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A县某中学高三(1)班学生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这一主题,采取多种方式获得如下资料:表一:A县“十五”期间城乡居民收入情况(单位:元) 2001年20

江苏省A县某中学高三(1)班学生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这一主题,采取多种方式获得如下资料:表一:A县“十五”期间城乡居民收入情况(单位:元) 2001年20

题型:不详难度:来源:
江苏省A县某中学高三(1)班学生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这一主题,采取多种方式获得如下资料:
表一:A县“十五”期间城乡居民收入情况(单位:元)
 
2001年
2002年
2003年
2004年
2005年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率
6860/8.5%
7703/13.4%
8472/9.0%
9422/7.7%
10317/9. 5%
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增长率
2366/4.2%
2476/4.8%
2622/4.3%
2936/6.8%
3303/12.5%
注:从2004年起,江苏省取消了农业税并且对种粮农户给予粮食补贴。
表二:A县农村经济、社会发展部分情况
农业生产经营状况
农民科技文化素质
农村社会事业
村民对村委
会的满意率
农业科技
贡献率
农产品
加工率
劳动力平均
受教育年限
懂技术的农民占农民比重
参加各类社
会保险比重
患病就医率
30%
20%
6年
10%
5%
60%
50%

(1)上述材料分别反映了A县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的哪些问题?
(2)假如你是该班的学生,请根据上述有关数据反映的问题,选择一个研究性课题,并简单写出选题的理由。
(3)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工作在有些地方出现了一种令人不安的现象:一些地方急于推典型、定模式,把少数村庄建起楼房别墅简单地认定为“新农村建设的生动范例”。
从哲学上分析这种做法为什么是错误的。
(4)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功在当代、利在千秋,必须经过长期的艰苦努力,需要各级领导真正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
从政治上说明上述政绩观的正确性。
答案
(1)材料反映出“十五”期间,A县城乡居民收入显著提高,特别是2004年以后,由于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支农措施,农村居民收入增长较快,农村居民收入增长率高于城镇居民收入增长率。材料同时反映出,当前A县城乡居民收入还存在较大差距,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中还存在很多问题,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任务艰巨。
(2)如:
选题1:增加农民收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理由:农民收入增收困难是当前农村经济发展乃至整个国民经济发展的的主要制约因素,促进农民增收不仅是重大的经济问题,而且是重大的政治问题,促进农民增收要有新的思路,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课题。
选题2:加快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步伐,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是新农村建设的基本要求,促进农村经济、社会事业全面发展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
(学生结合材料进行选题,理由充分,均可酌情给分。)
(3)物质决定意识,要求我们想问题办事情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矛盾既具有普遍性,又具有特殊性,要求我们在矛盾普遍性原理的指导下,具体分析矛盾的特殊性,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联系具有普遍性,要求我们用联系的、全面的观点看问题,反对孤立、片面地看问题。
急于推典型、定模式的做法没有坚持从本地区实际出发,也违反了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要求;认为新农村建设就是建楼房别墅的做法没有全面认识新农村建设的丰富内容,犯了片面看问题的错误。
(学生从其他角度回答问题,言之有理,可酌情给分。)
(4)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人民是国家的主人;对人民负责是国家机关组织和活动的基本原则;中国共产党既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又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党的根本宗旨。因此,各级领导必须真正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
解析
该题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为大背景,考查学生收集、整理信息,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该题涉及经济、哲学、政治三个方面的内容,具有较强的综合性,也反映了“研究性学习”较为完整的过程。该题与学生所学知识紧密相连,学生答题时,既要注意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这个大背景,又要结合设问中的小背景和答题指向具体作出阐述。
复合式综合探究题往往由几段“引文”、“数据”、“图表”和几个问题组成,要求考生将各种要素和各个局部构成一个整体进行思考,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并结合题目具体要求作出具有创新性、独特性的回答。这种类型的题目具有审题阅读量大、综合程度高、对考生能力要求高的特点。 
举一反三
在我国,人民是国家的主人,国家的权力应该由人民直接行使。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材料一:       30年来中国GDP统计图

注:中国GDP总量世界排名1978年第十,2000年第六,2008年跃居第三。
材料二:        我国主要农产品产量世界排名
 
谷物
籽棉
花生
甘蔗
肉类
茶叶
水果
1978年
2
3
2
7
3
2
9
2008年
1
1
1
2
1
1
1

材料三:30年前,安徽省小岗村的18位农民,按下了18颗红手印,搞起了“大包干”,掀开了中国农村改革的序幕。从1978年到2007年的30年间,全国农民的人均纯收入由134元增加到近4140元,农产品彻底告别了短缺时代,广大农民不仅解决了温饱问题,而且过上了富裕的生活。30年后,中共十七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再次锁定土地与农民。
(1)材料一和材料二分别反映了什么经济现象?产生上述经济现象最主要的原因是什么?
(2)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和中国共产党的有关知识,谈谈对材料三的认识。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材料一:伟大的时代孕育伟大的精神。“双百”人物身上所体现的忠于祖国、热爱人民,追求真理、坚持理想,艰苦奋斗、敢于胜利,锐意进取、开拓创新,淡泊名利、无私奉献的崇高精神,是我们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各个历史时期孕育、积累的宝贵精神财富,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丰厚精神资源。
材料二:我们要抓住机遇、乘势而上,不断拓展学习宣传的广度和深度,努力把“双百”人物评选活动的成果转化为爱党、爱社会主义、爱改革开放、爱伟大祖国、爱中华民族的坚定意志,转化为继续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开放、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实际行动。
(1)从哲学与时代的关系角度分析为什么说“伟大的时代孕育伟大的精神”?(8分)
(2)材料体现了历史唯物主义的什么的道理?(8分)
(3)“双百”人物评选活动是如何体现意识活动的特点的?(8分)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某市对青少年问卷调查显示,08年奥运会上,当中国国旗升起的时候有95%的青少年感到骄傲自豪;公交车上,如果看到老弱病残,93%的人会主动让坐;86%认为做人要诚实守信。但有83%的人闯过红灯并认为这是小事,谈不上违法。
辨析: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就要做到明辨“大是大非”.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在各种重大灾害事故发生时,党和国家总是尽最大努力,不惜一切代价抢救人民的生命和财产,在这过程中有人会因此而献出自己的宝贵生命。对上述内容你是如何认识的?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最新试题
热门考点

超级试练试题库

© 2017-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