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一 王守仁: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你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材料二 荀子认为,“天地之变,阴阳之化”,“天地合而

材料一 王守仁: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你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材料二 荀子认为,“天地之变,阴阳之化”,“天地合而

题型:不详难度:来源:
材料一 王守仁: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你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
材料二 荀子认为,“天地之变,阴阳之化”,“天地合而万物生,阴阳接而变化起”。
结合上述材料,用所学的知识回答:
(1)材料一和材料二各自属于什么样的世界观? (4分)
(2)简要辨析上述观点。(6分)
答案
(1)材料一属于主观唯心主义。材料二属于古代朴素唯物主义。(4分)
(2)①材料一认为世界的本原是意识,物质依赖于意识,意识决定物质。它把人的主观精神夸大为唯一的实在,当成第一性的东西,认为客观事物以至整个世界,都依赖于人的主观精神,是错误的。(3分)②材料二看到了物质和意识的关系,认为世界的本原是物质,物质决定意识,坚持了唯物主义的根本方向,本质上是正确的。但它把物质归结为具体的物质形态,是不科学的。(3分)
解析

举一反三
下列说法与“户枢不蠢,流水不腐”相一致的是
闭门造车                  B.杞人忧天     
C.城门失火,殃及池鱼        D.沧海桑田,斗转星移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刻舟求剑”这一成语的哲学寓意是(    )
①物质是运动的            ②世界是物质的  
③绝对静止的事物是没有的  ④不能只承认物质而否认运动
A.①②③B.①③④C.②③④D.①②④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从一个较长的历史时期来说,改革会使人人受益”,但“改革不是一首田园诗,它伴随着泪和痛苦”。这两句话包含的哲学道理主要是
A.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B.整体由部分构成
C.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D.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求真务实不可能一蹴而就、一劳永逸。彼时的“真”不能代替此时的“真”,彼事的“实”不能代替此事的“实”。这段话包含的哲理是
A.事物总是不断运动变化的B.事物的静止是绝对的、有条件的
C.真与假、虚与实是交织在一起的D.事物的运动变化有时是不可捉摸的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下列语句中与“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蕴含相同哲理的是(  )
A.只会在水泥地上走路的人,永远不会留下深深的脚印
B.如果惧怕前面跌宕的山岩,生命就永远只能是死水一潭
C.海浪为劈风斩浪的航船饯行,为随波逐流的轻舟送葬
D.山路陡峭盘旋,但毕竟朝着顶峰延伸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最新试题
热门考点

超级试练试题库

© 2017-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