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文学史 论述题 浮士德

外国文学史 论述题 浮士德

题目
外国文学史 论述题 浮士德
1、为什么说歌德的《浮士德》是一部具有总结性质的作品?(论述题)
2、以具体作品为例说明现代主义文学的基本特征?(论述题)
答案
一)《浮士德》的基本内容及寓意(浮士德一生追求探索经历了那几个阶段,探索过程的意义何在)
1 、两场赌赛的寓意
第一场赌赛指天帝与梅非斯特订约,其本质是关于人性善恶的哲学论辩和试炼;第二场赌赛指梅非斯特与浮士德订约,表现了资产阶级知识分子渴望变革现实的愿望.
2 、五个悲剧的寓意
( 1 )知识悲剧:体现了从文艺复兴、宗教改革、直到“狂飙突进”运动资产阶级思想觉醒、否定宗教神学、批判黑暗现实的反封建精神.隐喻了任何一个精神探索者求“知行合一”理想境界的愿望.
( 2 )生活悲剧:表现资产阶级(或所有精神探索者)的两面性:理性与情感、精神性与世俗性之间的矛盾冲突.一方面耽于感官享受,另一方面又努力自拔,去追求更高的人生境界.同时,批判了资产阶级自私自利的放纵行为.
( 3 )政治悲剧: A 表现启蒙主义者企图依靠君主改良现实的迷梦的***;表现资产阶级的妥协性、软弱性以及在政治上的无权地位. B 说明在强大的国家机器中,个人力量微不足道.
( 4 )美的悲剧: A 表现歌德“艺术改良”理想的幻灭,欧福良是其理想的化身,即古典美与现代精神的完美结合.但因这种理想远远超越德国现实而毁灭.海伦代表古典美,她的消失意味着现代人的刻板复古,只能借到形式,不能得其精髓. B 宁静、和谐的古典美的精神,不能挽救浮躁、动荡的现代人的灵魂.因为现代人只能生活在现代.
( 5 )事业悲剧:表现浮士德“改造自然”造福人民的社会理想的幻灭.说明这种具有空想社会主义性质的社会理想,在当时的德国,只能是一种美妙的幻觉.
(二)浮士德的形象及其意义
浮士德是一个虚构的、同时又是一个有着鲜明个性的艺术形象.(1)他不断的追求知识和真理,追求美好的事物,追求崇高的理想.他具有自强不息、不断进取、永不满足、积极向上的精神,即 “浮士德精神 ”.(2)浮士德又有贪图享受、安于现状的一面,这就构成了浮士德的内在矛盾,一方面受生命本能情欲的驱使,常常沉迷于名利、地位、权势、女人和美等现实***中;另一方面,他又未被这些所迷惑,不断的超越自我,走向新生活.一方面追求真理创造事业,一方面又迷恋儿女私情.他一方面是理想社会的追求者,一方面又是王权的支持者.在这样“灵与肉”,“善与恶”的辩证发展之中,歌德展示了人类复杂性和真实性,也反映了人类追求真理的艰巨性.(3)这个巨人形象还是一个时刻变化的形象:最初的时候,人的庸俗性还更多地留存在浮士德的身上,然而,随着浮士德在靡非斯特的引诱下的一次次失败与悔悟,浮士德终于摆脱了旧的自我,在为征服自然和为人类造福中得到了快乐和满足.浮士德德一生是一个矛盾运动的过程.他的积极向上的精神是他前进的动力,靡菲斯陀利用他身上的弱点,诱使他堕落,然而浮士德的自强不息的精神使他能够从错误中吸取教训,继续前进. (4)浮士德这个形象是当时资产阶级先进知识分子精神思想的化身,因而具有很大的象征性.就小而言之,浮士德身上浓缩了歌德本人一生的生活经历和思想体验.大而言之,浮士德又是一种精神的象征,这一形象揭示出人类自身存在的追求和发展必须通过现实的社会生活才能进行,并得以实现的真理.
浮士德的形象还有更高的哲学涵义.这主要表现在著名的“浮士德难题”以及面对这种困境所表现出来的“浮士德精神”上.
浮士德精神
首先是永不满足的追求精神.浮士德想“摘下天上最美的星辰”,想“获得人间最大的快乐”,他是一个不断前进,永不停止的雄心勃勃的追求者.
另一个重要方面在于他重视实践的积极入世精神.走出书斋是他实践意识的朦胧觉醒,追求、实践、不满足、再追求,自强不息,浮士德肯定人的作用,肯定人生的目的在于实践,通过实践不断追求真理,终于达到“智慧的最后结论”.
总之,“浮士德精神”是指在追求真理过程中,不断完善自我,勇往直前的精神.这种精神的实质和内容主要有三点:重视实践和现实;永不满足于现实;不断追求真理.
浮士德难题
“浮士德难题”其实是人类共同的难题,它是每个人在追寻人生的价值和意义时都将无法逃避的“灵”与“肉”,自然欲求和道德灵境,个人幸福与社会责任之间的两难选择.怎样使个人***的自由发展同社会和个人道德所必需的控制和约束协调一致起来——怎样谋取个人幸福而不出卖个人的灵魂.歌德的浮士德面临的正是这种两难心态,即“紧贴凡尘爱欲”与“先人的灵境”之矛盾,他的追求就是把两者结合起来的“新的彩色的生活”.
(三)浮士德与梅非斯特的辨证统一关系
1) 在诗剧中,浮士德与梅非斯特,一善一恶,一正一反,相克相生,相反相成,构成辨证的统一体.
2) 首先,浮士德与梅非斯特的性格是对立的.浮士德精神是进取、追求、探索、创造的大肯定精神,肯定人生有价值,有意义,是人性善的化身;梅非斯特则是虚无、怠惰、怀疑、破坏的大否定精神,否认人的追求和努力,嘲笑人的理想和作为,是人性恶的代表.二者在本质上水火不容,不可调和.
3) 其次,浮士德与梅非斯特又是相互依存、不可或缺的统一体.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梅非斯特的“作恶”在客观上有“造善”的功能,他是浮士德探索人生的“恶动力”.另一方面,浮士德的“内宇宙”也是一个善恶统一体,他贪恋美色,沉湎于物质、感官享受,爱慕权势、虚荣、权势,自私自利,唯利是图……这些内在的恶劣品质,与外在的梅非斯特遥相呼应,才使得梅非斯特一次次得逞.即在浮士德的深层性格中,就潜伏着一个梅非斯特.
4) 第三,浮士德的善与梅非斯特的恶,共同构成了完整人性的两面(资产阶级的二重性),即天使的一面和魔鬼的一面,从现象上看是两个,从本质上讲是一体.我们每个人身上,浮士德精神与梅非斯特性格同时并存.
(四)浮士德主题(思想意义)
1 、哲学层次:
( 1 ) 对人性善恶的哲学思考.首先, 人性的善(天帝、浮士德)与恶( 梅非斯特)互相依存,构成辨证统一体.其次,具体的人性,善中有恶(浮士德),恶中有善(梅非斯特),是善恶一元的合金:浮士德是一个矛盾体,充满了灵与肉、进取与沉沦、崇高与卑俗……的对立冲突;梅非斯特之“作恶造善”也构成完整人性的两面,是善与恶的辨证统一体.浮士德灵魂得救的结局,体现了人性正面力量的胜利.
( 2 )对人生价值的执着追寻.五个悲剧代表人生的五大愿欲:求知欲、情欲、权力欲、审美欲和自我实现欲.追求的幻灭(悲剧意义),其一表明理想的高不可及;其二表明求索者的有限能力与追求目标的不可穷尽之间的矛盾.
2 、社会层次:
浮士德一生五个阶段的精神探索,浓缩了资产阶级 300 年来的精神发展史.形象地再现了上升中的资产阶级,如何走出书斋这一精神牢笼,如何超越个人情欲,如何从古典美的迷梦中醒来,如何从政治改良的幻觉中觉悟,如何去追求更高远更自由的社会理想而幻灭的过程.实际上隐喻了所有知识分子探索精神出路的悲剧命运.
3 、道德层次:
浮士德本身是一个矛盾体,其思想性格是灵与肉、善与恶、高尚与卑俗、进取与沉沦的混合物,印证了“人具有的我都具有”这一名言,是完整人性的代表.而其道德意义在于:他为人类提供了一条道德净化的道路,即一个人应该不断克服生命本能情欲,努力超越名利、地位、权势、虚荣、安逸和美的诱惑,追求最高理想,创造美好生活,唯其如此,才能走向更高远更辽阔的境界,最大限度地实现人生价值.
4 、人格层次:
浮士德精神即永不满足、永远追求和探索的实践精神.浮士德人格的魅力在于其生生不息的创造精神.弗罗姆《寻找自我》认为,浮士德在人生追求中,或许犯下了种种罪过,但从未犯过一种罪——不创造的罪.在浮士德看来,“泰初有为”,即创造是人的天职,人类的实践活动创造了世界.他勇敢地与梅非斯特定约,即为自己规定了命运的航道:不创造毋宁死!浮士德
举一反三
我想写一篇关于奥巴马的演讲的文章,写哪一篇好呢?为什么好
奥巴马演讲不用看稿子.为什么中国领导演讲要看?
想找英语初三上学期的首字母填空练习……
英语翻译
1,人们染上烟瘾,最终因吸烟使自己丧命.
最新试题
热门考点

超级试练试题库

© 2017-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All Rights Reserved.