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夏入褒禅山汪明松   ①我是在德保团长和宝喜政委做伴下走进安徽含山县北十五里的褒禅山的。   ②那日,天空密布的阴霾仿佛凝固成无垠的水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夏入褒禅山汪明松   ①我是在德保团长和宝喜政委做伴下走进安徽含山县北十五里的褒禅山的。   ②那日,天空密布的阴霾仿佛凝固成无垠的水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来源:同步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夏入褒禅山
汪明松
  ①我是在德保团长和宝喜政委做伴下走进安徽含山县北十五里的褒禅山的。
  ②那日,天空密布的阴霾仿佛凝固成无垠的水泥板块,压得人喘不过气来。三伏酷暑,天阴闷热。我们下车走上几步,淋漓大汗湿透了衬衫,黏胸粘背,难受得人人用手前拽后扯。步行不到200米有一平旷之地,伟大革命导师列宁赞誉的“中国十一世纪的改革家”——王安石巨型塑像,竖立平旷之地中央,傲骨挺立,浩气凛然。
  ③王安石塑像后就是褒禅山。山上丛林苍翠葱郁,雾气氤氲,怪石嶙峋,山势陡峭。与其他名山相比,褒禅山奇特之处在于只见满山突兀怪石,不见泥土,树木全都生长在石头缝里,当地人称满山石抱树,满山树抱石。山下是闻名遐迩的华阳洞,洞口左右两侧的墨玉石碑上,分别镌刻的是当代大书法家舒同题写的“天下第一名洞”,以及北宋政治家、改革家、文学家王安石手书的“华阳洞”。952年前,王安石在褒禅山下华阳洞口所见侧出之泉,千年不涸,至今依然从洞口岩石缝隙潺潺流出。洞前有座造型别致的多孔小桥,与登山入洞之路相连;桥下泉水汇集成潭,清澈见底;潭面弥漫雾霭,缱缱绻绻地飘出山林。伫立洞前潭边,阵阵沁人心脾的山风扑面而来,距潭一步之外是炎炎夏日,向潭边跨入一步便感到秋天的清新凉爽,仿佛置身梦幻仙境。
  ④褒禅山的精髓是华阳洞,我们于是没有登山访古览胜,没有攀崖倾听蝉鸣鸟语,没有倚树吮吸森林氧吧,没有步入褒禅寺大殿缄默无言表虔诚,没有跪拜寺后高塔求得前程好运,径直兴致勃勃地走进华阳洞,探寻洞内奇伟、瑰怪、险妙绝境。
  ⑤我们弯腰侧身低头,顺洞势走走停停,缓慢前行。或共赏洞壁岩石刻着的历代文人雅士字画,或被洞内奇形怪状重重叠叠的灵石吸引;或见千姿百态的钟乳石,倒挂如织女晾纱,藏首露美人鱼尾,卧岩龙腾虎跃,直立宛若擎天一柱。洞内摩崖壁画,惟妙惟肖,栩栩如生,有西域高僧之特征。
  ⑥洞,越走越深,越走越险,越走越寒,越走越诡谲。遽然,洞内陆路被一条河阻断,大家只能乘一叶小舟,手拉纤绳渡河。此河,是洞中千百条汩汩淌出的溪流汇聚而成的,五颜六色的霓虹灯,照得河水一片色彩斑斓。我侧身掬起明净冰寒的河水,浑身倏地有一种透心的凉爽。
  ⑦过了这条河,华阳洞豁然开阔了许多。我们随洞曲折迂回,不断发现洞中有洞,洞上有洞,洞下有洞,洞洞相通。借手电光束,望洞上之洞高远莫测,望洞下之洞如渊万丈,望洞之岔洞深邃不知尽头,但闻得洞内泉水声哗哗作响。我们深入洞中八九百米处,见右旁石壁刻有“荆公回步”四字,方知晓王安石当年探洞由此折回。后来,王安石在他的千古名篇《游褒禅山记》里,对自己半路返回,没能坚持到底,严加自咎,懊悔莫及,终感遗憾。他写道,“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王安石借景抒怀,着重强调无论治学或创业,要想获得成功,必须具有坚定的志向,顽强的毅力,不避险远,不畏劳苦,锲而不舍。
  ⑧我们从后洞行至前洞,沿先哲折回之路继续前行,离“荆公回步”不远处,一块巨岩上雕刻着王安石“三不足”精神,即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这使我想起王安石两度为北宋宰相,锐意革新,坚持变法,关切民生疾苦,推行新政,力图富国强兵,其政影响深远;两度宰相被罢,保守派执政全部废除新法,王安石变法革新失败,归隐钟山,忧愤成疾而卒。
  ⑨出华阳洞,我们才知洞深1600米,内有十大景区,102个景点。走在崎岖的下山山道,褒禅山芳草萋萋,树木葱绿,林立怪石湿湿漉漉,空气清新,心旷神怡,我总觉得王安石与褒禅山有缘。也许,褒禅山因王安石名扬天下,王安石因褒禅山名垂千古。后来人,应学先哲为实现远大抱负不懈奋斗之精神。
1.请结合文章,联系相关知识,说说王安石的“三不足”具体表现了他哪些精神?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作者在文章第④段为什么说“褒禅山的精髓是华阳洞”?请联系上下文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仔细阅读文章第⑤段,说说这一段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来写洞内之景,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本文虽是游记,却也和王安石的《游褒禅山记》一样,游而有感,请你具体说说,作者都产生了哪些感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①勇敢向前的无畏精神——他认为不要在乎天地也不要忧虑人言,要勇敢前进。②锐意变法的革新精神——他认为旧的东西不值得效法,要坚持变法创新。
2.华阳洞景色奇伟、瑰怪、险妙,是褒禅山的精华所在;王安石游褒禅山也游了华阳洞,而且他还在此留下了关于如何获得成功的思考。
3.排比、比喻(博喻)。排比,增强了语言气势,使之更具有诵读性;比喻,形象生动,使洞内的钟乳石真切可感。
4.①无论治学或创业,要想获得成功,必须具有坚定的志向,顽强的毅力,不避险远,不畏劳苦,锲而不舍;②王安石追求的一生和坎坷经历令人感喟;③后来人,应学先哲为实现远大抱负不懈奋斗之精神。
举一反三
阅读下面的选段,完成后面各题。
  一日抱定宗旨。诸君来此求学,必有一定宗旨,欲知宗旨之正大与否,必先知大学之性质。今人肄业专门学校,学成任事,此固势所必然。而在大学则不然,大学者,研究高深学问者也。外人每指摘本校之腐败,以求学于此者,皆有做官发财思想,故毕业预科者,多入法科,入文科者甚少,入理科者尤少,盖以法科为干禄之终南捷径也。因做官心热,对于教员,则不问其学问之浅深,惟问其官阶之大小。官阶大者,特别欢迎,盖为将来毕业有人提携也。现在我国精于政法者,多入政界,专任教授者甚少,故聘请教员,不得不聘请兼职之人,亦属不得已之举。究之外人指摘之当否,姑不具论。然弭谤莫如自修,人讥我腐败,而我不腐败,问心无愧,于我何损?果欲达其做官发财之目的,则北京不少专门学校,入法科者尽可肄业法律学堂,入商科者亦可投考商业学校,又何必来此大学?所以诸君须抱定宗旨,办求学而来。入法科者,非为做官;入商科者,非为致富。宗旨既定,自趋正轨。诸君肄业于此,或三年,或四年,时间不为不多,苟能爱惜光阴,孜孜求学,则其造诣,容有底止。若徒志在做官发财,宗旨既乖,趋向自异。平时则放荡冶游,考试则熟读讲义,不问学问之有无,惟争分数之多寡;试验既终,书籍束之高阁,毫不过问,敷衍三四年,潦草塞责,文凭到手,即可借此活动于社会,岂非与求学初衷大相背驰乎?光阴虚度,学问毫无,是自误也。且辛亥之役,吾人之所以革命,因清廷官吏之腐败。即在今日,吾人对于当轴多不满意,亦以其道德沦丧。今诸君苟不于此时植其基,勤其学,则将来万一因生计所迫,出而任事,担任讲席,则必贻误学生;置身政界,则必贻误国家。是误人也。误己误人,又岂本心所愿乎?故宗旨不可以不正大。此余所希望于诸君者一也。
1.文章说“一日抱定宗旨”,那么蔡元培先生要青年学生抱定什么样的宗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根据文章的主旨,体会下面句子的含意和情感。今诸君苟不于此时植其基,勤其学,则将来万一因生计所迫,出而任事,担任讲席,则必贻误学生;置身政界,则必贻误国家。是误人也。误己误人,又岂本心所愿乎?故宗旨不可以不正大。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蔡元培先生在这里指出北京大学多年来的弊端,这弊端是什么?根据文章内容,联系当时的社会现实,分析弊端产生的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一百年前,一位伟大的美国人签署了《解放黑奴宣言》,今天我们就是在他的雕像前集会。这一庄严宣言犹如灯塔的光芒,给千百万在那摧残生命的不义之火中受煎熬的黑奴带来了希望。它之到来犹如欢乐的黎明,结束了束缚黑人的漫漫长夜。
  然而一百年后的今天,我们必须正视黑人还没有得到自由这一悲惨的事实。一百年后的今天,在种族隔离的镣铐和种族歧视的枷锁下,黑人的生活备受压榨;一百年后的今天,黑人仍生活在物质充裕的海洋中一个穷困的孤岛上;一百年后的今天,黑人仍然蜷缩在美国社会的角落里,并且,意识到自己是故土家园中的流亡者。今天我们在这里集会,就是要把这种骇人听闻的情况公之于众。
1.“这一庄严宣言犹如灯塔的光芒”这句话有什么深刻的含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简述“悲惨的事实”的内涵。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作者反复提到时间,有什么深刻含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同步题难度:|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这篇演讲辞,回答问题。在葛底斯堡的演说
林肯
  ①87年以前,我们的先辈们在这个大陆上创立了一个新国家,它孕育于自由之中,奉行一切人生来平等的原则。
  ②现在我们正从事一场伟大的内战,以考验这个国家,或者说考验一个孕育于自由和奉行上述原则的国家是否能够长久存在下去。
  ③烈士们为使这个国家能够生存下去而献出了自己的生命,我们在此集会是为了把这个战场的一部分奉献给他们作为最后的安息之所。
  ④我们这样做是完全应该而且非常恰当的。
  ⑤但是,从更广泛的意义上来说,这块土地我们不能够奉献,我们不能够圣化,我们不能够神化。曾在这里战斗过的勇士们,活着的和去世的,已经把这块土地神圣化了,这远不是我们微薄的力量所能增减的。
  ⑥全世界将很少注意到,也不会长期地记起我们今天在这里所说的话,但全世界永远不会忘记勇士们在这里所做过的事。
  ⑦毋宁说,倒是我们这些还活着的人,应该在这里把自己奉献于勇士们已经如此崇高地向前推进但尚未完成的事业。倒是我们应该在这里把自己奉献于仍然留在我们面前的伟大任务,以便使我们从这些光荣的死者身上汲取更多的献身精神,来完成那种他们已经完全彻底为之献身的事业;以便使我们在这里下定更大的决心,不让这些死者白白牺牲;以便使国家在上帝的保佑下得到自由的新生,并且使这个民有、民治、民享的政府永世长存。
1.第②段中说“现在我们正从事一场伟大的内战”,林肯为什么将“内战”说成“伟大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第①③两段中分别说:这个新国家“孕育于自由之中”,烈士们为之“献出了自己的生命”,第⑤段首句又说“这块土地我们不能够奉献,我们不能够圣化,我们不能够神化”。这是否前后矛盾?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第⑥段中说“但全世界永远不会忘记勇士们在这里所做过的事”,这句话有什么深刻的含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第⑦段中林肯对“活着的人”发出了号召,试概括“号召”的具体内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题目。
  这个人的逝世,对于欧美战斗的无产阶级,对于历史科学,都是不可估量的损失。这位巨人逝世以后所形成的空白,不久就会使人感觉到。
  正像达尔文发现有机界的发展规律一样,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即历来为繁芜丛杂的意识形态所掩盖着的一个简单事实:人们首先必须吃、喝、住、穿,然后才能从事政治、科学、艺术、宗教等等;所以,直接的物质的生活资料的生产,从而一个民族或一个时代的一定的经济发展阶段,便构成基础,人们的国家设施、法的观点、艺术以至宗教观念,就是从这个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因而,也必须由这个基础来解释,而不是像过去那样做得相反。
  不仅如此。马克思还发现了现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它所产生的资产阶级社会的特殊的运动规律。由于剩余价值的发现,这里就豁然开朗了,而先前无论资产阶级经济学家或者社会主义批评家所做的一切研究都只是在黑暗中摸索。
1.用达尔文发现有机界的发展规律同马克思的发现作类比,用意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用一句话概括马克思发现的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的内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第三段中加线的“特殊的运动规律”指的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马克思之墓
南帆
  ①在英国,可以见到许多名流的塑像,威灵顿、丘吉尔、司各特、牛顿等。牛津大学的图书馆是某个富豪捐赠的,图书馆门前就有一尊这个富豪的铜像。伦敦的某个地铁站口甚至塑起了一尊福尔摩斯像。
  ②海德公园里矗立了一座金碧辉煌的纪念碑。这座纪念碑如此之高,以至于拍照时不得不用广角镜头。纪念碑纪念的是一个叫阿尔伯特的男人。没有多少人知道他的生平事迹,他最为重要的身份是女王的丈夫。据说他去世之后,伤心的女王大约有七年的时间不理朝政。这座纪念碑应当是爱情和皇家财富的共同象征。
  ③其实,英国人更为热衷的是另一桩爱情纠葛——戴安娜王妃的故事。纪念戴安娜的活动至今不衰。戴安娜逝世的周年忌日,无数人自愿地献上了鲜花和花圈。海德公园几条主干道的路面上,每隔不远的距离就钉有一面铜牌子——因为戴安娜曾经从这几条路上走过。人们爱戴戴安娜的原因不仅是她的美貌,更重要的是她的平民精神。她时常以王妃的身份参加多种慈善活动,她不在乎皇室装腔作势的清规戒律,也没有刻意将那一场举世瞩目的婚礼作为摆脱平民世界的仪式。
  ④可是,这种爱戴之中是不是仍然隐藏了某些势利之心呢?戴安娜的传奇寄托了众多凡人的梦想,而且,戴安娜故事的后半段仍然是这种故事的延续。她可以大步跨出肯辛顿宫的大门,然而,接走她的仍然是埃及巨富多迪的奔驰轿车。
  ⑤热衷于戴安娜平民精神的英国人大概不会想到马克思了。没听说英国的什么地方有马克思的塑像。马克思说了一些权贵们不爱听的话,有钱人当然不想为他树碑立传。令人感叹的是平民的沉默。穷困的马克思为无产者呐喊了一辈子,风雨无阻。然而,那么多人却慷慨地将鲜花和花圈掷给了象征性参加过几次慈善活动的戴安娜。这个世界肯定有什么地方,出了差错。
  ⑥当然,还不是所有的人都被电视或者报纸上名流表演的消息所收买。还有人懂得马克思和《资本论》。英国的BBC开展了一项调查——谁是影响20世纪的十位名人?广泛投票的结果,马克思竟然名列榜首。这个消息令许多人意外,也令许多人惊喜。这个消息令人恢复了一些信心:历史的天平仍然存在。
  ⑦前往拜谒马克思墓的时候才知道,马克思所安葬的海格特公墓已经私有化,一个毕生倡导公有制的思想家还是无法让他的葬身之地脱离旧世界。收购海格特公墓的是一个老妇人,她规定进入公墓必须交费。尤为苛刻的是,每带入一台照相机必须加付一个英镑。
  ⑧马克思的墓原先夹杂在一大堆坟墓之间,平躺于地上。20世纪50年代中期,英国工人和各国共产党合力重建了马克思墓。新的马克思墓位于公墓东北角的路边,墓碑是花岗岩砌成的一个高8英尺的方柱,方柱顶上安放着马克思的铜铸头像。“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造世界。”——看着墓碑上镌刻的这一句马克思的名言,心中无限感慨
  ⑨返回的时候,有人问起马克思的后代。据说伦敦还有一个,不知是第几代孙子或外孙,在开出租车。如果这个传闻属实,那么,他至今应该还是标准的工人阶级的一员吧。(有删改)
1.本文题目是“马克思之墓”,而文章前四段却写英国其他名人的塑像和海德公园中戴安娜曾经走过的几条路。作者这样写的意图是什么?请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第⑤段中作者说“令人感叹的是平民的沉默”,结合文意,谈谈应怎样理解作者的“感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第⑧段中引用马克思的名言“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造世界”后,作者为什么会“看着墓碑上镌刻的这一句马克思的名言,心中无限感慨”?请结合文意加以概括说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结合文章最后一段提及马克思后人的情况,请简要分析本文中作者的思想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同步题难度:| 查看答案
最新试题
热门考点

超级试练试题库

© 2017-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