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班幼儿的主要心理特点有哪些?你如何理解幼儿社会化问题?
题目
小班幼儿的主要心理特点有哪些?你如何理解幼儿社会化问题?
答案
幼儿生活范围的扩大,引起了心理发展上的各种变化,使他的认识能力,生活能力,人际交往能力都迅速发展. 一、爱模仿 小班的幼儿模仿现象显得较多,看见小朋友在做什么,自己也总是要去做,看见别人有什么,自己也总是想要.比如,看见别人在玩球,就想玩球,看见别人戴帽子,也要戴帽子.这个年龄的儿童在游戏中,喜欢和别人担任同样的角色.比如玩开汽车,大家都要当司机.一辆车上有好几个司机,甚至没有乘客,他们并不在乎,反而玩得很高兴.因此,在幼儿园小班,同样的玩具要有足够的数量. 二、情绪作用大 幼儿的心理活动和行为更多是无意性的.在3岁多,这种特点更为突出.比如,这个时期的幼儿常常为一件微不足道的小事而哭起来,对他们一般地讲道理,往往收效不大.用有趣的事情吸引他,倒是可以很快地使他忘却原来的不安.小班幼儿容易激动,常常越哭越兴奋,甚至全身抖动,当他哭得很厉害的时候,对他讲道理更是听不进去.这时只能用行动使他安静下来,拿毛巾给他擦擦脸,用抚爱的声调说话,让他感到亲切,情绪上渐渐不再对立,等他完全冷静下来以后,才能对他进行说理教育. 小班幼儿各种认识过程的无意性都占压倒优势.他主要受外界事物和自己的情绪所支配,而不是受理智支配.比如,在注意方面,小班幼儿容易被一些色彩鲜明和形象生动的物体所吸引,而不能去注意一些他所不感兴趣的事情.在记忆方面也是如此,小班幼儿常常是无意中记住一些事物,而被迫去记忆时反而记不住.小班幼儿也不能进行有意的想象和创造.做事情时往往不能自己提出明确目的,根据成人的要求去行动时往往不能有始有终,中途遇到吸引他的事情,就放弃了原来的活动. 三、认识依靠行动 1、小班幼儿的认识活动往往依靠动作和行动进行.思维是认识活动的核心.3岁多的幼儿思维的特点是先做再想,他不会想好了再做.比如让小班幼儿把几个图形拼成图画,他拿到图形后立刻行动,如果让他想一想再动手拼,他做不到.往往是无意中拼出了某种形状,他才有所发现地说出, 2、小班的幼儿在听别人讲述或自己讲述时,也往往离不开具体动作.比如听故事时,听到“小鸟飞起来了”,就用手做飞的动作. 3、小班幼儿的注意也和行动紧密联系.当他注意看图书中某个人物时,常常用手去指点.为了使小班幼儿注意听讲,必须要求他眼睛看着老师,双手放下.如果幼儿手里拿着别的东西,眼睛看着别处,他的注意就会离开老师的讲述. 4、 小班幼儿认识活动对行动的直接依赖性,说明他的认识活动非常具体.小班幼儿只能理解具体的事情,不会作复杂的分析综合,只能作直接推理,不会进行逻辑推理. 你如何理解幼儿社会化问题? 人与动物的根本区别在于人具有社会性.社会化是个体由自然人成长、发展为社会人的过程.人在社会化进程中同时发展了自身的心理能力、健全人格及行为方式. 一、社会化概念 社会化涉及社会及个体两方面.从社会视角看,社会化即社会对个体进行教化的过程;从个体视角看,社会化即个体与其他社会成员互动,成为合格的社会成员的过程. 社会化过程,传统观点认为到成人期即告结束,而现代观点则主张,社会化伴随人的一生,即终生社会化. 按社会化的发展阶段划分,有早期社会化(儿童及青少年时期)、继续社会化(成人期). 再社会化,由于社会急剧变化,对个体重新进行社会化的过程.其中包括对早期社会化及继续社会化过程中没有取得合格社会成员资格的个体的再教化. 二、社会化的内容 (一)教导社会成员掌握生活与生产的基本知识和技能从培养儿童生活自理能力开始,继而在学校中教会他们掌握知识与技能;当今是知识经济时代,科技、教育的水平,社会成员素质已成为社会现代化的基础.因而,学习和掌握现代科技知识和现代生产技能是社会化的重要内容. (二)教导社会成员遵守社会规范社会规范是现代社会保持有序发展的重要手段之一.社会通过教育和舆论力量使其成员掌握并形成信念、习惯和传统以约束个体行为,调节各种社会关系. (三)教导社会成员树立生活目标,确定人生理想个体是有理想的,社会通过多种途径指导其成员树立正确的生活目的和理想以达到社会整合之目的. (四)培养社会角色社会化的目的是培养合格的社会成员,使每个社会成员都获得适合自己身份、地位的社会角色.每一角色都有其权利义务及行为规范,社会化内容之一是使其成员按社会角色的要求行事. 三、社会化的条件 (一)人类有较长的生活依赖期,即有一个不能独立生活的童年时期,这是个体接受社会化最好时期,也是社会化的基础.(二)人类具有超越本能的能力.这是由于人脑有大约1咖亿个神经细胞,组成各种神经网络,是自然界最完备的信息加工系统.人脑不仅使人掌握语言,进行学习,积累知识及经验,而且使之具有抽象思维能力,表现出巨大的能动性.人类遗传素质提供了社会化的可能性. 四、社会化的载体 (一)家庭 个体从出生起就在家庭中获得一定的地位.家庭在社会化中地位独特,作用突出.童年期是社会化的关键时期,家庭中的亲子关系,家长的言传身教,对儿童的语言、情感、角色、经验、知识、技能与规范方面的习得均起潜移默化的作用. (二)学校 学校是有组织、有计划、有目的地向个体系统传授社会规范、价值观念、知识与技能的机构,其特点是地位的正式性和管理的严格性.个体进人学龄期后,学校成为其社会化最重要的场所.学校教育促使学生掌握知识,激发其成就动机,并为学生提供更多的社会互动的机会.学校还具有独特的亚文化、价值标准、礼仪与传统.在早期社会化中,学校是不可替代的社会化载体. (三)大众传播媒介 在现代社会中大众传媒是十分重要的社会化手段.影视、音像、广播、报纸、杂志,特别是国际互联网迅速向人们提供大量各种信息,使人广开视野,学到新的知识与规范. 大众传媒的社会化作用与日俱增.现代社会心理学十分重视传媒对个体社会化的影响. (四)参照群体 参照群体是能为个体的态度、行为与自我评价提供比较或参照标准的群体.特点是,个体可以不具备这个群体的成员资格,但这个群体却能为个体提供行为空间.参照群体的作用是规范和比较,前者向个体提供指导行为的参照框架,后者则向个体提供自我判断的标准. 五、社会化的外延 (一)政治社会化 个体学会接受和采用现时的社会政治制度的规范,有相应的态度和行为.政治社会化的目的是将个体培养成一个合格公民,使之效力于本社会制度.爱国意识的发展,培养公民的爱国意识是政治社会化的核心内容.爱国意识的发展有三个连续的阶段: 1.国家形象阶段此阶段以国歌、国旗及领袖作为国家象征.儿童对国家的热爱,主要表现为对国家象征的崇敬.升国旗、唱国歌、悬挂领袖肖像是培养爱国意识的有力手段. 2.抽象国家观念阶段此阶段以有关国家、政治组织的抽象观念作为爱国依据.因此应通过履行公民的社会责任与义务,享有公民权利,参与政治活动来培养爱国意识. 3.国家组织系统阶段此阶段爱国观念扩展到本国在国际舞台的角色与国际责任之中. ( 二)道德社会化 个体将社会道德规范逐渐内化,成为自己行为准则的过程.它有三个方面: 1.道德观念与道德判断这是道德中的认知成分.皮亚杰认为,道德判断是从他律到自律,从效果到动机. 2.道德、情感是伴随道德观念的内心体验.道德情感的形式可能是直觉的体验,也可能是形象的体验亦可能是深层体验.道德情感的内容是指爱国情感、劳动情感、集体荣誉感、正义感等. 3.道德行为个人对他人与社会有道德意义的行动.高水平的道德行为来自道德习惯的养成. (三)性别角色社会化 个体在社会生活中,学会按自己的性别角色的规范行事的过程. 学者们把男女之间的差异从三个不同方面加以描述,即: 1.“性”表示男女在生物学方面的差异,如遗传、内分泌、解剖及生理的差异. 2.“性别”表示男女在人格特征方面的差异. 3.“性别角色”表示男女在社会行为方式上的差异.由于性别不同,社会对其的期待也不同,因而出现了思维方式与行为方式的差异.这种差异与生理特征没有必然联系,不是天生的,而是性别角色社会化的结果. 家庭对性别角色社会化的影响是通过性别期待与认同、模仿的机制实现的.婴儿出生起,双亲已按其不同的性别加以培养教育.例如对衣着、玩具、说话方式、行为表现等方面,双亲对男婴与女婴的要求是不同的;同时婴儿的性别认同亦是不一样的:女婴模仿母亲,男婴模仿父亲. 儿童进入学龄期以后,学校和社会从多方面强化了男女两性的角色差异.例如学校和教师在升学期待、课余生活、体育锻炼项目对不同性别的学生有不同的要求;教科书也表现出不同的性别期待. (四)语言社会化 个体社会化是从掌握语言开始,全部社会化是以语言社会化为前提的. 语言是人们相互理解的手段,个体掌握一种语言后,才能接受社会习俗和态度,并以此塑造自己的人格.语言是个体联系他人与社会的纽带;语言集中反映了文化,掌握某种语言的过程就是社会化的过程.语言社会化在个体社会化中占据特别重要的地位
举一反三
已知函数f(x)=x,g(x)=alnx,a∈R.若曲线y=f(x)与曲线y=g(x)相交,且在交点处有相同的切线,求a的值和该切线方程.
我想写一篇关于奥巴马的演讲的文章,写哪一篇好呢?为什么好
最新试题
热门考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