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8月,我国东北地区发生生严重的水灾,社会各界援助了大量的救灾物资。这些救灾物资 (  )  A.不是商品,因为它们不是劳动产品B.是商品,因为它们具有

2013年8月,我国东北地区发生生严重的水灾,社会各界援助了大量的救灾物资。这些救灾物资 (  )  A.不是商品,因为它们不是劳动产品B.是商品,因为它们具有

题型:不详难度:来源:
2013年8月,我国东北地区发生生严重的水灾,社会各界援助了大量的救灾物资。这些救灾物资 (  )  
A.不是商品,因为它们不是劳动产品B.是商品,因为它们具有使用价值
C.不是商品,因为它们没有用于交换D.是商品,因为它们满足了灾民的需要

答案
C
解析

试题分析:商品是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一件物品成为商品必须同时满足两个条件,劳动产品和用于交换。救灾物资是劳动产品,A不符合题意,不选;救灾物资没有用于交换,不能成为商品。C符合题意,应选;救灾物资具有使用价值,能满足灾民的需要,但不是商品,B、D错误,不选;故答案选C。
举一反三
厦高铁的通车,时龙岩至厦门仅需1小时,票价约为60元。在这种情况下,原本打算坐大巴的人极可能改乘动车。面对这种新选择,有乘客表示“应该会坐动车,便宜还省时间,主要是性价比吧”回答小题:
有人选择坐动车而不选择坐大巴,“性价比”会影响乘客的选择,分别说明(  )
A.在相互替代的两种商品中,一种商品价格下降导致对另一种商品的需求量增加从众心理引发的消费
B.在相互替代的两种商品中,一种商品价格下降导致对另一种商品的需求量减少求实心理引发的消费
C.在互补关系的两种商品中,一种商品价格下降引起对另一种商品的需求量减少求异心理引发的消费
D.在互补关系的两种商品中,一种商品价格下降引起对另一种商品的需求量增加攀比心理引发的消费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十二五”规划纲要为中国勾画出未来五年发展蓝图,受到了各界瞩目。“十二五”时期,我国将坚持扩大内需战略,把扩大消费需求作为扩大内需的战略重点。
材料一: 
中国居民消费率与OECD平均消费率对比情况

注:①居民消费率是指居民消费占GDP的比重。②OECD即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包括了几乎所有发达国家。
材料二:随着我国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居民收入不断提高,但在收入分配中出现了一些问题。1978年城乡居民收入之差是2.57倍,到2009年达到3.33倍;2000年,我国行业最高人均工资水平是行业最低人均工资水平的2.63倍,到2005年已增至4.88倍,而国际上公认行业间收入差距的合理水平在3倍左右;2008年西部的贵州与东部的浙江人均GDP之比为1∶3.3。
(1)材料一、材料二分别反映了什么经济问题?(4分)
(2) 材料一和材料二有什么内在的经济联系?结合材料,并说明如何利用财政、税收来解决材料二中出现的问题。(6分)
(3)有人认为:“讲效率就没了公平,讲公平就没了效率”请就这一观点加以评析(5分)。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漫画所蕴含的经济生活道理有(  )

①收入是消费的基础和前提                      
②消费者要量入为出,适度消费 
③消费结构随着经济的发展、收入的变化而变化   
④消费形成的新需求对生产的升级起着导向作用
A.①④B.②③ C.①③D.②④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粮食喜迎“八连增”。据农业部调查,2011年我国粮食总产有望迈上11000亿斤的新台阶,实现自2004年以来连续八年增产,比2003年新增粮食产量1.2亿吨,增产26.9%。与此同时,粮食价格持续多年上涨,与2003年相比,粮食生产价格(即农民销售量是价格)累计上涨了81.1%,粮食消费价格累计上涨了76.8%。
运用《经济生活》所学知识,分析粮食连续增产和粮价上涨并存的原因并提出解决问题的合理化建议。(10分)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某班同学以“建设美丽中国”为主题,开展探究性学习。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甲组同学从网上查找资料,发现许多国家经济发展都经历这样一个过程(见上图),同时获知国家经济发展水平提高、技术进步、居民环境质量需求升级等是降低环境污染的重要因素。他们认为,我国已进入工业化中期,建设美丽中国,需要推动环境污染的“拐点”尽快到来。
上图反映了什么经济现象。并说明降低环境污染的因素是如何对“拐点”尽快到来起促进作用的。(10分)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最新试题
热门考点

超级试练试题库

© 2017-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