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四 全球气候变暖是一种“自然现象”。进入上世纪80年代后,全球气温明显上升。全球气候变暖的后果,会使地球冰川和冻土消融,海平面上升等,既危害自然生态系统的平

材料四 全球气候变暖是一种“自然现象”。进入上世纪80年代后,全球气温明显上升。全球气候变暖的后果,会使地球冰川和冻土消融,海平面上升等,既危害自然生态系统的平

题型:不详难度:来源:
材料四 全球气候变暖是一种“自然现象”。进入上世纪80年代后,全球气温明显上升。全球气候变暖的后果,会使地球冰川和冻土消融,海平面上升等,既危害自然生态系统的平衡,更威胁人类的食物供应和居住环境。对此,人类对全球气候变暖问题重要性的认识经历了长期的探索过程:气候变化问题最初是作为环境问题而由科学家讨论的;到了上世纪70—80年代,有人开始将环境、气候变化与外交和安全等问题联系起来,气候变化问题才引起了大众关注,上升为国家安全和外交政策问题;至上世纪90年代,全球气候变化已经成为国际关系、经济发展、环境与资源、能源、科技研发等领域内举世瞩目的重大战略性问题;2009年12月,在丹麦哥本哈根气候变化大会上,就应对气候变化通过了《哥本哈根协议》,达成了广泛共识,取得了重要而积极的成果。
(1)结合对“气候变化问题重要性”的认识,说明人类是怎样追求和发展真理的?(12分)
材料五  2009年入秋以来,包括重庆在内的西南地区遭遇历史罕见的特大旱灾,给群众生产生活造成严重影响。共5104、9万人因旱受灾,饮水困难人口1609万人,粮食生产受到严重威胁。对此,专家认为:此次旱灾既与天气异常有关,也有西南地区植被破坏、生态失衡有关。
旱灾发生后,重庆市委、市府立即作出了抗灾的重要指示。各有关部门把抗旱救灾作为当前工作的重中之重,以坚决的态度、有力的措施、扎实的作风投入抗旱保民生、促春耕工作。
(2)西南地区遭遇特大旱灾和重庆市的应对措施给我们什么样的唯物论启示?(12分)
答案

(1)(12分)①对全球气候变暖自然现象的认识由科学家讨论到哥本哈根会议达成有关共识,这是人类对全球气候变暖现象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是真理,它来源于人类社会生活的实践,说明追求和发展真理以实践为基础。②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真理和谬误往往是相伴而行的。全球气候变暖首先由科学家讨论,到上升为重大战略性问题,再到哥本哈根气候大会达成《哥本哈根协议》,取得广泛共识,这是一个在不同观点争鸣中不断克服谬误,逐步接近真理的过程。③认识具有反复性和无限性,人类对气候变化问题重要性的认识不是一次完成的,而是在实践和认识的循环往复中获得的,说明真理是不断向前发展的,追求真理是一个过程。④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是我们的不懈追求和永恒的使命。随着实践的继续发展和科学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气候变化问题将越来越重视,世界各国将加强协调配合,采取具体实践行动,维护人类共同利益,为应对气候变化作出贡献。(任答3点,每点4分,共12分)
(2)(12分)①自然界的存在和发展是客观的,承认自然界的客观性是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基本前提。灾害发生是人没有处理好与自然关系的结果。(3分)
②规律具有客观性,发挥主观能动性必须以遵从客观规律为前提。违背规律要受到惩罚。大气活动异常,人类活动破坏植被,导致旱灾的发生。(3分)
③物质决定意识,要一切从实际出发。面对旱灾,重庆市立即作出批示。(3分)
④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正确的意识对客观事物的发展具有促进作用。重庆市在灾害发生时立即作出的批示是正确的意识,推动各部门积极做好抗旱救灾工作。(3分)
解析

举一反三
(9分)《关于2010年中央和地方预算草案的报告》指出,2010年要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促进经济结构优化,继续发挥财政政策拉动经济增长的作用。坚持把支持“三农”作为预算安排和财政工作的重点,大力支持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等社会建设,加大对科技创新和节能减排的支持力度,增加对基础研究和高新技术研究的投入。结合材料说明财政发挥了什么样的作用?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辨析:一切事物都存在矛盾,没有矛盾就没有事物的发展,有了矛盾就一定有事物的发展。(9分)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中央决定今年适当降低我国经济增长速度,由去年的9.4%调低为8%。这一调整既考虑了保持宏观调控目标的连续性,又考虑了经济增长速度与能源、重要原材料、交通运输等实际条件的衔接,同时有利于引导各方面把主要精力放在深化改革、调整结构、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上,把更多的财力、物力用在社会发展和加强薄弱环节上。为了树立和落实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中央要求各级领导一定要树立“以人为本”的施政理念,真正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各项改革要顺民意、谋民利、合民心。根据上述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1)我们对经济增长目标由去年的9.4%调低为8%的调整体现了哪些哲学道理?(9分)
(2)运用哲学知识分析说明各项改革为什么要“顺民意、谋民利、合民心”?(7分)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材料一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原有户籍管理制度已经成为农民市民化的严重阻碍,不利于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早在1992年,国家就成立户籍制度改革文件起草小组。然而,10多年过去了,国内户籍改革总体进展依然缓慢。户籍制度改革本身并不复杂,之所以进展缓慢,根本原因在于附加到户口上的各种利益、隐藏于户籍制度背后的各种制度。现阶段完全放开,让公民自由迁徙,则会给城市特别是大中型城市带来很大的压力,公共设施、医疗、就业、教育等都一下子很难跟上。也有一些城市因此放慢了户籍制度改革的步伐。
材料二
为户籍管理立法是近些年来一些全国人大代表的呼声。早在2003的十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陆炳华等34位代表就提出了尽快制定户籍法的议案。当前,户口法立法工作正在紧张进行中。中新网6月9日电 日前,广东省出台新政引导和鼓励农民工及其随迁人员通过积分制入户城镇、融入城镇之举,引起舆论广泛关注。今年以来,从高层表态,到国家层面政策制定,再到各地陆续出台破冰新政,中国户籍改革正蓄势待发,或将进入全面改革阶段。
结合上述材料,运用哲学发展的观点说明如何正确看待户籍制度改革。(16分)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中国奶制品行业近年质量事件频繁发生,“三聚氰胺”等添加剂对市场产生了一系列的负面影响。四川省质量技术监督局2008年第二季度共抽样调查了本省销售的13家企业生产的16个批次,合格不到10个批次,合格率仅为40.75%。
结合商品二因素的有关知识,谈谈对你对材料所反映问题的认识。(10分)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最新试题
热门考点

超级试练试题库

© 2017-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