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问题。古村落:要保护,先理解林 济  近年来,古村落的保护越来越受人关注,各级政府、乡村干部和村民也知道古村落的价值,开始采取种种办法加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问题。古村落:要保护,先理解林 济  近年来,古村落的保护越来越受人关注,各级政府、乡村干部和村民也知道古村落的价值,开始采取种种办法加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来源:0119 模拟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问题。古村落:要保护,先理解
林 济
  近年来,古村落的保护越来越受人关注,各级政府、乡村干部和村民也知道古村落的价值,开始采取种种办法加以保护与开发。但是,古村落的价值究竟在哪里呢?从事实际工作的人往往公开或私下瞄准其旅游价值。这当然无可厚非,但旅游价值是建立在每个古村落本身文化特性或文化内涵基础之上的,没有对每个古村落本身特性文化意义的理解,开发旅游价值可能就会带来对古村落想当然的重塑,丧失了它们本身的文化价值。
  另一方面,常常看到一些从事古村落保护的文化人对这项工作的某些悲观看法。他们一方面竭力保护古村落,一方面私下又认为随着中国城市化的加快发展和乡村现代化的发展,古村落已经不适应现代人的生产和生活,必然会在不远的将来消失。因而,他们对古村落保护有一种无力或无可奈何的感觉。
  古村落果真会消失或逝去吗?如果将它们仅仅看作是人们生产生活的一个场所,古村落当然不能适应现代社会的生产生活,也会在不远的将来失去其作为人们生产生活场所的作用。但是,古村落并非是现代社会人群的生产生活场所,它们所具有的最大价值就是其自身的文化意义:它们是一种文化样式和文化象征,古村落文化在中华文化中具有根基性地位,具有永续性价值;理解古村落的文化意义也就是中华文化的一种文化自觉行为,有助于提高人的文化积累与文化素质。
  所有这些可以表明,理解古村落是保护它们的前提与核心。
  在以往的历史认识中,我们往往将古村落等同于农业文明,而仅仅从农业文明角度理解古村落文化。但是,与我们已有的观念不同,许多古村落主要依靠商业发展起来,遗存至今的古村落精华在很大程度上是建立在商业财富基础之上的。村落文化固然与农业文明密切相关,但它们并不局限于农业文明圈圈内,必须从现场中去理解古村落文化,必须超越从简单的经济层面去理解古村落文化。
  而重新认识中国农村文明史并不仅仅是学术界需要解决的问题,也关涉到从事古村落保护与开发的人怎样理解古村落文化。从事实际的古村落保护组织领导工作的基层干部,他们注意的首先是祠堂,然后是“明代的”和雕刻精致的住宅。他们还不懂得从文化史的整体去认识各种类型的建筑物的历史价值,它们作为政治史、经济史、军事史、宗教史、教育史、科技史、艺术史等各个文化领域的实物见证和人们寄托记忆和感情的纪念物的价值。所以,书院、商店、水碓等就不被人们注意。如果我们不从现场中去理解古村落,去重新认识中国农村文明史,而是从头脑中的某些观念去判断各种建筑和民俗活动的价值,进而进行所谓的旅游开发,可能只是重塑一个某种观念物化的“古村落”,实际上不可能真正了解古村落文化的旅游价值,更不能奢谈保护古村落文化。
  近年来,对古村落保护越来越重视了,古建筑也将会得到越来越好的保护。但是,这些古建筑仅仅是历史记忆的载体,如果没有有关古村落历史的记忆,这些古建筑难道不也只剩下躯壳了吗?
  有些从事古村落保护工作的基层干部对村落古建筑历史与故事是完全无知的,甚至为了吸引游客,还胡编乱造了许多有关村落及其建筑的故事。这些根本不能吸引人甚至令人恶心的庸俗的故事,势必会破坏古村落的旅游价值,同时它们也破坏村落古建筑本来所指的意义,给我们传递错误信息,不利于我们理解古村落的意义,从而也就与以理解古村落、促进文化积累与文化自觉的目的相违。
  事实上,很多村落古建筑有着许多中国人人伦文化和人性美的故事。这些古建筑及其历史故事的意义本来可以成为我们的文化积累,丰富我们的精神生活,提升生活的品质,它们是可以成为推动社会向前发展的因素的,那将是更上一层的进步。
  而这一切都需要我们真正深入现场观察与访谈,研究村落历史文献,才能真正理解古村落所传承的意义。(选自《南方都市报》,有删改)
1.根据文意,以下说法正确的两项是[     ]
A.古村落一直以来都是社会人群的生产生活场所,直到今天也在发挥这一作用,具有很高的保护价值。 B.许多古村落是依靠商业发展起来的,它们能够保存到今天,当然也和它们建立的商业财富有关。
C.要保护好古村落的文化,学术界和从事古村落保护和开发的人都必须要重新认识中国农村文明史。
D.人们重视古村落中的祠堂和雕刻精致的住宅,忽视书院、商店、水碓等,根本原因是前者更具旅游价值。
E.古村落中的建筑所承载的历史记忆,不仅能让人们更好地理解古村落的文化,也更好地促进了民族文化的积累。
2.以下不属于作者认为要保护古村落的理由的一项是[     ]
A.古村落具有旅游价值。
B.古村落具有文化价值。
C.古村落文化是中华文化的基础,具有永续性价值。
D.古村落文化是人的文化积累与文化素质的一个组成部分。
3.作者认为目前对古村落的保护存在什么问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作者认为应该要怎样做才能理解古村落?请根据文意简要概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C E
2.D
3.①人们只重视开发古村落的旅游价值,而没有对古村落本身特性文化意义的理解,致使古村落丧失了它们本身的文化价值。
  ②一些从事古村落保护的文化人也不理解古村落的文化意义,认为古村落已经不适应现代人的生产和生产,因而,在对古村落实施保护时感觉无力或无奈。(意对即可)
4.①重新认识农村文明史;
  ②保留古村落历史的记忆。(意对即可)
举一反三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问题。 “我要做一个诚信的人”
王 遐
  2008年10月7日是重阳节,无数中国老人和家人一起饮菊花酒、吃重阳糕、登高望远,度过了这个和乐的节日。而74岁的吴兰玉老人,却和以往的许多个重阳节一样,独自忙碌了一天,捡回了一大堆废纸箱、饮料瓶。尽管有些疲惫,但是老人的心情很好,因为和以往的许多个重阳节不一样的是,她如此忙碌不再是为了偿还沉重的债务,而仅仅是为了活动活动自己的身子骨。
  吴兰玉是原兵团第二钢铁厂的职工家属,她的丈夫李升然、儿子李培川都是钢铁厂的工人。
  1990年,刚刚27岁的李培川患上了尿毒症,必须要做肾移植手术,需要10多万的手术费,这个原本就不富裕的家庭因此陷入了极度窘迫的境地。夫妻俩省吃俭用,一点一点给儿子积攒手术费。可是,灾难又一次降临这个不幸的家庭。1995年初,李升然病倒了,被医生确诊为肝癌,仅仅3个月时间,生命就走到了尽头。
  吴兰玉陪伴着儿子,继续与病魔抗争着。1996年,医院终于为李培川寻找到了合适的肾源。吴兰玉倾尽所有积蓄,又跟10多个熟人朋友借了5.5万元钱,终于筹足了手术费,给儿子做了肾移植手术。但是,这一切努力并没能挽回李培川的生命,1999年8月,他终因多种脏器功能衰竭而停止了呼吸。
  丈夫走了,儿子走了,今后的日子怎么过?数万元借款怎么还?吴兰玉没有念过多少书,但是她明白,欠债就要还钱,这是天经地义的!
  “5万多元哪,不是小数目,你拿啥子还呀?”几十年前和吴兰玉一同从四川来到新疆的好姐妹刘文英忍不住叹气,她对吴兰玉说:“我借给你的钱,你实在还不了,就不用还了。”“我能还。只要我活着,一定会一分不少地还给你。”吴兰玉说,“你放心,我吴兰玉虽然很穷,但也要明事理、讲良心,我要做一个诚信的人,对得起大家!”
  这以后,吴兰玉便背着一个塑料编织袋行走在街头巷尾,她决定捡废品卖钱来偿还借款。这个没有多少文化、没有什么技能、身高不到1.50米的60多岁的老太太,以孱弱之身、用这样的方式担当起了一个对她来说几乎无法担当的责任。
  吴兰玉每天天不亮就出门,黄昏时才拖着疲惫的脚步回家。收拾好捡来的废品,喘口气儿,煮一碗没有油花的土豆面疙瘩汤,算是吃了一天里的一顿正餐。第二天早早出门,把废品背到收购站卖掉,将换得的几元钱小心掖好,接着走街串巷……她就这样风雨无阻地捡拾着废品,重复着一个又一个艰辛、凄苦的日子。
  在附近居民区开着一个小商店的姐妹唐坤莲给吴兰玉借了1.2万元钱,她的女儿后来也患了重病。知道吴兰玉的难处,唐坤莲没有上门催款。吴兰玉闻讯后非常不安,她拼命地干活儿,每天奔波20多公里,把能卖钱的废品都捡回来。两年后,当吴兰玉把1.2万元钱悉数还给唐坤莲时,唐坤莲惊讶极了,不敢相信家徒四壁、孤单无靠的吴兰玉竟然把借她的钱全部还清了。
  距二钢社区两公里外的一座荒山上,掩埋着钢厂许多年前丢弃的废钢渣。得知卖这个也能挣钱后,吴兰玉赶紧扛起十字镐,到荒山上去挖钢渣。
  挖钢渣是一个很耗体力的活儿,常常要挖到1米多深才能找到几块钢渣,男人们干着都很吃力。吴兰玉带上馒头和水,在山上一干就是七八个小时。她一镐一镐地挖着坚硬的土石,每天都挖几十公斤,分装在几个袋子里,一点一点背下山。再苦再累吴兰玉都咬牙坚持着,迈着蹒跚的脚步一次次爬上荒山,从厚厚的土石下面共挖出了10余吨废钢渣。
  攒钱、还债,这是吴兰玉9年来惟一的生活目的。为了这个目的,她一直过着许多人都难以想象的清苦日子。9年来,她没有买过食用油,没有买过肉,一日三餐都是馒头、泡米饭、面疙瘩汤。想吃菜了,她就去农贸市场帮人看菜摊儿、打扫卫生,换回来一些土豆、萝卜、青菜叶,用盐水煮一煮吃。9年来,她没有添置一件衣物。她把卖废品、卖钢渣、打零工所得的每一分钱都积攒起来,攒够了一笔欠款后,就立即给人家送去。
  2008年,她终于还清了债。“以后的日子不会太难了,我要好好地活着!”稀疏的灰发下面,老人那张曾经写满了苦难的脸上露出了微笑。(选自《兵团日报》2008年11月13日一版,有删节)
1.这篇通讯的开头从重阳节写起,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篇通讯写得朴素真实,请你结合文本,具体谈谈这一写作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这篇通讯写了一个“普通人”的事迹,请说说此文的新闻价值所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问题。吐火罗学:季羡林文化成就的象征
高旭东
  首先,吐火罗文是一种失落的语文,是世界上没有几个人能懂的绝学。“为往圣继绝学”是“仁者”的文化使命。如果说学习吐火罗文是由于偶然的机遇,那么,学习梵文和巴利文却是先生的自觉选择。虽然梵文遮印度和尼泊尔仍然没有完全消失,但是运用这种语言的人已经很少了,所以梵文与巴利文基本上也属于古典语文。对于中国学者而言,精通梵文和巴利文并且熟练运用到佛教和印度学研究中,以比较语言学的方法对于佛教传播中的历史问题进行创新性的研究,与国际学术界对话。举世并无几人。季羡林也曾学习过希腊语、拉丁文,还有学习古埃及语文的想法,这都表现出一种“为往圣继绝学”的文化使命。先生临终之前,还有一种复兴国学的企图,就是读古书必须读原文,不要读译文,不要读简化字的文本,而且复兴国学要从娃娃抓起。古书用白话文翻译之后,意义也会随之发生变化,很多古典词汇根本就没有现成的现代汉语对应词汇,就此而言,季先生的提醒具有警示意义。至于复兴国学从娃娃抓起,表现出先生的一种更深层次的文化忧虑:为什么“五四”之后那一代、包括季先生这一代人,即使是研究西方或印度学问的,国学的功底都很过硬?而现在即使那些研究中国文学、哲学的学子,国学底子仍然不过硬?就是因为没有从娃娃抓起。先生临终之前复兴国学的这几点想法,有没有现实可行性完全可以讨论,但它表现出先生“为往圣继绝学”的文化忧患感,则是很明显的。
  其次,吐火罗学作为一种文化纽带,具有联结各大文化的象征意义。吐火罗文作为中亚细亚的语文,在中国境内却属于印欧语系,在地理上与印度、伊朗接近但在语言上却更接近欧洲人使用的印欧语言,这对于季先生的文化成就极富象征意义。先生通晓国学,他曾在哥廷根大学从事汉学的教学与研究,在90年代以后倡导国学,认为中国文化的特色在于人与人、人与自然和谐的世界观,思维的直观性,审美的品味性。但是,窃以为,季先生对国学的通晓与倡导,乃至传统文化的使命感,仍和“国学大师”的“牌子”不符,因为先生的主要学术成就不在国学这一方面。即使从所谓“大国学”的角度,也不宜称先生为“国学大师”,因为先生的主要学术成就是运用西方现代的学术方法研究印度学。“国学”这一概念是与“西学”“印度学”等概念相伴而生的,如果把所有学问都囊括到国学之中,实际也就取消了国学。因此,即使是偏重于国学的《季羡林文集》第9卷和第10卷的《糖史》,也具有跨文化交流的学术眼光。他认为世界许多国家的“糖”字有相同的读音,由此推断蔗糖是从印度通过波斯传入欧洲的,所以《糖史》作为单行本出版的时候名为《文化交流的轨迹:中华蔗糖史》,通过糖史的叙述展示了古代中国、印度、波斯、阿拉伯、埃及、东南亚以及欧洲、美洲、非洲之间的文化交流与融会,从而具有跨文化研究的意义。季先生通晓西学,他在清华念的就是西洋文学系,留学德国受到了严格的西方学术训练,他在比较文学研究中所运用的民俗学、民间文学的视野以及主题学、母题研究的方法,就是从德国学到的。而且先生除了通晓德文、英文、法文、俄文、南斯拉夫文等现代语文,还学习过希腊文和拉丁文,没有人会说季先生不懂西学,但是又不能说季先生是“西学大师”。鉴于季先生精通梵文、巴利文以及在印度学方面的巨大贡献,称他为“印度学大师”“东方学大师”。可能比“国学大师”更恰当一些。但是,他在研究佛教及印度文学对中国影响的时候,经常会注意到中国对印度的影响这一回流现象。因此,注重各大文化之间交流的季羡林,是名副其实的跨文化研究的学术大师和语言大师。如果结合他的散文创作,那么,称他为文化大师也很准确。(节选自2009年8月9日《光明日报》,有删改)
1.下列说法中不符合文意的两项是[     ]
A.季羡林学习吐火罗文、梵文和巴利文等“死文字”的动机在于一种文化使命感。
B.季羡林晚年复兴国学的想法和当年学习吐火罗文等文字的动机是一致的。
C.吐火罗学象征着季羡林联结各大文化的成就。
D.季羡林对国学的通晓与倡导及传统文化的使命感不能成为其是否是“国学大师”的论据。
E.运用西方现代的学术方法研究印度学是季羡林先生的首创。
2.下列对季羡林学术文化成就的理解,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季羡林的学术成就和传统国学丝毫沾不上边。
B.跨文化研究是季羡林学术的主要特色之一。
C.季羡林学术成就中的“国学”只是其中一个非主要方面。
D.季羡林不仅在学术上取得了极大成就,在散文创作方面也有较高成就。
3.根据文意,为什么作者说吐火罗学是季羡林文化成就的象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根据文意,为什么作者认为称季羡林为“印度学大师”“东方学大师”,比称其为“国学大师”更恰当?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列文字,完成下面问题。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
恩格斯
  (1)3月14日下午两点三刻,当代最伟大的思想家停止思想了。让他一个人留在房间里不过两分钟,等我们再进去的时候,便发现他在安乐椅上安静地睡着了——但已经是永远地睡着了。
  (2)这个人的逝世,对于欧美战斗着的无产阶级,对于历史科学,都是不可估量的损失。这位巨人逝世以后所形成的空白,在不久的将来就会使人感觉到。
  (3)正像达尔文发现有机界的发展规律一样,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即历来为繁茂芜杂的意识形态所掩盖着的一个简单事实:人们首先必须吃、喝、住、穿,然后才能从事政治、科学、艺术、宗教等等。所以,直接的物质的生活资料的生产,因而一个民族或一个时代的一定的经济发展阶段,便构成为基础;人们的国家制度,法的观点,艺术以至宗教观念,就是从这个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因而,也必须由这个基础来解释,而不是像过去那样做得相反。
  (4)不仅如此,马克思还发现了现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它所产生的资产阶级社会的特殊的运动规律。由于剩余价值的发现,而先前无论资产阶级经济学家或社会主义批评家所做的一切都只是在黑暗中摸索。
  (5)一生中能有这样两个发现,该是很够了,甚至只要能作出一个这样的发现,也已经是幸福的了。但马克思在他所研究的每一个领域(甚至在数学领域)都有独到的发现,这样的领域是很多的,而且其中任何一个领域他都不是肤浅地研究的。
  (6)他作为科学家就是这样。但是这在他身上远不是主要的。在马克思看来,科学是一种在历史上起推动作用的、革命的力量。任何一门理论科学中的每一个新发现,即使它的实际应用甚至还无法预见,都使马克思感到衷心喜悦。但是当有了立即会对工业、对一般历史发展产生革命影响的发现的时候,他的喜悦就完全不同了。例如,他曾经密切地注意电学方面各种发现的发展情况,不久以前,他还注意了马赛尔·德普勒的发现。
  (7)因为马克思首先是一个革命家。他毕生的真正使命,就是以这种或那种方式参加推翻资本主义社会及其所建立的国家设施的事业,参加现代无产阶级的解放事业,正是他第一次使现代无产阶级意识到自身的地位和需要,意识到自身解放的条件,---这实际上就是他毕生的使命。斗争是他的生命要素。很少有人像他那样满腔热情、坚韧不拔和卓有成效地进行斗争。最早的《莱因报》(1842年),巴黎的《前进报》(1844年),《德意志-布鲁赛尔报》(1847年),《新莱茵报》(1848-1849年),《纽约每日论坛报》(1852-1861年),以及许多富有战斗性的小册子,在巴黎、布鲁塞尔和伦敦各组织中的工作,最后是创立伟大的国际工人协会,做为这一切工作的完成——老实说,协会的这位创始人即使别的什么也没有做,也可以拿这一结果引以自豪。
  (8)正因为这样,所以马克思是当代最遭忌恨和最受诬蔑的人。各国政府——无论专制或共和政府——都驱逐他;资产者——无论保守派或极端民主派——都纷纷争先恐后地诽谤他、诅咒他。他对这一切毫不在意,把它们当作蛛丝一样轻轻抹去,只是在万分必要时才给予答复。现在他逝世了,在整个欧洲和美洲,从西伯利亚矿井到加利福尼亚,千百万革命战友无不对他表示尊敬、爱戴和悼念。而我敢大胆地说,他可能有过许多敌人,但未必有一个私敌。
  (9)他的英名和事业将永垂不朽!
1.文章第(2)段“这位巨人逝世以后所形成的空白,在不久的将来就会使人感觉到”一句中“形成的空白”是什么意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章第(5)段开头说“一生中能有这样两个发现,该是很够了,甚至只要能作出一个这样的发现,也已经是幸福的了。”“这样两个发现”是指哪两个发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章第(6)段在文章起什么作用?“但是这在他身上远不是主要的”一句中的“这”指代什么内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仔细阅读第(7)段,概述文中是从哪几个方面论述“斗争是他的生命要素”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问题。 绿蝉的歌唱
  一座莲花似的山,以“周八百里”的幅员和“四万八千丈”的高度矗立云端。华顶山,莲花之顶,俯视群山,昂首天外。因其高,华顶又有避暑胜地之称。汽车在曲折蜿蜒的山路上穿行,忽左忽右,忽上忽下,青松、翠柏、云杉、秀竹一路看不足,触目皆为浓绿、深绿,又有绿荫匝地,太阳明显失却了它的威力,与山下的炎热难当真是不可同日而语了。可是,没有想到,耳膜中却钻进几声蝉鸣。起先,多少有点想法,觉得那蝉“热啊——热啊!”的鸣叫真是多余的话。辛稼轩曰“为赋新词强说愁”,华顶之蝉怕是“强说热”了。
  午睡很深。
  醒来,又闻枝头蝉鸣,静心一听,却与山下的不同。“的铃铃--”响得好清好亮好悦耳,似轻风掠过庙宇的屋顶,檐下风铃摇曳的音韵;也似满山流淌的清泉,流过石上,淙淙的喧响。寂然无声的环境里,满山满坡的绿荫,因为有了蝉的歌唱,使得华顶之静变得更加幽深而且曲折。
  忽然有两句古诗涌上心端:“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这是王籍的句子吧,感悟正与我此刻的感触相同,猜想诗人也曾经走在深山老林,于蝉噪、鸟鸣中偶然得之。然而,我却另有纳闷:山上天气一点都不热,这蝉为什么还要噪?一直没有找到答案。后来,有机会读了《昆虫记》,这才知道缘于它歌唱的天性。
  蝉是季节的歌手。整个夏天,它都在歌唱,只要有树。就像风掠向屋顶,泉流在石上,鸟鸣在绿树……自然而又动听。
  以悉心观察昆虫生命而自豪的法布尔还有一个发现:“夏天,蝉儿在歌唱之余,就用尖细的嘴插在树皮上,打出一眼汁液饱满的井,滋润自己的歌喉。”——这个发现不属偶然,而是悉心观察的结果。
  如果华顶山没有这满眼装不下的绿色,也许就没有了蝉噪,没有了鸟鸣,我们也许就无法体会林愈静山更幽的意境了。
  那天傍晚在华顶山,有人在树林间捉到几只憩息于枝头的蝉儿,拿来让我看了,压根儿不会想到,通体竟是绿色的,个头也比山下的小了许多。我蓦然觉得,那躯体、那蝉翼,是让山上的绿色染就的;还有,那歌声,也是让山上的绿色染得动听了。于是,我想送它一个名字,从此叫它“绿蝉”,好么?
   这蝉原本是属于山林与绿色的,或者说华顶山就是它的家园。适者生存,不适者迁徙乃至死亡。曾几何时,一群群燕雀不是从我们的屋檐下、树林间飞走了吗?汗血马不是离开了曾经拥有的草原而濒临绝种的吗?于是,我决定放归它于山林,好再听听它的歌唱。
  暮色苍茫里,晚霞像火一样地燃烧。落日的余晖,在林中编织万道金线,又给西向的每一片绿叶镀上了一层金子一样的亮色。晚风吹动枝叶,绿光摇曳,绿波荡漾,薄暮中的华顶山显得更美了!听!还有更美的绿蝉的歌唱。“临风听暮蝉”一一声声轻吟慢唱,此起彼伏,就像是一曲唱给这山林与绿色的晚歌。倘懂蝉语,必然听懂众蝉醉鸣里,除了赞美,还有一些爱恋,一些叮嘱。说不定,还有一些希望——希望所有的山头都变得绿了——山涧里的水都变得清了——连吹来的风也沁人心脾地凉爽了。听着听着,我的感觉又好像走进了秋天。
  秋天到了的时候,华顶山赤橙黄绿色彩缤纷,绿蝉谢幕一曲的歌唱应该是:却道天凉好个秋!(2006年10月《美文》)
1.为什么作者会有“华顶之蝉怕是‘强说热’了”的感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作者写法布尔悉心观察昆虫生命有什么用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作者写蝉,为什么要提到“燕雀”“汗血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如何理解“听着听着,我的感觉又好像走进了秋天”?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问题。美国纪念孔子背后
焦波
  10月28日,美国众议院通过决议,纪念孔子诞辰2560周年,认可他为世界哲学和社会政治思想作出的巨大贡献。
  决议说,孔子在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出生于现在的中国山东省曲阜。他是历史上最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和社会哲学家之一。他的思想对世界各国的社会和政治思想产生了影响并且仍在发挥影响力。
  决议显示出美国主流社会对孔子思想的理解,“孔子倡导自省、自修、真诚和社会关系中的相互尊重,以在个人和公共生活中实现公正和道义,体现最高境界的道德品质。 此外,孔子《论语》中所说的‘已所不欲,勿施于人’和‘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是一种道德品行的典范,也能促进人类和谐”。
  决议还提到,孔子认为,政府应建立在忠诚、尊老和承认家庭重要性的基础上,而政界人士必须成为诚实和道德的模范。这些都提醒着人们,要以至高荣誉和尊重履行自己的职责。
  众议员格林认为,源自中国的儒家思想对全球许多国家带来了深远影响,韩国、日本、越南等地,都看得到孔子思想的潜移默化。他此前在得州休斯敦的选区竖立了孔子铜像。
  “美国国会通过决议案,纪念并且赞扬被称为中国最伟大教师的孔子的诞辰,非常合适。”美国众议院外交事务委员会共和党首席议员罗斯·雷提南及其他一些议员认为,很多美国学者受到亚洲文化与儒家思想影响,使美国的社会与文化更趋于多元,这对科学、法律、医药、工程、艺术等领域都有重大意义,所以美国国会应当通过决议案。纪念中国这位至圣先师。
  上世纪80年代,全世界几十位诺贝尔奖获得者在一次讨论中认为,重振孔子学说,能够帮助全人类应对21世纪的挑战。“孔子不仅属于中国,也属于世界”,这种看法在美国也正在得到更多认可。孔子已成为中美文化沟通的桥梁。
  美国首家孔子学院——马里兰大学孔子学院院长刘全生说,其实美国和西方对孔子学说并不陌生。早在西方启蒙运动时期,中国的许多古代哲学思想,特别是孔子思想,就已经通过传教士传到西方,受到思想界高度重视。如今,越来越多的美国有识之士认识到中美合作对解决全球性问题的重要性。
  美国智库布鲁金斯学会中国问题资深研究员李成认为,中国经济迅速发展,在世界上影响力增长,是美国众议院通过决议纪念孔子诞辰的重要背景之一。同时,在许多公开表态中,美国总统奥巴马、众议院议长佩洛西和国务卿希拉里都表示尊重中国所取得的巨大成就,他们更多地认识到了中国对世界各个领域的贡献,表达出希望以平等方式与中国进行对话的姿态。这是此决议通过的另一重要背景。
  此外,此次国会通过这一决议和美国华裔地位上升、华人团体逐渐壮大也有很大关系。比如,奥巴马内阁有两名华裔部长,这在美国历史上前所未有。国会华裔议员也在增多,国会也日益认识到华人团体的力量。
  在中美关系迅速发展的今天,美国国会能够通过这个决议,预示着中美能够在文化价值观念领域找到更多共同点。大部分专家、学者认为,此事不仅表明中国“软实力”日益增长,也体现了文化价值观念的交流对中美关系的有力推动,还显示出了美国政界对中国发展和中国文化的日益尊重。至于实际意义,则包括推广中国传统文化和儒家思想,有助于改变历来西方宗教和世俗社会对中国人的误解等。
  同时,也有人“冷”眼看美国的孔子“热”。“毕竟美国是一个多元化的国家,本身就很注重对世界各国优秀文化的尊重和吸收。对世界各国先进文化的兼收并蓄,正是美国文化丰富多彩的重要原因之一。美国文化包括很多文化,不仅有英国文化、法国文化,还有西班牙文化、墨西哥文化等等。孔子所代表的中国文化只是其一。”
  还有人认为,孔子被美国人所推崇是“迟早的事儿”。放眼中国传统文化,已经是上自兰德公司、布鲁金斯学会等美国上层智库和下到一些大学研究机构、民间研究机构的共同目标。 (选自《中国文化报》2009年11月6日)
1、请分条陈述文中提到的关于这一新闻事件产生的背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新闻评论讲究“一实一虚”,“实”指新闻,“虚”指评论,请分别用一句话概括本文中“实”的主要内容和“虚”所体现的主要观点。(每句不超过20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结合文章内容和自己的积累谈谈“孔子不仅属于中国,也属于世界”这一观点带给你的启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最新试题
热门考点

超级试练试题库

© 2017-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