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捞自己储劲松  心灵是一片潜藏财富的深蓝色水域,那里,有芳衡杜若,有鱼群珠贝和美丽绝伦的珊瑚,还有供养我们生命体的光、水、盐与钙。美国人梭罗把这片水域叫做瓦尔

打捞自己储劲松  心灵是一片潜藏财富的深蓝色水域,那里,有芳衡杜若,有鱼群珠贝和美丽绝伦的珊瑚,还有供养我们生命体的光、水、盐与钙。美国人梭罗把这片水域叫做瓦尔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来源:湖北省期末题
打捞自己
储劲松
  心灵是一片潜藏财富的深蓝色水域,那里,有芳衡杜若,有鱼群珠贝和美丽绝伦的珊瑚,还有供养我们生命体的光、水、盐与钙。美国人梭罗把这片水域叫做瓦尔登湖,他在那里打捞了多年,收获的何止是湖光山色,还有健康的身体、清晰的头脑和一生一世都受用无穷的智慧。法国人法布尔把这片水域叫做荒石园,他在那里打捞了一辈子,收获的又何止是《昆虫记》,还有生命的乐趣、观察能力和石蚕、胡蜂、红蚂蚁、克鲁蜀蜘蛛们的处世哲学。他们是大智者,不仅懂得从现实生活中汲取营养,还懂得,心灵的水域更是一个藏珠怀玉的宝库。
  然而,我们搭乘一艘生命的航船,一路呼啸和嚎叫着,奔往那所谓的目的地,常常会忘记了活着的意义并不在于那个终点,而在于细节和过程。沿途,我们龇牙咧嘴或者一脸阴谋,把贪婪的本性发挥到极致,把一切能够捞上船的东西,统统打捞进舱。甚至连游到船舷边的巨鲸、半只袜子和海妖丢在船头诱人上当的魔瓶,都不会轻易地放过。我们好像早已忘记,这艘船并不是航空母舰,它的承载力是极其有限的,即使它暂时不会沉没,至少那满舱的货物,会影响我们前进的速度。
  在这样一种极度亢奋的状态中,我们的身体和大脑被攫取的***控制着,像永动机般运转不停。死寂的却是心灵,那隐匿在内心深处的另一个自己。我们全然不知,心灵深处的那片水域里,有我们想要的氧、牛奶和粮食。我们对这个本就属于自己,随时可供打捞的宝库于不顾,却一心一意去打捞那些身体之外并非必需的东西,这是多么荒唐的一件事。
  还有,每一个人自降临人世,时间这个不长脚却会拼命跟人赛跑的东西,就在催促着我们急慌急忙地进行人生的苦旅。以至于我们的一生,都被无穷无尽的学习、工作、家务、人际交往填充得密不透风,连吸点新鲜空气、看看朝阳、发一个婉约的呆的机会都没有。这是一段多么辛苦和不幸的苦役,可是我们还洋洋得意地安慰自己、告诉别人:瞧,我这一生是多么地充实啊,连一滴水的光阴都没有浪费  这种生活方式事实上是非常蠢笨的,至少不是那么聪明。其实就连整张的铁板里面,也存在有许许多多的气泡,我们又何妨稍稍留一点儿时间,哪怕是用一个晚上,或者茶余饭后的空档,访问一下自己的心灵呢。试着给自己放一会儿小假,放牧一下自己,去那片深蓝色的水域,做一个打赤脚穿草鞋的渔夫。像“闲来垂钓碧溪上”的李白,像“独钓寒江雪”的柳宗元,打捞一小朵闲适、一小盏韵味、一小滴智慧。
  有什么不可以呢?即使我们活上三生三世,那些棉絮一样琐碎缠身的事务,又哪能干得完?即使我们一直用清凉油涂眼睛,世上的功名利禄,又哪能一把全捞到怀里?过度的充满是虚胖,过盛的东西都是负担。
  每一个人的心灵水域就是一个瓦尔登湖或者荒石园。让我们带上一张渔网,坐在夕阳下,或者迎着夜风,安静地打捞自己,把多余的一切过滤掉,把真正需要的捞上来。生命的智慧,就在于善于放弃和打捞。
1.第一段作者写到了梭罗的瓦尔登湖和法布尔的荒石园,联系全文,谈谈作者这样写有什么用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结合上下文,解释下列两句话在文中的含意。
(1)我们全然不知,心灵深处的那片水域里,有我们想要的氧、牛奶和粮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生命的智慧,就在于善于放弃和打捞。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结合全文,谈谈你对文章标题“打捞自己”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本文在艺术表现上的主要特色是什么?请举例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他们在这心灵的水域打捞自己,收获了丰硕的人生;具体写出打捞自己的内涵,为后文正反两方面的阐述张本。(意对即可)
2.(1)我们并不知道心灵本身就是一个丰富的宝库,那里可以提供我们身体许多必需的东西。
  (2)善于放弃身体之外并非必需的东西,选择自己心灵水域的宝藏,就是智慧的生命。(意思对即可。)
3.在自己的心灵里,找到自己真正需要的,并为之努力;在生命的过程中,关注过程和细节,有意义的活着。(意对即可)
4.示例一:比喻。文章多处用比喻,将复杂抽象的人生哲理形象生动,具体简明的表达出来。如把生命的过程比作航船,形象的表达了不能把一切能够捞的东西,统统打捞进舱的道理。  
  示例二:对比。作者将打捞自己和打捞的不是自己,正反两个方面对比起来阐述,突出鲜明的表达了打捞自己的道理。如第四段和第五段,分别写辛苦的人生和闲适、韵味、智慧的人生,形象鲜明的表明了应该打捞自己的观点。(例子可以不同,言之成理即可)
举一反三
草 堂 诗 魂
  细雨蒙蒙,落叶飘飘。
  当我来时,又是茅屋为秋风所破的季节。老天像有意在营造一份思古幽情,像有意让人来品味一种人生意蕴——文章憎命达!
  茅屋而草堂,草堂而杜甫草堂,这绝代诗圣生命的一大栖息处,这和着一个风雨飘摇的时代、一个伟大灵魂沉吟的处所--杜甫草堂,早已咸了成都的杜甫草堂公园。草堂公园由大廨、诗史堂、工部祠和柴门等景观组成,给成都人一个清幽的休息场所,也给远方慕名而来的游客以精神的慰藉。设施是对过往的纪念,也是对现在的经营。只是草堂,作为一个诗人艺术生命的凝结处,作为中国文学史的一个纠结点,作为一段历史的现象台,太有特点了,情绪也太浓重了。“千秋万岁名,寂寞身后事”,读清人顾复初的“异代不同时,问如此江山,龙盘虎卧几诗客;先生亦流寓,有长留天地,月白风清一草堂”那副对联,更让人嘘唏不已。茎兰兰担i尘萱苎与杜甫在世时命运的反差也太大了。然而,又让人坚信只要确实灿烂过,也就注定会占有辉煌。
  草堂足供观赏,甬道曲折,尽可徜徉,更何况又是细雨迷蒙,黄叶铺地!草堂,草堂,此时此际的草堂在诉说什么呢?从开元到天宝,《壮游》,《三吏》《三别》,《jb征》,《秋兴八首》,直到《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一代诗史再现了一个时代,仅这些就足以彪炳青史了。这是杜甫的不朽,这是杜甫的辉煌,这也是杜甫的价值所在。舍此,我们又何以了然在一个大起大落的时代里,有一个愈老大愈清瘦愈苦寒的杜工部!这些是不必说的。但仅仅如此,就远不能了然杜甫诗歌抑郁沉雄的内在生命力,也远不能了然士人的用世之志与命运悲剧。这正是文章憎命达的命意所在,是其深层的人生意蕴所在,也是中国历史上人才的成就与命运的二律悖反。
  中华传统,士人总有一份天下之志、用世之心,更何况出身于奉儒守官世家的杜甫!杜甫曾抒写人生抱负:“甫昔少年日,早充观国宾”,“自谓颇挺出,立登要路津。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他希望一出山就占据要津,而且充满理想色彩——要让君王赶上传说中的尧舜,要使全国民风淳朴敦厚。志莫大焉!然而,命运总是跟人开玩笑,历史也总在捉弄志士仁人。由开元而天宝,张九龄罢相,李林甫上台,唐王朝也已今非昔比,贤能之人想说什么做什么都已不可能了。这是国家的不幸,时代的不幸,也注定了杜甫一生宏图大志的落空。肃宗即位后,杜甫表面上拥有一官半职,比如左拾遗、华州司功参军、工部员外郎,而实际上却难有作为,薪俸也不足以养家。离开中原后,其行迹大略是同谷-锦城一夔州一潭州,同时他的生命也如一片黄叶飘到了尽头。
  可是,他的诗作却从此更加如长河激浪,深潭照物,映现出一代河山的风云、生灵的状貌。它们如钟,如鼓,回响在中华历史的长空。杜甫的命运就这样确定了,杜甫的历史角色及其创作成就也就这样确定了。这时我们再吟味《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的诗句,就会发现,个人的遭际,在诗圣眼中已不算什么了,此时他所想的只是“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苦寒到此已极矣,而忧患、仁慈至此亦已极矣!杜甫之胸怀,杜甫之心地足以光照日月!“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或者说经邦济世,要的不就是这种德与才么?但是,风雨飘摇中的唐王朝抛弃了杜甫,而历史却于风雨飘摇中造就了另一个杜甫。这究竟是杜甫的不幸,还是杜甫的幸运呢?历史总是把一份生命的朴素,让人咀嚼得百味丛生。
  流连一番,天色已晚,该走了。细雨依然。
1.从文中看,“草堂的文化意义”指的是什么?(不超过30个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从文章第四段看,“草堂在诉说什么呢?”请根据文意概括回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这篇文章写到了哪些方面的对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结合全文,简要分析这种写法的好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下列对这篇文章的赏析,正确的两项是[     ]
A.文章通过分析《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的诗句,鲜明地揭示了杜甫在风雨飘摇的时代,不顾个人生活的苦寒,关注国事,心忧苍生的伟大胸怀。
B.作者借用顾复初的对联抒发参观杜甫草堂的感慨,择取杜甫著名诗句阐述诗人的理想与情怀,引用贴切,增强了文章的表现力。
C.围绕“文章憎命达”这一中心,文章深入探讨了伟大诗人杜甫《壮游》、《三吏》《三别》、《北征》、《秋兴八首》以及《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等诗的历史意义。
D.文章以写景和交代游踪开始,接着点明主旨,然后分别从草堂引发的观感、杜甫人生艺术道路两个方面展开叙述,最后以写景和交代游踪作结,结构完整,中心突出。
E.文章用“如长河激浪,深潭照物”形容杜甫诗歌波澜壮阔、想像奇特的浪漫色彩,用“如钟,如鼓,回响在中华历史的长空”形容杜甫诗歌超越时空的现实意义。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语文是盐
胡展奋
  ①近来颇听到一些批评当下语文教育模式的言论,这原本正常。但渐渐地,有人(特别是一些作家)对语文本身鄙薄不堪,甚而主张“干脆废掉语文课”,这,就不正常了。
  ②但凡作家做学生的时候,语文课的成绩大抵都很好,未名之时也往往以此为炫资,然而不知何故,一朝名扬天下后却又常常鄙薄起语文教育来,说什么当年的语文课怎么扼***他们的灵性了,更有甚者把近年来中国人文之不振也归咎于语文教育之弊。这似乎有点过分吧,而且颇有点忘恩负义的味道。   
  ③语文是什么?语文永远不是文学,它只是一门工具性学科,是一门“传播语言文字内在本质和使用规律的基础学科”,如同“牙好,胃口才好”的原理一样,语文好,吸收其他知识的能力才真正的好,为什么?因为它是“母本性”的学科,人类所有的知识和想法都要通过它来表述,如同盐——《尚书》:“欲作和羹,尔惟盐梅。”没有盐,人类整个烹调系统就崩溃了。
  ④作家运用“语言文字”进行传播的能力固然很强,但是语文课的终极关怀并不是“批量地生产作家”,它远远不是专为一小部分作家服务的,它是通用性地为所有人服务的,低端的从断文识字开始,高端的一直到伟大的科学家、伟大的政治家、伟大的军事家……纵令你是天才,但如果你是文盲,那你就什么也不是。
  ⑤是的,有的当下看起来很“伟大”的作家喜欢说,我从来不理会什么语法法则。没有语文之前,人类就不交流了?金文有什么语法?甲骨文有什么语法?唐宋八大家又有什么语法?我们现在的文章还超不过他们呢!就拿我来说,不理会语法,我的文章不是照样成了学生的范文。
  ⑥话,像是很雄辩的,就是有点“过河拆桥”。在弄清水分子之前,人类的确“用水”很多年了,但这一点也不能证明人类“从来不理会”水性,而把水当油来使。
  ⑦事实上,如此“不理会”的宣言就像“伟大”的厨师宣称“我用酱油、用味精照样烧菜,从来不用盐”一样,酱油和味精的“髓质”还不是盐吗?你明明不自觉地在按照规则行事,怎么能睁着眼睛说“语文根本没规则”呢?怎么能说“都是语文惹的祸”呢?假如不“入泮”(清代称考中秀才为“入泮”),甚至连小学都没有毕业,我想你这个只能在篝火旁讲述记忆文学的什么“家”恐怕连《三字经》甚或高玉宝的书也读不懂,更遑论唐诗宋词或“西方现代文论”了吧。
  ⑧语文是盐。在你立志成为什么“家”之前,还是要上上语文课的,因为人类所有的光荣与梦想,并不仅仅属于作家,特别是当下一些所谓的“名家”。
  ⑨他们都需要有语文的知识和功底。
1.根据文意,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行文过程,作者在有理有据地论证自己观点的同时,对某些错误言论进行驳斥,立论与驳论相辅相承。
B.“忘恩负义”与“过河拆桥”这两个词在文中的具体语境中的意思是基本相同的。
C.“欲作和羹,尔惟盐梅”意思是要想做出美味可口的食物,这当然要首推盐和梅了。强调了盐和梅在烹调中的重要作用。
D.“纵令你是天才,但如果你是文盲,那你就什么也不是。”强调了语文并不是文学,它有自己的学科特点。
2.下列的解说,恰当的一项是[     ]
A.作者用“牙好,胃口才好”与“语文好, 吸收其他知识的能力才真正的好”进行对比,说明学习语文的重要性。
B.本文主要采用比喻论证,类比论证、举例论证等多种方法,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C.第五段采用例证法,作者旨在用事例说明可以“不理会什么语法法则”。
D.文中采用“没有盐,人类的整个烹调系统就崩溃了”与语文是“基础学科”作类比,说明盐在人类生活中的必要性。
3.在文中“过河拆桥”是指谁?其表现怎样?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联系全文,文章标题的含义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索 当
聂鑫森
  德义当铺的掌柜钱钦其,在热气腾腾的池子里泡好了澡,披着浴衣,消消停停回到雅间的卧榻上时,突然发现旁边的卧榻上已经躺好了又干又瘦的老头乌六爷。乌六爷正眯缝着一双小眼打量着他。
  雅间里燃着盆炭火,把料峭的春寒逼到屋外去了,空气变得热辣辣的。钱钦其兀地有了一种屈辱感,这乌六爷不过是一间杂货店的伙计,他怎么够格上这种高档的澡堂子来?何况,平日弓腰驼背,走起路来摇摇晃晃,一副病病歪歪的样子。钱钦其鼻子“哼”了一声,正欲别过脸去,乌六爷说话了:“钱掌柜,幸会,幸会。”
  钱钦其只好打起精神,应付道:“乌六爷,原来是你啊,难得,难得!这一块大洋一次的澡,你真舍得。”
  “我哪里舍得这个钱,有人请我洗而已。”说毕,乌六爷坐起身子,上身也没有披个衣衫,两边的肋骨隔着一层皮鼓凸出来,一副穷相!钱钦其也坐了起来,他觉得调侃这个乌六爷,也是一种乐趣,反正夜来无事,外面又下起了大雨。
  堂倌进来了,问有什么要吩咐的。
  乌六爷说:“来一壶龙井茶,我做东请钱掌柜品茶聊天。”
  居然又让乌六爷抢了风头,难道我钱钦其少了这几个钱?
  乌六爷说:“之所以我做东,是因为你是湘潭县里的大人物,我们难得有照拂你的机会。”/ 钱钦其嗬嗬地笑了。他觉得这个干瘦的乌六爷很知趣,讲起话来让人舒服。
  一壶龙井茶,两只细瓷茶皿,由堂倌送上来,并殷勤地斟上了茶。
  乌六爷问:“多少钱?”
  “二十个铜子。”
  乌六爷遂从放在旁边的衣褂里,掏出一把铜子放在卧榻上,然后,用两个手指夹起两个铜子,轻轻一扭,铜钱便成半个圆筒状。
  “两个,四个,六个……”
  二十个铜子,成了十个半圆筒。
  钱钦其一惊,这指力可了不得。
  堂倌说:“这……六爷,柜上不好收这样的钱啊。”
  乌六爷一笑,拿起铜钱放在掌心,轻轻一压,便恢复原态。
  堂倌说:“谢六爷啦。”拿起钱便走了。
  钱钦其呆望着乌六爷的手指肚,状如盘珠,这功夫不是一年二年练得出来的。
  “钱掌柜,来,喝茶。”
  “好,喝茶。”
  “钱掌柜,有一事请教,你的当铺怎么一连几天都关着门?”
  “正在盘底哩,过两天就开门了。”
  “你钱掌柜当家已经二十多年了,好像从没有关门盘底的事啊。假如这几天有到期的当票要赎当,过了这几天,不是成了‘死当’了吗?成了‘死当’就赎不出了。好主意,钱掌柜生财有道!”
  钱钦其红了脸,说:“没有的事,没有的事。”
  乌六爷说:“我听我的掌柜说,三个月前他到贵铺当了一只祖传的盘龙镂空玉雕,这东西我见过,是汉代的东西,价值上万元光洋,当的时候你只给他一千元。当期为三个月,这两天就要到期了,可你的当铺却关门盘底,还不是活活地要夺人宝物吗?他一个读书人,也是百般无奈,才开了这家小杂货店,本小利微,糊口而已。”
  说毕,乌六爷随手抓起一个铜钱,甩过去,把一只飞蛾钉在对面的墙上,铜钱嵌入墙中有半寸来深。“这飞蛾真是讨厌。”
  钱钦其脸都白了。
  又喝了一阵茶,钱钦其说:“六爷,赏个脸,我请你到街头的王家酒楼喝酒,如何?”
  “愿意奉陪。”
  “我有洋车在门外等。你穿着布鞋,路上到处是水,如何去?”
  “你先去,我随后就来。”
  当钱钦其坐洋车到达王家酒楼时,乌六爷早已端坐在八仙桌旁边了,脚上的布鞋,无半点泥水痕迹。钱钦其想:他是怎么来的?
  钱钦其喊道:“上上等好酒菜来!”
  又讨好地说:“六爷,明日当铺一早开门。”
1、乌六爷采用了怎样的方式为主人索当?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第二段对乌六爷的外貌描写,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钱钦其是个什么样的人?试举例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当然,能够只是送出去,也不算坏事情,一者见得丰富,二者见得大度。尼采就自诩过他是太阳,光热无穷,只是给与,不想取得。然而尼采究竟不是太阳,他发了疯。中国也不是,虽然有人说,掘起地下的煤来,就足够全世界几百年之用,但是,几百年之后呢?几百年之后,我们当然是化为魂灵,或上天堂,或落了地狱,但我们的子孙是在的,所以还应该给他们留下一点礼品。要不然,则当佳节大典之际,他们拿不出东西来,只好磕头贺喜,讨一点残羹冷炙做奖赏。这种奖赏,不要误解为“抛来”的东西,这是“抛给”的,说得冠冕些,可以称之为“送来”,我在这里不想举出实例。
  我在这里也并不想对于“送去”再说什么,否则太不“摩登”了。我只想鼓吹我们再吝啬一点,“送去”之外,还得“拿来”,是为“拿来主义”。
  但我们被“送来”的东西吓怕了。先有英国的鸦片,德国的废枪炮,后有法国的香粉,美国的电影,日本的印着“完全国货”的各种小东西。于是连清醒的青年们,也对于洋货发生了恐怖。其实,这正是因为那是“送来”的,而不是“拿来”的缘故。
  所以我们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
1.联系上下文,理解“一者见得丰富,二者见得大度”用语特色及含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联系上下文,理解“要不然,则当佳节大典之际,他们拿不出东西来,只好磕头贺喜,讨一点残羹冷炙做奖赏。”这句话的内涵。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第一小节,作者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请简要分析其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班公湖边的鹰
王族
  几只鹰在山坡上慢慢爬动着。
  第一次见到爬行的鹰,我有些好奇,于是便尾随其后,想探寻个仔细。他们爬过的地方,沙土被沾湿了。回头一看,湿湿的痕迹一直从班公湖边延伸过来的,在晨光里像一条明净的布条。我想,鹰可能在湖中游水或者洗澡了。高原七月飞雪,湖水一夜间便可结冰;这时若是有胆下湖,顷刻间肯定叫你爬不上岸。
  班公湖是个奇迹。在海拔四、五千米的高原上,粗糙的山峰环绕起伏,幽蓝的湖泊在中间安然偃卧。与干燥苍凉的高原相对比,这个不大的湖显得很美。太阳已经升起来了,湖面便扩散和聚拢着片片刺目的光亮。远远地,人便被这片光亮裹住,有眩晕之感。
  这几只鹰已经离开了班公湖,正在往一座山的顶部爬着。平时所见的鹰都是高高在上,在蓝天中飞翔。它们的翅膀凝住不动,像尖利的刀剑,沉沉地刺入远天。人不可能接近鹰,所以鹰对于人来说,则是一种精神的依靠。据说,西藏的鹰来自雅鲁藏布江大峡谷,它们在江水激荡的涛声里长大,在内心听惯了大峡谷的音乐,因而形成了一种要永远飞翔的习性。它们长大以后,从故乡的音乐之中翩翩而起,向远处飞翔。大峡谷在它们身后渐渐疏远,随之出现的就是无比高阔遥远的高原。它们苦苦地飞翔,苦苦地寻觅故乡飘远的音乐……在狂风大雪和如血的夕阳中,它们获取了飞翔的自由和欢乐;它们在寻找中变得更加消瘦,思念与日俱增,爱变成了没有尽头的苦旅。而现在,几只爬行的鹰散瘫在地上,臃肿的躯体在缓慢地往前挪动,翅膀散开着,拖在身后,像一件多余的东西。细看,它们翅膀上的羽毛稀疏而又粗糙,上面淤积着厚厚的污垢。羽毛的根部,半褐半赤的粗皮在堆积。没有羽毛的地方,裸露着红红的皮肤,像是被刀剃开的一样。已经很长时间了,晨光也变得越来越明亮,但它们的眼睛全都闭着,头颅缩了回去,显得麻木而沉重。
  几只鹰就这样缓缓地向上爬着。这应该是几只浑身落满了岁月尘灰的鹰,只有在低处,我们才能看见它们苦难与艰辛的一面。人不能上升到天空,只能在大地上安居,而以天空为家园的鹰一旦从天空降落,就必然要变得艰难困苦吗?
  我跟在它们后面,一旦伸手就可以将它们捉住,但我没有那样做。几只陷入苦难中的鹰,是与不幸的人一样的。
  一只鹰在努力往上爬的时候,显得吃力,以致爬了好几次,仍不能攀上那块不大的石头。我真想伸出手推它一把,而就在这一刻,我看到了它眼中的泪水。鹰的泪水,是多么屈辱而又坚忍啊,那分明是陷入千万次苦难也不会止息的坚强。
  几十分钟后,几只鹰终于爬上了山顶。
  它们慢慢靠拢,一起爬上一块平坦的石头,然后,它们停住了。过了一会儿,它们慢慢开始动了——敛翅、挺颈、抬头,站立起来。片刻之后,忽然一跃而起,直直地飞了出去。它们飞走了。不,是射出去了。几只鹰在一瞬间,恍若身体内部的力量迸发了一般,把自己射出去了。
  太伟大了,完全出乎我的意料。
  几只鹰转瞬间已飞出很远。在天空中,仍旧是我们所见的那种样子,翅膀凝住不动,刺入云层,如若锋利的刀剑。
  远处是更宽阔的天空,它们直直地飞掠而入,班公湖和众山峰皆在它们的翅下。
  这就是神遇啊!
  我脚边有几根它们掉落的羽毛,我捡起,紧紧抓在手中。
  下山时,我泪流满面。
  鹰是从高处起飞的。——选自《读者》(2007年第8期)
1.文中刻画了行走于地面的“鹰”和翱翔于蓝天的“鹰”的两个形象,这两个形象最大的不同之处是什么?作者描写这两个形象的用意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如何理解文中“爱变成了没有尽头的苦旅”这句话的含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章第四段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来描写鹰?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章前一部分写到了“地域风光”,这对表现文章的主旨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最新试题
热门考点

超级试练试题库

© 2017-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