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4题。天坛之美  始建于明永乐十八年的天坛,是世界建筑艺术的珍品。它具有一种独特的意境,它以凝练的艺术形式表现了博大深邃的精神内涵,体现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4题。天坛之美  始建于明永乐十八年的天坛,是世界建筑艺术的珍品。它具有一种独特的意境,它以凝练的艺术形式表现了博大深邃的精神内涵,体现了

题型:同步题难度:来源: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4题。天坛之美
  始建于明永乐十八年的天坛,是世界建筑艺术的珍品。它具有一种独特的意境,它以凝练的艺术形式表现了博大深邃的精神内涵,体现了中国古人对宇宙的思考和想象。
  天坛的意境美,可以归纳为:高、圆、清。
  “高”是天的一种特性。天坛的建筑是连续性的逐渐上升的完整体,从南北中轴线上看,南端的圜丘高5.18米,皇穹宇高19.2米,祈年殿上升到38米,成为中轴线的高峰。故宫太和殿是永乐以前全城最高的建筑,是帝王的象征,而祈年殿比太和殿还高出3米,成为天帝的象征。祈年殿的主体建筑四周,墙体低矮,空间开阔,祈年殿和圈丘的整个外轮廓直接与天空连接,祭坛仿佛高入云霄,人站在祭坛上也好像升上青天。天坛的崇高感中,蕴涵着敬天的思想。
  “圆”不仅指外形,而且是一种哲学境界。在中国古代美学中,圆代表着生命流转,蕴涵着宇宙万物,体现了一种“天行健”的思想以及祥和的精神。
  天坛建筑群的一个突出特征是大量圆的造型。圈丘、皇穹宇、祈年殿都是圆形,每一个建筑又形成很多同心圆,一直扩展到与穹隆形的天空成为一个圆融的整体。
  “清”是天的一种特征,也是中国古代的一种美学范畴,体现一种人格精神或艺术境界,例如:清新、清真、清淡、清妙等。“清”由“青”而来,通常我们称天是“青天”“蓝天”“苍天”。天坛的基本色调整体是青色,不论是天空还是琉璃瓦都属于青色。“青”是祥和、安宁的象征,也体现了一种空灵的美。
  天坛建筑中,祈年殿、皇穹宇都采用蓝色琉璃瓦,深蓝的琉璃和浅蓝的天空形成色彩上深浅的对比,更显示出天的澄清、明朗。反过来天的澄清、明朗,又与祈年殿的外轮廓虚实相生,唤起观赏者的审美想象。
  以上高、圆、清三点体现了天坛的崇高、祥和、清朗的独特意境。如果比较一下,就会发现:故宫拥有庞大的建筑群,以气势取胜,天坛的建筑少而精,以宁静深远而著称;故宫以封闭式的一道道门、一道道墙为特点,而天坛以天高地阔的开放式为特点;故宫的空间造型是方的,而天坛则是柔和的匾;故宫的颜色以红为重,而天坛则是幽静的青绿色。天坛之荧,耐人深思。(取材于杨辛《天坛》)
1.下列理解,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天坛的建筑风格是以气势高耸、铺天盖地取胜。
B.故官太和殿是明清两代北京的最高建筑,是帝王的象征。
C.天坛的大量圆形建筑表现了中国古人生生不息的宇宙观。
D.天坛的琉璃瓦采用蓝色,与蓝天相互融合,虚实相生。
2.根据文意,下列对天坛建筑“高”这一特性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渐次升高,表示对上天的挑战。
B.节省占地面积,突出幽静之美。
C.高入云霄,表达“羽化登仙”的愿望。
D.突出崇高感,强化敬慕上苍的心情。
3.作者从审美角度,指出天坛的意境是崇高、祥和、清朗,请你根据文章提示的故宫的建筑特点,也从审美角度,用三个双音词概括一下故宫的建筑意境。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天坛大约有十万株树,你认为这些树木的作用与本文所概括的“高、圆、清”三点中的哪一点关系最大?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C
2.D
3.雄伟(雄壮、雄浑……)威严(庄严、森严……)厚重(凝重……)
4.与“清”关系最大。大面积的树木突出了天坛青色的整体色调,同时增加了空灵之美。(意对即可)
举一反三
阅读下文,完成1~4题。
  虽然我们无论如何也是所有群居性动物中最具社会性的——比蜜蜂更互相依赖,联系更密切,行为上更不可分,我们却并不经常感到我们的联合智慧。然而,我们也许是被联在一些电路里,以便贮存、处理、取出信息,因为这似乎是所有人类事务中最基本、最普遍的活动。我们的生物功能,或许就是建筑某种丘。我们能够得到整个生物圈中所有的信息,那是以太阳光子流作为基本单位来到我们这儿的。当我们知道这些东西是怎样克服了随机性而重新安排成各种东西,比如,弹器、量子力学、后期四重唱,我们或许对于如何前进会有个更清楚的概念。电路好像还在,即使并不总是通着电。
  科学中使用的通讯系统应能为研究人类社会信息积累机制提供简洁而易操作的模型。齐曼在近期《自然》杂志上著文指出,“发明一种机制,把科学研究工作中获得的片断的知识系统地公布于世,一定算得上现代科学史上的关键性事件”。他接着写道:
  一份期刊把各种各样……大家普遍感兴趣的知识,从一个研究者传递给另一个研究者……一篇典型的科学论文总是认为自己不过是一条大锯上的又一个锯齿——它本身并不重要,但却是一个更大项目的一个分子。这种技术,这种使得许许多多以微薄的贡献进入人类知识库的技术,乃是17世纪以来西方科学的秘密所在,因为它获得了一种远远超过任何个人所能发出的共同的、集体的力量。改换几个术语,降低一下格调,这段话就可以用来描绘营造白蚁窝的工作。
  有一件事让人叫绝:探索(explore)一词不能适用于探索活动的搜索一面,但却起源于我们在探索时发出的声音(英文explore,其语源拉丁语explorare有“喊出”之意——译者)。我们愿意认为,科学上的探索是一种孤独的、静思的事。是的,在最初几个阶段是这样。但后来,或迟或早,在工作行将完成时,我们总要一边探索,一边互相呼唤,交流信息,发表文章,给编辑写信,提交论文,一有发现就大叫起来。
1.给下面加粗的字注音。
存(     )型(     )微(     )
2.试结合对文中画横线的语句的理解,说说为什么作者感到“我们却并不经常感到我们的联合智慧”。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作者为什么在文章最后提倡科技工作者“一有发现就大叫起来”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作者在文中援引“齐曼在近期《自然》杂志”上的论述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同步题难度:| 查看答案
阅读以下材料,完成1~5题。蚁国之镜
筱敏
  我们日常总与蚂蚁相遇,林地里,草丛中,家居的窗台或橱柜里,然而它们于我们是陌生的,正如我们与每日里擦肩而过的如鲫人群是陌生的。我们无所容心,甚至对置身其中的社会亦无所容心,何况蚂蚁。
  然而那是一个怎样令人惊骇的社会
  它们有十分严明的阶级和分工系统,这是由女王根据其部族需要,在产卵时就确定了的。极其固定的无从僭越的阶级地位,相当僵化的沿续终生的分工。那些劳作终生的工蚁,那些战死沙场的兵蚁,那些被赋予了新一轮繁衍重任因而得以特别饲育的女王乳蚁,那些被派往夜空进行婚飞大典的雄蚁,……恰如一部庞大机器上的万千齿轮和螺丝钉,它们奴隶般地服从分工,秩序井然地奉献于部族的同一意志。个体是可以替换的,正如大批量生产的齿轮和螺丝钉可以随时替换。就连大机器的心脏——女王,也是可以由新女王取代的。但机器的运行体制不能替换,部族的生命因这永不更易的体制而绵延。
  它们侵略,***伐旁族蚁类,掠夺邻国,不仅为着扩张势力范围,而且将战败国的幼蚁和蚁卵俘获过来,把它们驯养成奴隶,终生都不试图反抗也不试图逃脱的奴隶,像戴着无形的枷锁。
  它们饲养家畜,那些蚜虫、树跳蚤、介壳虫们,失了本性似的匍匐在蚁国里,像奶牛一样为主人生产蜜露。这些蚁国的家畜也如人类的家畜一样因驯服而退化,渐失保护自己的结构,甚至已不能用腿来跳跃了。
  它们忠于女王。一个部族,一个女王,一个意志,构成一个极权主义的稳定的国家。以至蚁类学家认为单个的蚂蚁只是细胞,仅处在死亡再生的循环链上,处在森严坚致的整体之中。而所谓的个体,在蚂蚁那里指的是整一个部族。一个蚂蚁帝国便是一个超级生物体。这是生物进化史中的怪兽,它是以完全的无视个体而发展并强盛的,帝国的生命代表着所有个体生命。
  于是,蚁国里奉行的是利他主义和绝对的牺牲精神:它们可以用身体相互勾挂,组成巨大的蚁帘,以此为部族的巢,并听命女王的需要,随时缩紧或扩展以调节巢内的温度;它们可以用身体充当蓄粮的蜜罐,听凭被填塞成骇异的球状,然后驯顺地把自己挂在穴顶,静待部族需要时取食;它们可以在洪水中用身体结成厚厚的蚁筏,让女王和幼蚁安然为乘客,随波漂流,直到触及涯岸,只要女王能登陆重建一个蚁国,何顾水面浮起多少工蚁的尸首;在大火来袭的绝境中,它们可以团成硕大的蚁球,将女王护在中心,英勇壮烈地滚过火海;它们还可以将自身生长为自***性炸弹,当遭强敌攻击时,猛烈收缩腹部肌肉,身体立刻爆裂,使充满毒液的巨大腺体四散迸溅,与周遭的敌手同归于尽……
  这一切,是需要信仰支撑的,蚂蚁以部族的延续、帝国的强盛为信仰,在此之外,单个的蚂蚁是没有生存理由的。人也同样需要信仰,家族、民族、国家,以及为这一切而建造的种种宗教和主义。所谓个人的价值这种东西,是相当晚近的事情。人类曾拼力——包括强力和暴力——去建立的某种乌托邦帝国,在蚂蚁那里早已建成了,蓝图是现成的完备的,运作经历史证明也是圆满的,只要人类甘愿模拟蚂蚁。
  蚁类学家威尔逊先生说:“社会生物学以新的方式最好地解释了人类群体行为的细微部分……”他遭到了众人的猛烈攻击。人愿意相信自己是万物之灵,人愿意在上帝那里照见自己,而不是在蚂蚁那里。只是威尔逊先生端出来的那面镜子,备受攻击中已立在那里了,在这面展示蚂蚁帝国戏剧的镜面中,人们却时时照见了人类社会的实像,于是不免震悚,惊惕。
1.文章开头为什么把朝夕可见的蚂蚁于我们的陌生,类比于我们“与每日里擦肩而过的如鲫人群”的陌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如何理解下列句子在文中的意思。
(1)单个的蚂蚁只是细胞。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在这面展示蚂蚁帝国戏剧的镜面中,人们却时时照见了人类社会的实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画线句“然而那是一个怎样令人惊骇的社会”,从文中看,蚂蚁王国是怎样一个“令人惊骇的社会”?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人们从“蚁国之镜”中照见了人类社会的实像,不免“震悚”“惊惕”。“惊骇”和“惊惕”的内涵一样吗?请具体阐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文中说“人类曾拼力——包括强力和暴力——去建立的某种乌托邦帝国,在蚂蚁那里早已建成了”,“运作经历史证明也是圆满的”,你认为人类的“乌托邦帝国”会圆满吗?请结合全文谈谈你自己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同步题难度:|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①即便我们知道了制约宇宙的有关定律,我们仍然不能利用它们去预言遥远的未来。这是因为物理方程的解会呈现出一种称作混沌的性质。这表明方程可能是不稳定的:在某一时刻对系统作非常微小的改变,系统的未来行为很快会变得完全不同。例如,如果你稍微改变一下你旋转轮赌盘的方式,就会改变出来的数字。你在实际上不可能预言出来的数字,否则的话,物理学家就会在赌场发财。
  ②在不稳定或混沌的系统中,一般地存在一个时间尺度,初始状态下的小改变在这个时间尺度将增长到两倍。在地球大气的情形下,这个时间尺度是五天的数量级,大约为空气绕地球吹一圈的时间。人们可以在五天之内作相当准确的天气预报,但是要做更长远得多的天气预报,就既需要大气现状的准确知识,又需要一种不可逾越的复杂计算。我们除了给出季度平均值以外,没有办法对六个月以后作具体的天气预报。
  ③我们还知道制约化学和生物的基本定律,这样在原则上,我们应能确定大脑如何工作。但是制约大脑的方程几乎肯定具有混沌行为,初始态的非常小的改变会导致非常不同的结果。这样,尽管我们知道制约人类行为的方程,但在实际上我们不能预言它。科学不能预言人类社会的未来或者甚至它有没有未来。其危险在于,我们毁坏或消灭环境的能力的增长比利用这种能力的智慧的增长快得太多了。
  ④宇宙的其他地方对于地球上发生的任何事物根本不在乎。绕着太阳公转的行星的运动似乎最终会变成混沌,尽管其时间尺度很长。这表明随着时间流逝,任何预言的误差将越来越大。在一段时间之后,就不可能预言运动的细节。我们能相当地肯定,地球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不会和金星相撞。但是我们不能肯定,在轨道上的微小扰动会不会积累起来,引起在十几亿年后发生这种碰撞。太阳和其他恒星绕着银河系的运动,以及银河系绕着其局部星系团的运动也是混沌的。我们观测到,其他星系正离开我们运动而去,而且它们离开我们越远,就离开得越快。这意味着我们周围的宇宙正在膨胀:不同星系间的距离随时间而增加。
1.第①段中加粗的句子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主要说明一个什么问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第④段中的加粗的“在一段时间之后,就不可能预言运动的细节”具体指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第③段中为什么说“但是制约大脑的方程几乎肯定具有混沌行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第④段中画线的句子“我们能相当地肯定……引起在十几亿年后发生这种碰撞”,说明了什么道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上文从哪些事例中说明了某些系统或方程具有混沌行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同步题难度:|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观测宇宙的新窗口
  人类最早用眼睛观察宇宙,后来出现了光学望远镜,增加了观测的距离,射电、红外、紫外、X射线、γ射线等望远镜的出现,扩展了观测宇宙的视野。然而,所有这些观测手段的基础,都是接受来自天体的电磁辐射,对于某些缺乏电磁辐射的“暗”天体,我们就会视而不见,引力波探测可以弥补这一缺陷。由于天体都具有质量,因而只要探测器足够灵敏,它们的运动都可由辐射引力波而被检测。预期中的黑洞就是一个例子。黑洞不辐射电磁波,而它们的产生和碰撞都将辐射出强烈的引力波。历史上每一新的探测工具的使用,都伴随着重大的天文学发现,如射电望远镜“看”到了中子星,宇宙微波背景观测发现3K宇宙背景辐射。可以预测,由于引力波携带着天体运动的大量原始信息,引力波探测也将在宇宙观测上有新的发现,引力波探测器将成为研究天体物理学的有力工具。这一前景激发了天体引力波源的研究热潮,极大地推动了天文学和天体物理学的进展。1992年物理学诺贝尔奖得主是美国的J.Taylor和R.Hulse,得奖原因是他们对脉冲双星PSR1913+16的发现和研究。这是一个罕见的双脉冲系统,距离地球1.5万光年,轨道偏心率大(~0.6),由于不对称性和高速的轨道运动而有强烈的引力辐射,辐射的能量损失使轨道周期变短。从1974年开始,经过10多年观测,得出轨道周期率为(-2.452士10)-1288-1,相当于每年变化0.7秒。这与根据广义相对论引力辐射理论的预期十分准确地符合。这一观测,成为存在引力辐射的第一间接观测证据。
  人们对引力波探测的兴趣,还在于这一探测对人类认识自然的重要作用。从物理学角度看,既然各种引力理论都预言了引力波的存在,并赋予它们以不同的特征(如传播速度,偏震,能量辐射方式等)。引力波探测的结果将有助于区分理论的正确与否,从而推动理论研究的进展,对引力波性质的深入了解,有助于引力场量子化学的理论研究,从而为大统一理论作出贡献。
  由于引力波探测需要大量高精仪器和技术,探测的要求将促进这些技术的发展,超导量子干涉器(soUID)和大功率钇铝激光器(Nd:YAG)就是例子。
  ……
  经过20世纪前40年的努力,以爱因斯坦为代表的学术先驱建立了引力波的理论体系;以韦伯为代表的科技界从60年代开始了引力波的实验探测,达到理论上检验灵敏度要求的引力波探测器可望在20世纪末建成。将近百年的不懈努力,反映了人们追求真知的热忱。人们期望20世纪末建成的激光引力波探测器,在21世纪的头十年取得突破,在地球上首次探测到引力波讯号。
  更多的引力波讯号的获得将极大地开阔人类的宇宙视野,对获得的引力波讯号特性的分析将促进人类对引力本质的认识。有人认为,人类一旦掌握了引力波,所导致的社会效应将可与人类掌握电磁波相类比。由于引力波具有极强的穿透力,作为宇宙间的通讯工具将具有无与伦比的优势。
  也许最新的探测器仍未能发现引力波的“芳踪”。那么,这将是对现有引力理论,特别是广义相对论的极大挑战,新的理论必将出现。作为近代科技前沿研究的引力波探测热潮,在世纪之交的时刻,由于面临突破而更加“热”了。近百年的努力使人们充分认识到这一任务的艰巨性,需要各国科学家的共同努力。科学家们在这方面已建立起良好的合作关系,新的突破,将是共同努力的结晶,这也是引力波探测的一个特点。(节选自胡斯科《引力波探测》)
1.根据文意,下列对引力波探测器的说明,错误的一项是(     )
A.历史上每一新的探测工具的使用,都伴随着重大的天文学发现。可以预测,由于引力波携带着天体运动的大量原始信息,引力波探测也将在宇宙观测上有新的发现,引力波探测器将成为研究天体物理学的有力工具。
B.达到理论上检验灵敏度要求的引力波探测器已经在20世纪末建成。
C.人们期望20世纪末建成的激光引力波探测器在21世纪的头十年取得突破,使在地球上首次测到引力波的讯号成为可能。
D.有可能最新的探测器即引力波探测器仍未能发现引力波的“芳踪”。
2.根据文意,关于引力波探测的说明,正确的一项是(     )
A.人们对引力波探测的兴趣,关键在于这一探测对人类认识自然的重要作用。
B.引力波探测的实施将有助于区分理论的正确与否,从而推动理论研究的进展。
C.对引力波性质的深入了解,有助于引力场量子化学的实验研究,从而为大统一理论作出贡献。
D.引力波探测可以弥补我们对于某些缺乏电磁辐射的“暗”天体视而不见这一缺陷。
3.下列理解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引力波的理论体系的建立,是在经过20世纪前40年的努力,由以爱因斯坦为代表的学术先驱完成的。
B.在地球上首次测到引力波的讯号的时间在21世纪的头十年。
C.宇宙间的通讯工具中具有无与伦比的优势的就是具有极强的穿透力的引力波探测器。
D.作为近代科技前沿研究的引力波探测热潮,在世纪之交的时刻,由于更加“热”了而面临突破。
4.根据本文提供的信息,以下推断错误的一项是(     )
A.与增加了观测距离的光学望远镜,扩展了观测宇宙的视野的射电、红外、紫外、X射线、γ射线等望远镜相比,引力波探测器将成为观测宇宙的新工具,并将为人们提供观测宇宙的新窗口。
B.美国的J.Taylor和R.Hulse发现并研究了脉冲双星PSRl913+16这个罕见的双脉冲系统,经过10多年观测,得出轨道周期率为(-2.452士10)-1288-1,相当于每年变化0.7秒。这一观测,成为存在引力辐射的第一间接观测证据。这也表明,目前还没有证明引力辐射的直接观测证据。
C.从物理学角度看,既然各种引力理论都预言了引力波的存在,并赋予它们以不同的特征(如传播速度,偏震,能量辐射方式等),引力波探测的结果将有助于区分理论的正确与否,从而推动理论研究的进展,对引力波性质的深入了解,有助于引力场量子化学的理论研究,从而为各种假想理论的统一作出贡献。
D.如果最新的探测器仍未能发现引力波的“芳踪”,那么,这将是对现有引力理论,特别是广义相对论的极大挑战;如果这个挑战成功,新的理论必将出现。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众所周知,人类的知识主要建立在两个基石之上:数学和语义学。在数学计算方面,计算机已经远远超越了人类,而提高计算机理解语言逻辑的能力,已经成为下一阶段的重点。1998年,“万维网之父”英国科学家伯纳斯·李进一步推出了“语义网”的理念,目的就是使其作为一种智能网络技术能最终理解人类的语言。
  万维网(WorldWideWeb,简称www或Web)是互联网最重要的最广泛的应用方式,利用万维网,用户可以浏览互联网上所有的信息资源。但是,万维网存在明显的不足。计算机不能理解网页内容的语义,例如,对于网上一组字符“09.05A”,计算机分不清它代表的是上午时间“九点零五分”,还是澳大利亚货币“九点零五元”,因此无法处理。网上有用信息难找,即使借助功能强大的搜索引擎,查准率也比较低,它在帮助网民得到成批相关网页的同时,也夹杂了许多用户不需要的信息垃圾。
  存在这些问题的原因在于万维网现在采用的是超文本标记语言(HypertextMarkupLanguage,简称HTML),网页上的内容设计专供人类浏览,而非供计算机理解和处理,因此无法为网民提供自动处理网上数据的功能。此外,万维网是按“网页的地址”,而非“内容的语义”来定位信息资源的,网上所有信息都是由不同的网站发布的,相同主题的信息分散在全球众多不同的服务器上,又缺少有效工具能将不同来源的相关信息综合起来,因此形成了一个个信息孤岛,查找自己所需的信息就像大海捞针一样困难。
  通俗地说,“语义网”是按照能表达内容的“词语”链接起来的全球信息网;换言之,是用机器很容易理解和处理的方式链接起来的全球数据库。
  语义网是现有的万维网的变革和延伸,它将使“理解网上信息的含义”不再是只有人类才能做到的事情,计算机在一定程度上也同样可以做到,从而有助于信息与智能的共享,并使网络有能力提供动态与主动的服务,从而更利于人机之间的对话和协同工作。例如,人们看到网页上的天气预报,自然就会知道其中的含义,但计算机并不知道在那么多的数字中,哪一个数字代表温度,哪一个数字代表湿度。而语义网的意义就要在隐藏的编码中,指明哪个数字代表温度,哪个数字代表湿度,并且说明“温度”和“湿度”的含义。
  此外,由于大部分科技创新和突破,都是对已有知识的重新组合和更新,因此语义网也为新的科技创新提供了无尽的资源。开发语义网的两个重要技术已经就绪,但要真正实现实用的语义网还有很多工作要做。
1.下列对于“语义网”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语义网”是“万维网之父”英国科学家伯纳斯·李提出的一种理念。
B.“语义网”是按照能表达网页内容的“词语”链接起来的全球信息网。
C.“语义网”是将网页用人脑很容易理解和处理的方式链接起来的全球数据库。
D.“语义网”是一种旨在使计算机最终理解人类语言的智能网络技术。
2.关于“万维网”和“语义网”的区别,下列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万维网采用的是超文本标记语言,而语义网采用的是文本标记语言。
B.万维网按网页的地址定位信息资源,而语义网按内容的语义定位信息资源。
C.万维网所有信息都由不同的网站发布,而语义网所有信息都是由同一个网站发布。
D.万维网上信息的含义只有人类才能理解,而语义网上信息的含义计算机和人类一样完全能理解。
3.根据文意,下列推断错误的一项是(     )
A.一旦语义网开发成功,许多用户不需要的信息垃圾将从互联网上彻底消失。
B.如果电脑能辨别字符的准确含义,网络就有能力提供动态与主动的服务。
C.语义网能有效地将不同来源的相关信息综合起来,所以将有利于科技创新。
D.虽然万维网的不足显而易见,然而把语义网从理念变为现实依然困难重重。
题型:同步题难度:| 查看答案
最新试题
热门考点

超级试练试题库

© 2017-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