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石潭记》和《岳阳楼记》同为游记.在文章的结构安排和布局上这两篇文章有什么不同?

《小石潭记》和《岳阳楼记》同为游记.在文章的结构安排和布局上这两篇文章有什么不同?

题目
《小石潭记》和《岳阳楼记》同为游记.在文章的结构安排和布局上这两篇文章有什么不同?
答案
①《小石潭记》中景物描写融合了作者的身世遭遇,寓情于景,托物言志,借被遗弃于荒远地区的美好风物,寄寓自己的不幸遭遇,倾注怨愤抑郁的心情 
②《岳阳楼记》题为“岳阳楼记”,自然要用相当多的篇幅描写岳阳楼的景色,但写景本身并不是目的,作者的真正意图是借题发挥,谈人生抱负,并以此规劝、勉励友人.写 “迁客骚人”登楼时一悲一喜的情怀,情景交融,为后文张本,引出议论,阐述作者抱负.
《小石潭记》的结构与布局
第一段,写小小的石潭、奇丽的景色.
第二段,写清澈的潭水、快乐的游鱼.
第三段,写蜿蜒的小溪、参差的石岸.
第四段,写凄清的景物、孤寂的感受.
第五段,写同游的朋友、跟随的小生.
岳阳楼记的布局
本文全篇三百六十八字.分六段.第一段写这篇文章的缘由:应滕子京的嘱托,为新修岳阳楼而写记.其中一个“谪”字是关键,它贯穿全篇.第二段概述岳阳楼上远眺所见的洞庭湖的壮观景象,转入登临者的览物情怀,以引起下文.岳阳楼地处交通要塞,“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的设问,简捷而自然地把文路拓展开去,引出下面洋洋洒洒的文字,足见先生谋篇布局之巧妙.
  第三、四段,一写迁客骚人之悲.是览物之情而忧者;二写迁客骚人之喜,是览物之情而乐者,作者用“若夫”引出景物描写,形象地描绘一个阴冷险恶的环境.如此的自然环境,我们不妨当作一种象征来看亦可.接着又用“至若”来衔接,描绘出洞庭湖与前者不同的春光明媚的动人画面.这两段布局相同,都是先写眼前看到的景,后写触景而生的情;写景部分,都是先写白天,后写晚上.与上文“朝晖夕阴,气象万千”句互相照应.并深寓着中国古代“阴阳两极”的哲学命题,形象地昭示了人类社会及人生道路阴暗与光明的矛盾发展历程.这两段不是作者对洞庭湖的客观描述,更不是个人的即景抒情,而是作者代替“迁客骚人”设想出来的主观感受,以此作为其“览物之情”必有“异”的论据.正如二吴在《古文观止》中所论:“上写悲喜二段.只是欲起古仁人一段正意.”也就是说自“霪雨霏霏”之景而生“悲”,“春和景明”之状而生“喜”,以及后文的“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构成了双重的对比.
  作者在第五段中借“古仁人之心”以抒发自己的正面见解和政治抱负,总收全文.体现宋代文人在艺术创作中注重哲理思考的共性.这段是全文重点.先生掷地有声地中心论点即“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既是对革新派好友滕子京的勉励,也是他自己改革时政的决心和抱负,堪为全文警句和点睛之笔.“噫!微斯人,吾谁与归”这一结句,仍紧扣一个“谪”字,含蓄别致而一往情深.末段则交代作记的时间,让本文定格在历史长河的重要港湾之中.从“时间”起笔,到“时间”收笔,中间环环相扣,特别浓墨重彩铺写而就的第三、四段平行对比;如此首尾统一、详略分明的结构,犹如织出锦绣的梭子精致而完美.
举一反三
已知函数f(x)=x,g(x)=alnx,a∈R.若曲线y=f(x)与曲线y=g(x)相交,且在交点处有相同的切线,求a的值和该切线方程.
我想写一篇关于奥巴马的演讲的文章,写哪一篇好呢?为什么好
奥巴马演讲不用看稿子.为什么中国领导演讲要看?
想找英语初三上学期的首字母填空练习……
英语翻译
最新试题
热门考点

超级试练试题库

© 2017-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