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需历史选修三(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归纳与总结

急需历史选修三(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归纳与总结

题目
急需历史选修三(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归纳与总结
简略但能了解每单元的主要内容
答案
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第一单元 第一次世界大战
1,20世纪初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形成,世界成为一个整体,世界性的战争成为可能
背景:2,生产力和科技进步,为世界大战提供了物质和技术基础
3,根本原因:资本主义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性加剧(原因,表现,后果)
4,具体原因:帝国主义国家围绕争夺霸权和殖民地,展开激烈的斗争.三对矛盾日益尖锐(法德矛盾,俄奥矛盾,英德矛盾)最终形成了两大军事侵略集团,疯狂地扩军备战,巴尔干成为火药桶.(原因)
意 (非洲突尼斯问题) 法
(普法战争后果)
1882年 (欧洲大陆霸权) 1904年
1882年 德 (世界殖民霸权和海上霸权) 英 1892年
1879年 1907年
奥匈 俄
同盟国 协约国
导火线(直接原因,借口,偶然性):1914年萨拉热窝刺杀事件
双方:同盟国:德,奥匈,奥斯曼,保加利亚共4国
协约国:英,法,俄,意,日,比等,后美,中等加入,共27
性质:是一场帝国主义战争(塞尔维亚,比利时有正义的民族解放战争性质)
时间:1914年——1918年
主战场:欧洲
主战线:西线(决定性作用):英法比——德
东线:俄——奥匈德
第一阶段:1914年 主动权在德方实施"施里芬计划" 西线马恩河战役,东线俄军进攻东普鲁士战役,德速战速决计划破产
经过:第二阶段:1915—1916年 主动权转移到协约国一方 三大陆上战役:西线的凡尔登,索姆河战役(坦克)和东线的俄军夏季攻势;海上英德日德兰海战
第三阶段:1917—1918年 美,中等国参战(原因,影响);俄国退出战争(原因,影响);1918年11月德宣布投降
结果:以同盟国的失败而告终(经济,军事,国内和国际力量对比来分析原因)
1,给人类造成了巨大的人员,物质和精神损害
2,以西欧为中心的国际格局受到挑战(欧洲国际地位下降,美日崛起)
3,促使世界无产阶级革命运动和民族解放运动高涨(俄十月革命等)
4,推动人类向整体化方向发展.战后出现了人类历史上第一个世界性的国
影响: 际组织---国联
5,成为新技术的发展的催化剂(飞机,汽车,化工技术得到广泛应用)
6,促使政府的职能发生转变(开始了国家对经济的干预)
7,改变了人们的思想观念(社会主义理想和观念及和平主义思想影响深远)
1,美国的参战
一战后,美国宣布中立,并向交战国双方出售军火和物资大肆渔利,由于英国的海上封锁,使得美国与协约国经济联系日益接近.德国的"无限制潜艇战"使美国的商船遭到重大损失1917年,两大军事集团都已精疲力尽,美国此时参战,既可轻易获胜,捞取战利品,又有利于战后夺取世界霸权,于是在1917年2月,美国以德国恢复无限制潜水艇为由,宣布同德断绝外交关系.1917年3月俄国二月革命后,美国害怕俄国退出战争导致协约国失败,美国在协约国的贷款就会付诸东流.于是在1917年4月6日,美国对德宣战.同年12月7日,美国又对奥匈宣战.美国的参战从经济,军力上大大加强了协约国的力量,进一步加速了同盟国的失败.
2,同盟国集团失败的原因
同盟国集团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最终失败,是由于经济,军事,国内和国际力量对比等多方面原因造成的.让学生阅读课本对同盟国集团失败的原因进行归纳.
人类历史上的第一次世界规模的战争最终是结束了,并且是以德奥为首同盟国的失败而告终的,这是应该重点讲述的内容.当然,其中的原因有很多,但有三点是很重要的.
其一,在经济实力方面,同盟国集团处于劣势;同时在军事战略上的失误十分明显.第一次世界大战是帝国主义国家间为重新瓜分世界而发动的一场非正义的战争,特别是德奥集团一方,他们对殖民地的强取豪夺以及近乎疯狂的战争态势导致了必然的失败.同时,战争给本国人民带来了巨大的灾难和痛苦,人们期盼着战争的结束,渴望和平的到来.人类有史以来第一次最残酷的战争最终以协约国的胜利而结束.
其二国际力量对比的改变不利于同盟国集团.首先是美国的参战,为维护自己的利益,"民主"的美国不得不正式参战,并且加入了以英,法为首的协约国一方,而美国在当时的世界是经济实力最强的国家,它的参战对同盟国,特别是德国来说无疑是沉重一击.
最后,是俄国的退出.美国参战加强了协约国的力量.而俄国的"二月革命"把交战国的反战运动推向高潮.十月革命的胜利不仅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并且使俄国退出了战争,从而改变了交战双方的力量对比,还掀起了各国人民的反战运动,迫使各国政府不得不考虑和平问题,这也成为结束第一次世界大战的主要推动力.
第二单元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下的和平
第一课 巴黎和会
1.背景 (1)同盟国战败投降,成为战胜国宰割的对象.
(2)战胜的协约国之间,实力对比发生了新的变化
2,时间:1919年初——6月28日
3,地点:凡尔赛宫
4,参加国:27个战胜国的代表
5,操纵国:美,英,法:英国劳合•乔治,美国威尔逊,法国克里蒙梭
(1)美国总统威尔逊带着"十四点原则"参加会议,企图凭借自己的经济实力,建立国联,攫取战后世界领导权.
(2)英国奉行"势力均衡"政策,既要削弱德国海军力量,剥夺它的海外殖民地,勒索战争赔款,维护其庞大的殖民帝国及海上优势.
6,各国目的: 在欧洲联合美国遏制法国称霸,因此英国不主张过分削弱德国.
在东亚支持日本以牵制美国.
(3)法国为重建欧洲霸权,收回阿尔萨斯和洛林,索取尽可能多的
战争赔款,坚决要求最大限度地削弱乃至肢解德国.
(4)意大利希望落实参战时协约国的承诺,扩大领土.
(5)日本企图使它战时从德国手中夺取的太平洋岛屿和在中国山东的权益合法化.
7,主要问题:对德和约问题(中心),中国问题(山东问题),建立国联问题
8,性质:帝国主义的分赃会议
(1)时间:1919年6月28日
9,结果:签订《凡尔赛和约》 A重新划定德国疆界
B德国的海外殖民地被瓜分
(2)内容:C在军事上,德国要接受严格的限制
D在原则上要求德国对战胜国支付大量赔款
(3)性质:在牺牲弱小民族利益基础上,宰割德国的掠夺性条约
(1)暂时调整了列强在西方的统治秩序,开始建立凡尔赛体系
(2)严厉限制和削弱了战败国德国,引起德国的复仇情绪,埋下了产生罪恶的种子
10,影响:(3)暂时缓和了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
(4)英法获利最大
(5)美国受到抑制
(6)民族自决权得到一定的肯定
(7)牺牲了一些弱小民族国家的利益
第二课 凡尔赛体系与国联
1,构成:《凡尔赛和约》和对奥,保,匈,土和约
(1)确立了帝国主义国家在欧洲,中东和非洲的国际关系新秩序
(2)暂时缓和了帝国主义国家在上述地区的矛盾,使资本主义进入相对稳定时期
2,影响: (3)改变了欧洲的政治格局,出现了一系列新兴的民族国家
(4)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世界政治格局.欧洲地位削弱,美苏日崛起
(5)其中又隐含了很多矛盾,不能长久维护世界和平和稳定
(1)战败国和战胜国矛盾:战胜国对战败国掠夺性的惩罚:德国滋生强烈复仇情绪
3,系内的矛盾: (2)战胜国列强之间:分赃不均:美意不满
(不稳定性) (3)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与列强矛盾:牺牲了一些弱小民族国家的利益:中国"五四"爱国运动,土耳其凯末尔革命等.
(4)新的民族矛盾:列强主要考虑削弱战败国和实现自己的利益来安排领土,没有按照民族自决的原则
4,实质:是帝国主义战胜国掠夺战败国和相互妥协基础上的帝国主义国际体系
A一战的巨大损失使人们渴望建立能维护和平的国际体系
(1)背景: B美国总统威尔逊的"十四点原则",倡导建立国际联盟盟约,以此领导世界
C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最终形成,世界成为一个整体
(2)时间:1919通过了国际联盟盟约,并被列入《凡尔赛和约》.1920年生效正式建立
(3)总部:瑞士的日内瓦
(4)主要机构:会员国全体代表大会;国联行政院;秘书处
(5)宗旨:"促进国际合作,保证国际的和平与安全",并且声称要裁减军备,制裁侵略
(6)盟约原则:维护和平,集体安全,委任统治.
5,维护工具 (7)操纵:英法.由于美政治军事实力有限,攫取世界霸权的计划
——国联 落空加上美和被压迫民族的民族解放运动的蓬勃发展,必然导致帝国主义争夺世界霸权的新战争,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因而不可能长久维持世界和平稳定
背景:法国向美国提出签署双边条约,美国将它扩大为多边条约
时间地点:1928年15国在巴黎签后增加到六十多个国家
内容:规定了和平解决国家争端或冲突的原则
1,有利于巩固欧洲的和平秩序,有利于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2,体现的尊重和平,摒弃武力的思想,有一定的进步性
评价: 3,奠定了国际法中互不侵犯的原则,为和平共解决国家争端提供了法律基础
4,列强借助各自的"保留条件"为后发动战争埋下了伏笔
5,对侵略者更没有强大的约束力.
凡尔赛和约的主要内容:
第一,重新划分德国的疆界.阿尔萨斯,洛林归还法国;萨尔煤矿区由国联代管15年,然后由公民投票决定其归属;莱茵河西岸德国领土由协约国军队占领15年,东岸50千米以内德国不得设防;德国承认奥地利独立;承认波兰独立.
第二,德国的海外殖民地被战胜国瓜分.其中,非洲和中东部分归英法等国,太平洋岛屿被日本占有.
第三,军备上严格限制德国.德国废除普遍义务兵役制,陆军不得超过10万人,只保留部分海军;不准拥有空军.
第四,德国要对协约国支付大量赔款.
中国山东问题的由来与解决
19世纪末,在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德国强占胶州湾.
1914年秋日本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初期对德国宣战,日本侵入中国山东,取得原来德国在中国山东占有的权益
1915年以支持袁世凯做皇帝为条件,提出"二十一条",其中包括承认日本接管德国在中国山东所享有的一切权利,并加以扩大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的巴黎和会上,中国政府代表提出,日本在战争时期夺取的原来德国在山东的权利,必须由中国收回.这一合理要求,被控制这次会议的英美等国所拒绝,由此导致中国的"五四"爱国运动和中国代表拒签和约.
1922年华盛顿会议期间,由于中国人民坚持斗争和英美反对日本独占中国而施加的压力,日本与中国在会外签订了《解决山东问题悬案条约》及《附件》,日本归还中国山东主权,胶济铁路由中国赎回.但日本仍保持了一些特权和很大的经济利益.日本还被迫放弃了"二十一条"中的一些条款.这是对凡尔赛和约中关于山东问题不公正条款的修正,是中国取得的外交成果
巴黎和会与华盛顿会议的异同
相同点:
背景:在大国力量对比发生巨大变化的背景下召开的世界性会议
过程:会议都是由少数帝国主义国家操纵的,充满矛盾和斗争
结果:会议签订了带有大国强权色彩的一系列条约;都涉及中国问题并侵犯中国主权;条约体现了一定程度的民族自决原则,形成了大国主导下新的世界体系
作用:新的国际体系暂时调整了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一定程度上维护了世界和平.
不同点:
巴黎和会是一战的战胜国宰割战败国的分赃会议,成立了新的国际组织———国际联盟,主要调整了帝国主义在西方的矛盾,形成了凡尔赛体系,英国和法国成为会议的胜利者;
华盛顿会议遏制了日本在远东的侵略势头,主要调整了帝国主义在远东和太平洋地区的矛盾,形成了华盛顿体系,美国成为会议的主导者和胜利者.
"均势"
是欧洲近代国际关系的基本理论和原则.在欧洲大国中,最善于运用均势原则以维护其本身利益的是英国.英国从16世纪到20世纪早期,始终把维持欧洲均势作为它外交政策的基本目标,反对大国或集团控制欧洲,反对任何一个大国谋求大陆霸权.英国均势政策的目的和实质,在于使大陆列强彼此牵制,由英国操纵欧洲的政治天平,竭力巩固它在欧洲的地位,以维护英国在欧洲大陆和海外的利益.英国推行这一政策的主要史实有:多次组织反法同盟,摧毁拿破仑时期法国在欧洲的优势地位;19世纪中期联法制俄,在克里米亚战争中打败俄国,使沙皇俄国的国际地位一落千丈;19世纪末20世纪初协调与法俄的关系,对付主要敌人德国;一战后反对过分削弱德国,遏制法国势力扩张.
第三单元 第二次世界大战
第一课 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
1,根本原因:资本主义制度的基本矛盾(资本主义生产的社会化和生产资料的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
原因 (1)劳动人民的日益相对贫困,供需矛盾扩大
2,具体原因: (2)分期付款和银行信贷刺激了市场的虚假繁荣,
市场供需矛盾 资本家盲目扩大生产
(3)过度的股票投机活动掩盖了生产和销售之间矛盾,增加了市场的不稳定(直接原因)
爆发标志与表现:1929年10月,纽约华尔街股票市场崩溃,股价狂跌,大量股票
被抛售;大批银行倒闭,企业破产,失业人数激增;农产品价格
格猛跌,大量农产品被销毁
1,范围特别广(地区从美——世界;部门从金融——工农各部门)
特点 2,持续时间特别长(1929~1933年)
3,破坏性特别大
1,加深了资本主义 (1)广大人民强烈要求改变生活状况,示威,
各国的社会危机 游行和罢工斗争不断
影响 (2)法西斯分子乘机兴风作浪,扩大政治影响
(1)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为改善本国经济形势,加紧
2,加剧了世界 在国际市场上争夺,使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局势的紧张 日趋尖锐
(2)各国为尽快摆脱困境,还进一步加强对殖民地和半殖民地的掠夺,激起当地人民的反抗
(1)胡佛以维护自由放任原则为前提,劳资
1,美—— 双方和政府"自愿合作政策",坚决反对政
各国应付危机的对策: 府出面大规模干预经济
(2)罗斯福新政,政府加强对经济的干预
2,德日——建立法西斯政权,对外进行侵略扩张
1,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胡佛政府的自由放任的传统经济政策,致使危机更加严重.
背景 2,人民希望有一个强有力的政府,迅速改善经济状况.
3,罗斯福以主张加强政府对经济干预的竞选宣言,赢得多数选民的支持,当选为美国第32任总统
目的:为了实现经济复兴,克服经济危机,根本是维护资本主义制度
时间:
1933~1935年为第一阶段
着重调整与复兴经济
实施救济则贯穿新政的全过程
1935~1939年为第二阶段
着重改革
1939年9月二战爆发,罗斯福集中精力应对战争和国际事务.新政终止
内容 "三R"来概括,即复兴(Recover),救济(Relief),改革(Reform).
救济——指救助急需帮助的大批失业者和贫民
复兴——是指为失业者提供工作机会,使陷入萧条的经济恢复运转
改革——是指采取长远措施改善全国总体经济状况
项目
主要内容
作用
整顿银行与金融业(开始)
主要措施有下令银行暂时休业整顿,逐步恢复银行信用;放弃金本位制;实行美元贬值;投资银行与商业银行分业经营;建立联邦储蓄保险公司;扩大联邦储备委员会(中央银行)的权力;管制证券业.
恢复银行信用,促进了金融体系的正常运作,为工农业生产的恢复提供了前提保证
调整农业政策
主要措施有成立农业调查局;减耕;政府为农业提供补贴;调整农产品结构;提高并稳定农产品价格;保护土壤
从而提高农产品价格和农场主收入
复兴工业(中心)
主要措施有制订了包括工资,工时,禁止童工及保障工会谈判集体合同权利条款的行业公平竞争法规,要求工业各行业遵守;管制公用事业控制股公司;加强对通讯和海,陆,空运输的管制
把资本主义生产的无序状态纳入有控制的轨道,加强国家对工业的计划与指导
社会救济与公共工程
主要措施有建立联邦紧急救济署,工程进展署,公共工程局等机构;发放紧急救济金;推行"以工代赈";兴办筑路,市政,水利,军用设施及田纳西河流域改造等公共工程;为老年人,残疾人,失业者和儿童提供社会保障
缓和了社会矛盾
特点:全面加强对经济的干预,以保障经济的稳定和发展(以前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政府是守夜人)
性质:实行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实质)局部调整资本主义生产关系
1,局限:无法从根本上根除经济危机
评价及其影响 ①使美国度过了经济大危机
2,影响 ②缓和了社会矛盾,遏制了法西斯势力
③改变了美国人的生活.
④开创了国
举一反三
已知函数f(x)=x,g(x)=alnx,a∈R.若曲线y=f(x)与曲线y=g(x)相交,且在交点处有相同的切线,求a的值和该切线方程.
我想写一篇关于奥巴马的演讲的文章,写哪一篇好呢?为什么好
奥巴马演讲不用看稿子.为什么中国领导演讲要看?
想找英语初三上学期的首字母填空练习……
英语翻译
最新试题
热门考点

超级试练试题库

© 2017-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