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问题。 ①已经是旧历四月中旬了,上午四点过一刻,晓星才从慢慢地推移着的淡云里面消去,蜂房般的格子铺里的生物已经在蠕动了。 ②“拆铺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来源:同步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问题。 ①已经是旧历四月中旬了,上午四点过一刻,晓星才从慢慢地推移着的淡云里面消去,蜂房般的格子铺里的生物已经在蠕动了。 ②“拆铺啦!起来!”穿着一身和时节不相称的拷绸衫裤的男子,像生气似的呼喊,“芦柴棒,去烧火!妈的,还躺着,猪猡!” ③七尺阔、十二尺深的工房楼下,横七竖八地躺满了十六七个“猪猡”。跟着这种有威势的喊声,在充满了汗臭、粪臭和湿气的空气里面,她们很快地就像被搅动了的蜂窝一般***动起来。打呵欠,叹气,寻衣服,穿错了别人的鞋子,胡乱地踏在别人身上,叫喊,在离开别人头部不到一尺的马桶上很响地小便。成人期女孩所共有的害羞的感觉,在这些被叫做“猪猡”的生物中间,已经很迟钝了。半裸体地起来开门,拎着裤子争夺马桶,将身体稍稍背转一下就会公然地在男人面前换衣服。 ④那男人虎虎地在起得慢一点的“猪猡”身上踢了几脚,回转身来站在不满二尺阔的楼梯上面,向着楼上的另一群生物呼喊: ⑤“揍你的!再不起来?懒虫!等太阳上山吗?” ⑥蓬头、赤脚,一边扣着纽扣,几个睡眼惺忪的“懒虫”从楼上冲下来了。自来水龙头边挤满了人,用手捧些水来浇在脸上。“芦柴棒”着急地要将大锅里的稀饭烧滚,但是倒冒出来的青烟引起了她一阵猛烈的咳嗽。十五六岁,除了老板之外,大概很少有人知道她的姓名。手脚瘦得像芦棒梗一样,于是大家就拿“芦柴棒”当做了她的名字。 1.文中画线句用了7个短语,这些短语按什么顺序排列?产生了怎样的表达效果?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蓬头、赤脚,一边扣着纽扣,几个睡眼惺忪的‘懒虫’从楼上冲下来了”这个句子在结构上有什么特点?有什么表达效果?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第③段最后两句写包身工女性害羞感觉的迟钝,是一种怎样的心态表现?为什么会有这种心态?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答案
1.按起床时动作先后的顺序排列。这一连串动作的记叙与描写具体表现了混乱的情况。 2.这句话把描写包身工起床后赶忙下来的短语放到前面,突出了当时她们的狼狈相,更深刻地表现了她们被奴役、被威迫的可怜。(意对即可) 3.麻木。因为包身工长久受非人的折磨而变得麻木。(意对即可) |
举一反三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问题。 2003年10月15日清晨,朝阳辉映着酒泉卫星发射中心载人航天发射场耸入云天的发射架。乳白色的“神舟”五号飞船内,杨利伟——中国第一位航天员正静候着一个举国关注的时刻。 上午9时整,随着一声惊天动地的巨响,巨型运载火箭喷射出一团橘红色的烈焰,托举着载人飞船拔地而起,直刺九霄…… 这是人类航天史上一次不同凡响的发射,它标志着中国从此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有能力依靠自己的力量将航天员送入太空的国家。 为了这个飞天梦想,一个古老的民族已经等待了几百年,一代又一代航天人已经努力了近半个世纪。 1957年10月4日,哈萨克大荒原一个小小的角落里,发出一声沉闷的巨响,一枚顶端载着一个直径58厘米铝制圆球的火箭,梦幻般地升上了星空。 苏联成功发射人造卫星的消息,震动了最早具有飞天梦想的中国人。中国是嫦娥的故乡,火箭的发源地,是诞生了人类“真正的航天始祖”万户的国度。在航天时代到来之际,中国,不能再一次落伍。 面对天疆的呼唤,翌年5月17日,***在中共八届二中全会上,挥动了他那扭转乾坤的大手:“我们也要搞人造卫星!……” 1.文章描写火箭发射时的情景用了一连串动词,找出这些动词,简要说明这些词语在表达上的作用。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第四自然段“为了这个飞天梦想……已经努力了近半个世纪”,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苏联成功发射人造卫星的消息,为什么震动了中国人?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根据文章节选部分的内容,简要概括“神舟”五号发射的意义。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问题。 |
九天牵舟——在北京航天飞控中心目击“神七”返回 本报记者 钱晓虎 丁海明 通讯员 杨冰 |
千里之外、云天之上,一艘小小的飞船牵动着亿万华夏儿女的心。 这里是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指挥大厅。9月28日下午,记者和航天科技人员一起,屏息凝神、严阵以待,静静守候巡天英雄从九天归来。中央大屏幕上,一条条平滑的红色曲线标示着飞船在太空运行的轨迹;操作台前,一双双布满血丝的眼睛密切注视着电脑屏幕上不断变化的测控数据…… “长江三号发现目标!”16时48分,绕地飞行45圈的神舟七号飞船进入大西洋上“远望三号”的测控弧段。这是“神七”绕地飞行的最后一圈。神舟七号飞船返回舱内的图像,清晰地出现在大屏幕的左侧:3名航天员正从容地做着最后准备。 “神舟七号,准备返回。”第一次调姿指令穿越太空飞向神舟七号飞船。那一刻,飞控大厅屏住了呼吸,辽阔天宇屏住了呼吸…… 回家的时候到了!右侧大屏幕的三维动画显示:飞船尾部朝向飞行方向,制动点火姿态准确建立!这是飞船返回地球最关键的一步!此时,大厅里已有人在轻轻鼓掌。 “飞船姿态正常!”数百台终端显示屏上,各种图形、表格、曲线的三维视景告诉人们:航天员和飞船各项指数正常,飞行轨迹与预定轨道严丝合缝!中央大屏幕上,一个黄色的小亮点正在划过非洲大陆、划过印度洋,直奔祖国上空而来。 “轨返分离!”17时12分,随着总调度一声指令:飞船返回舱和轨道舱成功分离,迷人的桔红色返回舱缓慢脱离母体,落向地球。 “黄河发现目标!”“神七”返回舱被国内测控站捕获。此时,“神七”返回舱摄像头传回的画面再次引来一阵惊叹:一片洁白的雪山出现在大屏幕上!那一定是我们的喜马拉雅雪山,有人在猜测,脸上写满了喜悦。 “敦煌发现目标!”17时19分,“神七”返回舱沿着预定路线向落点飞奔而去,离最后胜利只有一步之遥! 穿越黑障区时,一个小亮点突然出现在左侧大屏幕上,测控站的光学观测设备已成功将她揽入怀中! “回收一号发现目标!”“回收二号发现目标!”……一连串激动人心的报告飞向北京飞控中心!大厅内,聪慧睿智的专家、肩负千钧的指挥操作人员和各系统试验队的科技人员,目不转睛地盯着监视台上不断跳动的参数,等待着惊心动魄的时刻到来—— 17时24分,激动人心的一幕从千里之外传来:蓝色天幕下,红白相间的降落伞花,像一朵绚丽的云彩,飘然降落九天! 17时29分,航天员翟志刚报告:“主伞工作正常,感觉非常好!”接着又传来刘伯明和景海鹏的报告:身体感觉很好! 17时37分,在一架搜救直升机的护送下,“神七”飞船轻盈而迷人的身躯稳稳地降落在预定地区。 雷鸣般的掌声响彻在大厅。红色调的中央大屏幕上,“热烈庆祝神舟七号载人航天飞行任务圆满成功”的巨幅标语把气氛推向高潮:科技人员们激动地相拥相抱,泪水与汗水交织在脸上,喜悦与自豪交融于心田!此刻,整个航天城,变成欢乐的海洋……(选自《解放军报》) 1.文章中不断地出现具体的时间点有什么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章标题有什么特色,请作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章最后一段细节描写较为出色感人,请作简要阐述。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请结合这篇新闻特写的内容,谈谈这类文章的特点。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问题。 |
人类首次“登陆”火星 |
人类终于“踏上”了火星。名为“火星500”的首个火星登陆模拟计划目前正在成为世人的关注焦点,目前,已分批送出了两批宇航员“去火星”,其中包括中国志愿者王跃。这个模拟项目庞大而细腻,模拟了人类登陆火星后的各种活动和迹象,主要关注宇航员的生理和心理状态。上周,这些“远征勇士”终于“抵达”了火星,并进行了模拟火星活动。 |
模拟30年后的工作 |
莫斯科时间14日下午1时,第一批两名宇航员成功“登陆”火星。这算是今后人类真正在火星上留下脚印之前,尝试迈出的“一小步”。 经过8个月“与世隔离”的“航行”,俄罗斯和意大利的两名宇航员终于穿上了沉重的白色宇航服和笨拙的宇航靴,离开太空舱,小心翼翼地踩上火星红色的土地。当然,这一切都发生在位处莫斯科的研究中心内。 与此同时,在相隔不远的太空控制中心中,俄罗斯和欧洲最顶尖的太空专家们正目不转睛地盯着屏幕发来的同期视频,他们眼见着两位宇航员走起了太空步,耳边传来类似走在火星表面上时才发出的“咔嚓”声。 “我们今天取得了很大的进展。”俄罗斯联邦航天署署长达维多夫(VitalyDavydov)说,“宇航员们感觉良好。”不过,他也说,他们身着重达32千克的太空服,还得背着硕大的氧气罐,摇摇晃晃地走在坑坑洼洼的沙地中并不容易。 两人试验性地走了几步,然后将俄罗斯和中国的国旗,以及欧洲航天局(ESA)的旗帜插在了“火星”地面上,随后又采集了一些土壤样本。目前,人类的计划是,在2040年之前,能够在真正的火星上做这些事情。 此次“火星登陆”原计划要行走93分钟,但是最后缩减为50分钟。目前,没有人对这一变动做出解释。 |
宇航员面临多重压力 |
“火星500”计划总共将持续520天,模拟从飞船发射、飞向火星、着陆火星到返回地球的过程。 2月1日,模拟飞行器“到达”火星。2月14日,试验登陆舱与主舱“分离”,第一组小组“登陆”火星,其他人则留在“轨道”上。2月18日,小组人员进行更换。 这是一个多国合作项目,实验实体是在莫斯科的俄罗斯科学院的生物医学问题研究所进行的,实验则由欧盟航天局设计组织。参加“火星500”项目的六名志愿者宇航员分别来自俄罗斯、中国、法国和意大利。中国志愿者、中国航天员科研训练中心航天员教员王跃作为第二批“登陆”人员在当地时间18日替换已登陆的意大利志愿者。 这是人类第一次模拟登陆火星,实验主要集中模拟长途太空旅行中发生的一系列生理和心理反应。在历时500天的模拟飞行中,这六名20到30岁的宇航员们都身处模拟太空舱内,与外部的联系都十分有限。实验甚至特意设计了一段长达20分钟的登陆延误。因此,宇航员们必须体验长时间的隔离、长途跋涉及机械故障等多重压力。 成功“登陆”火星之后,除了提取样品之外,小组还将测量模拟火星的磁极,以及用当年俄罗斯人登陆月球时所设计的测量工具来做一些地面实验。 目前,俄罗斯已经表示将可能和美国宇航局合作,在20到30年内向火星发射真正的飞行器,不过经过这次模拟登陆测试,一些宇航官员们认为,这个时间可能会更缩短一些。“20年将会是准备这一太空旅行的合适的时间。”达维多夫说,“我觉得这很可能实现。” (摘自2011年2月20日《新京报》,记者:金煜) 1.这篇新闻的第一自然段写了哪些内容,在全文中具有怎样的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在“模拟30年后的工作”一部分中,作者先说这是“一小步”,后来又引用俄罗斯联邦航天署署长达维多夫的话,说“我们今天取得了很大的进展”,这样说是不是矛盾?为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结合文章前半部分和“宇航员面临多重压力”部分的内容,简要概括人类登陆火星所要克服的困难。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问题。 |
中国人的精神 辜鸿铭 |
中国人身上有种难以形容的东西。我已经把这种难以形容的东西概括为温良。如果我不为这种温良正名的活,那么在外国人的心中它就可能被误认为中国人体质和道德上的缺陷—温顺和懦弱。这里再次提到的温良,就是我曾经提到过的一种源于同情心或真正的人类智慧的温良—既不是源于推理,也非产自本能,而是源于同情心—来源于同情的力量。 中国人之所以有这种力量,这种强大的同情的力量,是因为他们完全地或几乎完全地过着一种心灵的生活。中国人的全部生活是一种情感的生活—这种情感既不是来源于感官直觉意义上的那种情感,也不是来源于你们所说的神经系统奔腾的情欲那种意义上的情感,而是一种产生于我们人性的深处—心灵的激情或人类之爱的那种意义上的情感。 下面让我们看看中国人是否过着一种心灵的生活。 首先,我们来谈谈中国的语言。中国的语言也是一种心灵的语言。一个很明显的事实就是:那些生活在中国的外国人,其儿童或未受教育者学习中文比成年人或受过教育者要容易得多。原因在于儿童和未受教育者是用心灵来思考和使用语言的。相反,受过教育者,特别是受过理性教育的现代欧洲人,他们是用大脑和智慧来思考和使用语言的。 其次,我们再指出一个众所周知的中国人日常生活中的事实。中国人具有惊人的记忆力,其秘密何在?就在于中国人是用心而非用脑去记忆。用具同情力量的心灵记事,比用头脑或智力要好得多,后者是枯燥乏味的。接下来的例子,依旧是体现在中国人的日常生活中,并得到大家承认的一个事实—中国人的礼貌。中国人一向被视为礼仪之邦,那么其礼貌的本质是什么呢?这就是体谅、照顾他人的感情。中国人有礼貌是因为他们过着一种心灵的生活。他们完全了解自己的这份情感,很容易将心比心、推己及人,显示出体谅、照顾他人情感的特征。 我们举的中国人的特性的最后一例,是其缺乏精确的习惯。这是由亚瑟·史密斯提出并使之得以扬名的一个观点。那么中国人缺少精确性的原因又何在呢?我说依然是因为他们过着一种心灵的生活。心灵是纤细而敏感的,它不像头脑或智慧那样僵硬、刻板。 正是因为中国人过着一种心灵的生活,一种孩子般的生活,所以他们在许多方面还显得有些幼稚。这使得一些浅薄的留学中国的外国留学生认为中国人未能使文明得到发展,中国文明是一个停滞的文明。必须承认,中国人的智力发展,在一定程度上被人为地限制了。众所周知,在有些领域,中国人只取得了很小的进步甚至根本没什么进步。这不仅有自然科学方面的,也有纯粹抽象科学方面的,如逻辑学。实际上欧洲语言中“科学”与“逻辑”二词,是无法在文中找到完全对等的词来加以表达的。 像儿童一样过着心灵生活的中国人对抽象的科学没有丝毫兴趣,因为在这方面心灵和情感无计可施。事实上,每一件无需心灵与情感参与的事,诸如统计一类的工作,都会引起中国人的反感。 1.下列对作者在文中提出的“温良”的理解,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它是一种中国人身上所具有的难以形容的东西。 B.它显示出中国人体质和道德上的缺陷—温顺和懦弱。 C.它既不是源于推理,也非产自本能,而是源于同情心。 D.它源自中国人完全地或几乎完全地过着一种心灵的生活。 2.下列对中国人“过着一种心灵生活”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中国的语言是一种心灵的语言,所以那些受过理性教育的外国人用大脑和智慧来思考和使用反而行不通。 B.中国人是用心而非用脑去记忆的,用具有同情力量的心灵记事,比用头脑或智力要好得多。 C.中国人没有僵硬、刻板的习惯,因为中国人的心灵是纤细而敏感的,它不像头脑或智慧那样僵硬、刻板。 D.中国一向被视为礼仪之邦,中国人很容易将心比心、推己及人,显示出体谅、照顾他人情感的特征。 3.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中国人身上有一种难以形容的东西,那就是一种源于同情心或真正的人类智慧的温良,它可能表现为一种缺陷。 B.中国人的生活是一种源于感官直觉意义上的情感的生活,不是来源于神经系统奔腾的情欲那种意义上的情感生活。 C.外国的儿童和未受教育者学习中文比成年人和受过教育者要容易,因为儿童和未受教育者是用心灵来思考和使用语言的。 D.在中国留学的外国学生认为中国人未能使文明得到发展,中国文明是一个停滞的文明。 |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问题。 |
红卫兵来了 流沙河 |
一群年轻人涌入后院,东张西望,似在找谁。他们厉声逼问木匠唐娃儿:“哪个是流沙河?”那位少年木匠不知所措,正在为难。明知躲不脱了,不如自首,也显得那个些。我大声说:“我是!”那一群年轻人跑过来,半圆圈围了我。联手罗师傅放下大锯,回避开去。包围圈缩小了。 又一群年轻人从小门面飞跑而来,七嘴八舌问道:“在哪儿?”他们蜂拥而上,包围圈由一层变为两三层。原来这两群年轻人就是成都来的某中学红卫兵战斗队的小将,他们驻扎本镇多日,煽了不少风,点了不少火,已将此地革命形势推向了高潮。现在他们即将凯旋成都,准备抓我回去,行“献俘”之礼,开斗争之会。他们先去家中捉我,又扑了空。可能有邻居给他们“点水”,他们跑到这里。兵分两路,一路从大门面,一路从小门面,***入后院来。他们的小领袖甲问我:“你就是流沙河?”他似乎怀疑我是假冒的。 “同学们,我就是。”我握着锯柄说。 “你说你的本名。”小领袖乙说,似乎有考核我是否是假冒的意思。 我说出本名来。他们不再怀疑,但显然很失望。我是这样瘦弱,蓬头垢面,裸体跣脚,只穿一条幺裤,寒伧之至,不像他们斗争过的“黑帮分子”。 “你为什么躲在这儿?”小领袖甲问。 “我被押回老家,接受群众监督改造,已经半年。我不是躲来的。”我放开锯柄,伸手掌请他们看凸起在指根下的茧皮。我说:“我靠拉大锯维持生活,已经半年。” 小领袖乙愤怒地呵斥道:“狡辩!你以为我们不看报!你是黑帮!沙汀黑帮!” 他双臂反抄在背后,似乎双手捏有一件东西而不让我看见。我怕,可能是打人的凶器。 我解释说,1957年定我右派罪,当时沙汀是省文联负责人,我怎么可能入他的“黑帮”。我说,我与文学绝缘已九年了,根本不是文学界的人,不可能入任何帮。 “是小汽车送你到这儿来的吧?”有人问。 我解释说,1958年我被开除公职,只拿生活费,每月三十元,做体力劳动,迄今九年了,怎么可能坐小汽车。 小将们还提了许多质问,都显得很无知。他们居然以为我的生活很好,拿稿费啦有存款啦住洋楼啦吃营养啦。他们不了解当右派多么苦,因为他们太年轻了,又都是红五类子女,没有当右派的爸爸妈妈哥哥姐姐。我一一回答了他们的质问。他们都很失望,遂不再问。 这时候小领袖甲向小领袖乙做眉眼。小领袖乙面容黑瘦,眸子清亮,一副聪明相。他仍然双臂反抄着,不让我看见他捏的东西。他把嗓子提得老高,表情非常严厉,吼道:“你!好生改造!”随即垂下双臂,不再反抄。我看见了,他手提的是一卷粗麻绳。他那清亮的眸子轱辘一转,向小领袖甲投一个询问的眉眼。于是小领袖甲用目光扫一扫半圆形包围圈,命令:“走吧。”又掉脸向着我,叫我写一份认罪书,下午交到他们的驻扎地,由他亲收。然后他们一窝蜂似地走了。 我坐下来,准备吸烟。手抖,擦不燃火柴。叼着烟的嘴唇也在抖。罗师傅走回来,不好意思用眼睛看我,也不好意思开口说话,只坐着。我说头疼,下午再锯,便回家写认罪书去了。(选自《锯齿啮痕录》) 1.从结构上看,写木匠罗师傅的部分文字有什么作用?作者为什么要写木匠?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如何理解“他们驻扎本镇多日,煽了不少风,点了不少火,已将此地革命形势推向了高潮”这句话的含意?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红卫兵来抓“我”的情节悬念迭起。试分析这样写的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作者在文中说“小将们”“显得很无知”。联系全文说说红卫兵的无知具体表现在哪些地方?探究一下这样写的意图。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最新试题
热门考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