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比较兴奋性突触和抑制性突触传递原理的异同
题目
试比较兴奋性突触和抑制性突触传递原理的异同
答案
兴奋性突触后电位(epsp)和抑制性突触后电位(ipsp).它们的不同这是由轴突末梢所释放的神经递质不同,以及这些递质与突触后膜的不同受体相结合来决定的.epsp沿着轴突传导去影响其他神经元,这就是神经冲动的传导.ipsp使突触后膜的兴奋性降低,因而出现抑制效应.这种兴奋性和抑制性电位的相互影响决定着特定的神经元是否有可能在特定时刻发放动作电位——引起神经兴奋或抑制.
突触传递类似神经肌肉接头处的信息传递,是一种“电-化学-电”的过程;是突触前膜释放兴奋性或抑制性递质引起突触后膜产生兴奋性突触后电位(EPSP)或抑制性突触后电位(IPSP)的过程.
1.EPSP是突触前膜释放兴奋性递质,作用突触后膜上的受体,引起细胞膜对Na+、K+等离子的通透性增加(主要是Na+),导致Na+内流,出现局部去极化电位.
2.IPSP是突触前膜释放抑制性递质(抑制性中间神经元释放的递质),导致突触后膜主要对CL-通透性增加,CL-内流产生局部超极化电位.
特点:(1)突触前膜释放递质是Ca2+内流引发的;(2)递质是以囊泡的形式以出胞作用的方式释放出来的;(3)EPSP和IPSP都是局部电位,而不是动作电位;(4)EPSP和IPSP都是突触后膜离子通透性变化所致,与突触前膜无关.
突触传递的特征
1.单向传递.因为只有突触前膜能释放递质,突触后膜有受体.
2.突触延搁.递质经释放、扩散才能作用于受体.
3.总和.神经元聚合式联系是产生空间总和的结构基础.
4.兴奋节律的改变.指传入神经的冲动频率与传出神经的冲动频率不同.因为传出神经元的频率受传入、中枢、传出自身状态三方面综合影响.
5.后发放.原因:神经元之间的环路联系及中间神经元的作用.
6.对内环境变化敏感和易疲劳性.反射弧中突触是最易出现疲劳的部位.
举一反三
已知函数f(x)=x,g(x)=alnx,a∈R.若曲线y=f(x)与曲线y=g(x)相交,且在交点处有相同的切线,求a的值和该切线方程.
我想写一篇关于奥巴马的演讲的文章,写哪一篇好呢?为什么好
最新试题
- 描述“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的情景.
- 若a b c是三角形的三边,化简Ia-b-cI+Ib-a-cI
- 一张珍贵的照片作文600字
- 已知:二次函数y=ax2+bx+c(a≠0)中的x,y满足下表: x … -1 0 1 2 3 … y … 0 -3 -4 -3 m …(1)m的值为_; (2)若A(p,y1),B(p+1,y2)两
- 帮我做几道6年级的数学填空题(很简单)
- 一圆经过A(4,2),B(-1,3)两点,且在两坐标轴上的四个截距和为2,求此圆方程.
- 小明上山以每小时240千米的速度,5小时到达山顶,又以每小时400千米的速度按原路下山.小明上、下山的平均速度是多少?
- 就不要来奥运的了,都2009年了,要求600字左右,3篇什么内容得都行,
- 代数式(3x的平方+2xy-2分之1x)-(2x的平方-xy+x)要过程哦
- 抛物线y=ax^2+c与y=3x^2的形状相同,且其顶点坐标是(0,1),则其表达式为什么?
热门考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