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泉水里的歌唱侯德云  在那个火热的夏天,一个更加火热的消息很快在村子里传开了:几天后,兰花花就要到城里上大学了!  兰花花在心里想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泉水里的歌唱侯德云  在那个火热的夏天,一个更加火热的消息很快在村子里传开了:几天后,兰花花就要到城里上大学了!  兰花花在心里想

题型:专项题难度:来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泉水里的歌唱
侯德云
  在那个火热的夏天,一个更加火热的消息很快在村子里传开了:几天后,兰花花就要到城里上大学了!
  兰花花在心里想,离开村子前,肯定会有一个仪式的,肯定会有的。但她想不出仪式的具体内容,会不会像新娘出嫁那样呢?如果真是那样就好了,真是那样的话,她就可以……想到这里,兰花花脸蛋儿红了,红得很厉害。
  村名叫一滴泉。一滴泉村有一个习俗,谁家有了喜事,都要用泉水搞一个仪式。这个仪式的年龄比兰花花大很多。男娃子娶亲,新郎要用泉水洗脸洗头;女娃子出嫁,不光用水洗脸洗头,还要用泉水擦擦身子;谁家来了高贵的客人,要用泉水打一碗荷包蛋给客人吃。一滴泉村的泉水不是谁想用就能用的,必须经过村委会批准才行。泉眼旁边有人白天晚上守护着,你去偷一滴试试,全村人会用唾沫星子喷死你!
  一滴泉村是一个极度缺水的地方,这里的人一辈子才能洗上两次澡,生下来的时候洗一次,死去的时候再洗一次。这里的人饮用的是雨水,家家户户的院子里都挖一个蓄水窖,下雨的时候,男女老少都喊着叫着冲进雨中,手忙脚乱地把雨水引到水窖里去。这里的人最盼望的一件事就是下雨,可老天爷偏偏不爱下雨!
  跟周围的十里八村相比,一滴泉村还算是幸运的。村西头的山脚下,有一处长年不断的泉眼,一线亮晶晶的细水从石缝里渗出,亮晶晶地滴下来。让人遗憾的是,泉水滴得极慢,一滴,一滴,一滴,急死人。村里的小娃娃们常常聚到泉眼旁边看光景,一边看一边念叨。
  “一滴,一滴,一滴……”一滴泉的名字就是这样被念叨出来的。
  再过几天,兰花花就要离开故乡,到远方,到不缺水的地方,去学习,去生活了。兰花花的心情很激动。
  一滴泉村人的心情同样也很激动。兰花花是村子里走出去的第一个大学生,他们不能让她悄悄地走出去,他们要为她搞一个欢送仪式,村子里有史以来最隆重的一个欢送仪式。
  村主任召集人开会,商量了大半天,最后决定让兰花花洗一次澡,用一滴泉的水让她痛痛快快地洗一次澡。
  村主任在全村人面前说:“就是这个。咱一滴泉的女娃娃,不能让城里人笑话!”
  兰花花不敢相信这是真的。她激动得浑身发抖,她激动得满脸都是泪花花。
  仪式在村子里的一棵老槐树下举行。村主任派人在老槐树下围了一道篱笆墙,篱笆墙上搭一条雪白的毛巾。篱笆墙里放着一桶清清的泉水和一块香皂。仪式开始了。村主任对围观的人群说:“汉子们都把身子转过去!”全村的男人都背过了身子。
  村主任把毛巾递给妇女主任,对她说:“你给咱娃儿搓。”
  妇女主任扭头看着兰花花,兰花花站在那里一动不动。妇女主任笑了,妇女主任笑着对村主任说:“你也是条汉予,你咋不转过身去?”
  全村人都嘻嘻地笑了起来,村主任不好意思地挠了挠自己的耳朵,红着脸膛走到一边去了。
  只有兰花花没笑。她默默地走进篱笆墙,默默地褪掉身上的衣裳。用毛巾在身体上细细地搓一遍,然后用香皂,用清清的泉水,柔柔地洗。当兰花花穿好衣裳走出篱笆墙的时候,全村人都惊呆了,他们从来没见过这么漂亮的女娃子。
  先是村主任放开了喉咙唱,紧接着全村人都放开了喉咙唱:“……一十三省个女儿家哟,数咱兰花花好……”
  兰花花始终没说一句话。清凉的泉水浇到她身上的那一刻,她哭了。她一直在哭,不出声地哭。仪式结束的时候,村子里几乎所有的女人也都哭了。(选自《最具阅读价值的小小说选》)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A.从“在那个火热的夏天,一个更加火热的消息很快在村子里传开了”来看,这个村子是比较落后的,以前没有人上过大学。
B.如果有人偷一滴水,全村人会用唾沫星子喷死他。因为一滴泉村有一个习俗,只有谁家有了喜事,才能用泉水搞一个仪式。
C.一滴泉村村名的由来非常独特,由此来看,这个村子很幸运,名字也是非常富有诗意的。
D.兰花花就要到不缺水的地方去学习和生活了,村里知道她不会再回村里生活,把她当嫁出去的姑娘看待,决定用泉水让她洗一次澡。
E.文章反映了一个令人震撼的现实生活主题。在为大学生送行的独特仪式上,让我们窥见西部落后地区凄惶的一幕。
2.小说的结尾,兰花花哭了,“村子里几乎所有的女人也都哭了”。结合文章分析,兰花花为什么哭,村里的女人为什么哭。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标题“泉水里的歌唱”具有怎样的含义?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小说中兰花花始终没有说一句话,请结合全文,探究作者这样安排的用意。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AE
2.兰花花哭的原因有两个:①为自己享受了全村人从未享受过的特权(除生死之外还可以用泉水洗澡)而激动;②为自己所生存的村庄恶劣的生存环境而难过。村里女人哭的原因主要是为自己所生存的恶劣环境和处境而伤感。同时也是为兰花花感到自豪。(在分析时要注意全面,哭不见得全是因为难过,也可能是因为激动、喜悦等)
3.既表达了村民们为兰花花感到骄傲自豪,也表达了村民们对兰花花即将走出困境的羡慕和祝福,同时也隐隐表达出对新生活的期盼与憧憬。
4.①以虚写实,虚实结合,实写村民们的语言,虚写兰花花的语言;②兰花花一言不发,实则是满腹心事,千言万语无从诉说,既有对未来生活的无限憧憬,也有难舍故土、乡邻的矛盾心理,更有对恶劣的生存环境的沉思;③作者只写兰花花的活动,不写她的语言,无声胜有声,给读者留下丰富的想象余地。(关键在于找准探究点。兰花花一言不发给人留下了想象的余地,我们可以从多方面进行探究,言之有理即可)
举一反三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下笔不觉师造化
  黄宾虹一生绘画艺术的大进展,多发生在他隐居的时期。这并不是纯粹的巧合,无需应酬杂务的宁静生活可以让他深思内省,促使画作和自然风景、隐居生活进一步契合。他阳湖画风之变是一次突变,源自他对江湖水光天色的写生,也来自他蓄积已久的思考,还来自苦涩现实对他心灵的影响。其弟子王伯敏多年后还难忘他老师的教诲:“读书的人,要甘于寂寞。寂寞能安定,定则心静,静则心清,清则心明,明则明白一切事理。作画,墨是黑的,只要眼明心清,便能悟出知白守黑的道理,画便猛进。”
  1929年的一件盛事是教育部在上海举办的第一届全国美术展览,南北国画家都参加。此时在上海美专任教的黄宾虹参加了展出工作,并发表了评介文章《美展国画谈》。文章提倡士大夫的逸品画格,以为不必求悦于人,人不知而不愠,才是真画者;还以为当时沪上流行的一种是细谨、工于涂泽的媚人习气,另一种是自矜才气、沦于放诞的欺人画风,以浮滑为潇洒、以轻软为秀润,真画者反不合时宜。他希望画者能坚持避俗趋雅的操守,力求华滋浑厚的画风,不要因一时俗世弃取而改变。
  黄宾虹一向以为书画同源,所以称作画为“写画”。他以为上古时代书画不分,如伏羲画八卦,仓顿造字的一种主要方式就是象形。中国最早的文字中已有横线、纵线、弧线等线条形式;汉以后虽分书画,但仍是道归于一,三代以上笔法可从甲骨、古玉、铜器中求之。他在1929年编辑的《宾虹草堂古印谱》里曾谈到古印上的籍篆文字;点画的肥瘦方圆奇正各不同,有助于绘画笔法;而结构的改密、参差离合、抑扬顿挫、回环往复,更可见章法布置之妙。所以,他作画时要置备金石拓本在案头。他由古玺印这种上古金石实物、临近原始的艺术形式中悟出笔画要旨,认识到书法、文字、金石、绘画都是同一来源,即来源于自然山水,从而找到回归造化之路。
  黄宾虹常提到古代书法家从观察自然中有所顿悟,如在雨后看车行泥沼,车轮在泥中转动犹如笔被纸墨所滞却仍圆转,不疾不徐、不粘不脱,由此笔法大进。他也常以自然山水之理来诠释自己的笔法,如“平”就是如风吹水动、一波三折;“圆”如行云流水、宛转自如,而石有棱角、树有桠权,则是圆中有方;“变”则如石有阴阳向背、树有交互参差,山有起伏显晦、水有缓急动静。1922年他在给友人陈柱尊的信里说到,自己是以山水作字,而以字来作画。可见,他已将山水自然之理、《说文》六书之法、书法、画法相互打通。
  现代画家以画为道抑或以画为艺,这种人生态度和价值取向上的对比,在黄宾虹和张大千身上表现得最为明显。张大千一生充满传奇色彩,黄宾虹一生平静淡泊。张大千1925年在上海举办第一次个人画展,26岁就扬名南北,后又去北平办画展,被称为“南张北溽”,可谓名满天下;而黄宾虹虽较早就有“南黄北齐”之称,但他直至1943年才在上海举办第一次个人画展,这时他已经80岁了,黄宾虹自来沪上就以鉴赏、鉴别真伪著称;而张大千仿作的石涛画,甚至瞒过了当时的大行家罗振玉、黄宾虹及其老师曾髯,可谓出神入化。还有对画与钱的关系,黄宾虹一生力避卖画,多以画赠友人知己,虽有润笔,与他的名气相比也很低,他一直严守传统士大夫不言阿堵的精神,过着清寂的学人生活;而张大千却有着对金钱的开通看法和潇洒追求,有过极高的润格,也卖商品画,出手阔绰。不同的人生态度最终体现在他们的画中,黄宾虹的画是典型的恪守传统的雅正的士夫画,张大千的画则有趋向民间、时尚的意趣。两人都是一代宗师,只是在境界上和被认可的领域不同而已。(摘编自吴晶《画之大者——黄宾虹传》)
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A.针对当时沪上流行的细谨、涂泽的媚人习气和自矜才气、沦于放诞的欺人画风,黄宾虹推崇细腻、轻软的逸品画格,倡导做“真画者”。
B.由于我国书法、文字、金石、绘画同源异流,道归于一,要研究中国书法、绘画的笔法意蕴,就只能从上古时期的甲骨、古玉、铜器人手。
C.书画家常能从观察自然中领悟到艺术的真谛,如由雨后看车行泥沼悟得笔法的疾徐粘脱,由石的阴阳向背、树的交互参差悟出笔法的变化。
D.张大干有着深厚的艺术修养,模仿的水平也极为高超,以至于他仿作的石涛画,甚至瞒过了当时的书画大行家罗振玉等人。
E.本文通过记述黄宾虹博采众长、学习绘画的艰苦历程,描写了他在中国绘画艺术上的理论创见与突出成就,为我们展示了一位艺术家的感人形象。
2.黄宾虹一生绘画艺术的大进展,多发生在他的隐居时期,这是什么原因?请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黄宾虹作画时为什么要把金石拓本摆在案头?请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尽管黄宾虹和张大千都是一代宗师,但二人的人生态度、对金钱的看法以及艺道旨趣却大相径庭。这给你什么样的启示?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林语堂最后的日子
施建伟
  1975年12月,圣诞节前夕,林语堂寓居在香港的小女儿家里。
  一天,二女儿林太乙带他到永安公司去购物。那里挤满了采购圣诞节礼品的大人小孩,商店里洋溢着一片喜气洋洋的景象。
  这节日的气氛感染了热爱生命的林语堂,他目睹各式各样灿烂的节日装饰品,耳闻圣诞颂歌。他感到这世界太美丽了,而想到自己逐渐衰老,十艮不能长生不老,无限激动,无限感伤。他突然在柜台上抓起一串假珍珠链子,泣不成声……
  店员小姐自然不知道这位像小孩子一样哭泣的老翁就是大名鼎鼎的林语堂,更不理解这位消瘦的老翁为什么会在这样的场合哭泣起来,店员感到莫名其妙,误以为他神经不正常,因此,以不礼貌的神气好奇地看着他。
  在一旁的林太乙被店员的无礼态度所激怒。她想对那无知的店员说:饶了他吧,小姐,你要读过他的书,知道他多么热爱生命,方才会知道他为什么在掉眼泪。让他抓起一个个装饰品,对着这些东西流泪吧!圣诞节过后,林语堂的体力愈加衰弱,已经无法用自己的双脚行动,不得不坐上轮椅。后来,他连睡袍上的腰带也不会打结了。女儿们就教他怎么打结,而他像幼童一样耐心地学。
  有时,半夜,他从床上掉到地下,衰弱得爬不起来,就静静地躺在地上,等到天亮。
  小女儿看见老父在地上睡了一夜,心痛地说:“爸,你怎么不喊我?”林语堂安祥地回答:“你白天要工作,我不想吵醒你。”
  女儿听了把眼泪咽进肚子里。
  十多年前,两个外孙在美国纽约103街居住时,林语堂也住在纽约,他常常开着汽车把外孙接到自己家里,他忘记了年龄的距离,和外孙们做着各种幼童所喜爱的游戏,他把自己和两个外孙称为“我们三个小孩”,在玩耍各种游戏时,林语堂和两个外孙自称一党,而把廖女士称为“大人”,是另外一党。他还认真地把自己幼年时的相片和两个外孙的相片拼在一起,印晒出一张人工制造的“我们三个小孩”的相片。“三个小孩”还常常故意嬉弄“大人”,当廖女士出去买菜时,“三个小孩”把他们的三双鞋放在饭桌上,而三个人都躲进藏衣室。当廖女士回来只见饭桌上的鞋子,而不见人影,惊讶地喊:“这是怎么回事?”没有回答。“三个小孩”在藏衣室里得意地咯咯笑。廖女士又问,仍没有回答。
  最后,“三个小孩”忍不住了,突然从藏衣室里破门而出,扑到廖翠凤身上,两外孙高兴地大叫大笑。林语堂也像小外孙一样高兴地大叫大笑。
  ……他痛苦地品尝着今昔的对比。当年和外孙们游戏时,他生龙活虎,活蹦乱跳,而此刻,他丧失了生活自理的能力,真像小孩一样,坐在轮椅上被人推来推去。他已经无法与心爱的外孙们做“我们三个小孩”的游戏了,他已经与心爱的烟斗诀别了,而这烟斗曾是他生命的一部分……往昔的成败荣辱,像电影似的不断地出现在他的信息银屏上。他清醒地等待着那最后一刻的来临。——他是痛苦的。因为他热爱这世界,他不愿离开自己所爱的人和所爱的生活。但除了对生命的留恋和对死亡的恐惧之外,林语堂还有他自己的生死观。他说:我觉得自己很福气,能活到这一把岁数。和我同一代的许多杰出人物都已作古……生命,这个宝贵的生命太美了,我们恨,不得长生不老。但是冷静地说,我们的生命就像风中的残烛,随时可以熄灭。生死造成平等,贫富贵贱都没有差别。正如林语堂自己所意识到的那样,宇宙的法则对任何人都是平等的。1976年3月22日,林语堂胃出血被送迸医院,26日,突然又转为肺炎,心脏病突发。老人和死神作最后的搏斗。
  心脏一连八次停搏后,又起跳,直到第九次停搏后,才永远停止了跳动。那是1976年3月26日晚上10时10分。
  他赤裸裸地平卧着,身上只盖着一条被单。他是赤裸裸地出世的,现在又赤裸裸地告别世界了。
  4月1日上午,在阴霾的山色和萧瑟的雨声中举行了林语堂安葬式,他的遗体安葬在阳明山的家园里,面对他所深爱的重峦叠翠。
  他是以一种不忧不惧的恬淡心情离开人世的。他实现了自己的愿望:“让我和草木为友,土壤相亲,我便已觉得心满意足。”(节选自《林语堂传》)
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     )
A.文章开始用圣诞节的喜庆气氛来烘托林语堂的“泣不成声”,表现了林语堂对生命的热爱。
B.文章写店员小姐不认识林语堂,还误以为林语堂神经不正常,表达了作者对店员小姐不礼貌态度的批评。
C.文章用了两个“高兴地大叫大笑”写“三个孩子的游戏”,主要表现林语堂的天真活泼和对天伦之乐的渴望。
D.文章用“心脏一连八次停搏后,又起跳,直到第九次停搏后”的描写,有力地刻画了林语堂与死神的搏斗。
E.文章最后用“阴霾的山色和萧瑟的雨声”烘托了林语堂去世的氛围,表达对这一文学家的哀思。
2.“让我和草木为友,土壤相亲,我便已觉得心满意足”一句话,表现出林语堂是怎样的一个人?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章插入了十年前“三个小孩子”的故事,在内容与结构上有何作用?请简要回答。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章中说“林语堂还有他自己的生死观”,那么,林语堂有怎样的“生死观”?请你就其中某一观点或某几个观点作探究。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青少年荣辱观呈“大是小非”状态
  奥运会上,当中国国旗升起时,有91%的南京青少年感到骄傲自豪;公交车上,如果遇到老弱病残,91%的南京青少年会主动让座;职场竞争中,77%的南京青少年不会因为利益而背叛朋友,81%的南京青少年认同做人一定要诚实守信。
  但有83%的南京青少年闯过红灯,其中13%的人经常闯,21%的人认为这是小事,谈不上违法;在如何看待艰苦朴素问题上,27%的南京青少年认为只要条件许可,为什么不能穿名牌?有5%的人认为,现如今艰苦朴素已经过时。
  去年,团南京市委为切实提高青少年思想道德素质,与南京市社会科学院共同建立了青少年思想道德监测体系。它通过在学校、社区等青少年聚集场所建立的监测点,在不同时间段、不同地区、针对不同群体,就各种社会热点、青少年思想道德状况、生理、心理等问题进行动态跟踪和调查研究,以及时掌握了解青少年的思想道德状况,从而有针对性地开展提高青少年思想道德素质工作。
  目前,这一监测体系已在南京市不同层次和不同类型的学校设立了20个监测点,定期不定期地围绕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的热点、难点,以调查问卷、座谈、个体跟踪监测、网络调查等各种形式进行全方位监测。
  在向社会发布这一监测结果的同时,团南京市委还举行了青少年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专家研讨会,与会专家对此次监测显现出来的南京青少年思想道德“大是小非”现状作了深刻分析。
  对于爱国主义、民族主义、服务人民、诚信守法等“大”问题,广大青少年都有明确的认识,说明南京青少年思想道德素质教育取得了成效。
  但在一些比较具体的“小”问题上,部分甚至数量不少的南京青少年认识模糊。专家认为,这主要是知行不一、认为对待小事可以随便造成的。比如,帮助父母做家务,大家都能认识到应该养成热爱劳动的好品德,但具体到做不做家务这样的小事上,54%的人只是有时帮父母做家务,10%的人是“从来不做”;在“闯红灯”问题上,几乎没有人认为可以闯,但却有多达83%的南京青少年闯过红灯。
  一些教育专家说,知行不一的原因也是复杂的,如闯红灯就往往是受社会大环境影响所致。有专家提到,他所教的学生曾说:“小学的时候,我不但自己不闯红灯,还主动劝他人不闯;初中的时候,我力争做到自己不闯,别人就由他去了;到了高中,我自己也开始闯了。因为大人都在闯,我形单影只,不闯红灯还会被人家笑话。”
  专家建议,对广大青少年开展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要重视研究思想道德素质建设中的“大是小非”现状,要引导青少年从小事做起,从身边的事做起,切实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一位长期从事中学教育的专家说,要引导广大青少年认识到,仅有对祖国、民族和人民的热爱是不够的,还要把这种热爱落实到具体的小事上、行动上。要引导青少年认识到大事很大,但小事不小,认知和行动一致更重要。
  也有专家表示,对青少年开展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要创新教育方式,从活泼生动、贴近生活的事做起。他举例说,爱国主义教育,不能老是讲过去的故事。80年代,中学生学习课文《高玉宝》时,老师流泪,学生也流泪;90年代,老师流泪,学生开始木然;到了现在,再讲《高玉宝》,学生会哄堂大笑。
  该市教育局相关负责人在研讨会上说,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是一项综合工程,包含社会、学校、家庭等各个方面和环节的内容,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水平受成年人的影响,也直接反映了成年人的思想道德水平。调查中反映的“大是小非”的问题,成年人中或多或少也有所体现,因而也应当重视对成年人的监督、教育,不断净化未成年人的成长环境,才能对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教育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
1.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     )
A.文章开头两段把调查情况摆出来,对比鲜明,为后文对青少年社会主义荣辱观现状的分析提供了依据。
B.共青团南京市委主要在青少年比较集中的学校建立监测点,以调查问卷、座谈、网络调查等多种方式对青少年的思想进行全方位监测。
C.共青团南京市委不仅对青少年思想道德“大是小非”现状进行跟踪调查,还组织专家对这一现状作了深刻分析。
D.有专家认为孩子在小学、初中时都力争自己不闯红灯,甚至劝诫别人不闯红灯,到了高中却受成人影响而闯红灯。
E.有专家认为,对青少年开展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要重视教育形式的创新,从活泼生动、贴近生活的事做起。
2.根据文章第1、2段的调查结果,简要概括出南京青少年荣辱观呈现的“大是”“小非”的特点。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从全文来看,造成青少年“大是小非”的原因是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请结合文本,探究如何改变青少年荣辱观中“大是小非”这一现状。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专项题难度:|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自汉代以来,“书”具有比较具体的文体意义,但是其内涵很丰富。扬雄《法言·对作》说:“夫上书谓之奏,奏记转易其名谓之书。”说明汉时作为上行公文的奏记也可称“书”。“书”更多是指亲朋旧友间往复的信函,此类文体又有许多别名,如尺牍、启、简、笺、札等。
  关于“书”的起源,有几种不同的说法。任睹《文章缘起》认为“书”始于司马迁的《报任少卿书》。
  郝经据《左传》记载,鲁成公七年,楚国的子重、子反***死了巫臣的族人,巫臣写了一封书信给子重与子反,文曰:“尔以谗慝贪惏事君,而多***不辜,余必使尔罢于奔命以死。”认为巫臣之书才是“书”的起源;王之绩《铁立文起》则认为古人通书,当始于鲁文公十七年,郑子家写的《与赵宣子书》。
  各家观点角度有所不同:任坊《文章缘起》是从秦汉以来书信代表作的角度来举例的,而郝经和王之绩则是淡文体的起源。郑子家的《与赵宣子书》虽然已有书信体的特点,但具有更多的公函性质;而巫臣的“遗二子书”内容只涉及个人恩怨,更符合私函的特点。另外,由于汉代公文制度的完善,公私交翰的文体性质得到进一步确认。人们对不同文体之间的差异也有较准确的认识,“书”自然也更鲜明地突出了其作为私函的性质。此时期,“书”作为个人感情交流、互通音讯的工具,得到了大量运用,出现了不少名篇佳制,如司马迁《报任少卿书》、李陵《答苏武书》等,无不写得情文并茂。可以说,汉代是私家书信开始兴盛的时期。
  作为古代最常用的交流思想、传达感情的工具,“书”是涉及社会生活面最广的一种文体。在叙寒暄、通讯问的基本功能下,一切关于社会政治、道德伦理、文学艺术,再到个人遭际、山水风物等话题无一不可以入书。由于“书”具有个人化、隐秘性的特点,作者在写书信时,往往能畅所欲言,直抒胸臆。如刘勰所云,“书”可以“舒布其言”。而且只要尽言,书的篇幅可长可短,形式上可骈可散。“纵而纵之,数千言不见其多;敛而敛之,一二语不见其少”。因此“书”往往能表现作者的真性情,反映社会的真面貌,更兼许多书信写得辞采斐然,使“书”具有很高的艺术性和史料价值。如韩愈的《答李翊书》,对后辈好学之士循循善诱,历叙自己平生为学之方,酣畅淋漓;而且韩愈在信中提出了“唯陈言之务去”等著名的文学创作理论,其文学史料价值不言而喻。总之,书信是用得最广的一种文体,代有佳篇,是中国古代文章学史上重要的组成部分。
  古时书信除实用性外,还出现了一些变体,如“拟书”。在古代诗歌之中,代言之体由来已久。但“拟书”又有所不同,其对象纯粹虚拟,可以写给古人、亡友,也可以写给天公,如早在晋代,就有刘谧之《与天公笺》,后代有苏东坡《拟孙权答曹操》、王世贞《遗亡友宗子相书》等。这类“书”其实已经是一种纯粹的用于抒情言志的文学创作了,而非实用性的信函意义。(选自《古典文学知识》2010年第3期,有删改)
1.下列对文中“书”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书”具有比较具体的文体意义是从汉代开始的,如西汉司马迁《报任少卿书》中的“书”。
B.“书”有尺牍、启、简、笺、札等许多别名,李密《陈情表》中的“表”又可称为尺牍等。
C.“书”是古代最常用的交流思想、传达感情的工具,叙寒暄、通讯问是它的基本功能。
D.“书”的内容极为丰富,社会政治、道德伦理、文学艺术以及个人遭际、山水风物等皆可入书。
2.下列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和郑子家写的《与赵宣子书》相比,司马迁的《报任少卿书》更具有私函性质。
B.汉代以后,私家书信开始兴盛,尤其在汉代,更是出现了许多情文并茂的佳作。
C.韩愈的《答李翊书》具有重要的文学史料价值,是我国古代书信体的代表性作品。
D.“拟书”的对象是古人、亡友、天公等虚拟的对象,“拟书”已没有了“书”的功能。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任昉、郝经在“书”的起源问题上,角度不同,以至观点也各不相同,如任昉就认为“书”始于《报任少卿书》。
B.汉代公文制度的完善是公私交翰的文体性质得到进一步确认的原因,“书”也更鲜明地带有私函的性质。
C.在汉代,上行公文的奏记也可称为“书”,是因为扬雄曾说过“夫上书谓之奏,奏记转易其名谓之书”。
D.具有很高的艺术性和史料价值的“书”能够表现作者的真性情,反映社会的真面貌,而且辞采斐然。
题型:专项题难度:| 查看答案
阅渎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我所认识的盖茨
张亚勤
  我第一次见比尔·盖茨是在1990年,在拉斯维加斯的Comdex大展上,盖茨做一个名叫“信息尽在指尖”的演讲,当时的盖茨是年轻人心目中的偶像。真正接触盖茨是在1992年亚特兰大的一个展览会上,那次他来展会做的主旨演讲是Windows95,他称之为“芝加哥计划”。我当时在从事视频方面的研究,在展会的一个展台上向众人演示我的视频压缩技术。忽然间,一个很特别的声音传了过来,问我压缩的速率是多少,压缩比例是多少,我回头一看,那个人就是盖茨。盖茨已经看过了好多个展台,他停留了下来,我们就数字视频的传输和通信展开交流,聊了20分钟左右,那是第一次真正和他交流。
  1998年我加入微软后,回国和李开复博士一起创办微软亚洲研究院。2000年我开始担任院长,经常向盖茨汇报工作。我第一次向他汇报工作是2000年夏天,我和微软研究院的十几个同事到雷蒙德微软公司总部,向盖茨汇报在网络多媒体研究领域的最新进展,汇报刚开始时,我认为他肯定对网络多媒体领域不太了解。令我惊讶的是,他不停地提问,问题都问得很深入,甚至走上前台去询问技术细节,比如做小波变换的编码、如何分层、频率分布、容错率等。他不是网络多媒体领域的专家,但他能很快抓住问题的核心,并能问出很深刻的问题。
  2004年1月,我被调回总部出任微软全球副总裁,按照微软的“导师制文化”,回到总部,我就需要一个导师,我找到盖茨,说希望他能做我的导师,他欣然答应了。有时候在电梯里相遇,他会叫我去办公室聊一聊。在这种畅所欲言的互动中,我颇有收获,也更多地感受到他的人格魅力。当时,我毕竟是一个刚从中国调去的“外来人”,有时会与总部的那些高管们有一些冲突,每当这个时候,盖茨往往会亲自写邮件沟通,这让我很是感动。那段时间,除了日常工作的交往,我们每个月都会有单独会面的时间。他看问题很深刻,总能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和他聊完天,你会感觉整个人很清爽,思路很清晰。
  2006年初我回到中国组建微软中国研发集团,并担任主席。我成了盖茨了解中国的一个很重要的窗口。我加入微软后在公司里每次碰到他,他都对中国十分好奇,有时候他好奇的问题超过了软件和技术的范围。有一次他问我,为什么中国的学生这么聪明?他来中国时也和一些中国***有交流,他说中国***一定是世界上最强的,我相信他说的是真心话,不是外交辞令,因为对他来说,已没必要再为了什么目的说言不由衷的话了。我每次见到盖茨,他都会欣然接受我给他“洗脑”。比如“十七大”之后,我见到他就专门给他传达中国十七大的精神。他对中国很感兴趣,他觉得这能让他更多地了解中国。
  2008年6月,在西雅图,我参加了盖茨的告别晚会,并代表微软中国的全体同仁向盖茨送了两件礼物。其中之一是一本《比尔在中国》的影集,记录了从1991年起比尔·盖茨十多次中国之行的精彩瞬间。另外一个是我个人送给他的——中国古代乐器埙、篪各一件,取意《诗经》“伯氏吹埙,仲氏吹篪”,埙篪相和,如兄弟之睦,如君子之交。
  盖茨的退休让我既感到留恋,又替他感到高兴,他又开始投入一项让他充满激情并对整个社会都有益的事业当中去了。盖茨是微软的灵魂人物和大家长,另一方面也是我的朋友,我们在很多问题上都有过争论和探讨,有时能达成共识,但也有出现分歧的时候。当然,盖茨并没有完全离开微软,他还是微软的非执行董事长,他每个星期会来公司一天。
  盖茨用30多年创立了微软公司,用创新的技术实现了自己的梦想,改变了世界。现在,他决定把所有的财富回馈给社会。他对于财富的态度和对梦想的不断追求,最值得世人学习,我十分敬佩他,他是我人生的楷模。(选自《南方人物周刊》,有删改)
(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A.作者第一次见盖茨是于1992年在亚特兰大,盖茨在展览会上做了主旨演讲Windows95,之后他们针对数字视频的传输和通信展开了20分钟的交流。
B.在向盖茨汇报在网络多媒体研究领域的最新进展时,作者认为盖茨肯定对该领域不太了解,可令他惊讶的是,盖茨虽不是这方面的专家,却能很快抓住问题的核心,问出很深刻的问题。
C.作为一个刚从中周调到微软总部的“外来人”,当作者与高管们发生冲突时,盖茨往往会亲自写邮件沟通,这种为了维护两国人民友谊而不辞辛劳的精神,让作者很是感动。
D.作者叙述送给盖茨中国古代乐器埙、篪这件事,既表明作者与盖茨之间有着诚挚的友谊,也与上一段中写盖茨对中国很感兴趣、渴望了解中国相照应。
E.本文以时间为顺序描述了“我所认识的盖茨”与自己交往的几件事,表现了盖茨对财富的明智态度和对梦想的孜孜追求。
(2)作者说盖茨的退休令自己“既感到留恋,又替他感到高兴”,这是为什么?请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作者在文章结尾说盖茨是自己“人生的楷模”,结合全文来看,盖茨身上有哪些品质值得学习?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盖茨“用30多年创立了微软公司”,从而“实现了自己的梦想,改变了世界”,而最终他却又决定“把所有的财富回馈给社会”。请你就对“梦想”、“财富”、“回馈”三个方面的理解,任选一个方面,结合文章内容和社会现实,谈谈自己的看法。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最新试题
热门考点

超级试练试题库

© 2017-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