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决好“三农”问题是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材料一 农村土地制度改革成为全面深化农村改革的大平台、新亮点。落实所有权、稳定承包权、放活经

解决好“三农”问题是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材料一 农村土地制度改革成为全面深化农村改革的大平台、新亮点。落实所有权、稳定承包权、放活经

题型:不详难度:来源:
解决好“三农”问题是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 农村土地制度改革成为全面深化农村改革的大平台、新亮点。落实所有权、稳定承包权、放活经营权,承包地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三权分离”正式提上农村土地制度和产权法治建设层面,再一次推动农村生产力的大释放,也是保障农民权益当务之急。
(1)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实行“三权分离”有何经济意义?(9分)
材料二 农村是我国传统文明的发地,乡土文化的根不能断,农村不能成为荒芜的农村、留守的农村、记忆中的故园。通过对乡土文化积极的全方位延承的保护,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农民建设幸福家园和美丽乡村。
(2)请运用“文化的继承性与文化发展”的知识,分析怎样对我国的乡土文化进行全方位延承的保护?(8分)
材料三 加快推动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创新人口管理,积极推进户籍制度改革,建立城乡统一的户口登记制度。鼓励各地从实际出发制定相关政策,解决好辖区内农业转移人口在本地城镇的落户问题。到2020年,中国要解决约1亿进城常住的农业转移人口落户城镇问题。
(3)运用“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的相关知识,分析加快推动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制度和政策改革的哲学依据。(12分)
答案
(1)①有利于促进土地资优化配置,提高土地的利用效率。(2分)②有利于调整生产关系,促进生产力发展,促进农村集体经济的发展,(2分)③有利于健全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制度,增加农民的财产性收入,提高农民生活水平。(3分)④有利于转变农村经济发展方式,促进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2分)
(2)①对乡土文化中的传统文化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古为今用。对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积极向上的内容,应该继续发扬;反之,则必须“移风易俗”。既要继承乡土文化传统的东西,又要适应现代生活需求创造新的东西。(4分)②文化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在发展的过程中继承。既要保护好原生态乡土文化,又要创造新生态乡土文化。(4分)
(3)①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加快推动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各地区必须从实际出发制定相关政策,不能“一刀切”。②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创造者,要求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在推动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过程中必须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③坚持正确的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自觉遵循城镇化发展的客观规律,自觉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化解社会矛盾,构建和谐社会。④遵循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的客观规律。从实际出发进行改革,建立健全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城乡统一的户口登记制度和相关政策。(每点4分,任意3点即可满分,总分不超过12分)
解析

试题分析:(1)本题要求学生分析说明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实行“三权分离”的经济意义。题中材料“承包地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三权分离’正式提上农村土地制度和产权法治建设层面,再一次推动农村生产力的大释放,也是保障农民权益当务之急”,表明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实行“三权分离”,是从生产关系的调整方面而言的,农村生产关系的调整对促进农村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学生可从促进土地资优化配置、促进农村集体经济的发展、转变农村经济发展方式、增加农民的财产性收入及提高农民生活水平等方面去分析说明。
(2)本题要求学生运用“文化的继承性与文化发展”的知识,分析说明对我国的乡土文化进行全方位延承保护的措施。题中材料“农村是我国传统文明的发地,乡土文化的根不能断”,表明对我国的乡土文化需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古为今用”;文化继承与发展的关系告诉我们,文化需要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在发展的过程中继承,故对我国的乡土文化既要保护好原生态乡土文化,又要创造新生态乡土文化。
(3)本题要求学生运用“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的相关知识,分析说明加快推动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制度和政策改革的哲学依据。解答本题学生首先要明确“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角度包括的具体知识点;其次,需要学生通过对材料中关于“加快推动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制度和政策改革”的表述,找出关键语句,以确定答题的方向。题中材料“鼓励各地从实际出发制定相关政策,解决好辖区内农业转移人口在本地城镇的落户问题”,体现了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观点;“加快推动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制度和政策改革”,涉及到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符合社会发展的规律,故学生可从人民群众的地位与作用、作出正确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需遵循的原则等角度去分析说明
举一反三
某班同学以“建设美丽中国”为主题,开展探究性学习。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甲组同学从网上查找资料,发现许多国家经济发展都经历这样一个过程(见图10),同时获知国家经济发展水平提高、技术进步、居民环境质量需求升级等是降低环境污染的重要因素。他们认为,我国已进入工业化中期,建设美丽中国,需要推动环境污染的“拐点”尽快到来。
图10反映了什么经济现象。并说明降低环境污染的因素是如何对“拐点”尽快到来起促进作用的。(14分)
在经历雾霾天气之后,乙组同学认为持续的雾霾折射出我们与美丽中国的距离,于是主动去调查,发现形成雾霾天气的因素有:能源结构不合理、经济发展方式粗放、民众环保意识淡薄等。
(2)治理雾霾,须有作为。结合材料,运用《政治生活》相关知识,说明我国政府应如何作为。(10分)
丙组同学认为,尽管我国已进入工业化中期,但环境污染的“拐点”不会自然到来,需各方齐心协力,共同治理污染。倡议同学们,要增强忧患意识,关注绿色未来;从自己做起,自觉树立绿色消费观,共建共享低碳新生活。
(3)结合材料,运用意识作用的相关知识,说明如何治理环境污染,建设美丽中国。(10分)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2013年9月20日,iPhone 5s/5c登陆中国,大量的“果粉”早在20号凌晨就已经在营业厅门前排队抢购。苹果公司不断推出新产品,在消费者中掀起手机更新换代的热潮,这表明(   )
A.生产为消费创造动力B.消费为生产创造动力
C.生产是消费的最终目的D.消费对生产具有调节作用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我国“十二五”规划指出,“十二五”期间要加快形成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经济增长的新局面。第一次把“三驾马车”的序列做了调整,把消费在拉动经济增长中的地位提到了第一位。之所以这样,是因为
①消费是产业结构调整的动力         
②消费决定投资和出口的质量和数量
③消费对经济具有可持续的拉动作用   
④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高于投资和出口
A.①②B.①③C.②③D.③④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浙江省首家股份合作农场于2013年1月21日在仙居落成,该农场以村民土地入股方式,配合现代企业制度管理,形成农业产业化,村民成为***后也有了更为广阔的务工渠道。这一模式的建立有利于
①壮大集体经济,实现农业规模化经营
②实现分配方式多元化,增加农民收入
③促进混合所有制经济在农村进一步发展
④以工促农、以城带乡,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2013年11月,美国一家公司制造了全球首款3D金属手枪,且已成功发射了50发子弹。3D打印将催生出创造性的新商业模式,并且在治病救人、产品定制等领域大施身手。这说明(  )
①生产决定消费的对象         ②消费方式的变化促进生产的发展 
③科技改变生产和消费的方式   ④科技创新处于国家发展全局的基础位置
A.①②B.①③C.②③D.③④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最新试题
热门考点

超级试练试题库

© 2017-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