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年前,中科院曾预测“刘易斯拐点”将出现,08年国际金融危机使大批农民工被迫返乡,“拐点”之说似乎不攻自破。而2012年春节后的“用工荒”却为“拐点”拉响了警号
题型:不详难度:来源:
几年前,中科院曾预测“刘易斯拐点”将出现,08年国际金融危机使大批农民工被迫返乡,“拐点”之说似乎不攻自破。而2012年春节后的“用工荒”却为“拐点”拉响了警号。其实,如果不将“拐点”的出现预设在某个时间点,而是将其视为一个过程,那么中国正在或即将出现“拐点”的判断是基本符合实情的。材料对于我国是否出现“刘易斯拐点”的分析,体现的哲学道理是 ①人类对客观事物的认识不可能是精确的 ②“中国正在或即将出现‘刘易斯拐点’”的判断具有客观性 ③在一定条件下时间可以作为一个标准来检验认识正确与否 ④客观事物复杂多变,其本质的暴露和展现有一个过程 |
答案
D |
解析
试题分析:思维和存在具有同一性,人的思维能正确反映存在,①错误;中科院的预测是从我国实际出发做出的,具有客观性,②正确;预测不能作为检验认识的标准,只有实践是检验认识的唯一标准,③错误;对拐点的判断说明客观事物是复杂多变的,其本质的暴露和展现有一个过程,认识具有反复性和无限性,④正确。该题选D。 点评:该题以中科院的预测为材料,考查学生对多个内容的识记和理解,材料内容较为拗口,不容易理解,选项涉及的内容较难理解,该题难度较大。 |
举一反三
党的十五大报告明确提出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十六大以来,党中央提出建设生态文明的新要求。十七大报告提出将生态环境良好的国家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之一。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十八大报告提出建设“美丽中国”,要把“生态文明”提升到更高的战略层面,融入到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 结合“美丽中国”概念的提出过程,说明人类追求真理的特点。(12分) |
2012年9月25日,我国第一艘航空母舰“辽宁舰”按计划完成建造和试航工作后,已正式交付海军。回答题。 小题1:自去年七月份,中国航母平台进行了多次海试,按照既定计划开展了各项科研试验,达成了既定目标。这一过程最能体现的实践的特征是A.实践具有客观物质性 | B.实践具有主观能动性 | C.实践具有社会性 | D.实践具有历史性 | 小题2:军事专家指出,航空母舰是一个复杂的作战系统,交付使用后,舰上各类装置、电子系统、武器系统等需要调试,军舰内部各个系统之间需要磨合,这都需要较长时间才能完成。这说明①要用综合的思维方式来认识事物 ②对新事物要有足够的耐心促进其成长 ③要有实事求是的精神,按规律办事 ④只要做好量变的准备,就会有质变的自然发生 |
如果问十八大报告中哪一个新词汇最能激起社会各界的共鸣、最受普通群众欢迎,“美丽中国”无疑会首当其冲。经济高速发展让我们摆脱了贫穷落后,但是也带来了许多环境问题。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党的十八大提出努力建设“美丽中国”,旨在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从“人定胜天”的万丈豪情到“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再到可感、可知、可评价的“美丽中国”,越来越尊重自然,越来越尊重人民的感受。 (1)请运用“求索真理的历程”的知识,分析十八大提出建设“美丽中国”的哲学依据。(10分) (2)请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说明坚持“美丽中国”指导理念的正确性。(4分) |
材料:地图反映了人们认识世界的程度,地图的变化记录了人们认识世界的过程。 欧洲中世纪时,地图主要由神职人员绘制。当时欧洲的世界地图千篇一律:基督教圣地耶路撒冷居于中心,多瑙河、地中海和顿河呈“T”字型,把世界分割为欧、亚、非三部分。中国古代地图大部分由官方或士大夫绘制,主要用于日常行政事务管理和作为读史的辅助工具。在中国古代绘制的世界地图中,中国占据绝大部分图幅,政区表现较为准确,中国疆域之外则绘制简略,严重失真。 由于人类活动范围的局限,早期地图绘制者认为地球是平的。15.16世纪哥伦布等航海家证实地球是圆的。随着遥感技术的广泛应用,现在的世界地图日益精准,更好地满足了生产生活的需要。 结合材料,说明认识对实践的依赖关系。(12分) |
由俄罗斯、欧洲和中国三方面共同参与的模拟探索火星实验项目“火星—500”,于2011年11月4日宣告结束。该项目历时520天,6名志愿者模拟了宇航员搭乘航天器飞往、登陆火星和返回地球的整个过程,其目的是研究长途太空旅行对人的心理和生理影响。这表明 ①实践是客观见之于主观的物质性活动 ②实践活动具有社会历史性 ③实践的发展产生于认识的需要 ④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计划性 |
最新试题
热门考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