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一 2009年12月19日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闭幕,会议对维护《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及其《京都议定书》确立的“共同但有区别”原则等焦点问题达成广泛共识。但

材料一 2009年12月19日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闭幕,会议对维护《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及其《京都议定书》确立的“共同但有区别”原则等焦点问题达成广泛共识。但

题型:不详难度:来源:
材料一 2009年12月19日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闭幕,会议对维护《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及其《京都议定书》确立的“共同但有区别”原则等焦点问题达成广泛共识。但因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在减排责任、资金支持和监督机制等议题上分歧严重,会议只达成不具有法律约束力的《哥本哈根协议》。
材料二 中国主张坚持《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所确立的“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强调加强国家间的沟通,主张通过切实有效的国际合作,共同应对气候变化。中国承诺到2020年实现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至50%,并声明:中国政府确定减缓温室气体排放的目标是中国根据国情采取的自主行动,是对中国人民和全人类负责的,不附加任何条件,不与任何国家的减排目标挂钩。
(1)材料一体现哪些《政治生活》的道理?(8分)
(2)结合材料二,说明中国提出应对气候变化的主张的依据。(10分)
(3)作为公民,我们在构建“低碳生活”中应把握哪些原则?(6分)
答案

(1)①联合国名义召开气候变化大会,体现联合国在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促进经济社会的发展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及其对全人类面临的共同课题的高度关注。)(2分)
②会议对气候变化问题讨论的结果,体现了国家利益是国际关系的决定性因素。(2分)
会议对维护《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等问题达成广泛共识,体现了共同的国家利益是国家合作的基础;(2分)
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在减排责任、资金支持和监督机制等议题上分歧严重,体现了在减排问题上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存在利益的对立。(2分)
(2)①我国的国家性质和国家利益决定我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②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是我国外交政策的宗旨。在气候变化等国际化问题上,我国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
③维护我国的独立和主权,促进世界的和平和发展是我国外交政策的基本目标。我国本着负责态度,自主确定减排目标符合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的共同心愿。
④独立自主是我国外交政策的基本立场。我国政府的温室气体的排放目标是根据中国国情的自主行为,说明了我国处理国际问题自主决定自己的态度和对策。
⑤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我国外交政策的基本准则。我国政府主张通过切实有效的国际合作,共同应对气候变化,不附加任何条件,说明我国政府坚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对全球可持续发展事业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每小点2分,共10分)

解析

举一反三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制定过程:

请指出“十二五”规划纲要制定过程所反映的政治生活道理,并从历史唯物主义角度说明征求和尊重民意的必要性。(14分)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材料一:当前,随着外资在华并购日趋活跃,其负面影响也日益显现,如导致大批民族品牌消失,逐步形成对国内部分行业的垄断,国有经济对关键领域的支配地位、控制力受到挑战等。
材料二:美国的外资并购审查由联邦政府和州政府作出,主要侧重于对恶意并购进行限制和惩罚。如根据《克莱顿法》等法律进行反垄断审查,根据《综合贸易竞争法案》进行国家安全审查。
运用政治生活知识根据材料,阐述美国的外资并购审查制度对我国的借鉴意义(12分)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2011年2月份我国CPI上涨4.9%,居民消费价格走势上涨压力主要来自三个方面:国外输入性通胀压力、国内有关成本上涨压力及去年 尾因素影响,这三大因素对维持2011年物价稳定产生仍有较大压力。但今年中国维持物价稳定依然存在一些有利条件。首先,粮食七年增产,库存比较充裕,这对维护农产品价格稳定提供了很好的基础。二是绝大多数的工业品还是供过于求,对抑制物价上涨提供了很好的基础。三是从今年开始实行稳健的货币政策,对流动性的管理也产生了积极影响。只有各地区、各部门按照中央的决策部署,切实把维持物价稳定放在突出的位置,我们对全年维持物价稳定是有信心的。
请结合材料,运用对立统一的原理,对“我们对全年维持物价稳定是有信心”这一观点予以评析。(8分)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32分)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十七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最大的亮点就是收入分配改革要实现从“国富”到“民富”的转变。
材料一2005--2010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和收入分配增长状况表

注:发达国家劳动报酬在国民收入中所占的比重一般在55%以上,而中国则不到42%,并呈逐年下降的趋势,我国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已由Vl五”末期的〗0.3¾上升到“十一五”初期的18. 4%.与此同时,居民收入和劳动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出现了下降,职工工资总额占GDP的比重从“九五”末期的13. 3%下降到“十一五”初期的11%。
材料二中国经济的转型与发展带来持续的经济增长,也令不公平问题曰益凸显。防止弱势群体扩大化、积弱化、复杂化的趋势,成为当下和今后一个时期社会建设的重要任务《党和政府提出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必须防止进一步扩大的区域差距和收入差距,必须防止弱势群体停留在发展的边缘。要让所有人都可以分享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的成果,让发展成果惠及中国十儿亿的人口。
(1)材料一(含注)反映了什么经济现象?并运用所学经济常识的知识,提出解决上述问题的措施? (12分)
(2) 请简要说明更加注重“民富让民众分享经济社会发展成果的历史唯物主义依据。(10 分)
(3) 运用政治常识的知识,说明实现从国富”到“民富”转变的意义。(10分)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材料一 2010年12月召开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水利改革发展的决定》。文件提出:水是生命之源、生产之要、生态之基;水利是现代农业建设不可或缺的首要条件,是经济社会犮展不可替代的基础支撑,是生态环境改善不可分割的保障系统,具有很强的公益性、基础性、战略性。人多水少、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依然是我国现阶段的基本国情水情,洪涝灾害頻繁仍然是中华民族的心腹大患,水资源供需矛盾突出仍然是可持续发展的主要瓶颈,农田水利建设滞后仍然是影响农业稳定发展和国家粮食安全的最大硬伤,水利设施薄弱仍然是国家基础设施的明显短板。
材料二 不同的历史时期,党和国家对水利的地位作用有不同的论断。早在1 9 3 4年,***同志提出“水利是农业的命脉”;改革开放至上世紀末,国家明确水利是“国民经济和社会持续稳定发展的重要M和保障”;进入新世纪,中央与时俱进地提出“水资源是基础性的自然资源和战唂性的经济资源”。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我国水资源形势深刻变化,水安全状况日趋严峻,水利的内涵不断丰富,水利对全局的影响更为重大,地位更加凸显.这样的定位,是对水利发展阶段特征的科学判定,是我们党对水利认识的又一次重大飞跃,对统一全党思想、凝聚全社会治水兴水力量、加快水利发展与改革,必将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产生深远的历史影响。
(1) 结合材料一运用所学经济常识的知识,说明如何解决国家基础设施的短板问题?(10 分)
(2) 分析材料二体现的唯物辩证法道理。(10分)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最新试题
热门考点

超级试练试题库

© 2017-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