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一:寻找核能发电的原料——氦3,是人类探月的一项重要目标。但月球上究竟有没有,有多少氦3,众说纷纭。根据阿波罗号带回的样品,美国科学家分析认为,月球上氦3资

材料一:寻找核能发电的原料——氦3,是人类探月的一项重要目标。但月球上究竟有没有,有多少氦3,众说纷纭。根据阿波罗号带回的样品,美国科学家分析认为,月球上氦3资

题型:专项题难度:来源:
材料一:寻找核能发电的原料——氦3,是人类探月的一项重要目标。但月球上究竟有没有,有多少氦3,众说纷纭。根据阿波罗号带回的样品,美国科学家分析认为,月球上氦3资源量在100~500万吨之间,评估跨度很大,究竟是靠近100万吨还是500万吨?
材料二:2009年6月16日,2009探月与地学科学研讨会在北京举行。中国绕月探测工程副总设计师、中国工程院院士姜景山向《科学时报》记者透露,根据搭载在“嫦娥一号”卫星上的微波探测仪传回的数据,我国科学家已成功绘制出全球第一幅“微波月亮”图,并利用实际探测数据反演出月球土壤层的平均厚度为5~6米,而氦3资源量更靠近100万吨,而非500万吨。
材料三:“微波月亮”是由中科院空间中心姜景山院士提出的一项月亮探测计划,依据这一计划,我国已经从月球轨道上利用微波探测仪实际测量了全月的土壤厚度分布,在国际上首次获取了全月微波亮温分布数据,创建了“微波月亮”。“微波月亮”的提出有助于了解月球起源及演变、宇宙起源的相关问题。 
(1)分析材料一和材料二体现的认识论道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结合材料三,运用认识论知识,分析说明我国提出“微波月亮”的意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①由于受主客观条件的制约,人们对同一事物会有不同的认识。人们对月上氦3的不同说法体现了这一道理。美国科学家通过科学实验得出了月球上氦3资源量在100500万吨之间的结论,体现了实践是认识的来源。②中国科学家运用微波探测仪,得出关于月球上氦3资源量较为精确的数据,体现了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说明了新的认识工具能推动认识的进步。③科学家通过科学实验证明了月球上有氦3及其资源量,体现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2)①实践是有意识有目的能动性的活动,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微波月亮”探测计划的提出和实施,有助于人们了解月球起源及演变,宇宙起源的相关问题,发挥了正确认识对实践活动的积极指导作用,②科学实验是历史前进的有力杠杆。“微波月亮”的实施,不仅深化了人们对月球的认识,而且对于人类走向太空,指导人类从太空获取物质生活资料等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举一反三
科学发展观,是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总结我国发展实践,借鉴国外发展经验,适应新的发展要求提出来的。科学发展观是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
简要说明上述材料是如何体现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专项题难度:| 查看答案
万卡特拉曼?莱马克里斯南、托马斯?施秦茨和阿达?尤纳斯三位科学家因“对核糖体的结构和功能的研究”而获得2009年的诺贝尔化学奖。核糖体在细胞中的工作,是根据DNA所含有的各种指令,合成不同酌蛋白质。如果细菌的核糖体功能得到抑制,那么细茵就无法存活。在医学上,目前许多抗生素通过阻滞细菌核糖体的功能而治愈多种疾病,但出现病原微生物对抗生素的‘抗性’新问题,进一步了解核糖体,有助于研制出疗效更好的抗生素。3名获奖者通过独立的研究和科学实验,使用了X射线结晶学的方法得到了核糖体的三维结构,绘制出3D模型。在原子水平上分析了由几十万个原子构成的核糖体的结构和功能,扫清了目前抗生素研究中的许多障碍,并弄清了一些细菌的抗药机制。如今已被应用于开发新的抗生素,直接挽救生命及减少人类的痛苦,也为科学探索提供了新工具。
结合材料,运用实践和认识关系的知识,说明三位科学家的科学实验过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专项题难度:| 查看答案
从前一度认为“教育产业化,医疗社会化,住房商品化”,现在看来这一认识有误区,如要解决好居民的住房问题,还应该有一定数量的保障房。这表明[     ]
①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②认识都具有局限性
③认识具有反复性
④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A.①③
B.②③
C.①④
D.②④
题型:专项题难度:| 查看答案
核能被认为是一种清洁高效的能源,2011年3月,日本的大地震使其位于福岛核电站的机组发生爆炸并导致重大核泄漏事件,引发了人类对核能的审视和反思。某报以《审慎推进核能开发利用》为题撰写了这样的评论:“1979年美国发生的三里鸟核漏事故,首次敲响了核安全的警钟;1986年的苏联切尔诺贝利核事故,更促使人们从技术和管理两方面加强核安全建设。可以预见的是,日本福岛核泄漏事故之后,安全利用核能将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
请阅读材料,从认识论角度分析人类关于核能的认识是怎样不断发展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专项题难度:| 查看答案
材料一:曾几何时,“战胜自然”在中国成了一句最响亮的口号。在这一口号的鼓舞下,我们在百废俱兴,一穷二白的基础上,创造了一个个令人为之惊叹的奇迹,谱写了一曲曲壮美的乐章。
材料二:我国的一些草原牧区,由于严重过度放牧,造成天然草地大面积退化甚至沙化,在农牧交错区,由于滥垦、滥牧、滥采.造成大面积土地退化甚至沙化。为解决林牧矛盾,改善草原生态环境,很多牧区开始变牧畜放养为舍饲圈养,从而使增草、增效、增收有机结合,保护了生态资源,促使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存。
(1)材料一反映了认识论的什么道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结合两则材料说明,人类从战胜自然到保护自然的转变体现了什么哲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专项题难度:| 查看答案
最新试题
热门考点

超级试练试题库

© 2017-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