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近年来,随着非典、禽流感、甲流等的暴发,病毒对我们来说不再陌生,但对于病毒所属的庞大家族——微生物,人们却知之甚少。微生物主要包括病毒、
题型:不详难度:来源: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近年来,随着非典、禽流感、甲流等的暴发,病毒对我们来说不再陌生,但对于病毒所属的庞大家族——微生物,人们却知之甚少。微生物主要包括病毒、细菌、真菌、酵母菌、放线菌、立克次体、支原体、霉菌等等,其起源不仅远早于人类,也早于植物和动物,但却是生命世界中被人类认识最晚、目前了解最少的一类生物。自列文虎克在显微镜下发现微生物300多年来,已发现和定名的微生物有10万种之多——据说这些还不到微生物总量的5%,人类目前仅能对1%的微生物进行人工培养。令人振奋的是,科学家发现了许多对人类有益的微生物,并在工农业生产和科学研究中广泛应用。随着科学的进步,对于引发各种动植物和人类疾病的病毒、细菌等,人类也会找到制服它们的办法,与之和平共处。 (1)说明上述材料体现的“辩证唯物论”道理。(10分) (2)运用有关“认识论”知识,谈谈你对上述材料的认识。(15分) |
答案
(1)①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人能够揭示深藏于事物内部的本质和规律;世界上只有尚未认识之物,而没有不可认识之物。因此,人类最终可以认识微生物,找到制服引发各种动植物和人类疾病的病毒、细菌的办法。(5分)②人能够能动地改造世界。人们在意识的指导下能动地改造世界,即通过实践把意识的东西变成现实的东西,创造出没有人的参与永远也不可能出现的东西。科学家发现了许多对人类有益的微生物,并在工农业生产和科学研究中广泛应用,这是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具有指导作用的体现。(5分) (2)①实践是认识的基础,是认识的来源和认识发展的动力。正是人们在与病毒作斗争的实践中,才对微生物作出了一定的科学认识。(5分)②认识具有反复性。人类追求真理的过程并不是一帆风顺的。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总要受到具体的实践水平的限制,还要受立场、观点、方法、知识水平、思维能力等条件的限制。所以,人类对微生物认识最晚、了解最少。(5分)③认识具有无限性。作为认识主体的人类是世代延续的,作为认识基础的社会实践是不断发展的,因此,人类认识是无限发展的。正是由于社会实践的不断发展,人类对微生物的认识才不断地深化。(5分) |
解析
解答此题要注意设问当中的唯物论和认识论的限定,审题是关键,回答时要注意观点和材料的有机结合。 |
举一反三
科学发展观是我党针对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的城乡差距拉大、就业压力增加、资源短缺、生态环境遭到破坏等突出问题和矛盾提出来的。提出科学发展观的哲学依据是( )A.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反映 | B.把握事物间的联系,能提高人们实践活动的自觉性和预见性 | C.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动力 | D.坚持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 |
|
蜜蜂建筑蜂房的本领使人间许多建筑师感到惭愧。但是,最蹩脚的建筑师从一开始就比最灵巧的蜜蜂高明的地方,是他在用蜂蜡建筑蜂房以前,已经在自己的头脑中把它建成了。这说明A.人的意识是能动的,动物的意识是被动的 | B.蜜蜂的智慧在某些方面比人类高得多 | C.动物没有意识,意识是人类特有的 | D.人的意识水平比动物的意识水平高得多 |
|
脑科学最新研究发现,人的大脑“休息”时也不平静,某些区域会出现同步的活动趋势, 它们之间像说“悄悄话”一样,有重要的联络,被称为“功能连接”。这进一步证明A.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 B.意识是人脑的机能 | C.意识的内容和形式都是客观的 | D.意识能够能动地改造世界 |
|
某国工人因搬运的弹药箱太重而举行罢工,一位颜色专家出了个主意,把弹药箱的重色改漆为浅绿色,弹药箱的重量并没有改变,但颜色使工人觉得它变轻了,罢工终于停止了。这表明: ①心理感觉往往是虚幻的 ②客观事物往往因心理感觉而变化 ③心理感觉受环境的影响 ④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
西方四大世界性通读社之一法新社文章称,莫言的作品关注中国动荡的20世纪,带有政治意义,有着黑色、愤世嫉俗的幽默感。作品背景包括辛亥革命、抗日和中国内部的斗争等。莫言在海外最具知名度的作品是《红高粱》,讲述了中国20世纪20至30年代东部乡下的故事。莫言将他青春的经验和在家乡的经历放置在了作品中。这表明( ) ①文学世界是创作者对客观存在的主观映像 ②文学世界中一切事物都不具有客观性 ③文学创作具有主动创造性和自觉选择性 ④文学创作是意识能动改造世界的具体形式 |
最新试题
热门考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