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问题。面对诺奖,亢奋的中国当学日本内省刘效仁  谜底揭晓,美国科学家马丁·沙尔菲、美籍华裔科学家钱永健和日本科学家下村修分享2008年诺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问题。面对诺奖,亢奋的中国当学日本内省刘效仁  谜底揭晓,美国科学家马丁·沙尔菲、美籍华裔科学家钱永健和日本科学家下村修分享2008年诺

题型:专项题难度:来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问题。面对诺奖,亢奋的中国当学日本内省
刘效仁
  谜底揭晓,美国科学家马丁·沙尔菲、美籍华裔科学家钱永健和日本科学家下村修分享2008年诺贝尔化学奖。对于钱永健这位钱学森的堂侄有望获奖,中国媒体此前就表现了一种莫名的亢奋。倒是至今年度诺奖颁布已有3名科学家享受殊荣的日本,显得内敛和自省。日本国内反省教育的不足,希望借此机会扭转社会上对理工科敬而远之的风气,给基础科学研究注入活力。(《新京报》 2008年10月9日)
  科学无国界,但科学家有国籍。皆因一年一度有一个诺奖,皆因一年一度总与国人无缘,总是让中国公众和传媒感到莫名的忧伤。国人摘掉有色眼镜,终于发现,诺贝尔奖毕竟是世界顶级大奖,代表了世界科学的尖端水准,需以一个国家的基础科研水平为铺垫,综合科研能力作依托。所以,当印度、日本等近邻陆续有人摘取诺奖桂冠,唯有中国无缘,总是让人感到了某种不平。
  这下好了,钱学森的堂侄钱永健上榜了。不说此前,媒体就其能否获奖做足了文章。许多媒体9日的新闻标题皆为“钱学森堂侄摘得化学诺奖”,并将钱永健的照片放在了首位。钱永健的名字免了,国籍更不在话下,扑面而来的是一种强烈的暗示,钱家的骄傲,中国的骄傲。事实上,两个美籍华人杨振宁、李政道等科学家许多年来就没有少为中国人争来荣光,这下终于来了个接班人,能不鼓而呼之,奔走告之?
  倒是日本人沉得住气。今年,下村修获化学奖,美籍科学家南部阳一郎和日本科学家小林诚、益川敏英获得物理学奖(新华网10月7日)。南部阳一郎亦生于日本,后加入美国籍。汤川秀树、朝永振一郎和小柴昌俊,过去也是因为基本粒子领域的成就而获诺贝尔奖.证明日本在基本粒子研究领域实力不俗。但《读卖新闻》8日发表社论却指出,日本国内近年来出现了年轻人对物理学等理工科敬而远之的现象,政府和大学应该着手改革培养科研人员的体系,以增加日本年轻人对科学的梦想和期待。《每日新闻》社论也直言,日本的科学技术政策偏重经济效益,政府把科技当做活跃经济的主要支柱,大学的研究也追求效益和应用。公共媒体难得的理性和清醒,对于政府和公众自省当有振聋发聩之效
  反观我们自己的亢奋,就未免有些不伦不类,乃至于神经质。钱永健1952年出生在纽约,父亲是机械工程师,舅舅是麻省理工大学的工程系教授,哥哥钱永佑则是著名的神经生物学家。从小对化学很感兴趣的他,因气喘病只能经常待在家里,就在地下室摆弄瓶瓶罐罐,做化学实验。父母还专门为他买了一套化学实验用具。后来,他还和两个哥哥用火药自制了一个手榴弹,以至把家里的乒乓球台的一部分炸坏了,弄得满屋子是烟。(《新闻晨报》10月7日)然而,假如钱永健从小生活在中国会如何?在应试教育的高压下,恐怕他的小小爱好和创新天才早就夭折了吧。别说家庭宽容不得,我们的大学也未必容得下身体不健康的学生。至于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之一日本的益川敏英居然外语不佳,在唯英语是崇的中国当下,简直不可思议。
  其实,说到底是教育的差异。原华中科技大学校长、中国科学院院士杨叔子就指出,中国高等教育也正在追求失去灵魂的卓越--为了追求卓越的学术成就,重视研究生的教育,重视市场名利,轻视本科,轻视教学,轻视原创,轻视学生道德人格的培养,忘了后者才是大学的灵魂。(《中国青年报》10月9日)这种反思,无疑是有益的,无疑是切中时弊的。问题在于,这不仅是高校的错,也不仅是大学校长们的错,而且是我们的教育体制和评估机制存在着致命的缺陷和不足。(2008年10月10日《中国青年报》)
  [注]钱永健教授出生在纽约,在英国剑桥大学取得博士学位,1989年始任职至今。父亲钱学榘是中国宇宙开发著名学者钱学森先生的堂弟(同一祖父)。在瑞典皇家科学院举行的电话记者招待会上,来自新华社等中国媒体的采访接连不断。“您是中国人吗?您会说中文吗?”钱教授用英语答说:“不太会说”。再进一步被问到“先生的成就对于一个中国科学家来说意味着什么”时,钱教授说:“因为我是美国生美国长,我不是中国科学家……但是,如果中国人能为我的获奖感到高兴与自豪,并且能使更多的年轻人加深对科学的兴趣的话,将是一件非常好的事情。”说到与主导中国宇宙开发著名学者钱学森先生的亲属关系,他说“其实连面也不曾见过,当然,我知道他是一名著名的科学家。”
1.下列对新闻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最恰当的两项是(     )
A.“科学无国界,但科学家有国籍”,反映了我国广大科技工作者自觉地把个人前途与国家命运、人民需要紧密结合起来的崇高品德。
B.中国许多媒体9日的新闻标题皆为“钱学森堂侄摘得化学诺奖”,其中有意省去了姓名和国籍,这一方面反映了国人的某种期盼,也反映了这些媒体的媚俗。
C.日本科学家下村修获诺贝尔化学奖,美籍科学家南部阳一郎和日本科学家小林诚、益川敏英因为基本粒子领域的成就而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这充分证明日本在基本粒子研究领域实力不俗。
D.文中介绍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之一日本的益川敏英外语不佳,钱永健的身体也不好,意在提醒人们现有的教育体制和评估机制存在着缺陷和不足。
E.钱永健教授生在美国,是美国国籍。可见他的确是“美国科学家”,但他是中国著名科学家钱学森的堂侄,却不承认自己是中国人,作为科学家失去了爱国心,无疑是可悲的。
2.在文中,对钱永健获诺奖中国媒体的“亢奋”有哪些具体表现?为什么如此“亢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请结合文章内容,简析文末附注部分的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结合新闻内容,探究“公共媒体难得的理性和清醒,对于政府和公众自省当有振聋发聩之效”一句话的内涵,并联系社会现实,谈一谈自己的见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BD
2.“亢奋”的具体表现:
 ①宣布前的预测。对于钱永健这位钱学森的堂侄有望获奖,中国媒体此前就表现了一种莫名的亢奋,媒体就其能否获奖做足了文章。
 ②宣布当日(9日)多家媒体的新闻标题皆为 “钱学森堂侄摘得化学诺奖”,扑面而来的是一种强烈的暗示,钱家的骄傲,中国的骄傲。原因:诺贝尔奖毕竟是世界顶级大奖,代表了世界科学的尖端水准,当印度、日本等近邻陆续有人摘取诺奖桂冠,唯有中国无缘,总是让人感到了某种不平。钱永健获奖,虽然他不是中国科学家,但他是中国人(尽管他只是美籍华人),部分地满足国人的虚荣心。
3.①内容上,补充介绍钱永健教授,丰富了人物形象。
  ②主题上,钱永健教授客观的回答和文中中国媒体的做作形成对比,增添了对某些中国媒体的讽刺意味,使主题更加突出。
  ③文体上,增强了新闻的真实性,并能引发读者的思考。
4.内涵:
  ①此句是说公共媒体在现实面前,要保持理性和清醒,不能一味地迎合读者的心理,满足一时的虚荣。
  ②公共媒体应该承担起社会责任,真实地反映现实问题、报道真实新闻,以促使政府和公众的反思,从而形成良好的发展导向。
  见解:
  ①媒体要讲究经济效益和亲和度,也要讲究良知和社会责任,二者并重,才是成功的媒体。
  ②现实生活中,多数媒体走向了媚俗和庸俗的方向,把主要精力放在了迎合受众心理之上,应该完善监督和评价机制,引导媒体的方向,使之为国家的发展作更大的贡献。(以上主观题,意对即可)
举一反三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一个重大的医学发现
[美]F.巴特曼
  历史告诉我们,许多情况下,通过运用基本的自然力,我们就有可能在获取真理的道路上实现飞跃。人类面临过无数次机遇,他们抓住了机遇,并且运用自己的智慧和灵性,发现了各种奥秘。
  1979年,这种机遇不期然地降临到我的头上。当时,作为伊斯兰教革命运动的政治犯,我被关押在伊朗的艾威恩监狱。尽管面临被处死的危险,我却在一天深夜里发现了一个神奇的事实:只需要两杯水,就可以解除因胃溃疡引起的剧烈腹痛。
  当时,一个囚犯急需药物的帮助,溃疡带来的钻心疼痛使他难以忍受。他弯着身子,几乎不能走路,两个狱友一直在帮助他。这个囚犯恳求看守发发慈悲,把他送到监狱医院,但看守并没有理睬。当天夜里11点以后,他被狱友搀扶着送到我这里。他当时痛苦不堪,但我并没有药物给他。我告诉他,我没有带任何药品,听了我的话,他的表情变得更加痛苦。虽然没有药品,我却给了他两杯水,让他喝了下去。在几分钟内,他的腹痛就减轻了许多。过了8分钟,他的腹痛完全消失了。这使我更加确信:水对于腹痛具有很好的治疗效果,而医生常把这种情形作为“疾病”来处理(有一段时间,我被单独关押,一连几天,我拒绝了监狱的食物,仅仅通过饮水,就缓解了因饥饿导致的腹痛)。我鼓励其他被关押的人通过饮水来治疗同样的腹痛。我们有时候可以得到药品,但有了水,它们根本派不上用场。
  在随后的两年半时间里,我使用自来水成功治愈了3000多个因各种压力导致的胃溃疡病例。我清醒地意识到,这些人实际上只是干渴而已,他们脱水的信号是通过身体的疼痛表现出来的。我被关入监狱15个月以后,官方对我进行了审判,这也是我最后的辩护机会。在此期间,我写出了一篇科学论文。我对法官说,假如判处我死刑,希望不要将这篇文章毁掉,“这是历史上最重大的科学发现”,我对他说。到那时为止,在监狱辖区内,我已经治愈了数百名囚犯。
  法官后来对我说,“你的确做出了一个重大发现,祝愿你将来交好运。”就这样,我第一次得到暗示:我可能会活下来,并且继续我的研究工作。
  发现得到了认可,我也没有被判处死刑,而是被判了3年监禁。过了23个月,一个看守告诉我,当局已经做出结论,我不是“别人所说的那种坏人”,他们正在考虑将我提前释放。我向他表示感谢,同时告诉他,我想在监狱再待上一段时间,因为我的临床实验正处在关键时期。我研究的课题是:水在治疗压力引起的健康问题中的作用,其中包括流血性胃溃疡。我告诉他,作为一种“压力实验室”,艾威恩监狱是独一无二的。不用说,那个看守非常惊奇,他原以为提前释放对我而言已经是一种天大的恩惠。不过他也承认,我的工作很重要,我应该获得这样的机会。有一段时期,我坚信我来到这座监狱,并不是一种偶然事件,我注定要做出这样的发现--当人体经受压力并进入脱水状态时,会形成一种复杂的机制,它迫切地需要补充水分。后来,我在监狱又额外待了4个月,并得出了一些临床医学结论,当然,这些结论还有待科学解释。在度过了2年零7个月的监狱生活后,我的重要发现得到了官方的认可,而且,我重新获得了自由。
  后来,我对于水在生理机能方面的作用,以及水与许多疾病的关系,形成了更多的认识,这种认识是从治疗病人的腹痛开始的。我在《伊朗医学协会杂志》上首次发表了这一成果,这篇文章的译文后来被寄到美国,经过重新编辑和整理后,作为特约评论刊登在1983年6月的《临床肠胃学》杂志上。(节选自《水这样喝可以治病》)
1.本文第一段有什么作用?请结合全文内容作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请分条概括作者作出重大医学发现的主要经过。(不必涉及具体时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作者的经历能给人很多启示你从中获得的最重要的一个启示是什么?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谈谈你的体会。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文,完成1~3题。当前经济形势对就业有何冲击?
  新华网北京11月20日电 金融危机究竟对我国就业形势带来哪些冲击,成为大家关注的焦点。在20日举行的国新办新闻发布会上,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有关负责人给出了答案。发现:10月份以来就业形势发生变化
  据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副部长张小建介绍,今年1到9月份,我们国家的就业局势基本保持稳定,登记失业率得到有效的控制。进入10月份以来,就业形势发生了变化。城镇新增就业人数增速下降。前9个月每个月的平均增速是9%。进入10月份,新增就业的增速是8%。张小建说:“这也是最近几年来第一次出现了连续增长后的增速下降。”
  企业的用工需求出现下滑。据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对84个城市劳动力市场职业供求信息调查显示,第三季度以后的用工需求下降了5.5%。
  张小建表示,部分企业招工用人的需求明显下降,会导致今年底到明年用工的减少。
  企业现有的岗位流失严重。张小建说,据我们重点监测显示,第三季度我们监测的企业有一半存在岗位流失的情况,而且新增加的岗位和流失的岗位增减相抵,出现了负数。预计:失业率到年底有所增长,但目标能够完成
  从前10个月的数据显示,我国城镇新增就业人数已达1020万人,已经提前完成全年1000万的目标任务。
  然而,目前还有一批企业现在处于停产、半停产的状况,没有和职工解除劳动关系,但职工确实是在放长假、等订单,或者生产自救,处于隐性失业。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预计,今年年底到明年失业率肯定要比现在的4.0%有一个增长。
  面对严峻的挑战,今年城镇登记失业率4.5%的目标能否完成呢?张小建表示:“今年底完成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5%的目标还是没有问题的。”
  为了能够保持就业的增长,有效地控制失业,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将采取四个方面措施:一是千方百计地帮助那些目前正在停产、半停产的企业,稳定员工队伍,防止隐性失业变成显性失业,从而减少整个社会的失业。
  二是促使扩大就业和扩大内需能够更紧密地结合,努力支持那些正在发展的,经营状况比较良好的企业,来继续扩大就业,保证就业的增长。三是强化政策扶持和就业服务,统筹安排各类人员的就业,重点帮助城市失业人员、就业困难人员和高校毕业生就业,同时要兼顾重点行业的农民工。
  四是在全社会组织开展大规模的职业培训,将更多的城乡劳动者组织到职业培训中来,使得劳动者在提高就业能力和素质的同时,能够使失业找工作者处于一个积极准备就业的状态,而不是散落在社会上。判断:明年二季度就业形势会好转
  由于目前我国经济发展的基本面还是比较好的,特别是中央出台了十项重大举措,在三年内将投资4万亿元用于扩大内需,这对拉动就业有重要作用。
  最近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又研究支持轻纺工业发展,据介绍,全国有4000万人在这个行业就业,支持轻纺工业发展对于保持就业局势的稳定非常重要。
  张小建说:“基于这些考虑,预计明年经济增长对就业的拉动能力还能够保持。”
  据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判断,明年一季度就业形势会出现更大的困难,但是从二季度开始就业的局势就会好转,总的就业人员的数量和今年相比会略有下降。
  [注]①“今年”指的是2008年。②“明年”指的是2009年。
1.下列对文章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     )
A.城镇新增就业人数下降,是因为部分企业招工用人的需求明显下降。
B.进入10月份以来,前9个月基本保持稳定的就业形势发生了变化。
C.根据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重点监测,全年有一半以上的企业存在岗位流失的情况。
D.扩大内需有助于扩大就业。
E.明年的就业局势将呈现一条先降后升的曲线。
2.我国的就业政策,将向哪些人员倾斜?请结合原文,简要回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依据文末所做的判断,联系社会实际,探究分析其中的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专项题难度:|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以平和心态传播中国文化
——访全国政协委员张晓梅
  在今年的两会上,全国政协委员张晓梅无疑是最抢眼的明星委员之一,海归创业并获得成功的她,提出了关于要与发达国家接轨、实行四天半工作日的提案,受到各界的关注,也引发了很大的争议。两会期间,我们特别采访了张晓梅委员。
  记者:我们都知道你长年倡导在中国推广西方现代礼仪,对推广现代礼仪非常重视,这么做的意义何在?东西方礼仪的共同点和不同点是什么?
  张晓梅: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步伐加快,推广和普及西方现代礼仪越来越成为一门必修课。西方礼仪强调个性、崇尚自由,简单务实、易于传播,讲究平等、自由开放。中国的礼仪则比较重视血缘和亲情,有谦虚谨慎、含蓄内向、礼尚往来等几个特点。遵守现代礼仪也是一种文化的沟通和对话,可以加强不同国度人们彼此的认同感。在发扬光大我们自己民族的优秀礼仪同时,必须要推广西方一些好的礼仪,尤其是像尊重妇女、女士优先、公务活动礼仪等等。中国古代礼仪,有的方面规定很详细,有的则很简单,而在目前这个社会里,有些新出现的事物、职业,无法使用过去的礼仪,像打电话,应该怎么打?如果像古代的礼仪,见面打招呼那样,会让人烦死。像国际交往中的用餐礼仪,一个吃饭发出巨大声响的人,可能会被西方人视为没有教养。因此,现代国际交往需要我们学习西方礼仪,以适应现代化的发展和节奏。
  我们常说一个人的素质有多高,其实很大的程度是在说他的礼仪很好。男性有绅士风度,女性有淑女风范。良好的礼仪修养,不仅是对别人的尊重,也是对自己的尊重和自信。让自己成为一位温雅而有魅力的人,越来越成为现代社会的人们所追求的修养境界。现在,富裕起来的中国需要以优雅的姿态呈现于世界面前,钱包鼓起来的中国人也幢憬着“三代培养一个贵族”。但风度、气质、情怀总嫌空泛,这就是我们推广现代礼仪的意义所在。
  “彬彬有礼”绝不是特权阶层、时代精英的专利,每一个人都有权拥有也能够拥有,从公务员到外企白领到贫穷的打工者。如果你买不起“夏奈尔”,一朵花、一抹笑容,也是最好的装饰。只要做到了对礼仪的珍视,一个人、一个国家终会不断地走向上层,成为文明之邦。
  记者:作为海归者,你对当下海归回国就业热、就业难有何建议?
  张晓梅:我觉得海归的人不应该好高骛远。现在一些从国外回来的人,总觉得自己在国外学习了很多东西,而国内很落后,我可以大展身手等等,其实,情况不是这个样子的,国内的发展日新月异,也许国内的人比你更了解中国的国情,他们取得成功是顺理成章的。所以,我觉得海归的人如果想回国就业,就应该脚踏实地地做事情,这样会更快地融入到社会、集体中。
  记者:作为一个致力于在中国推广现代先进生活方式的人,你对如何更有效地向世界传播中国文化如何看待?
  张晓梅:我觉得心态很重要,有的人传播中国文化时,高高在上,自己觉得中国文化优越,比国外的文化强,这样的心态就让外国人很反感。还有一种心态是,传播中国文化,看外国人的眼色,外国人喜欢什么就传播什么,尤其是迎合少数西方人的心理,传播中国文化中的糟粕,以至于很多西方人对中国产生误解。这两种心态都要不得,要想真正让中国有优秀的文化传播出去,就要有一个平和的心态。做一科持之以恒的准备,以身作则,自然会有好的效果。
1.请根据原文,归纳东西方礼仪的共同点和不同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从上面的访谈来看,中国在与世界进行文化交流时存在哪些伺题?如何解决这些问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章中引用了一个经典的说法:“三代培养一个贵族。”你认为这样的说法有道理吗?试举例实证你的观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专项题难度:|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化访谈录,完成1~4题。 “5·12”文化追问:余秋雨重解中华文明
  马东(中央电视台主持人):余老师,我觉得“5·12”在中国人的历史上会有一个很重要的位置。历史学家可能会去寻找它在时间上的坐标,文化学者可能会去寻找它使全社会在文化意义上的移位。我想问,它的文化意义是什么?
  余秋雨:要问文化意义,首先要问文化是什么。我在两年前拟了一条最简单的定义:“文化,是一种已经变成了习惯的生活方式和精神价值。”哪种生活方式能变成习惯,是精神价值长期选择的结果。前几年有欧洲的学者说:“中国构不成对我们的威胁,因为它没有精神价值输出。”这让我们听了很难过,因为他们的意思是,中国只是一个物资产品的输出地。“5·12”以后,我们有资格对那些欧洲学者说了:“你们上了很多书的当,中国是有精神价值的。”我曾与台湾的著名社会评论家南方朔先生做了一次对话。他说:“汶川地震当然让我们非常悲伤,但从文化的意义上,却让全世界的中国人扬眉吐气。”
  马东:我们热衷于诗词歌赋,我们有读经热、读史热,我们有传统文化热,连古典家具、古董收藏,也一波一波在热。但对于中国文化的灵魂,始终是隔靴搔痒。
  余秋雨:每次“热”的对象,都是文化标本,而不是文化活体。这就像是无水之鱼,而那水,就是这种文化的子民能从自己心底自然释放的情感能量。这次汶川大地震,把中华文化子民心底的情感能量释放出来了,这就从根本上让世人看见了中华文化的精神价值。
  马东:“5·12”之后我们好像看到了另一条出路,那就是一条“反求诸己” 的出路。我们可以在本能自发地大爱展示上,让别人在排斥之外,多一点佩服。
  余秋雨:说到底,这还是我们能不能找到自己的问化灵魂——精神价值,而进行自信展示的问题。我说,这就像一个巨人突然出现在街头,人们知道他走过很长的路,也看到了他庞大的身躯和体量,却不知道他的性格和品德。如果中国是这个巨人,那么巨人的性格和品德就是中国文化。我们永远在讲述,这个巨人走了几千年,过去多么有计谋,多么强大。这一切,完全不足以让别人和我们自己的后代了解巨人的性格和品德。这一次,通过几乎全透明的传播媒体,大家看到了,这个巨人的本性是多么善良,多么关爱自己的民众,又多么不拒绝外界的爱心。因此,这是一个真正的大转变。
  马东:您在一首叫《自语》的诗里写道,瞬间地壳的开裂让人们看到了事实的真相。您是指中国文化的真相吗?
  余秋雨:对。我接着还写了一句,“那几天,一批中国地名擦亮了世界的眼睛。”中国文化的真相确实已被蒙尘很久。中国文化在本性上是讲“大道”的。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这个大道,便与善有关。儒家说“止于至善”,道家说 “上善若水”。这里所说的“至善”“上善”,很接近我们现在所说的“大爱”。这就是中华文化的大道,与全人类的终极价值完全相通。
  马东:我们怎么来发扬它、巩固它,不让它随着时间的推移再次模糊?
  余秋雨:被模糊最主要的原因是,“道”被“术”所掩盖。“道”和“术”是一个对立的范畴,人们为了在兵荒马乱中自私生存,总要寻找各种各样的“术”,而“术” 确实比较有用,因此大为传扬,而对于中华文化的大道却很少论及。结果,真的成了“大道无形”。我认为,这是对中华文化的整体误读。其实,如果中华文化真是以“术”为核心,就不可能延续至今。这次大家终于明白了,潜藏在中国人心灵最深处的,并不是术,而是道,天下大道。
  马东:在这件事上,文化人能做一点什么呢?
  余秋雨:我一直在想,比之于抗震救灾第一线的军人、武警、医生,文化人有一种无力感。这次文化人中的先锋,那批杰出的记者、主持人在第一线表现出色。但是,更多的文化人能做什么呢?我认为,文化人要做的是把这次抗震救灾中所爆发出来的至善、大爱精神加固、扩充、延伸,使它成为当代中国的文化精神,一直活在广大民众的心间。也有一些文化人,他们与广大民众相比,对 “5·12”表现出不可容忍的冷漠。他们宣称对社会上的一切事务都要表现出 “知识分子的距离和冷静”。对于一般社会问题保持距离和冷静并没有错,但是,这次是全民族的大灾难和大救援,你们身为中华民族的一分子,居然对几万生灵的死亡也保持距离,居然对十几亿人的眼泪和救援也保持冷静。如果像我前面所说的,这次民族精神的大爆发正是中华文化的大发现,那么,我不禁要说,你们在这个问题上显得很没有文化,比那些缺少学历的民众更没有文化。(节选自中央电视台“文化访谈录·专访余秋雨”,有改动)
1.下列对访谈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A.余秋雨并不看好目前流行的读经热、读史热、收藏热,因为它们追逐的不是中华文化的活体,没有触及中国文化的灵魂。
B.余秋雨认为中国让世界误会的原因只是由于我们文化话语的错位,即只宣传文化外在的形式而没有宣化文化的精神内涵。
C.余秋雨认为“善”是全人类的终极价值,是中华文化的大道和价值核心,这也是中华文明能够延续至今不衰的根本原因。
D.余秋雨认为,面对“5·12”,文化人的任务就是让一个偶发性事件中的精神爆发,成为当代中国人的精神主轴和价值坐标。
E.余秋雨在接受访谈时,采用引用、比喻、对比等手法,使沦述条理清晰,逻辑严密,说服力强,很见文学功力和艺术修养。
2.联系全文看,“5·12”的文化意义到底是什么?请简要概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第二段画线的句子在文中起到了哪些作用?请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针对那些“冷漠”的文化人,余秋雨说:“你们在这个问题上显得很没有文化,比那些缺少学历的民众更没有文化。”这句话给你什么样的启示?请结合全文,谈谈你感受最深的一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专项题难度:|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华南师大学生学习与心理状况调查报告(节选)
  学习是每个学生的天然职责和使命,与每个学生都息息相关,是校园里面一个永恒的话题。本次调查旨在对我校学生的学习与心理状况作一个初步了解,希望能给学生学习、老师教学和学校管理提供一些参考。我们随机访问了石牌校区和大学城校区共160名本科生,问卷全部回收,有效问卷150份。问卷的分布比较均匀,数据的代表性较好,调查结果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一、学习状况  从调查结果来看,我校学生的学习状况还是比较令人满意的。
  首先是对专业的满意程度比较高。对于自己所学的专业,41%的受访者表示非常喜欢,30%的受访者表示比较喜欢,仅有3%的同学明确表示自己不喜欢现在所学的专业。超过70%的同学对自己的专业感到满意,这是一个比较积极的结果。
  其次,是我们学校的同学的学习扩展能力比较强。在问到“你在学习本专业之余有学习其他的知识吗?”74%的同学表示“会”,只有12%的同学表示“不会”。这说明我们的同学对成为一个综合型人才的意识倾向还是比较强的。这有利于增强我们的竞争力。
  但是,在基本的学习状况中还是出现了一些问题。首先是对于学校的教学质量,大多数受访学生的满意度都不高。表示对学校的教学水平和成效非常满意的只有3%,表示比较满意的也只有40%。有47%的同学只是一般满意,10%的同学表示不满意,认为学校的教学水平和成效需要进一步完善。
  其次,是学生对自己的学习状况也是普遍不满意。当问及“你对自己的专业学习状况满意吗?”时,有24%的同学表示不满意,表示一般满意的也有41%,而表示比较满意的只有32%,表示非常满意的只有3%。从这我们可以看出,同学们对自己的专业学习状况不太满意,这一结果反映出同学们对学习成效有较高的期望,但尚未达到自身满意的水平。这一方面是因为学校的教学有所缺陷,但更多的是学生自身的定位和努力问题。这些都需要改善和提高。   二、考试压力  谈到学习自然离不开考试,考试是大学校园里备受关注的一个话题,而现时有关大学生考试压力的问题也越来越受到重视。在本次调查中,我们也发现,高达60%的受访学生表示在考试前会感到焦虑或者有压力,只有 11%的同学明确表示自己不会在临考时感到焦虑。而引起焦虑的主要原因依次是:成绩的利害关系(包括与学年评优、学位、就业等的关系),复习不充分,课程没有学好,重修制度等。但是,被调查者中有超过60%的学生表示能够有效地调节自己的压力情绪,仅有4%认为自己不可以有效地调节考前的压力,这说明大部分的同学还是能正确地处理考试焦虑这一问题的。在应对学习困难和考试压力方面,56%的同学选择了自行解决,46%的同学选择向身边的同学或朋友求助,向辅导员、老师求助,或者寻求心理咨询的分别有12%和4%。
  其实,心理学的研究已经证明,绝大多数考生在临考前都有一定程度的紧张或焦虑,它属于正常现象。而且,适度紧张可以维持考生的兴奋性,增强学习的积极性和自觉性等,也就是说,在考试及其准备过程中,维持一定程度的紧张是有必要的。但是,过度的焦虑和紧张会引起学习效率和学习成效的降低。考试焦虑的产生是内因和外因相互作用的结果。外因来自于学校、家庭和社会的压力;内因与个体的个性、抱负、认知风格和心理承受能力等有关。要缓解考前的心理压力,可以通过充分的复习准备,对自我进行积极的心理暗示,和沉着、外向的人为伴,适当地自我放松(如运动,音乐)等进行缓解和调节。同时,应该明确一点:过于担心、焦虑不仅于事无补,而且还会影响水平的正常发挥,有百害无一益。    三、学习方法  学习方法是学习中一个重要的命题,它对学习效率和成效有直接的影响。教育学界有专家指出,学习就是一种方法的掌握,有“教就是为了不教”的说法。通过本次调查,我们发现,接受调查的大部分同学都觉得自己并没有完全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尤其是刚刚入学的大学新生,在这方面表现得尤其突出。确信自己掌握了有效的学习方法的同学只占了被调查者的12%,而不确信的却占了45%。这个现状值得关注。许多学生表示习惯了中学的学习方法,对老师有很强的依赖。进入大学后,面对新的课程和教学方法,难以适应,不知该怎样学,对学习的效能感不强,直接影响了学习的效果和成绩。
1.试概述本次调查的结果。(概述中不要出现具体数据)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根据文本,说说应该如何正确对待因考试压力而产生的紧张与焦虑,并就其产生原因,简述其中一种解决方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对调查报告中有关“学习方法”的调查结果,你有什么看法?请作简要阐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专项题难度:| 查看答案
最新试题
热门考点

超级试练试题库

© 2017-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