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做题)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选择武献卫 海啸来得毫无征兆。 监狱长海尔默面对突如其来的灾难显得惊慌失措,他比谁都清楚马塔尔监狱总共关押了
题型:黑龙江省期末题难度:来源:
(选做题)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
选择 武献卫 |
海啸来得毫无征兆。 监狱长海尔默面对突如其来的灾难显得惊慌失措,他比谁都清楚马塔尔监狱总共关押了410名囚犯,其中还有85名死囚,而用不了多久整个监狱将被葬身海底。海尔默用颤抖的手抓起电话,他想向上级请示一下,可是电话线路早已被海啸冲毁。此刻马塔尔监狱的狱警们已经把监狱长的办公室围得水泄不通,他们每个人的脸上都写满了对死神的恐惧。 “我们已经没有时间转移犯人,如果再拖延的话连我们自己都将丧生,在撤离前我们不得不做出选择!”海尔默举起监狱囚室的钥匙下达了最后的命令,“司各特一号囚室,纽曼二号囚室,鲁米斯三号囚室,打开囚室大门让犯人暂时逃生去吧……”海尔默话音刚落,狱警们四散逃离,司各特和纽曼飞奔向囚室去执行监狱长的命令,惟独鲁米斯这个头发花白的老狱警还呆呆地站在监狱长办公室里。监狱长有些愤怒了:“疯了吗?还不走!难道要等海水淹没了你的脑袋才清醒吗?”“可是,可是还有四号囚室的门……”鲁米斯哆嗦着呼喊,声音很快被巨大的海浪冲击声淹没。海尔默变得声嘶力竭:“四号囚室关押的都是死囚,对他们来说死是早晚的事情,难道你想把他们放出去***人越货吗?”说完,海尔默激动地往门外跑。鲁米斯向前一步紧紧拽住他的衣服,狠狠地盯着他:“现在他们将必死无疑,难道死囚就不是生命吗?”海尔默完全被这位平日里沉默文雅的老头的话震惊了,他无奈地指指自己的办公室:“如果你不怕接受被审判的命运,钥匙就在我抽屉里!” 马塔尔监狱到处是夺路狂奔的犯人,四号囚室的大门已经被海水淹没,愤怒的死囚的吼声让人毛骨悚然。鲁米斯深深吸了一口气潜入水底,“哐当”一声,囚室的大门终于打开了,死囚们带着生的渴望,呼啸着从老狱警身旁游过。 海啸过后,当初被放走的犯人回来自首了,他们被重新关押在一至三号囚室,可怕的是四号囚室却空空如也。搜捕死囚的行动在全国范围内展开,鲁米斯带上沉重的镣铐被关押进四号囚室。“没有一个死囚会回来,你就等着接受审判吧!”监狱长海尔默“哐当”一声锁上了囚室的大门。 鲁米斯私自放走85名死囚,将在监狱广场执行绞刑的消息,被报纸、电视等新闻媒体纷纷报道。劫后余生的小城到处在谈论着鲁米斯的遭遇,人们纷纷为他抱不平,可是谁也阻拦不了死刑的到来。 行刑那天,监狱广场上阴霾密布,刑场下人头攒动,群情振奋。可怜的鲁米斯被套在绞刑架上,苍老的脸盘,花白的头发,显得那么凄楚。执行绞刑的时间到了,只要一声令下砍断绳索,鲁米斯就将结束他的生命。危急时刻,突然有人走向刑场,一个、两个、三个……“我们是来自首的死囚,请把鲁米斯放下来吧,放下这个高尚的人!” 刑场下的人们开始欢呼起来,海尔默登记死囚号码后,却发现少了两位犯人,如果85名死囚不能悉数自首,等待鲁米斯的将还是死亡,刑场上的死囚和刑场下的人们齐声高喊:“勇敢地站出来吧!为了洗清罪恶!”可是五分钟过去了,十分钟过去了,两位死囚依然没有出现。人们开始绝望,看来可怜的鲁米斯还是要为他的义举付出代价。 就在人群躁动不安,局面难以控制的时候,一辆警车呼啸而来。警长证实两名死囚已经在海啸中遇难,他们的尸体刚刚在一处僻静的海滩上找到。目光坚毅的鲁米斯终于被从绞刑架上放下来,人群里响起雷鸣般的掌声。83名死囚在牢警的押解下,义无反顾地走向四号囚室。 善良的鲁米斯给了死囚一次选择,他坚信信任是相互的,选择就此逃逸的人,打开的是地狱之门,选择回来也许就是打开了天堂之门……(选自2008年第8期《小说选刊》)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A.小说运用环境描写、人物的肖像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细节描写等多种描写手法,刻画了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 B.行刑前的环境描写和人物的外貌描写,刻画了主人公临死前的紧张和绝望心理。 C.小说故事情节悬念迭起,扣人心弦。 D.小说写主人公鲁米斯在海啸将夺去监狱85名死囚生命的时刻,选择放走死囚犯,用生命作赌注的冒险行为。 E.死囚犯在鲁米斯将被绞死的关键时刻一个个走向刑场,出来自首,证明了主人公“善良和信任是相互的”的信念的真理性。 (2)“目光坚毅的鲁米斯终于被从绞刑架上放下来,人群里响起雷鸣般的掌声。”鲁米斯差点被绞死,他为什么还“目光坚毅”?“雷鸣般的掌声”表达什么意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小说以“选择”为题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小说描写了鲁米斯和监狱长的“固执”,在“情与法”的冲突中,两个人的性格得到了充分地凸显。有人说鲁米斯放死刑犯是拿自己的生命冒险,不值得;有人说鲁米斯的做法是对的,值得赞扬;有人说监狱长冷酷无情,没有人性;有人说他依法办事,忠于职守。你的看法呢?请就你认同的一种观点加以探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答案
(1)AC (2)第一问:①他坚信在海啸危及生命的关键时刻放走死刑犯的做法是正确的,即使死也不后悔;②他坚信“信任是互相的”,不论什么人,当你把真正的信任给了他,他也会用同样的方式回报你。 第二问:①为一个善良而高尚的人终于被救而高兴;②为主人公人性的义举和不悔的表现而喝彩;③为“85”个死囚回报“信任”的“义举”而感动。 (3)①贯穿小说的线索②塑造人物形象,刻画人物性格③突出主要情节,揭示小说主题。 (4)参考答案:探究题应引导学生根据文本所倾向的主体方向去探究。 例如:鲁米斯的做法值得赞扬 1、给死囚生的选择机会。 2、他坚信信任是相互的。 3、死囚最终的归回。其实爱能唤醒爱,信任能唤回信任、良知、责任。社会中不可能没有犯错的人,也不可能把犯错的人赶尽***绝,“戴罪立功、浪子回头金不换”说的就是给犯错的人一个机会,用爱心去浇注,在这种大爱中,必然能感动世人、促进社会整体的反思、进步、和谐和发展。所以鲁米斯赢得了人们的赞扬,也换回了死囚们的感恩回归。(若能在此基础上再结合对社会现实深入展开自己的看法更好) |
举一反三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
心中的芦苇 张弛 |
①记忆中,有一片茂密的芦苇。她像自由的精灵,在远离世俗的淡泊中,独守江畔一方瘠土,筛风弄月,潇洒倜傥。瘦瘦的筋骨把生命中的诗意一缕缕地挑亮,密密的芦花像一片片灿烂的微笑,将野地的清苦和宁静浓缩成亘古的沉默,醉倒了金风,醉倒了诗人。 ②芊芊芦苇,在滩涂上扎根,无拘无束;在纤桥旁摇曳,蓬蓬勃勃。从苍翠的湖绿,渐渐化做凝重的墨色,却依旧亭亭玉立,倩影婆娑。即使翻越季节的山峦,静候白露降临,那满目的芦花与天上的白云融为一体,绵延至月光不能触及的地方,也依旧洁白光泽,充满蓬松的张力,然后在冰冷的纯洁墨画上生命的句号。 ③这白发苍苍的芦苇,是樵子柴担上悠然飘起的一缕秋光,是村姑眉字间挥之不去的一抹苍凉的妩媚。像衣香鬓影的女子涉水而来,从古代,从《诗经》,“蒹葭苍苍,白露为霜”遂成千古绝唱。洄流中,弄蒿荡舟的少年水手,采兰撷芷、在水一方的窈窕淑女,映衬着茂密的芦苇,成了三千年文明古国最优美的诗行。 ④倘若寄身木筏,去溯芦苇之源,那么,你能听到许多滩边涯际拉纤的号子和寨头镇尾浪漫的故事。你也会发现,苍凉凄美的芦花那么轻易就能拨动深藏的沧桑和历史的痛苦。 ⑤易水之滨,高渐离击筑,悲凉的旋律中,荆轲告别燕太子丹,踏上刺秦的不归路,他身后的芦花,一定在萧萧寒风中轻飏。汩罗江边,披发行吟的遂臣屈原,掩涕叹息,仰天长问。佞臣专权,楚王昏庸。居庙堂,不能为民解难;谪乡野,不能替君分忧。生命的大寂寞郁结于心,奔突于胸,使诗人纵身大江,荡起的涟漪的芦苇悲鸣的泪滴,在湿湿的夜色中流淌。青青的生命的枝叶包裹起千千万万人民的崇敬和思念,投入历史的长河,成为端午节最深沉的纪念。 ⑥真正拥有芦苇,是在大学时代。我喜欢在学校后面的江边漫步——那里,茂密的芦苇像无边的绸带,向着远处缓缓铺开。流苏似的芦花,像云,阵阵清香在如纱似雾的月光中弥散。我一卷在握,于芦花下,和屈于同愤,跟太白同醉,与东坡同发少年狂。在绵绵秋雨和茸茸的芦花织成的透时心境中,我读懂了字里行间的辛酸、痛苦、浓醇、率直和苦涩。人世沧桑和历史悲剧熔钸的惨痛,犹如滴血的利刃,我们的前人把它揉碎了,咽下,宁可肝肠寸断,也要噙着泪带着微笑,轻轻地说,往事如烟啊! ⑦人是孱弱的,就像一要芦苇,但人又是坚强的,从柔弱中焕发出无穷韧性,那种连自己都有可能意识不到的坚韧,陪伴着我们一路向前。法国哲学家帕斯卡尔说:“思想形成人的伟大。人只不过是一根芦苇,是自然界最脆弱的东西,但它是一根能思想的芦苇。” ⑧这根能思想的芦苇,就是你,就是我…… 1.从全文看,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来写“心中的芦苇”的?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第①段中“瘦瘦筋骨把生命的诗意一缕缕地挑亮,密密的芦花像一片片灿烂的微笑,将野地的清苦和宁静浓缩成亘古的沉默,醉倒了金风,醉倒了诗人。”这句话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其作用是什么?请作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第⑤段中,作者说屈原“生命的大寂寞郁结于心,奔突于胸,使诗人纵身大江,荡起的涟漪是芦苇悲鸣的泪滴,在湿湿的夜色中流淌”,请简要说说你对“大寂寞”和“湿湿”的理解。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结合本文,说说”心中的芦苇“具有哪些丰富的意蕴。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阅读下文,完成问题。 |
一夜芳邻 王充间 |
①说来也是一桩人生幸事,我竟然有机会在一个半世纪之后与蜚声世界文坛的勃朗特三姊妹做了短暂的邻居。 ②来到哈沃斯已是暮色微茫了。我投宿的小客栈与教堂隔着一条小道,特辟的西窗斜对着三姊妹的故居(现为勃朗特纪念馆),抬起头来便能望见里面的灯光。实在难以想象,这样几间看不出什么特色的普通石屋,从中竟升起了卓绝千古的文学之星,竟孕育出那些恢宏、壮美的传世杰作!凡是读过《简·爱》、《呼啸山庄》和《阿格尼丝·格雷》的人,有谁不为三姊妹天马行空般的瑰奇诡异的想象力,为她们书中捍卫独立人格、表达强烈爱憎的蕴涵,美得苍凉、充满着诗情画意的文笔而倾倒呢? ③与她们同时代的英国著名的诗人马修·阿诺德写过一首题为《哈沃斯墓园》的诗,在深情悼惜勃朗特三姊妹超人的智慧、非凡的热情、强烈的情感之余,称许她们为拜伦之后无与伦比的天才。作为一个文学群落,“三姊妹现象”在世界文学史上是仅见的。难怪有人说,她们的出现是近代的一则神话。直到今天,西方还有人称她们为“文学的斯芬克斯”,一个难解的谜团。 ④天阴得更沉了,漫空飘洒起蒙蒙的雨雾,茫茫视域里一片潮天湿地。我简单地用过早餐。便急匆匆地一头钻进了向往已久的勃朗特纪念馆。这里资料比较丰富,实物也不少,几个展览柜中都珍藏着手迹、书稿,衣橱里存放着夏洛蒂穿戴过的衣服、鞋帽,厅堂里摆着艾米莉弥留之际躺过的沙发,还有安妮最珍爱的摇椅,各个居室的布置也都保持原貌。 ⑤从画像上看到,夏洛蒂一头短发,一双大而奇特的眼睛止水般的宁静,身材瘦小,举止稳重;艾米莉个头略高,一副神经质,不胜羞怯似的,显得落落寡合;她们的妹妹安妮长着一双略带紫罗兰色的眼睛,面孔富于表情,神态有些矜持。三姊妹的体质十分孱弱,患着同样的结核病。死神一直在这家庭里猖獗肆虐,七年间三姊妹先后弃世,分别得年三十九岁、三十岁和二十九岁。小妹妹死在几十英里外的一个市镇。骸骨没有运回;两个姐姐病逝之后,即被乡亲们安葬在本村的教堂里。 ⑥勃朗特一家基本上处于与世隔绝状态,一向清贫寒素,三姊妹童年是在寂寞凄苦中度过的,但精神世界并不空虚。父亲是一位牧师,性格有些乖戾,却酷爱文学,出版过诗集,早岁周游各地,带回来许多文学名著。母亲也是天资颖慧的,只是年纪很轻就去世了。三姊妹上过几年学校,由于秉性孤僻,与其他女孩子很少交往,更多时间是在家里自学,由父亲给她们讲课,或者跟随阅历丰富的女仆在荒原上闲步,听讲一些带有原始意味、充满离奇色彩的遗闻佚事……她们从老女仆那里了解到了社会上各色人等的生活方式和百式百样的人生厄运、家庭悲剧。 ⑦天气转晴,和煦的秋阳钻出了云层,枫香筛下来片片光影,教堂的七彩玻璃上映射着耀眼的光芒。“叮叮当当”,一阵钟声响起,不知不觉中已经到了上午十一点,时间过得真快呀!还有几十分钟就要登上返程的班车,告别芳邻,同三姊妹说声“再见”了。为了永不忘却的纪念,我请人拍摄了两张与故居的合影。回过头去,又凝神瞩望了好一会儿,想让这座不寻常的建筑牢牢嵌入我的记忆之窗。 1、根据第四、五段的内容,简要分析概括勃朗特三姊妹不同的性格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章开头说的“一桩人生幸事”是指什么事?为什么说这件事是一桩人生幸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第六段中,作者为什么要详写“三才女”的父亲、母亲和老女仆的有关事迹?根据文意简要回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下列对这篇散文的赏析,正确的两项是( ) A、“凡读过《简·爱》……而倾倒呢?”一句,运用反问的句式,有力地说明了广大读者都非常喜爱夏洛蒂的恢宏、壮美的传世杰作。 B、“她们的出现是近代的一则神话”一句运用比喻手法,既形象地赞扬了三姊妹的天才是超人的、无与伦比的,又准确地表明了“三姊妹现象”是非凡的、空前绝后的。 C、第四、第七段两段的景物描写,由“阴雨”到“转晴”,前后呼应,不仅映衬了作者的不同心情,而且推动了情节的发展。 D、第五段中,叙写了三姊妹一个共同的特点:体弱多病,寿命短暂。毫无疑问,这是一种无法弥补的损失,与许多高寿的文学家相比,他们的生命价值和生命质量就大大逊色了。 E、最后一段,作者“请人拍摄了两张与故居的合影”,其目的是为了留下永不忘却的纪念,抒发由衷的仰慕之情。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
中国文化——一种诗性的文化 |
诗歌在中华文化里成就较高,在整个中华文化大系统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西方文化以哲学为代表,而诗歌,便是中华文化最具代表性的一部分,如果说西方文化的深层结构在他们的哲学中,那么中华民族的最高智慧则在诗歌里。 说中国文化是“诗性文化”,因为“诗”在中国艺术中占有着特殊地位。从“诗经”到“楚辞”再到“乐府”,从“唐诗”到“宋词”再到“元曲”,再到现代的自由诗,形式虽然千变万化,但却始终占据着中国艺术的主导地位,并渗透到以后出现的其他艺术形式之中。无论何时,都讲究“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由于传统中,人们将“意境”作为一切艺术所追求的最高目的,而诗词更重意境,因而,从这一意义上,我们可以毫不夸大地说,传统的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 诗歌无处不在、无处不用,它的精神主宰着中国艺术的整体精神。凡有人烟处,皆有诗歌:喝酒、行酒令,说的是诗;奏乐、起舞处,唱的是诗;挥刀、舞剑时,吟的是诗。如果说,艺术的发展总是以“人生”做基础,总是激励人们思考生活、批判生活和指导生活的,那么诗歌便指导着我们中国人的生活。我们追求诗中的理想境界,感悟诗里的人生哲理,不论是低吟“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还是高歌“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我们从诗词中领悟生命、从诗词里关照人生。 从语言的角度来看,与西方语系相比,汉语的精炼美妙是不言而喻的。汉语在词汇上具有多义性、模糊性的特点,在语法上具有灵活性、随意性的特点,在语音上也会因声调不同而带来不同的色彩。更何况诗词讲究对仗、平仄、押韵等音乐性的特点,所以诗歌具有音韵美,和谐美。一个民族的语言,不仅是一种特殊的表述方式,而且是一种独特的思维、感受、乃至存在方式。诗词有利于形象性的表述和艺术性的展现,中国人自古就以一种诗性的思维和诗性的态度来对待世界。辜鸿铭说,“汉语是一种诗的语言,它具有诗意和韵味”。 古代中国,无论是自发的艺术创作,还是自觉的艺术理论,都没有将感性和理性割裂开来。这使中国文化长于实践理性而短于思辨理性,而西方文化偏向理性。例如,传统的火药不是依据化学方程式配制出来的,而活字印刷更不具备理论科学的特征。在雕塑、绘画、书法、小说,甚至园林艺术方面,与西方文化不同的是,中国人一开始就不以纯粹科学的手法来摹仿自然,不以纯粹客观的态度来再现生活;于是,无论是雕塑、绘画还是小说或书法,总有一种“气韵生动”的美学效果,都达到了一种“登山而情满于山,观海而意溢于海”的精神境界。而在戏曲文化和园林艺术上,总让人有一种“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感觉,实现了一种“神与物游”、“物我两忘”的审美理想,实为一种登峰造极的艺术形式。 中国没有“掷铁饼者”,没有《圣经》,没有《哈姆雷特》,没有凡尔赛宫……但中国有《诗经》,有《离***》,有《红楼梦》,有紫禁城,有苏州园林……我们只要将它们拿来比较一下,我们就会发现谁更讲究天地自然融为一体,谁更在乎天人合一,谁更懂得和谐美。中国古代的士大夫们可以不懂天文、历算知识,不懂科学哲学,但却必须用琴、棋、书、画来修养身心。这种特有的行为方式和休养方式,不正是“诗性文化”的显著标志吗? 1.下列各项对文意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 A.“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表现了中国的诗性文化之特征。 B.西方语系不具有汉语那种精炼美妙的特点,因而西方文化无法形成诗性的文化。 C.中国文化在雕塑和绘画方面,不是以纯粹科学的手法来摹仿自然,而是着重追求一种“气韵生动”的境界。 D.中国古代的士大夫们不懂天文、历算知识和科学哲学,却懂琴、棋、书、画。 E.汉语不仅是一种特殊的表述方式,而且是一种独特的思维、感受、乃至存在方式。 2.根据文意,下列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国艺术受诗歌的影响颇深,中国人连挥刀、舞剑时,吟的也是诗。 B.在古代中国,火药并不是依据化学方程式配制出来的,这反映了国人只崇尚感性而不重科学的特点。 C.中国艺术中没有“掷铁饼者”,中国艺术不以纯粹客观的态度来再现生活。 D.中国有紫禁城,中国建筑讲究天地自然融为一体,追求和谐的审美情趣。 3.作者认为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有哪些方面的不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请结合全文分条说明中国文化为什么是一种诗性文化。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
山月曾是旧时友 余世磊 |
①夜阑人静,万家灯火次第熄尽,一轮小城月,这才怯怯迈了步子,移向中天,照亮些残留的夜色、人迹。你看,那月亮是瘦弱、苍白、营养不良的。 ②我是弄不明白:不同地方的月亮,为什么差别那么大?故园的那轮山月,那么大,那么白,那么亮。故乡的山是朴实的,一座连着一座,既无入云之高,亦无斧削之奇。如果说,山月是山养的,那么,山月肯定最得山的喜爱,是山的心肝宝贝,把山水的精华都给了它,才养育出如此一轮山月。同样,山月也是爱着山的,年年岁岁,与山相倚相伴。而且,爱屋及乌,也爱着山里人、草木、山里的一切。 ③月照山中,山中还是山中,但被月光照亮,给人的感觉,总疑换了一个地方。好多人家,都不点灯,开了门窗,放进一片片月光,在月光里闲坐、喝茶。如果你再仔细地看,月照是别有用心的,该亮的亮,该暗的暗。那些贫穷的、不雅的东西,都被隐去,那些富有的、美好的东西,越发清晰了,还有那些牛栏、猪圈等,是有点肮脏,月照藏不住它们,就把它们弄得模模糊糊,让人看不清楚。最美,莫过于夏秋黄昏,下了一场暴雨,雨后云开,山月来照。有雾,东一团,西一团。山峰、河流、村子都在雾中,藏一半,露一半。一天疏星、数村灯火,远几点,近几点。让我忘情啊,不似人间似天堂。 ④是的,天路是清冷的、孤单的,山月并不愿去走,而更愿下到山中,呆在我们的村里不走。一群村童疯玩,和山月捉迷藏。山月躲了起来,有时在草垛后,有时在树林中,有时在屋顶上,有时在水井里,村童们怎能找到它呢?为头的那个小家伙,累了,靠着草垛坐下,偶尔一回头,那样一轮山月,突然出现,妈呀,吓了他一大跳,甚至让他生气了,不再和山月玩了,召拢了伙伴们,捉萤火虫去。好一群淘气的村童!山月一笑,赶紧升至村庄的半空,照亮他们跑着,追着,别摔了跤儿。 ⑤夜来无事,我爱到住在小学的张校长家坐坐,我爱到道班里的小汪那里聊天,偶尔,我还爱到李家屋的术坤家打牌。走夜路,有山月作伴,我就什么也不怕了。山月还要去送很多人。有人荷了锄头,去田里看水;有人背了竹篓,要出去钓鳝;还有人从外面归来,耽误了车船,深夜还没走到家里……这一个夜晚,山月要送多少人,或去,或归,哪一人能做得到呢?山月不来的夜晚,也好,我们安心呆在家中,做点自己的事情。不要问山月为何不来?山月肯定也有它的事情。山月会来,绝不会失约,我们又可邀了山月,去夜行、访友、观山中风景,这才让人更加珍惜,这才让人更加体会其中之美。 ⑥那山月光有一种极强的穿射力,能把人照透的。有时,我离开家,在那山月光里散步。走着,走着,我突然生出一种害怕,不敢在那山月光里久久逗留,更不敢去面对山月。因为我觉得,隐藏在我内心里,有着不少丑陋、邪恶的东西,譬如懒惰、抱怨、自私等等,会在这山月光里暴露无遗。但我还是战胜了自己,勇敢地站在那里,借着那山月光,正视起自己的内心,一一剔除那些丑陋、肮脏的东西。踏月归来,步履轻松,心情喜悦,我不能说我变得怎样,但比起以前的那个我,肯定多了一份纯洁、一份善良、一份高尚,我这才觉得自己配作山月的朋友。 ⑦在山中,除了那些人,那山月,还有那幽兰,那鸣虫,那白鹭,那绿蕉,那窗前一枝梅,那屋角一篷竹,那岭上几棵松……多少我旧时师友,真的是久违了!(选自2010年第10期《散文》,有删改) 1.文章以“山月曾是旧时友”为题,开头却从小城月写起,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在文章的③④⑤段中,作者是从哪些方面表现山月与山、山里人相依相伴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纵观全文,概括作者在本文中表达的思想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
川茶与成都茶馆 |
西方人喜欢饮咖啡,中国人则爱饮茶,男女老少都如此。中国素有茶之故乡的美称,而四川却是我国最早栽培茶树、焙制茶叶和饮茶的地区之一,四川茶文化历史悠久。 四川人好饮茶,茶馆遍布全川,各地自有特色。其中,特别是成都茶馆风情独具,饮誉海外。素有“四川茶馆甲天下,成都茶馆甲四川”的说法。成都乃至四川茶馆源于何时?现已无从考证。但成都茶馆历来十分兴旺。由于成都优越的自然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特别是都江堰的自流灌溉,自古以来农活就比其他地方少了很多,从而养育出成都人悠闲的品性,“坐茶馆”也就成了成都人的一种嗜好。 成都茶馆之所以引人注目,不在于它的茶艺而在于它的数量多、服务技巧娴熟、态度和气周到以及它所体现的社会功能。 成都茶馆不讲究茶艺,但却潇洒舒适。一般茶馆当街设桌,多为竹椅矮桌,明亮宽敞,干净简朴。茶具为三大件,即荼盖、茶碗和茶船。一般成都人喜欢茉莉花茶,只要没事,便去茶馆一坐,二邓腿一跷,盖碗茶一泡,便悠闲自得地品起茶来。茶馆还供应开水、热水、茶食。稍大的茶馆还设书场,可观赏川剧、清音、扬琴、竹琴及木偶戏等曲艺演出,如解放前的锦春茶社、协记茶社、新世界茶厅即如此。有名的大茶馆则用紫铜茶壶、锡杯托、景瓷盖碗,好么师(茶博士)样样皆精,如解放前的华华茶厅、濯江茶社,现在的杜甫草堂茶馆还保留着这种风情。成都茶馆讲究待客态度,行荼技巧。成都茶馆的一般行茶师傅都有一手绝活。 成都茶馆还具有“信息交流、会社联谊、民间法庭、民间文化活动及经济交易”等社会功能。成都茶馆的第一功能便是“摆龙门阵”“吹壳子”,不论老友新知,在茶馆里一坐就可侃上半天,大家互相交流各种新闻和信息,以获得精神上的满足。同时成都茶馆还是旧社会“袍哥[注]们”谈公事的地方,也是各行各业聚会的场所,具有“民间会社联谊站”的功能。成都茶馆还是民间肆里纠纷的“断案”场所,又具有民间法庭的作用。茶馆还是文人吟诗、作画、谈心、聚会甚至演出的场所。在成都,许多民间生意买卖也在茶馆里进行。许多社会交往、社会信息都在茶馆里交流,这里成了新闻的传播地。别看四川交通闭塞,信息不通,只要茶馆一坐,天下大事就了然于胸,坐茶馆也算是弥补信息闭塞的一种方式罢。在古代中国还有这种说法:“天下未乱蜀先乱,天下已治蜀后治。”其中,茶馆的功能恐怕不能忽略。由于得天独厚旱涝保收的地理条件,“天府之国”物产丰富,家给人足,身安逸乐。在茶馆里度过光阴,陶冶身心,交朋会友,纵论天下大事已经成了成都人乃至四川人的一种生活习惯。许多人无事,清早起来,往茶馆一坐,就是一天,这种“玩”法,普天下可能再也找不到几处。 [注]袍哥:解放前四川的一个封建会道门组织。 1.为什么“坐茶馆”会成为成都人的一种嗜好?_F面阐述不恰当的一项是( ) A.成都茶馆风情独具,饮誉海外;而且茶馆还具有多种功能,不论老友新知,在茶馆里一坐就可以侃上半天,交流新闻和信息,以获得精神上的满足。 B.成都优越的自然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特别是都江堰的自流灌溉,自古以来农活就少,从而养育出了成都人悠闲的品性。 C.四川自古号称“天府之国”,物产丰富,家给人足,自然身安逸乐,在茶馆品茶就成了一种很好的休闲方式。 D.在茶馆里度过光阴,陶冶身心,交朋会友,纵论天下大事,已经成了成都人的一种生活习惯。 2.成都茶馆“风情独具”表现在哪些地方?下面叙述不属于“风情独具”的一项是( ) A.成都茶馆不讲究茶艺,但却潇洒舒适。一般茶馆当街设桌,多为竹椅矮桌,明亮宽敞,干净简朴。 B.茶馆供应开水、热水、茶食。稍大的茶馆还设书场,可观赏川剧、清音、扬琴、竹琴及木偶戏等曲艺演出。 C.成都茶馆不在于它的茶艺而在于它的数量多、服务技巧娴熟、态度和气周到以及它所体现的社会功能。 D.有名的大茶馆则用紫铜茶壶、锡杯托、景瓷盖碗,好么师(茶博士)样样皆精,行茶师傅都有一手绝活。 3.“在古代中国还有这种说法:"天下未乱蜀先乱,天下已治蜀后治。"其中,茶馆的功能恐怕不能忽略。-F面所述解放前成都茶馆的各种社会功能中,与“天下未乱蜀先乱,天下已治蜀后治”关系不大的一项是( ) A.成都茶馆第一功能便是“摆龙门阵”“吹壳子”,不论老友新知,在茶馆里互相交流各种新闻和信息,以获得精神上的满足。 B.成都茶馆是旧社会“袍哥们”谈公事的地方,也是各行各业聚会的场所,具有“民间会社联谊站”的功能。成都茶馆还是民间肆里纠纷的“断案”场所,具有民间法庭的作用。 C.成都茶馆是文人吟诗、作画、谈心、聚会甚至演出的场所。在成都,许多民间生意买卖也在茶馆里进行。 D.成都茶馆成了新闻的传播地,许多社会交往、社会信息都在茶馆里交流,只要到茶馆一坐,天下大事就了然于胸,坐茶馆也算是弥补信息闭塞的一种方式罢。 |
最新试题
热门考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