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任安书 原文+翻译
题目
报任安书 原文+翻译
答案
世所用,(于是)回家著书,抒发心中的郁愤,想留下文字来表现自己的思想.
我不自量力,近来将自己的心愿寄托在无用的言辞上,搜集世上散失的文献,粗略地考证历史人物的所作所为,统观他们由始至终的过程,考查他们成功、失败、兴起、衰败的规律,上起轩辕黄帝,下到如今,写成表十篇,本纪十二篇,书八章,世家三十篇,列传七十篇,共计一百三十篇.也想用来探究天道和人事的规律,弄清从古至今的历史发展过程,成就一家的学说.(此书)已经起草,尚未完成,就碰上这桩祸事,惋惜它没有写成,因此宁愿接受宫刑而没有怨怒的表情.我确实想完成这本书,把它(暂时)藏在名山之中,(以后)再传给跟自己志同道合的人,使它流行于大都会,这样我就补偿了前番下狱受刑所遭到的侮辱,即使一万次遭到***戮,哪里有悔恨呢!可是,这番话只能说给有见识的人听,对俗人就难说了.
况且,在负罪的情况下不容易处世,身处卑贱,受到的非议和指责也就很多.我因为(对皇帝)说话(不谨慎)而遭到这桩祸事,深深地被邻里同乡所耻笑,以致先人蒙受污辱,还有什么颜面再为父母扫墓呢?即使再过一百代,也只是耻辱更甚而已!因此我心思重重,极为痛苦,在家时总是恍恍惚惚,好像丢失了什么,出外时又不知要到什么地方去.每想到这桩奇耻大辱,没有一次不是汗流浃背,将衣湿透!我现在身为皇宫里的小臣,怎么能离开皇宫去过山居穴处的隐士生活呢?所以,我只好随波逐流,按照时代的风气行事,用来抒发内心的悲愤.如今少卿却教导我推荐贤能之士,这岂不跟我私下的愿望相违背吗?尽管我(也)想打扮自己,用美妙的言辞粉饰自己,可这对世俗没有好处,不能取信于人,恰恰是只能招致侮辱罢了.总之,到死的那一天,然后是非才会有个定论.这封信不能详尽地表达我的意思,(只能)简略地说说一些固塞而鄙陋的想法.谨再次致意.
《报任安书》是司马迁任中书令时写给他的朋友任安的一封信,见于《汉书·司马迁传》及《文选》卷四十一.任安,字少卿,西汉荥阳人.年轻时比较贫困,后来做了大将军卫青的舍人,由于卫青的荐举,当了郎中,后迁为益州刺史.征和二年(公元前91年)朝中发生巫蛊之乱,江充乘机诬陷戾太子(刘据),戾太子发兵诛***江充等,与丞相(刘屈髦)军大战于长安,当时任安担任北军使者护军(监理京城禁卫军北军的官),乱中接受戾太子要他发兵的命令,但按兵未动.戾太子事件平定后,汉武帝认为任安“坐观成败”,“怀诈,有不忠之心”,论罪腰斩.任安入狱后曾写信给司马迁,希望他“尽推贤进士之义”,搭救自己.直到任安临刑前,司马迁才写了这封著名的回信.在这封信中,司马迁以无比愤激的心情,叙述自己蒙受的耻辱,倾吐他内心的痛苦和不满,说明自己“隐忍苟活”的原因,表达“就极刑而无愠色”、坚持完成《史记》的决心,同时也反映了他的文学观和生死观.所以,这封信是一篇研究《史记》和司马迁的生活、思想的重要文章.
《报任安书》原文较长,选作课文时作了删节.原文开头述对方来信之意和自己回信迟的原因,为保持课文的相对完整性,仅删去说明回信迟的原因这一部分.以下先说自己是“刑余之人”,“已亏形为扫除之隶,在阘茸之中”,因而不具备“推贤进士”的资格,婉言谢绝任安的要求,然后详述因为替李陵说情而获罪的经过.这一段内容其实是表白自己之所以不能为任安辩白,并不是由于缺乏仗义执言的勇气,自己曾为李陵辩护就是明证.这部分是下文的铺垫,因为过长,只好删去.班固在《汉书·司马迁传》的“赞”中,对这封信的评价是:“幽而发愤,书亦信矣.”颜师古注:“言其《报任安书》自陈己志,信不谬.”课文节选信的下半部分,就是为了突出“幽而发愤”“自陈己志”这个主题.
全文共分4段.
第1段,先说明任安来信的内容,再就答复迟表示歉意.“推贤进士”是任安要求作者“说情”的婉转说法,“仆非敢如此也”是本段的核心,由此引出自陈己志.
第2段,主要申述自己遭受极辱而不自***的原因.可分为三层.
第1层,从“仆之先,非有剖符丹书之功”至“素所自树立使然也”.先说祖先的职务不为天子所重,且为世俗所轻,再说自己假如不选择受腐刑,而是“伏法受诛”,在周围人眼里,自己是罪有应得,并不能显示出自己有什么气节.
第2层,从“人固有一死”至“殆为此也”.“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用之所趋异也”承上(死得有没有价值)启下(辱与不辱的区别).然后列举不辱、受辱的不同等次,说明自己受到了极辱.接着用比喻、对比来说明人的志气在困辱的境地中会逐渐衰微的,再举王侯将相受辱后不能自***的例子,用来反复说明“士节”不可以稍加折辱,自己若要死节的话,在受刑之前就应该自***.
第3层,从“夫人情莫不贪生恶死”至“而文采不表于后世也”.说明自己受辱不死的原因是为了使“文采表于后世”.司马迁进一步申明,他并不顾念家庭,也不缺少“臧获婢妾,犹能引决”那样的勇气,但轻轻一死,也就同时断送了为之献身效命的事业.对生命和事业,司马迁坦然自信地表白了自己的心意,他 “所以隐忍苟活,幽于粪土之中而不辞者”,是“恨私心有所不尽,鄙陋没世,而文采不表于后世也”.他的这种将个人价值置于历史长河中来衡量的宏阔眼光,终于使他超脱了庸常的“死节”观念的束缚,而选择了一条更为考验人的精神与意志的荆棘路.
第3段,进一步说明自己受腐刑后隐忍苟活的原因,是为了完成《史记》.可分为两层.
第1层,从“古者富贵而名摩灭”至“思垂空文以自见”,列举古代被人称颂的“倜傥非常之人”受辱后“论书策,以舒其愤”的例子.
第2层,介绍《史记》的体例和宗旨,说明自己“就极刑而无愠色”是为了完成《史记》.
司马迁对生命与事业的崇高信念,是基于他对历史上杰出人物历经磨难而奋发有为的事迹的观察和认识;是基于他对古代学者历经苦难,献身著述的传统的继承和发扬.他发现,往昔“富贵而名摩灭”的人,“不可胜记”,只有“倜傥非常之人”,即对历史和文化做出贡献的人,才能不朽.他认为,文王、孔子、屈原、左丘明、孙膑、吕不韦、韩非等人的著述,以及《诗经》,都是古代“圣贤发愤之所为作”;都是作者“有所郁结,不得通其道”,“述往事,思来者”,把苦苦思索得到的知识,著述成文,留给来者去思辨验察.这些古代“贤圣”历尽磨难,强志不屈,“退论书策,以舒其愤,思垂空文以自见”,为人类做出了贡献.司马迁正是从这历史和文化发展的艰难历程中找到了自己的榜样和前驱者,找到了人生的方向和矢志进取的道路.司马迁为了完成《史记》,“受极刑而无愠色”,坚强地活下来,他的愿望是“著此书,藏之名山,传之其人,通邑大都”,并以此“偿前辱之责,虽万被戮,岂有悔哉”!
第4段是书信的结尾.司马迁再次向任安表述沉痛羞辱的愤懑心情,并陈说他对余生的看法.司马迁说他不能“自引深藏于岩穴”,只能“从俗浮沉,与时俯仰,以通其狂惑”,这种痛苦只有自己深知.“浮沉”“俯仰”“狂惑”等贬语,其实是作者寓悲愤于自贬.最后与开端相照应,再次婉辞解说无从“推贤进士”的苦衷.
《报任安书》见识深远,辞气沉雄,情怀慷慨,言论剀切,是激切感人的至情之作.其中叙事、议论、抒情,志气盘桓,交融一体.信中司马迁的崇高的人生信念和为《史记》献身的精神,具有深刻的启示意义和教育价值.
举一反三
我想写一篇关于奥巴马的演讲的文章,写哪一篇好呢?为什么好
最新试题
热门考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