尚、胸怀博大的人才能得到最快的发展和感受人生的幸福。 “厚德载物”的人文特质有利于构建和谐社会。“厚德载物”作为一种博大的精神素养,它是播种和谐的种子。“厚德”强调个人内在道德修养,对构建和谐社会有其独特的意义。在竞争日趋激烈的社会现实中,如果我们注重自我修养,在人际互动中约束个人行为,减少人际摩擦,化解人际中的紧张与冲突,自然有利于形成稳定和谐的社会环境。在当今多元化、多样性的社会中,“求同存异、包客共济”,对于调节各种关系和矛盾,使社会和谐稳定发展至关重要。商品经济的发展强化了人们的竞争意识,但这并不排除道德领域中的宽容、宽厚。儒家“厚德载物”思想,对于培养现代公民的良好品行,树立良好的社会道德风尚,构建和谐社会,仍然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选自《光明日报》2011年12月29日) 1.关于“厚德载物”,下列表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厚德载物”作为最高道德境界,对我们国家和民族的长治久安有着深远的影响。 B.“厚德载物”,是说人是顺天而动的,应效法大地,用“大德”、“高德”宽容待人。 C.“厚德载物”,就是以深厚的德泽育人利物,不仅德泽万物,而且首先要德泽一切人。 D.“厚德载物”,强调容人、容物,做人既要容人之短,恕人之过,更要宽厚待人。 2.关于“厚德载物的当下价值”的理解,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厚德载物”为现代理想人格提供了理论模式,有利于现代道德人格的培养和人生价值的实现。 B.“厚德载物”作为一个人事业成功与否的智力因素方面的重要内容,要求现代人具有广博的爱心,有道义感,有道德操守等。 C.“厚德载物”能培养现代人的仁爱之心,促使他们追求高尚的精神生活,使他们道德高尚、胸怀博大,得到发展和感受人生的幸福。 D.“厚德载物”有利于引导现代人加强自我修养,规范个人行为,对构建和谐社会有其独特的意义。 3.下列表述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 A.“厚德载物”中的“物”,应该包括“人”和“物”两方面的内容,而且应该首先包括社会的“人”。 B.凡是有作为、成大器者,必定是道德品行高尚的人,因为人的道德品行决定了一个人的发展高度。 C.儒家许多富有生命力的传统道德,构成了人们恒久的道德情怀,他们的精神境界是后人无法企及的。 D.在当今社会中,“求同存异、包容共济”,是调节各种关系和矛盾、强化人们竞争意识的重要因素。 |
最新试题
热门考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