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自汉代以来,“书”具有比较具体的文体意义,但是其内涵很丰富。扬雄《法言·对作》说:“夫上书谓之奏,奏记转易其名谓之书。”说明汉
题型:专项题难度:来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自汉代以来,“书”具有比较具体的文体意义,但是其内涵很丰富。扬雄《法言·对作》说:“夫上书谓之奏,奏记转易其名谓之书。”说明汉时作为上行公文的奏记也可称“书”。“书”更多是指亲朋旧友间往复的信函,此类文体又有许多别名,如尺牍、启、简、笺、札等。 关于“书”的起源,有几种不同的说法。任睹《文章缘起》认为“书”始于司马迁的《报任少卿书》。 郝经据《左传》记载,鲁成公七年,楚国的子重、子反***死了巫臣的族人,巫臣写了一封书信给子重与子反,文曰:“尔以谗慝贪惏事君,而多***不辜,余必使尔罢于奔命以死。”认为巫臣之书才是“书”的起源;王之绩《铁立文起》则认为古人通书,当始于鲁文公十七年,郑子家写的《与赵宣子书》。 各家观点角度有所不同:任坊《文章缘起》是从秦汉以来书信代表作的角度来举例的,而郝经和王之绩则是淡文体的起源。郑子家的《与赵宣子书》虽然已有书信体的特点,但具有更多的公函性质;而巫臣的“遗二子书”内容只涉及个人恩怨,更符合私函的特点。另外,由于汉代公文制度的完善,公私交翰的文体性质得到进一步确认。人们对不同文体之间的差异也有较准确的认识,“书”自然也更鲜明地突出了其作为私函的性质。此时期,“书”作为个人感情交流、互通音讯的工具,得到了大量运用,出现了不少名篇佳制,如司马迁《报任少卿书》、李陵《答苏武书》等,无不写得情文并茂。可以说,汉代是私家书信开始兴盛的时期。 作为古代最常用的交流思想、传达感情的工具,“书”是涉及社会生活面最广的一种文体。在叙寒暄、通讯问的基本功能下,一切关于社会政治、道德伦理、文学艺术,再到个人遭际、山水风物等话题无一不可以入书。由于“书”具有个人化、隐秘性的特点,作者在写书信时,往往能畅所欲言,直抒胸臆。如刘勰所云,“书”可以“舒布其言”。而且只要尽言,书的篇幅可长可短,形式上可骈可散。“纵而纵之,数千言不见其多;敛而敛之,一二语不见其少”。因此“书”往往能表现作者的真性情,反映社会的真面貌,更兼许多书信写得辞采斐然,使“书”具有很高的艺术性和史料价值。如韩愈的《答李翊书》,对后辈好学之士循循善诱,历叙自己平生为学之方,酣畅淋漓;而且韩愈在信中提出了“唯陈言之务去”等著名的文学创作理论,其文学史料价值不言而喻。总之,书信是用得最广的一种文体,代有佳篇,是中国古代文章学史上重要的组成部分。 古时书信除实用性外,还出现了一些变体,如“拟书”。在古代诗歌之中,代言之体由来已久。但“拟书”又有所不同,其对象纯粹虚拟,可以写给古人、亡友,也可以写给天公,如早在晋代,就有刘谧之《与天公笺》,后代有苏东坡《拟孙权答曹操》、王世贞《遗亡友宗子相书》等。这类“书”其实已经是一种纯粹的用于抒情言志的文学创作了,而非实用性的信函意义。(选自《古典文学知识》2010年第3期,有删改) 1.下列对文中“书”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书”具有比较具体的文体意义是从汉代开始的,如西汉司马迁《报任少卿书》中的“书”。 B.“书”有尺牍、启、简、笺、札等许多别名,李密《陈情表》中的“表”又可称为尺牍等。 C.“书”是古代最常用的交流思想、传达感情的工具,叙寒暄、通讯问是它的基本功能。 D.“书”的内容极为丰富,社会政治、道德伦理、文学艺术以及个人遭际、山水风物等皆可入书。 2.下列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和郑子家写的《与赵宣子书》相比,司马迁的《报任少卿书》更具有私函性质。 B.汉代以后,私家书信开始兴盛,尤其在汉代,更是出现了许多情文并茂的佳作。 C.韩愈的《答李翊书》具有重要的文学史料价值,是我国古代书信体的代表性作品。 D.“拟书”的对象是古人、亡友、天公等虚拟的对象,“拟书”已没有了“书”的功能。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任昉、郝经在“书”的起源问题上,角度不同,以至观点也各不相同,如任昉就认为“书”始于《报任少卿书》。 B.汉代公文制度的完善是公私交翰的文体性质得到进一步确认的原因,“书”也更鲜明地带有私函的性质。 C.在汉代,上行公文的奏记也可称为“书”,是因为扬雄曾说过“夫上书谓之奏,奏记转易其名谓之书”。 D.具有很高的艺术性和史料价值的“书”能够表现作者的真性情,反映社会的真面貌,而且辞采斐然。 |
答案
1.B 2.A 3.C |
举一反三
阅渎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
我所认识的盖茨 张亚勤 |
我第一次见比尔·盖茨是在1990年,在拉斯维加斯的Comdex大展上,盖茨做一个名叫“信息尽在指尖”的演讲,当时的盖茨是年轻人心目中的偶像。真正接触盖茨是在1992年亚特兰大的一个展览会上,那次他来展会做的主旨演讲是Windows95,他称之为“芝加哥计划”。我当时在从事视频方面的研究,在展会的一个展台上向众人演示我的视频压缩技术。忽然间,一个很特别的声音传了过来,问我压缩的速率是多少,压缩比例是多少,我回头一看,那个人就是盖茨。盖茨已经看过了好多个展台,他停留了下来,我们就数字视频的传输和通信展开交流,聊了20分钟左右,那是第一次真正和他交流。 1998年我加入微软后,回国和李开复博士一起创办微软亚洲研究院。2000年我开始担任院长,经常向盖茨汇报工作。我第一次向他汇报工作是2000年夏天,我和微软研究院的十几个同事到雷蒙德微软公司总部,向盖茨汇报在网络多媒体研究领域的最新进展,汇报刚开始时,我认为他肯定对网络多媒体领域不太了解。令我惊讶的是,他不停地提问,问题都问得很深入,甚至走上前台去询问技术细节,比如做小波变换的编码、如何分层、频率分布、容错率等。他不是网络多媒体领域的专家,但他能很快抓住问题的核心,并能问出很深刻的问题。 2004年1月,我被调回总部出任微软全球副总裁,按照微软的“导师制文化”,回到总部,我就需要一个导师,我找到盖茨,说希望他能做我的导师,他欣然答应了。有时候在电梯里相遇,他会叫我去办公室聊一聊。在这种畅所欲言的互动中,我颇有收获,也更多地感受到他的人格魅力。当时,我毕竟是一个刚从中国调去的“外来人”,有时会与总部的那些高管们有一些冲突,每当这个时候,盖茨往往会亲自写邮件沟通,这让我很是感动。那段时间,除了日常工作的交往,我们每个月都会有单独会面的时间。他看问题很深刻,总能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和他聊完天,你会感觉整个人很清爽,思路很清晰。 2006年初我回到中国组建微软中国研发集团,并担任主席。我成了盖茨了解中国的一个很重要的窗口。我加入微软后在公司里每次碰到他,他都对中国十分好奇,有时候他好奇的问题超过了软件和技术的范围。有一次他问我,为什么中国的学生这么聪明?他来中国时也和一些中国***有交流,他说中国***一定是世界上最强的,我相信他说的是真心话,不是外交辞令,因为对他来说,已没必要再为了什么目的说言不由衷的话了。我每次见到盖茨,他都会欣然接受我给他“洗脑”。比如“十七大”之后,我见到他就专门给他传达中国十七大的精神。他对中国很感兴趣,他觉得这能让他更多地了解中国。 2008年6月,在西雅图,我参加了盖茨的告别晚会,并代表微软中国的全体同仁向盖茨送了两件礼物。其中之一是一本《比尔在中国》的影集,记录了从1991年起比尔·盖茨十多次中国之行的精彩瞬间。另外一个是我个人送给他的——中国古代乐器埙、篪各一件,取意《诗经》“伯氏吹埙,仲氏吹篪”,埙篪相和,如兄弟之睦,如君子之交。 盖茨的退休让我既感到留恋,又替他感到高兴,他又开始投入一项让他充满激情并对整个社会都有益的事业当中去了。盖茨是微软的灵魂人物和大家长,另一方面也是我的朋友,我们在很多问题上都有过争论和探讨,有时能达成共识,但也有出现分歧的时候。当然,盖茨并没有完全离开微软,他还是微软的非执行董事长,他每个星期会来公司一天。 盖茨用30多年创立了微软公司,用创新的技术实现了自己的梦想,改变了世界。现在,他决定把所有的财富回馈给社会。他对于财富的态度和对梦想的不断追求,最值得世人学习,我十分敬佩他,他是我人生的楷模。(选自《南方人物周刊》,有删改) (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A.作者第一次见盖茨是于1992年在亚特兰大,盖茨在展览会上做了主旨演讲Windows95,之后他们针对数字视频的传输和通信展开了20分钟的交流。 B.在向盖茨汇报在网络多媒体研究领域的最新进展时,作者认为盖茨肯定对该领域不太了解,可令他惊讶的是,盖茨虽不是这方面的专家,却能很快抓住问题的核心,问出很深刻的问题。 C.作为一个刚从中周调到微软总部的“外来人”,当作者与高管们发生冲突时,盖茨往往会亲自写邮件沟通,这种为了维护两国人民友谊而不辞辛劳的精神,让作者很是感动。 D.作者叙述送给盖茨中国古代乐器埙、篪这件事,既表明作者与盖茨之间有着诚挚的友谊,也与上一段中写盖茨对中国很感兴趣、渴望了解中国相照应。 E.本文以时间为顺序描述了“我所认识的盖茨”与自己交往的几件事,表现了盖茨对财富的明智态度和对梦想的孜孜追求。 (2)作者说盖茨的退休令自己“既感到留恋,又替他感到高兴”,这是为什么?请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作者在文章结尾说盖茨是自己“人生的楷模”,结合全文来看,盖茨身上有哪些品质值得学习?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盖茨“用30多年创立了微软公司”,从而“实现了自己的梦想,改变了世界”,而最终他却又决定“把所有的财富回馈给社会”。请你就对“梦想”、“财富”、“回馈”三个方面的理解,任选一个方面,结合文章内容和社会现实,谈谈自己的看法。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
一天的等待 海明威 |
他走进我们房间关窗户的时候,我们还未起床。我见他一副病容,全身哆嗦,脸色苍白,步履缓慢,好像一动就会引起疼痛。 “怎么啦,宝贝?” “我头痛。” “你先上床。我穿好衣服就来看你。” 可是当我来到楼下时,他已穿好衣服,坐在火炉旁,一看就是个病得不轻、可怜巴巴的九岁男孩。我摸了摸他的额头,知道他发烧了。 “你上楼去睡吧,”我说,“你病了。” 医生来后,量了孩子的体温。 “多少度?”我问医生。 “一百零二度。” 下楼后,医生留下用不同颜色的胶囊包装的三种药,并嘱咐如何服用。并说,如果高烧不超过一百零四度,就用不着担心。这是轻度流感,要是不引起肺炎,就没有危险。 我回到房里,记下了孩子的体温,并对各种胶囊的服用时间作了记录。 “想让我读点书给你听吗?” “好的,如果你想读的话。”孩子说。他脸色苍白,眼窝下方有黑晕。他躺在床上一动不动,对周围发生的一切无动于衷。 我朗读霍华德·派尔的《海盗故事》,但我看得出他并没在听我读书。 “你感觉怎么样,宝贝?”我问他。 “到目前为止,还是老样子。”他说。 我坐在床脚边自个儿看书,等着到时间再给他服一粒胶囊。按理,他本该睡着了,然而,当我抬头看时,他却双眼盯着床脚,神情异常。 “你为什么不试着睡觉呢?到吃药时,我会叫醒你的。” “我宁愿醒着。” 过了一会儿,他对我说:“你不必呆在这里陪我,爸爸,要是你嫌麻烦的话。” “不嫌麻烦。” “不,我是说,要是你过一会儿嫌麻烦的话,你就不必呆在这里。” 我想,或许他有点儿神志不清了。十一点钟,照规定给他服药后,我便出去了一会儿。那是个晴朗而又寒冷的日子,地上覆盖着一层已结成冰的冻雨。我带着我那条爱尔兰红毛小猎犬,沿着大路和一条冰冻的小溪散步,但在这玻璃般光滑的地面上站立和行走是很困难的。那条红毛狗一路上连跌带滑,我自己也重重摔了两跤。 高高的土堤上长着倒垂下来的灌木丛,我们从那下面撵起了一群鹌鹑,我击落了两只。有几只鹌鹑停落在树上,但大部分飞进了一堆堆的柴垛中。动身返回时,我感到很高兴,因为我在离房子不远的地方发现了一群鹌鹑,而且还剩下许多,改日可再去搜寻猎取。 回到屋里,他们说孩子不让任何人进入他的房间。 “你们不能进来,”他说,“你们千万不要传染上我的病。” 我来到他身边,发现他仍像我离开时那样躺着。他脸色苍白,但两颊上部烧得发红,眼睛依旧一动不动地盯着床脚。 我量了他的体温。 “多少?” “大约一百。”我说。实际上是一百零二度四分。 “原先是一百零二度。”他说。 “谁说的?” “医生。” “你的体温没问题,”我说,“用不着担心。” “我不担心,”他说,“但是我不能不想。” “不要想,”我说,“放心好了。” “我很放心。”他说着,眼睛直盯着前方。显然,他有什么心事,但在尽力控制着自己。 “将这个用水服下。” “你看这有用吗?” “当然有用。” 我坐下来,打开了《海盗故事》,开始读给他听,但我看得出来他没在听,于是我停了下来。 “你看我大概什么时候会死?”他问道。 “什么?” “我大概还有多少时间就要死了?” “你不会死。你怎么啦?” “啊,不,我会死的。我听到他说一百零二度。” “人不会因为得了一百零二度的高烧而死去的。你是在说傻话。” “我知道会的。在法国上学的时候,同学告诉我说,发烧到四十四度就不能活了。我已经一百零二度了。” 原来自上午九点起,整整一天他都在等死。 “你这可怜的宝贝,”我说,“你不会死的。那种温度计不一样。在那种温度计上,三十七度是正常的。在这种温度计上,正常体温是九十八度。” “你肯定?” “绝对没错,”我说,“这跟英里和公里的区别一样。你知道,就像我们车速开到七十英里该折合成多少公里一样。” “噢。”他说。 他那凝视着床脚的目光松弛了。他的紧张状态也终于缓解了。第二天,越发轻松了。为了一点无关紧要的小事,他会动辄哭起来。(有删节) (1)下列对这篇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A.九岁男孩因为不懂得华氏温度与摄氏温度的区别,误以为自己将要死去而备受精神折磨。小说借此说明科学知识的重要性。 B.男孩在等待死亡的一天中没有哭泣,可当他知道自己不会死去后却“为了一点无关紧要的小事”“动辄哭起来”。这样写男孩的性格显得不够统一。 C.男孩的反常动作、神态,如躺在床上一动不动,对周围的一切无动于衷,不肯吃药、不让人接近等,都暗示了他在等待死亡。 D.男孩以为自己即将死去后,虽然竭力保持平静,但内心是恐惧的。当他不断用行动和语言暗示父亲时,父亲却始终没有意识到。 E.尽管九岁的小男孩面对死亡时表现得异常镇静,但他仍掩盖不了自己消极等待、无能为力的悲观情绪,贯串全篇的是一种忧郁痛苦的基调,使人读后感到压抑无奈。 (2)小说中的男孩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请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小说的标题“一天的等待”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有人认为小说中间插入的父亲外出打猎的两段文字是多余的,也有人认为这样写恰恰体现了小说构思的精巧。你的看法呢?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观点和理由。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
“失败英雄”梁从诫 汪永晨 |
梁从诫先生领导创建了国内首个民间环保组织“自然之友”。自1993年成立以来,“自然之友”开展了许许多多环保方面的重大行动。我曾亲耳听过梁先生的这句自嘲:我们一家三代都是失败的英雄,可以说是屡战屡败但也都是屡败屡战。当时,梁先生说,如果说我从祖父和父母【注】身上继承了点什么的话,那就是信念:一个人要有社会责任感。 我曾拉梁先生和我一起去过我的环保启蒙地——江苏省睢宁县大余小学。这是从20世纪80年代起就在学校开展爱鸟活动的一所农村小学。那所学校的学生和老师用绘画、唱歌、跳舞等形式,在田间河边开展课外活动,表达人类对小鸟的热爱。那次,年近70岁的梁先生在小学参加农村孩子的爱鸟活动,那活泼劲儿和孩子们不分高低。至今我脑子里还有着返璞归真的梁先生,孩子般在农村小学的操场上和孩子们一起跑跑跳跳的情形。 作为国家环保局的“环境使者”,我和梁先生曾一起去过三峡。我们站在黄柏河边,这是当地人认为治理得不错的河,所以请我们这些环保使者来看。对那治理过的河水还有疑问的作家徐刚蹲在江边捞起一把水草,再站起来时,眉头皱起来,鼻子和嘴也都挤在了一起。梁先生也不客气地对陪着我们的环保局干部表达了他的态度:人的认识当然是要有一个过程的。20年前,在黄柏河还能见底的那个年代,要人们认识到水库将对邻近水域带来多么严重的负面影响,也许不够现实。然而到了20世纪80年代末,在黄柏河已经开始由绿变黑的时候,在论证中还把“对水污染的影响”列为“影响较小,采取有效措施后可减小危害”的一类,甚至时至今日,还在说三峡水库污染“问题不大”,就很难说是实事求是的了。 那次三峡归来,在国家环保总局召开的环保使者的年会上,梁先生送给我一本杂志,上面有他写的文章,表述他对长江污染应如何面对的见解。那篇文章中梁先生这样写道:“江水轻拍船舷,船在微微晃动。舟上有人难眠。遥想当年,李白遇赦,从奉节东下,一路神采飞扬,留下‘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的不朽诗句。寥寥数字,向我们透露了一千多年前三峡森林茂密、野生动物出没的环境、生态消息。今人面对两岸濯濯童山,峡中滔滔黄水,李白诗中景色,已无法想象;森林与猴子什么年代起从这里消失,也不可考。若诗仙再世,与我辈同行,又会写下怎样的诗句留给后人?历史的冷眼将始终注视着三峡,注视着长江,注视着我们!” 我和梁先生曾一起参加一个美国高层代表团到华访问的工作午餐。梁先生向美国官员讲起他和克林顿的见面,讲起他当时将一张滇金丝猴母子的照片作为礼物送给克林顿。克林顿饶有兴致地问:“这种金丝猴的数量还有多少?”“不足1200只。而且据我们所知,这是灵长类中除了人类之外唯一的红唇动物。”“哦,那是我的表亲!”当时,在座的人都笑了。今天想起梁先生当时的介绍,想起他说的“不足1200只”,好像刚明白梁先生当时的用心——我们都是濒危动物,金丝猴和保护金丝猴的人。 我刚刚出版的新书《追寻“野人”的足迹——中国环保领跑人》中,第一位“野人”就是梁先生。在我写梁先生的文章里有这样一段:这些年来,梁先生的演讲,直接、间接的听众不知有没有人统计过;坐在台下、课堂上听梁先生讲课,最多一次有多少人,我也不知道,可最少的一次有多少,梁先生亲口告诉过我,5个。那是在某国家机关。我问梁先生,那你讲了吗?他告诉我,当然不能放弃,我还像是下面坐着成千上万的听众那样给那5个人讲了中国民间组织的环保历程。梁先生告诉他们:环境保护不仅仅是政府的事情,也不仅仅是专家的事情,作为普通的公民,如果我们不参与、不支持、不关注环境保护,仅靠政府和专家,任何国家都是不可能把环境治理好的。 梁先生曾作过这样一个比喻。他说:或许,当今的人类就像坐在“泰坦尼克号”上,你有一等舱的乐趣,我有二等舱的活法。突然有一天船撞上冰山,停也停不下来,拐也拐不了弯,大家只能同归于尽。 梁先生没有看到这本书的出版。在这本书写梁先生的章节中,最后一句话是:“我没有问过梁先生,但我想我的这个假设:为‘表亲’奔走,是这辈子要一直奔下去了,是不是就是出于从父辈那里得到的信念,一个人要有社会责任感?”粱先生您不会反对吧!(有删改) 【注】梁从诫的祖父是近代著名政治活动家和思想家梁启超,父亲是著名建筑学家梁思成,母亲是著名作家、建筑学家林徽因。 (1)下列对这篇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A.站在黄柏河边,梁先生毫不客气地表达了他对三峡工程的否定,他认为说三峡水库污染“问题不大”,并不是一种实事求是的态度。 B.梁先生遥想李白当年沿江而下的景象,是为了将长江两岸曾经草木丰茂、野生动物出没的生态环境与现在的童山黄水作对比,表达了对三峡环境破坏严重的忧虑。 C.梁从诫曾将一张滇金丝猴母子的照片作为礼物送给克林顿,是因为这种金丝猴是灵长类中除人类之外唯一的红唇动物,而且这种金丝猴和保护金丝猴的人都是濒危动物。 D.从作家徐刚捞起水草时的神情来看,黄柏河并没有治理好,但当地环保官员却认为治理得不错;梁先生在某国家机关作讲座,却只有5位听众,这都说明政府部门对环保工作不重视。 E.本文通过对“失败英雄”梁从诫相关事迹的描述,表现了一位有社会责任感的环保斗士为保护环境奔走呼吁、不计得失、鞠躬尽瘁的高尚情怀和伟大精神。 (2)这篇传记的题目“‘失败英雄’梁从诫”有什么含义?请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梁从诫说:“或许,当今的人类就像坐在‘泰坦尼克号’上,你有一等舱的乐趣,我有二等舱的活法。突然有一天船撞上冰山,停也停不下来,拐也拐不了弯,大家只能同归于尽。”这个比喻有什么深意?请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梁先生说,如果说我从祖父和父母身上继承了点什么的话,那就是信念:一个人要有社会责任感。”请从“继承”“信念”“责任感”中任选一个,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
智斗[注](选段) (胡传魁、刁德一、刁小三上。四个伪军从上坡上走过。) |
胡传魁:嘿,阿庆嫂! 阿庆嫂:(回身迎上)听说您当了司令啦,恭喜呀! 胡传魁:你好哇? 阿庆嫂:好啊,好啊,哪阵风把您给吹回来了? 胡传魁:买卖兴隆,混得不错吧? 阿庆嫂:托您的福,还算混得下去。 胡传魁:哈哈哈… 阿庆嫂:胡司令,您这边请坐。 胡传魁:好好好,我给你介绍介绍,这是我的参谋长,姓刁,是本镇财主刁老太爷的公子,刁德一。 (刁德一上下打量阿庆嫂。) 阿庆嫂:(发觉刁德一是很阴险狡猾的敌人,就与之虚与委蛇)参谋长,我借贵方一块宝地,落脚谋生,参谋长树大根深,往后还求您多照应。 胡传魁:是啊,你还真得多照应着点。 刁德一:好说好说。 (刁德一脱斗篷。刁小三接住。刁小三下。) 阿庆嫂:参谋长,您坐! 胡传魁:阿庆嫂,我上回大难不死,才有了今天,我可得好好谢谢你呀! 阿庆嫂:那是您自身的造化。哟,您瞧我,净顾了说话了,让您二位这么干坐着,我去泡茶去,您坐,您坐!(进屋) 刁德一:司令!这么熟识,是什么人哪? 胡传魁:你问的是她?(唱)想当初老子的队伍才开张,拢共才有十几个人、七八条枪。遇皇军追得我晕头转向,多亏了阿庆嫂,她叫我水缸里面把身藏。她那里提壶续水,面不改色,无事一样。 (阿庆嫂提壶拿杯,细心地听着,发现敌人看见了自己,就若无其事地从屋里走出。) 胡传魁:(接唱)骗走了东洋兵,我才躲过了大难一场。(转向阿庆嫂)似这样救命之恩终生不忘,俺胡某讲义气终当报偿。 阿庆嫂:(有意在敌人面前掩饰自己)胡司令,这么点小事,您别净挂在嘴边上。那我也是急中生智,事过之后,您猜怎么着,我呀,还真有点后怕呀! (阿庆嫂一面倒茶,一面观察) 阿庆嫂:参谋长,您吃茶!(忽然想起)哟,香烟忘了,我去拿烟去。(进屋) 刁德一:(看着阿庆嫂的背影)司令!我是本地人,怎么没有见过这位老板娘啊? 胡传魁:人家夫妻“八·一三”以后才来这儿开茶馆,那时候你还在日本留学,你怎么会认识她哪? 刁德一:哎!这个女人真不简单哪! 胡传魁:怎么,你对她还有什么怀疑吗? 刁德一:不不不!司令的恩人嘛!胡传魁:你这个人哪! 刁德一:嘿嘿嘿…… (阿庆嫂取香烟、火柴,提铜壶从屋内走出。) 阿庆嫂:参谋长,烟不好,请抽一支呀! (刁德一接过阿庆嫂送上的烟。阿庆嫂欲为点烟,刁德一谢绝,自己用打火机,点着。) 阿庆嫂:胡司令,抽一支!(胡传魁接烟,阿庆嫂给胡传魁点烟) 刁德一:(望着阿庆嫂的背影,唱)这个女人不寻常! 阿庆嫂:(唱)刁德一有什么鬼心肠? 胡传魁:(唱)这小刁一点面子也不讲! 阿庆嫂:(接唱)这草包倒是一堵挡风的墙。 刁德一:(略一想,打开烟盒请阿庆嫂抽烟)抽烟!(阿庆嫂摇手拒绝。) 胡传魁:人家不会,你干什么! 刁德一:(唱)她态度不卑又不亢。 阿庆嫂:(唱)他神情不阴又不阳。 胡传魁:(唱)刁德一搞的什么鬼花样? 阿庆嫂:(唱)他们到底是姓蒋还是姓汪? 刁德一:(唱)我待要旁敲侧击将她访。 阿庆嫂:(接唱)我必须察言观色把他防。 (阿庆嫂欲进屋。刁德一从她的身后叫住。) 刁德一:阿庆嫂!(唱)适才听得司令讲,阿庆嫂真是不寻常。我佩服你沉着机灵有胆量,竟敢在鬼子面前耍花枪。若无有抗日救国的好思想,焉能够舍己救人不慌张! 阿庆嫂:(接唱)参谋长休要谬夸奖,舍己救人不敢当,开茶馆,盼兴旺,江湖义气第一桩。司令常来又常往,我有心背靠大树好乘凉。也是司令洪福广,方能遇难又呈祥。 刁德一:(接唱)新四军久在沙家浜,这棵大树有阴凉,你与他们常来往,想必是安排照应更周详!阿庆嫂:(接唱)垒起七星灶,铜壶煮三江。摆开八仙桌,招待十六方。来的都是客,全凭嘴一张。相逢开口笑,过后不思量。人一走,荼就凉…… (阿庆嫂泼去刁德一杯中残茶,刁德一一惊。) 阿庆嫂:(接唱)有什么周详不周详! 胡传魁:哈哈哈…… 刁德一:嘿嘿嘿……阿庆嫂真不愧是个开茶馆的,说出话来滴水不漏。佩服!佩服!(选自现代京剧《沙家浜》第四场,有删改) 【注】智斗:京剧《沙家浜》讲的是1939年秋,在沙家浜秘密疗伤的新四军战士,面对日伪勾结、下乡“扫荡”的险恶环境,在地方党组织和群众的支持帮助下,坚持抗日的故事,智斗是其第四场。阿庆嫂是春来茶馆的老板娘,中共地下工作者;刁德一是与日寇勾结时的“忠义救国军”参谋长;胡传魁是其司令。 (1)下列对文本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恰当的两项是( ) A.胡传魁和阿庆嫂再相逢后,阿庆嫂只寒暄了一句就问胡传魁“哪阵风把您给吹回来了”,意在询问胡传魁此次回到沙家浜的真实目的。 B.“我借贵方一块宝地”点明阿庆嫂是个外乡人,“参谋长树大根深”是阿庆嫂向刁德一表明自己知道他在本地是很有势力的。 C.刁德一的应答“好说好说”既显示了他对阿庆嫂的热情,意思是“我会照应的”,同时也在观察阿庆嫂。 D.胡传魁是个草根出身的司令,说话带有很重的江湖气。阿庆嫂讲话也很得体,把自己的恩惠轻轻带过,而且还特意半开玩笑地说“后怕”。 E.阿庆嫂在面对“自己是否抗日”的两难问题时,大讲江湖义气,还特意强调自己“背靠大树好乘凉”,并非跟抗日相关联。由此可见,她也希望今后能得到胡传魁这棵大树的庇护。 (2)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文中画线的两处舞台说明对塑造人物形象的作用。 ①刁德一上下打量阿庆嫂。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阿庆嫂泼去刁德一杯中残茶。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结合文意,赏析下面唱词的语言特色。 垒起七星灶,铜壶煮三江。摆开八仙桌,招待十六方。来的都是客,全凭嘴一张。相逢开口笑,过后不思量。人一走,茶就凉……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剧本为什么把本场戏命名为“智斗”?请结合文意,谈谈你的理解。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
伟大的批评者往往是伟大的爱国者 张伟 |
8月13日,美国重量级学者、麻省理工学院教授诺姆·乔姆斯基在北京大学接受名誉博士学位并发表演讲。只有经过仔细鉴别和彼此对照之后,才能弄清这位82岁的老人究竟给我们带来了什么。 作为著名的语言学家、哲学家和政论家,或按他自己喜欢的称呼,作为一名知识分子,乔姆斯基在短暂的中国之行期间,用沙哑低沉的声音表达了他对中国当下事务的认识,并延续了批判美国政府的老调。他带来了一股旋风,除了知识界大声欢呼外,《人民日报》也对此进行了报道,称他受欢迎的程度“超过国家元首”。 事实上,只要对这名学者的生平略作了解,我们便不会感到诧异。乔姆斯基以“异见”姿态闻名世界,他的批评美国政府的立场一生不变,曾把关国政府比作“饿狼”、“世界上最大的恐怖组织”。他甚至抨击美国人最珍视的“民主”,认为它是虚伪的。 这些批评并未给他带来太大的麻烦,相反却为他赢得了声望。他被美国媒体评为当代全球最具影响力的100名公共知识分子之首。不过,这并不意味着我们需要全部赞同乔姆斯基的尖锐抨击,以及他彻底的无政府主义观点。如果说乔姆斯基为我们带来了有益的启示,那也并不在于他的观点本身,而在于这种观点所持的姿态:批评者。无论我们是否愿意承认,一个无法回避的事实是,我们的社会当下亟须拥有合格的批评者以及对待批评者的宽容态度。在目前这个变化急剧、事端丛生的发展阶段,缺少合格的批评者,或者缺少对于批评者的宽容态度,将会带来无穷的恶果。 在乔姆斯基看来,保持怀疑和批判的姿态,是知识分子的天职,因为知识分子享有知识的“特权”,并有专业能力对事物进行深刻剖析。在他看来,知识分子永远面临着两种选择:做一个向权威俯首帖耳的御用文人,或做一个独立的批评者。他认为,选择成为一个批评者尽管可能在当下会遭遇麻烦,却能使知识分子最终避开历史和道义对他的审判。也许正是基于这种观点,乔姆斯基成了美国政府永远的反对派。即使在中国之行的演讲中,他也会时不时地将话锋转回到大洋彼岸的那个“强权政府”上。中国的知识界乃至整个社会,有必要对这一番对我们来说有些陌生的言论进行检视,并且从中得到有益的启示。我想,乔姆斯基的中国之行是促进这种检视的恰当时机。 我们的社会历来缺少对“批评”的集体思考。无论是批评者,还是被批评者都有必要从乔姆斯基所带来的信息中学到点什么。 对于那些试图以自己的批评来使社会获得或大或小的改进的人来说,学习乔姆斯基强硬而坚持的姿态并不困难。通常,他们只需要准备一些犀利的言辞和一副好胆量,就可以变成一个无所不在的反对者。然而他们需要思考的一个问题是:如何使自己的批评变得真诚并具有逻辑的力量,从而使自己的对手也不得不正视这种批评? 而对于被批评者而言,他们应该从乔姆斯基的身上得到更多启示。 乔姆斯基在对美国社会和政府提出千般批评的同时,内心却承认,美国仍是世界上最伟大的国家。他对美国的批评,与其说是一种敌视,毋宁说是一种认同。一个人肯付出一生来对一个国家的缺点进行批评,也许是他用来表达自己对这个国家热爱的最好方式。古今的历史一再证明:伟大的批评者往往是伟大的爱国者。 一个如同乔姆斯基这样的批评者,对于一个社会而言意义重大。他可以帮助警惕或规避可能存在的政策失误,也能抵消因为意见过于趋同而导致的独断和冒进。甚至,这样的一个批评者能否存在,本身就是一个社会是否开明的评判标准。 如今,尽管批评声存在于我们社会的诸多领域,但在一些重要领域,尤其是在乔姆斯基所重视的知识分子群体中,批评者的角色却愈发稀缺——至少,像他本人那样有品质的批评者日益鲜见。 颇有意思的是,乔姆斯基发表演讲的北京大学,曾经因为引领知识分子的独立和批判精神而广受赞誉,如今却同样因为日渐失去这种精神而饱受批评。不知道乔姆斯基的这次来访,是否能帮这所学校乃至整个中国知识界,拾回一些并不久远的记忆。(选自《中国青年报》,有删改) 1.根据文意,下列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乔姆斯基被美国媒体评为当代全球最具影响力的100名公共知识分子之首,但这并不意味着人们需要全部赞同乔姆斯基的尖锐抨击,以及他彻底的无政府主义观点。 B.几句犀利的言辞和一副好胆量,就可以变成一个像乔姆斯基那样的无所不在的反对者。 C.一个卓越的批评者,可以帮助政府警惕或规避可能存在的政策失误,也能抵消因为意见过于趋同而导致的独断和冒进。 D.批评者也需要思考如何使自己的批评变得真诚并具有逻辑的力量,从而使自己的对手也正视自己的批评这一问题。 2.下列有关乔姆斯基在中国受欢迎程度“超过国家元首”的原因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他所有的批评都源于对国家和民族无私的热爱以及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B.他对知识分子的天职有着深刻而全面的认识,以及他给批评者所需要的正确姿态提供了范例。 C.他以实际行动证明了:伟大的批评者,往往也是一个伟大的爱国者。 D.中国知识分子群体中,像乔姆斯基那样有品质的批评者日益鲜见。 3.下列说法中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乔姆斯基以“异见”姿态闻名世界,他曾经把美国政府比作“饿狼”、“世界上最大的恐怖组织”,他甚至认为美国人最珍视的“民主”是虚伪的。 B.文章认为,相对于被批评者而言,批评者从乔姆斯基身上得到的启示应该更多。 C.乔姆斯基认为,选择成为一个批评者尽管在当下会遭遇麻烦,却能使知识分子最终避开历史和道义对他的审判。 D.乔姆斯基认为自己对美国的批评,与其说是一种敌视,毋宁说是一种认同:因为他认为这是他表达自己对这个国家热爱的最好方式。 |
最新试题
热门考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